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C
Hong Kong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25

德國巨人低頭?Volkswagen 擁抱「中國速度」造車成本狂劈 50%


Volkswagen 集團近日在中國安徽合肥投下了一枚震撼彈,正式啟用了全新的「Volkswagen Group China Technology Company」(VCTC)研發中心。這不單止是一個普通的擴建工程,而是這家德國老牌車廠創立以來,首次容許在德國總部以外的地方,擁有「由零開始」完整開發一款新車的權力。以前我們常說德國車「Designed in Germany」,現在這個金漆招牌可能要改寫了。Volkswagen 此舉不但承認了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更宣稱透過這個新基地,能夠將造車成本大幅削減高達 50%,研發時間縮短 30%。這場「打不過就加入」的戲碼,標誌著傳統車廠轉型最激進的一步。

先從這個研發中心的「外型」規模說起,這座位於合肥的 VCTC 佔地達 100,000 平方米,規模大得驚人。這裏不僅僅是寫字樓,更包含了超過 100 個高科技實驗室,從電池系統、動力單元到整車驗證,所有工序都能夠在園區內「一條龍」完成。以往 Volkswagen 在中國的車型,很多核心決策都要等德國狼堡(Wolfsburg)總部點頭,來來回回浪費不少時間。現在 VCTC 擁有 100% 的決策權,意味著未來的 Volkswagen 電動車,將會更貼近中國市場的瞬息萬變,不再是那種「水土不服」的歐洲舶來品。

再深入這座基地的「內裝」核心技術,這裡將會是 Volkswagen 全新「中國電子電氣架構」(China Electric Architecture, CEA)的誕生地。這套與中國造車新勢力 XPeng(小鵬汽車)及旗下軟件公司 CARIAD China 合作開發的架構,是福士未來的秘密武器。不同於以往德國人那種複雜、分散的電子控制單元(ECU),CEA 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區域控制」概念,大幅簡化了線束和電腦數量。這就像是將一部舊式按鍵電話,直接升級做最新的智能手機,不僅運算速度更快,更支援像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這些中國消費者極度重視的功能。

動力與成本效益方面,Volkswagen CEO Oliver Blume 在開幕禮上豪言,新中心能將開發週期縮短三成。大家要明白,在電動車時代,時間就是金錢,遲半年推出,技術可能已經過時。更誇張的是那個「成本削減 50%」的承諾,這主要歸功於全面採用中國本土的供應鏈。大家都知中國現在由電池原材料、屏幕面板到晶片,都有著全球最完善且便宜的配套。Volkswagen 今次是徹底放下了身段,直接與當地科技公司(如地平線 Horizon Robotics)深度綁定,用中國的供應鏈來造德國品牌的車,這招「借力打力」確實高明。

從市場戰略分析,這一步棋影響深遠。對於投資者而言,大幅降低成本意味著利潤空間的釋放,特別是在電動車割喉式減價戰的當下,這是生存的關鍵。對於競爭對手,特別是其他傳統歐洲車廠,Volkswagen 的轉身會給予他們巨大壓力:連龍頭大佬都全面「中國化」了,堅持「純正血統」還有出路嗎?而對於消費者,這意味著未來買到的 Volkswagen ID. 系列,可能會比現在更平、更聰明,而且車機系統終於不再是那個令人詬病的弱項。值得留意的是,這些「中國製」的 Volkswagen 不只內銷,更計劃出口到東南亞及中東市場,實行用中國成本優勢去打世界盃。

老實講,看著這則新聞,心裡其實是五味雜陳的。作為一個從小對「德國工藝」有種迷之崇拜的車迷,見到 Volkswagen 都要全面依靠中國供應鏈和技術來「續命」,多少有點「舊時代終結」的唏噓。以前我們覺得德國車就是機械精密、底盤紮實的代名詞,現在連最核心的研發權都下放了,未來的 Volkswagen 會不會變得只有個 Logo 是德國的,靈魂卻是中國的呢?

不過,回歸理性,在商言商這絕對是正確的一步。我在香港試過不少國產電動車,坦白說,論車機的流暢度、智能化的體驗,德國車現階段真的被比下去了。Volkswagen 肯面對現實,利用合肥這個基地去追落後,總好過固步自封。那個「成本減半」如果真的做到,對於消費者絕對是好事。試想下,如果可以用國產車的價錢,買到一部有 Volkswagen 品牌加持、底盤調校依然有功架的電動車,這件事本身其實相當吸引。只是,希望他們在追求「China Speed」的同時,不要遺忘了德國車那份對安全和質感的堅持,那才是大家依然願意買單的理由。

相關內容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