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倫敦北區的車流中,一部看似普通的 Ford Mustang Mach-E 正無聲無息地完成一場技術示範。它沒有司機操作,手不碰軚環、腳不踩踏板,卻能自然地穿過狹窄街道。在一個最棘手的無保護右轉路口,視線被黑色計程車遮擋,前方車流不肯讓位,這部車卻像有多年駕駛經驗般「探頭」觀察、抓準空隙,順勢切入主幹道——沒有遲疑,也沒有驚險。

相比之下,美國 Waymo 所代表的 AV 1.0 技術依賴大量雷達、LiDAR、高精地圖和工程師寫好的規則。Waymo 今日已在 5 個美國城市提供逾 1,000 萬次無人計程車服務,但技術成本極高——每部 Jaguar I-Pace 的感測器改裝估計約要 USD 30,000,硬件龐大亦影響普及。

Wayve 的方法完全不同。它的 Mustang Mach-E 測試車雖然仍搭載感測器,但硬件成本已壓低至 USD 1,000–2,000,真正核心在於 end-to-end AI,車不依賴大量先建好的規則,而是依靠學習能力理解世界。Wayve CEO Alex Kendall 表示:「你永遠不可能在訓練中看到所有環境,所以 AI 必須能舉一反三。」
這種系統不需要地圖網格化,也不需要預先跑過城市。Wayve 聲稱:「我們可以把車開到英國、歐洲、亞洲、北美任何一個交通燈前,系統都能即時理解並通過。」這是靠 generalisation ——類似人類駕駛者的泛化能力。

歐洲監管機構普遍 不接受純 AI 決策的黑盒系統。Volkswagen 的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便表示,完全無法解釋的 AI 決策,不可能在歐盟直接獲批。因此 VW 選擇加入 Mobileye 的混合系統,以 AI 加規則方式更容易向政府展示可控性。
Wayve 則不打算自己經營無人計程車,而是想把「AI Driver」授權給車廠。目前 Nissan 已確認 2026 年起將在日本量產車導入——最初會是 Level 2+(手放軚盤、眼睛需注意路面),但將預留升級 Level 3 的硬件,包括 LiDAR。Wayve 認為,從 Level 2+ 跳到 Level 4(完全無人駕駛)技術距離其實不遠。

美國雖然監管較寬鬆,但 Ford 和 GM 近年都縮減自動駕駛投資,因為成本與政策風險太高。然而整個行業似乎正在從低潮回到「審慎樂觀」狀態。尤其是大家都在觀望 Tesla 的 Robotaxi 2025 計劃能否成功部署 1500 部無人車隊。若成功,整個 AV 行業的投資潮可能再次爆發。
大型供應商如 Nvidia 亦加入戰場,推出 Hyperion 10 平台,聲稱可讓任何車廠「直接 Level 4-ready」,並已吸引 Stellantis、Mercedes、Lucid 及多家中國自駕企業採用。但現時的路並不平坦。Cruise 的多宗事故、Waymo 在舊金山捲入鄰里寵物死亡事件,都提醒公眾:即使技術再成熟,社會接受度仍是一大關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