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C
Hong Kong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25

施政報告新焦點:綠色經濟+出海戰略,比亞迪成最大贏家?


今年施政報告中,李家超將「綠色經濟」與「內地企業出海」兩大主題放在核心位置,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基建佈局更成為全場亮點。這份藍圖不單止是能源轉型的政策文件,更是一份為香港未來產業定位的「經濟戰略指南」。


電池回收:香港迎來新能源產業鏈升級
隨着電動車普及,退役電池處理壓力急速上升。政府宣布 2026 年在屯門環保園落成全港首個大型電池回收設施,將退役電池轉化為再生「黑粉」,並出口至內地與周邊市場。這舉措不單能解決環保問題,更是為香港創造一個高技術門檻、具經濟價值的新產業。在這個產業鏈中,比亞迪這類掌握電池全生命周期技術的企業,顯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它既可提供技術支持,也可能成為再生材料的主要採購方。這意味著比亞迪在香港的角色,將由「產品供應商」進化為「產業參與者」。


能源補充網絡:從「點」走向「網」
施政報告亦提出多元化的能源補給方案,涵蓋快充、換電及公共設施共享。3 億元資助計劃將加速高速充電樁的建設,並計劃開放巴士公司的充電站,讓基建逐漸走向網絡化。這與比亞迪的優勢高度契合。作為同時在電池、快充技術與巴士電動化領域佈局的企業,比亞迪有能力將既有的公共交通基建,進一步延伸至私家車市場,甚至形成跨領域的能源解決方案。


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再強化
施政報告重申香港要成為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並成立專班專責支援。比亞迪在這一點上最具代表性:其國際化步伐本身就善用香港作為金融與專業服務樞紐。未來香港或不只是比亞迪的區域市場,更可能成為其全球營運的策略中樞,這將為其他內地龍頭企業提供參考範例。

這份施政報告的背後,其實是香港正積極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新能源汽車與電池回收,正好結合了「政策導向 + 市場需求 + 國家戰略」三大元素。而比亞迪的存在,讓香港不再只是電動車的銷售市場,而是有機會真正嵌入整個產業鏈。對香港而言,這是一次「從車到產業」的升級契機。未來若能把握這條賽道,香港或許會從單純的消費市場,蛻變成新能源產業的區域中樞。

相關內容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