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車壇掀起「全面電動化」的潮流,但就連最旗幟鮮明支持電動車的豪華品牌 Mercedes,如今都忍不住按下「緊急煞車」。行政總裁 Ola Källenius 近日直言,歐盟推動 2035 年停售燃油車的政策過於激進,形容業界正「全速衝向一堵牆」,呼籲政策必須「現實檢視」。
外觀與形象:電動豪華品牌的矛盾
Mercedes 過去幾年不斷強調自己是電動豪華車的領頭羊,EQ 系列橫掃不同細分市場,從房車到 SUV 都一應俱全。但現實卻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熱情大幅降溫。去年 Mercedes 的電動車銷售按年下跌 23%,與全球 EV 銷量整體上升 25% 的趨勢背道而馳。外界看來,品牌的「綠色豪華形象」與市場真實需求出現落差。
車廂內裝與用家體驗:政策與市場之間的拉扯
電動車內裝確實帶來了「未來感」與「高科技豪華」的標籤,但對許多消費者來說,不同國家的充電基建不足、電費不穩定,以及車價偏高,仍然是入手前的最大障礙。Ola Källenius 直言:「要減碳,不能單靠一種技術,必須科技中立。」換言之,單靠電動車未必能滿足所有用家,特別是長途駕駛、基層家庭以至二手車市場的需求。
動力與戰略:雙軌並行才是王道
Mercedes 在 2021 年曾豪言 2030 年全面停售燃油車(視乎市場狀況),但今年已公開修訂戰略,宣布延長燃油及 Hybrid 車款的壽命。Källenius 更強調「高科技電氣化內燃機」將會比預期運行更久。這不但是 Mercedes 的「理性調整」,更是一種「市場現實檢視」。同時,歐盟 2035 年禁售燃油車的規劃亦將於 2025 年下半年進行檢討。業界批評此舉會削弱歐洲車廠的競爭力,特別是在面對中國電動車價格攻勢及歐洲消費力疲弱的情況下。
中國電動車價格優勢明顯,衝擊歐洲市場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依靠高度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電池及原材料的規模優勢,令其在成本控制上具備顯著優勢。例如,歐洲進口的 BYD Seal U,每輛可獲利約 €14,300,而其中國國內市場僅約 €1,300,價差10倍以上。
此外,中國國內的電動車“價格戰”亦延伸至出口市場,進一步削弱歐洲品牌的價格競爭力。
歐盟歷時調查後,已對中國電動車祭出高額關稅
2024年6月起,歐盟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結果導致多家車廠被加徵高額進口稅:
• SAIC:初步為 38.1%,後調降至約 37.6%;
• BYD:約 17–20%;
• Geely:約 20% 。
10%的基本車輛進口稅之外,再加徵這些補貼稅,使部分車款稅率高達 45% 以上。此舉旨在抑制低價補貼車輛對歐洲產業之衝擊。
談判替代方案 – 最低價格協議浮現
為避免全面貿易衝突,2025年4月歐盟與中國商討另一套機制—對中國電動車設定「最低進口價格」,期待以此取代嚴苛關稅,維持市場穩定並降低貿易摩擦。
不同消費群的真實反應
• 高端客戶:對豪華電動車仍有興趣,但充電不便與續航焦慮,令部分客人轉向 Hybrid 或高性能燃油車。
• 中產家庭:考慮購買電動車的意欲下降,價格與實際生活便利性未見平衡。
• 基層及二手市場:禁令一旦實行,反而可能令燃油車「搶購潮」提前出現。
• 產業角度:若電動車滯銷,歐洲車廠面對的不是轉型成功,而是「雙輸」困境。
關稅政策與禁令檢討的交錯效應
保障歐洲廠商利益,關稅有助於抵擋中國補貼電動車的市場衝擊,維護歐洲車企定價空間與利潤。政策目標間的張力,如果同時實施「2035燃油車禁令」與高額關稅,將使歐洲車價繼續走高,削弱消費者入手電動車的意願,反而妨礙綠色轉型。未來走向待觀察,歐盟接下來的檢討,需在競爭力保護與電動化激勵之間取得平衡,而業界亦呼籲透過稅務優惠、充電基建等方式支持過渡期,而不是僅依賴禁令。
從 Mercedes 的轉向,我們看到一個重要訊號:電動化並不是單純的「政治口號」,而是一場需要基建、能源價格、消費習慣全面配合的長期戰。若政府只靠禁令,而沒有相應的稅務優惠、平價車款、低廉電價及充電網絡鋪路,車廠即使再努力,也難以說服消費者全面轉型。對於香港市場,情況其實更加微妙:我們的道路環境適合電動車,但充電樁不足、雖然已有中國生產電動車在市場,但很多人仍然覺得車價偏高,包括國內品牌和國外傳統品牌,與歐洲的問題異曲同工。Mercedes 的「現實檢視」其實提醒了所有人,電動化並非一條直線,而是一場長跑,需要耐性與靈活度,否則真的會「全速撞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