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C
Hong Kong
Thursday, May 1, 2025
主頁 博客

最後衝刺!Alpine A390 跑旅版濕地極限測試曝光 5 月正式亮相


Alpine即將開啟品牌新篇章!即將於5月27日在法國Dieppe全球首發的全新A390跑旅(Sport Fastback),目前正在Michelin Ladoux科技中心進行最後的濕地動態測試,為上市前的最終調校衝刺。作為Alpine品牌首款五座跑旅,A390的開發目標非常明確——把A110的靈魂注入一部真正實用的家用車。車身尺碼達到4,615mm(長)x 1,885mm(寬)x 1,532mm(高),不僅提供實用的五座空間,更保留了Alpine一貫靈巧敏捷的操控DNA。


A390搭載三電機系統,配合Alpine獨家開發的Active Torque Vectoring主動扭力分配技術,再加上五種駕駛模式(包括特別針對賽道開發的Track Mode,可調整ESC穩定系統設定),讓工程師能細緻調校底盤反應,即使在4,100米的濕滑賽道上仍能展現出極致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A390專用的Michelin輪胎亦同步完成開發,前輪配備20吋Pilot Sport EV,後輪則為21吋Pilot Sport 4S,胎面上刻有專屬「A39」標記,專為提升電動車操控與抓地力而設計。


除此之外,Alpine也將A390的聲浪體驗進一步進化,推出全新Alpine Drive Sound系統。兩種專屬聲效設定:一款偏向運動,靈感來自經典A110;另一款則針對日常使用,聲音較溫和,兩者均可自由選擇音量或完全關閉,讓駕駛者依心情切換。


看到Alpine A390這次如此認真地打磨,不難想像這部車對品牌來說意義重大。從A110的輕量、操控傳統,到如今要兼顧空間、舒適性與純電性能,A390無疑是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的嘗試。尤其在電動車講求一切數據化的年代,Alpine仍堅持用濕地賽道、實地極限操控來打磨每一個細節,這份職人精神,正是我們車迷最想看到的熱血堅持。

5月27日,Alpine 70週年紀念前夕,一切即將揭曉——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這部結合激情與實用的全新Alpine會以怎樣的姿態,重新定義電動跑旅的可能!

半島酒店再升級!6 部 Rolls-Royce Phantom Extended 華麗駛進香江殿堂!


在豪華世界的最高段位,當兩個頂級名字並肩而立,那是一場無聲勝有聲的宣言 Rolls-Royce與香港半島酒店再度攜手,正式交付6輛由Bespoke高級定製打造的Phantom Extended,為酒店的尊貴賓客帶來更極致的靜謐與優雅體驗。

每輛新交付的Phantom Extended皆採用經典的「半島綠」Brewster Green車色,並以暖棕色手繪腰線作點綴,車門更印上母公司標誌,極具身份象徵。21吋七輻合金輪圈加上同色輪圈蓋及金屬條紋,氣場全開。


車廂則以Forest Fall暖棕與Dark Spice深紅雙色組合,營造低調而華麗的格調。後排配備Immersive Seating沉浸式座椅連腳踏及活動扶手,加上專為iPad、紙巾、水樽及充電線等物品而設的收納細節,無論出行或接待政商賓客,均體面非凡。

2025年正值Phantom誕生100周年。這批定製車不僅是移動工具,更是代表品牌百年匠心與藝術的行走載體。半島酒店與Rolls-Royce的合作歷史悠久,自1970年代起便已結緣,此次交付更將雙方合作延續至第六個十年,累計共28輛Phantom遍布香港、巴黎、倫敦等全球半島據點,傳承「魔毯般的駕乘體驗」。


半島酒店選擇Phantom作為旗艦車隊,不只是因為車子貴,更是因為它與酒店本身「不妥協的優雅與沉穩」完全契合。在這些車上,連雨傘、門邊迎賓踏板也刻上半島標誌,真正做到每一處細節都為貴賓服務而生,這種極致用心是一般豪華品牌難以望其項背的。


看過無數豪車,但Phantom Extended這種細緻到連「水樽架」都為飯店賓客而調整的用心,實在令人佩服。這不是造車,而是用工藝、文化與服務精神做出來的藝術品。當中蘊含的不只是機械與皮革,而是一種對「體驗」的理解與執行力,這才是真正的奢華定義。

在今天這個講求效率與規模化生產的年代,Rolls-Royce 仍堅持為每一位客戶打造專屬藝術作品,那份「慢工出細貨」的態度,正是它能歷久常新、成為傳奇的最大原因。Phantom百年之際,它仍站在最頂端,毫無懸念。

CLA 領軍電動攻勢!Mercedes-Benz 頂住風暴,首季交出穩陣成績表!


在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穩的大氣候下,Mercedes-Benz Group 於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一份「穩中有進」的業績報告。無論是豪華車銷售、電動化發展還是財務體質,三大核心板塊都表現得相當堅實,為未來面對關稅不確定性鋪下重要基礎。

集團總營業額達 €332 億(去年同期為 €359 億),雖有輕微回落,但稅前盈利(EBIT)仍穩守 €23 億,加上來自工業業務的自由現金流升至 €24 億,整體財政依然健康。最重要的是,Mercedes-Benz 的淨現金達 €333 億,足以應對未來任何經濟或政策逆風。

三大業務部門:各有亮點,整體表現穩定
Mercedes-Benz Cars

首季全球銷量達 446,300 部,其中 Mercedes-AMG 高性能車和經典 G-Class 的銷售分別增長 17% 和 18%,帶動 Top-End 車系佔比提升至 15%。E-Class 及 GLC 的持續熱賣,加上全新 CLA 登場,為集團電動與數碼轉型再添動力。部門的營業利潤為 €18 億,現金流更高達 €28 億,現金轉換比率達 1.6,反映財務效率明顯提升。

Mercedes-Benz Vans
在輕型商用車市場競爭激烈情況下,Van 部門仍錄得 €4.75 億經調整 EBIT,營運利潤率達 11.6%。值得注意的是,純電動車(BEV)銷量勁升 59%,反映企業在物流與商用市場的電動化部署初見成效。

Mercedes-Benz Mobility
儘管整體合約總值由去年底的 €1381 億稍降至 €1337 億,但平均合約價值上升,加上成本控制得宜,令業績保持穩定。部門 EBIT 為 €2.87 億,回報率為 8.6%,顯示汽車金融服務仍然是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

電動化與高端策略同步推進
Mercedes-Benz 電動化策略正穩步推進,xEV(包括純電與插電式混能)在全球新車銷量中佔比達 19%,當中歐洲市場更高達 37%。插電式混能車銷售升幅 8%,加上 eSprinter 等 BEV 貨Van 帶動輕商電動市場增長,成效不俗。

同時,集團的高端市場策略亦奏效,AMG 和 G-Class 兩大品牌火力全開,強化其 Top-End 陣營的市場主導地位。未來 Vision V 的亮相,則預示 Mercedes-Benz VLS(Luxury Space)頂級旗艦計劃的初步輪廓,繼續將豪華定義推向新高。

關稅風險壓頂,未來指引保守應對
雖然集團維持2025年的原有營運預測,但若美中歐貿易壁壘進一步擴大或持續實施高額關稅,對銷售、需求及獲利能力均可能構成壓力。Mercedes-Benz 表示在當前貿易政策變動頻繁、消費者行為難以預測的情況下,難以準確評估全年業績。

在利潤導向以外,Mercedes-Benz 今季給我的最大印象,是一種冷靜、策略清晰的「穩」。它沒有盲目追逐爆炸式成長,而是以現金流和產品佈局為核心,在高端與電動兩條戰線同時推進,並保持產品魅力和財政紀律。

最難能可貴的,是 Mercedes-Benz 沒有因外部不確定因素而慌亂,反而持續推出新車、提升平台技術、穩健轉型,正正體現了「真正的豪華品牌,不是靠口號,而是靠長期眼光與內功」。在這種充滿變數的全球車市裡,這種穩重,反而更有競爭力。

Waymo × Toyota 聯手打自動駕駛戰略聯盟震撼車壇


在全球車壇大吹自動駕駛東風的今日,Toyota 正式宣佈與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自動駕駛科技巨頭 Waymo 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這場聯盟不單是技術交流,更是一場向「零交通意外」社會目標進發的革命級合作。

這次合作不僅限於自動駕駛系統開發,Toyota 的創新子公司 Woven by Toyota 也將參與其中,共同開發下一代自動駕駛車輛平台。Waymo 將會導入 Toyota 車系作為其旗下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Waymo One」的運行車隊之一,技術與應用全面落地。

Waymo 的自動駕駛系統目前已於美國多個城市如三藩市、洛杉磯、鳳凰城及奧斯汀投入運行,每週進行超過25萬次自動駕駛旅程,累積行駛里數數千萬英里。數據顯示,相比傳統人類駕駛,Waymo 系統能將涉及受傷的交通意外減少高達81%,安全性可謂毋庸置疑。

Toyota 長年致力於道路安全,其 Toyota Safety Sense 主動安全系統不斷進化,並在中國市場引入自動駕駛新創 Momenta 技術,最新 bZ3X 電動 SUV 便搭載了 Momenta 5.0 系統,配備 NVIDIA Orin 晶片,運算力高達254TOPS,為未來自動駕駛鋪路。

而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Toyota 更於靜岡縣開發「Woven City」,用作測試未來交通模式,並與 NTT 攜手投入5,000億日圓構建 AI 流動基建,推動人、車、城市三位一體的智慧交通生態。

這次 Toyota 與 Waymo 的合作感到特別振奮。這不是單純的商業操作,而是一場由理念驅動、以技術實現的社會改變。自動駕駛,不應只是豪華品牌的專利,而是人人皆可受惠的公共技術。Toyota 的「零意外社會」夢想,加上 Waymo 的可靠系統,似乎真的讓我們朝着更安全、更公平的交通未來踏出了關鍵一步。

未來還有很多技術、倫理與法規的挑戰,但只要大廠肯以民眾安全為本、實事求是地推動變革,這場「自動駕駛革命」才真正有意義。這不止是一場合作,而是未來交通歷史的一個轉捩點。

Volvo EX30 正式歐洲投產!小型純電 SUV 擴產迎戰市場熱潮


Volvo Cars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位於比利時根特(Ghent)的生產基地正式啟動暢銷純電SUV – EX30的量產工作。作為2024年歐洲市場最暢銷的電動車之一,EX30自2023年底推出以來便廣受歡迎,今次生產擴展進一步印證了Volvo應對電動化浪潮的積極步伐。

根特工廠加設EX30生產線後,將創造約350個新增職位,使總員工數接近6,600人,進一步鞏固當地經濟及就業。EX30 Cross Country版本亦預計於今年稍後在同一廠房投產,進一步擴大車型陣容,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Volvo生產與供應鏈主管Francesca Gamboni指出,EX30是Volvo在歐洲高端電動車市場中鞏固地位的關鍵棋子。「在我們銷售最強勁的市場建設生產基地,是品牌長久以來堅持的策略」,她表示。而這靈活的全球製造佈局,亦大大增強了Volvo的市場應變能力。

為迎接EX30,Volvo近年來已在根特廠房投入約2億歐元升級設施,包括導入全新車輛平台、安裝近600台新或翻新的自動化機械人、擴建電池組裝大樓、增設車門生產線及新電池包組裝線等。這些升級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符合歐盟推動可持續發展及增強產業競爭力的總體方向。


根特工廠經理Stefan Fesser亦強調,得益於整個團隊的高度投入與協作,他們僅用傳統時間的一半就完成了EX30的工業化流程,展現了Volvo以技術與創新快速回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除了新加入的EX30之外,根特工廠現時亦生產EX40、EC40兩款純電車型,以及XC40和V60等插電混能車型,2024年總產量超過18.6萬輛。加上瑞典Torslanda工廠,Volvo現已在歐洲擁有10款不同的電動或混能車型投產,未來還有斯洛伐克新廠加入行列,繼續擴展全球電動版圖。


從EX30的成功故事到根特工廠的迅速轉型,可以清楚看到Volvo對於電動化轉型並非盲目追逐潮流,而是以穩健部署、靈活生產、貼近市場需求為出發點。EX30不僅為品牌開拓更年輕及主流的消費族群,亦讓Volvo在競爭激烈的小型電動SUV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務實又高效的轉型模式,或許正是未來車壇生存與致勝的關鍵。

豪擲 8,800 萬美元!Toyota 加碼美國工廠為下一代 Hybrid 鋪路


在全球新能源車轉型熱潮中,Toyota再次展現其長線佈局的決心。近日,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宣佈,將向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的動力總成工廠追加投資8,800萬美元,為未來的次世代混能車型打造關鍵部件 – Hybrid Transaxle(混能傳動系統)生產線,預計將於2026年下半年正式投產。

Toyota的Hybrid野心再升級
是次投資不單是單一項目,連同過往的投入,Toyota在該廠的總投資將超過28億美元,可見品牌對北美市場混能需求的重視。新生產線專門生產「混能傳動系統」,這是一個將引擎動力與電動馬達無縫整合,並有效分配至車輪的重要模組,乃Hybrid車的靈魂所在。未來這些部件將應用於Toyota及Lexus品牌的下一代混能車型。

深耕美國市場,混能不是單一選項
現時Toyota於美國擁有11個製造基地,聘用約5萬名員工。是次增資正正體現了Toyota「多元路徑戰略」(Multi-Pathway Strategy)下的具體行動,既支援Hybrid,又發展純電、燃料電池等技術,以滿足市場不同需求。與此同時,品牌亦持續透過本地生產與就業,進一步強化其「成為當地最被信賴企業」的形象。

Toyota對Hybrid技術的堅持多年來看似保守,實則深思熟慮。電動車熱潮雖火熱,但基礎設施與消費者接受程度未完全成熟時,Hybrid的確是一個過渡期的穩健選擇。而Toyota這種穩步推進、在全球布局生產重點部件的策略,不但保留彈性,更為未來轉型鋪下強大供應鏈基礎。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亦代表未來有更多成熟、可靠的混能車選擇出現,尤其對擁擠、用車環境複雜的城市如香港,絕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

史上最瘋狂 V6 法拉利!Ferrari 296 Speciale 破格登場!


Ferrari 296 GTB早已將中置V6混能跑車推向顛峰,但來到全新296 Speciale,法拉利又再一次打破自我極限!這部專為狂熱駕駛者而生的特別版,不單純是小改或加馬力那麼簡單,而是從外型、空氣力學、引擎、電池、到懸掛系統全部重新武裝,真正做到「一手駕駛激情的最高點」。


外觀設計:戰鬥氣息全面釋放!
不同於296 GTB的優雅,296 Speciale一望而知就是一部「賽道武器」!
前方車頭線條更鋒利,中央大面積進氣口猶如戰艦船首,兩側加上類似三體船的碳纖翼板,既有機能亦有視覺衝擊力。頭冚更設置三對對稱式冷卻開口,效能與氣勢兼備。


車尾則採用雙翼設計,類似FXX K和296 Challenge的合體,搭配升級版主動尾翼,無論高速行駛還是重煞車時都能即時調節下壓力。排氣尾喉更移至高位,向賽車致敬,整個尾部視覺極為緊湊有力。為了提升動態表現,車頂及A柱均以深色處理,令整個車艙猶如一粒「戰鬥泡泡」嵌進車身中,加上專屬五幅式輪圈,整體外觀既俐落又具未來感。


車廂設計:輕量化至極,戰鬥氛圍滿載!
來到車廂,296 Speciale全面「去脂肪化」。大量碳纖維、Alcantara物料,配上簡約線條,猶如一部正宗GT3賽車。車門板採用一整塊碳纖維製成,連手把也是碳纖板一體成型,連音響孔都直接鑽在碳纖上,非常硬派。中央鞍座以全碳纖結構製成,並將經典「H型排檔格」重新演繹,重現昔日法拉利傳統元素,但以現代方式呈現。


動力系統:史上最強V6混能,880匹震撼登場!
核心動力依然來自120°夾角的3.0升V6雙渦輪引擎,搭配MGU-K電馬達,但全面升級後爆發出880匹綜合馬力,較296 GTB足足多出50匹!當中V6引擎本身已狂飆至700匹,比標準版多出37匹,打破同級別自然進氣及渦輪增壓V6馬力密度紀錄。

引擎內部大量運用賽車科技:鈦金屬連桿、輕量化曲軸、加強型活塞、F1等級爆震控制技術,使得整組內燃機不僅更輕,更能承受更高壓縮比運作,爆發力與高轉聲浪齊飛。電動馬達亦引入全新「Extra Boost」模式,在高轉速區間提供高達180匹額外馬力輸出,尤其出彎時能像賽車般瞬間加速。此外,配合新調校的8速雙離合器波箱,每次換檔都更快速直接,聲浪亦更猛烈,聽覺與駕駛快感同步飆升!


296 Speciale特別強化下壓力系統:
• 在250 km/h時產生435公斤下壓力,比296 GTB增加20%。
• 採用來自296 Challenge技術的前氣流減震器與後擴散器設計。
• 主動尾翼更引入三段式設定,包括「中下壓力」模式,高速穩定性提升之餘,仍保留終極直線速度。

全車大量使用碳纖維與鈦合金材料,整體減重達60公斤,重量馬力比達至瘋狂的1.60 kg/cv,刷新後輪驅動Ferrari量產車紀錄!懸掛系統採用與296 GT3相同的Multimatic單速筒避震器,彈簧亦換上鈦金屬版本,配合車身降低5mm,過彎極限與回饋感都達至新境界。


Ferrari 296 Speciale – 技術規格
內燃引擎
• 類型:V6 – 120°夾角 – 雙渦輪增壓 – 乾式油底殼
• 總排氣量:2,992 cc
• 缸徑與衝程:88 mm × 82 mm
• 最大馬力**:515 kW(700 cv)@ 8000 rpm
• 最大扭力:755 Nm @ 6000 rpm
• 引擎最高轉速:8500 rpm
• 壓縮比:9.4:1
• 每公升輸出馬力:234 cv/l

混能系統
• 混能系統最大輸出**:648 kW(880 cv)
• eDrive模式最大輸出:113 kW(154 cv)
• 電池容量:7.45 kWh
• 純電最大續航距離:25 km

車身尺碼與重量
• 全長:4,625 mm
• 全闊:1,968 mm
• 全高(空車重量狀態):1,181 mm
• 軸距:2,600 mm
• 前輪距:1,665 mm
• 後輪距:1,632 mm
• 空車重量*:1,410 kg
• 重量/馬力比:1.60 kg/cv
• 重量分佈:前40% / 後60%
• 油缸容量:65公升(備用油10公升)
• 行李廂容量:169公升
• 後排置物空間容量:112公升

輪胎與輪圈
• 前胎規格:245/35 ZR 20 J9.0
• 後胎規格:305/35 ZR 20 J11.0

制動系統
• 前煞車盤:碳陶瓷物料(CCM),398 x 223 x 38 mm
• 後煞車盤:碳陶瓷物料(CCM),360 x 233 x 32 mm

傳動系統與波箱
• 8速雙離合器F1 DCT波箱

電子控制系統
• SSC 9.0、循跡控制(TC)、電子差速器(eDiff)、磁流變懸掛控制系統(SCM)、Ferrari Dynamic Enhancer 2.0(FDE2.0)、電子動力輔助轉向(EPS)、ABS Evo/EBD全範圍-全抓地力控制系統(含額外能量回收功能)

性能表現
• 極速:>330 km/h
• 0–100 km/h 加速:2.8秒
• 0–200 km/h 加速:7.0秒
• 200-0 km/h 制動距離:106米
• Fiorano賽道單圈時間:1分19秒

油耗與二氧化碳排放****
• 認證中(WLTP循環)

備註:
• 含選配項目時之重量。
** 使用98 RON高辛烷值汽油。
*** eManettino切換至「Qualify」模式時。
**** 依據WLTP標準測試。

Zeekr 9X 旗艦 SUV 與 Lynk & Co 900 震撼登場,重新定義未來豪華


Zeekr集團在上海車展上再度引爆話題!緊接著009 Grand Collector’s Edition限定版發布後,Zeekr正式全球首發全新旗艦SUV – Zeekr 9X,同場更有大受期待的Lynk & Co 900登場,兩款新作同時展示出品牌在設計、性能與電動化領域上的極限突破。

Zeekr 9X作為品牌首款混合動力旗艦,集純電(BEV)與插電式混能(PHEV)優勢於一身,搭載寧德時代小堯電池,全電行駛距離高達380公里,成為全球續航最長的混能SUV之一。性能表現同樣震撼,9X搭載2.0T混能引擎,輸出達205kW,配合三秒內破百的加速力道,將高性能駕駛推向新境界。此外,行業首創的雙腔空氣懸掛系統與主動式防傾桿,更帶來舒適與操控兼備的絕佳體驗。

外型方面,Zeekr 9X的車燈以42,242個雷射雕刻鑽切面打造出絢麗的「星空」視覺效果,細節極致講究。車內則搭載最新的G-Pilot H9自動駕駛系統,配備雙Thor芯片、五組LiDAR,總運算力高達1,400 TOPS,支援高階L3級別自動駕駛,科技水平領先同級。更令人期待的是,Zeekr亦將同步啟動V4超快充網絡,單樁峰值充電功率達1.3MW,真正實現電動車使用體驗的跨越式升級。

另一邊,Lynk & Co 也帶來了全新6座SUV – Lynk & Co 900,尚未正式上市已累積逾40,000張訂單,聲勢驚人。新車基於SPA Evo平台打造,擁有88.2%的超高空間利用率,並創新配備180度旋轉第二排座椅,主打高端家庭市場需求。智能座艙方面,前後配備兩組30吋6K超高清螢幕,由雙Qualcomm 8295晶片驅動,實現8屏協同,運算力高達60 TOPS,結合LYNK Flyme Auto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動力上,搭載2.0T插電式混能系統,配合三速DHT Pro變速器及後雙電機設置,綜合輸出達650kW,破百加速僅需4.3秒,在同級中性能數據極具競爭力。

從Zeekr 9X的極致科技,到Lynk & Co 900的靈活豪華,Zeekr集團這次無疑用雙車出擊,全面刷新了中國品牌在豪華電動化領域的話語權。尤其是9X以「超長續航+超高性能+高階智駕」三大武器,劍指全球市場,氣勢十足。看著這場以設計與技術並重的全面進攻,不禁讓人感受到,下一波新能源豪華戰場,中國品牌不再是追趕者,而是領跑者。

大風大浪中穩住陣腳!Volvo Cars 推 SEK 180 億緊急行動計劃迎戰 2025 轉型年


面對全球經濟動盪、汽車行業急速變局,Volvo Cars選擇主動出擊。品牌在公布2025年第一季財報同時,正式啟動 SEK 180 億瑞典克朗(約港幣134億)的「成本與現金緊急行動計劃」,力求強化盈利能力、現金流及整體營運韌性,為未來長遠發展鋪路。

回顧首季表現,Volvo Cars總收入錄得SEK 829億(按年跌12%),營運利潤僅SEK 19億(去年同期為SEK 68億),營運利潤率亦大幅下滑至2.3%。每股基本盈利由去年同期的1.12 SEK降至0.40 SEK。銷量方面,品牌首季售出172,219輛新車,較去年下跌6%,主要因去年第四季有意識減少批發庫存,加上貨幣匯率不利影響。

即使業績下滑,Volvo仍堅守轉型步伐。電動化比例持續提升,首季電氣化車型(包括純電及插混)佔整體銷量43%,其中純電車型佔19%,仍高於大多數傳統豪華車競爭對手。此外,Volvo亦於首季推出全新軟件定義電動車ES90,繼續加速電動版圖拓展。

面對挑戰,Volvo宣布推行大刀闊斧的行動計劃,包括:
• SEK 30億變動成本削減
• SEK 50億間接開支優化(2026年起見效一半)
• SEK 100億現金流提升措施,包括減少營運資本及資本開支

此行動計劃亦意味著未來將涉及全球性裁員,但具體細節尚待公佈。CEO Samuelsson直言:「現時汽車行業正面對前所未見的困難,我們必須提升效率、強化現金流,確保品牌在風暴中穩健前行。」

另一方面,Volvo亦同步推進區域化戰略,將全球組織重整為三大地區:美洲(包括美國、加拿大及拉丁美洲)、大中華地區及歐洲與其他地區,以更靈活貼地回應不同市場需求。中國市場方面,品牌正加速推出符合當地需求的新產品,如即將亮相的長續航插電式混能車型,務求適應競爭白熱化的中國豪車市場。

儘管挑戰重重,Volvo仍重申,品牌長遠願景不變——堅定走向全面電動化,建立更有彈性、更高效率及更有價值的未來Volvo。

這份財報與行動計劃,讓我看到了真正「識時務」的汽車品牌該有的樣子。Volvo並沒有因為轉型初期的陣痛而退縮,反而更清晰地聚焦三大核心 – 盈利能力、電動化、區域適應性。放眼當下,無論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電動車價格戰、還是地緣政治變數,都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而真正的競爭力,就是要懂得在逆境中打磨基本功。Volvo這次大膽瘦身與重整,可能就是未來再度爆發的必經之路。

細細粒都有大成就!Volkswagen Polo 50周年登陸德國迷你奇蹟世界!

The Volkswagen Polo in the ‘Miniatur Wunderland’ in Hamburg's Speicherstadt. The car train with anniversary branding is on the road in the miniature area of the "City of Hamburg".


Volkswagen Polo 今年迎來50歲生日,品牌特意以創意十足的方式慶祝 – 在德國漢堡著名的「迷你奇蹟世界」(Miniatur Wunderland)內,打造出一列超可愛的1:87比例Polo專屬車列,成為館內最新人氣打卡點!

這列特別版Polo小火車由12節車卡組成,載著超過70台不同型號的Polo模型車,穿梭於重現漢堡市景的小型世界之中。沿途途經「微型版」的易北愛樂音樂廳(Elbphilharmonie)、易北河大橋(Elbe bridges)及漢堡港口等著名地標,車站廣告牌上亦佈滿「Polo 50週年」標誌,氣氛滿滿。


作為Volkswagen為Polo誕生50年而策劃的全球慶典之一,這個小而精緻的展覽,正好呼應了Polo一貫「小型車、大成就」的精神。Polo自1975年推出以來,憑著靈巧設計與實用性能,陪伴全球無數駕駛者走過無數旅程,亦見證著小型車市場的演變與成長。

Nissan Qashqai Turbo Mild Hybrid 閃耀小改


在一眾 30 萬元上下的中小型 SUV 式高身房車中,日產 Qashqai 一向外形有趣、車廂用料頗豐富,「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包含多項安全和輔助系統。屬第三代的今代在 2021 年推出時更轉用全新的高效能微混能渦輪增壓引擎,這裡出現的一部是其小改款式,代理繼續有高級版和測試的標準版本,售價分別是 $349,800 和 $299,800。


體積維持不變的小改 Qashqai,在外形上換上全新車頭設計,有一幅闊及整個車頭的格子狀鬼面罩,取消了一向採用的「V-Motion」設計。頭燈由之前的「回力刀」形改為上下兩截,之上的「眉」是指揮燈/日行燈,大燈在下方成為面罩的一部分。前泵把有大三角形 Air Curtain 風口,形狀相同的尾燈加上「V」形銀色飾條,紅/黃/白燈圖案為全新設計,新尾泵把亦改用了不同形狀的黑色塑膠下擾流,內有「眼鏡」形銀色飾條。18 或 19 吋輪圈循例有新設計,頭尾的「Nissan」和「Qashqai」logo 變成深灰色,頗有型,整體變得更時尚;8 款車身顏色中有 5 款可選配黑色 C 柱加黑色車頂的 Two-tone 配色。


車廂配置大致不變,繼續有偏豐富的用料,錶板和門板有厚墊灰布包覆,波棍台和窗掣邊緣飾以磨砂深灰色飾片,車線工整。「Zero Gravity Seats」零重力前座椅架設計能將體重平均分佈,坐感舒服。主動安全系統仍設有前方自動煞車 IEB(Intelligent Emergency Braking)、車道偏離警告 LDW(Lane Departure Warning)、盲點警示 BSW(Blind Spot Warning)、後波車側警示 RCTA(Rear Cross Traffic Alert)。玻璃天幕天窗配備電動遮簾。後門開啟角度達 85 度,上落後排更方便;後排中橋設有冷氣風口及 USB 插頭。高級版(售 $349,800)則額外提供 Bose 音響、變色氣氛燈、皮革電動座椅、腳控尾門及 19 吋輪圈。


小改重點主要是儀錶板與中控螢幕換上新設計,儀錶由之前可選圖案的灰圈/紅線 TFT 數碼顯示改為傳統指針式圓錶,中間的顯示屏可顯示安全系統監察、胎壓、Start/Stop 用量等資訊;中控螢幕由六角形改為較闊長方形,下方新增音響操作按鍵,螢幕內功能仍只限於音響、手機連接、時鐘、倒車鏡頭顯示等,並無太多互動玩意。


機械設計與規格與現款相同,採用與 Renault 共用的 CMF-C 底盤,今代用上更多輕量化物料,車門、頭冚為鋁製,尾門由纖維物料製成,比鐵門輕 2.6kg,車架剛性比上代提升 48%,全車重量降至 1,391kg。標準版採用前麥花臣支柱、後扭力桿式懸掛,高級版則為後多連桿設計。1.3 升渦輪增壓引擎輸出 158 匹/27.5 公斤米(270 牛頓米),微混能系統僅提供 6 牛頓米輔助動力。12V 鋰電可於減速或煞車時回收動能並供電給車上電器系統,官方平均油耗為 6.2L/100km。配備「Xtronic」CVT 無段變速波箱,設有軚盤 +/- 撥片可模擬 7 速手動,波棍另有 S 檔提升轉數。


加速表現屬不慌不忙型,0-100km/h 約需 9.2 秒。微混系統運作與其他同類車無異,駕駛時幾乎無感,儀錶亦無動力流程圖供觀察。渦輪引擎的 Turbo Lag 加上 CVT 變速令轉數反覆升降,油門反應感覺就像雙重「吊 Clutch」。手動換波能稍微減輕這種遲滯。D-Mode(Dynamic Control System)反應系統提供 Normal、Sport、ECO 三種模式,可改變軚盤重量與油門反應。Sport 模式提高轉數的效果與 S 檔重疊,略顯重複。CMF-C 底盤一向有不錯的隔震與隔音水平,行車感受順滑,具備日系車的柔和懸掛、輕盈軚感及高重心下略易響頭轆的操控特性。Qashqai 一如以往,擁有舒適的車廂、高質乘坐感受、高效能驅動系統,小改後的造型依然相當受落。


體積維持一樣的小改 Qashqai,8 款車身顏色中有 5 款是可選黑 C 柱加黑車頂的的 Two-tone 色。


車內小改地方只有儀錶盒和中台屏幕是新的,儀錶由 TFT 數碼顯示改為傳統指針圓錶,中台屏幕由六角形改為較闊的長方形。


機械設計和規格沒有不同,1.3 升渦輪增壓引擎同有 158 匹/27.5 公斤米(270 牛頓米)輸出,微混能系統只提供6牛頓米動力輔助。


全新的車頭設計,有一幅全闊的一格格鬼面罩,頭燈改為上下兩截,之上的「眉」是指揮燈/日行燈,大燈在下方即成為面罩的一部分。


新尾泵把有不同的黑色塑膠下部,之內有「眼鏡」形銀色飾條。


輪圈循例有新設計,賣 $349,800 的高級版用 19 吋軨。


尾燈加有「V」形銀色裝飾條,紅/黃/白燈圖案是新的,頭尾「Nissan」和「Qashqai」Logos 是深灰色的,頗有型。


「Zero Gravity Seats」零重力前座能將體重平均分佈,坐感舒服;後門開啟角度有 85 度,上落後排方便。


梗玻璃天幕天窗有電動窗簾。


車子有不趕時間的加速性能,0-100km/h 約需 9.2 秒,微混能系統的運作與其同類一樣沒有甚麼可以感受得到。


儀錶中間的顯示屏可「碌」出安全系統監察、胎壓、Start/Stop 用量、安全系統設定。


安全系統同有前方自動煞車 IEB、車道偏離警告 LDW,盲點有車警示 BSW、後波車側有車警示 RCTA。


「D-Mode」反應系統有 Normal、Sport 和 ECO 模式來改變軚盤輕重、油門反應,用 Sport 時的提高轉數反應與波棍S波所做的有點重複。


Qashqai 繼續有偏豐富的用料,錶台和門板有有厚墊的灰布物料覆蓋,波棍台和門邊窗制有磨沙質感的深灰色飾片,車線功整。


Turbo lag 加上 CVT 波箱令轉數升升降降在每腳踩油時給人像雙重「吊 clutch」的感覺,用手動轉波將波段鎖著可將這遲滯感覺減少一點。


與 Renault 共用的 CMF-C 底盤,今代採用更多輕量化物料,車門、頭冚是鋁質,纖維物料製造的尾門由比鐵製的輕 2.6kg。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汽缸渦輪增壓引擎配微混能
排氣量:1,332cc
最大馬力:158 匹 / 5,500 轉時
最大扭力:27.5 公斤米 / 1,800-3,750 轉時
波箱設計:無段變速波箱
體積:4,425 X 1,835 X 1,625mm
重量:1,391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299,800 起
網址:http://www.nissan.com.hk
查詢:2262 1088 (Honest Motors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潮電小車 Hyundai THE ALL-NEW INSTER 香港 HK$199,900 起預售開啟!


純電車市場競爭愈演愈烈,Hyundai再次出奇制勝!全新純電動Compact SUV—THE ALL-NEW INSTER正式登陸香港,售價由HK$199,900起,三個版本即日起接受預訂,誓要掀起新一波潮電熱潮!


INSTER以一身充滿未來感的Pixel設計亮相,矩陣式頭燈與車尾燈細節令人一眼難忘。短小精悍的車身比例,無論穿梭都市小巷抑或泊車位,靈活度爆棚。橋式車頂行李架與車身線條互相呼應,不單止增添實用性,還型格十足,完美演繹Urban Explorer精神。


車廂同樣滲透未來科技感,標配10.25吋LCD儀表板,支援Apple CarPlay™,無縫連接音樂與導航。座椅可以靈活滑動及全平放,進一步釋放空間感,配合高質感氣氛燈,無論是通勤還是出遊,都能坐出格調。加上Qi手機無線充電、前座冷暖座椅,全方位貼心照顧。

INSTER提供42kWh與49kWh兩款電池選擇,最高續航力達518km(根據WLTP城市模式),最高時速150km/h。標配高安全性韓國製電池,並支援V2L(Vehicle-to-Load)功能,能量反向輸出,為戶外活動增添無限可能。

同時,INSTER搭載Hyundai SmartSense主動式安全系統,全景泊車鏡頭(SVM)、能量回收制動撥片等高端裝備,一應俱全,讓駕駛更安全、更智能。


售價一覽:
• INSTER(42kWh):HK$199,900
• INSTER APT.(49kWh):HK$209,900
• INSTER APT+(49kWh):HK$239,900
(*以上售價需配合「一換一」電動車優惠計劃)

首批現車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交付,展示車即將到港!

INSTER 它不像傳統電動車只求續航力,反而在型格、智能科技與空間機能上都下足心思,非常貼近香港這個寸金尺土又講求「型」的城市需求。HK$199,900的起步價,以今日電動車市場來說幾乎是「無得輸」的選擇。如果說Kona Electric是為成熟家庭而設,INSTER則絕對是為年輕世代「鋪路」,無論日常通勤還是假日小旅行,都能輕鬆享受純電生活!

Panasonic 助 Harbinger 裝上「最強心臟」全面搶攻美國 EV 商用市場


當Tesla還在忙於Cybertruck之際,美國中型電動貨車市場已悄悄掀起另一場革命。來自日本的Panasonic Energy正式宣佈,將為美國商用電動車新星 Harbinger Motors 提供最新一代2170型圓柱鋰電池,支援其所有中型EV貨車生產,燃點下一波綠色物流大戰!

Panasonic供電,Harbinger接力:EV商用化的黃金組合?
Panasonic所供應的電池為業界頂尖的2170型號,具備超過800Wh/L能量密度,由日本工廠製造後運往加州Harbinger總部,未來更考慮由美國堪薩斯州的新廠供應,進一步強化供應鏈在地化與效率。

Harbinger將這些高密度鋰電池整合至其自家開發的電動底盤平台中(稱為Strip Chassis),所有核心部件如電池、驅動系統均由內部設計與生產,徹底實踐垂直整合戰略,大幅降低成本同時提升安全與效能。

Harbinger是誰?不講不知的商用電動車「黑馬」
成立於2021年的Harbinger Motors,專注開發中型商用EV車輛,如配送貨車、緊急應變車、RV露營車等。其產品預計於2025年初正式投產,目前已獲來自大型企業(如Bimbo Bakeries、THOR Industries)約5,000輛預訂,聲勢驚人。

Panasonic Energy至今已向市場供應約190億顆車用電池(相當於約370萬輛EV),並從未發生因電池導致的產品召回,堪稱業界「安全與可靠」的保證。這亦成為Harbinger最終選擇Panasonic作為電池供應商的關鍵。

中型貨車是美國城市配送主力,而Harbinger的純電底盤加上Panasonic電池,意味著他們可望用更低營運成本實現零排放,極具吸引力。


這場合作代表傳統日企(Panasonic)與新創力量(Harbinger)攜手,在不靠燃油、不靠巨型車廠的情況下開創一個屬於「效率與定制化」的新格局。

Panasonic今次成功切入非Toyota、非Tesla以外的新世代電動車品牌,為其全球化戰略與電池業務帶來全新舞台,對抗來自韓國與中國的競爭者。

Harbinger這間新公司,也許尚未進入你我日常視野,但當其產品正式面世後,很可能會改寫美國城市物流市場的格局。它不像傳統車廠般龐大,但卻擁有靈活且一體化的開發能力,這正是新時代電動商用車成功的關鍵。

而Panasonic作為背後電池供應者,不只提供電力,更提供信任感與安全保證——在EV時代,這可能比馬力更重要。未來這套合作模式,或會成為其他中型EV創企的範本,甚至推動全美綠色配送更快普及。這場來自加州與日本的跨洋合作,值得所有對可持續交通有興趣的人密切關注。

Hyundai 新一代 Hybrid 技術大爆發!


Hyundai 正式發佈下一代油電混能系統,不只再一次刷新混能車界限,更為未來汽車市場帶來全新標準。這套系統不單整合了雙摩打變速箱、革新引擎技術,更注入電動車才有的功能如V2L、Stay Mode、Smart Regenerative Braking等,向市場表明:Hybrid,不只是過渡方案,而是技術成熟的長線選擇!

P1 + P2 雙摩打變速箱:油電協奏,效能爆發
新一代Hybrid系統核心在於雙摩打變速箱結構,其中:

• P1摩打:負責啟動引擎、發電、動力支援;
• P2摩打:專注推動車輛與動能回收。

這種並聯設計結合全新調教的2.5升及1.6升Turbo引擎,令整體效能與燃油效率雙雙大躍進。配合革新的缸內氣流設計與「延遲關閉進氣閥」過度膨脹循環技術,進一步提升引擎熱效率,兼顧動力與低油耗。


例如全新Palisade Hybrid:
• 系統輸出:334ps / 460Nm
• 燃油效率達14.1 km/L
• 相比傳統2.5T汽油引擎效能:+45%燃油效率、+19%馬力、+9%扭力!


駕乘感全面升級:不止省油,更要豪華
新系統不再只是節能,而是追求「豪華電動車等級」的駕駛質感:

• Active Shift Control(ASC)邏輯優化:轉波更快更平順;
• 引擎振動主動抑制:P1摩打幫手壓抑低轉工況振動;
• 加速反應再快一截:油電混合輸出調配更靈活,操控性提升。


插電級功能注入Hybrid!功能不輸EV
Hyundai更為Hybrid車系引入一系列原本專屬純電車的科技:

• Stay Mode:熄匙也能用冷氣、多媒體,適合停車休息時使用;
• V2L供電功能:提供3.6kW對外供電,露營或緊急充電超實用;
• 導航預留電功能:到站前自動充好電,確保可長時間使用Stay Mode。


動態強化:e-AWD × e-Handling 2.0 × e-Ride 2.0
Hyundai下一代Hybrid不單講求效率,更加入e-AWD電子四驅系統,配合一系列車身控制科技,包括:

• e-VMC 2.0(電子車身動態控制):前後摩打獨立控制扭力,提升彎道穩定性;
• e-Handling 2.0:過彎時相反摩打輸出,壓低重心抑制側傾;
• e-EHA 2.0:遇突發轉向動作時即時動態干預,提升安全;
• e-Ride 2.0:跨越減速壆時平衡重心,減少跳動與顛簸感。

預測式節能:聰明回收 × 自動判斷路況
再進一步的是Smart Regenerative Braking與Hierarchical Predictive Control(HPC):

• HPC會根據預設路線自動判斷何時用電、充電或用引擎驅動;
• 煞車自動套用最佳回收力度,無需司機腳踩控制;
大大提升整體能效與駕駛便利性。


向上延伸至豪華市場 Genesis將全面引入
Hyundai計劃將此系統從小型車一路擴展到中大型SUV與高階車系,包括:

• 2025年已於新款Palisade Hybrid率先投產
• 2026年將推後驅版2.5 Turbo Hybrid
• 未來將逐步導入至Genesis豪華品牌車型
換言之,這不止係一套新Hybrid系統,而係Hyundai構建未來動力版圖的中心點。

Hybrid不是過渡,是智慧選擇
很多人覺得Hybrid只係「等電車成熟」的中間方案,但Hyundai今次展示的技術告訴我——Hybrid可以是一個「主角級」解決方案。它有EV的科技、有汽油車的續航與充電自由,還有令人驚喜的操控樂趣與駕駛質感。如果說EV係未來終點,Hybrid或許就是目前最平衡的現在。而Hyundai顯然不只想「過渡」,而是要「主導」這段過渡。

BYD 日本輕電車爆登場!2026年後段上陣


BYD在日本市場的野心,正式從「打大佬」轉戰「打地頭」!繼乘用EV、商用EV雙線並進後,BYD Auto Japan正式宣佈,將會於2026年下半年推出一款專為日本市場設計、完全符合輕自動車規格的純電乘用車(輕EV),正式進軍日本車市最具規模的「輕自動車」級別!

這款BYD輕EV並非從現有車系改裝而成,而是完全根據日本的輕自動車法規重新設計。由於「輕自動車」在日本有明確限制(長度不超過3.4米、排氣量不超過660cc等),BYD今次選擇由零開始開發,意味著它不單是尺寸精緻化,更有機會加入先進的電動車技術與智能配置,正面挑戰本地品牌如Honda N-Box、Suzuki Wagon R、Daihatsu Tanto等「地頭蟲」。

「輕自動車」佔據日本乘用車市場超過三成份額,而且在郊區地區更是無人不識的交通必需品。過往中國品牌在這一級距鮮有着墨,但BYD今次明言「專為日本設計」,明顯是有備而來,不止為搶市佔,更是要建構品牌親和力、加強在地滲透,從而鋪路進一步攻佔日本消費者的信任。

配合新輕EV與電動商用車(如EV小貨車、EV輕卡)的推進,BYD也同步宣佈將在日本展開新一輪人手擴招,準備迎接2026年後的成長期。這一策略不單強化品牌根基,也顯示BYD對日本市場的承諾是「長線作戰」而非「短炒市場」。

對於日本家庭來說,輕自動車經濟實用、車費稅制優惠,加上日常代步足夠,是極吸引的選擇。BYD如能提供價格具競爭力、電池續航優越又功能齊全的產品,將有潛力挑戰現有霸主地位。

現今年輕消費者對「智能」、「新科技」有高度敏感度,BYD一向主打智能座艙、智慧車聯網系統,如果能套用至輕EV身上,或可打破日本輕車「傳統保守」形象,搶佔年輕市場。隨著地區政府加速推動電動化,特別是限制高污染車輛入市中心區域,輕EV作為零排放選擇,將有潛力配合政策發展成為替代主流。

過去幾年,BYD在日本市場屢次出擊,不過始終未能完全撼動當地品牌的根基。今次轉攻最本土化的輕自動車市場,不止是戰略變招,更是一種「文化滲透」的手段。由零設計,配合在地規格、本地化團隊,這是BYD近年最認真的一搏。

但要成功突圍,不能只靠規格「夠細」,更要靠實力「夠細緻」:續航要真實、品質要可靠、售後要貼地,否則難以動搖日系品牌多年來建立的信賴。BYD能否憑這台專屬設計的輕EV,在日本市場真正打開一個缺口?2026年,值得期待。

極速傳奇 722!Mercedes-Benz 300 SLR 與 Stirling Moss 創下的不朽神話


1955 年 5 月 1 日清晨 7:22,一部塗上鮮紅「722」編號的銀箭,從意大利布雷西亞出發,橫越千公里公路、城市與山脈,終點是榮耀。這不是虛構劇情,而是 Stirling Moss 與副手 Denis Jenkinson 駕駛 Mercedes-Benz 300 SLR 在 Mille Miglia 萬里大賽寫下的歷史一章 —— 十小時零七分四十八秒,平均時速 157.6 km/h,至今仍未被打破的賽事紀錄!


為道路而生的銀箭戰駒
你或許會奇怪,一部用於比賽的賽車竟配備轉向燈、頭燈及車牌?Mercedes-Benz 300 SLR 的確是異數,它是基於 F1 W196 R 賽車所研發,卻專為長途公路賽而生,因此具備路用認證,能在封路公路上合法參賽,亦保留大量實用裝備,展現了 Mercedes 對賽車實用與科技並重的哲學。

車廂儀表板布滿控制裝置,左側旋鈕控制點火及照明系統,右側設有方向燈開關及各類警示燈,中心是醒目的 Veglia 轉速錶,紅區在 7,000 rpm,最大馬力為 276 匹,沒有時速錶,只剩一個信念:以極限前進。


絕對操控,絕對信任
Stirling Moss 特意選擇三幅軚盤,確保能完整看清儀錶資訊。更妙的是賽車尾部那個「D」字標誌 —— 它其實是一個開關,向上掀即可打開尾箱取出備胎,這份精密,體現品牌工藝極致。

車內配置如賽馬般精密,油門與制動踏板位於傳動軸右側,離合器則獨立於左側,傳動軸高轉時速可達 7,800 rpm。座椅採用藍色格紋 Gabardine 面料,與 300 SL Gullwing 呼應,當年 Moss 勝出後更獲贈軚盤作紀念,如今這設計亦於 Museum 重現。

副駕 Jenkinson 則坐在稍低且窄的座椅上,眼前是一個金屬機械式捲軸,儲存精心編寫的路書,在狹路、高速與轉彎間即時導航,是 1955 年勝利背後最重要的「科技武器」。


傳奇,只屬於那一年
這部 300 SLR,只參賽過一年,但它不單助 Mercedes 奪得 1955 年世界跑車錦標賽冠軍,更讓 Fangio 奪下第二個 F1 世界冠軍。然而這光輝的一年也帶來沉痛代價 —— Le Mans 的悲劇奪走 83 人生命。Mercedes 最終於年末退出賽道,將重心轉向民用車發展。


Stirling Moss 永遠的銀箭
Moss 與「722」一生相伴。他曾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完美的賽車。」2005 年,他在車頭留下:「We did it together – my thanks and affection」的簽名。2020 年他離世後,Mercedes-Benz 更拍攝短片《The Last Blast》,以這部車穿越倫敦,為這位傳奇送行。

在超越極限之餘,300 SLR「722」見證了賽車文化的轉變與人車之間的情感羈絆。Stirling Moss 不只是在比賽中贏了時間,他讓一部機械變成有靈魂的戰友。這種精神與工藝,才是 Mercedes-Benz 百年品牌不朽的核心。今日我們談科技、性能、品牌價值,若無這些承載歷史與榮耀的故事,一切只是數字遊戲。而「722」,正正提醒我們 —— 傳奇,不是速度,而是信仰。

意式傳奇燃燒 115 年!Alfa Romeo 發布紀念 Logo 重燃百年激情


當全球汽車界越來越講求科技與效率,有一個品牌依然堅守着激情、賽道與設計的靈魂 – Alfa Romeo。今年,這個誕生於1909年的意大利車壇傳奇正式邁向第115個年頭,並藉此機會發表全新紀念Logo,不僅是對品牌歷史的致敬,更是對全球「Alfisti」(Alfa粉絲)的深情回應。

「115」斜線向上:Alfa的未來從不低頭
全新設計的115周年紀念Logo,以「115」斜向上升的數字構圖象徵品牌不斷追求革新與動力的DNA。而焦點所在的「5」更由品牌標誌性的Biscione巨蛇環抱,賦予整體圖像立體感與傳承象徵。黑紅對比強烈,展現Alfa一貫的激情與戰鬥氣質,過去、現在與未來,三者一次融合。

這個設計不單屬於Alfa本部,更已向全球車主俱樂部開放使用,無論是車聚、拉力活動、地方展覽,都能見到這份與車迷共鳴的徽號,強調品牌與粉絲之間跨越時代與地理界限的連結。

向速度與幸運致敬:兩大歷史時刻的象徵
Alfa選擇在此時發表Logo,背後絕非偶然——這正是兩個意義重大的歷史賽事週年:
1930年4月:Mille Miglia千里賽事

Tazio Nuvolari駕駛的Alfa Romeo 6C 1750 Gran Sport成功奪冠,並首次創下平均時速破100km/h的壯舉,Alfa更包辦頭四名,震撼賽壇。

1923年4月:Targa Florio與四葉草初登場
Ugo Sivocci駕駛貼上Quadrifoglio四葉草的RL TF賽車贏得冠軍,這個原為幸運符的標誌,自此成為高性能Alfa車型的專屬徽章,成就品牌戰鬥精神象徵。

2025年:車壇歷史黃金年輪
今年不止是115周年,更是多項車壇重大歷史里程碑交錯重現的傳奇年份:

• 1925年:GP Tipo P2 奪首屆世界汽車錦標賽冠軍
• 1950年:Tipo 158「Alfetta」贏得F1首屆車手世界冠軍(Nino Farina)
• 1949年:首款量產車Alfa 1900於巴黎車展亮相
• 1955年:Giulietta Berlina登場,代表家用與動感融合
• 1965年:Giulia Sprint GTA誕生,征服全球賽道
• 1975年:33 TT 12奪得世界製造商錦標賽冠軍
• 1985年:Alfa 75登場,成為最後一款搭載Alfetta底盤的量產車

這些不僅是時間的巧合,而是Alfa歷史中每一筆令人難忘的血脈共振。

從過去走向未來:Alfa永遠不隨波逐流
Alfa Romeo從不向潮流低頭,而是創造潮流。它不是一個只講效能的品牌,而是堅持「設計 × 賽道 × 靈魂」的純粹汽車哲學。今次115周年,不只是懷舊,而是再一次向全球宣示:Alfa仍然是汽車世界中最不妥協、最有性格的存在。

Alfa Romeo的115年就像一場熱血不斷的義式交響曲,每一聲引擎轟鳴都是情感的延伸。雖然市場趨勢常迫使品牌妥協,但Alfa卻一次又一次證明:有靈魂的車可以活過一個世紀,並且繼續讓人為之瘋狂。

Honda 次世代氫燃料電池模組 2027 投產


當全世界仍在研究如何邁向零碳未來,Honda已搶先一步,攜全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模組進軍北美市場,預計2027年正式投產!繼早前於日本氫能博覽會首度亮相後,這顆改變未來工業動力的大腦,將於4月28日開幕的ACT Expo 2025中首次於美國公開展出,為Honda加速全球零碳目標再鋪新路。


三大技術飛躍:低成本 × 高壽命 × 高功率密度
全新一代燃料電池模組最大亮點在於成本減半、壽命倍增、體積功率密度提升三倍,比起現行Honda燃料電池模組可謂技術大飛躍。這代表不僅應用更廣,經濟效益亦更具吸引力,為氫能推進商用化打下強心針。

Honda美國氫能開發部代表David Perzynski指出:「Honda不只技術成熟,更具備完整供應鏈,已準備好以燃料電池驅動多元零碳產品,包括重型卡車與定置電力系統等,全面啟動氫能業務發展。」


四大應用場景 實現氫能多元化
Honda現時針對四大核心應用場景發展氫燃料電池模組:

1.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
2.商用氫能車輛
3.定置發電系統(工廠、數據中心等)
4.建築機械設備

此舉不單意味技術落地,更展現Honda正將氫能推向工業級規模與實際應用。


未來車與電力平台全陣容
Honda於#2927展區將展示一系列零排放技術與氫能應用,包括:

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2027投產)
比現行模組耐用度翻倍、體積功率密度提升3倍。

Class 8氫燃料卡車概念車
三組現行燃料電池模組驅動,並於加州實測行駛中,技術來自CR-V e:FCEV平台。

燃料電池定置式發電機(2026投產)
結合多個模組輸出250kW至3MW,專為數據中心、工業設施而設。

2025 CR-V e:FCEV
美國首款生產型插電式氫燃料電動車,技術與模組為現行主力。


氫能從車用走入基建核心
Honda不再只將氫燃料電池視為電動車替代方案,而是橫跨重型運輸、建築機械及基建能源的解決方案平台。ACT Expo的展示,正代表Honda已從單一車款製造商,進化為氫能解決方案供應者,未來甚至可能挑戰傳統柴油商用車的地位。


這次展出的新模組與完整產品鏈是Honda再一次將「研發實力」轉化為「現實產品」的最好證明。當歐美許多品牌仍停留在氫能概念階段,Honda卻已帶著量產計劃與實車實測走上主舞台。2027年,或許正是氫能真正從「理想能源」進化為「實用動力」的轉捩點。

Hyundai Santa Fe 如旅行喼般實用


屬 Hyundai 首個 SUV 車系的 Santa Fe,以往 4 代都有個生得大至是傳統休旅車的長相,全新的這部第 5 代完全變了另一個樣,變得有點像一個有轆的行李喼般,一時間令人有點不知所措。以「Open for More」(開放給更多)為設計主題的新 Santa Fe,以行李喼來形容也頗為貼切,因為行李喼但求載物量高,外形離不開方方正正,新 Santa Fe 亦正好是這樣,在起角的外形之下,容下了許多實用設備和配置,當你看多兩眼讓眼球適應過後,相信會漸漸看到它的內在優點。


方形線條方得有點像 KGM 雙龍 Torres 的 Santa Fe,今代有特長輪距以容納 3 排座位,是 7 人車一部。4.8 米的車身長度大概等於 Lexus RZ、平治 EQE SUV、Mazda CX-60 這類中型偏大的 SUVs 般。車子有高頭冚、平車頂、梯形的粗輪拱,以及由許多許多直角再直角的線條所組成,基本上沒有任何地方會令你覺得它是「攣」的;另外,車身徽章薄如貼紙,前、後燈組有獨特的「H」形光簽署,像個微波爐的車尾有比舊款闊 15cm 的尾門,打開時的 1,275mm 闊度帶來「Terrace-like」好比露台般的景觀。



同樣是設計得正正直直的車廂,一大台「T」形的錶板和中台上棟著時興的弧形闊身顯示屏,即好像 IONIQ 5、IONIQ 6、Kona 那樣,不過還是 Hyundai 的 SUV 的首次。所說的多樣性設備,在打開這 Santa Fe 行李喼後你會找到中橋上有兩個手機充電座,前排手枕內的雜物箱設有紫外線消毒,前座有冷氣,軚盤會發熱,全車有隔音玻璃,氣氛燈有 64 色,三腳插頭有 220V 對外電源供應,Car Wash 駐車模式會自動摺鏡、閂窗,屬另購的 Comfort Package 內的 Relaxation Front Seats,有小腿墊伸出的兩張前座可按電制攤長至「睇牙」半躺角度,就如 IONIQ 5 那樣;中排乘客可用前座椅背的充電插頭、掛鈎,和有按鈕可以將他「伸走」,中排座椅可大半/細半的前後趟動和各自調校椅背角度,更有電掣整張摺低、趟前,中排在門邊設有手動窗簾、兩段暖氣、杯格;「坐得吓人」的尾排在牆邊設有冷氣風口和風速調校,也有杯格,尾排有拉繩從後將椅背拍低,行李箱旁又有按鈕將中排椅背摺低。Hyundai SmartSense 主動安全系統內,睇路的有前方自動煞車 FCA(Forward Collision-Avoidance)、離線扭軚輔助 LFA(Lane Following Assist)、離線警示 LKA(Lane Keeping Assist)、盲點有車及碰撞預防系統 BCA(Blind-Spot Collision-Avoidance Assist)、開門有車警示 Safe Exit、後撞警示 Rear Safety、後波車側有車警示 Rear Cross-Traffic Safety、前車開車提示 Leading Vehicle Departure Alert,睇著司機的有疲勞警示 DAW(Driver Attention Warning)、不睇路警示 Forward Attention Warning。全車每個人也受到照顧,也有點東西玩。


車子屬混能驅動,1.6 升渦輪增壓「SmartStream」引擎配永磁同步摩打,引擎有 160 匹/27.0 公斤米輸出,摩打有 64 匹/26.9 公斤米,系統總輸出 215 匹/37.4 公斤米,「HTRAC」四輪驅動,6 速自動波箱可手動 +/-。一如普遍的 hybrid 汽車,車子在大油加速有摩打配合下有穩定的扭力反應,加速力度並不覺得慢,輕油和符合條件時會自動行 EV 電動,有 8 年或 16 萬公里保用的 1.49 kWh 容量電池會從減速中自己充電,屏幕內可選跟前車自動減速的 Smart Regeneration,平均油耗 7.3L / 100km。車子行車質感幼滑、跟其他大車一樣有點拋浮,不過很舒適。Drive Mode 反應系統的行街模式有 Eco 和 Sport,自訂的「My Drive Mode」可揀三種踩電反應、兩種 Brake 踏和軚盤重量,越野的 Terrain Mode 有 Sand、Mud 和 Snow,下坡有 HDA(Hill Descent Assist)慢爬制動。儀錶在行 Eco 時以綠色顯示,Sport 時紅色,My Drive Mode 時藍色,越野時變為匹配的啡色;同個 BVM(Blind-Spot View Monitor)盲點監察鏡頭,在打指揮燈時會將左右儀錶變為顯示盲點路況;大屏幕可顯示動力流程、混能系統用量、摩打用量。開着自動跟車的 SCC 智能巡航系統,任由車子自己扭軚追線,司機偶爾扶扶軚盤表示自己還在,車子便懂得有一半在自動駕駛。我們在機場和口岸見到有人騎着有動力行走的行李箱,新的 Santa Fe 正正給你這種實用得來又有趣的感覺。


車身徽章薄如貼紙,前、後燈組有獨特的「H」形光簽署。


同樣是設計得正正直直的車廂,一大台「T」形的錶板和中台上棟著時興的弧形闊身顯示屏。


1.6 升渦輪增壓「SmartStream」引擎有 160 匹/27.0 公斤米輸出,永磁同步摩打有 64 匹/26.9 公斤米,系統總輸出 215 匹/37.4 公斤米。


中排座椅可大半/細半的前後趟動和各自調校椅背角度,前座椅背有充電插頭、掛勾,和有按鈕可以將他「伸走」。


中排在門邊設有手動窗簾、兩段暖氣、杯格。


中排在座底有電掣將整張摺低、趟前。


有摩打配合下車子有穩定的扭力反應,加速力度並不覺慢;Drive Mode 系統的行街模式有 Eco、Sport 和自訂的「My Drive Mode」。


Drive Mode 越野的 Terrain Mode 有 Sand、Mud 和 Snow;儀錶變為匹配的啡色。


有小腿墊伸出的兩張 Relaxation Front Seats 前座可按電制攤長至「睇牙」半躺角度,就如 IONIQ 5 那樣。


尾排有拉繩從後將椅背拍低,牆邊設有冷氣風口和風速調校,也有杯格;全車每個人也受到照顧,也有點東西玩。


主動安全系統有前方自動剎車、離線警示和扭軚輔助、盲點和開門有車警示、後撞警示、後波車側有車警示、前車開車提示。


中僑有兩個手機充電座,前排手枕內的雜物箱設有紫外線消毒,前座有冷氣。


大屏幕可顯示動力流程、混能系統用量、摩打用量;輕油和符合條件時車子會自動行 EV 電動。


「My Drive Mode」可自訂三種踩電反應、兩種 Brake 踏和軚盤重量。


1.49 kWh 容量電池會從減速中自己充電,屏幕內可選跟前車自動充的 Smart Regeneration。


像個微波爐的車尾有比舊款闊 15cm 的尾門,打開時的 1,275mm 闊度帶來「Terrace-like」好比露台般的景觀。


尾排牆邊設有冷氣風口和風速調校,也有杯格;行李箱旁又有按鈕將中排椅背摺低。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汽缸渦輪增壓 + 永磁同步摩打/混能
排氣量:1,598 cc
最大馬力:160 匹/5,500 轉時 (摩打:64 匹)
最大扭力:27.0 千克-米/1,500-3,500 轉時 (摩打:26.9 千克-米)
總輸出:215 匹 / 37.4 公斤-米
波箱設計:6 前速自動波箱
體積:4,830 X 1,900 X 1,770 mm
重量:2,040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568,800 起
網址:http://www.hyundai.com.hk
查詢:3428 8288 (Zung Fu Company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城市野餐車?Kia Concept EV2 用蘑菇、紙漿打造未來車廂


Kia在2025米蘭設計週上,展出其全新純電概念車 Concept EV2,以B-segment電動SUV身份示人,但更搶眼的其實是 – 一個以「城市野餐」為靈感、用紙漿與真菌製造的未來車廂!Concept EV2的內裝由Kia設計團隊與多個創新物料合作夥伴共同研發,不僅突顯品牌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更以「生活感」為核心,重新定義都市用車的實用與美學。

【城市野餐】理念貫穿整個內櫳設計
設計團隊以「城市中的陽台與露台」為靈感,讓內櫳呈現出一種可放鬆、又能靈活變化的空間感。由前排開始,平地台設計令前座可向後滑動,後排座椅更可垂直摺疊,加上側向延伸座椅、可拆式座墊、內建音響枕頭、便攜喇叭及行李分隔板等功能組件,讓車廂彷如成為「流動客廳」或「城市野餐帳篷」,完全呼應新世代用戶對自由與空間的追求。

【三大天然物料】開創永續車內新標準
1. Simplifyber Fybron™ — 紙漿造車廂?

由木材、廢布與再生紙提煉而成的紙漿物料,用於中控台與門板。液態處理工藝免去紡織或織布步驟,減少廢料,同時觸感柔和,質感媲美高級織料。

2. Mycelium 蘑菇菌絲 — 用「種」的車門扶手
由Kia與Biomyc合作,透過農業廢料與菌絲體自然結合,種出形態固定的結構。這些物料被用於車門扶手與PU飾板,內藏天然隔熱功能,加上Kia特調Pantone色系,將菌絲「種出設計感」。

3. AmpliTex — 亞麻纖維造座椅結構
與Bcomp合作,將可回收的亞麻纖維複合材料應用於座椅背殼與結構件。強度媲美傳統塑膠但重量更輕,有助節能降耗,車身回收循環率亦大增,實踐完整的循環經濟理念。


這些前瞻用料不是只為「展示技術力」,而是真正計劃應用於未來量產車型。Kia的CMF(Color, Material & Finish)團隊表示,單是mycelium物料便測試超過180種組合,務求在手感、強度與美學三方面達至量產標準。

Kia Concept EV2的出現,說明品牌對純電車的理解早已超越動力系統層面。他們思考的是:當都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電動車可否變成我們的休憩空間? EV2就是這樣的存在 – 一輛設計為城市人打造的「微型自由空間」,既能日常通勤,也能隨時展開一場說走就走的城市野餐。

對我來說,Concept EV2並不是單純的設計概念,而是一次試圖將「車=生活空間」這個想法,徹底落實的實驗。當未來你打開車門,看到的不是傳統儀錶與冷冰冰的塑膠,而是一個以紙漿、蘑菇與亞麻織就的環保空間,這不單是一場物料革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