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3

《上司 豐田章男》5012 日的真實記錄


由 PHP 研究所 出版的《上司 豐田章男》正式發售。作者是 藤井英樹,現任豐田汽車的 研究員(Fellow)。自2009年豐田章男由副社長升任社長以來,藤井便一直作為最親近的下屬與「戰友」,在公關、演講撰稿、甚至《Toyota Times》媒體的創刊工作上,陪伴並支持他超過十三年。

5012日的「共同作業」
副題「奪回豐田本質的戰鬥 – 5012日的完整記錄」清楚點出主題:從2009年到2023年,藤井與豐田共同經歷5012日,既有危機四伏,也有突破與轉型。書中收錄了大量第一手的幕後故事,包括豐田在面臨創業以來最大考驗時的掙扎、決斷,以及如何一步步重建 「豐田本質(Toyota Spirit)」。

豐田章男眼中的「夥伴」
值得一提的是,書腰上有豐田章男親筆寄語:「Fellow 這個詞有『夥伴』的意思。藤井君並非只是部下,而是一直拿着鉛筆在我身邊,把我真正的想法化為文字的『夥伴』。」這不僅展現了兩人之間的深厚羈絆,也揭示了書中許多只有「真心夥伴」才得以見證的細節。


不只是上司與部下,而是人與人
本書不以「組織理論」切入,而是回到「一個人」的角度,講述領導與夥伴如何互相扶持。藤井亦誠實剖白自己在過程中的迷惘、挫折與成長,將「組織人」的鎧甲卸下,以真實人性的姿態陪伴領導者。這使得書籍不僅是企業史,更是一部關於人性、責任與信念的紀錄。

一冊給所有職場人的啟示
《上司 豐田章男》提醒讀者,那些在組織裡容易被遺忘的價值與初心,依然值得被守護。對在大企業工作的職員,甚至任何在團隊中奮鬥的人,這本書都能提供省思與共鳴。

書籍資訊
• 書名:《上司 豊田章男――トヨタらしさを取り戻す闘い 5012日の全記録》
• 作者:藤井英樹(豐田汽車フェロー)
• 出版:PHP研究所
• 發售日期:2025年9月4日
• 定價:2,200日圓(含稅)

F1 新加坡夜戰火力全開!2026 年首次加入 F1 Sprint 連場激戰必爆滿


新加坡站向來以華麗夜賽氣氛聞名,而2026年將迎來一個歷史新篇章,Marina Bay 街道賽道將首次舉辦 F1 Sprint,令這場城市賽事從傳統的「一晚大戰」,升級為三日連環對決。

Sprint加入,三日皆戰
2026年新加坡站定於 10 月 9 至 11 日舉行。按照新格式:
• 星期五:原本的自由練習二(FP2)改為 Sprint 排位,決定星期六 Sprint 賽的起步位。
• 星期六:取代自由練習三(FP3)的 Sprint 正賽將率先上演,然後晚間再進行傳統的正賽排位。
• 星期日:壓軸上演新加坡大獎賽正賽。

這意味著三日都有高強度比拼,觀眾不再只是等到星期日才迎來高潮,而是從星期五就要全情投入。

新加坡站競爭加劇
自 2022 年以來,新加坡站每年都有不同的冠軍誕生,加上 2026 年將有新車隊加入,配合新規例和 Sprint 賽的引入,競爭只會更加激烈。這條狹窄街道本身就以難超車著稱,如今在短兵相接的 Sprint 賽中,車手必須更早冒險爭位,觀眾自然可以期待更多火花。

Sprint的魅力
自 2021 年引入以來,Sprint 為 F1 帶來不少經典時刻。今年就見證 Hamilton 加入 Ferrari 後首度奪冠,還是歷史上 Ferrari 在 Sprint 賽的首勝。這類比賽距離短、風險大、戰術少,車手只有一個選擇 —— 全力衝刺。對車隊來說,自由練習被壓縮,setup 壓力倍增,任何錯誤都可能令整個週末功虧一簣。

新加坡夜賽本身已是視覺與氣氛的極致盛宴,加入 Sprint 之後更像一場三幕式大劇,每日都有故事,每日都有輸贏。觀眾買一張票,等於三次享受高壓賽車對決,CP值極高。對我來說,新加坡站將從「夜賽唯一」進化成「電光火石三日戰場」,無論對本地或海外觀眾,都會是2026賽季最不容錯過的一站。

KCM Trade × TRC × Harson Tyre 香港飄移勁旅遠征泰國勇奪雙料大獎


香港飄移勁旅KCM Trade × TRC × Harson Tyre聯隊再次於國際賽事中展現卓越實力。在9月7日泰國巴吞他尼賽道舉行的DC Playground飄移賽中,面對佔據主場優勢的泰國勁旅,香港車隊憑藉技術與團隊合作,成功奪得DEESTONE組亞軍及HARSON組季軍兩項殊榮,展現香港車隊在國際賽場的競爭力。


新銳老將合力出擊 客場逆襲再捷​​報
主力車手Ken Yeung在與泰國本土選手的激烈較量中發揮出色,最終勇奪DEESTONE組亞軍。新晉車手Raymond首次參加國際賽事,以黑馬之姿奪得HARSON組季軍。此外,車手Ryan Tsui表現穩健,成功晉級十六強,為車隊貢獻寶貴積分。新生代車手Benson與女車手Little Chan雙雙突破重圍,成功取得正賽席位,展現車隊新生代實力及KCM Trade × TRC車隊青訓體系成效。


技術加持 表現再證實力
作為車隊重要技術夥伴,Harson Tyres高性能輪胎於不同路況與高負載下提供穩定抓地與線性回饋,經賽事實測再度驗證產品可靠性,成為車手穩定輸出的關鍵後盾。

引領飄移熱潮 文化推廣跨越亞洲
KCM Trade特別邀請近50位泰國客戶親臨賽場,近距離感受飄移運動的獨特魅力,並安排專業賽車試乘體驗。KCM Trade藉飄移運動連結社群,推動飄移文化從香港拓展至泰國以至區域各地;期望使飄移運動突破小眾圈子,成為更多市場廣泛參與與支持的主流文化活動。

Toyota e-Palette 次世代登場:一架車就能變身商店、接駁巴士甚至娛樂空間


Toyota 正式在日本推出新一代 e-Palette,這款純電自動駕駛概念車不再只是一部「車」,而是能夠因應需要變身的流動空間。無論是接駁巴士、流動商店,甚至臨時娛樂館,一架車就能解決。


新一代 e-Palette 以方正設計為主,大面積玻璃窗令車廂極具開揚感。低地台加上超闊電動趟門,方便乘客快速上下車,並設有電動伸展斜板,輪椅人士也能自主上下。外觀與其說是「車」,更像一個可隨意移動的智能方艙。

車廂設計刻意留白,方便按需求安裝不同裝置。例如早晚做接駁巴士,中午就變成便利店,晚上甚至可搖身一變為娛樂車廂,配合大螢幕和音響系統,讓乘客邊行邊看球賽或觀光。Toyota 更設計了可編輯的數碼顯示屏,車內外都能按場合展示不同資訊。


自動駕駛與科技:邁向 Level 4
e-Palette 目前已支援 Level 2 自動駕駛,並計劃在 2027 財政年度進一步升級至 Level 4。車輛採用可模組化的 ADK(Automated Driving Kit),能整合不同公司的硬件與感測器,如 LiDAR、鏡頭等,透過標準化介面與 Toyota 控制系統相連,確保安全與可靠性。同時,車輛採用 steer-by-wire 線控轉向技術,不但減輕駕駛負擔,方向盤設計亦具未來感。


動力與能源:流動電池站
e-Palette 支援標準與快充,標準充電約需 12 小時,快充則只需 40 分鐘即可完成。更特別的是,它能在靜止時作為外部電源,於緊急情況下為社區供電。

Toyota 計劃於東京 Toyota Arena 及 Woven City 率先導入 e-Palette,作為本地交通工具及流動商店,並會與地方政府及經銷商合作,推動自動駕駛實證。這不單是交通新方案,更是城市基礎建設的新一環。


e-Palette 不只是一架電動車,而是一個「流動平台」,Toyota 嘗試把車輛重新定義為一個服務載體。想像一下,未來香港街頭不再只是巴士和小巴,而是會出現能隨時變身的 e-Palette,早上接駁你去地鐵站,中午可能就在商場外變成咖啡店,晚上更可能化身迷你電影院。這種「一車多變」的概念,如果真的普及,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對汽車的想像。

Nissan全球設計重組!五大核心據點迎戰未來電動化浪潮


日產汽車近日宣布,將旗下全球設計據點進行全面重組,作為「Re:Nissan」經營重建計劃的重要一步。這項策略性調整,目標是讓設計流程更靈活,並將科技融入創作核心,加快決策速度,同時提升跨地域的協作效率,以便更敏捷地回應瞬息萬變的汽車市場。

五大核心據點,集中資源出擊
重組後,日產將把全球設計能量集中於五個關鍵據點:

• 日本厚木・日產全球設計中心:作為領導級總部,負責統籌全球設計業務,並持續為不同市場提供大膽創新的車款。
• 美國洛杉磯・Studio 6:專注於新興生活方式與科技文化,成為北美主要設計中心,加強與當地消費者的連結。
• 英國倫敦・日產歐洲設計中心:支援 AMIEO(非洲、中東、印度、歐洲及大洋洲)市場,並維持與 Renault 等合作夥伴的協同效應。
• 中國上海・日產中國設計中心:專注於全球最激烈的新能源車市場,致力提升電動車的競爭力與創意。
• 東京・Creative Box:專注品牌、生活方式與體驗設計,強化日產與全球新客群的情感連結。

與此同時,日產將結束美國聖地牙哥及巴西聖保羅的設計中心運作,相關工作將轉移至其他據點以確保延續性。倫敦及日本部分團隊亦會經歷規模調整。整體重組預計於 2025 財政年度末完成。這次調整代表日產在全球資源配置上的「收窄而深化」:集中投放於具戰略價值的地區,尤其是中國與北美市場,同時保留品牌文化與生活方式設計的延展性。從車迷角度看,這或許意味未來日產車款設計將更鮮明、更貼近市場脈搏。

設計對於汽車品牌不只是外觀,而是整個用戶體驗的核心。日產此舉相當於為下一階段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清場」,將有限資源投向最大戰場。短期內或許會讓人惋惜一些歷史悠久的設計中心停運,但若能因此孕育更具前瞻性的作品,這次全球重組或許正是 Nissan 重新展現設計實力的起點。

遺憾消息!Nissan 宣佈 2025「NISMO Festival」取消


日產汽車與旗下 NMC(日產モータースポーツ&カスタマイズ)正式宣佈,原定於 2025 年舉行的「NISMO Festival」將全面中止。這項自 1997 年起舉辦、至今已累積 25 屆的經典盛事,一直是 Nissan 與 NISMO 車迷的年度大聚會,如今卻迎來遺憾的一年。

粉絲感謝祭的殿堂級活動
「NISMO Festival」可謂日本車迷的必到朝聖地,每年齊集多代 GT-R、經典賽車與現役比賽車款,並邀請歷代傳奇車手同場演出,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日產賽車文化的底蘊。更特別的是,活動由 NISMO 員工主導策劃和營運,帶有濃厚的「車迷 x 廠隊」交流意味。

為何取消?
官方解釋,今年雖然曾積極籌備內容與運作模式,但最終判斷「難以如往年般完整舉辦」,因此決定中止。他們同時表示會趁這次機會全面檢視活動定位及形式,未來將以全新方式回歸,繼續回饋支持日產賽車文化的粉絲。

NISMO Festival 不單是一場嘉年華,它承載了 Nissan 在日本與全球賽車迷之間的情感連結。對於 GT-R 和 Super GT 粉絲而言,今年的缺席難免失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或許是品牌重整思路、為未來創造更具規模或數碼化互動的新平台的契機。汽車文化的延續不僅靠賽道,更靠與車迷的緊密交流。假如明年的 NISMO Festival 能以更創新、更國際化的姿態回歸,這次的停辦反而可能成為一次重新定義活動價值的契機。對於 Nissan 而言,短暫的沉默或許正是為下一次更澎湃的「轟鳴」作準備。

朗豪坊十一國慶戲迷專享泊車優惠高4 小時


戲迷車主賞不停 憑即日戲票享升級泊車禮遇免費泊車4小時,朗豪坊不僅賞你消費,更照顧你每個細節 — 免費泊車優惠貼心升級,讓有車一族輕鬆「駕」臨,盡情享受食買玩的無限樂趣!由9月15日起,車主於場內以電子消費滿HK$200,即可享1小時免費泊車,星期一至四憑即日戲票更可享升級泊車禮遇,而LP CLUB 會員更可額外獲1小時免費泊車,免費泊車高達4小時,讓大家有更充裕的時間於朗豪坊享受一站式賞玩之旅。

七十年傳奇!保時捷以「Grand Trio 巡遊盛典」燃點大灣區


2025 年對香港車壇是一個重要時刻 – 保時捷正式踏入香港市場 70 載!品牌不單以旗艦新店與一系列慶祝活動標誌這個里程碑,更攜手捷成汽車舉行「Grand Trio 巡遊盛典」,連繫香港、珠海及澳門三地,以經典與創新並重的方式,重現七十載輝煌歷程。


慶典由香港半島酒店啟動,七十位車主與嘉賓駕駛一眾保時捷經典車款組成壯觀車隊,當中由傳奇 356 帶頭,跨越港珠澳大橋進入珠海,沿途盡展保時捷無可取代的品牌魅力。是次盛會更吸引逾 160 位來自港澳及大灣區的 VIP 與傳媒參與,場面盛大。


巡遊之旅延伸至珠海國際賽車場,車迷們能一次過欣賞多代經典與新世代車型同場奔馳——由早期的 356、Targa 60 周年紀念版,以至全新 992.2 Carrera Cabriolet,無不展示品牌七十年的設計與性能進化。當然,電動化亦是焦點,Taycan 與 Macan Electric 在賽道盡展未來保時捷的速度與操控。

慶典高潮落在澳門美獅美高梅酒店,品牌隆重揭幕專為 70 周年訂製的 Sonderwunsch 911 Targa 4 GTS。這部特別版採用專屬「Jebsen Blue」車色,配襯銀色細節及獨特 Neodyme「targa」字樣,車身設計極具辨識度。內裝更以千鳥格紋、深藍與 Crayon 色調塑造優雅運動氛圍,並備有專屬設計公事包與細膩車廂飾件,處處彰顯「獨一無二」。


至於性能,T-Hybrid 系統搭載 3.6 升水平對臥六缸渦輪增壓引擎,最大輸出達 541 匹馬力,0-100km/h 僅需 3.1 秒,極速高達 312km/h。結合電動渦輪增壓技術與 8 速 PDK 變速箱,既快且精準,再次定義新世代 Targa 的性能標準。

從 1955 年捷成引入首部保時捷開始,至今已與超過兩萬名客戶建立緊密連結。保時捷中國高層在慶典上表示,品牌將持續以創新跑車與專屬體驗回饋市場,並期望與捷成再攜手邁進下一個七十年。

Roger Federer 聯手 Mercedes-Benz!Laver Cup 前夕為三藩市帶來「光之傳承」

Roger Federer mit der Team Europe G-Klasse in San Francisco. Roger Federer with the Team Europe G-Class in San Francisco.


當全世界焦點逐步聚向即將於三藩市舉行的 Laver Cup 2025 之際,Mercedes-Benz 和網壇傳奇 Roger Federer 已經搶先一步,為當地社區留下不一樣的印記。作為雙方合作的「Neon Legacy 光之傳承」計劃新篇章,他們聯同 Laver Cup 及 USTA Foundation,全面翻新了位於三藩市 John McLaren Park 的六個公眾網球場,並於日前正式重開。

Mercedes-Benz 一直是 Laver Cup 的長期合作夥伴,但這次不單止是贊助賽事用車(是次比賽將提供 G-Class 作為官方隊車),更透過與 Federer 攜手,直接把資源帶進社區。這項「Neon Legacy」自 2021 年創立以來,已先後在倫敦、溫哥華及柏林落地,如今終於來到美國西岸,讓當地年輕人有更多接觸網球的機會。


「網球塑造了我的人生,我希望這些球場能啟發下一代,讓他們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Federer 在啟動儀式上如是說。當日他更與 Laver Cup 歐洲隊隊長 Yannick Noah,以及三藩市市長 Daniel Lurie 一同見證球場重生,並親自與本地兒童網球計劃的學生互動,氣氛熱烈。

Mercedes-Benz 管理層亦指出,透過這項計劃,不單是給社區留下「硬件」,更希望這裡成為「充滿笑聲、學習與美好回憶的地方」。Laver Cup 主席 Tony Godsick 則補充,Laver Cup 一直不止於比賽,更重視社區承傳,這次計劃正正體現網球運動的真正價值。

Laver Cup 2025 將於 9 月 19 至 21 日在三藩市 Chase Center 舉行,屆時 Mercedes-Benz 不單會為 Team Europe 及 Team World 提供專屬 G-Class 座駕,更設有專屬接送車隊服務貴賓。這種結合「賽事級別豪華」與「社區基層參與」的合作,正是體育與品牌跨界的最佳示範。

Kia EV5 站在科幻高地


翻查我們的試車報告,你會發覺我們對 Kia 或 Hyundai 的電動車都是有讚無彈,雖然電動車的駕駛感覺部部差不多,但韓國這兩品牌總有科幻的外形設計,漂亮的錶板圖案,而且設備多,造工好,乘坐感舒適,拖慢回充控制易用,總能給你站在電器潮流尖端的感覺;就像同是吸塵的機,拿著部 Dyson 去吸你會覺得自己很有品味那樣。Kia 今回一口氣帶來兩部新車:EV5 和 EV3,一中一小,我們先試屬中形 SUV 的 EV5,其所在的 C-segment 市場差不多間間有賣電動車的車廠也會有作品插旗,競爭不是沒有。EV5 在香港有兩個型號出售:「一換一」售價 $349,800 的雙摩打四驅 Platinum 和測試的這部頭驅 Deluxe,賣 $269,800。


EV5 的外形與 EV6 一樣以「Opposite United」(對比的結合)為設計主題,即是將不同元素混埋在一起的玩法,EV5 有盒形的車身、有設計感的粗 D 柱、「星座」(Star Map)形的科幻燈組,頭尾泵把有像電動剷毛機的銀色裝飾,下身如常有「一舊舊」黑膠裝飾和粗輪拱帶來 SUV 的粗獷感,與 smart #5 和 Hyundai IONIQ5 這類造型前衛的高身電車各有各科幻,各有各古怪。


EV5 的車廂同採用「Curved Display」闊屏幕錶板,大屏幕用的藍藍綠綠圖案與 Hyundai IONIQ5 一樣。不規則形狀的冷氣風口,以及門邊、中橋、錶台那有設計感的啞金色裝飾條,將你的注意力從手感稍為廉價和單薄的塑膠料吸引開去。電動車少不了的環保用料,車子的座椅和地氈含 PET 循環再造塑膠,座墊和錶台用環保海綿,顏漆不含有害物質。裝備方面,它的前座有暖氣,天窗有兩截,中橋有充電座,下層有膠兜,後座可 6:4 調節椅背角度,沒有路軌前後趟動,後排中橋有抽屜,前座椅背有充電插頭,B 柱有冷氣風口,尾箱有掛勾和膠兜,層板下有膠兜,沒有很豪華和令人驚訝的配置如按摩功能、夢幻氣氛燈、攤長「牙醫座」這些。Deluxe 和 Platinum 兩部的裝備沒有分別。


車系同樣採用集團現有的 E-GMP(Electric–Global Modular Platform)電動車專屬底盤,用前支柱、後五連桿懸掛。四驅的 Platinum 前、後摩打分別有 217.5 匹 / 310 牛頓米和 100.5 匹 / 170 牛頓米輸出,0-100km/h 加速需頗快的 6.1 秒,88.1 kWh 電池有 500 km 續航距;測試的這部 Deluxe 的前摩打輸出與 Platinum 一樣,需 8.9 秒加速至 100km/h,同個電池有較長的 555 km 續航距,11 kW 中速充電 0-100% 需 9 小時 6 分,141 kW 快速充電 10-80% 需 36 分鐘。車子加速力度就是單摩打電車不算快的那種,亦與其他頭驅電車一樣,稍大力踩電前轆會空轉起來,沉重的車體行駛起來正常地拋拋墜墜,速度沒有很高便會響胎,乘坐感是你不會察覺到有甚麼不妥的舒適;軚盤撥片式的拖慢回充控制與 Hyundai 一樣是左手「1…2…3」越拖越慢、右手「3…2…1」放鬆,長按可轉為 i-Pedal 玩單踏控制,如常好用。中台屏幕有用電報告、電存量看。Drive Mode 反應有 Eco、Normal、Sport 和 Snow 模式,按鈕位於軚盤中間,屏幕內的 Drive Mode 選擇其實只有 Brake 踏的 Normal 和 Sport 反應,麻煩的是要停車兼 P 波才可更改,行車中不能動它。


安全系統有 FCA 前撞預警和煞車、LKA 和 LFA 離線警示和扭軚、PCA(Rear Parking Collision-Avoidance Assist)倒車防撞;輔助的有 Smart Cruise Control 跟車巡航、HDC 落坡慢爬,有了打指揮燈時將左右儀錶變成鏡頭的 BVM 盲點監察,便沒有開門有車和盲點有車閃燈提示;Driver Attention Warning 只有前車開車提示,沒有人臉識別的防分心、防瞌睡「嘟嘟」警示;亦沒有 EV6 有的合成怪聲播出。


冷氣系統在屏幕右邊有自己的一區來顯示設定,中台有實體按鈕,不用在屏幕內尋尋覓覓來調校。儀錶以「括弧」形圖案顯示踩電、回充度,圖案顏色跟 Drive Mode 變綠、白、紅色,我們覺得其圖案設計比較單調,沒有 EV6 的「隧道」或是傳統圓形電錶好看,中間如常有「車仔」跟線、胎壓、續航距、Trip 哩數 / 耗電量顯示,整體倒是美觀得很。

外形有趣和科幻的 EV5 有如常好去、易用、寧靜、舒適的駕駛和乘坐感覺,但我們覺得它車廂用料稍為黑膠,亦沒有很多豐富設備,座椅未能翻摺再翻摺,鄰線有車不會閃燈,Drive Mode 沒有幾多選項玩,售價要接近 27 萬元,對喜歡格價的消費者而言,不難從大陸品牌中找到較便宜而且有更高裝備水平的產品,但對於要站在科幻高地的用家來說,貴些的 Dyson 也是值得的。


車子有科幻的「星座」(Star Map)形頭尾燈組;代理的自訂車牌是其查詢電話。


電動車少不了的環保用料,EV5 的座椅和地氈含 PET 循環再造塑膠,座墊和錶台用環保海綿,顏漆不含有害物質。


頭尾泵把有像電動剷毛機的銀色裝飾,下身如常有「一舊舊」黑膠裝飾和粗輪拱帶來 SUV 的粗獷感。


車系同採用集團現有的 E-GMP 電動車專屬底盤,用前支柱、後五連桿懸掛,有如常舒適的乘坐感覺。


後座可 6:4 調節椅背角度,沒有路軌前後趟動。


尾箱旁邊有掛勾和膠兜,層板下有膠兜。


前座椅背有充電插頭,B 柱有冷氣風口。


EV5 的車廂同採用「Curved Display」闊屏幕錶板,大屏幕用的藍藍綠綠圖案與 Hyundai IONIQ5 一樣。


安全系統有 FCA 前撞預警和煞車、LKA 和 LFA 離線警示和扭軚、PCA 防撞。


Driver Attention Warning 只有前車開車提示,沒有人臉識別的防分心、防瞌睡「嘟嘟」警示。


屏幕內的 Drive Mode 沒有幾多選項玩,只有 Brake 踏的 Normal 和 Sport 反應,麻煩的是要停車兼 P 波才可更改。


Drive Mode 反應有 Eco、Normal、Sport 和 Snow 模式,按鈕位於軚盤中間。


儀錶以「括弧」形圖案顯示踩電、回充度,顏色跟 Drive Mode 變綠、白、紅色,圖案設計沒有 EV6 的「隧道」或是傳統圓形電錶好看。


軚盤撥片式的拖慢回充控制與 Hyundai 一樣是左手「1…2…3」越拖越慢、右手「3…2…1」放鬆,長按可轉為 i-Pedal 玩單踏控制,如常好用。


不規則形狀的冷氣風口,以及門邊、中橋、錶台那有設計感的啞金色裝飾條,將你的注意力從手感稍為廉價和單薄的塑膠料吸引開去。


有了打指揮燈時將左右儀錶變成鏡頭的 BVM 盲點監察,便沒有開門有車和盲點有車閃燈提示。


88.1 kWh 電池,Deluxe 有較長的 555 km 續航距,11 kW 中速充電 0-100% 需 9 小時 6 分,141 kW 快速充電 10-80% 需 36 分鐘。


屬中形 SUV 的 EV5,其所在的 C-segment 市場差不多間間有賣電動車的車廠也會有作品插旗,競爭不是沒有。

基本規格
動力單元:前置永磁同步 AC 馬達
電池容量:88.1 kWh
最大馬力:217.5 匹
最大扭力:310 牛頓米
續航距離:555 km
體積:4,615 X 1,875 X 1,715mm
重量:2,095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383,328(「一換一」計劃:$269,800)
網址:http://www.kia.com.hk
查詢:2760 9933(Kia Motors (Hong Kong) Lt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BYD SEAL 6 DM-i TOURING 歐洲全球首發!首款當地生產車型與全新認證中古車制度


BYD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製造商之一,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 IAA Mobility 2025 發佈多項重磅消息:全球首發全新插混旅行車 SEAL 6 DM-i TOURING,同時宣佈 DOLPHIN SURF 成為BYD歐洲首款當地生產車型,並推出全新的認證中古車制度 「BYD Certified Pre-owned」,進一步加快歐洲市場布局。


DOLPHIN SURF:Euro NCAP五星+歐洲首款本地生產
BYD副總裁Stella Li在發佈會上公佈,剛推出的 DOLPHIN SURF 已於Euro NCAP安全測試中獲得最高評級五星,並將成為2025年底投產的 匈牙利塞格德工廠首款量產車型。

她表示:「歐洲是我們極為重要的市場,能在這裡宣佈DOLPHIN SURF成為歐洲本地首款生產的BYD車型,是順理成章的事。五星安全評級加上世界年度都市車大獎的榮譽,充分體現了我們技術導向的價值。」

首次亮相歐洲的 SEAL 6 DM-i TOURING,是BYD首款旅行車型,搭載最新DM混合動力科技,綜合續航里程超過 1300公里。這代表BYD在新能源旅行車領域正式打開新篇章。


BYD同場宣布將在歐洲導入 閃充技術,以「油電同速」為概念,充電速度媲美傳統汽油車加油,達 每秒補能2公里 的續航水準。計劃於2026年第二季度前,在歐洲建設 200至300座兆瓦級閃充站,由DENZA品牌率先推進。本次IAA更首次展示 1000kW閃充樁,僅需5分鐘即可補充約400公里續航。


BYD同時推出全新中古車計劃,涵蓋 179項檢測、電池健康度90%以上的保障,以及延長保修、道路救援與數據服務,務求讓中古車買家享受近乎新車等級的保障。自2023年IAA展出SEAL U以來,BYD歐洲車型已由6款擴展至13款。今屆展會亦在慕尼黑市中心展示DENZA Z9GT及豪華MPV D9,彰顯品牌在不同細分市場的全面進攻。

smart #5 狂掃高分:2025 年度大型 SUV Euro NCAP 安全測試冠軍


smart #5 正式獲得歐洲新車安全評鑑協會(Euro NCAP)五星認證,更以全年度大型SUV類別 最高總分 成為2025年的安全王者。這一成績,代表smart在新能源SUV市場不僅打出設計與科技牌,更以「安全」作為品牌的核心價值。

四大範疇全面領先
smart #5 在各主要測試項目中均有突出表現:

•成人乘員保護:88%
•兒童乘員保護:93%
•弱勢道路使用者保護:84%
•安全輔助系統:92%

其中,兒童乘員與安全輔助的高分,進一步凸顯出這款中型高級SUV的家庭導向定位與智慧科技實力。


安全基礎:鋼鋁複合車身與七氣囊
車身結構採用 82%高強度鋼鋁混合材料,打造出堅固安全籠。不同於業界僅強化A、B柱的做法,smart更將高強度材質延伸至車門與尾門區域,提升側向與後部防護。再加上七個安全氣囊,全方位保障成人與兒童乘客。

家庭導向:細緻到兒童座椅
後排可同時安裝三張兒童座椅,前排副駕亦提供ISOFIX固定點,並標示清晰,方便不同年齡層(0–10歲)座椅安裝。在動態碰撞測試中,後排兒童假人獲得 滿分保護評級。
此外,smart #5 還首度引入 兒童遺留監測系統(CPD),透過60GHz毫米波雷達檢測細微動作,一旦發現孩童或寵物被遺留車內,系統會發出警報、推送通知,甚至自動開窗或啟動冷氣,避免憾事發生。


智能防護:預測風險而非事後補救
smart #5 搭載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同樣驚人。其中,自動緊急煞車(AEB) 獲得Euro NCAP高達 97% 的評分,配合高清攝像頭、次世代雷達與AI演算,即使在複雜道路環境下亦能精準反應。
同時配備緊急車道保持輔助、駕駛員疲勞監測,以及360°全景影像,全面提升行車安全。

全球嚴苛測試,確保實戰可靠
smart表示,#5經歷超過 110部實車碰撞測試、130次安全實驗,並於全球多地完成上百萬公里驗證,涵蓋Euro NCAP、C-NCAP與C-IASI標準,確保安全不僅存在於實驗室數據,而是真正可應對現實路況。


在香港市場,SUV熱潮持續升溫,但消費者對新能源車仍有「安全疑慮」。smart #5 以 Euro NCAP 大型SUV最高分摘星,不僅打破刻板印象,更展現中國研發與歐洲標準接軌的能力。對家庭買家而言,兒童滿分保護與CPD監測,無疑是一大安心賣點。從專業角度看,這款車之所以突出,不單是「電動SUV」的新選擇,而是把安全與智能結合,實實在在回應用家的真實需求。

冷噴革命!Nissan 以世界首創技術打造新世代 e-POWER 引擎


Nissan 近日公佈,已在全新 e-POWER 專用 1.5 公升渦輪增壓引擎 上,首度應用 冷噴(Cold Spray)技術製造氣門座,成為汽車引擎領域的全球首創。這項技術突破,將率先應用於於英國Sunderland 工廠生產的 Qashqai e-POWER,並逐步推廣至其他市場。


打破傳統限制:氣門座創新設計
傳統引擎的氣門座多為燒結金屬件壓入汽缸蓋,但此設計限制了進氣道形狀,影響燃燒效率。Nissan 透過冷噴技術,直接在鋁合金汽缸蓋表面噴塗異種金屬粉末,形成高強度氣門座塗層,不但消除了零件組裝工序,還能讓進氣道形狀更自由,提升「強烈湍流流動」(Tumble Flow) 效果,令燃燒更穩定。這項設計配合 Nissan 自家 STARC 2 燃燒概念,令引擎熱效率達到驚人的 42%。


為何冷噴技術重要?
冷噴技術在材料未達熔點的情況下,利用超音速噴射將金屬粉末緊密結合,避免傳統焊接帶來的脆弱界面或氣孔問題。這種方式能提升導熱性和耐久性,對於高溫高壓環境下的氣門區域尤其關鍵。值得留意的是,Nissan 採用自研的 無鈷銅基合金,再配合 AI 驅動的品質檢測,顯示其在材料工程與製程控制上的深厚功力。


e-POWER 技術持續進化
e-POWER 的核心理念,是由引擎純粹作為發電機,輸出電力驅動馬達,帶來接近純電動車的行車體驗,卻無需外接充電。新一代系統更引入 5合1電動模組(馬達、發電機、逆變器、減速器、增速器整合),令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燃油效率和車廂寧靜度顯著提升。除 Qashqai 外,Nissan 已計劃將此系統引入北美 Rogue 以及日本全新 Elgrand。


多角度分析:Nissan 的「冷噴賭注」
從技術角度看,冷噴應用於引擎屬於劃時代突破,這種源自航太工業的工藝能令傳統內燃機再進一步延壽。從產品定位來看,Nissan 並非追求極致性能,而是要透過高效率與可靠性,讓 e-POWER 在混能市場繼續保持差異化。從產業角度而言,這也反映日本車廠對「內燃機+電動化」的務實堅持,不單止為 EV 過渡期鋪路,更希望提供另一種用車選項。


在電動車浪潮下,Nissan 依然選擇投資於內燃機相關技術,看似逆勢,實則是一種「兩條腿走路」的戰略。冷噴氣門座不單是技術展示,更是品牌向外界表明:「我們不單懂造電動車,亦懂將引擎推至極限。」對我來說,這種創新代表了日本車企特有的執著精神——就算世人都說內燃機將消失,他們仍然要把最後一代做到極致,這份態度本身就令人佩服。

Porsche 推出全球首個 11kW 無線充電系統!Cayenne Electric 率先搭載


智能手機早已令我們習慣「放低就充電」,如今 Porsche 正把這種便捷帶到電動車世界。品牌宣佈將於 2026 年率先推出 11kW 無線充電系統,配合全新 Cayenne Electric 一併登場,成為全球首間汽車廠商把 一體式地台 One-Box 無線充電技術帶到量產市場。


免牆身、免插線:泊好車就充電
傳統家用充電需要安裝 Wallbox,但 Porsche 新方案只需在車位加裝厚度僅 6cm 的地台(117 x 78cm),便能以最高 11kW 功率進行感應式充電,效率高達 90%,媲美傳統 AC 插頭。車輛只需停泊在地台上方,Cayenne 會自動降低車身,透過前輪之間的接收線圈進行能量轉換,全程無需駕駛者動手。加上異物感應及動態偵測功能,即使有小動物或金屬物阻隔,也能自動停止充電,安全性有保障。

無線充電過程可透過 My Porsche App 監控,亦能支援定時充電與車廂預冷/預熱。泊車時,Surround View 提供專屬畫面協助對位,停好車、拉手掣,電力便立即無縫傳輸。由於 Porsche 調查顯示 超過七成車主在家中充電,此技術的應用潛力巨大,對習慣私人車位的用家尤其方便。


Cayenne Electric:超快充電與設計新花樣
除了 11kW 家用無線充電,Cayenne Electric 亦將支援 高達 400kW DC 超快充,比 Taycan 的 320kW 更進一步,長途出行只需短暫補能。展車方面,Porsche 更在 IAA 展出一部塗有 螢光電致發光塗層的 Cayenne 原型車,當電流流動時車身會閃爍藍紫色光影,視覺效果極具未來感,充分展示品牌「科技+設計」的 DNA。


對車主而言,無線充電最直接的價值就是「慳位又慳心機」:免去牽線插拔的繁瑣動作,對豪華 SUV 用家尤其吸引。對 Porsche 來說,這技術不單是便利功能,更是品牌在電動化時代維持「細節領先」的重要象徵。放眼市場,雖然 Tesla 與 BMW 亦曾展示類似原型,但 Porsche 卻率先將之量產化,對競爭對手形成壓力。


Porsche 這項技術一出,對我來說最震撼的不是 11kW 的功率,而是它的「日常化」定位。無線充電一旦普及,未來車主回家泊車就等於在充電,幾乎完全消除「續航焦慮」。我相信這會是電動車體驗的轉捩點,甚至比續航里程的提升更具革命性。若 Cayenne Electric 把這套技術帶到香港,擁有獨立車位的用家或會立刻心動,因為這種「泊好就得」的豪華式便捷,正是 Porsche 最懂賣點的地方。

五百萬美金一部!Maserati MC12 Stradale 二十年後拍賣價創新高


在剛過去的 Monterey Car Week,收藏車市場再度被 Maserati 寫下新篇章:一部 2005 年 MC12 Stradale 在 Broad Arrow’s 拍賣會上以 5.2 百萬美元(約 4,000 萬港元)成交,不但刷新了該型號的最高紀錄,更成為史上最昂貴的現代 Maserati。


限量 50 部的傳奇
MC12 Stradale 於 2004 至 2005 年間僅生產 50 部,是 Maserati 重返超跑舞台的標誌之作。動力來自 6.0 公升自然吸氣 V12 引擎,可輸出 630 匹馬力 / 7500rpm,當年被視為法拉利 Enzo 的同門兄弟。其標誌性的 白底藍線車身,則向 1959–1961 年間的 Birdcage Type 61 致敬,既承傳賽車血統,也成為車迷心目中的神級收藏。

Stradale 實際上是 MC12 GT1 的合法道路版本。GT1 在 2004–2010 年 FIA GT 賽事中大放異彩,奪得 14 個冠軍頭銜(包括 2 次車廠盃、5 次車手總冠軍、6 次車隊總冠軍),更三度稱霸 24 Hours of Spa。正因如此,MC12 不只是一部超跑,而是把冠軍榮耀、先進技術與 Maserati 設計語言濃縮於一身。


拍賣價值的背後
今次成交價比過去最高紀錄高出 37%,顯示這部 Maserati 二十年後依然魅力不減。對收藏家而言,MC12 是「三大關鍵」的完美組合:稀有性、賽事傳承、技術創新。在全球市場逐漸偏向講求品牌真實歷史與獨特故事的今天,MC12 的價值自然水漲船高。

Maserati 的延續篇章
MC12 的神話並未停步,Maserati 今日仍透過限量型號如 MCXtrema,延續三叉戟品牌在激情、工藝與性能上的象徵意義。MC12 Stradale 的高價成交,只是再次印證 Maserati 在收藏界的地位無法撼動。


五百萬美金買一部二十年前的 Maserati,聽起來誇張,但對收藏界來說卻合情合理。MC12 Stradale 不只是「罕見」那麼簡單,而是兼具設計、歷史和賽車榮耀的化身。對比今日新超跑動輒千匹馬力,但缺乏故事與靈魂,MC12 的價值反而更突出。換句話說,它證明了一個道理:真正的傳奇,會隨時間變得更昂貴。對香港的收藏玩家來說,這種車不單是投資,更是一種「有血有肉的歷史」,可以讓人每天打開車庫門都心跳加速。

一分鐘入電行125公里!Mercedes-AMG CONCEPT GT XX 刷新兆瓦級充電紀錄


在 Nardò 高速測試場創下 25 項紀錄後,Mercedes-AMG CONCEPT GT XX 再次展示超跑級的技術實力——這次不是在賽道,而是在充電站。該車於原型 CCS 充電樁實現 1,041 kW(兆瓦級)充電功率,0.5 秒內突破 1,000 kW 門檻,並能維持約兩分半鐘。在短短 1 分鐘內便輸入 17.3 kWh 電量,相當於 125 公里 WLTP 續航,徹底改寫電動車快充的上限。

技術核心:F1 靈感電池
這項壯舉背後是 AMG 自主開發的高性能電池:

• 採用圓柱形 NCMA 電芯,能量密度超過 300 Wh/kg;
• 雷射焊接鋁製電芯外殼,提升導電與散熱效率;
• 非導電油液冷卻系統,確保 3,000 多顆電芯均勻控溫;
• 800V 電壓架構,降低線路重量並縮短充電時間。

這套電池與 AMG 軸向磁通馬達共同構成下一代 AMG.EA 高性能平台,將於 2026 年投入量產。


基建革命:兆瓦電流走進 CCS
這次突破同樣得益於 Mercedes-Benz 與 Alpitronic 的合作。團隊把原本為貨車設計的 MCS 超大功率充電系統,轉化為可透過 液冷 CCS 細線纜安全輸送 1,176 安培電流的原型方案。這意味著,未來車主無需笨重線纜,也能享受兆瓦級別的極速充電體驗。


2026 年:下一代充電站落地
Mercedes-Benz 表示,這些測試成果將直接導入 2026 年起在 歐洲與北美落成的 Mercedes-Benz Charging Hub。新一代公共快充樁將具備兆瓦級輸出,重新定義電動高性能車的補能效率。

當市場仍把 350kW 快充視為高標時,AMG 已經把數字推到 兆瓦級,這不只是技術炫技,更是一個訊號:未來電動車的限制將不再是「充電太慢」,而是「你敢不敢像加油一樣快地補能」。對香港車主而言,即使本地基建短期未能跟上,但這樣的突破能顯著縮短「等電」時間,意味著在茶餐廳喝一杯凍檸茶的工夫,車已能跑足來回中環—上水的距離。AMG 把賽道性能與充電性能一併推高,正式向世界展示:豪華性能電動車,不只要跑得快,也要「充得快」。

連內櫳都食齋!全新 Mercedes-Benz GLC 獲得全球首張 Vegan 車廂認證


Mercedes-Benz 再次走在業界前沿,宣布全新 GLC(配備 EQ Technology) 將可選配一套 經 The Vegan Society 認證的 Vegan 車廂套裝,成為全球首部獲得獨立機構頒發「Vegan Trademark」的汽車。這代表客戶在選配時,能完全確定座椅、車頂、門板、地氈甚至軚盤等內飾軟質物料,皆不含任何動物來源成分。

從物料到生產:全面「零動物成分」
Mercedes-Benz 強調,這並非單純把「真皮換成人造皮」那麼簡單。品牌先由 The Vegan Society 進行全面審核,涵蓋超過 100 種來自不同供應商的物料,包括 Artico 仿皮、超細纖維與地氈纖維。如果發現含有動物副產品,便會與供應商共同開發替代方案。所有新物料除需通過 Vegan 標準,更必須符合 Mercedes-Benz 一貫的質感與耐用度要求。


Vegan Package 的範圍
經認證的 Vegan Package 涵蓋範圍極廣,並不限於座椅,而是把日常觸碰到的表面都納入:

•座椅與軚盤包覆物
•頭頂棚、門楣、遮陽板
•中控台、儀錶板
•門飾板、腳踏區與尾箱地氈

同時,部分物料更採用高比例再生成分,兼顧永續理念。這不僅符合素食車主的價值觀,也吸引追求環保與透明供應鏈的消費者。

集團研發與採購總監 Markus Schäfer 表示:「我們不走捷徑,而是多走一步。這項認證帶來透明度與信任感,讓客戶確定車內用料完全無涉動物成分,並達到極高標準。」The Vegan Society 方面則形容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首次有車廂獲第三方獨立審核與認證,並透露雙方合作歷時兩年,過程中對雙方都帶來寶貴經驗。

GLC 成為首部「獲官方 Vegan 認證」的汽車,背後不只是市場策略,而是 Mercedes-Benz 對「永續豪華」的深度詮釋。對香港這類都會市場而言,Vegan Package 的吸引力,不僅針對嚴格素食主義者,更適合注重環保與生活方式的年輕客群。當其他品牌仍停留在「選配素皮」階段,Mercedes-Benz 已把整個車廂拉到「全素」水平,並以國際認證背書,這無疑會成為新一輪豪華車市場的差異化競爭點。換句話說,GLC 不只是「開得舒適」,更是「坐得安心」。

廣汽在港「連環出招」:贊助港姐、護航全運會、年度 3,000+ 目標瞄準頭部


廣汽(GAC)在香港的節奏愈跑愈快。品牌進駐兩周年、紅磡旗艦店一周年之際,交出一份多線齊發的成績表:7 月私家車首次登記排名第三、8 月電動車銷量以 427 部升至全港第二,年度定下 3,000+ 台銷售目標,明刀明槍進擊市場頭部。 


今年廣汽再度成為香港小姐競選的獎品贊助商,獎品是其本地最暢銷之一的純電中型 SUV——AION V;這款車同時剛獲歐洲 NCAP 五星評級,強化了其安全與智能的產品標籤。另一方面,廣汽亦成為第十五屆全運會暨殘特奧會的汽車類官方合作夥伴,派出豪華純電房車 HYPTEC HT 及充電混能七座 E9 PHEV 組成綠色禮賓車隊,貫穿粵港澳路線,為大型賽事提供接待運力。 

品牌強調「在香港,為香港」,不只推新能源車,亦同步加密補能與售後:目前在港已設 1 間品牌中心、7 間陳列室、2 間售後服務中心,目標是覆蓋全場景、全地域與全生命週期的用車需求。這套「由點到面」的策略,為廣汽進一步鞏固在地根基鋪路。 


在產品線上,AION V 以外型、空間與智能口碑入屋,加上 5★ 安全背書,成為廣汽在港的「門面擔當」,特別適合年輕家庭與科技取向買家。HYPTEC HT 則主攻高端禮賓與行政接送場景,在全運會禮賓車身份加持下,品牌調性與信任感同步拉升。至於 E9 PHEV,七座、可充電混能的「萬金油」配置,針對大家庭與商務接待,兼顧排放與長途靈活度。 

從市場策略來看,廣汽的打法相當立體。港姐舞台帶來娛樂與時尚圈的滲透,全運會禮賓+跨城移動場景則創造公信力與國民度;銷售方面,8 月電動車銷量第二(427 部),證明產品組合已切入主流決策圈,年度 3,000+ 目標具可達性;而口碑層面,服務網絡與安全評級疊加,降低新能源換車的不確定性,逐步建立「買得到、用得安」的基底。 


不同用家群組同樣可找到對應方案。上班族或年輕家庭,會被 AION V 的空間、智能與安全評級吸引;商務與行政接送市場,則容易被 HYPTEC HT 的純電禮賓定位與大型賽事背書打動;至於多人成行或跨境用家,E9 PHEV 七座與油電並行的彈性,正好解決長途與行李需求。 

當然,風險與挑戰依然存在。廣汽在高端形象與二手殘值信心仍需時間沉澱,充電便利性、維修等候與零件供應,仍是新能源車主最在意的體驗位。同時,香港市場競爭激烈,如何以保養、二手價與用車成本模型說服理性買家,將是決勝點。


廣汽這套「舞台光環+賽事背書+渠道落地」的組合拳相當本土化,短期已交出亮眼成績(8 月 427 部、電動車銷量第二)。但長遠來看,真正決定市場地位的,仍是續航與安全的硬實力、補能與售後的穩定供給,以及二手價值與用車總成本的透明度。香港買家精打細算,最終投票的一定是體驗與數字,聲量可以先到,但口碑必須跟得上。 

Nissan 研發「會傾偈」汽車!85%減少急煞車、未來塞車或成歷史?


塞車,一直是全球駕駛者的惡夢。美國統計數據顯示,一個人每年平均要浪費差不多一星期時間困在交通之中。Nissan 最近就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及當地交通機構合作,展開一項極具突破性的「Cooperative Congestion Management」(簡稱 CCM)實驗,目標係透過汽車之間的通訊,減少塞車、提升安全。


外型同技術背景
是次試驗車款主要採用 Nissan 已有的 ProPILOT Assist 半自動駕駛技術。系統結合鏡頭及雷達感測器,再加上新開發的「車對車通訊」功能,令汽車之間可以互相分享交通流量數據。測試期間主要用到 Ariya 等新世代車型,透過「探路車」向後方 30 至 60 秒距離的車輛提供路況,讓後方車隊提早減速,避免出現人類司機慣性「追貼」再急煞的情況。


測試結果震撼
在美國三藩市灣區最繁忙的 I-680 高速公路進行 600 英里測試後,結果顯示:急煞車事件減少 85%,停車時間減少 70%。換句話講,交通流動性大幅提升之餘,後車追撞風險亦同時降低。電腦模擬更顯示,若大規模應用,行車時間可縮短 18%,燃油效率提升高達 42%。對一個長期受塞車困擾的城市而言,這絕對是一種革命。


人性化挑戰
不過,要將技術推廣到全民使用,仲有唔少心理關口要過。當測試車輛自動減速時,有司機會出於直覺想「補位」,令系統效果打折扣。Nissan 研究團隊就指出,未來需要透過更清晰的介面提示,教育駕駛者明白為何系統會慢下來,從而建立信任感。畢竟,車與車之間嘅合作,需要人類司機同樣願意配合。

對通勤族而言,若 CCM 技術普及,意味返工返學少咗「塞死」嘅時間,生活質素自然提高;對政府與交通管理部門,這代表減排、提升道路使用效率的重大契機;而對汽車品牌,能將自家半自動駕駛系統升級為「交通協作網絡」,更係一個行業領先的標誌。

Nissan 今次實驗雖然仍處於初階,但已經證明「車會傾偈」係真有潛力解決塞車問題。香港每日繁忙時段的獅子山隧道、紅隧口景象,幾乎人人都熟悉,如果 CCM 有朝一日能夠普及,唔單止慳時間,仲有助減低尾隨碰撞事故。當然,香港道路環境複雜,司機心態又相對急躁,要全面落地仍然困難重重。但正如智能手機初期都有人懷疑,如今卻無人離得開,智能汽車互聯未來或會成為新常態。到時候,塞車可能真係會變成歷史名詞。

一充去到瑞典!Mercedes-Benz EQS 固態電池創下 1,205 公里續航新紀錄


Mercedes-Benz 再一次以實戰演示顛覆大眾對電動車的想像:一部配備固態電池的 EQS 測試車,成功由德國斯圖加特出發,經丹麥直抵瑞典馬爾默,全程 1,205 公里零充電,到達時還剩餘 137 公里續航。這不只是實驗室數據,而是真正的實地駕駛,象徵固態電池的量產時代正逐步逼近。


突破極限:比 Vision EQXX 更遠
這次挑戰由 EQS 輕度改裝車完成,搭載由美國 Factorial Energy 提供的 FEST® 固態電池技術,並與 Mercedes-AMG High Performance Powertrains(即 F1 技術中心)聯合開發。最終成績比早前 Vision EQXX 創下的斯圖加特至 Silverstone 記錄還要多出 3 公里,證明固態電池不單止是概念,而是真正能在公路上運作。


技術亮點:高能量密度+智能壓力調節
固態電池的優勢,在於能量密度提升達 25%,而電池體積與重量仍接近現有 EQS 所用的鋰電池組。其獨特之處是加入了氣動式致動器(pneumatic actuators),能隨充放電時的體積變化自動調整壓力,確保長時間穩定運作。再加上被動氣流冷卻,令效率更高、重量更輕。


真實測試:跨越三國無需停充
這次由德國經丹麥進入瑞典的路線,橫跨 A7 與 E20 高速公路,沒有使用渡輪,全程由「Electric Intelligence」系統計算最佳路徑,兼顧地形、交通和氣候,完全模擬一般長途駕駛的情境。這對評估固態電池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極為關鍵,也是 Mercedes-Benz 加速量產前的驗證步驟。


品牌願景:十年內邁向量產
Mercedes-Benz 董事會成員兼技術總監 Markus Schäfer 強調:「固態電池是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者。這次成功的長途測試,正好證明技術不只停留在實驗,而是能走上公路。我們的目標是在本十年末,將這項創新帶入量產,為客戶提供全新水平的續航與舒適。」


電動車最大的痛點,一直是「續航焦慮」與「充電等待」。今次 EQS 固態電池一次跑過 1,200 公里,已經足以媲美甚至超越傳統燃油車滿油的行駛距離。對香港車主而言,雖然我們的日常駕駛多以市區短途為主,但一部電動車能讓你放心上廣州甚至更遠,不用擔心中途找充電站,這種心理安全感才是真正的突破。當然,固態電池要量產還有挑戰,例如成本、可靠性及產能,但 Mercedes-Benz 已經為未來電動車市場,打下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基礎。這一刻,電動車的未來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