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2

Honda Civic Type R 2015 年限量 750 部無限零件提升效果


Honda 嘅英明結晶「Civic Type R」,背後一直有 MUGEN 無限嘅支持。2015 年限量 750 部嘅 FK2 無限零件。無限當年一樣冇半點妥協,聯同設於英國 Milton Keynes 嘅「MUGEN EURO」合作,喺當地風洞測試設施進行咗大約 40 種形狀測試,全力追求前後下壓力嘅最佳平衡。佢哋建議將前後空力保險桿、後方擾流器加埋大型尾翼一套裝上去,先可以發揮最完整嘅效果。


特別係內部稱為「Z 部件」嘅前方左右側裙,有效壓抑輪拱內亂流,做到提升下壓力同時,又唔會增加風阻系數(Cd 值)。至於排氣系統,無限就由原裝四出尾喉改成單出設計,成功減輕重量;每條排氣都係由無限職人以 TIG 焊手工打造,再配合鈦合金尾喉,行車時高溫焠燒後嘅藍色燒痕,簡直就係駕駛者熱血嘅印記。另外,專屬設計嘅鍛造鋁合金輪圈「MFC」亦一樣精彩,相比原裝每隻足足輕咗 3kg,進一步令 FK2 嘅動態表現更敏捷。可以話,呢批無限專屬部件,正正令 Civic Type R FK2 成為真正獨一無二嘅存在。

Toyota Aygo X Hybrid 歐洲強勢登場


在小車市場愈趨緊縮之際,Toyota 反其道而行,為旗下最細的跨界小車 Aygo X 注入全混能動力,成為歐洲 A-Segment 中首部 Hybrid 作品。這不僅是品牌電氣化路線的重要一環,更把「細車也能玩混能」的理念推向市場。


新 Aygo X 依然保持緊湊比例,但透過更大膽的前臉設計及黑色輪拱,令車身看起來更像一部「迷你 SUV」。全新 17 或 18 吋輪圈,進一步加強跨界氣勢。Toyota 亦帶來「mellow spice」色系,像是 Cinnamon、Jasmine、Lavender 等獨特色調,讓這款小車更貼近年輕市場。至於 GR Sport 版本,則用上專屬 Mustard 黃配黑色車頂,加上「G-pattern」鬼面罩與專屬合金輪圈,氣場十足。


得益於 TNGA GA-B 平台與低重心設計,Aygo X 雖然僅有 2,430mm 軸距,但仍提供高坐姿與相對寬敞的車艙感受。電池以「縱向橫跨」方式收納在後排座椅下,既節省空間,亦保留 231 公升尾箱容量。內櫳設計亦跟上數碼化潮流,高階型號配備 10.5 吋觸控屏幕、JBL 音響,以及無線 Android Auto / Apple CarPlay,科技感不遜於更大級數的車款。新 Aygo X 採用 1.5 公升 Hybrid 系統,最大馬力 114 匹,比舊款提升 43 匹,0-100km/h 加速縮短至 10 秒以內。更重要的是,其 WLTP 綜合耗油高達 76.4mpg(約 3.7L/100km),二氧化碳排放僅 85g/km,成為市面上排放最低的非插電車款。即使在市區塞車,Hybrid 系統仍能長時間以純電行駛,真正做到細車、環保與經濟兼備。


Toyota 將 Safety Sense 全套安全科技下放至 Aygo X,包括升級版 PCS 預碰撞系統(新增電單車偵測)、加速抑制功能、主動緊急轉向輔助,以及全速域自適應巡航。對一部 A-Segment 小車而言,這級別的配備可謂超規格。

對於首次購車的年輕人來說,Aygo X Hybrid 價格親民,卻能享受到低排放與省油優勢,吸引力極高;對於城市通勤族,它的細小車身與 4.7m 迴旋半徑,讓泊車與轉向更靈活;而 GR Sport 版本,則能滿足年輕駕駛者對運動化外觀與操控的追求。


在 SUV 大行其道的時代,Toyota 仍堅持為「細車市場」注入新意,這點值得嘉許。Aygo X Hybrid 不只是一部「入門 Hybrid」,而是讓小車也能具備豪華車才有的科技與安全水準。對香港而言,它的短小靈活加上低排放,正好對應擠塞市區與環保政策。若售價能保持親民水準,Aygo X Hybrid 或許會成為不少年輕家庭的第一部「環保時尚小車」。

Mercedes-Maybach V12 Edition 全球限量 50 部


當其他品牌努力轉型電動化時,Mercedes-Maybach 依然選擇以最具象徵性的 V12 引擎,向世人展現極致豪華與傳承精神。這部全球限量僅 50 部的 Mercedes-Maybach V12 Edition,可說是對百年品牌歷史與工藝精神的最高致敬。


V12 對於 Maybach 並非單純的動力選項,而是一種歷史符號。早在 1930 年代的 Zeppelin 車系,V12 就是豪華與力量的最佳代名詞。當年 Karl Maybach 以先進技術打造出高達 200 匹馬力的十二缸巨獸,最高時速達到 170km/h,在當時已是夢幻之作。如今的 V12 Edition,正是將這份精神以現代科技重塑。


車身採用 MANUFAKTUR 特製雙色塗裝,上層橄欖綠金屬漆、下層曜石黑,並以銀色線條點綴。單是噴漆工序已需時十天,比標準雙色塗裝多一倍。車尾 C 柱更鑲上專屬徽章:雙 M 標誌搭配鍍鉻與 24K 純金勳章,中間刻有象徵傳承的「12」。配合五孔鍛造輪圈與專屬配色,從任何角度看都散發低調卻強烈的尊貴氣場。


打開車門,滿眼皆是工藝的堆疊:專屬 Saddle Brown Nappa 真皮,搭配高光胡桃木飾板,甚至連方向盤都由工匠手工製作。車頂鑲有菱格紋縫線,中央控制台刻上「1 of 50」徽章,後排更嵌入 24K 金鑲嵌細節。每一塊飾板、每一道車縫線,背後都是數天的工匠精雕細琢。隨車還附有 Robbe & Berking 鍍銀香檳杯、專屬皮革行李墊與手工禮盒,進一步強化「可觸摸的稀有感」。


S 680 的 6.0 公升 V12 雙渦輪增壓引擎,輸出達 612 匹馬力與 900Nm 扭力。從靜止加速至 100km/h 只需 4.5 秒,極速電子限速 250km/h。雖然數據看似與現今高性能電動車接近,但這副 V12 的價值並非單純在於速度,而是其獨有的絲滑聲浪與線性輸出,那是一種只有十二缸機械心臟才能賦予的尊嚴感。


對收藏家來說,V12 Edition 不只是汽車,而是會隨時間升值的藝術品;對頂級客戶而言,它象徵身份與地位的終極展現;而對汽車歷史愛好者,這是一段即將劃上句號的燃油時代樂章,將豪華與工藝凝結於僅有的 50 部作品。


在這個電動化浪潮中,Mercedes-Maybach 仍然推出 V12 Edition,這舉動本身已經極具戲劇性。它既是對過去百年工藝的總結,也是對燃油引擎浪漫的最後禮讚。對我來說,這車的吸引力不在於性能數據,而在於它能讓人「聽見歷史的聲音」。在未來純電與智能化的時代,或許這 50 部 V12 Edition,將成為收藏界口中的「最後的黃金時代」。

Mercedes-Benz VLE 電動豪華 MPV 即將誕生!


Mercedes-Benz 位於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 Vitoria 廠房,已正式進入全新階段,首款基於全新模組化平台的電動豪華 MPV「VLE」已完成前期試裝,並預計於 2026 年上半年全球首發。這並非單純的一款新車,而是代表奔馳廂型車業務正式邁入電動化新紀元。

VLE 的設計理念結合了房車級的駕駛體驗與 MPV 的多功能空間,車廂可提供最多八個座位,靈活應付家庭、商務接送甚至豪華專車需求。從設計語言到車身比例,Mercedes-Benz 目標是將 aerodynamics、舒適性與高端氛圍融合,為日常使用帶來全方位的高端體驗。

為了迎接這款全新世代車型,Vitoria 廠房進行了全面升級:包括新建靈活的塗裝線、現代化的車身工場,以及全面數碼化的生產流程。人工智能、數碼孿生 (digital twin) 及 MB.OS 系統都將首次引入廂型車量產,確保質素與效率並重。未來該廠將可靈活生產 VLE、V-Class、Vito 及 eVito 等多款車型,甚至同時兼顧電動與燃油版本。

Mercedes-Benz 在測試過程中展現出 VLE 的實力:在極寒的北極圈仍能保持可靠續航,在 Nardò 測試場展現靈活操控與高速表現,更在穿越阿爾卑斯長途測試中,只需兩次 15 分鐘快充便順利抵達羅馬。這一系列嚴苛驗證,證明 VLE 不僅是豪華電動 MPV,更能勝任日常及長途使用。

對家庭用戶而言,VLE 提供寬敞車廂與靈活座椅配置,是全家出遊或日常代步的最佳拍檔;對高端商務市場,它可化身為豪華七人或八人專車,兼顧舒適與尊嚴感;對喜愛休閒活動的人士,VLE 的大空間與續航力,足以應付長途旅行及戶外生活需求。

VLE 的誕生,代表 Mercedes-Benz 正把傳統「豪華廂型車」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它不再單純是 V-Class 的電動替代品,而是開啟全新市場定位的旗艦 MPV。從工藝到技術,Vitoria 廠的升級亦顯示出奔馳對未來十年的雄心。對我而言,VLE 最吸引的並非單純「電動化」,而是它能同時滿足家庭、商務與豪華專車三大場景,這才是品牌真正的「豪華多功能」詮釋。未來若它真的能兼顧高端體驗與實際使用,VLE 很可能成為新世代電動 MPV 的標杆。

Kia EV3 靚仔小電車


Kia代理一次過推出兩部全新電動車,有我們早前試過的EV5,和這部他們首部專屬小型SUV EV3(之前的Soul EV是由電油車款改出來,並不算數),車子的「一換一」售價與EV5差不多,入門款與後者一樣賣$269,800,高級的Deluxe要$369,800,比EV5的Platinum($349,800)還貴,不過這不緊要,車靚自然會有人欣賞。


同樣科幻得像可飛上天的EV3,是繼EV9和EV6後採用E-GMP(Electric–Global Modular Platform)電動車底架的第3個車系,其4,300mm車身長度和2,680mm輪距與smart #1和Volvo EX30差不多,比平治EQA、Zeekr X、MINI Countryman Electric要細。它的外形同樣是根據「Opposite United」(對比的結合)主題來設計,有數碼化老虎面「Digital Tiger Face」面罩、「星座」(Star Map)形燈組,下身厚厚的黑膠裝飾給這頭驅小電車像可越野的粗豪感,有設計感的C柱有條黑色橫條裝飾和隱閉的後門手柄,車底有8塊膠板整理氣流,短小、高高、短斜尾的輪廓與Volvo EX30其實有幾分相似,放在街上與它的主要對手都有美化市容的作用。


EV3的車廂與EV5同樣偏向塑膠感,但有橫形的錶台、懸浮的中橋、自然的用色帶來廳堂般的舒適度。電動車離不開的環保用料,有環保聚丙烯、素皮、PET循環再造膠樽造的地毯、環保漆油、環保頭枕海綿之類。「Curved Display」弧形闊屏幕錶板與EV5完全一樣,兩顯示屏的中間同樣有一塊用來顯示空調設定,原來廠方當是三屏幕計,下面在中台有冷氣的實體按鈕撳。車子採用據說是全球首個超薄的空調系統,效能和用電量與一般系統一樣,但可感少侵佔前座腳窩6cm空間。EV3與EV5一樣沒有如夢幻氣氛燈、攤長「牙醫座」這些令人感覺豪華的設備,座椅亦不懂翻兩翻變床這些把戲,就是老老實實有例牌的平地台後排,不能「叉」起腳坐的小車空間,中橋有冷氣風口和膠兜,前座椅背旁有充電插頭,頭冚下有個25L的膠箱,尾箱旁邊有載物格;較得意的,是中橋在手枕底下有塊可前後趟動12cm的「燙衫板」東西,廠說原意是可當小桌子用,但看上來食杯麵要屈著上身,舒服不過椅背摺檯那種,放電話又會跣走,經研究過後我們覺得其實際作用不大。貴多10萬元的Deluxe版多有自動彈出門手柄、天窗、電動尾門、發熱軚盤、素皮座椅、有冷暖氣的電動前座、無線充電。


車系同採用有204匹 / 283牛頓米輸出的前驅摩打,Deluxe用81.4kWh大電池,續航距有較長的605km,0-100km/h加速需要比普通款慢的8.9秒;測試的這部用58.3kWh細電,續航距有436km,11 kW中速充電0-100%需5小時20分,350 kW快速充電10-80%需30分鐘;較輕的它需7.5秒加速至100km/h,有踩電易去但其實不是很快的加速感,亦有頭驅電車大腳起步時容易前轆空轉的集體特色,沉重的車體行駛起來正常地拋拋墜墜,速度沒有很高便會響胎,行車感覺如常舒適、寧靜。中屏幕有與EV5一樣的藍藍綠綠圖案,有用電報告、電存量看,有A、B、C三款圖案揀的儀錶以「括弧」形圖案顯示踩電、回充度,圖案顏色亦會跟Drive Mode變綠、白、紅色,中間如常有「車仔」跟線、胎壓、續航距、Trip哩數/耗電量顯示,一個「Driving Range Guide」同時列出最長、最少續航距,和現時駕駛態度下可做到的哩數給你自我反省。Drive Mode反應除有Eco、Normal、Sport和Snow模式外,亦有自訂的My Drive Mode,可揀三種踩電反應、兩種軚盤和Brake踏重量。左手「1…2…3」越拖越慢、右手「3…2…1」放鬆的軚盤撥片拖慢回充控制不會有別,長按可轉為i-Pedal玩單踏控制。安全和輔助系統有FCA前撞預警和煞車、LKA和LFA離線警示和扭軚、Smart Cruise Control跟車巡航、HDC落坡慢爬、前車開車提示,要Deluxe版才有打指揮燈時將左右儀錶變成鏡頭的BVM盲點監察,以及PCA(Rear Parking Collision-Avoidance Assist)倒車防撞。

EV3與EV5一樣,同是擁有基本實用、但沒有很浮誇裝備的一部小型SUV,同是偏向塑膠感的車廂亦能給人舒適的乘坐體驗,在售價25萬元起的Volvo EX30和smart #1面前,得要鬥靚一下。


EV3 的車廂與 EV5 同樣偏向塑膠感,但有橫形的錶台、懸浮的中橋、自然的用色帶來廳堂般的舒適感。


電動車離不開的環保用料,有環保聚丙烯、素皮、PET 循環再造膠樽造的地毯、環保漆油、環保頭枕海綿之類。


後排例牌有平地台,中橋有冷氣風口和膠兜,前座椅背旁有充電插頭,小車空間不能「叉」起腳坐,座椅亦不懂翻兩翻變床這些把戲。


EV3的外形同樣是根據「Opposite United」(對比的結合)主題來設計,有數碼化老虎面「Digital Tiger Face」面罩、「星座」(Star Map)形燈組。


4,300mm 車身長度和 2,680mm 輪距與 smart #1 和 Volvo EX30 差不多,比平治 EQA、Zeekr X、MINI Countryman Electric 要細。


較輕的入門款需 7.5 秒加速至 100km/h,有踩電易去但其實不是很快的加速感,亦有頭驅電車大腳起步時容易前轆空轉的集體特色。


Drive Mode 反應除有 Eco、Normal、Sport 和 Snow 模式外,亦有自訂的 My Drive Mode。


手枕底下有塊可前後趟動 12cm 的「燙衫板」小桌子,但看上來食杯麵要屈著上身,放電話又會跣走,經研究過後我們覺得其實際作用不大。


兩顯示屏的中間同樣有一塊用來顯示空調設定,原來廠方當是三屏幕計,下面在中台有冷氣的實體按鈕撳。


中屏幕有用電報告、電存量看;入門款用 58.3kWh 細電,續航距有 436km,350kW 快速充電 10-80% 需 30 分鐘。


儀錶有 A、B、C 三款圖案揀,圖案顏色亦會跟 Drive Mode 變綠、白、紅色。


My Drive Mode 可揀三種踩電反應、兩種軚盤和 Brake 踏重量。


安全系統有 FCA 前撞預警和煞車、LKA 和 LFA 離線警示和扭軚,要 Deluxe 版才有打燈時儀錶變成鏡頭的 BVM 盲點監察,以及 PCA 倒車防撞。


Driver Attention Warning 只有前車開車提示,沒有人臉識別的防分心、防瞌睡「嘟嘟」警示。


長按軚盤撥片可將拖慢回充轉為 i-Pedal 單踏控制;「Driving Range Guide」同時列出最長、最少和現時駕駛態度下可做到的續航距給你自我反省。


入門款有手動尾門,貴多 10 萬元的 Deluxe 版多有自動彈出門手柄、天窗、電動尾門、發熱軚盤、素皮座椅、有冷暖氣的電動前座、無線充電。

基本規格
動力單元:前置永磁同步 AC 馬達
電池容量:58.3 kW
最大馬力:204 匹
最大扭力:283 牛頓米
續航距離:436 km
體積:4,300 X 1,850 X 1,614mm

詳盡規格表

售價:$383,328(「一換一」計劃:$269,800)
網址:http://www.kia.com.hk/
查詢:2760 9933(Kia Motors (Hong Kong) Lt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OpenAI 聯手 NVIDIA!打造 10GW 超級算力 AI 基建


AI 戰場再迎震撼彈 OpenAI 與 NVIDIA 宣布戰略合作,未來將部署 至少 10GW(吉瓦)級別的 AI 數據中心算力,規模相當於數百萬顆 GPU。為支持這一計劃,NVIDIA 將分階段向 OpenAI 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堪稱 AI 時代最大規模的基建與資金承諾。

合作細節:超級算力藍圖
• 部署目標:OpenAI 將建構 10GW 的 NVIDIA 系統,用於訓練與運行下一代模型,進一步邁向「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
• 投資承諾:NVIDIA 計劃隨著每一個 GW 的落地,逐步注資,總額最高 1000 億美元。
• 首階段:第一個 GW 將於 2026 年下半年上線,基於全新 NVIDIA Vera Rubin 平台。

雙方 CEO 談話:算力就是未來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表示:「從第一台 DGX 超算到 ChatGPT,我們與 OpenAI 已經互相推動十年。這次合作是下一個躍升,10GW 將驅動新時代的智慧。」

OpenAI CEO Sam Altman 則直言:「一切都從算力開始,計算基建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石。」

深度整合:軟硬件聯動
這次合作不僅是「賣硬件+投資」,而是 路線圖共用。OpenAI 將 NVIDIA 作為首選計算與網絡合作夥伴,雙方會共同優化 NVIDIA 的硬件與 OpenAI 的基礎軟件,確保生態協同演進。

同時,這項計劃也將與 Microsoft、Oracle、SoftBank 及 Stargate 聯盟的合作互補,組建全球最先進的 AI 基建網絡。

OpenAI 當前每週活躍用戶超過 7 億人,已成為 AI 普及化的代表。這次與 NVIDIA 的超級合作,意味著 OpenAI 將獲得史無前例的算力優勢,確保其在 通用人工智慧(AGI) 的競賽中繼續領跑。

這次合作最令人震撼的不是 10GW 數據中心本身,而是 「1000 億美元」 這個數字。這相當於一間中型國家的 GDP,反映出 AI 算力已經被視為未來的基礎設施,重要性等同電網、油田甚至軍事工業。

對香港甚至全球的企業來說,這代表未來 AI 的服務將更快、更強大,但同時競爭門檻也會大幅提高,誰沒有算力,誰就會被淘汰。OpenAI 與 NVIDIA 的結盟,很可能會成為本世紀 AI 工業化的「鐵路修建時刻」,直接改變全球科技的力量版圖。

NVIDIA 聯手 Intel!AI 世代最強聯盟誕生


科技界迎來一場震撼級聯盟 NVIDIA 與 Intel 宣布展開深度合作,共同開發面向數據中心與個人電腦的多代產品,並透過 NVLink 技術 無縫結合 NVIDIA 的 AI/加速運算優勢與 Intel 的 CPU/x86 生態系統。這不單止是一次技術合作,更是產業格局的重塑。

合作重點:CPU + GPU 強強聯手
•數據中心領域:Intel 將替 NVIDIA 設計並生產專屬的 x86 CPU,再由 NVIDIA 整合進自家 AI 基礎設施平台,直接供應市場。
•個人電腦領域:Intel 將推出整合 NVIDIA RTX GPU chiplet 的 x86 SoC,讓 PC 能同時享有高效 CPU 與頂級繪圖效能,針對 AI 應用、遊戲、創作者市場全面升級。

財務聯動:NVIDIA 投資 50 億美元
為了鞏固合作,NVIDIA 將以每股 23.28 美元 投資 50 億美元購買 Intel 普通股。這不僅是策略合作,更是股權層面的深度綁定,意味著雙方將在未來數年共進退。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直言,「AI 正在推動新工業革命,這次合作將 CUDA 與 x86 生態融合,為新世代運算奠定基礎。」
Intel CEO 譚麗博(Lip-Bu Tan)則指出,「x86 架構數十年來都是現代運算基石,配合 Intel 製程與封裝能力,將能與 NVIDIA 的 AI 實力互補,推動行業新突破。」

過去幾年,AI 浪潮令 NVIDIA 成為市值巨頭,而 Intel 在 CPU 與製造領域的影響力仍不可忽視。這次合作,等於把「AI 運算霸主」與「x86 生態守門人」綁在一起,對 AMD、Arm 陣營 甚至 台積電 都是重大挑戰。

這次 NVIDIA 與 Intel 的聯盟,有點像汽車界的「Toyota + Tesla」組合:一方有最強的燃油與製造體系,一方掌握最尖端的電動化與軟件能力。對用戶來說,未來 PC 可能不再需要「獨顯+CPU」的傳統組合,而是一塊整合 SoC 就能搞定 AI 運算、遊戲與日常應用。

從香港角度來看,這或許意味未來我們購買的筆電、桌機,都將內建「RTX AI 加速」功能,無論是剪片、AI 繪圖,甚至投資報表分析,都能跑得比今天快數倍。這不只是硬件進化,更是生活方式的改變。NVIDIA 和 Intel 的聯盟,可能會成為下一代「WinTel」神話,只是這次多了 AI,少了微軟。

Volkswagen 再燃火與冰!ID.3 GTX FIRE+ICE 重現 90 年代經典狂潮


Volkswagen 再次把汽車與流行文化緊緊連繫。全新 ID.3 GTX FIRE+ICE 特別版 以電動化姿態,延續 1990 年 Golf 2 Fire & Ice 的傳奇。這次不只是一部車,更是一場結合音樂、時尚與影像的跨界盛宴。

1986 年 Willy Bogner 的滑雪電影《Fire and Ice》,以驚險特技與壯麗景色迅速成為經典。四年後,Volkswagen 推出 Golf 2 Fire & Ice 特別版,與電影同名,融合運動感與奢華設計。紫色珍珠漆、專屬空力套件及高達 160 匹的動力,使其成為收藏家追逐的罕有珍品。如今,這份精神以全電動的 ID.3 GTX FIRE+ICE 再度回歸。


這款特別版基於高性能 GTX 打造,加入專屬塗裝與設計細節,並與德國高端運動時尚品牌 BOGNER FIRE+ICE 合作。全球僅限量 1990 部,向初代經典致敬。除電動驅動帶來的即時加速與零排放優勢,亦藉獨特的外觀與時尚氛圍,把「火與冰」的精神推向新世代。

Volkswagen 更邀請到德國國際級 DJ Purple Disco Machine,與 Jake Shears(Scissor Sisters 主唱) 重新演繹當年 Marietta Waters 演唱、由 Harold Faltermeyer 製作的主題曲《Fire and Ice》。新版本保留懷舊元素,同時注入電子舞曲的現代能量,並拍攝了一支音樂錄像,把 Golf 2 Fire & Ice 與 ID.3 GTX FIRE+ICE 共同置於鏡頭下,讓觀眾感受過去與未來的交織。

Volkswagen 表示,品牌一直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希望透過這種跨界合作,把汽車、時尚與音樂再度放到聚光燈下。這並非單純的產品行銷,而是一種文化符號的重塑,讓 ID.3 GTX FIRE+ICE 成為時代精神的承載者。

Purple Disco Machine provides the soundtrack for the ID.3 GTX FIRE+ICE special model

Golf 2 Fire & Ice 可能是 90 年代的青春印記,而今次 ID.3 GTX FIRE+ICE 的登場,則是將情懷與新能源時代接軌。電動車市場往往予人冰冷的科技感,但 Volkswagen 以音樂與時尚重新包裝,把一部電動掀背車變成一個流行文化符號。從車評人的角度看,這不只是一個特別版,而是一種敘事策略:讓汽車再次走進大眾的生活與娛樂領域。對比不少品牌仍在單純強調續航和充電,Volkswagen 的做法更像是在告訴我們——電動車也可以很有靈魂。

Porsche Cayenne Electric 極限測試曝光


Porsche隨着Cayenne Electric即將於年底發佈,Porsche 正展示一套前所未有的開發方法: 由虛擬走向真實,再以極端環境驗證。這款全新純電SUV不僅是家族的新成員,更是一場結合數碼化、人工智慧與人類直覺的工程革命。


以往需要大量手工打造的原型車,如今大部分已被數碼替代。Porsche 工程師在設計階段便已透過「數碼雙生」進行完整虛擬測試,模擬各種路況與駕駛條件,從紐布靈北環到日常市區道路都能重現。透過更強大的運算能力與模擬技術,開發時間比傳統方式縮短約 20%,同時大幅減少物料消耗。

Porsche 特別研發全新 複合測試台,能同時測試驅動系統、電池、能量管理及充電功能。四台同步電動馬達可模擬不同路面摩擦力、加速阻力甚至輪胎打滑,連柏油粗幼與溫度變化都能重現。這使工程師能在實驗室內模擬一圈紐布靈,並即時與虛擬數據比對,確保實體測試與數碼模型高度吻合。


極端氣候挑戰:從沙漠酷熱到北歐嚴寒
雖然數碼技術日益成熟,但Porsche依然堅持「最後調校必須由人完成」。因此,Cayenne Electric 仍要接受嚴苛的實地考驗:

• 高溫:美國死亡谷、波斯灣地區,氣溫高達50°C,空調、電池與動力冷卻系統均要確保效能穩定。
• 嚴寒:北歐零下35°C,測試冷車啟動、暖氣效率、操控穩定性及煞車表現。
• 真實路況:無論市區塞車、高速長途或越野,Cayenne Electric 都必須確保即時回應、並隨時準備快速充電。


雖然AI與模擬能準確呈現數據,但只有經驗豐富的試車手才能賦予車輛「靈魂」。在賽道上,他們調校車輛的動態反應與控制策略,確保Cayenne Electric不只是高效能的SUV,更能符合Porsche一直以來的駕駛樂趣。這套結合虛擬與真實的測試方式,讓Cayenne Electric 的開發過程更快、更精準、更環保。與傳統開發策略相比,開發時間縮短兩成,並節省大量資源,為未來汽車研發樹立新標準。


Cayenne一直是豪華SUV的標竿,現在換上純電動力,能否保持Porsche的靈魂是關鍵。從今次測試方式來看,Porsche並非只造一部「電動Cayenne」,而是把品牌性能哲學搬進新能源時代。虛擬與實地測試的融合,不單反映工程實力,也是一種態度——即使時代變化,Porsche 仍然堅持「以駕駛者為核心」。我認為這正是Porsche的魅力所在:即使是SUV,也要讓駕駛者覺得,它不止是一部車,而是一件能挑戰極限的駕駛工具。

F1 2025 爭冠劇本大拆解


經過 17 場比賽後,積分榜依然由 McLaren 雙雄帶頭:
Oscar Piastri:324 分
Lando Norris:299 分
Max Verstappen:255 分

賽季餘下 7 場正賽 + 3 場 Sprint,合共 199 分,數學上 Max 仍有翻盤機會。但真實情況係點?我哋模擬咗幾個 Scenario:

Scenario A:Piastri 全部第二,Norris 全部第三
•Piastri 最終:471 分
•Norris 最終:422 分
•Max 最多:454 分
Max 無可能追到 Piastri。

Scenario B:Piastri/Norris 輪流攞亞軍 + 季軍
•Piastri 最終:約 457–461 分
•Norris 最終:約 432–436 分
•Max 最多:454 分
Max 可能壓過 Norris,但依然追唔上 Piastri。

結論:
只要 Piastri 保持穩定上頒獎台,即使冇贏比賽,佢依然有足夠積分封王。對 Max 而言,要奪冠就必須「場場大收成」,再加上 McLaren 出現嚴重失分先有奇蹟。

F1 阿塞拜疆站正賽:Verstappen 領先 14.6 秒贏車!Williams 辛斯季軍完成比賽


F1 阿塞拜疆 Baku 街道賽又一次帶來戲劇性十足的比賽。雖然天氣未如預期轉壞,但從起步混亂、輪胎策略對決,到最後幾圈多車爭位,這場第17場分站再次證明 Baku 絕不沉悶。

起步階段已充滿變數。Oscar Piastri 發生偷步起步,被防熄火系統觸發,車輛一時失速,瞬間被全場車手超越。更糟的是他在第5彎煞車鎖死衝出,撞牆退賽,成為今場第一位出局車手,對正爭車手總冠軍的他來說,是一場極其慘痛的損失。

Verstappen 今場表現無懈可擊,利用硬胎起步穩守領先,並透過穩健的節奏配合乾淨的中段賽程,成功守住一停策略,最終在第41圈進站後仍保持頭位。這位四屆世界冠軍在最後一圈更做出全場最快圈速,以壓倒性表現完成從 pole 到勝利的完美演出,收穫本季第 4 勝。

Mercedes 的 George Russell 成為本場最大戰術贏家。他以硬胎起步堅持長距離第一段,成功延遲進站 timing,並於第40圈回到賽道時剛好超越 Carlos Sainz。Mercedes 今場在 Pit Wall 的反應與執行可謂一流,為 Russell 拿下本季重要的一個第二位。

Carlos Sainz 為 Williams 帶回頒獎台成績,他從起步至終點都保持冷靜節奏,雖然未能守住 Russell 的 undercut,但仍然成功抵擋 Antonelli 的尾段施壓,最終鎖定季軍。

後方爭位亦相當激烈。Liam Lawson 與前隊友 Tsunoda 全場激鬥,兩人為爭未來席位而寸步不讓,最終分列第五與第六。Norris 雖然起步後一度跌位,但靠中段發力連番超車,包括擊敗 Leclerc,最後以第七完賽,成功將隊友退賽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少。Hamilton 緊隨其後排第八,Leclerc 及 Hadjar 則完成前十。值得一提的是 Alonso 因偷步起步被罰 5 秒,而 Albon 與 Colapinto 發生碰撞後被賽會判罰 10 秒,加劇了中下游的混亂。

雖然 McLaren 今場未能提前封王,但 Piastri 的退賽後,現在只領先 Norris 25 分,優勢迅速收窄。車手總冠戰局再度升溫!MAX 有無機會反追上來呢?下一站將前往新加坡,街道賽+夜戰+積分壓力,火藥味十足!

Max Verstappen(Red Bull)賽後感言:
「這個週末對我們來說真是不可思議,能夠再次在這裡奪冠真的太棒了。整場比賽無論使用哪一款輪胎,賽車的表現都非常穩定,整體來說是一場非常順利的比賽。」

「我很開心這場沒有太多安全車出動!最近這兩個比賽週末,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夢幻般的表現。」

eorge Russell(Mercedes)賽後感言:
「恭喜 Carlos 和 Williams,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棒的結果。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個艱難的週末,但很高興最終能重返頒獎台。」

「老實講,見到方格旗那一刻我感到頗為鬆一口氣,但相比星期五的狀態,現在的我感覺好了一點。」

Carlos Sainz(Williams)賽後感言:
「老實說,我難以形容我有多開心,這感覺實在太好了。我們整個賽季一直拼命努力,今天我們證明了,只要我們有速度,所有元素配合得宜,就能做到令人驚喜的成績。我們今天沒有犯下一個錯誤,而且擊敗了很多我本來沒預期能超越的對手。」

「我為 Williams 的每一位隊員感到無比驕傲。我們正在上升,我們正走在正確的路上。我們今年遇過不少挫折和事故,而現在我明白那些都是必經之路,是為了換來這個如此珍貴的頒獎台。」

「這是一個人生課題 —— 要相信自己、堅持到底,因為遲早有一天,這一切都會有回報。」

曼谷遇上勒芒傳奇:Curvistan 周年展覽迎來 Porsche 956 LH


Curvistan Bangkok,這個在2024年誕生的汽車文化熱點,為慶祝一週年,特別舉辦名為 「Raceborn」 的展覽,把來自Stuttgart Porsche博物館的傳奇賽車 Porsche 956 LH 帶到泰國,成為東南亞車迷的夢幻時刻。


曼谷街頭的經典驚喜
由《Curves》雜誌創辦人Stefan Bogner及泰國地產商兼Porsche收藏家Chanond Ruangkritya共同打造,Curvistan結合畫廊、咖啡店及汽車設計體驗空間,短短一年便成為區內車迷朝聖地。這次在Porsche亞太區及泰國分部支持下,把1982年勒芒冠軍戰車956 LH請來展出。展覽前,團隊更將這部車帶到曼谷地標取景拍攝,將東南亞傳統與德國賽車工程的極致對比,化為震撼影像。


956 LH:速度與效率的極致象徵
這部車正是Jacky Ickx與Derek Bell在1982年勒芒24小時大賽的奪冠戰駒,開啟了Group C時代。車重僅840公斤,搭載620匹雙渦輪水平對向六缸引擎,不單快,更符合當時新規格下的燃油效率要求。其幕後靈魂人物,是Porsche賽車史上舉足輕重的工程師 Norbert Singer。


不朽的紐布靈紀錄
956的地位,不僅因為勒芒,而是因為1983年Stefan Bellof以 6分11.13秒 創下紐布靈北環最快圈速,並保持35年之久,直至2018年才被919 Evo打破。這項紀錄將956的傳奇推至神級。


展覽陣容:致敬Group C黃金年代
除了956 LH,展覽還展出FIA WEC的911 GT3 R、Manthey Racing升級版911 GT3,以及一部特別塗裝的992.2 Carrera,其設計靈感正源自956 LH,向那個賽車黃金時代致敬。


對香港車迷而言,可能要飛到歐洲博物館才能近距離欣賞956這級數的經典,如今卻在曼谷出現,實在羨煞人。Porsche 956 不單是一部賽車,而是工程智慧與賽道文化的里程碑。Curvistan把它帶到東南亞,不僅是展覽,更是一種象徵——汽車文化早已超越地域,成為全球車迷共通的語言。對我來說,能在日常街頭看到這樣的傳奇戰駒,比任何展覽場景更震撼,因為它讓人真正體會到:經典賽車不是遺跡,而是仍然活在我們的文化與夢想之中。

Audi 警告歐洲二手車市場驚現詐騙陷阱


Audi 日前發出緊急警告,指出在德國、奧地利及瑞士的二手車市場出現大規模詐騙行為。騙徒利用 假網站 及 偽造銷售目錄,以極低價吸引用家購買並支付訂金,實際上這些車輛根本不存在。

偽裝成「官方渠道」的陷阱
這些假網站和目錄看似專業,甚至刻意模仿 Audi 官方銷售平台 的風格與文案,更不惜盜用真實銷售人員的照片,配合虛假的電郵、電話及銀行帳戶,營造「官方認證」的假象。部分受害人已經誤信而付款,遭受經濟損失。

假冒電郵清單曝光
Audi 亦公開了一批 可疑電郵地址,提醒消費者切勿受騙。這些地址包括: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完整清單超過 40 個,均非 Audi 官方域名)。

真正的 Audi 官方聯絡方式,只會使用 audi.de 或品牌正式渠道,消費者一旦遇上疑似詐騙網站或聯絡方式,應立即停手並報警。

Audi 已報案並全面配合調查
AUDI AG 已正式向當地警方報案,並強調會全力配合調查。品牌同時呼籲受害者或懷疑受騙的車主,應立即向警方備案。

雖然事件發生在歐洲,但同樣值得警惕。隨着跨境二手車買賣及網上交易愈來愈普及,假冒網站與詐騙平台早已不限於單一市場。很多買家被「低價誘惑」蒙蔽,卻忽略了官方渠道的可靠性。我的建議很簡單:無論購買歐洲進口車,還是本地二手車,都應透過認可代理或可信賣家進行交易。因為對於一部車而言,便宜的「假象」可能換來的是一場真正的損失。

Citroen 殺入 Formula e 雙帝王級車手坐鎮


Citroen 正式宣佈進軍 ABB FIA Formula E 世界錦標賽,並一出手就震撼賽壇,兩位頂尖車手 Jean-Éric Vergne 與 Nick Cassidy 將披上 Citroen 戰衣,為品牌開拓電動方程式新篇章!

外型與定位:Citroen的電動新時代
一直以來,Citroen 給人印象是敢於挑戰傳統的品牌,無論是前衛的設計,還是對舒適性的堅持,都是車壇中的「異數」。今次插旗 Formula e不單是賽車運動的戰略佈局,更是品牌全面擁抱電動化的最佳舞台。

Vergne雙冠王的穩定軍心
35 歲的 Jean-Éric Vergne 在 Formula E 中地位舉足輕重 —— 他是首位連續兩年奪冠的車手。早年在 Formula Campus 和 Renault 2.0 已經嶄露頭角,2012 至 2014 年效力 Toro Rosso 登上 F1 賽場。轉戰 Formula E 後,他以極高穩定性和臨場智慧見稱,至今仍是 Peugeot WEC 車隊主力之一。這位老將加盟 Citroen,無疑是「定海神針」。

Cassidy:紐西蘭奇才的全能挑戰者
另一位 Nick Cassidy,31 歲就已經是全球矚目的「多面手」。他在日本賽壇創下「三冠王」—— 同年橫掃 F3、Super GT 和 Super Formula,成為當地傳奇人物。2020 年登陸 Formula E 後更迅速嶄露頭角,短短幾季已累積 11 場勝利及 25 次頒獎台,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別拿下年度亞軍及季軍。經過在 Jaguar TCS Racing 的高光表現,如今轉戰 Citroen,加上同樣參與 WEC 的背景,他與 Vergne 絕對是頂級組合。

對 Citroen 來說,進入 Formula E 是品牌策略的延伸:
• 品牌形象:電動賽車與 Citroen 一向主打的創新與未來感契合。
• 市場價值:Formula E 覆蓋全球大城市,與 Citroen 的定位有天然共鳴。
• 技術鋪路:透過賽道積累經驗,有助未來電動車產品的研發。

對車迷來說,Vergne 的經驗與 Cassidy 的衝擊力將形成完美互補,Citroen 雖然是新軍,但憑這組合有力挑戰強隊。

看著 Citroen 這次「破格入局」,感覺就像一個從來被認為「藝術氣質多於運動天份」的同學,突然在運動場上爆發潛能。Vergne 是可靠的隊長,Cassidy 則是衝擊力十足的王牌,兩人坐鎮,讓 Citroen 的 debut 絕不會是陪跑戲碼。Formula E 本身就是未來城市賽車的代表,Citroen 選擇此刻進場,既是挑戰,也是聲明 「我們來了,不止是賽車,也是在電動車市場的強烈宣示!」

Logi RS50 模擬賽車方向盤正式登場


Logitech G 年度盛事「Logi PLAY」正式揭幕,今年焦點放在兩大重磅新品:RS50 模擬賽車方向盤,為遊戲玩家同電競賽車迷帶來全方位升級的體驗。


RS50 模擬賽車方向盤:賽道真實感全面釋放
RS50 被視為賽車玩家夢寐以求的裝備。方向盤搭載 TrueForce 力回饋技術與荷重感測系統,最高可輸出 8Nm 扭力,把路面細節、輪胎抓地力及震動清楚傳遞到雙手。加上可調整至 2700 度轉向範圍,比真車更高自由度,玩家能因應不同賽道或比賽風格作個人化設定。


更特別的是,RS50 加入自訂音效功能,令模擬比賽不單止是技術挑戰,更添娛樂性。支援 PC、PlayStation 及 Xbox 三大平台,讓不同主機用家都能體驗專業級操控。Logitech G 同時預告會陸續推出專屬配件,包括踏板、變速器、Clutch Module 與 Track Wheel 蝶型方向盤,讓玩家自由組裝最完整的模擬賽車系統。

RS50 模擬賽車方向盤建議零售價 HK$5,999。即日起至 10 月 26 日,凡購買 Logitech G 電競產品滿 HK$800 即送「CFO 吊牌盲盒」,另購買 9 月新品可額外獲贈「Logi G 手機掛繩」,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Mercedes-Benz 德國陸上風電場 2027 年前完成


在德國北部Papenburg,Mercedes-Benz 不再只是一個測試車輛的高速賽道,而是即將化身全國最具規模的陸上風電場之一。這個新計劃將於2027年前完成,總共安裝20台風力發電機,總功率高達140MW,預計可滿足 Mercedes-Benz 集團德國區大約兩成的年度用電需求,象徵着傳統汽車巨頭向「能源生產者」角色的延伸。

這片自1998年啟用、佔地約800公頃的測試場地,過去專為高速耐久及研發測試而建,如今卻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陣地。Mercedes-Benz 與能源開發商 UKA 合作,由德國風電機製造商 Nordex 提供風力發電機,並由 Max Bögl Wind AG 製作164米高混合塔基座。這不單是車企自主減碳的工程,更是與當地政府及社區協作下的典範。

Mercedes-Benz 自2022年起已達成「德國生產基地淨碳中和」目標,而今次風電場計劃正是下一步升級。到2030年,品牌希望全球超過七成生產能源來自可再生資源,除了今次的陸上風電場,還包括波羅的海的海上風電場與太陽能項目。長遠而言,品牌的最終目標是全球工廠全面使用100%可再生能源,將汽車工業的碳足跡推向最低。


對 Mercedes-Benz 而言,這不僅是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更是一份品牌形象的再造:由高端汽車製造商轉型為可持續能源推動者。對社區來說,風電場帶來新的投資與就業機會,亦成為地區能源供應的重要一環。至於環境,這個計劃不只是碳排放減少的數據,而是能夠長期提供清潔能源的「能源工廠」,並成為德國風能發展藍圖中的一塊關鍵拼圖。

看着 Mercedes-Benz 在自家測試場上豎立起一座座風車,這畫面其實充滿象徵意義:過去是速度與馬力的舞台,未來卻是清潔能源的發電陣地。對一個百年車廠而言,這樣的轉型既是挑戰,也是生存之道。尤其在電動車轉型與全球減碳壓力下,能夠把能源主導權握在手裡,比單純依賴外部電網更具戰略價值。某程度上,這正是「車廠不止造車」的新時代縮影──當風聲響起,可能比引擎聲更能代表 Mercedes-Benz 的未來。

Toyota Gazoo Racing 復刻 AE86 引擎核心部件


在日本富士賽道舉行的《頭文字D》30週年紀念活動上,Toyota Gazoo Racing(TGR)正式宣佈,將透過 GR Heritage Parts Project 重製並再販售AE86 Corolla經典跑車的心臟 4A-GE 引擎的關鍵部件,為這部1980年代傳奇座駕再添長壽之路。


今次復刻的零件包括 汽缸頭總成 及 汽缸體總成。雖然保留了原有的設計和規格,但TGR加入最新的模擬技術、製造工藝與新材料,讓經典結構在現代工藝下獲得強化,確保AE86車主能繼續安心享受愛駒。

新製汽缸頭經過額外加工,減少鑄件表面差異,從而降低壓縮比誤差,確保各引擎性能更趨一致。進氣道則加入全新塗層工序,減少拋光前的不規則表面;同時,原本僅局部配置的凸輪軸蓋定位針,現已全面加裝,進一步提升裝配與維護便利性。


汽缸體經過更高精度的珩磨處理,氣缸壁光滑度與精準度明顯提升。材料方面採用高剛性鑄鐵,加上曲軸蓋結構經模擬優化,令整體耐用性進一步強化。此外,進排氣道壁厚度加大,同時新增橫置安裝的固定點與加強筋,意味著這副4A-GE不止能重返後驅AE86,亦可安裝於前驅車款,擴展應用可能。

選擇在《頭文字D》30週年活動上發佈,絕對別具意義。這套漫畫與動畫把AE86推上文化神壇,成為漂移與街頭賽車的永恆象徵。如今TGR把引擎零件重製,不僅是工程技術上的回饋,更是對粉絲與車主的情感承諾。首批零件將於2026年春季交付,延續AE86的傳奇生命力。


對香港車迷而言,AE86早已超越「一部舊Toyota」的身份,它是一種精神象徵,一種駕駛純粹感的代表。TGR今次重製引擎部件,不單為車主解決維修難題,更讓這部經典能真正「活」下去。站在車評人的角度,這不單是零件復刻,而是一場關於情懷與工程的傳承。當其他品牌忙於電動化與自動駕駛時,Toyota仍然願意為一代經典投入心力,這份堅持,正是汽車文化最動人的一部分。

三菱新一代 Eclipse Cross EV 歐洲首發!600km 續航


三菱汽車正式在歐洲發表全新一代 Eclipse Cross EV,這次不再是 PHEV,而是 專屬純電版,生產將由 Renault 集團位於法國杜埃的電動車工廠負責。車廠表示,新車將於 2025 年內率先在歐洲開售,2026 年還會追加針對日常使用的中距離版本,全面進軍電動 SUV 戰場。

全新 Eclipse Cross EV 的設計概念名為「Smart Armor」,將 EV 的未來感與鎧甲般的堅固形象結合。車頭保留三菱的「Dynamic Shield」家族化設計,但進一步進化:立體蜂巢式中網搭配銳利 LED 頭燈,營造強悍氣場。車側以 J 型日行燈線條拉伸輪廓,配合 20 吋三角元素鋁圈,顯得運動又精緻。車尾則採用「Hexagonal Stability」六角形設計語言,搭配貫穿式尾燈,將穩重感與品牌 DNA 融合。


內裝主打「Sporty & Modern」,橫向金屬飾條營造開揚感,搭配菱格紋縫線運動座椅,提升支撐性及質感。氣氛燈可選 48 種顏色,更會隨駕駛模式自動轉換氛圍。頂級配備還包括 可調光全景天幕,前後獨立控制,既實用又高級。
中控搭載 12.3 吋直立式 SDA,內建 Google 生態系統,用戶可直接透過 Google Assistant 控制導航、冷氣、音樂,並支援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 無線連接。音響則由 Harman Kardon 負責,提供五種音場設定,聲效細膩。


核心是一組 87kWh 鋰電池,WLTP 續航力達 600km。電機輸出 160kW / 300Nm,加速即時暢快。駕駛模式多達四種(Personal、Eco、Comfort、Sport),應對不同路況。回收制動亦有四段調節,並具備 單踏板駕駛,令市區走走停停更輕鬆。充電方面,支援 150kW 直流快充 及 22kW AC 慢充(選配)。


新車內建 FOTA 無線更新 與 Mitsubishi Motors App,可遠端操控充電、解鎖與尋車。安全科技更是武裝到牙齒,配備最多 20 項 ADAS 系統,包括全速自適應巡航、MI-PILOT 高速公路輔助、RCTA 後方橫向警示、緊急車道維持、環景影像等,全面照顧城市到長途駕駛需求。

對歐洲市場來說,這部 Eclipse Cross EV 不單是三菱的產品,而是 Renault–Nissan–Mitsubishi 聯盟戰略的一部分,用 CMF-EV 平台正面挑戰 Hyundai、VW 等歐系強敵。對香港消費者而言,它代表了一種 可預見的未來方向:續航夠長,功能齊全,日常代步、週末郊遊都能兼顧;同時設計語言保留了三菱一貫的「硬派感」,吸引那些既想要 SUV 的實用性,又不想放棄粗獷氣息的買家。

Toyota GR Corolla 小改款更硬朗骨格、更狂野聲浪


Toyota GAZOO Racing 正式為 GR Corolla 推出一系列小改款,並於 11 月 3 日起在日本發售。RZ 六速手排定價 568 萬円,八速自排則為 598 萬円。雖然只是「一部改良」,但 GR Corolla 的進化重點明顯直指賽道——無論是街道還是 Nürburgring 這類嚴苛環境,車與駕駛之間的同步感都被推到更高層次。


外觀上並沒有大幅改動,但工程團隊重點放在骨架強化。Toyota 將結構用膠的塗布量增加 13.9 米,總長達 32.7 米,集中加固車頭、地台及後輪拱等區域。這樣的處理不單止令車身剛性提升,在面對強烈縱橫向 G 力的賽道環境中亦能保持穩定。對香港駕駛者而言,這份剛性意味著市區過彎更直接,山路攻彎更紮實。


引擎依舊是那副聞名的 1.6 公升三缸渦輪 G16E-GTS,但吸氣冷卻系統獲得重大改良。Toyota 新增一條由車頭格柵直通的冷風導管,專責為副吸氣口輸送低溫空氣。長時間全油高速行駛時,依然能保持高輸出,確保引擎不會因高溫而「軟腳」,讓這副小排量引擎能盡情爆發。對熱愛 Track Day 的車迷來說,這是一劑強心針。


除了性能,Toyota 亦着重日常駕駛體驗。JBL 高級音響系統升級,新增後置超低音,令聲場更震撼,同時調整 ANC 主動降噪系統,消除悶音。更吸引的是首次引入 ASC 主動聲浪控制,透過喇叭模擬賽車聲效,甚至在收油時加入賽道迷最愛的「bubbling」聲浪。駕駛者可因應駕駛模式選擇三種聲音演繹,甚至完全關閉。這種玩味,對年輕車迷絕對有誘惑力。


Toyota 亦顧及現有車主,預計 2026 年春季推出軟件升級計劃,適用於 2023 年版 GR Corolla。更新後最大扭力由 370Nm 提升至 400Nm,四驅系統控制邏輯更進化——將原本的 REAR 模式改為 GRAVEL 模式,並令 TRACK 模式具備前後可變分配,帶來更多駕駛樂趣。這樣的「長期服役承諾」,對於跑車車主來說是一份相當難得的誠意。


對香港熱血車迷,這代表更硬朗、更狂野的「末代純燃油熱掣仔」;對一般駕駛者而言,它依然是一部可以在街道上日常代步、週末山路解放激情的多面戰駒;而對收藏者,這類注重細節、越改越硬核的車型,正是日後成為經典的元素。

GR Corolla 的小改款雖然沒有表面上的大革新,但每一項改動都極具深度 – 骨架、冷卻、聲浪,全部直擊駕駛快感的核心。它不單是一部運動掀背,而是 Toyota 對駕駛者承諾的一種延續:在電動車浪潮席捲之前,燃油車依然可以保持最原始的熱血味道。對我而言,這正是 GR Corolla 最大的價值所在——它提醒我們,開車的樂趣從來不只是數據,而是人與機械心跳同步的那一刻。

三香港車手於日本鈴鹿1000公里賽揚威奪冠


三位香港車手包括區天駿(Antares)、許建德(Jonathan)、以及謝榮鍵(Kevin),在剛過去的週末(9月12-14日),備受矚目的洲際GT挑戰賽日本站 – 鈴鹿1000公里賽(Intercontinental GT Challenge – Suzuka 1000km)中表現非凡。在這項亞洲歷史最悠久的耐力賽上,於33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各自勇奪所屬組別冠軍,盡顯非凡實力。


這場在鈴鹿賽道上舉行的賽事從一開始起便充滿著挑戰。大部分的練習環節都受到不穩定天氣影響,讓所有車手和車隊的備戰工作變得異常艱鉅。更甚的是,這場長達6.5小時的賽事有一項獨特的賽制:當安全車出動時,不容許落後的賽車回到安全車後方排列到原有名次(passarounds)。這意味著一旦出現失誤導致落後的話,車隊將難以彌補,這項賽制要求各支車隊擁有極出色的比賽策略規劃能力。

香港車手區天駿與Loek Hartog,以及保時捷廠方車手Richard Lietz合作參戰,駕駛10號的Absolute Racing保時捷911 GT3 R (992)賽車參加銅級組別賽事。

儘管區天駿是首度出戰此項耐力賽,但他對鈴鹿賽道並不陌生,他上一次到此參賽是2019年的亞洲保時捷卡雷拉盃(Porsche Carrera Cup Asia)的比賽。10號賽車在銅級組別的排位賽中得第5位,全場排名第15位,正賽亦由區天駿率先負責起步。他們在賽事中穩紮穩打,名次逐步攀升。賽事中段競爭激烈,幾位主要的銅級組別對手相繼遭遇狀況,10號賽車趁勢取得領先,拉開與其他組別對手的距離。最終,區天駿、Richard Lietz與Loek Hartog以銅級組別冠軍的姿態衝線,並以僅僅0.3秒之差,與全場前三名擦身而過,落後於三部職業組別的賽車。


然而,他們的這場勝利並非一帆風順。Richard Lietz於作賽期間,因一次加油失誤讓10號賽車陷入困境,當時他們於銅級組別中領先,可是油量不足或會讓他們功虧一簣。幸得車隊沉著應戰,再加上一次合宜的安全車時機,為他們帶來轉機。10號賽車正好趕上這次「免費」的進站加油機會。若是時間稍有差池,即使只有數秒之差,最終結局或會被完全改寫。

賽事進入白熱化的最後階段,Loek Hartog此時駕駛著10號賽車上演一場驚險逆轉。他憑藉新輪胎的優勢,一路過關斬將,接連超越多部職業組別的賽車,並向由Corvette廠方車手Nicky Catsburg駕駛賽車發動進攻,希望盡力衝擊全場三甲席位。儘管這場驚人的追逐戰最終以些微之差未能再進一步,區天駿所屬的10號賽車仍獲銅級組別冠軍,並以全場第4名的佳績衝線,僅以0.3秒之差落後於職業組別的對手。值得一提的是,10號賽車是唯一一輛躋身全場前八名的非職業組別賽車,足見區天駿與隊友們發揮極佳。

憑藉著這場在鈴鹿的勝利,區天駿在洲際GT挑戰賽獨立盃的積分榜上,成功追平他在Herberth Motorsport車隊前隊友的積分。這也意味著,Antares將有望在下一站的賽季閉幕戰中衛冕IGTC獨立盃總冠軍。這名去屆的獨立盃王者只須在10月於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的賽季閉幕戰中,取得比爭冠對手更佳的成績即可成功衛冕。

此外,為香港再添一項勝利的,還有謝榮鍵與許建德。這兩位香港車手在Contempo Concept和Pinnacle Project的支持下,與職業車手Ben Barnicoat並肩作戰,合作駕駛28號的Craft-Bamboo Racing賽車,並獲得Pro-Am組別冠軍。


他們的獲勝過程可謂充滿戲劇性。由於賽車在排位賽發生意外,導致28號賽車無法完成排位,只能從全場最後一行的第32位起步。然而,在長達6.5小時的賽事中,他們展示出堅韌不拔的鬥志,一路過關斬將提升名次,最終克服重重考驗,成功逆轉奪冠而回。

28號賽車由Ben Barnicoat負責起步的第一棒,甫開賽便展現出壓倒性的氣勢,於短短一小時內便攀升多達19個位置。隨後,許建德與謝榮鍵相繼接棒,兩人亦憑藉出色的圈速,以及能在車群中逢車過車的極高應變力,不斷縮短於Pro-Am組別領先的對手之間的距離,並向對手發起進攻挑戰領先地位。

與區天駿的10號賽車一樣,28號賽車的逆轉過程亦非完全順利,他們於進站換胎及加油時亦曾遭遇狀況,損失寶貴的名次。在謝榮鍵的賽段中,由於油量問題,28號賽車被迫提前進站補給。然而,車隊在比賽中段把握住的一次全場黃旗機會,立即安排賽車進站,並成功將劣勢扭轉,並一舉躍升至Pro-Am組別的領先位置。

至賽事末的晚間時段,Ben Barnicoat再次接力作賽,駕駛比賽最後的連續兩個賽段。他肩負起衝線的重任,最終28號賽車鎖定Pro-Am組別的冠軍寶座,並以全場第17名的優異成績完賽。

三位車手駕駛28號賽車成功逆轉奪冠,在賽後看來更顯得難能可貴。賽後車隊檢查時發現,這輛Mercedes-AMG GT3賽車的兩個進氣口竟被雜物堵塞,導致在後半段的賽程中,駕駛艙內完全沒有鮮風進入。在令人近乎窒息的高溫環境下,三位車手都承受著巨大的體能壓力,但三人都堅持完成各自的作賽時段。Ben Barnicoat在衝線後,身體因極度虛脫的情況下幾乎暈倒,但他的臉上卻難掩與團隊共同創造奇蹟奪冠的喜悅之情。

對於香港賽車運動而言,今屆於鈴鹿1000公里賽所獲的佳績無疑是可喜可賀。在這場全球矚目的國際大賽上,三位來自香港的頂尖賽車手以及一支香港的專業賽車隊,不但於此國際賽上大放異彩,更成功勇奪各自組別的冠軍,為香港賽車界寫下光輝的一頁。


區天駿 | 10號Absolute Racing保時捷911 GT3 R (992)車手
「鈴鹿1000公里賽或許是我參加過途程最短,卻競爭最為激烈的耐力賽之一。我們最終以明顯的優勢贏得銅級組別冠軍,並僅以0.3秒之差與頒獎台擦身而過,這證明了我的隊友Richard和Loek,以及Absolute Racing車隊於整個週末所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

從成績上很難看出,但其實我們在比賽中段曾有個一次進站失誤,更有過一場艱難的追逐。幸好我們有正確的策略和一次恰到好處的安全車時機,才得以扭轉劣勢。在耐力賽中,除了車隊需要有完美的執行力之外,有時運氣也同樣重要。在鈴鹿的賽事上,我們很幸運能夠兩者兼備。

在經歷利曼和斯帕24小時耐力賽的挑戰後,我很感激能贏得這場勝利。我感覺自己已經重拾狀態,並準備好在十月於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的洲際GT挑戰賽中再次爭冠。」

許建德 | 28號Craft-Bamboo Racing Mercedes-AMG GT3 EVO車手
「從倒數第二的位置起步出發,我們唯一爭奪上頒獎台的機會,就是採取激進的策略放手一搏。

Ben在比賽初段表現出色,將我們的排名從全場第32位提升至第13位。隨後,我和Kevin負責中段賽事,目標是保持著我們在組別中的領先位置。我曾低估比賽時車內的酷熱程度,一度為高溫所困擾,後來才知道許多其他車手亦有同樣苦況。

最終我們竭盡全力,成功鎖定組別冠軍,並以全場第17名完賽。這場勝利對我個人而言意義重大,因為我感覺到如未能駕駛Mercedes-AMG GT3賽車贏過比賽,就好像留下一個未完成的遺憾。

總括而言,首次到鈴鹿參加的這場比賽令我感到很難忘。」

謝榮鍵 | 28號Craft-Bamboo Racing Mercedes-AMG GT3 EVO車手
「這場比賽是一次很好的團隊合作。我們的賽車在排位賽中受損,不得不從最後一行起步,但最終卻能逆轉獲勝,贏得Pro-Am組別冠軍,絕對是個非凡的成就。我要特別感謝Craft-Bamboo車隊,他們努力不懈地修復賽車,並將它調整達至最佳狀態,讓賽車在比賽中表現完美。

Jon一直都是最快的銅級車手之一,而Ben的表現更是無懈可擊。尤其在最後一個連續賽段中,儘管Ben飽受高溫煎熬,卻依然堅持努力為我們衝線奪冠。能夠在鈴鹿獲得勝利,我感到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