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JLR 遭駭客重擊 10 月才復工!生產停擺 80,000 輛影響在即


英國豪華車品牌 Jaguar Land Rover(JLR) 正經歷近年最嚴重的營運危機。由於 9 月初爆發大規模網絡攻擊,JLR 全球系統被迫關閉,所有工廠全面停產。原定 9 月 24 日復工的計劃再次延後至 10 月 1 日,意味著品牌將損失整整一個月的產能。

根據 JLR 去年同期數字,單在第三季度便生產逾 8 萬輛 Land Rover 與 Range Rover,因此今次停產對財務影響極大。官方表示,決定延後復產是為了「確保以安全方式恢復營運」,同時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調查及重建系統。

危機不只影響 JLR 自身,連帶全球零件供應鏈亦陷入險境。工會 Unite 警告,部分供應商現金流瀕臨斷裂,若停產持續,可能面臨破產。前 Aston Martin CEO Andy Palmer 更直言「不會驚訝看到倒閉潮」,並預料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裁員。

英國國會商業貿易委員會主席 Liam Byrne 亦呼籲政府介入,甚至考慮支援性質的「放無薪假計劃(furlough scheme)」,以避免短期衝擊演變成長期創傷。

目前,英國政府及國家網絡安全中心(NCSC)已介入,協助 JLR 重建內部電腦系統,並檢視供應鏈影響。官方聲明指出,這宗事件「對整個英國汽車供應鏈帶來重大衝擊」。

駭客組織 Scattered Lapsus$ Hunters 已在 Telegram 聲稱為攻擊幕後黑手。該組織今年 5 月亦曾入侵 Marks & Spencer,令後者損失高達 3 億英鎊營業利潤。今次他們利用 SAP Netweaver 的已知漏洞 入侵 JLR 系統,甚至展示疑似內部數據截圖。不過,目前仍未清楚有否涉及客戶資料外洩或贖金要求。

JLR 的網絡危機,正好揭示了汽車業「數碼化」背後的脆弱性。現代汽車早已不只是金屬與引擎的組合,而是龐大的 IT 生態。這次停產不單止影響品牌,還可能拖垮上百間供應商,後果遠超單一企業。

站在香港的角度,這提醒我們:無論是車廠、代理商,甚至售後服務系統,都必須重視資訊安全。否則,一次網絡攻擊,就可能癱瘓整個產業鏈。對消費者來說,買一輛豪華 SUV 或越野車,背後依賴的其實是一套無形但極脆弱的網絡防護。這次 JLR 的慘痛經驗,值得所有車企警惕。

Volvo 加碼投資美國南卡工廠!EX90、Polestar 3 打頭陣 XC60 將登場


Volvo Cars 宣布將持續加大對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Ridgeville 工廠的投資,目標是在未來幾年達至產能全面發揮。自 2015 年奠基至今,Volvo 已在該廠投入超過 13 億美元,目前年產能達 15 萬輛,並肩負品牌在北美市場的重要戰略角色。

現時,Ridgeville 工廠已量產純電 SUV Volvo EX90 及 Polestar 3,成為 Volvo 電動化版圖的核心支柱。為進一步提升產能利用率,Volvo 已宣布自 2026 年底起,將把品牌最暢銷的 XC60 中型 SUV 納入當地生產線。僅在 2025 年首 8 個月,XC60 在美國已售出超過 27,000 輛,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近 20%,顯示其市場吸引力依然強勁。

除了純電車型,Volvo 還計劃在 2030 年前為南卡工廠導入一款專為美國市場開發的全新世代混能車。這一策略呼應品牌「區域化」發展方針,確保不同地區擁有針對性產品,以更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

Volvo Cars 行政總裁 Håkan Samuelsson 指出,持續投資是對美國市場的長遠承諾,並強調 Volvo 在當地已有 70 年歷史,累計銷售超過 500 萬輛汽車。美國南卡州州長 Henry McMaster 則表示,Volvo 的決定進一步鞏固當地作為全美汽車製造重鎮的地位,並展現國際車企對當地勞動力及營商環境的信心。

打破極速神話!BYD YANGWANG U9 Xtreme 496km/h 超跑 EV 新王者


當我們以為電動車的性能極限已經觸頂,BYD 卻再次刷新世界汽車界的想像。全新 YANGWANG U9 Xtreme,不單在德國 ATP 認證測試場上創下 496.22km/h 的 EV 世界最快紀錄,更在紐布靈北環這條「魔鬼賽道」跑出 6 分 59 秒 157 的圈速。這意味著,它並非單純追求直線速度,而是同時能在世界最艱難的賽道上展示全面實力。全球限量 30 部,既是科技展示,也是收藏家的夢幻逸品。

外觀方面,U9 Xtreme 以誇張空力設計貫徹「極限」哲學。車身大量使用高強度航空鋁合金與碳纖維,為高速行駛提供最大下壓力與穩定性。搭配專屬的 GitiSport e·GTR PRO 半熱熔胎,能承受接近 500km/h 的極速壓力而不變形。這已不是單純的跑車造型,而是融合賽車科技的工程藝術。

雖然官方未公開太多內裝細節,但從「Xtreme」定位可見,車廂應更接近賽車座艙,捨棄多餘豪華裝飾,集中於操控與數據顯示。這樣的設計,正好突顯它「不是日常豪華電動 GT,而是極速武器」的本質。


U9 Xtreme 的硬件數據令人咋舌。全球首款量產 1200V 超高壓平台,結合四組轉速高達 30,000rpm 的電動摩打,總輸出超過 3,000PS,每噸功率達 1,217PS/t,甚至超越不少 F1 賽車。冷卻系統同樣是重點,新開發雙層液冷結構和大流量油泵,令電池可實現 30C 超高放電倍率,不單加速爆發力驚人,還能長時間承受極端駕駛。

要馴服近 500km/h 的速度,制動必須同樣瘋狂。BYD 為其開發了 鈦合金碳陶煞車系統,提升散熱與剛性,並重新校正演算法以應對紐布靈 177 個制動點。配合 DiSus-X 智能車身控制系統,車輛在高速轉向與極端重煞下依然保持穩定。

YANGWANG U9 Xtreme 的出現,不只是速度上的狂妄挑戰,而是中國品牌在高性能 EV 技術上的一次震撼宣言。當 Bugatti 與 Rimac 仍以內燃機或混能作為性能基礎,BYD 竟能用純電突破 496km/h,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我更關注的是它對香港市場的啟發—,雖然這款車不可能上街爆速行走,但它背後的電池技術、冷卻效率與車身控制系統,最終必然會下放至量產車。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極速之夢」,但未來數年,可能就是日常車主在行駛青沙公路時受惠的技術。這就是超跑存在的價值:它們不只是炫耀的玩具,而是推動汽車文明進化的實驗平台。

BYD「昊瀚」登場容量直接翻倍!挑戰 Tesla Megapack


Tesla 才剛剛發佈 Megapack 3,把單一儲能櫃容量提升至 5MWh,已經令市場矚目。結果 BYD 馬上亮劍,推出全新大型儲能系統 「昊瀚(HaoHan)」,容量更是 Tesla 的「兩倍有多」,直接把儲能戰火推到新高點。

「昊瀚」的標準配置單櫃容量達 14.5MWh,差不多是 Megapack 3 的 3 倍。就算換成 20 呎標準貨櫃體積,仍有 10MWh 容量,足以壓倒 Tesla 同級對手。BYD 更強調系統的 電芯佔比效率(Vcts)達 52.1%,為全球最高水平,意味單位空間可塞進更多有效電量。

BYD 採用了自家研發的 2710Ah 超大容量刀片電池,是目前靜態儲能中最大型的單體電芯,能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廠方聲稱,憑藉這套設計,大型 GWh 級專案所需系統數量可減半,整體專案成本亦可降低 21.7%。另外,系統結構更簡化,帶來 70% 故障率下降 及 70% 維護成本減少,可靠性大幅提升。

除了電池本體,BYD 亦同步推出 GC Flux 電網級逆變器,輸出功率可由 2.5MW 擴展至 10MW,性能比業界平均高出 38%,功率密度達 1474kW/㎡,是一般產品的 2.3 倍。其設計重點在於「電網形成」(Grid-forming)功能,可在 100 毫秒內完成電壓與頻率調整,支援 多達 25 秒的慣性響應,對於可再生能源滲透率極高的電網來說至關重要,能有效降低大停電風險。

Tesla 的 Megapack 已經在全球多個大型儲能專案中成為標準方案,但 BYD 今次「容量翻倍」的打法,明顯要把遊戲規則改寫。若 BYD 真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專案,對於各國快速增長的新能源電網建設,將會是極大吸引力。

BYD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成功,很多人已經有目共睹;但在儲能市場,這次「昊瀚」直接把容量推到 Tesla 難以忽視的高度,顯示它並非只想分一杯羹,而是要搶奪主導權。從香港的角度來看,雖然本地土地有限,但若能結合再生能源與大規模儲能方案,對減碳與能源穩定將會是重大突破。可以想像,未來電動車充電站、大型數據中心,甚至是離島電網,都可能見到這些「能源超級電池櫃」的身影。BYD 這一招,不單止是商業競爭,更是一場能源戰略級的佈局。

Subaru 2026 WRX & BRZ Series.Yellow 全球限量 700 部


在 Boxerfest 2025 上,Subaru 帶來一對極具話題性的限量特別版 2026 Subaru WRX Series.Yellow 與 2026 Subaru BRZ Series.Yellow。兩款車均以 tS 車型 為基礎,各限量生產 350 部,總數僅 700 部,專屬「Sunrise Yellow」車色搭配啞黑色輪圈,並只提供 6 前速手排波箱,徹底滿足忠實車迷對純粹駕馭的渴望。

Series.Yellow 採用 Subaru 傳統的 「日出黃」車色,過往只曾在 XV Crosstrek 特仕版、WRX STI S207、以及日本限定的 BRZ STI Sport 出現。兩車均搭配 啞黑色鋁圈(WRX 為 19 吋、BRZ 為 18 吋),車內亦以黑色基調配合 黃色縫線與點綴,從座椅、門板到錶板,細節滿滿。

WRX 配備 Recaro 運動座椅,並在打孔皮革上加上黃色點綴;BRZ 則把黃色縫線延伸至軚盤、波棍套與手掣套,營造一致的賽道氣息。

WRX Series.Yellow 採用 2.4L 渦輪增壓 BOXER® 引擎,輸出 271 匹馬力,配合經典 Symmetrical AWD 四驅系統及 6MT。懸掛方面搭載 STI 調校電子可調避震,再加上 Brembo 制動系統與 Bridgestone Potenza S007 高性能胎,確保能把動力完整釋放。內裝更配備 12.3 吋全數碼儀表 + 11.6 吋多媒體屏幕,把傳統駕馭與現代科技結合。

BRZ Series.Yellow 同樣搭載 2.4L 自然進氣 BOXER® 引擎,輸出 228 匹馬力,後驅 + 6 前速 Close-ratio 手排,提供最純粹的駕駛樂趣。懸掛方面使用 STI 調校 Hitachi® 避震,加上 Brembo 煞車與 Michelin Pilot Sport 4 輪胎,轉向更快、抓地更強,忠實傳遞後驅小跑的靈魂。

Series.Yellow 不只是換色特仕,而是從懸掛、制動到座椅全面升級,體現 Subaru 對駕駛愛好者的誠意。對品牌而言,這是對 WRX 與 BRZ 熱血精神的再次詮釋,也為即將邁向電動化的未來留下濃厚的「純燃油印記」。

Nissan ProPILOT 大進化!2027 年融合 AI LiDAR 上路挑戰「都市駕駛」


Nissan 正式揭開下一代 ProPILOT 自動駕駛輔助技術的面紗,並以一隊 Ariya 原型車 在東京市中心進行公開展示。這次新版本不再侷限於高速公路,而是瞄準 複雜的城市交通場景,預計將於 2027 財年率先搭載在日本市場的量產車上。

新一代 ProPILOT 採用超強感測組合,包括 11 部攝影機、5 組雷達以及 1 個安裝在車頂的新世代 LiDAR。這套系統結合 Ground Truth Perception 技術,可在更遠距離、夜間與高速行駛時精確偵測周遭環境,補足單靠相機的限制。


最大突破在於引入 Wayve AI Driver。這套軟件運用「Embodied AI」技術,能像有經驗的人類駕駛般 理解整個場景的動態變化,而非僅僅辨認單一物件。它可以預測行人或車輛的下一步動作,即時理解自己操作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加上高速處理能力,確保對突發情況能在毫秒級反應。換言之,車子不只是「看見」,而是能「讀懂」道路脈絡,駕駛風格更接近人類。

Nissan 的 ProPILOT 系統一路以來不斷進化,從最初只支援單車道高速駕駛的 ProPILOT,到能在高速公路自動變道的 ProPILOT 2.0,如今邁向下一代版本,目標是挑戰 市區道路,處理紅綠燈、斑馬線、突發行人和複雜的交通環境。

Nissan 技術長明石英一表示,新系統能帶來「就像一位熟練駕駛坐在方向盤後」的安心感,提升駕駛者與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信心。這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 Nissan 在「未來移動」中的戰略宣言。以 AI 融合 LiDAR,Nissan 希望在 清潔能源 + 智能駕駛 雙軌上取得領先,並將日本作為首個落地市場,逐步推向全球。


這套新 ProPILOT 的關鍵在於「AI 理解力」而非單純的感測器堆砌。過去 ADAS 系統往往只能做「反應動作」,例如急煞或警示,但 Nissan 想把它變成「預判型副駕駛」,在混亂的市區環境中更顯價值。


對香港而言,如果未來能引入這種等級的自動駕駛輔助,面對中環、旺角這些複雜路口,的確可能減少事故發生。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法規與基建配套,因為技術能做到的,未必馬上能在現實中落地。Nissan 今次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要贏得消費者信任,自動駕駛必須像「老司機」般可靠,這才是推動普及的關鍵。

Volvo 2026 年 EX90 大升級!800V 超快充、AI 安全新境界


Volvo 正式開放 2026 年款 EX90 的訂單,並帶來一系列硬件與軟件升級。這台旗艦級純電 SUV 現在搭載 800V 高壓電氣架構,充電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時配備升級版 NVIDIA DRIVE AGX Orin 雙核心電腦,算力高達 500 TOPS,令安全與駕駛輔助功能進入全新層次。

800V 技術:快充再突破
相比上一代 400V 系統,全新的 800V 架構有效降低充電過程的發熱量,提升效率。配合 Volvo 自家開發的 電池管理軟件,能在 10 分鐘內補充 250 公里續航(在 350kW 超快充設施下測得),大幅減少等待時間。
這套系統同時提升動力輸出與加速反應,並藉由減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令電池與馬達在性能與能效之間取得更佳平衡。


AI 核心:500 TOPS 超級運算力
EX90 升級至 NVIDIA Orin 雙核心電腦,運算能力翻倍至 500 TOPS。這意味著更多安全與輔助功能能即時運行,包括:

• 自動緊急轉向在黑夜環境下擴展功能
• Park Pilot Assist 自動泊車(平行泊車輔助)
• ESA 緊急停車輔助:當駕駛者因病或未回應警告時,車輛可自動停下並透過 自動 e-call 連接救援中心,隨即聯繫車上乘客並通知急救單位
• 連網安全警示:提前提示前方濕滑路面、事故或潛在危險

更重要的是,AI 平台支援持續 OTA 更新,未來可進一步增強安全性、娛樂系統以及電池管理功能。對現有 2025 年款 EX90 車主,Volvo 亦將提供一次性免費升級核心電腦的機會。

2026 年款 EX90 將引入 電致變色全景天幕,這項配置源自 ES90,可隨時調整玻璃透明度,有效降低炫光或增強私隱感,進一步提升乘坐舒適度。

BMW iX5 Hydrogen 量產在即!五重動力齊上陣氫能成電動化拼圖最後一塊


BMW 正式宣布,經過全球測試的試驗車隊後,全新 BMW iX5 Hydrogen 將以量產型態登場,成為品牌史上第一款氫燃料電池量產車。與此同時,全新一代 X5 系列 亦將成為車壇首款同時提供五種動力選項 的豪華 SUV,包括純電(BEV)、插電式混能(PHEV)、汽油、柴油,以及氫燃料電池(FCEV),徹底展現 BMW 「技術開放(technology-open)」戰略的雄心。


BMW 強調,全球不同市場、不同用家的需求不盡相同,因此產品多元化才是持續成功的關鍵。憑藉靈活的生產結構與高度整合能力,BMW 能有效率地把五種動力方案納入同一車型。由 2028 年開始,BMW 將同時在陣容內擁有 純電 BEV 與氫燃料電池 FCEV 兩大「零排放動力」,標誌著其多元技術策略的全面落實。


iX5 Hydrogen:氫能版駕駛樂趣
BMW iX5 Hydrogen 採用第三代氫燃料電池系統,由 BMW 與 Toyota 合作研發。新系統設計更緊湊,同時兼顧 更高輸出、更長續航與更低能耗,既解決氫燃料電池車過去體積大、效率有限的問題,也確保駕駛過程依然保持 BMW 式的駕馭樂趣。首批動力系統已於慕尼黑和 Steyr 工廠組裝,部分零件則由 Landshut 工廠供應。

為何氫能是「最後一塊拼圖」?
氫能被視為全球減碳的重要能源載體,它能夠儲存再生能源,平衡供需,並支援電網的穩定性。與純電池車相比,氫燃料電池更適合長途、高頻率或重載應用,是補完電動化藍圖的「最後一塊」。對於純電難以全面覆蓋的場景(如長途物流、寒冷氣候或需快速補能的情況),氫能正好提供解決方案。

HyMoS 計劃:氫能生態圈大佈局
BMW 不只造車,更推動氫能基建。透過 HyMoS(Hydrogen Mobility at Scale) 計劃,BMW 聯同業界與科研夥伴,推動氫能加氣站與氫能生態圈的發展。這項計劃聚焦於大城市,將客貨車、巴士與私家車的需求整合,提升氫能站的經濟效益。首階段已在德國及法國啟動,未來有望擴展至更多歐洲城市甚至海外市場。


BMW iX5 Hydrogen 的量產,象徵著豪華品牌對氫能技術的認真態度。相比只押注純電的對手,BMW 的策略更靈活,能迎合全球不同市場的實際需求。對香港這類缺乏氫能基建的地區而言,氫燃料車或許短期內難以普及,但從長遠來看,若結合巴士、貨運車隊共同推動,氫能有潛力成為電動化生態的重要補充。BMW 的「五動力齊發」不單止是技術展示,更是一種 市場風險分散策略。畢竟未來十年的能源格局仍未完全定局,氫能能否成為主角仍有待觀察。但至少,BMW 已經準備好所有牌,靜待市場選擇。這種靈活性,正是傳統豪華品牌持續屹立不倒的關鍵。

XPENG 支持香港以智能駕駛推動可持續未來城市


隨著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快推動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應用及商業化,XPENG 小鵬汽車隨即表態支持,並強調會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憑藉自身技術與經驗,把香港作為 無人駕駛及智能交通的示範平台,同時進一步開拓海外特別是右軚市場,共同推動本地可持續發展。

作為智能電動車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新企業,XPENG 將積極參與香港的自動駕駛測試及應用,助力建設 更智慧、更安全、更環保 的交通生態。透過香港這個國際化城市的交通場景與法規環境,XPENG 不僅能驗證技術成熟度,更能展示中國新能源車企在全球智能駕駛賽道的領先地位。

XPENG 董事長兼 CEO 何小鵬 表示,施政報告中推動自動駕駛的方向,體現了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的視野與責任。XPENG 願意與特區政府及各界合作,利用全球領先的智能駕駛技術,為香港建設一個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交通系統。

XPENG 強調將持續關注及支持相關政策落實,並透過技術與實際應用經驗,推動香港智慧城市的建設。未來在政策扶持與企業參與的雙重推動下,香港有望成為 亞洲自動駕駛與智能交通的重要示範城市。

香港交通複雜、道路狹窄,加上人口密度高,正是自動駕駛技術能夠大展身手的場景。若 XPENG 真能在此落地成功,不僅能提升道路安全與效率,更能為本地運輸減碳鋪路。這一步不單是科技試驗,而是讓香港在 智慧城市競賽中爭取話語權。未來若有一天,市民可以在中環、尖沙咀搭乘無人駕駛的智能穿梭車,那將不只是出行方式的改變,而是香港科技與城市形象的一次重大升級。

Forza Horizon 6 終極駕駛夢登陸日本!櫻花、秋楓、東京高速 2026 登場


車迷們等了多年,終於等到!Playground Games 在 Xbox 東京遊戲展正式宣布《Forza Horizon 6》將於 2026 年推出,而這次的舞台正是大家夢寐以求的 日本。從富士山的壯麗雪峰,到東京摩天大廈的霓虹夜景,再加上櫻花、秋楓、冬雪四季變化,遊戲將以前所未有的細緻度,把日本的車文化與街頭氛圍重現眼前。

日本:天時地利人和的選址
對於《Forza Horizon》系列的玩家來說,日本一直是最想要的場景。Art Director Don Arceta 坦言,過去技術未成熟,無法全面展現日本的細緻,但經過前幾代累積經驗,尤其在《FH5 Hot Wheels》DLC 打磨了高架道路設計,令東京高速的複雜立體感終於成為可能。文化顧問 Kyoko Yamashita 更補充,日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傳統與現代並存」:小神社旁邊可能就是車房和電玩中心,這種衝突卻和諧的景象,正好呼應 Horizon 開放世界的探索精神。


不只是地圖,而是一個「生活中的日本」
《FH6》並不是單純「把日本搬進遊戲」,而是要做一個「真實有人情味」的世界。團隊深入田野調查,連街頭黃昏的音色、電車入站的提示音、夏日的風鈴聲都被細心收錄。Yamashita 強調,這種從聲音到氛圍的小細節,能讓熟悉日本的人也會心一笑:「這就是日本的節奏」。這種真實感不單是「數位觀光」,而是希望讓本地人都覺得「有認同感」。

日本車文化全面融入
日本對車迷來說就是聖地,《FH6》自然不會錯過。K-Car、房車賽、漂移文化、改裝熱潮,全都會成為遊戲的重要靈感。Yamashita 形容,日本車文化的「層次感」非常適合 Horizon 世界:無論你是熱愛改裝的街頭車手,還是只想享受駕駛的小白,都能在其中找到歸屬感。

四季分明,氣氛大不同
從《FH4》開始,四季變化已經是 Horizon 的標誌,而來到日本,更是完全升級。春有櫻花,夏有煙火,秋有紅葉,冬有雪景,每個季節不單改變視覺,更影響玩法與氛圍。Yamashita 透露,團隊特別加入了季節專屬的環境聲效,像是夏日祭典的風鈴,冬夜車站的提示音,令玩家能用「五感」體驗日本。


多平台進攻,2026 年登場
《Forza Horizon 6》將於 2026 年率先登陸 Xbox 與 PC,稍後亦會推出 PlayStation 5 版本。官方預告會在 2026 年初公開首段實機畫面,現時已可於 Xbox 及 Steam 加入願望清單。

作為多年《Forza Horizon》系列玩家,聽到舞台選在日本,我心中只有一句話:「終於等到!」日本不只是漂亮的背景,而是一個活生生的駕駛天堂:午夜首都高速的狂奔、箱根山道的漂移、鄉間小路的靜謐,全部都能在遊戲裡實現。這種由文化、聲音、細節堆砌出的沉浸感,甚至可能會比我們現實旅遊更自由。到時候,或許我會在遊戲裡邊看櫻花邊開 R34,這種夢幻場景,大概只有《FH6》才做得到。

無限出手!推出新型 Honda N-ONE e: 配件


Honda 推出的輕型純電車 N-ONE e:,原本已經夠可愛,但無限(MUGEN)為它準備了一整套專屬改裝件,立即把小巧的 BEV 變成「迷你熱血戰車」。無論你是型格玩家還是日常代步一族,這批配件都能令 N-ONE e: 的個性大幅提升。


無限最強的武器當然是空力套件。前保險桿下擾流(Front Under Spoiler) 比原廠設計降低約 36mm,加上左右張開的造型,令小車更有貼地感。側裙(Side Spoiler) 同樣下壓 35mm,營造更厚實的腰線,從前到後一氣呵成。尾部則有 小型擴散器(Rear Center Diffuser),不單純裝飾,而是帶來十足「運動化」的視覺效果。最後還有 車頂尾翼(Roof Spoiler),以啞黑色打造,令車尾線條更搶眼。


如果嫌不夠誇張,無限還提供 彩條及專屬貼紙套裝:包括無限三色點綴的「車頭蓋貼紙」,以及能令「MUGEN」字樣從車身色浮現的前保、側身、後保貼紙。設計簡潔,但效果絕對突出。


外觀以外,無限同樣考慮到駕駛質感。15 吋 CK8 鋁合金輪圈 採用八孔設計,簡潔卻充滿日系味道。Performance Damper 則針對 EV 車重心特性調校,可有效吸收震動,改善行路質感與穩定性。對於小型電車來說,這種細節能大幅提升日常駕駛的從容感。


內裝方面,無限提供 啞黑色門檻飾板(Scuff Plate)、內門保護貼(Door Inner Protector),既能防止上下車刮花,又增添運動氣息。功能性配件如 運動化地毯、尾箱墊 以及加強通風的 遮雨擋(Ventilated Visor) 亦有齊,實用與個性兼備。


N-ONE e: 本身就是一台為年輕都市人而設的小型 BEV,輕巧好泊位、造型獨特。但有了無限這套武裝後,車主便能將它玩成「縮細版 Type R」般的存在。對香港這種寸金尺土的環境來說,小車代表靈活,而無限則賦予它一種「不容小覷」的氣場。對於喜歡在日常生活裡也保留一點熱血靈魂的駕駛者來說,這套配件正中下懷。

「馬力變算力」!NVIDIA 在 IAA Mobility 公布 AI 定義汽車新時代


在慕尼黑舉行的 IAA Mobility 車展上,NVIDIA 汽車部門副總裁 Ali Kani 以一句 「Safety First, Always」 為核心,揭示汽車正邁向 AI 定義(AI-defined) 的全新時代。從雲端到車端,汽車已不再只比「馬力」,而是比「算力」,而這場革命正由 NVIDIA 的完整 AI 平台推動。

從數據中心到道路:AI 汽車的閉環生態
NVIDIA 是唯一能提供端到端 AI 運算堆疊的公司,涵蓋:

• NVIDIA DGX:於數據中心訓練 AI 模型
• Omniverse + Cosmos:虛擬世界模擬與合成數據生成
• DRIVE AGX:車載運算平台,實時處理感測器數據

三者形成學習、測試、部署的「閉環循環」,加速創新同時保持最高安全標準。


Halos 安全系統:全棧式保障
在自動駕駛發展中,安全是最關鍵的。NVIDIA 推出 Halos,把 SoC、DriveOS、Hyperion 架構 與完整驗證機制整合,打造雲端到車端的統一安全平台。透過高擬真模擬,甚至能模擬現實中罕見或危險的交通場景,確保 AI 系統在極端情況下仍能可靠應對。


車廠全面擁抱 NVIDIA AI
多家車廠已展示自家新車如何藉 NVIDIA 平台進化:

• Lucid:全電動 Gravity SUV,搭載 NVIDIA DRIVE AGX 與 Blackwell 架構
• Mercedes-Benz:全新 GLC 與 CLA Shooting Brake,配備 DRIVE AV 軟件與 AI 加速運算
• Lotus:Eletre、Emeya、Theory 1 概念車,展現高效能 AI 驅動功能
• Volvo:EX90/ES90 系列,以 DRIVE AGX + DriveOS 提升安全與自動駕駛能力
• XPENG:G6、G9、X9,搭載 NVIDIA 技術推動 XPILOT 智駕與智能座艙


全球科技企業加入戰局
不僅是車廠,科技巨頭亦加入 NVIDIA 生態:

• MediaTek:與 NVIDIA 合作,將 GPU 能力引入 Dimensity Auto Cockpit
• ThunderSoft:展示基於 DRIVE AGX 的 AI Box,支援大型模型,提供沉浸式座艙體驗
• Cerence:推出 xUI AI 助理,結合 NVIDIA NeMo Guardrails,確保語音互動安全且具品牌專屬特色
• ZF Group、Magna、RoboSense 等 Tier-1 供應商亦展示了以 DRIVE AGX 為核心的 ADAS、自動駕駛與感測器解決方案


NVIDIA 正把汽車產業推向「算力至上」的新紀元。以往談車是講排氣量與馬力,今天則要看 GPU、SoC 和 AI 模型。對香港消費者來說,這代表未來買車不只是選品牌和馬力,而是要考慮車載電腦的「世代與算力」。最大突破在於 模擬測試:能在虛擬世界演練千萬次極端情境,比現實道路測試更高效、更安全。這意味著未來我們上路的自動駕駛車,不單靠「經驗」,還是經歷過「無數虛擬戰鬥」的老手。汽車已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 AI 運算平台的移動終端——這,才是汽車新時代的真正定義。

東風 eπ007 來襲海豹


SUV 款電動車通街也是,打風跌落個招牌落街也壓中幾部,想反潮流開部傳統房車款的,有形像較高級較貴的 Hyundai IONIQ 6、寶馬 i4,想以少資金進場,10 餘萬元有部 AION ES,想食好一點,25、6 萬元起至 30 萬可以買到標榜日本科技的日產 Leaf、跑房車格調加樣樣齊備的 BYD Seal,當然還有少不了的 Tesla Model 3,新加入市場給你多個選擇的,有東風汽車的 eπ007,車子在形像上與 Seal 很接近,同樣有四門扮斜尾的跑格造形,裝備水平也高,但售價比後者稍平,「一換一」只需 20 至 25 萬元,但是否平價依然食得好呢?


在香港先有賣 Nammi Box 和 Friday 的東風汽車,前身是成立於 1969 年的第二汽車製造廠,1975 年改名「東風」,根據其官網所指,東風經歷 60-70 年代的艱苦創業、80 年代快速成長、90 年代改革調適、2001-2011 年開放合作、2012 年至現今根據「十八大」進入轉型發展,成立有 56 年歷史,累計汽車產銷超過 6,200 萬輛,在武漢、十堰、襄陽、廣州、柳州、鄭州、成都、大連等 20 多個城市設有生產基地;東風自家擁有「三電」、燃料電池、電子電氣架構、車用晶片、智慧駕駛等核心技術和資源;新增專利發明連年位居同行第一,累積擁有 25,200 個專利。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東風 2020 年首度推出自家電動車品牌 Voyah 嵐圖,2022 年成立豪華電動越野車品牌 MHero 猛士,屬主流電動品牌的東風 eπ 和國民純電品牌東風 Nammi 奈米在 2023 年推出。現時旗下有合資的東風日產、東風 Infiniti、東風本田、東風雪鐵龍、東風標緻;電動車品牌有東風風神、Nammi 奈米、eπ 奕派、Voyah 嵐圖、MHero 猛士、追光以及啟辰。eπ007 是東風在香港推出的第三個車系。


車身長度 4.8 米餘的 eπ007 與 IONIQ 6、Seal 這兩部中形房車差不多,長斜尾的線條有點像似 Audi A7,風阻只有 0.209。「懶型」地分開兩層的頭燈,稱為「星光稜鏡」的大燈位於頭泵把下方的「7」字形黑膠 Air Curtain 裝飾內,上層的日行燈 / 指揮燈以一粒粒像水晶的 LED 排列出來,頗科幻的,稱為「天際晶格」的貫穿式 LED 尾燈是由 268 顆 LED 砌成,有大大格的走馬指揮燈和紅色燈條,車門是時尚的無框式,下身有亮黑色頭唇和一大片的尾 Diffuser,所見的 19 吋輪圈配 Continental 輪胎和紅色制動卡鉗是另選項目。 eπ 那像兩個「T」字的 Logo,代表「Technology」(科技) 加「Transformation」(變革),要買的話自己要知。


eπ007 車系在香港有三個版本:用 56.83 kWh 細電的「530」後驅,有 220 匹 / 310 牛頓米輸出,0-100 km/h 加速需 6.8 秒,意向價 $198,000;73.48 kWh 大電的「540」四驅版,有 540 匹 / 640 牛頓米,0-100 km/h 加速是足以追趕比亞迪 Seal AWD 的 3.9 秒,意向價才 $248,000;測試的這部「620」後驅長續航版,意向價 $218,000,用 73.48 kWh 大電,有三款中最長的 620 km 續航距,有 270 匹 / 320 牛頓米輸出,0-100 km/h 加速亦只需頗快的 5.8 秒。eπ 的電池安全性能超越國內標準,鋸、撞、刺、切、摔也不起火、不爆炸,1 米水深拖行 8 小時的防水性能,亦超過國內標準 48 倍;007 用直流快充 30 至 80% 需 16 分鐘。車架的強度鋼比例佔 71.5%,熱成鋼應用重量佔 20.3%,隔音物料覆蓋車架 85%,用前支柱、後五連杆懸掛,底盤是由場地賽冠軍團隊調校出來。


eπ007 的車廂沒有甚麼驚人的設計,就是時興的橫形錶台加一大一細屏幕這大圍慣性的做法。錶台中間配用有橫紋的灰色飾件,幾靚;雙層的中橋,下層有膠兜。標準配備方面,它的前座有通風 / 暖氣,中橋載物箱有冷 / 暖氣滲出,空調系統有空氣淨化功能,頭冚下有膠箱,尾箱層板下有載物箱,後排椅背只可整排拍低;64 色氣氛燈有實色、呼吸模式和跟音樂變色,不過只有錶台和前門壁有燈條,未算幻化;原廠 WANOS 音響在前座頭枕藏有喇叭;全景天幕車頂有雙層鍍膜,能隔絕 99.99% 紫外線,即透光但不熱的那種;後排中橋有冷氣風口和充電插座;安全系統有 FCW 前撞預警、AEB 自動煞車、BSD 盲點有車警示、DOW 開門有車警示、LDW 離線警示、LKA 離線扭軚輔助、RCTA 後方橫向障礙自動煞車,輔助的有自動跟車巡航、540 度「透明底盤」泊車鏡頭。


駕駛感覺上,車子一如所說 0-100 km/h 加速所需的 5.8 秒已算是蠻快,在電動扭力下易踩易去,彎路反應算是穩定、貼地,大腳踩電後輪容易空轉,在舒適、寧靜的行車感覺中有車體跟電池拋拋墜墜那所有電動車也是的慣常反應。儀錶的正中有「車仔」顯示周圍的車輛和行人,下邊有條色 bar 跟 Drive mode 變綠、藍、紅色,左方有條牙籤般幼的燈條顯示回充 / 踩電,右方可顯示胎壓、里數、耗電量,就是正常的儀錶陳列。改變反應的地方,在大屏幕內可找到 Eco、Comfort 和 Sport 電門反應,Comfort 轉 Sport 時車子明顯較好去,回充拖慢有三段強弱和 Off 滑行,軚盤有三種重量,Sport 時的重度有點人工化,全部控制都要在屏幕更改,沒有實體制可撳,喜歡開車前 set 定直駛至目的地的話問題不大,如像我們喜歡邊行邊改,期望浮動的手指篤中浮動的按鈕的話,會覺得比較麻煩;另有 Comfort Parking 停車減「chok」、HDC 落坡慢爬,一個像人家 Race 的 Combat (戰鬥) 模式,用時會有谷盡加速反應,屏幕變作跑道圖案和有跑車聲發出,虛擬聲效這環亦有三種「叮叮噹噹」的撳 Mon 聲,還有踩電時扮 Engine 聲的「Passionate Sport Car」(激情跑車),喜歡聽它主要是覺得搞笑多於因為似真車。


回應文章開始的問題,我們覺得東風 eπ 這部國產 007 有不差的四門扮 Coupe 跑格造形,少少但不算多的豪華裝備,有舒適的乘坐感和不錯的操控,幾靚和清清晰的屏幕顯示,安全系統如常前後左右睇勻,屬長續航的這部更可行 620 km,內外修飾和造功雖存在國貨的格調,未有 Zeekr、Polestar、Tesla 的精緻,但比比亞迪高質,答案是「是」,可以平平地食好啲。代理溫馨提示,他們 10 月 1 日至 11 月 4 日在荃灣有「D-Park x DongFeng 純電車展」,位置 L1 Area D,時間上午 11 時至下午 8 時,有興趣的話可去看看。


車廂沒有甚麼驚人的設計,就是時興的橫形錶台加一大一細屏幕這大圍慣性的做法;雙層的中橋,下層有膠兜。


「懶型」地分開兩層的頭燈,「星光稜鏡」大燈位於「7」字形黑膠 Air Curtain 裝飾內,上層的日行燈 / 指揮燈以一粒粒像水晶的 LED 排列出來。


稱為「天際晶格」的貫穿式 LED 尾燈是由 268 顆 LED 砌成,有大大格的走馬指揮燈和紅色燈條。


車身長度 4.8 米餘的 eπ007 與 IONIQ 6、Seal 這兩部中形房車差不多;車門是時尚的無框式。


所見的 19 吋輪圈配 Continental 輪胎和紅色制動卡鉗是另選項目。


下身有亮黑色頭唇和一大片的尾 Diffuser。


這部「620」後驅長續航版 0-100 km/h 加速只需頗快的 5.8 秒,在電動扭力下易踩易去,大腳踩電後輪容易空轉。


儀錶下邊有條色 bar 跟 Drive mode 變綠、藍、紅色,左方有條牙籤般幼的燈條顯示回充 / 踩電,右方可顯示胎壓、里數、耗電量。


改變反應的地方有 Eco、Comfort 和 Sport 電門反應,回充拖慢有三段強弱和 Off 滑行,軚盤有三種重量,全都要在屏幕更改,沒有實體制撳。


另有 Comfort Parking 停車減「chok」、HDC 落坡慢爬,Combat (戰鬥) 模式像人家的 Race 般會有谷盡的加速反應,屏幕變作跑道圖案。


安全系統有前撞預警和自動煞車、盲點和開門有車警示、離線警示和扭軚輔助、後方橫向障礙自動煞車,前後左右睇勻。


原廠 WANOS 音響在前座頭枕藏有喇叭。


聲效有三種「叮叮噹噹」的撳 Mon 聲,還有踩電時扮 Engine 聲的「Passionate Sport Car」(激情跑車),喜歡聽它主要是覺得搞笑多於因為似真車聲。


64 色氣氛燈有實色、呼吸模式和跟音樂變色,不過只有錶台和前門壁有燈條,未算幻化。


錶台中間配用有橫紋的灰色飾件,幾靚。


頭冚下有膠箱,尾箱層板下有載物箱,後排椅背只可整排拍低。

詳盡規格表
引擎設計:後置摩打
電池容量:73.48kWh
續航距:620km
最大馬力:270 匹

最大扭力:320 牛頓米
車輪驅動方式:後輪驅動
波箱設計:單一減速齒

懸掛系統(前輪):獨立,支柱式
懸掛系統(後輪):獨立,五連杆
制動系統(前輪):通風碟
制動系統(後輪):實心碟
車身尺寸:4,880 x 1,895 x 1,465mm
總戴客人數:5
輪圈大小:19 吋
輪胎使用:235/55 R19
車輪軸距:2,915mm

價格:「一換一」計劃:$218,000

查詢網址:https://dongfenghk.com/
查詢電話:3480 6782(東騰車業有限公司)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新一代 Nissan Leaf EV 動力系統榮膺「全球10大最佳」


日產宣布,全新第三代 Leaf 的 EV 動力系統榮獲美國權威汽車媒體《Wards》頒發的 2025 年「10 Best Engines & Propulsion Systems」 大獎。這個獎項旨在表彰具備創新技術、動力效能與高效率的動力系統,而 Leaf 的入選,亦象徵日產在電動車領域的再一次突破。

新一代 Leaf 採用全新開發的 3-in-1 EV 動力模組,將馬達、逆變器及減速機高度整合,令整體更小巧、更輕盈,同時提升能效與行駛表現。動力輸出方面,最大馬力 214hp、峰值扭力達 355Nm,配合即時反應的電動驅動,帶來爽快加速與高速穩定表現。續航力亦提升至 303 英里(約 488 公里),並支援 150kW 直流快充。


新款 Leaf 配備 75kWh 液冷鋰電池組,具備溫控功能,兼容 J1772 及 NACS 北美充電標準雙充電接口,並加入 Plug & Charge 功能,讓車主在公共充電站可自動認證與扣費,進一步提升便利性。

評審團指出,355Nm 的即時扭力為 Leaf 帶來強烈的運動特質,加速反應敏捷之餘,在實際試駕中展現極高能源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 Leaf 首次獲此殊榮,早在 15 年前的初代車型,其 EV 動力系統亦曾入選「10大最佳」,成為全球首款獲獎的純電動車,奠定了 Leaf 作為電動車先鋒的歷史地位。

新一代 Leaf 預計將於 今年秋季率先在美國上市,2026 年式規格細節將隨官方產品資料進一步揭曉。作為全球最早量產的電動車之一,Leaf 由「平民電動車」進化到今日能與高階電動車競爭,這次再獲國際認可,無疑是對日產長年深耕 EV 技術的最好肯定。

日產新世代 Sentra 登場!美規升級豪華內裝+全方位駕駛輔助


Nissan 於北美發表全新一代 Sentra,並將於 2025 年正式投入美國市場。新車不僅在外觀設計上更顯動感,內裝科技配置亦全面升級,更配備 ProPILOT 半自動駕駛系統,進一步強化駕駛安全與舒適體驗。


新款 Sentra 採用更銳利的 V-Motion 前臉設計,配合纖薄 LED 投射式頭燈,讓車頭更顯精緻而具侵略性。車廂內裝大幅提升質感,配置級距頂尖的 12.3 吋雙屏幕系統,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再配合觸控式冷氣面板及 64 色環艙氣氛燈,營造出媲美豪華品牌的科技氛圍。


動力方面,Sentra 採用 2.0 公升直四自然吸氣引擎,輸出 149 匹馬力及 146lb-ft 扭力,配合重新調校的 Xtronic CVT,帶來更自然順暢的加速體驗。底盤剛性比前代提升 6%,並加入大型動態阻尼器,有效減低路面震動,進一步提升舒適與寧靜。空氣力學設計亦有所加強,透過平整化底盤與優化車身細節,兼顧操控穩定及燃油效益。


Sentra 在配備層面可謂「越級挑戰」。除 8 揚聲器 BOSE 音響外,座椅採用新型合成皮革 TailorFit™,耐用度高但觸感接近 Nappa 皮革,兼顧舒適與質感。開車前,燈組會以動態迎賓模式亮起,從細節展現高級感。尾箱空間設計亦十分實用,低開口與寬敞容積,能輕鬆放入高爾夫球袋或嬰兒車,實用性不輸中型房車。


新車標配「Safety Shield 360」全方位主動安全系統,包括自動緊急煞車(行人偵測)、前方碰撞預警、車道偏離輔助等。更高階型號加上 ProPILOT Assist 半自動駕駛技術,能在高速公路大幅減輕駕駛負擔,並配備 360 度環景影像(帶移動物體偵測)與盲點介入系統,讓日常駕駛更安心。


Sentra 一直是北美市場的家用主力,今次全面升級,不僅在設計和配備上大幅追趕同級對手,更在安全與舒適層面「升呢」到近乎豪華品牌水準。若日後能引入香港,相信能成為一款極具吸引力的家庭房車,特別適合追求高科技配備、但又不想負擔豪華品牌售價的買家。

JAC 江淮汽車港澳代理轉換通告


JAC 江淮汽車今日正式宣布,港澳地區的代理權將由夏巴汽車有限公司交還廠方,並由新授權代理全面接手銷售與售後服務。這項變動,標誌着夏巴結束超過十年的代理歷程,亦為香港電動商用車市場帶來新一輪洗牌。

夏巴汽車自成為 JAC 港澳總代理以來,一直是中國電動貨車最早登陸香港的推手之一。過去十年間,JAC 旗下燃油及電動貨車,在內地輕型貨車市場穩守冠軍位置;在香港,亦逐步打入物流、運輸及政府採購等不同領域。隨着電動化潮流不斷擴展至大型企業車隊,JAC 的產品曾為不少車隊提供具成本效益的選擇,奠定市場基礎。

根據夏巴汽車的公告,即日起將停止所有與 JAC 相關的銷售、售後及原廠認證服務。未來所有保養、維修及零件供應,將由新委任代理接手,並獲廠方認可,以確保現有用戶服務不間斷。至於現有《全面保養維修服務合約》的客戶,夏巴將繼續履行服務直至合約期滿。

對本地用家而言,這次代理更替的影響不容忽視。企業車隊最關心的是零件供應與維修支援能否無縫銜接;新代理的售後網絡及經營能力,將會是市場能否接受的關鍵。另一方面,此舉或為 JAC 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不排除引進更多新型號電動商用車,加強市場佈局。

由即日起,所有 JAC 車輛的維護、維修、原廠保證服務及零件供應將由廠方新委任之授權代理負責,請客戶保留現有保養記錄及相關合約文件,並自行聯絡新授權代理進行服務銜接。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於辦公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6時)聯繫 JAC 售後服務部:
•電話 / WhatsApp : (852) 3913 8913 / (852) 5506 3697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地址 : 新界元朗泰園大生圍錦壆路 33 號

Hyundai 豪語 2030 大計:電動化、皮卡、超長續航 EV 全線壓境


Hyundai Motor 於美國紐約舉行的 「CEO Investor Day」 上,公開了一份足以改寫未來十年的藍圖。這場首次在韓國以外舉辦的投資者大會,不單止展示企業方向,更是一份全球汽車市場宣言:Hyundai 不再只是「性價比之選」,而是要躋身頂尖的全球 Mobility 領導者。

在 CEO Jose Muñoz 帶領下,Hyundai 重新強調品牌定位:憑藉龐大的產品線、靈活的生產體系、技術創新與全球規模,全面迎戰汽車業的世代轉型。對外的訊息非常清晰——Hyundai 不再只想「參與遊戲」,而是要「主導遊戲」。Genesis 品牌則將獲得更多資源,未來會成為結合 EV、Hybrid、EREV 的全方位豪華陣線。

新車計劃:Hybrid 大軍、EV 滲透、皮卡強攻

Hyundai 訂下 2030 年 全球銷售 555 萬台 的目標,其中 電動化車型達 330 萬台(約 60%)。
• Hybrid 陣營:將超過 18 款新車登場,包括採用 TMED-II 技術的新一代 Palisade Hybrid,甚至 Genesis 亦會加入 Hybrid 版本。
• EV 戰略:按市場需求分區落子,歐洲有平價量產 IONIQ 3,印度迎來專屬本土 EV,中國市場則推出本地生產 Elexio SUV 及 C-Segment 電動房車,全面補強現有的 IONIQ 系列。
• 皮卡市場:在 Santa Cruz 之後,Hyundai 計劃於 2030 前正式進軍美國主流中型皮卡級別,挑戰 Ford Ranger、Toyota Tacoma 的天下。

最矚目的無疑是 Extended Range EV(EREV)。Hyundai 計劃於 2027 年推出此突破性產品,以自家高效電池配合精簡化設計,實現 600 英里(約 960km)續航,同時電池容量僅需傳統 EV 的一半,旨在徹底消除「Range Anxiety」。另外,2026 年起更會導入 雲端電池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壽命與效率。

Hyundai 將在美國 HMGMA 工廠加碼投資 27 億美元,到 2028 年新增 20 萬台產能,並創造 3000 個職位。集團更強調「軟件定義工廠」概念,令全球產能額外提升 120 萬台。2026–2030 年總投資達 77.3 兆韓元,其中研發、設備與戰略投資均有明確配額,顯示其全面推進的決心。

Hyundai 把營業額年增長目標訂於 5–6%,OPM 調整為 6–7%,並承諾在 2025–2027 年實施 超過 35% 的股東回報率。同時維持 每股最少 1 萬韓元股息,顯示其在投資人關係上也下足工夫。

Hyundai 的這份藍圖,不單止是「畫餅充飢」式的願景,而是清晰劃分市場與技術路線圖,甚至針對中國、印度、美國這些核心戰場逐一佈局。作為觀察者,我認為最大亮點是 EREV 技術,若真能以半容量電池跑到 960km,對全球 EV 生態將會是一場「核彈級」衝擊。另一方面,Genesis 若能在豪華市場站穩腳步,Hyundai 的品牌價值將會迎來質變。

對香港市場而言,Hybrid 與小型 EV 才是最貼地的需求,而皮卡與超長續航 EREV 可能更適合北美等廣土地區。但無論如何,Hyundai 這場紐約大會,已經告訴全世界:他們不是要追趕,而是要超越。這樣的野心,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Rolls-Royce Cullinan Cosmos 手繪星空車頂驚艷登場


當大多數豪華 SUV 還停留在皮革、木飾與數碼科技的層次時,Rolls-Royce 卻再次突破想像,把「宇宙」搬進車廂。全新 Cullinan Cosmos 不只是另一部定製 Cullinan,而是一件藝術品,品牌史上首款配備全手繪星空車頂的作品,耗時超過 160 小時,由專屬藝術家逐筆繪製而成。


Cullinan Cosmos 以 Arabescato Pearl 珍珠白車漆為主色,呈現如月光灑落夜空般的神秘質感。車身腰線則以 Charles Blue 查爾斯藍 手繪,貫穿車身,與夜間會發光的歡慶女神(Spirit of Ecstasy)雕像呼應,宛如遙遠星辰閃爍。這不僅是一部 SUV,而是一個行走的「星際詩篇」。


車廂採用 Charles Blue 與 Grace White 雙色皮革,配合 Piano White 鋼琴白木飾板,清冷卻寧靜,靈感來自衛星的外殼。座椅頭枕、門板上繡有專屬星團圖案,而副駕儀表台更鑲嵌一幅獨一無二的手繪藝術作品。氛圍猶如置身深空,讓乘客在寧靜中感受宇宙的浩瀚。


最矚目的焦點,當然是 Rolls-Royce 史上首幅全手繪星空車頂。藝術家層疊 20 多層丙烯顏料,甚至用化妝刷打造雲霧般的柔和質感,再以點描技法繪出銀河。完成後再由工匠逐一打孔安裝光纖,讓「星光」與畫作完美融合,形成前所未有的三維星河。這件工藝臻品,既是藝術,也是宇宙浪漫的縮影。

Cullinan Cosmos 的誕生源於一位熱愛星際的客戶及其四歲孩子的委託,透過杜拜專屬定製中心打造。Rolls-Royce 亦在紐約、上海及首爾設有 Bespoke Studio,將古德伍德的極致工藝延伸至世界各地。


Rolls-Royce 一直以「沒有兩部相同的車」自居,而 Cullinan Cosmos 正是這種信念的極致體現。這部 SUV 的價值已遠遠超越「豪華」,它是藝術、情感與夢想的結晶。當其他品牌還在爭論馬力、螢幕大小與自動駕駛時,Rolls-Royce 已經讓「宇宙」觸手可及。
在我看來,Cullinan Cosmos 是一種提醒,真正的奢華,不是功能上的「多」,而是精神上的「唯一」。這種從夢想到現實的轉化,正是 Rolls-Royce 無可替代的魅力所在。

日野 Profia Z FCV 正式登場:日本首款量產燃料電池巨無霸貨櫃車


在日本物流界,真正的重量級新聞誕生了。日野自動車 宣布將於 10 月 24 日正式發售全國首款量產燃料電池大型貨車 Profia Z FCV。這部車並非概念展示,而是專為實際幹線物流而生,背後更凝聚了日野與 Toyota 的技術合作,目標直指「零碳排未來」。

Profia Z FCV 採用熟悉的 Profia 大型貨車平台,但底盤經過專門設計,重點在於 燃料電池專屬化布局,既要擺放六支 70MPa 高壓氫氣瓶(容量 200L×4 + 230L×2,合共 50kg 氫氣),又要預留充足貨艙空間。最終車身全長達 11.9 米,載重 11,600 公斤,車廂長度近 9 米,貨運能力完全符合日本幹線物流需求。

這部巨無霸的心臟來自 Toyota Mirai 的燃料電池堆,經過強化後配備兩組 FC Stack,配合兩組驅動電機及鋰電池組成混合架構,保證在滿載情況下仍能輸出穩定動力。最關鍵的是,航程可達 650 公里(自社測試數據),加氫時間只需 15–30 分鐘,效率媲美傳統柴油車,加上零排放特性,為物流業解決了「環保 vs. 效率」的最大矛盾。

其實 Profia Z FCV 早在 2023 年已投入實證測試,由 Asahi 集團、西濃運輸、Yamato、NEXT Logistics Japan 等大型物流公司參與,累積 43 萬公里行駛里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3.2 萬公斤(相當於節省 9 萬公升柴油)。司機更直言「安靜到令人驚訝」、「加速反應比柴油車更快」,這些回饋無疑證明了燃料電池重卡在實際營運中的競爭力。

考慮到加氫站基建尚未普及,首批 Profia Z FCV 將主要投放於日本經濟產業省劃定的五大示範地區,包括福島、東京/神奈川、愛知、兵庫與福岡,這些區域都是物流大動脈,最能發揮燃料電池長航程、快加氫的優勢。

在香港,燃料電池貨車暫時仍是「遙遠未來」,但從日野這步棋可以看到,日本物流業已進入全面減碳的實踐階段。對比起純電動貨車長時間充電、電池過重的問題,燃料電池在長途重載上的確更合理。若能在日本跑出成功案例,相信未來在中國內地、歐洲,甚至香港的跨境貨運,都可能看到這類「零排放巨無霸」的身影。Profia Z FCV 最大的意義不是單純一部車,而是向物流業釋出一個訊號:即使是最難脫碳的大型貨車,也開始有「取代柴油」的現實方案。這場戰役,可能比乘用車電動化更關鍵。

施政報告新焦點:綠色經濟+出海戰略,比亞迪成最大贏家?


今年施政報告中,李家超將「綠色經濟」與「內地企業出海」兩大主題放在核心位置,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基建佈局更成為全場亮點。這份藍圖不單止是能源轉型的政策文件,更是一份為香港未來產業定位的「經濟戰略指南」。


電池回收:香港迎來新能源產業鏈升級
隨着電動車普及,退役電池處理壓力急速上升。政府宣布 2026 年在屯門環保園落成全港首個大型電池回收設施,將退役電池轉化為再生「黑粉」,並出口至內地與周邊市場。這舉措不單能解決環保問題,更是為香港創造一個高技術門檻、具經濟價值的新產業。在這個產業鏈中,比亞迪這類掌握電池全生命周期技術的企業,顯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它既可提供技術支持,也可能成為再生材料的主要採購方。這意味著比亞迪在香港的角色,將由「產品供應商」進化為「產業參與者」。


能源補充網絡:從「點」走向「網」
施政報告亦提出多元化的能源補給方案,涵蓋快充、換電及公共設施共享。3 億元資助計劃將加速高速充電樁的建設,並計劃開放巴士公司的充電站,讓基建逐漸走向網絡化。這與比亞迪的優勢高度契合。作為同時在電池、快充技術與巴士電動化領域佈局的企業,比亞迪有能力將既有的公共交通基建,進一步延伸至私家車市場,甚至形成跨領域的能源解決方案。


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再強化
施政報告重申香港要成為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並成立專班專責支援。比亞迪在這一點上最具代表性:其國際化步伐本身就善用香港作為金融與專業服務樞紐。未來香港或不只是比亞迪的區域市場,更可能成為其全球營運的策略中樞,這將為其他內地龍頭企業提供參考範例。

這份施政報告的背後,其實是香港正積極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新能源汽車與電池回收,正好結合了「政策導向 + 市場需求 + 國家戰略」三大元素。而比亞迪的存在,讓香港不再只是電動車的銷售市場,而是有機會真正嵌入整個產業鏈。對香港而言,這是一次「從車到產業」的升級契機。未來若能把握這條賽道,香港或許會從單純的消費市場,蛻變成新能源產業的區域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