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da(本田技研工業)於11月7日公布2026年3月期第2季(2025年4月至9月)財報,結果遠低於市場預期:營業利益僅錄得4,381億日圓,按年大減41%,純利亦跌至3,118億日圓。雖然銷售收入仍高達10兆6,326億日圓,但較去年同期微跌1.5%,反映全球市場需求與供應鏈問題仍在拖累整體業績。
Honda 副社長貝原典也指出,二輪業務表現穩健,特別是在巴西市場,銷售與盈利均創新高,成功抵消部分亞洲市場(如越南)需求下滑。不過,四輪事業則是整體表現的「拖油瓶」——受EV 一次性開發支出、關稅上升及部分市場需求低迷影響,導致虧損高達730億日圓。儘管 Honda 進行了價格調整以提升單車毛利,但仍敵不過全球貿易與原料成本壓力。
本田亦同步下修2026年3月期全年預測。營業利益目標由原先的7,000億日圓下調至5,500億日圓(按年大跌54.7%),純利預估亦減至3,000億日圓(按年下滑64.1%)。公司坦言,半導體供應不足令汽車生產受阻,特別是在北美及中國市場。四輪車全球銷量預測因此由362萬輛調降至334萬輛。至於二輪車業務,預期仍能維持約2,130萬輛的穩定銷量。
利潤減退主因:匯率、關稅、EV投資三重壓力
Honda 管理層進一步解析,營業減益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
1. 匯率波動:雖然日圓貶值理論上有利出口,但對美匯調整後仍錄得2,140億日圓減益;
2. 關稅影響:中美貿易壓力導致約3,850億日圓損失;
3. EV開發費用:一次性支出約2,237億日圓,短期內拖低盈利能力。
儘管財報難看,Honda 強調不會削減電動化投資計劃,並繼續推動新一代 EV 平台與電池合作。研發相關現金流仍保持在 1兆2,813億日圓 水平,反映公司在轉型過程中仍積極保持技術領先。
Honda 今次財報雖然看似慘烈,但這其實是品牌電動化轉型的「陣痛期」。EV 投入成本高昂,加上全球關稅與晶片供應緊張,使短期利潤受壓實屬必然。不過,Honda 的強項在於二輪及動力技術,現金流穩定、品牌忠誠度高。未來只要新一代電動平台(如 Honda 0 系列)能按期推出,結合其高效製造與成本控制能力,Honda 仍有潛力在 2027 年後重拾增長。一句話總結:這不是崩盤,而是蓄力——Honda 正在為下一場電動戰役調整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