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4

Mercedes-Benz 與 Alpitronic 歐洲聯手打造 600kW 公共快充新標準


Mercedes-Benz 宣布,將自 2026 年起於歐洲與北美的自家充電樞紐引入 Alpitronic HYC1000 高性能快充系統,單槍功率可達 600kW,遠超現有公共充電水準。同時,雙方更計劃基於近期 CONCEPT AMG GT XX 實現兆瓦級充電的成果,開發下一代極速快充,讓「電動車入電如同燃油加油」成為現實。

模組化架構:更快、更靈活
與傳統充電樁不同,HYC1000 採用 分散式模組化架構:
• 外部電源單元可提供最高 1,000kW / 800 安培;
• 系統能智能分配功率至多個充電點;
• 依照場地需求靈活配置,兼顧效率與可擴展性。

對用戶而言,這代表著極短的充電時間。例如,一部 CLA 250+ with EQ Technology 在 800V 架構下,僅需 10 分鐘即可補充 325 公里 WLTP 續航。

從 AMG 超跑技術直通公共樞紐
AMG 早前在 GT XX 原型車上,透過單一液冷 CCS 線纜實現 1,041kW 峰值輸入,並維持逾兩分鐘。這些數據直接轉化為 Mercedes-Benz 與 Alpitronic 新一代快充開發的基礎,下一步將推出 超越 600kW 的專屬高功率充電器,成為自家充電網絡的核心亮點。

Mercedes-Benz 自建充電網絡正在快速擴張,目前全球已有 80 個充電樞紐投入運營,覆蓋德國、美國、中國、日本與奧地利,預計一年內再拓展至八個國家,並計劃於 2030 年前達到 10,000 個快充樁。同時,品牌車主可透過 MB.CHARGE Public 與 MB.OS 系統享受專屬優勢:
• 智能規劃充電路線;
• 自動預留充電位(現已在德國、奧地利及美國啟用);
• 無縫串聯 IONITY、IONNA、IONCHI 等跨國網絡,涵蓋 2.5 百萬個充電點。

Mercedes-Benz 把「賽道級技術」帶進日常基建,顯示其在電動轉型上的野心。當市面仍把 350kW 視為高標,Mercedes-Benz 已經把公共快充推進到 600kW 甚至兆瓦級。對香港這樣的城市來說,即使本地基建尚未跟上,這個突破仍代表一個趨勢 —— 電動車補能時間將縮短到「買杯咖啡的功夫」,而豪華品牌已準備好把「充電體驗」納入客戶生態圈,從硬件到軟件全面封閉式管理。換言之,未來 Mercedes-Benz 不僅賣車,更賣一整套「充電即生活」的解決方案。

限定 61 部!McLaren 750S JC96 向日本傳奇致敬


McLaren 宣布推出 750S JC96,這是品牌首款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限量版車型,全球僅 61 部,呼應當年在 1996 JGTC 全日本 GT 錦標賽中奪冠的 #61 F1 GTR。這不僅是向賽車榮耀致敬,也是 McLaren 與日本之間深厚淵源的象徵。


JC96 以 750S Performance 為基礎,搭載首次應用於 Spider 的 MSO High Downforce Kit (HDK),包括雙層前分流器、升高的主動式尾翼及帶百葉設計的底盤面板,帶來額外 10% 下壓力。
全新 15 幅 Delta 鍛造超輕量輪圈,靈感來自 F1 GTR Longtail,比照當年的賽車規格。買家可選擇 Memphis Red、Titanium Silver、Ice White 或 Graphite Grey 作細節點綴。另有極罕見的 JC96 Tribute Livery,由 MSO 全手工繪製完整「Tiger Stripe」戰鬥條紋,僅限 4 部。

內櫳以 Alcantara 為主,備有三種配色選擇。F1 GTR 元素隨處可見,包括 金色踏板、金色 Drive Select 開關、專屬 JC96 銘牌,以及頭枕與扶手上的 JC96 刺繡 Logo。方向盤 12 點鐘紅色標記與加長式金屬換檔撥片,讓駕駛者隨時感受到賽道氛圍。買家亦可透過 MSO 個人化服務,加入專屬配色、碳纖維套件或賽道紀錄鈦金屬牌匾等,彰顯獨一無二的身份。


動力核心依然是 M840T 4.0 公升 V8 雙渦輪增壓引擎,輸出 750PS,配合碳纖維 Monocage II 車架及 Proactive Chassis Control III 懸掛系統,確保 750S JC96 繼續成為同級最輕巧靈活的超級跑車。標配 Pirelli P ZERO™,亦可選擇更高性能的 Corsa 或 Trofeo R 賽道胎。


這不僅是限量版超跑,更是對 1996 年 McLaren 與日本 Team Goh 聯手,憑 F1 GTR 在 JGTC 將國際榮耀帶到日本的紀念。日本是 McLaren 極為重要的市場,JC96 正是「獻給日本的情書」,象徵賽道精神與個性化奢華的完美結合。


這款 JC96 雖然只限日本,但其背後的故事卻足以令超跑迷熱血沸騰。它並非單純換色的特別版,而是完整承載賽車基因的作品。那組 Tiger Stripe 條紋,是一代車迷對 JGTC 與 F1 GTR 的共同回憶。假如有幸親眼見到其中一部駛上街頭,光是那份象徵「61」號榮耀的氣勢,已經值得駐足細看。這種把歷史轉化成現代工藝的手法,正是 McLaren 最迷人的地方。

2026 Nissan Z Heritage Edition 致敬經典 300ZX


在第 38 屆 ZCON 車迷盛會上,Nissan 帶來一份驚喜——2026 Nissan Z Heritage Edition。這款特別版專為向 90 年代經典 300ZX(Z32) 致敬而生,把當年最令人心動的設計元素重新注入第七代 Z 車系之中,令一眾熱血車迷瞬間穿越回昔日的黃金時代。


Heritage Edition 是基於 2026 Z Performance 版本打造,售價為 US$55,910(約 HK$44 萬起),配備一系列懷舊味濃的細節:包括青銅色 19 吋 RAYS 鍛造輪圈、碳纖維尾翼上復古「Twin Turbo」徽章、車身兩側同樣印上青銅色「Twin Turbo」拉花。最令人心動的,是那套久違的 Midnight Purple 車漆,這是 Nissan 性能車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顏色之一。車廂亦不忘營造專屬氣氛,特製門檻飾板及腳踏墊,呼應「Heritage」身份。


全新 Z 保留了車系的經典比例:長車頭、短尾部、低重心姿態。車頭隆起的引擎蓋摺線、雙弧形 LED 日行燈,讓人聯想到初代 Z 的玻璃罩頭燈。車尾設計則明顯取材自 Z32,那組橫向拉長的橢圓尾燈,搭配黑色中段飾板,復古感覺一覽無遺。整體而言,新 Z 在致敬與現代感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


打開車門,熟悉的三個圓形錶盤矗立在中控台頂端,這是 Z 車迷最津津樂道的經典元素。這次分別顯示渦輪增壓壓力、渦輪轉速及電壓。水平式的中控設計,既簡潔實用,又承襲初代 Z 的精神,與數碼化的 9 吋觸控屏幕融合,復古與現代交織。


三種演繹:Sport、Performance 與 NISMO
• Sport:搭載 3.0 公升 V6 雙渦輪引擎,輸出 400 匹/350 lb-ft,可選 6MT 或 9AT,配備 18 吋胎圈、數碼錶板及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 Performance:升級至 LSD、19 吋 RAYS 輪圈、Nissan Performance 煞車、Bose 音響、9 吋導航屏幕及真皮電動座椅,駕駛樂趣與舒適兼備。
• NISMO:進一步調校至 420 匹/384 lb-ft,配專屬懸掛與剎車、Recaro 座椅及紅色點火按鈕,徹底為賽道而生。


Z 車系一直是平民跑車中的傳奇。Heritage Edition 不單止是一款特別配色,而是一份向過去致敬的情懷,把 90 年代 300ZX 的神髓帶回來,並結合現代動力與科技。即使香港道路環境未必容許你盡情發揮 400 匹 V6 雙渦輪,但當你在街上看見那組 Z32 式樣尾燈閃爍,再配合 Midnight Purple 車身,光是那份回憶與存在感,已經足夠令人心跳加速。這,就是 Nissan Z 的魔力。

史上最大型攻勢!Mercedes-Benz「Next Level Production」全面啟動


Mercedes-Benz 正式宣佈,以「Next Level Production」計劃為藍圖,鋪路迎接品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新車攻勢。未來三年,品牌將在三大洲生產超過 40 款新車,涵蓋 Core 與 Top-End 兩大級別,全面展示其數碼化、靈活化和可持續化的工業實力。


革新生產:靈活應付燃油、Hybrid 與電動並存
新計劃的重心,首先落在德國 Bremen 及匈牙利 Kecskemét 工廠。這裡將率先投產基於 MB.EA 新電動架構的全新 GLC 與 EQ 技術 C-Class,分別於 2026 年第一、二季登場。更重要的是,Bremen 廠將以同一生產線靈活組裝電動、燃油與 Hybrid 版本,體現「一線多驅」的效率與彈性,並配合北京工廠為中國市場生產加長軸距版,呼應「local for local」策略。


數碼化與 AI:虛擬孿生與 MO360 平台
Mercedes-Benz 廣泛引入數碼孿生(Digital Twin)技術,能先行模擬生產工序,減少停工時間與建設成本。同時,MO360 生產生態系統配合 AI 應用,令組裝線不論是內燃機、Hybrid 或純電,都能無縫切換。未來更會引入與 Apptronik 合作的仿人機械人處理內部物流,進一步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


歐洲廠房:投資二十億歐元,全線升級
Mercedes-Benz 已為歐洲廠房投入超過二十億歐元,Bremen 與 Sindelfingen 廠將持續作為 Core 與 Top-End 車型的核心基地。繼電動 CLA 成功於 Rastatt 工廠量產後,新 AMG 電動跑車亦在 Sindelfingen 進入測試階段。目標是在 2027 年前將生產成本下降 10%,並透過數碼化、物流優化及再生能源,配合低成本國家比例由 15% 提升至 30%,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能。


可持續策略:全廠邁向 100% 再生能源
Mercedes-Benz 自 2022 年起已達成碳中和生產目標,並計劃在 2030 年前,超過 70% 的能源來自再生來源,包括自家太陽能與風能項目,甚至在德國北部推動離岸及陸上風場計劃。到 2039 年,所有全球工廠將全面使用再生能源,這是品牌「Green Production」承諾的重要一環。


對 Mercedes-Benz 而言,「Next Level Production」並非單純的生產升級,而是一場針對未來十年的工業革命。能在同一條產線靈活處理燃油、Hybrid 與電動車,是車廠面對市場多樣化需求的最佳武器。作為香港市場的消費者,我們或許未必能直接感受到德國工廠的數碼孿生與 AI 管理,但當新一代電動 GLC 或 C-Class 登陸香港時,車主能擁有更快的交付、更高的品質穩定度,背後正是這套「Next Level Production」在發揮作用。這場工業變革,不單是 Mercedes-Benz 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汽車產業邁向未來的縮影。

香港澳門學生戰隊出征新加坡!衝擊 STEM Racing 世界總決賽榮耀


2025年9月,四支來自香港及澳門的精英學生隊伍,將肩負地區榮耀,踏上新加坡聖淘沙舞台,參加與F1新加坡大獎賽同期舉行的 Aramco STEM Racing 世界總決賽。這場比賽是全球學界STEM教育的最高殿堂,超過30個國家、80支隊伍同場較勁,既是工程、設計與創新的競技場,亦是培育未來專業人才的搖籃。


今次代表出戰的四隊分別是:來自澳門科學館的 Apex Elegance,以及三支香港隊伍——瑪利曼中學的 Ladies First、匯基書院(東九龍)的 Pegasus,與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的 Zealim Racing。他們從嚴格的區域賽中突圍而出,靠的是創新思維、精準工程以及無懼挑戰的團隊精神。


STEM Racing(前稱F1 in Schools)不單是「模型車比賽」,而是全方位的學習平台。參賽者需要設計、製造、測試一台由壓縮氣驅動、全長僅15厘米的微型F1模型,並在20米跑道上完成一秒左右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學生還要展示自家設計的維修站裝置,遞交完整的工程及營運報告,甚至以專業簡報方式向評審團隊講解。換言之,比賽不只是速度之爭,而是對工程實力、項目管理、甚至市場推廣能力的全面考驗。

這次總決賽更因為與F1新加坡大獎賽並行,學生將親身走進賽道後台,參觀維修站,親眼見證頂級賽車運動的運作模式,這種體驗對任何年輕工程師或設計師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寶藏。


對香港和澳門的教育界而言,這場比賽具有象徵性意義。它證明本地學生在國際舞台上有能力與世界精英正面交鋒,亦讓社會看見STEM教育的價值,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能培養未來產業人才的實戰場域。

從中學生的角度,這場比賽就像一場夢想加速器,讓他們親身體驗「工程如何變成現實」;對老師及家長而言,則是見證學生如何透過團隊合作與專業技能,成長為具國際視野的新一代;而對業界來說,這些參賽者正是未來工程、設計甚至賽車運動的儲備力量。

Sony Honda Mobility ×《鬼滅之刃》無限城特別版 AFEELA 1 現身 Anime NYC!


Sony Honda Mobility 美國分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 of America Inc.)在 2025 年 8 月 21 至 24 日舉行的 Anime NYC 2025 上,展出了以《鬼滅之刃:無限城篇》(Demon Slayer: Kimetsu no Yaiba Infinity Castle)特別塗裝的 AFEELA 1。這次展示由 Sony Honda Mobility 與全球知名動漫串流平台 Crunchyroll 及 Aniplex 合作實現,令動漫與未來汽車科技完美結合。

AFEELA 1 亦是美國市場上唯一能直接使用 Crunchyroll 車載串流服務的電動車,乘客可在行駛途中暢享全球最大級別的動漫庫存,將移動過程變成沉浸式娛樂體驗。


Anime NYC 是美國東岸最大型的日本流行文化盛事,每年於紐約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 舉行,吸引超過 10 萬名動漫迷。為期四天的展會中,AFEELA 展位成為焦點之一,除了展示鬼滅特別版 AFEELA 1,亦提供車內 Crunchyroll 串流播放的現場體驗,並派發限定紀念品。結果,AFEELA 1 成為本屆展會最受矚目的展品之一。


透過這次合作,Sony Honda Mobility 與 Crunchyroll 展示了汽車設計、串流服務與動漫文化的無縫融合,進一步強化了 AFEELA「感知」與「娛樂」的品牌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觀眾期待已久的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城篇》將於 2025 年 9 月 12 日正式上映,部分城市會在 9 月 10 日率先舉行特別場。AFEELA 的這次亮相,不僅成為動漫迷打卡熱點,也再次證明未來汽車將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跨界娛樂的新平台。

銀座化身未來展場!Sony Honda Mobility「AFEELA 1」日版首度公開


在東京銀座的核心地段,Sony Honda Mobility(SHM)正式展出品牌首款量產電動車 AFEELA 1,將科技與豪華氣質融合,為日本觀眾帶來一次極具未來感的體驗。這台車在 CES 2025 首次亮相後,已於美國多個娛樂盛事登場,今次在銀座展出的「Calm White」配色更是日本首次公開,吸引不少車迷與行人駐足。

AFEELA 1 的外觀走低調簡潔路線,設計上沒有華麗的線條,而是以流暢而科技感十足的姿態示人。車身比例修長而均衡,結合 Sony 在感測、電子技術上的強項與 Honda 在造車工藝與駕馭調校的經驗,AFEELA 1 帶來一種既冷靜又有內涵的「次世代豪華感」。

車廂部分則是AFEELA 1 的核心亮點。Sony 的娛樂與電子基因注入其中,除了大面積的螢幕與高互動式介面,人工智能(生成AI)更將車廂轉化為「移動娛樂與生活空間」,讓乘客體驗不再只是移動,而是一種融合科技、娛樂、生活的互動。AFEELA 更強調「感知」(FEEL)的概念:車輛不單止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與駕駛者、乘客甚至社會環境建立互動關係的智慧載體。


動力層面雖然官方暫未公佈完整細節,但AFEELA 1 採用純電架構,結合 Honda 的底盤調校與 Sony 的電子控制,目標是兼顧駕馭樂趣與舒適。SHM 亦計劃在美國於 2025 年展開預訂,並於 2026 年正式交付,而日本市場亦會在同年開始銷售。

從不同角度分析,對科技迷來說,AFEELA 1 代表的是一部「車輪上的 PlayStation」,娛樂與互動功能是吸引之處;對傳統車主而言,它則是一個全新駕駛體驗的突破,Honda 的駕控底蘊令它不只是電子產品,而是一台真正的汽車;對城市生活的上班族或家庭而言,AFEELA 1 的定位則是未來出行的「生活平台」,兼顧代步與娛樂,顯然是與 Tesla、Mercedes EQ 系列抗衡的重要作品。

身為一個經常留意車壇新潮流的人,我覺得銀座作為AFEELA 1 的展示地點,意義相當巧妙。銀座代表日本的精緻與前衛,AFEELA 1 正好象徵未來車壇如何把傳統汽車工藝與尖端電子娛樂結合。當你在銀座街頭看到這台白色純電房車靜靜展出,會不禁想像未來的出行是否真的會變成「行駛中的娛樂廳」。在我看來,AFEELA 1 不只是車,它更像是 Sony 與 Honda 向世界拋出的問題:未來的車,你準備好重新定義它了嗎?

展示概要
•日期:2025年9月5日(星期五)至12月1日(星期一)
•休息日:每週二
•時間:上午11:00 ~ 晚上19:00
•地點:G735 Gallery
(東京都中央區銀座7丁目3-5 Hulic銀座7丁目大樓 1樓)
(東京都中央区銀座7丁目3−5 ヒューリック銀座7丁目ビル 1F)

謝咏霖完成個人首個 F3 賽季


謝咏霖(Gerrard)在剛過去的週末,於意大利蒙沙站(Monza)完成2025年FIA三級方程式錦標賽(FIA F3)的閉幕戰,他以堅毅不屈的精神,以新秀的身份完成個人的首個F3賽季。

在晉身被視為一級方程式重要踏腳石的FIA F3錦標賽時,謝咏霖已充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曾獲得13場中國四級方程式賽事的冠軍,並且在GB3賽事中亦曾贏得分站冠軍。

今年三月,謝咏霖首次駕駛Hitech車隊的16號F3賽車,在墨爾本揭幕戰中首度亮相。那時,這名中國新星已準備好迎接駕駛新賽車與新賽事的挑戰,朝著賽車生涯的新高峰邁進。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謝咏霖馬不停蹄地巡迴巴林、伊莫拉、摩納哥和巴塞隆拿作賽。在這五站比賽中,最後三站更是連續三個週末上演的「三連賽」,賽事的密集程度可見一斑。

儘管Gerrard對這些從未到過的賽道毫無經驗,但他仍能克服惡劣天氣、對抗輪胎衰退並面對困難的比賽挑戰,他在幾乎每一場比賽中,都能顯著地提升名次。

在賽季初期的比賽上,謝咏霖已顯現出他的實力。他在澳洲站賽事上,於衝刺賽中攀升9個名次,最終以第16名完賽,在接著的主賽中亦成功提升7個名次,以第18名完成。而在巴林站的衝刺賽中,他更是一度爬升多達10個名次,最高曾排在第17位,最終以第21名完成。


今年前半賽季的另一焦點,莫過於這名中國車手在摩納哥站的表現,這條傳奇賽道承載著他從小便已懷抱的夢想。在那裡,他展現出頑強的鬥志,在衝刺賽上奮力攀升9個名次完賽。

賽程來到後半段,謝咏霖轉戰他較為熟悉的賽道,並在最後五個分站中穩步提升表現,最終於本週末在意大利蒙沙站為今年共十站比賽的賽季完成作結。

同樣地,謝咏霖再次展現出其強勁的超越對手能力:在奧地利站,他分別於衝刺賽和主賽中爬升7個和12個名次;在比利時斯帕站的衝刺賽上則提升了6個名次。Gerrard更在八月的匈牙利站,迎來個人在下半賽季中的另一好表現。

在這倒數第二場的分站賽中,謝咏霖在之前的大半賽季所有回合中的努力與付出終於得到成果,他亦創下兩項個人最佳紀錄。

首先在高手雲集的全數30名車手中,謝咏霖取得賽季最佳的第4名完成排位賽。接著在衝刺賽中,他更以第10名的優異成績完賽。這不僅是Gerrard首次進入F3錦標賽的前十名,也為他獲得本賽季的第一分。

儘管在9月5-7日舉行的賽季閉幕戰中再進一步,於主賽中因被撞而只能以DNF為賽季寫下句號,但謝咏霖在蒙扎的表現依舊令人振奮,為2026年賽季注入強心針。這位賽季新秀再次在賽道上表現出堅毅不拔的決心,在衝刺賽中爬升多達14個名次,最終以第15名完賽。

謝咏霖
16號Hitech車隊三級方程式車手

「我的FIA F3新秀賽季是一次很棒的經驗。在這十個分站賽事中我獲益良多,特別是當中有很多賽道對我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戰。今年是一次巨大的學習旅程,讓我能更好地了解賽車,尤其是賽季剛開始時,就迎來全新的F3賽車。每場比賽都有許多事情需要學習和熟悉,但我們終能將這些挑戰一一轉化成寶貴的經驗。儘管在過程上也曾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很高興我們從中能汲取教訓。

我也很高興在整個賽季中也能持續進步,上個月在匈牙利站的排位賽取得第四名,以及成功獲得首個F3錦標賽積分,便是最好的證明。賽季的另一個重要時刻,是在五月份參加摩納哥站比賽,能夠到那裡參賽,是我長久以來的夢想。

非常感謝Hitech車隊整個賽季以來不斷的支持和指導。同時也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一直無條件地支持著我。沒有他們,我不可能取得這些成就。

未來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但我會繼續努力訓練和奮鬥,為即將到來的挑戰做好準備。我的目標依然是堅定地尋求機會晉級一級方程式賽事,我將會全力以赴,努力朝著目標邁進。」

四環遇上三間:Audi F1 聯手 adidas 點燃賽車場時尚革命


Audi 即將於 2026 年正式踏足 F1 舞台,而他們選擇與同樣來自德國的運動品牌 adidas 建立多年的官方合作關係。這次結合不單是運動服裝的供應,更是一場跨界的文化碰撞,把四環與三間經典標誌帶進賽車場。

外型與形象層面上,Audi 一直以簡潔精準的設計語言聞名,而 adidas 亦是全球運動服飾的潮流指標。雙方今次的合作,目標是將清晰俐落的設計融入高性能賽車裝備之中,無論是車手賽服、工程師制服,甚至維修團隊的功能性裝備,都會以最新布料科技與專業剪裁提升舒適度及耐用度。換句話說,這不再只是制服,而是一套能夠在高壓環境下支援表現的專業工具。

進入車廂層面,Audi F1 車隊的每位成員將會得到專屬 adidas 設計的高性能裝備,務求在長時間比賽和高強度工作中保持最佳狀態。對於賽車運動來說,舒適度與功能性同樣重要,因為這代表了團隊能否在毫秒之間作出正確反應。adidas 在運動科技的經驗,正好與 Audi 對工程準確度的追求互相呼應。

至於動力與文化影響,雖然這項合作並非直接提升引擎馬力,但卻能在心理與團隊士氣上帶來加乘效應。F1 本來就是技術、品牌與文化的角力場,Audi 和 adidas 的結盟,不但強化了德國工藝與運動美學的形象,亦為賽車文化注入一種更貼近潮流和年輕世代的元素。尤其是在 2026 賽季開幕前,adidas 將會推出全球限量 Audi F1 聯名系列,讓車迷可以提早「入場」,用時尚方式支持車隊。

不同消費層面來看,高端車迷會欣賞這種品牌聯乘所帶來的獨特身份象徵;年輕一代則可能更著重於聯名鞋款、服飾,甚至把 F1 視為潮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這種滲透效應,對於 Audi 在全球推廣 F1 項目,絕對是一種強力的加持。

Audi 聯手 adidas,就好像將賽車場由純粹速度比拼,拓展成一個結合設計、文化和態度的全新舞台。香港市場一向對潮流與品牌符號敏感,如果未來這系列產品能夠引入香港,相信會成為年輕車迷的「戰衣」。F1 不再只限於電視轉播或海外比賽,而是透過服飾走進街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文化滲透,正正是賽車運動最需要的新動力。

地表最強紅頭回歸!Ferrari 849 Testarossa


849 Testarossa 由 Ferrari Styling Centre 操刀,把 70 年「Testa Rossa」傳奇化作前衛的 V8 中置插電超跑。車身線條方中帶刃、幾何感強烈,靈感來自 70 年代 Sports Prototype,門板以單片鋁合金深雕成型,黑色直立進氣口與三維「塗裝」視覺把功能變成雕塑。前臉以一條「橋式」水平面連接頭燈,呼應 12Cilindri 及 F80 的家族語彙,下方大型分流器與 flick 直接為下壓力服務。尾部是最具戲劇性的「雙尾翼」Twin-Tail 佈局,配合輕量化主動尾翼,可在 1 秒內於低風阻/高下壓模式切換,250 km/h 時全車可產生 415 kg 下壓(較 SF90 Stradale 增 25 kg),同時把動力與制動散熱提升 15%。鍛造輪圈加入空氣動力學導流脊,視覺與效率並重。


座艙與人機:賽車味包圍得更徹底
內櫳以「雙層水平」佈局營造戰機感,上方懸浮式儀錶台配 C 形出風口,中層橫向飾板整合主要操作與乘客屏幕;中央鞍座則以 F80 靈感的「中央帆」設計把經典金屬檔位柵回歸現代。全新軚盤保留機械按鍵與紅色 Engine Start,電子介面(HMI)更直觀,e-Manettino 一鍵切換四種電能模式。連接方面支援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無線充電及 MyFerrari Connect 遙距功能。座椅提供舒適與碳纖賽車兩款,兼顧長途與賽道。


動力系統:V8 再進化+三電機,合計 1050 cv
核心是最新 F154FC 4.0 升 V8 雙渦輪,830 cv、208 cv/L 的誇張輸出,比前作多 50 cv。新渦輪採低摩擦軸承與賽車級隔熱,進排氣、汽缸蓋、機匣、排氣歧管等幾乎全數重做;Inconel 排氣提昇聲浪質感與耐熱。Ferrari 亦首次在量產車把循環鋁材用於引擎主要鑄件,製程碳排最多減 80%。

電動部分沿用三馬達 PHEV 架構:前軸兩組 RAC-e 馬達負責四驅與扭矩分配,後軸 MGU-K 直承 F1 血統,三電合計 220 cv。7.45 kWh 鋰電讓 eDrive 可純電行駛約 25 km,其餘 Hybrid/Performance/Qualify 模式則按場景釋放輸出。全套冷卻、回生與油電銜接重新標定,制動回收腳感更自然;在高負載連續使用下,電系統仍能維持穩定輸出。結果是:性能爆表,卻與 SF90 Stradale 同重,創下車系最佳馬力重量比。


聲學工程:渦輪 V8 的「高音域」回來了
849 Testarossa 特別強化低中轉的亮度與純淨度,向上延伸至 8,300 rpm 轉速限時爆發力與震動、聲學同頻共振。變速邏輯沿用 SF90 XX Stradale 風格,升檔時的爆裂聲更乾脆,Manettino 置於 Race 後更明顯,帶來近似賽車的節拍。


空力與熱管理:由地台到尾翼全部重畫
前底盤 35% 下壓由新式連環渦流產生器負責,單看前擾流與輪拱導風已帶來 +20% 前下壓。門板內雕出進氣通道,側邊進氣連同輔助口把中冷、引擎吸氣與後制動一網打盡;後底盤採多層擴散器與大型渦流產生器,保留 SF90 的後下壓同時把阻力降 10%。引擎散熱器面積放大至 +18%、側置中冷 +19%,前進氣口 +18%,前/後制動冷卻分別提升約 15%/70%,以應對更強制動。

底盤與電控:ABS Evo+FIVE,電子腦把你變高手
新一代 ABS Evo 配合 FIVE(Ferrari Integrated Vehicle Estimator) 數位孿生系統,能即時估算車速與偏航角(誤差 <1 km/h、<1°),再精準分配四輪附著與煞車力。結果是更遲、更狠、但更可重複的煞車點;懸掛幾何與阻尼全面重整,路簧減重 35%、側傾梯度降 10%,橫向性能比 SF90 提升 3%。三檔起加速在 5,500 rpm 後更凌厲,但低轉響應依然緊貼。輪胎與 Michelin/Pirelli/Bridgestone 共同開發,尺碼 265/35 R20(前)與 325/30 R20(後),可選 Cup2R/Cup2、P Zero R 或 Potenza Sport(含 Run-Flat)。

輔助系統齊備而不打擾,包括 ACC Stop&Go、自動緊急煞車(含單車手)、盲點、車道維持、遠光自動、交通標誌識別、環景、後方橫向來車警示及疲勞監測等,介入邏輯以「最後一道防線」為原則,符合大馬力 GT 的使用哲學。


Assetto Fiorano:30 kg 減重+三倍尾部下壓的「賽道套裝」
選配 Assetto Fiorano 可再瘦 約 30 kg:鈦及碳纖大量上身、全新輕量管狀座椅(淨省 約 18 kg)、20 吋碳纖輪圈減少非簧質量;底盤改用更硬的 Multimatic 單率阻尼器,彈簧再減 35%,空力方面前地台加強渦流元件,尾部以「雙層固定尾翼」取代雙尾段,下壓力可達標準車 約 3 倍,卻不大幅犧牲風阻。可選專屬漸變拉花(Bianco Cervino/Rosso Corsa)。

個性化與保養
外觀新增 Rosso Fiammante、Giallo Ambra 兩款主題;車內有 Giallo Siena Alcantara,與外觀暖色系呼應。輪圈幾何可深度客製。售後提供 7 年原廠保養、PHEV 五年高壓系統保固,並有 Warranty Extension Hybrid/Power Hybrid 方案,最長至第 16 年仍可原廠延保,指定年期更包含 HV 電池免費更換,長線持有者吃下「定心丸」。


這部 849 Testarossa 最打動我的,不是 1050 cv 這個「KPI」,而是 Ferrari 罕見地把「歷史情懷」與「工程邏輯」拉到同一條直線:雙尾段的造型不是情懷裝飾,而是可量化的下壓力;渦輪 V8 的聲浪不是單純放大,而是靠燃燒與變速策略在中段「補回靈魂」。對香港車主而言,它在城市裡可以安靜、可純電,跨境或賽道日又能即時切換到獵豹模式。若你手上已有 SF90,849 帶來的,是把你熟悉的快,調成更聰明、更穩、更耐熱的快;若你第一次入場旗艦 V8,這是近年最「均衡但不無聊」的一部 Ferrari。名字叫 Testarossa,氣質卻是 2025。

V8+三電機=1050 cv! Ferrari 849 Testarossa Spider 開蓬跑車的極限


新一代 849 Testarossa Spider 正式登場,取代 SF90 Spider 成為馬拉內羅最新的開蓬旗艦。名字向「Testa Rossa」70 年傳奇致敬,設計卻徹底前衛:一副可於時速 45km/h 下 14 秒開合的 Retractable Hard Top(RHT)硬頂,把它同時變成「真 Coupé」與「真 Spider」,風阻、下壓力與冷卻通通因應兩種形態而優化。廠方指在 250km/h 產生 415kg 總下壓力,比 SF90 Spider 多 25kg,同時提升 15% 動力與制動的散熱效率;橋式前泵把、雙尾翼輪廓與更方正的車頭線條,全部是為風洞數據服務的雕塑語言。


車身比例與 70 年代 Sports Prototype 呼應,車門外板以單件鋁合金壓鑄成形,門身本身就是導風管道:黑色垂直進氣口把外觀的「立體塗裝」語言帶入功能,延伸至側裙與後葉子板,最終把高能氣流導向主動式尾翼與機艙上蓋。車尾的「Twin Tail」雙尾造型靈感來自 512 S,主動尾翼能在 Low Drag/High Downforce 模式一秒內切換,高下壓力設定下可於 250km/h 貢獻最多 100kg 的尾部抓地。前下底板重新設計,三級連續渦流產生器把車底氣流抽走與外擴,單是前底板已佔全車 35% 下壓力來源;前保桿加大 Splitter 與兩側小翼,既壓車頭、亦為前煞車與散熱器餵風。


打開車門,座艙以水平儀表台結構結合單座賽車理念:上層懸浮式設計,中央一道對比色「Sail」把主要物理按鍵與乘客屏幕整合,經典「開關檔位柵門」嵌入駕駛席側。新款方向盤回歸更多機械鍵,包括紅色 Engine Start,周邊 HMI 重新編排令 e-Manettino 電控驅動模式切換更直覺。中通道重新佈局,把次要功能簡化集中;兩款座椅可選:雕塑感更強的「Comfort」或碳纖「Racing」包身椅。無線充電、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標配,MyFerrari Connect 亦支援遠端監控。


核心當然是動力。中置雙渦輪 V8(代號 F154FC)徹底翻新,缸頭、缸體、排歧、進氣箱、鈦合金緊固件、配氣系統,以至燃油軌全數升級,最大 830cv、比前代多 50cv,升功率達 208cv/L。渦輪為史上量產 Ferrari 之最,大直徑、F80 低摩擦軸承、296 GT3 靈感的渦輪殼隔熱,配合更高效中冷器,把高轉輸出與油門響應同時拉高。排歧以 Inconel 製、管徑+20%、長度+10%,聲浪更具金屬質感;同時導入二次再生鋁合金鑄件(缸頭、曲軸箱、油底殼),把製程 CO₂ 足跡最多降 80%。


混能系統承襲 SF90 架構卻全面強化:後軸一組 MGU-K,加上前軸兩枚電機(RAC-e),三電機合力 220cv,四驅與扭力分配即時按路面抓地重寫。7.45kWh 鋰電置於車架內,重心更低,eDrive 純電續航可達 25km。電控邏輯新增「怠速整流」主動阻尼,油電切換更絲滑;制動回充曲線再調校,踏板行程與液壓/電回收銜接更自然。e-Manettino 具 eDrive/Hybrid/Performance/Qualify 四模式,從日常靜謐到全攻圈速一鍵到位。

底盤電子亦升級到家族最強:全新 FIVE(Ferrari Integrated Vehicle Estimator)以「數位雙生」即時推算車速與橫擺角(誤差分別 <1km/h、<1°),把更準確的「車輛狀態」輸入 TCS、E-Diff、e4WD 與 ABS Evo,令煞車點更後、制動更狠且更可重複。煞車總成加大碟與來令片、前碟通風槽優化、後卡鉗剛性與散熱升級。彈簧減震重新標定,捲動剛度下降 10%、路簧減重 35%,配合更黏的新胎,極限轉向響應再快 3%。在第三檔 5,500rpm 後的縱向加速,因高轉輸出拉升與整體輸出曲線塑形而更凌厲。最關鍵是:在加入更高性能硬件下,整車重量仍與 SF90 Spider 相若,創出該級距最佳功重比。

輪胎由 Michelin、Pirelli、Bridgestone 三方聯合開發,從標配 P Zero R、Bridgestone Potenza Sport(含 Run-flat)到選配 Pilot Sport Cup2/Cup2 R(Assetto Fiorano)一應俱全,呎碼前 265/35 R20、後 325/30 R20。主動安全方面,ADAS 套件齊備:ACC with Stop&Go、AEB(含單車偵測)、BSD、LDW、LKA、AHB、TSR、環景、後方橫向來車警示與疲勞監測,介入邏輯以「最後關頭、最小侵入」為原則。


想更狠,官方提供 Assetto Fiorano 套裝:全車約減 30kg(含 20 吋碳纖輪圈、鈦材與大量複材),新型輕量單體桶椅一項已省近 18kg;底盤換上 Multimatic 單筒避震、再加大前部空氣動力元件與底板渦流產生器。最吸睛的是把雙尾換成「雙層定風翼+端板」賽車化布局,下壓力瞬間提升至三倍級別,仍有效控制阻力;亦可在此套件上選前升降與 MagneRide 半主動避震。兩款漸層賽道拉花(Bianco Cervino/Rosso Corsa)橫貫機艙至尾艙,舞台感拉滿。

個人化方面,兩隻專屬新色:Rosso Fiammante(金屬感進化版 Rosso Corsa)與 Giallo Ambra(帶紅調的琥珀黃);內櫳可選 Giallo Siena Alcantara 與更多鍛造輪圈幾何。售後維護延續 Ferrari 7 年原廠保養與針對 PHEV 的延保計劃,甚至把高壓電池在第 8 年(延保 Hybrid 方案)或第 16 年(Power Hybrid 方案)可免費更換,長線持有者吃下定心丸。

對收藏家:Testarossa 之名回歸、設計語彙指向 512 S 與 70 年代原型賽車,配合材料與製程減碳敘事(再生鋁合金鑄件),既有經典符碼亦貼近新世代價值。對 Track Day 玩家:FIVE+ABS Evo 把可重複性大幅拉高,Assetto Fiorano 的空力與簧下質量優化,很明顯是為分段計時而生;Cup2 R 一上,圈速工具屬性直接拉滿。對香港日常可用性:RHT 14 秒開合+eDrive 靜音代步,市區工廠大廈上落斜路配前升降(選配),低速熱管理與回充腳感更自然;ADAS 夠齊,過海塞車不再是煎熬。對「一部頂天」的超跑車主:1050cv 總輸出、四驅扭力分配、極高極限下仍講求「好開」、而非單純「好快」,這是 Ferrari 近年哲學的集大成:把極限與信心同時交到你手上。


849 Testarossa Spider 最打動我的,不是「1050cv」本身,而是 Ferrari 如何在硬數據之外把「可駕馭」和「可重複」推到極致:FIVE 把看不見的狀態變成能被電子系統理解與預判的語言,令每一次重煞、每一次出彎都更像你腦海裡的那一下。RHT 形態轉換之間,空力與冷卻邏輯仍然自洽,這種工程一體性在開蓬超跑上極罕見。若你把 SF90 Spider 視為插混開蓬性能的「起點」,那麼 849 Testarossa Spider 更像是把那條路鋪到終點的一筆重描:設計更狠、電子更聰明、聲浪更有性格,還把長期擁有成本顧好。用最簡單的話總結:這是一部可以天天開、也值得你偶爾清晨五點上山把它「用盡」的 Ferrari。

AirPods Pro 3 最強消噪+心率偵測


Apple 正式發表 AirPods Pro 3,將無線耳機的功能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一代不單止聲音表現進一步提升,更加入全球最強入耳式主動降噪(ANC),比上代強兩倍、比初代強四倍,同時首次內置心率偵測功能,甚至支援即時翻譯,從運動、娛樂到跨語言溝通都能一機搞掂。


更強的聲音與消噪
AirPods Pro 3 採用全新多通道聲學架構,帶來更廣闊音場、更深層低音和更清晰人聲,無論聽歌、看片或開會都明顯進步。ANC 部分加入超低噪音咪高峰、新演算法,加上泡綿耳塞設計,實現目前市面最強入耳式降噪,地鐵、咖啡店或飛機上都能隔走大部分噪音。續航亦明顯增加,在開啟 ANC 下可連續聽歌 8 小時,比上代提升三分之一。


針對運動而設的貼耳設計
Apple 表示收集超過 10,000 次耳型掃描、超過 100,000 小時研究數據,令 AirPods Pro 3 的佩戴感比以往更穩定。新耳塞有五種尺寸,包括罕見的 XXS 尺碼,適合更多人。防水防汗等級提升至 IP57,跑步、HIIT 或瑜伽都可以放心使用。

心率感應+健身新玩法
AirPods Pro 3 內置 Apple 史上最細小的心率感應器,結合 iPhone 的感測器和 AI 模型,可追蹤超過 50 種運動類型,記錄心率、卡路里,甚至與 Fitness+ 串連,將即時數據顯示於熒幕上,成為真正的「運動耳機」。


即時翻譯功能
另一大突破是 Live Translation,用戶可以透過 AirPods 進行跨語言對話。即使對方沒有 AirPods,iPhone 亦可即時顯示翻譯字幕。現時支援英語、法語、德語、葡語及西班牙語,年底前會加入日語、韓語、意大利語和簡體中文。這功能對經常出差、旅遊或跨國合作的人來說,實用性極高。

AirPods Pro 3 亦延續 Apple 對聽力健康的關注,內建更進階的聽力測試和對話增強功能,幫助在嘈雜環境下溝通。電池及外殼採用高比例再生物料,符合 Apple 2030 碳中和目標。

AirPods Pro 3 售價港幣 1,849 元,9 月 19 日正式上市。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AirPods Pro 3 已經不單止是一副耳機,而是一件貼身的「健康+翻譯+娛樂」智能裝置。對運動愛好者來說,它能夠取代心率帶;對經常出差的人來說,它變成跨語言的即時溝通工具;而對一般用家而言,它仍是日常聽歌、睇片、接電話的最佳拍檔。

我個人覺得,AirPods Pro 3 的突破在於「多功能融合」,將原本分散在不同裝置上的功能(運動監測、翻譯、助聽輔助)整合到耳機之中。這樣的設計既方便,但亦意味著依賴 Apple 生態系統會更深。假如你已經是 iPhone+Apple Watch 用家,這代 AirPods 幾乎是必買升級;反之,如果只是單純想要一副降噪耳機,市場上仍有其他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Apple Watch Ultra 3 強勢登場!全球最硬淨智能手錶進化再突破


Apple 再次將運動與冒險智能手錶推到新高度,全新 Apple Watch Ultra 3 不單止是「大錶面」和「長續航」這麼簡單,更把安全、健康、運動體驗全面提升,直攻高端運動錶市場。無論係專業運動員、極限探險家,還是重視健康數據的都市人,Ultra 3 都企圖成為「一錶走天涯」的終極選擇。


衛星通訊 + 5G:真正「有網」無遠弗屆
Ultra 3 最大突破在於內建 雙向衛星通訊,即使身處完全無訊號地區,都可以發送求救訊息、通知親友、甚至持續分享位置,對於遠足、潛水或極地冒險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加上 5G 蜂窩網絡,日常使用時下載音樂、App 亦更快,訊號差的環境也會透過雙天線演算法大幅提升接收力。

全球最大 Apple Watch 錶面 + 42 小時續航
全新 LTPO3 OLED 屏幕 不僅是歷來最大,還具備 1Hz Always-On 模式,支援秒針連續顯示,方便運動計時。屏幕邊框比上代薄 24%,視覺震撼更強。配合更大電池,Ultra 3 擁有 42 小時日常使用續航,開啟低耗電模式更可達到 72 小時,長時間越野或賽事再無後顧之憂。


健康功能再進化:高血壓提示 + 睡眠評分
醫療功能一直是 Apple Watch 的核心賣點,Ultra 3 引入 高血壓(Hypertension)提示,透過長期心血管數據分析,檢測潛在慢性高血壓風險,並提供改善建議。官方預期,僅首年就能幫助 逾百萬人 發現未被診斷的高血壓。
此外,watchOS 26 帶來 睡眠評分,由睡眠長度、規律性、清醒次數等多項指標組成,讓用戶更清楚了解睡眠質素。

Ultra 3 配備業界最精準 雙頻 GPS,跑步時可偵測步幅、地面接觸時間等專業數據;單車手可連接功率計,計算 FTP 與 Power Zone;游泳者可獲得 SWOLF 數值與水溫讀數。最大亮點是全新 Workout Buddy,由 Apple Intelligence AI 驅動,根據心率、配速、個人紀錄等數據,化身「語音私人教練」,實時鼓勵與指導,對追求突破的運動員極具吸引力。


環保設計與奢華配搭
Ultra 3 採用 100% 再生鈷電池、再生鈦金屬錶殼,並透過 3D 打印工藝減少物料浪費。錶帶選項亦更豐富,除了 Trail Loop、Ocean Band 外,Hermès 亦推出潛水專用 Scub’H 錶帶,進一步鞏固高端市場定位。

售價與上市日期
• 售價:799 美元起(約 HK$6,499 起)
• 顏色:天然鈦金屬 / 黑鈦金屬
• 開售日期:9 月 19 日起


Apple Watch Ultra 3 的定位已經不再是「豪華版 Apple Watch」,而是真正挑戰 Garmin、Suunto 等專業運動錶的旗艦產品。它的成功在於不單止服務極限運動員,亦兼顧都市專業人士的健康與生活需求:既可以在會議室裡優雅佩戴,又能在山野中成為求生工具。對我而言,Ultra 3 最大的意義在於「安全感」——它不單止是記錄步數或心率的工具,而是一個隨身「保命神器」。在今日都市人工作壓力爆棚、健康風險上升的時代,這種全天候守護的角色,才是 Ultra 3 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iPhone 17 Pro 強勢登場!史上最強 iPhone 終於現身


Apple 再次出招,今次帶來全新 iPhone 17 Pro 及 iPhone 17 Pro Max,號稱「史上最強 iPhone」,設計、效能、相機與電池全面升級,誓要重新定義旗艦手機標準。


全新設計:更輕、更強、更耐用
iPhone 17 Pro 採用航天級鋁合金一體成型機身,內置 Apple 自研的蒸氣冷卻腔(vapor chamber),大幅提升散熱效能,支援 A19 Pro 晶片長時間高效運行。這個新設計不單止性能更穩定,還為更大容量電池騰出空間,加上 iOS 26 的電源管理,官方聲稱 Pro Max 版擁有歷來最長續航。

機身正反兩面均配備 Ceramic Shield 2,抗刮度提升三倍,抗裂強度比上代玻璃強四倍,耐用性再次領先業界。新配色包括 深藍、宇宙橙及銀色,更具辨識度。


A19 Pro:智能與遊戲雙重突破
A19 Pro 晶片性能再進化,CPU 及 GPU 均為智能手機最快級別。GPU 內置神經加速器,結合 16 核 Neural Engine,支援更複雜的 AI 運算,連本地大型語言模型都可流暢運行。對於遊戲玩家來說,iPhone 17 Pro 支援硬件光線追蹤與高幀率 AAA 遊戲,媲美掌上遊戲機。同時,Apple 亦引入全新 N1 網絡晶片,支援 Wi-Fi 7、Bluetooth 6 與 Thread,無線連線更快、更穩定。


今代最大亮點之一是三個 4800 萬像素 Fusion 鏡頭:廣角、超廣角,以及全新遠攝鏡頭。遠攝鏡頭採用新一代四重棱鏡設計,支援 100mm 4 倍光學變焦 及 200mm 8 倍光學級變焦,是 iPhone 史上最遠光學焦段。數碼變焦最高更可達 40 倍。

前置鏡頭則換上 1,800 萬像素「Center Stage」相機,首次採用方形感光元件,視角更廣,支援 AI 自動調整構圖,無論自拍、群組照,甚至直拍橫拍,都能智能取景。影片功能亦大幅進化,支援 ProRes RAW、Apple Log 2、genlock 等專業功能,進一步打通與電影級製作的工作流程。

新系統 iOS 26 配備全新「Liquid Glass」設計,視覺更立體。Apple Intelligence 提供即時翻譯、智能截圖搜尋及更強大的個人助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所有 AI 功能以裝置端運算為核心,保護私隱之餘,即使離線亦可使用。


定價與發售
• iPhone 17 Pro:256GB 起,售價 HK$9,399
• iPhone 17 Pro Max:256GB 起,售價 HK$10,199,並首次支援 2TB 儲存容量。
• 9 月 12 日開放預訂,9 月 19 日正式發售。

同時推出 TechWoven 機套、Crossbody Strap 等新配件,設計與用料均更講究。


今次 iPhone 17 Pro 的最大驚喜,是 Apple 終於真正將「Pro」的定位拉到接近專業設備:散熱結構讓效能釋放不再受限,長焦鏡頭填補了 iPhone 多年短板,影片拍攝功能更直接對標專業攝影機。對創作者來說,這是一部可以替代部分器材的工具。

然而,香港用家最關心的還是實際體驗:8 倍光學變焦是否真有專業水準?AI 功能能否支援繁體中文?電池續航在日常高強度使用下能否真正「撐足一日」?這些才是決定升級與否的關鍵。

作為多年 iPhone 用家,我覺得 Apple 今次總算交出一份能讓果粉再度興奮的答卷。但同時,售價依然高企,香港市場或會出現「Pro 用家換機積極,普通用家觀望」的兩極化情況。換句話說,這代 iPhone 是專業玩家的盛宴,但是否人人都需要?可能未必。

蘋果最瘋狂新作!超薄 iPhone Air 正式登場


Apple 正式發表史上最薄、最輕的新一代旗艦 —— iPhone Air。機身僅 5.6mm 厚,用上五級鈦金屬打造,堅固又輕盈,配合全新內部架構,令這部 iPhone 不止外型驚艷,更帶來全天候續航力。前後同樣用上 Ceramic Shield 2 玻璃,耐刮能力提升 3 倍,抗裂更比歷代強 4 倍,耐用程度刷新紀錄。


iPhone Air 擁有 6.5 吋 Super Retina XDR 屏幕,支援 120Hz ProMotion,戶外峰值亮度達 3000 nits,就算烈日當空都睇得清清楚楚。新加入的 Action Button 及 Camera Control,令操作更直覺。

主鏡頭為 4800 萬像素 Fusion 系統,提供相等於四支鏡頭的焦段選擇,支援 28mm 與 35mm 兩款新焦距,低光表現更強。前置則首度加入 1800 萬像素 Center Stage 相機,支援 AI 自動調整構圖,橫直相片任你拍,更可同時前後鏡頭錄影。影片支援 4K 60fps Dolby Vision,連空間音效都錄埋。


全新 A19 Pro、N1、C1X 三大晶片加持,CPU 效能刷新手機紀錄,GPU 更針對 AAA 手遊優化,內建 AI 運算能力爆升。N1 帶來 Wi-Fi 7、Bluetooth 6 及 Thread,C1X 則提供比 iPhone 16 Pro 更快的 5G 連線,功耗低 30%。配合軟硬體優化,電池壽命大幅延長,iOS 26 新增的 Adaptive Power Mode 更會「學懂」你嘅用電習慣,自動節能。


iPhone Air 採用 80% 回收鈦金屬 及 100% 回收鈷電池,USB-C 插口更以 3D 打印製成,物料減少 33%。配件方面包括超薄透明保護殼、撞色 Bumper、十色 Crossbody Strap 及全新 MagSafe 電池包。

售價與上市
提供 256GB / 512GB / 1TB 容量,售價由 999 美元 起(約 HK$8,599 起)。9 月 12 日開放預購,9 月 19 日正式發售。


在我眼中,iPhone Air 不單止是一部新手機,而是一件科技藝術品。蘋果以極致工藝,將「薄」這個字演繹到極限,但卻沒有犧牲效能與續航,反而更強。對於經常外出拍片、打機或者需要全天候連線的用家,這部機幾乎係夢幻組合。不過,超薄設計會否帶來耐用性或發熱挑戰?就要留待真機長時間測試先知。但單就「握在手中就像握住未來」這句宣傳語,似乎已經完美總結 iPhone Air 的魅力。

吉利 Galaxy Starshine 6 EM-i 插混房車正式亮相


吉利再為 Galaxy 系列添新兵,全新 Galaxy Starshine 6 EM-i 在山東曲阜正式發表。作為一款中型插電式混能房車,它配備 最新一代 Thor EM-i 超級混能系統,最高可達 125 公里純電續航(CLTC),明顯針對比亞迪秦 Plus DM-i 等同級熱銷車型而來。


新車採用 「漣漪美學」 設計語言,梯形鍍鉻直瀑格柵搭配纖細頭燈與分段式日行燈,前保桿以銀色飾件點綴。車側採 Fastback 式流線,雙腰線配合傳統門把手及 16/17 吋輪圈,雖不算激進,但強調實用與沉穩。車尾則用上貫穿式尾燈及隱藏式排氣,營造簡潔科技感。車身尺碼為 4,806 x 1,886 x 1,490mm,軸距 2,756mm,屬標準中型房車比例。


Galaxy 家族化智能座艙
車廂佈局延續 Galaxy 系列風格,提供 雙色主題(如棕、白)。配置包含:

• 10.2 吋液晶儀表
• 14.6 吋懸浮式中控屏
• 兩輻平底軚盤 + 柱式排檔
• Flyme Auto 智能座艙系統
• 皮革座椅、全景影像、無線充電(最高 50W)、氛圍燈、後排冷氣出風口及中央扶手

座艙功能以家庭舒適與智能互聯為核心,高配版本更支援 APA 自動泊車 及 CNOA 城市導航輔助。


動力系統由 1.5 公升 82kW 引擎 配合 8.5kWh 或 17kWh LFP 電池組成,提供三種純電續航版本:50km、100km、125km。最高車速為 180km/h。百公里綜合油耗有望壓低至同級領先水平,迎合家庭用家日常代步與短途純電駕駛的需求。


Starshine 6 主打中型 PHEV 房車市場,直接對標 比亞迪秦 Plus DM-i、秦 L DM、Seal 06 DM 及 Seal 07 DM。這一細分市場競爭極其激烈,根據 7 月數據,比亞迪仍佔據絕對主導。Starshine 6 將定位低於早前推出的 Galaxy A7(售價 81,800–117,800 元人民幣),意味著它將成為 Galaxy 家族最親民的 PHEV 房車。


Starshine 6 是一部「務實型新星」:外觀並不花巧,但續航組合靈活、空間規格合理,定價一旦壓低,確實有潛力吸引追求高性價比的家庭買家。問題在於,比亞迪已經在這一級距建立強大口碑與銷量優勢,吉利要突圍,就必須靠更精準的定價、售後服務,以及「續航+智能」的亮點來打動用家。若未來能在香港市場登場,Starshine 6 或會成為不少家庭「第一部混能房車」的候選清單。

Leapmotor B05、B10 於慕尼黑 IAA 震撼登場


在今年德國慕尼黑舉行的 IAA Mobility 2025 車展上,中國新勢力 Leapmotor 帶來了兩款重磅新車:全球首發的 B05 運動型 C-Hatch 以及正式登陸歐洲市場的 B10 智能電動SUV。這不單是品牌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國電動車全面挑戰歐洲市場的強烈信號。


B05:年輕世代的潮流玩物
B05 被定位為一款主攻年輕族群的運動型電動 Hatchback。車身尺寸為 4,430mm x 1,880mm x 1,520mm,軸距達 2,735mm,擁有同級最寬的肩部空間,配合無窗框車門及19吋「Swift-Wing」合金輪圈,營造出極具張力的運動姿態。Leapmotor 設計語言「Tech-Nature Aesthetic」將力量與簡潔結合,令 B05 的視覺效果既前衛又帶都市感。

對年輕人而言,B05 不單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象徵。它強調敏捷操控、智能座艙及突破級別界限的用料質感,正好對應「都市潮流玩家」的需求。Leapmotor CEO 朱江明更形容:「B05 不只是一輛車,而是一個宣言。」


B10:歐洲戰略級SUV
另一焦點是 B10 智能電動 SUV,以全新 LEAP3.5 架構打造,並藉由 Stellantis 的經銷網絡同步打入歐洲多達 30 個國家及地區。車身尺寸為 4,515mm x 1,885mm x 1,655mm,軸距同樣為 2,735mm,屬於典型歐洲 C-Segment 尺碼。售價由 €29,900 起,主打親民定價策略。

B10 內櫳配置相當「大膽豪爽」:全景玻璃天幕、14.6 吋 2.5K 懸浮式觸控屏幕、Snapdragon 8155 晶片、22 個智能儲物格,後排座椅空間更達 2,390mm,幾乎能媲美中大型SUV。科技層面則支援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OTA 升級,以及 Leap OS 4.0 Plus 智能系統。


動力方面,B10 提供兩種電池選擇:
• 56.2kWh(Pro版):續航 361km (WLTP)
• 67.1kWh(ProMax版):續航 434km (WLTP)

支援 168kW 直流快充,30–80% 僅需 20 分鐘,同級極具競爭力。性能上輸出 218hp、0-100km/h 只需 8 秒,雖非高性能定位,但足以應付日常及歐洲高速公路需求。


多角度剖析:Leapmotor的歐洲挑戰
對於歐洲市場而言,B10 主打「高性價比+智能化」,直接鎖定 Volkswagen ID.4、Hyundai Kona Electric 甚至 Renault Scenic E-Tech 的客群。憑藉 Stellantis 的渠道優勢,Leapmotor 不再只是「中國品牌」,而是要在歐洲建立可靠度與售後服務信任。

對香港消費者來說,B05 或許屬小眾市場,反而 B10 的空間、價格及科技配備更具吸引力,尤其對於追求 SUV 空間感及智能功能的年輕家庭而言,會是一個潛在選擇。


Leapmotor 今次策略可謂「一石二鳥」:B05 用來展示品牌設計與創新力,B10 則是實打實的「走量」戰略車型。雖然 Leapmotor 在歐洲仍屬新兵,但憑藉親民定價、科技亮點與 Stellantis 網絡,確實有機會分一杯羹。對我來說,B10 就像一張「平民版科技入場券」,如果它真能做到宣傳中的充電速度與空間表現,那麼歐洲市場將會迎來一場真正的價值戰。至於香港市場?我會期待 B10,如果引入到本地,它很可能成為最貼近大眾的中國電動 SUV 選擇。

Hyundai Concept Three 預告 2026 年 Ioniq 3 強攻歐洲掀背市場


在慕尼黑車展上最吸睛的作品之一,非 Hyundai Concept Three 莫屬。這款全新純電掀背概念車,預示著品牌即將推出的量產版 —— 很大機會命名為 Ioniq 3。它的定位清晰,就是要與 Cupra Born、Volkswagen ID.3 等歐洲主流掀背 EV 正面交鋒,並有望成為 Hyundai 在歐洲最暢銷的電動車。


Concept Three 的車身長度與 Volkswagen Golf 相近(4,288mm),但 Hyundai 強調這不是傳統的「掀背車」,而是一款「Aero Hatch」。車身比例更低趴,線條俐落,配合獨特的尾翼和擾流設計,大幅提升空氣動力效率。雖然概念車誇張的鷗翼式車門不會量產,但低風阻的輪廓、細長頭燈與標誌性的 pixel graphics 則會保留,成為與其他 Ioniq 車系呼應的設計元素。


Hyundai 亦在此引入名為「Art of Steel」的新設計語言,透過鋼材的可塑性,打造更具雕塑感的曲面。更有趣的是,車上隱藏了多個小彩蛋,包括重複出現的「Mr Pix」小圖案,顯示品牌希望新車更貼近年輕消費群。

內櫳比外觀更大膽。Hyundai 採用「Furnished Space」理念,把座艙塑造成如同家中客廳般舒適的氛圍,物料運用自然,線條簡約。最特別的是人機介面(HMI)的設計,並非一味追求大觸控屏,反而增加實體按鍵,減少駕駛者視線分散。同時,儀錶顯示屏被移到方向盤上方,更貼近駕駛者視線,大大提升安全性。


雖然官方未公佈技術細節,但外界預期 Concept Three 將基於 400V 的 E-GMP 平台開發,與 Kia EV3 共用底盤與動力架構。這意味著量產版 Ioniq 3 將提供多款電池容量和驅動形式選擇,續航里程及性能將直指主流水平。


Concept Three 給人最深的感覺是 Hyundai 終於找到屬於自己在電動掀背市場的「獨特答案」。與其模仿傳統掀背,不如用「Aero Hatch」重新定義,這份大膽反而能突出個性。車廂內的「客廳式」設計,更像是提醒我們:電動車時代,不單是動力革新,還包括生活方式的轉變。對香港人來說,如果未來這款 Ioniq 3 真能引入,本地車主將會迎來一部兼具設計感與實用性的都市好伙伴。

法國超能小鋼炮!全新 Renault Clio 第六代進化再登基


35 年來,Renault Clio 一直是歐洲小型掀背車的標竿,五代車型累積接近 1,700 萬部銷量,更兩度榮獲「歐洲年度風雲車」殊榮。由 1990 年誕生起,它打破了傳統小車的定義,不單止用上真正的車名(而非數字代號),更以媲美高級車的品質與配備震撼市場,成為 Renault 品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來到 2025 年,Clio 迎來第六代,依舊以徹底革新的姿態挑戰同級。


新一代 Clio 以更銳利、更雕塑感的車身線條示人,外觀更顯動感與力量。相比以往圓潤可愛的風格,這次明顯增添肌肉感,展示 Renault 最新設計語言的精緻與科技感。Clio 依然堅守五門掀背布局,但比例更貼近高一級距離的車款,令它在歐洲 B 級掀背車市場依然獨特。


Clio 第六代重點是全新的 E-Tech 全混能 160 匹系統。官方數據顯示,二氧化碳排放僅 89g/km,平均油耗更低至 3.9L/100km,比傳統汽油引擎慳油達 40%,並能在市區行駛時高達 80% 時間純電驅動。除了這套旗艦混能系統外,Clio 亦提供 115 匹汽油及 LPG 選項,全面兼顧效能與經濟性。這樣的配置,令 Clio 不單止是 Renault 最有效率的混能車,更是同級少見的環保高性能選擇。


打開車門,Clio 的內櫳徹底刷新。中控設有雙 V 型屏幕設計,搭載 OpenR Link 系統並內建 Google,成為同級首創。座艙物料選用回收再生材質,展現環保意識;同時提供多達 29 項駕駛輔助系統(ADAS),安全與科技感全面提升。整體配置已經直逼高一級 C-Segment 車型。


Clio 一直是歐洲街頭最親民卻又最具代表性的掀背車,今次第六代進化更像「小車界的超能強化版」。它不單止保持靈活車身與實用性,更以高效能混能系統及旗艦級配備,把「平民小鋼炮」的標準推上新高度。對香港人來說,如果能引入市場,Clio 會是一款既慳油、又有型、配備更媲美大車的都市小車,特別適合重視科技與環保的年輕車主。這,就是法國車最迷人的地方。

無限狂熱再升級!「MUGEN」切字 Logo 貼紙正式登場


無限(M-TEC)向來以高性能改裝零件聞名,但今次他們將焦點放到「態度」上。9月5日正式推出全新「MUGENロゴデカール」,售價為5,500日圓,這不是一張普通貼紙,而是一個能瞬間改變你座駕氣場的小細節。

與一般印刷式貼紙不同,這款Decal採用「切り文字」設計,每個字母獨立分開,車主可以自由排列,無論放在車身兩側、尾箱,甚至車廂內部,都能突顯個人風格。細緻的「ハイパーボスカル」金屬質感,令貼紙散發出高級感,簡單一個 Logo 就能令整部車多添幾分賽道味道。


顏色方面,無限提供兩款選擇:銀色版本營造出冷冽俐落的氣質,適合低調又講究細節的車主;而黑色則更具霸氣,特別適合追求性能感和力量感的玩家。

這個產品對不同用家都有吸引力。年輕車迷或許會視它為「入門式改裝」,不用花費大筆金錢,也能賦予愛車個性化標誌;而對於已經擁有無限套件的車主,這款Logo更像是「收尾」細節,完整體現 MUGEN 精神。


這類產品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改變任何性能數據,卻能令車主與愛車之間產生更強的情感連結。駕駛者每次遠望或近看,都會被那幾個大字提醒:這不是普通一部車,這是一部充滿態度的「MUGEN」戰駒。簡單、直接,但卻極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