30.2 C
Hong Kong
Thursday, October 9, 2025

Ferrari Elettrica 四馬達、千匹以上、還要有「法拉利味」的零排放超跑


Ferrari 在 2025 年資本市場日上,正式揭開品牌首款純電車的量產底盤與核心技術。名字暫稱「Elettrica」,但訊息一點都不「概念」:四電機、超過 1,000 cv(Boost 模式)、0-100km/h 2.5 秒、極速 310km/h、WLTP 目標續航逾 530km,還以 75% 再生鋁製作車架與車身,每輛減少約 6.7 噸 CO₂。這是一部要用純電方式,延續「躍馬駕駛樂趣」的 Ferrari。


外型與底盤哲學:中置跑格比例、超短懸、超低重心
Ferrari 沿用中置/後置 berlinetta 的動態佈局:前後懸短、駕駛席非常接近前軸,營造直接路感與準確的轉向回饋;同時把 122kWh 電池完全融入地台,模組85% 壓到最低位置,令重心比同級 ICE 車再低 80mm,對轉向響應、側傾控制與制動穩定性都屬降維打擊。
軸距 2,960mm,看數字未必「短」,但配合極短懸、車艙向前、電池集中佈局,慣性矩被壓縮,動態更像一部緊湊的中置引擎超跑。

結構用料同時向可持續交功課:車架與車身 75% 再生鋁,自家鑄造件以二次鋁合金製作,聲稱相較傳統合金可減少最多 90% 製程 CO₂,而不犧牲機械強度。前防撞結構則把電機與逆變器納入吸能設計,提升大重量 EV 的撞擊能量管理。


車廂與乘坐體驗:GT 舒適與賽車坐姿的混血
雖然完整內櫳要到 2026 年初才預覽,但佈局已定調:

• 駕駛席前移,前排坐姿更戰鬥,後排椅背角度更傾斜以騰出電池空間,同時提升長途舒適。
• 電池與底盤一體化為承載結構,以兩層外殼與 20 個中央固定點把電池鎖入車身,底殼更直接提高車身扭剛。
• 第三代 48V 主動避震(源自 Purosangue、演化自 F80)全面升級:循環滾珠螺桿節距加長 20%,降低內部慣量;四輪各自主動控制垂直力,結合四電機與四輪轉向,令縱、橫、垂三向力皆可「主動分配」,同級罕見。
• 後軸採 Ferrari 史上首個「彈性化」副車架:遠距離膠套佈局在側向維持剛性、縱/垂向增加濾震,NVH 顯著下降而不犧牲操控;同時把懸掛逆變器收納其中,善用其質量抑震,維修可獨立拆解。


動力與電子控制:四電機、雙軸扭矩分配、五級「扭力階」
四電機、前後雙電軸全數自家研發:

• 前電軸:總輸出 210kW,可於任意時速完全脫開成後驅以減耗;功率密度 3.23kW/kg、峰值效率 93%。前逆變器一體化塞進電軸,僅 9kg卻可輸出 >300kW。
• 後電軸:620kW、功率密度 4.8kW/kg、同樣 93% 效率;Performance Launch 下輪上扭力達 8,000Nm。
• 電機極限:前 30,000rpm、後 25,500rpm;轉子採賽車化 Halbach 陣列磁鋼與碳纖套筒,把磁鋼壓到距定子僅 0.5mm,提升扭矩密度同時抑重。

電池:自家設計裝配,122kWh、約 195Wh/kg 系統能量密度(同級標桿)、額定約 800–880V,支援 350kW 充電。電芯達 305Wh/kg、159Ah,15 模組佈局把47:53 前後配重調到最佳,並把冷卻板整合入超薄鋁殼,減重同時把散熱做成結構一部分。


控制系統:
• 右撥片可連續五級提升扭力與輸出(Torque Shift Engagement),把加速段落「分段」提拉,幾乎無扭力谷底,營造源源不絕的推力體感。
• 左撥片則分級加強回饋制動,模擬「引擎煞」的節奏與重量感。
• VCU 每秒 200 次預測性更新懸掛、循跡、轉向;前後軸完全獨立扭矩分配,前軸亦可按需瞬間接合。
• eManettino(能量/驅動)有 Range / Tour / Performance 三模式;傳統 Manettino 增設 Dry 檔,並保留至 ESC-Off 的賽道級自由度。

聲浪處理:不是「播聲」,而是把電驅「放大」
Ferrari 沒有模擬汽油機聲,而是以加速度計收集後軸電驅「金屬傳導」的高頻震動,類似電結他靠擴音器放大共鳴。系統只在需要的動態時刻啟動,以聲做回饋,讓駕駛者更直觀讀懂扭矩輸出與車身負荷;日常巡航則以寧靜為本。


輪胎與效率:滾阻 -15%,不減乾濕地抓地
三家供應商聯合開發專屬胎,滾阻平均降 15%,同時維持乾/濕地抓地與安全裕度;得益於低重心與慣量,動態載荷轉移縮小,輪胎結構可更進取設定。原廠提供三款乾地胎 + 冬胎 + Run-flat 共五種。

重點技術規格(官方目標)
• 0–100km/h:2.5 秒
• 極速:310km/h
• 最大輸出:>1,000 cv(Boost)
• 續航:>530 km
• 電池:122 kWh、約 880V、350 kW 快充
• 車重:約 2,300 kg;配重 47:53
• 前軸:210kW、3,500Nm(輪上)、可脫開
• 後軸:620kW、8,000Nm(輪上)
• 功率密度(軸):前 3.23kW/kg、後 4.8kW/kg,峰值效率同為 93%


Ferrari 沒有把純電做成一部「很快的家電」,而是把駕駛流程重新拆件:以五級扭力階把加速「編曲」,用金屬震動的真聲取代合成音,以主動三向力控制填補引擎消失後的情感空隙。紙面上它像是工程教科書,但當你把右撥片逐級點上去、左撥片疊加回饋制動,那份可預期但更濃烈的節奏感,其實很 Ferrari。

當然,我仍會保留一點保守:2.3 噸 的慣性與香港的充電現實,都需要路試來驗證「熱衰減後還是否同一部車」。但若要問純電年代 Ferrari 的靈魂在哪?Elettrica 給了清晰答案——不是模仿汽油機,而是用電驅的語言,說同一個「駕駛愉悅」的故事。這種自信,才是我最想在方向盤後感受的 Ferrari。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