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5

LEXUS IS 全新一代登場:熟成後的終極駕駛者座駕


Lexus 正式發表全新一代 IS,這款陪伴車迷超過 25 年的運動型房車,繼續以「熟成」為開發核心,將駕駛樂趣、設計美學與安全科技全面升級。新車將於 2026 年初起陸續於全球市場推出,提供 IS300h 及 IS350 兩款版本。

表全新一代 IS,這款陪伴車迷超過 25 年的運動型房車,繼續以「熟成」為開發核心,將駕駛樂趣、設計美學與安全科技全面升級。新車將於 2026 年初起陸續於全球市場推出,提供 IS300h 及 IS350 兩款版本。


新一代 IS 進一步強化低重心與寬體姿態,車長達 4,720mm,車寬 1,840mm,配合新設計的車頭,更顯霸氣與侵略感。F SPORT 版加入新形狀尾翼、19 吋輕量化鋁圈及紅色 Lexus 字樣剎車卡鉗(選配),進一步突顯性能風格。車色方面新增「中微子灰」(Neutrino Grey),令整體氣場更冷冽。


內裝依舊圍繞駕駛者而設。中控屏升級至 12.3 吋觸控螢幕,並搭配同樣 12.3 吋全液晶儀表,顯示清晰簡潔。全新設計的「Forged bamboo」飾板,把竹纖維的自然陰影融入跑格車廂,營造剛柔並重的氛圍。全新「Prominence」內飾配色則以紅炎為靈感,進一步凸顯運動感。




全新 IS 透過可變齒比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與線性電磁閥式 AVS 主動懸掛,讓轉向更直接,過彎時更穩定,並同時吸收路面震動,兼顧靈活與舒適。這些改進讓車主在城市、山路或高速公路,都能享受精準且安心的駕駛感。

新車搭載最新的 Lexus Safety System +,並導入「Lexus Teammate Advanced Drive」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可於高速公路壅塞時支援免手動駕駛,長途駕駛更輕鬆。


車型與規格(原廠提供原型數據)
• IS350:FR/8AT 或 AWD/6AT,馬力高輸出版本
• IS300h:FR,搭載電動化 e-CVT 系統
• 尺寸:全長 4,720mm、全寬 1,840mm、全高 1,435~1,440mm、軸距 2,800mm
• 座位:5 人
• 輪圈:18 吋 / 19 吋


對於車迷來說,新一代 IS 仍是一部「駕駛者導向」的運動房車,保留後驅操控特性,繼續是同級中少數能夠直接對標 BMW 3 系、Audi A4 的日系代表。對注重設計的買家,IS 內外都加入更多細節美學,甚至用上創新的竹纖維飾板,彰顯高級與環保兼顧的理念。而對香港市場來說,IS 一直是日系豪華房車的入門首選,全新一代的進化,對於想體驗 Lexus「駕駛樂趣」的年輕買家而言,吸引力依然十足。


新一代 IS 就像是一位歷經淬煉的跑手,動作更俐落,心態更成熟。它不再只是單純的「運動化豪華房車」,而是把 Lexus 對駕駛樂趣、舒適與科技的理解,凝縮在一部更完整的作品裡。對香港車迷而言,IS 依舊是最能「落地」感受到駕駛激情的 Lexus 車款,而這份熟成的駕駛味道,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五米長的北歐電動怪獸!Polestar 5 正式登場


瑞典高性能電動車品牌 Polestar,終於把 2020 年的 Precept 概念車化為現實,推出全新 Polestar 5 四門 Performance Grand Tourer。新車售價由 €119,900 起(Dual Motor 版本),性能版則高達 €142,900,目標是成為品牌旗艦級豪華電動 GT。


Polestar 5 幾乎完整繼承 Precept 的設計語言,車長接近五米,但線條簡潔流暢,沒有多餘修飾。靈感來自航空工學,車身猶如翼狀結構,配合 Kamm-style 尾部,既具張力又兼顧空氣動力效益。前臉用上 SmartZone 智能感應區,配合品牌標誌性的雙刀式頭燈組合。車身高度僅 142 厘米,比例低伏,配合隱藏式門把手與 frameless 車窗,令風阻係數壓到 0.24 Cd。車尾設計用上全新貫穿式光條,並內建擴散器,既美觀亦有實際效能。另一重點是超過兩米長、1.25 米寬的巨型玻璃天幕,是歷來 Polestar 最大的設計,後排乘客亦能享受極致開揚感。


車廂佈局以 4+1 座位為主,前排座椅與 Recaro 聯合開發,坐姿低伏,強調駕駛感,同時保留瑞典式舒適。選配 Nappa 皮革版本更具備按摩與通風功能。後排獨立兩張大椅,可調節角度,並提供四區恆溫空調及加熱按摩,放下中央扶手後更可應付第五位乘客。

用料方面,Polestar 大量採用天然纖維及再生物料,包括由亞麻製成的 ampliTex 複合材料,比傳統碳纖維輕 40%,又用上由廢棄漁網再造的 Econyl 地氈,以及回收 PET 物料頂篷,整體既高級又具可持續理念。


車內主打 14.5 吋直立式中控屏,搭載專屬 Polestar Android Automotive OS,內建 Google Maps、Assistant 等功能,並可自訂快捷功能。駕駛者亦擁有 9 吋數碼儀表、9.5 吋 HUD 抬頭顯示器,確保行車資訊一目了然。音響方面可選配 Bowers & Wilkins 21 喇叭系統,輸出高達 1,680W。

安全科技同樣齊全,全車配備 11 部鏡頭、1 部駕駛監察鏡頭、雷達及 12 個超聲波感應器,支援 Pilot Assist 自動輔助駕駛,最高運作速度達 150km/h。


Polestar 5 採用自家研發的 Performance Architecture 鋁合金底盤,重量比鋼材輕卻更剛性,扭轉剛性甚至超越傳統雙座超跑。搭載 112kWh 鋰電池,結構本身亦成為車體的一部分,兼顧強度與安全。

性能數據方面,Dual Motor 版本擁有 550kW(約 748 匹)及 812Nm 扭力,0-100km/h 加速 3.9 秒;Performance 版更爆發 650kW(約 884 匹)及 1,015Nm,0-100km/h 僅需 3.2 秒。極速同樣限制在 250km/h。WLTP 續航分別為 670 公里及 565 公里,配合 800V 電能架構,支援最高 350kW 充電功率,10-80% 充電僅需 22 分鐘。


懸掛方面,Dual Motor 用上 BWI 被動避震,Performance 版則升級至 MagneRide 主動電磁避震,反應時間僅 3 毫秒,兼顧操控與舒適。煞車系統則由 Brembo 四活塞卡鉗配合 400mm 雙件式碟,進一步減低簧下質量。

對高端買家來說,Polestar 5 是一部結合北歐設計美學與性能科技的旗艦 GT,足以與 Porsche Taycan Turbo S 或 Tesla Model S Plaid 抗衡;對環保重視的用家而言,它廣泛使用再生物料與低碳鋁材,是豪華電動車市場中少有真正踐行「永續」概念的選手;而對香港市場,這類五米長電動 GT 可能更適合追求高調身份的車主,或者公司高層作為「移動辦公室」式的豪華座駕。


Polestar 5 不單是品牌的旗艦,更是「概念車變量產」的最佳示範。它證明電動車不一定只是方盒子 SUV,而是可以很優雅、很激情,同時具備環保意識的豪華作品。對我來說,這部車就像一件行走的北歐建築藝術品,既冷靜理性又能在一秒之間爆發力量,這種反差正正是電動時代最迷人的一面。

MINI JCW 聯乘 Deus Ex Machina 打造兩部瘋狂單一特製車

MINI 在 IAA 2025 帶來一場跨界盛宴,與澳洲生活風格品牌 Deus Ex Machina 攜手,推出兩款極具個性、只此一對的 John Cooper Works 特製版。兩部車分別代表不同能量與文化:一部源於海岸,電動、輕盈、洋溢衝浪精神;另一部則來自賽道,燃油、狂野,蘊含純正賽車血統。兩者卻以一個巨大的「X」緊扣,象徵著設計與性能的跨界交融。


這部以 JCW Electric 為基礎的 The Skeg,用上鮮明的黃銀塗裝與半透明玻璃纖維部件,成功減重 15%,外觀前衛之餘還提升空氣力學表現。尾部的 Flex Tip Surf Spoiler 靈感來自衝浪板底部曲線,能隨氣流改變下壓力。車頂綁帶更如同固定衝浪板的習慣儀式,被轉化為車身及內裝設計細節。

車廂內以 玻璃纖維儀表台、氯丁橡膠賽車桶椅及 濕衣收納格,營造出「流動衝浪店」的氛圍。設計師強調的「不完美之美」在這裡淋漓盡致,簡單、直接,卻極具生活態度。


另一部 The Machina 則是傳統燃油版 JCW,輸出 231 匹馬力,延續 MINI 賽道傳奇。紅黑白塗裝配合 擴闊輪拱、引擎蓋四燈組,充滿拉力賽味道。尾部的 中央單出排氣 與 Can-Am 風格尾翼,既是性能裝備,也是對經典賽事時代的致敬。內裝設計同樣極致賽車化:鋁製地板、五點式安全帶、裸露防滾架、液壓手掣,一切都是功能至上。沒有花巧屏幕,只有直白的機械感,讓駕駛者感受「人車合一」的原始激情。


MINI 與 Deus 的合作不止於車,還同步推出 限定服飾系列,由 Deus 設計總監 Carby Tuckwell 及平面設計師 Matt Willey 操刀。靈感來自經典賽車塗裝與工藝文化,將賽車精神轉化為日常可穿的設計,進一步延伸兩款特製車的故事。


這次 JCW x Deus 合作,我覺得精彩之處在於它並非單純「特仕版化妝」,而是把兩種文化 — 衝浪與賽車 — 以極端方式演繹出來。The Skeg 代表海邊年輕人對自由的追求,The Machina 則是熱血車迷對速度的執著。兩部車像是 MINI 的雙面鏡:一邊是電動未來,一邊是燃油傳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玩味上的奢華」,雖然我們未必有機會擁有,但光是看到 MINI 這種「敢玩」態度,已足以令車迷心動。

【視像】細細部 SUV 都有 420 公里續航!Volkswagen ID. CROSS Concept 全球首發


Volkswagen 在慕尼黑 IAA MOBILITY 2025 正式發表全新 ID. CROSS Concept,這是一款以 MEB+ 平台打造的純電入門 SUV,體積接近 T-Cross,卻擁有 420 公里 WLTP 續航,被視為品牌「平價電動車攻勢」的重要一環。量產版預計於 2026 年夏季首演,鎖定城市家庭及年輕族群。


尺碼小,空間大
ID. CROSS Concept 車身長 4,161mm、寬 1,839mm、高 1,588mm,軸距 2,601mm,與現行 T-Cross 相近。設計師卻透過平台優化,為車內釋出充裕空間:
• 五座設定下提供 450 公升尾廂,另有 25 公升前備廂;
• 內裝採用 Vanilla Chai 米色主調,結合布質面料、植物圖案及實體植栽,營造 Lounge 氛圍;
• 座椅可完全放平,化身臨時「小露營艙」,呼應 VW Bus 的精神。


動力與性能
• 前置單馬達:輸出 155kW / 211PS;
• 極速:175km/h;
• 續航:最高可達 420 公里(WLTP);
• 拖曳力:支援 75 公斤拖桿負重,適合掛載兩台 e-bike;
• 拖曳總重:最高 1,200 公斤(有剎車,8% 坡度)。

展車配備 21 吋 Balboa 輪圈,並由 Goodyear 特製 235/40 R21 輪胎,側壁與輪圈造型連貫,極具概念味。


全新設計語言「Pure Positive」
Volkswagen 設計總監 Andreas Mindt 強調,ID. CROSS 採用「Pure Positive」設計語言,三大基石為 穩定感、親和力與特色(secret sauce)。車頭與車尾均以 3D 光影營造「微笑」效果,並從 Golf 與 VW Bus 等經典車型汲取靈感。方正的 C 柱與筆直腰線,讓它看起來既可愛又有存在感。


MEB+ 技術升級
新平台 MEB+ 不僅改善馬達與電池效率,更導入來自高級車款的軟件與功能,例如進階版 Travel Assist。Volkswagen 表示,這能讓入門級電動車也具備越級配備,並保持合理售價。


ID. CROSS Concept 是 Volkswagen 在入門電動 SUV 市場的「關鍵棋子」。它的角色,就像當年 Polo 與 T-Cross 對於燃油車市場的定位 —— 親民但不廉價,設計討喜又實用。對香港這類都市市場來說,車長 4.1 米、續航 420 公里,再加上能掛自行車或小拖車,正好滿足「城市+週末郊遊」的需求。如果量產版真能以貼近大眾的價位推出,ID. CROSS 或將成為 Volkswagen 電動世代的新爆款。

Porsche 911 Turbo S 進化 711 匹 T-Hybrid 怪獸


Porsche 在慕尼黑 IAA Mobility 帶來最新的 911 Turbo S,直接刷新「最強 911」的定義。新車搭載創新的 Twin-Turbo T-Hybrid 系統,綜合輸出達 711 匹馬力、800Nm 扭力,0-100km/h 只需 2.5 秒,極速更推高至 322km/h。相比上代,動力多出 61 匹,性能再度提升一個維度。


動力之外,這代 Turbo S 亦用行動證明自己在「賽道」同樣無敵。在 Nürburgring 北環,它做出 7 分 03.92 秒,比舊款快足足 14 秒。Porsche 測試車手 Jörg Bergmeister 直言:「雖然車重增加咗,但你完全唔會察覺,因為佢更敏捷、更有抓地力。」


底盤和機械部分全方位升級。新車後軸用上更闊的 325mm 輪胎,煞車系統升級為史上最大規格的 PCCB 碳陶瓷剎車(前 420mm、後 410mm),耐力與腳感大幅改善。再配合 ehPDCC 主動電控防傾系統,令車身靈活度和穩定性都同時提升。


外觀設計上,Turbo S 展現出專屬身份。Porsche 為它引入 Turbonite 專屬色調,應用於徽章、車尾字樣和內飾縫線。車身更寬大,進氣口與車尾設計更具侵略性,配合新款 HD Matrix LED 頭燈,不論白天黑夜都足以成為焦點。內櫳則用上 18 向電動跑車座椅、碳纖飾件以及全新設計的「Turbo S」壓紋細節,豪華與性能並重。

聲浪亦是重點。全新 鈦合金運動排氣系統,重量減少 6.8 公斤,配合 3.6 公升水平對向六缸引擎的非對稱點火節奏,營造更渾厚、更具爆發力的 Boxer 聲音。


最後,Porsche 亦將個性化推到極致,透過 Exclusive Manufaktur 提供包括碳纖車頂、特製輪圈甚至 碳纖雨刷 的選配。而最瘋狂的細節,是官方推出專屬的 911 Turbo S 計時錶,可以按車色與輪圈設計來客製,做到腕錶與愛車完美呼應。


總結來講,新一代 911 Turbo S 不單係性能怪獸,亦將豪華、日用舒適和專屬身份感推到新高度。Porsche 再次用實力告訴世界:Turbo 永遠是 911 最全面的終極形態。

5.2 米巨獸現身! 吉利 Galaxy M9 六座旗艦 PHEV 即將全球登場


吉利 Galaxy 宣佈將於 9 月 17 日 全球發表全新旗艦 SUV Galaxy M9。作為品牌頂級 6 座豪華插電式混能車(PHEV),M9 不僅車身尺碼驚人,更融合最新 AI 技術與高性能混能系統,目標直指中國及國際市場的中大型 SUV 豪華級別。

外觀:星河光影,旗艦氣勢
M9 車身長達 5,205mm、寬 1,999mm、高 1,800mm,軸距更達 3,030mm,尺寸上全面壓制不少傳統豪華 SUV。車頭以 「星河漣漪」貫穿式燈組 搭配「銀河」品牌徽標,尾部則以 「旭日」式尾燈 增添辨識度。前保桿設有銳利進氣口及銀色飾條,既具科技感亦保留旗艦風範。


內裝:數碼豪華座艙
車廂擁有 5.2 平方米使用面積,內部有效長度 3.7 米,高度達 1.3 米,配合平整的二、三排通道,真正做到空間闊落。配備包括:
• 12.66 吋全液晶儀表
• 30 吋一體式中控屏幕,延伸至副駕位置
• 雙無線充電板
• 實體旋鈕 + 功能按鍵,兼顧數碼與實用性

座椅佈局為 2+2+2 六座設計,以家庭與商務兼顧為出發點。


動力:Thor 超級電混 + AI 技術
M9 採用 Thor 超級電混系統,能於 4.55 秒完成 0–100km/h 加速,WLTC 下持續油耗僅 4.8L/100km,並具備 1,500 公里綜合續航,長途旅行毫無壓力。同時,M9 首次引入 AI 數位底盤 及 AI Cloud Power 2.0 大模型,支援高速至 130km/h 的 AEB 自動緊急煞車,安全與智能駕駛水平直追國際一線品牌。

豪華 SUV 新挑戰者
對中國市場而言,M9 直接瞄準比亞迪唐 DM、理想 L9 甚至德系大型 SUV 的市場。它以「大尺寸+智能化+長續航」為賣點,價錢卻定於 19.38–25.88 萬人民幣(約港幣 21–28 萬),性價比極高。對國際市場,M9 將是 Geely Galaxy 的門面之作,若能依靠全球渠道發售,勢必成為中國自主品牌邁向高端化的重要一步。


在 SUV 豪華市場,大家對「中國品牌」與「傳統豪華」往往有既定印象差距,但 M9 的規格確實令人眼前一亮:空間大過 BMW X7,百公里加速快過不少豪華 PHEV,甚至智能駕駛與續航數據亦有驚喜。從香港角度出發,若 M9 引入,將是「七人車與豪華 SUV」的中間解決方案,既能滿足家庭實用,又兼顧高端氣派。對我來說,這種車代表了一種趨勢:豪華 SUV 不再是「有錢就買歐洲貨」,中國品牌正在用科技和價格,逼你重新思考價值所在。

XPENG Next P7 於慕尼黑 IAA 展示


在德國慕尼黑 IAA Mobility 2025 上,小鵬汽車(XPENG) 以極具震撼力的方式,向歐洲市場展示其完整 AI 移動生態。從全新 Next P7 運動型電動轎跑的歐洲首演,到 L4 自動駕駛、飛行汽車與人形機械人,XPENG 正把科幻藍圖逐步落實。

展場焦點毫無疑問是 Next P7。這部車以「AI 定義汽車」為概念,結合 593 匹馬力、0–100 km/h 僅需 3.7 秒 的性能,以及 24 小時完成 3,961 公里耐力紀錄 的續航表現。它並不單純是一部跑車,而是展示 XPENG 自研 AI 架構的實體載體,從雲端、車載電腦到軟硬體融合,令汽車成為能理解與陪伴駕駛者的智能夥伴。


歐洲研發中心:直攻高端市場
XPENG 亦在慕尼黑設立 首個歐洲研發中心,作為全球第九個研發據點。這不僅讓 XPENG 更貼近當地用家需求,亦顯示其企圖心:要成為歐洲中高端 BEV 市場中,中國品牌的領頭羊。根據德國市調公司 USCALE 於 2025 年 7 月的調查,XPENG 在 DACH 市場的 NPS(淨推薦值)達 81%,遠超行業平均,顯示品牌在歐洲已建立起穩固口碑。XPENG 公布將於 2026 年量產 L4 級自動駕駛車輛,並於中國啟動 Robotaxi 測試。現有的 NGP 智能駕駛系統 亦將在 2026 年第四季完成全球適配,為用戶帶來旗艦級的自動駕駛體驗。


不僅於陸地,XPENG 的 AI 生態更拓展至天空與機械領域:
• 飛行汽車 Land Aircraft Carrier:將於 2025 年 10 月在杜拜完成首次國際試飛,已有逾 5,000 張預訂,計劃 2026 年量產。
• 人形機械人 IRON:經過六代研發,已能在工廠環境工作,並預計 2026 年量產。

除了 Next P7,XPENG 於展台同時展出 G6、G9、X9 MPV 以及 P7+。與此同時,旗下飛行車子公司 AEROHT 已研發長達 12 年,準備將「科幻」真正帶入生活。


小鵬這次在慕尼黑的氣勢,絕對不只是「賣車」,而是公開宣示:它要成為 AI 移動的全球領導者。從性能超跑到飛行汽車,甚至人形機械人,每一個項目都直擊未來移動的想像。對我來說,這次發表有點像「科技展」多於「車展」:汽車只是其中一環,而 AI 才是品牌的核心。假如 XPENG 真能在 2026 前把自動駕駛、飛行汽車與機械人推向市場,那麼我們將見證的不只是汽車革命,而是生活方式的顛覆。

Colton Herta 加盟 Cadillac F1 成為測試車手


Cadillac Formula 1 車隊正式宣佈,美國IndyCar新星 Colton Herta 將於2026年賽季擔任測試車手,為品牌進軍F1世界錦標賽的重要一步鋪路。這位年僅25歲的美國車手,過去已累積九場IndyCar分站冠軍及多項耐力賽勝利,如今終於踏足夢寐以求的F1殿堂。

Herta 的賽車生涯雖然主要植根美國,但他其實早於2015年已在歐洲單座方程式亮相,並於 Euroformula Open 兩年間取得四場勝利與五次桿位,更曾在英國F3贏過 Brands Hatch 分站。這次回歸歐洲,他將把多年於IndyCar及IMSA累積的經驗,輸送到Cadillac F1的新計劃。

IndyCar神童,耐力賽亦是強者
除了IndyCar九場分站冠軍及16次桿位之外,Herta 更是最年輕IndyCar分站冠軍保持者(2019年COTA),同時在IMSA賽事中兩度於Daytona 24小時賽奪得組別冠軍,並於2024年Sebring 12小時賽奪得全場勝利,足證他跨界適應力極強。

與Bottas、Pérez並肩,Cadillac F1陣容成型
Cadillac F1 已於上月確認由 Valtteri Bottas 與 Sergio “Checo” Pérez 擔任正賽車手,而Herta成為首位測試車手。對於一支新晉車隊而言,能結合兩位F1老將的經驗,加上美國年輕猛將的新鮮視角,這套組合既能穩陣推進,又能吸引龐大的美國車迷群體。

對車隊而言,Herta 的加盟不只是戰術性補充,更象徵著Cadillac F1要在美國市場深耕的決心;對Herta本人而言,這是他夢想踏進F1的最佳機會,雖未有比賽席位,但測試角色或能成為未來上位的跳板;對觀眾而言,Cadillac的美式品牌文化與Herta的美國車手身份,將為F1帶來更多話題與關注度。

實說,Cadillac 選擇 Herta 是一次極聰明的「雙贏」策略:一方面,他的美國身份與品牌定位完美呼應,另一方面,他的實力亦足以在技術層面給予車隊幫助。雖然短期內他未必有機會坐上正賽席位,但F1從來需要故事性,而一位美國IndyCar神童夢想衝擊F1,正是最吸引觀眾的劇本。對我來說,Herta 是那種「即使你未必看到他上頒獎台,也會想留意他下一步」的車手。這就是他為Cadillac F1帶來的最大價值。

Welcome home. – Mercedes-Benz IAA MOBILITY 2025 全面演繹電動豪華新世代


在慕尼黑 IAA MOBILITY 2025 車展上,Mercedes-Benz 以 「Welcome home.」 為核心品牌承諾,透過一場專屬 Pre-Night 發佈會與多重展區,揭開品牌歷史上規模最大產品攻勢的新篇章。亮點包括全新電動 GLC 全球首演、CLA Shooting Brake 純電旅行車登場、CONCEPT AMG GT XX 記錄級技術展示,以及未來豪華 MPV 原型 VLE 的首次亮相。


全新電動 GLC:明星中的明星
作為品牌全球最暢銷車系,GLC 首度推出 純電版本 GLC 400 4MATIC with EQ Technology,續航最長可達 713 公里(WLTP 預測)。設計語言全面革新,前格柵換上全新家族面貌,同時是全球首部獲 The Vegan Society 認證「純素內櫳」 的量產車,座椅、飾板、車頂及地氈全面無動物成分,兼具豪華與永續。

CEO Ola Källenius 表示:「這不只是一部新車,而是將品牌暢銷車全面電動化。」新 GLC 結合舒適、動態、效率與智慧,將豪華 SUV 的標準提升到新層次。


CLA 家族擴充:純電 Shooting Brake 與混能版登場
CLA Shooting Brake 以純電身份登場,帶來更多空間與靈活性,結合轎跑的運動感與旅行車的實用性。另有搭載 全新混能動力系統的 CLA,進一步豐富選擇,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CONCEPT AMG GT XX:電動性能的技術旗艦
在義大利 Nardò 測試場創下 25 項長距離紀錄後,CONCEPT AMG GT XX 在車展首次公開展示。它象徵 AMG.EA 全新高性能電動平台的實驗成果,包括軸向磁通馬達、直冷電池與兆瓦級充電技術,將於 2026 年投入量產。這部概念超跑亦刷新「24 小時最長電動車行駛距離」紀錄,證明 AMG 電動科技不止追求加速,更追求耐力。


VLE 原型:豪華 MPV 的新方向
Mercedes-Benz 同場展示首款 VLE 全電動豪華 MPV 原型,擁有最多八座設定,將於 2026 年正式推出。它結合「豪華轎車的舒適」與「多用途車的靈活」,同時採用全新模組化廂型車平台,將成為家庭、商務與專屬接送市場的新旗艦。

MANUFAKTUR 工藝殿堂
在 Studio Odeonsplatz,訪客可深入了解 MANUFAKTUR 客製化計劃。現場展示包括 Mercedes-AMG S 63 E PERFORMANCE 的專屬訂製版本,透過獨特顏色、專屬內飾與工藝細節,詮釋品牌超過 120 年的手工傳承與個人化豪華。


體驗駕馭未來:從 Level 2 到 Level 3
車展體驗區提供試駕活動,參加者可於 CLA 車上體驗 MB.DRIVE ASSIST PRO(SAE Level 2 城市輔助駕駛),或在 EQS、S-Class 上親身試用 DRIVE PILOT(全球最快 SAE Level 3 自動駕駛系統,最高 95km/h)。觀眾甚至可在行駛途中瀏覽網頁或觀影,由系統完全接管駕駛。


Mercedes-Benz 以「Welcome home.」包裝整個展覽,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透過產品、科技與設計,強調品牌的熟悉感與歸屬感。全新電動 GLC 象徵暢銷車全面電動化;CLA Shooting Brake 展示純電生活方式的多樣性;CONCEPT AMG GT XX 把電動性能推向極限;而 VLE 則預告豪華 MPV 新時代。對香港買家而言,這些新作正好對應不同層次需求——從城市代步到家庭出行,從個人駕馭樂趣到可持續豪華,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Welcome home」瞬間。

【視像】平治 GLC 電動 SUV 新紀元!續航最長達 713 公里


多年來 GLC 一直是 Mercedes-Benz 全球最暢銷的型號,如今正式迎來電動化時代的全新版本。這部首度以「電動優先」平台打造的中型 SUV,不單止延續豪華舒適,更將設計、科技與駕駛體驗全面提升,為同級市場帶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


全新 GLC 的設計語言進一步進化,車頭換上全新鍍鉻格柵,內藏發光元素,成為品牌最新標誌性面貌,既有未來感亦保持豪華莊重。側身線條充滿肌肉感,配合隆起輪拱與修長比例,展現力量與優雅兼備的姿態。


打開車門,迎接乘客的是達 99.3 厘米(39.1 吋) 的一體式 MBUX Hyperscreen,結合高解像背光技術與 11 種動態風格主題,將座艙變成數碼藝術品。夜晚更可選配「SKY CONTROL」全景玻璃天幕,內建 162 顆星光燈效,如同把星空搬進車廂。加上 The Vegan Society 認證的純素內飾選項,平治成為全球首家提供認證全素內裝的車廠,豪華不再只屬傳統皮革。


新車軸距加長 84mm,帶來前排多 46mm 頭部空間,後排則多 47mm 腿部空間。尾箱容積達 570 公升,放倒後排座椅可擴充至 1,740 公升,另有 128 公升「frunk」前備箱,靈活度媲美旅行車。同時,GLC 400 4MATIC 擁有 2.4 噸拖曳力,足以拖動大型露營拖卡或遊艇,實用性大幅提升。


動力與續航:性能與舒適兼顧
首發的 GLC 400 4MATIC 擁有 360kW 最大馬力,續航最長達 713 公里(WLTP)。車身配備 800V 電池系統,僅需 10 分鐘即可補充 303 公里 續航,徹底消除電動車最令人憂慮的「續航焦慮」。搭載 S-Class 同級的 AIRMATIC 氣壓懸掛及 後輪轉向(最大 4.5 度),既能吸收顛簸,又保持靈活操控,無論市區、長途或輕度越野都應付自如。


平治全新開發的 MB.OS 車載系統,擁有高達 254 兆次運算的晶片能力,能像人腦般協調駕駛、娛樂、舒適與充電。它可透過 AI 學習駕駛者習慣,並配合多達 10 部攝影機、5 個雷達與 12 個超聲波感應器,提供更智能的 MB.DRIVE 輔助駕駛。更可 OTA 更新,令車輛隨時間不斷進化。


新一代 GLC 電動版不單止是一部 SUV,而是 Mercedes-Benz 為「豪華電動車」重新下的定義。它既保留了平治一貫的舒適與尊貴,同時加入了更多智能、數碼與可持續元素。對香港人而言,無論你是要在中環上班、假日北上自駕,甚至計劃拖卡露營,這部 GLC 都能勝任。個人最欣賞的,是平治將星空放進車廂,這種浪漫設計其實比單純的動力數據更打動人心。換句話說,這部車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伸。

Mercedes-AMG PETRONAS 用 eActros 600 將 F1 賽車送到荷蘭站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車隊在今年荷蘭大獎賽,再次走在格林先鋒位置。團隊首次以 全電動 Mercedes-Benz Trucks eActros 600,把兩部 W16 戰車由英國 Brackley 基地運送至荷蘭 Zandvoort 賽道,全程 673 公里。這是首次有 F1 車隊在歐洲站運輸中,完全依靠電動貨車完成,標誌著可持續物流在賽車界的重大突破。


eActros 600:為長途而生的電動巨獸
這部 eActros 600 配備 600kWh 磷酸鐵鋰電池(LFP),單次充電續航至少 500 公里。得益於 MCS 兆瓦級快充技術,電量從 20% 補充至 80% 僅需 25 分鐘。相比柴油貨車,整個生命週期可減少 80% 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僅展現了可靠的續航力,還徹底擊破所謂「續航焦慮」。


與可持續策略接軌
這並非車隊首次引入綠色物流。早於 2022 年,Mercedes-AMG PETRONAS 便率先在運輸與發電設備使用 HVO100 生物燃料。到 2024 年歐洲賽季,車隊 98% 的運輸及支援車輛已全面採用 HVO100,單季減碳超過 500 噸 CO₂e。如今再加上 eActros 600,全方位配合車隊 2030 年達成 Net Zero 的長期目標。

Zandvoort:最可持續賽站之一
荷蘭站一向被視為 F1 賽曆上最具「綠色」精神的比賽場地。此次將 W16 戰車透過電動貨車運送抵達,不單是一種象徵,更是對外展示賽車運動如何成為全球最快速的「實驗室」,把永續科技應用於賽道內外。


廠方與車隊的看法
車隊永續發展主管 Alice Ashpitel 表示,F1 的承諾不止於賽道圈速,還包括重新思考「如何移動」。eActros 600 的實戰運用,正是減碳之路的重要一步。Daimler Truck UK 的 eConsultancy 經理 Ash Armstrong 則指出,這次合作證明電動長途運輸已成現實,續航焦慮不再是問題,而且能夠滿足高要求的 F1 賽事物流。

對很多人而言,F1 是極致速度與性能的代名詞,與「節能減碳」似乎格格不入。但事實上,正因為 F1 對可靠性和效率的苛刻標準,才讓它成為新能源技術的最佳測試平台。Mercedes-AMG PETRONAS 把戰車交給 eActros 600 運送,不只是環保姿態,而是一次真刀真槍的驗證。對香港讀者來說,這提醒我們:當頂尖賽車隊都願意相信電動長途運輸的可行性,我們日常物流、城際運輸,甚至貨櫃碼頭未來也可能全面電動化。這不單是一場比賽的前奏,而是汽車工業轉型的強烈信號。

F1 意大利 Monza 正賽:Verstappen 近 20 秒優勢奪冠


第 16 站來到速度聖殿 Monza,Red Bull 的 Max Verstappen 再次展現王者風範,從桿位出發,幾乎全程領先,最終以近 20 秒優勢奪冠!McLaren 雙將 Lando Norris 與 Oscar Piastri 分別收獲亞軍及季軍,令冠軍戰再添懸念。

起步與前段戰況
Verstappen 雖在第一彎一度跑到緩衝區,但第 4 圈利用 DRS 在直路上超回 Norris,重奪頭位。
Piastri 與 Leclerc 激烈爭奪,最終在第 6 圈成功外線奪回位置。
Norris 起步時壓上草地險象環生,但仍能穩住第二。

中段爭奪
Hamilton 從 P10 起步,展開強勢追擊,先後超過 Alonso、Stroll、Ocon,最終衝上第 6。
Alonso 在第 26 圈因懸掛故障退賽,Hulkenberg 更在比賽未開始前就退出,對 Kick Sauber 打擊沉重。

站與戰術
Verstappen 第 38 圈換硬胎,冷靜控局。
Piastri 第 46 圈換軟胎,形成「軟胎追硬胎」的局面,但未能威脅 Verstappen。
Norris 第 47 圈進站卻因前左輪槍故障,耗時 5.9 秒,痛失時間。雖然車隊隨後下令 Piastri 讓回第二給 Norris,但爭議聲四起。

賽會與懲罰
Bearman 與 Sainz 碰撞,被罰 +10 秒。
Alonso 與 Stroll 因起步練習違例,仍待賽後調查。

最終成績(53 圈)
1.Max Verstappen(Red Bull)
2.Lando Norris(McLaren) +19.207s
3.Oscar Piastri(McLaren) +21.351s
4.Charles Leclerc(Ferrari) +25.624s
5.George Russell(Mercedes) +32.881s
6.Lewis Hamilton(Ferrari) +37.449s
7.Alexander Albon(Williams) +50.537s
8.Gabriel Bortoleto(Kick Sauber) +58.484s
9.Andrea Kimi Antonelli(Mercedes) +59.762s
10.Isack Hadjar(Racing Bulls) +63.891s
11.Carlos Sainz(Williams) +64.469s
12.Ollie Bearman(Haas) +79.288s
13.Yuki Tsunoda(Red Bull) +80.701s
14.Liam Lawson(Racing Bulls) +82.351s
15.Esteban Ocon(Haas) +1 Lap
16.Pierre Gasly(Alpine) +1 Lap
17.Franco Colapinto(Williams) +1 Lap
18.Lance Stroll(Aston Martin) +1 Lap
NC. Fernando Alonso(Aston Martin) DNF(懸掛故障)
NC. Nico Hulkenberg(Kick Sauber) DNS(未起步)

積分榜更新
車手積分榜前列

1.Oscar Piastri — 324 分
2.Lando Norris — 293 分 (差距縮至 31 分)
3.Max Verstappen — 230 分
4.George Russell — 194 分
5.Charles Leclerc — 163 分
6.Lewis Hamilton — 117 分

車隊積分榜前列
1.McLaren Mercedes — 617 分
2.Ferrari — 280 分
3.Mercedes — 260 分
4.Red Bull Racing — 239 分
5.Williams — 84 分

Verstappen 在 Monza 輕鬆奪冠,證明 RB21 在高速直路依然無可匹敵;McLaren 雖包攬 2、3 名,但因一次停站失誤與「車隊指令」引發內部暗湧,讓 Norris 與 Piastri 的冠軍戰變得更複雜。Ferrari 雖主場未能衝擊頒獎台,但 Leclerc 與 Hamilton 收穫穩定分數。賽季進入尾段,冠軍爭奪戰已經越來越火熱!

2026 Honda Passport TrailSport 出戰 Alcan 5000 Rally


Honda 最新的 2026 Passport TrailSport,將直接以原廠狀態挑戰北美最艱苦的長距離拉力賽 Alcan 5000 Rally。這場比賽全程接近 6,000 英里(約 9,650 公里),當中包括 900 英里非鋪裝越野路段,橫跨美國、加拿大到阿拉斯加,歷時 11 天,堪稱 SUV 與車手的極限耐力考驗。

2026 Passport TrailSport 是歷來最「硬派」的 Honda SUV。車身配備 General Grabber 全地形輪胎、強化鋼製底盤護板、越野專屬懸掛,以及能承受車重兩倍的 拖車固定點。動力部分則沿用原廠 3.5 公升 V6 引擎(285 匹馬力)、10 速自動波箱及 i-VTM4® 四驅系統,完全未經改裝,充分展示 Honda 對 TrailSport 原生實力的信心。新設計的懸掛更用上鍛造鋼懸臂與鑄鐵轉向節,令強度與耐用性顯著提升。


靈活多變的操控模式
Passport TrailSport 提供 七種駕駛模式,包括 Sand(沙地)、Snow(雪地)、Sport(運動)及 Trail(越野),可因應不同地形快速切換。加上四輪獨立懸掛,讓這款 SUV 在惡劣地形中仍能保持舒適與穩定,符合長距離比賽對「全天候能力」的嚴苛要求。

原廠配件全面武裝
比賽用車只額外安裝了一系列 Honda 原廠越野配件,如岩石防護桿、鋁製防擦板、黑色專屬輪圈、車頂行李架,以及全尺寸後備胎。此外,車頭加裝了 Baja Designs 輔助燈與 Rally Innovations 原型燈架,提升夜間能見度。換言之,TrailSport 以接近量產的規格,證明本身就是一部能上山下海的冒險利器。

駕駛這部 Passport 的是曾在 2024 冬季賽奪得 2S 組別冠軍的 Andy 與 Mercedes Lilienthal。兩位老將強調,TrailSport 兼具 能力、舒適與動力,正好符合 Alcan 5000 的嚴苛需求。Honda 工程團隊亦早已在全美最艱難的越野路線上測試這款 SUV,保證比賽表現不會令人大跌眼鏡。


Alcan 5000 Rally:耐力與精準的雙重挑戰
這場自 1984 年舉辦的比賽並非傳統「最快者勝」,而是以 時間-速度-距離(TSD) 為準則。參賽隊伍需依靠紙本路簿,以合法速度準時抵達每個檢查點,最接近「零誤差」的隊伍才是冠軍。這種比賽模式對車輛可靠度、駕駛精準度與耐力,都是極高的考驗。

Honda 以近乎「無改裝」的 Passport TrailSport 投入這場跨越近萬公里的極限挑戰,背後是一種「用實戰證明產品」的品牌態度。TrailSport 不只是外觀粗獷,它的確擁有與生俱來的越野 DNA。對香港 SUV 車迷來說,雖然我們未必有阿拉斯加的荒野可征服,但 TrailSport 的價值在於 日常舒適與偶爾探險的平衡。當你駛出大嶼山的泥路或西貢的碎石小徑,這部車所提供的信心,正是都市用家最渴望的「多功能」體驗。換句話說,TrailSport 把「家庭 SUV」與「冒險夥伴」二合一,而這正是它最吸引的地方。

Mercedes-Benz 應用四腳機械狗+空中無人機


德國杜塞爾多夫的 Mercedes-Benz Vans 廠房,正把工廠數碼化推進到新階段。除了傳統的人手與機械臂之外,現在還迎來了兩位「新同事」:一隻名為 Aris 的四腳 Robo-dog,以及一部自主無人機。它們不只是噱頭,而是能實際幫助工廠減少能耗、預防故障和提升效率的科技應用,預計每年更可為工廠節省六位數歐元的能源開支。


Robo-dog Aris 的外形與仿生機械狗相似,但功能卻十分務實。它搭載聲學成像模組,可以準確地偵測和定位壓縮空氣洩漏,從而避免約六成能源流失。這些檢測讓維修工作能提前在非生產時段進行,避免停工損失。同時,Aris 還能自動檢查類比儀錶,協助完成繁瑣的例行巡查,數據即時上傳分析,讓工程團隊有更多時間專注在關鍵維護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能自由上下樓梯,在 325,000 平方米的工廠內全自主行走,未來甚至可以擔當逃生路線檢查或為工廠建立數碼孿生。


與此同時,Mercedes-Benz 也在廠區引入 AI 無人機。這部無人機的任務是清點工廠範圍內的空貨櫃,透過尺寸、輪廓和拓撲特徵來識別與計算,大大減輕員工在戶外重複性工作的負擔。更具前瞻性的是,無人機與 Robo-dog 之間未來能透過雲端互聯,並且跨工廠協作,形成更高效率的數碼化網絡。


杜塞爾多夫工廠是 Mercedes-Benz Vans 的核心據點,擁有約 5,500 名員工,主要生產 Sprinter 及 eSprinter 廂式貨車。自 2023 年起,這裡亦開始生產新一代 eSprinter,成為品牌在電動化與數碼化領域的重要試驗基地。這些創新舉措不單凸顯 Mercedes-Benz 在製造工藝上的前瞻思維,也為整個汽車工業帶來新的啟發。


從外界看來,機械狗或無人機可能像是科幻片的玩意,但對於一家大型汽車工廠而言,它們卻是節能增效的「隱形守護者」。在能源成本持續高企的今天,每一次被即時修補的洩漏點,都是企業盈利的保障。對香港而言,這種技術同樣值得關注。未來無論是物流中心還是工業大廈,都可能需要「夜班機械狗」和「巡倉無人機」來協助運作,令有限的資源與空間發揮最大效益。這種由動物靈感衍生的工業智能,或許正是汽車工業數碼化下半場的最佳註腳。

全球限量 500 隻!G-SHOCK MRG-B5000HT-1 展示日本匠人傳統「鎚起」工藝


從經典方殼 5000 系列出發,今次 MR-G 新作 MRG-B5000HT-1 以日本「鎚起」手工敲打成形,將金屬表面敲出獨一無二的浮雕紋理,配合象徵和風美學的「朧銀」色澤,做到既硬派又細膩的矛盾美。官方確認全球限量 500 枚,收藏味濃。 

設計靈感沿用 G-SHOCK 最具代表性的 5000 方殼比例,但細節全升級。錶圈與錶帶由「鎚起」工藝大師渡邊和也(Kazuya Watanabe)以「波動」錘擊法逐一手工敲刻,力道、節奏與紋理全憑師傅手感,造就每枚錶都是獨一無二的金屬肌理,擺脫機械量產的死板感。 


物料選用日本特製 DAT55G 鈦合金,硬度為純鈦三倍,同時保持輕巧;外層再加 DLC 類鑽碳塗層,抗磨同時帶來深邃光澤。錶殼主色用上來自日本刀劍裝飾的「朧銀(Oborogin)」灰銀調,配合螺絲與按鈕的深銅色點綴,視覺層次更豐富。 錶殼以 25 個獨立部件構成,每件均個別拋光處理,邊線與轉角利落而不刮手;鎚起紋理在光線下更顯立體,日用佩戴亦有細膩手感。 

作為 MR-G 系列天花板規格,MRG-B5000HT-1 支援 Bluetooth® 與手機同步時間,亦內建多地無線電波接收(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中國),自動校準至標準時間;搭載 Tough Solar 太陽能驅動,配 200 米防水,日常通勤以至水上活動都夠穩陣。世界時間、鬧鐘、碼錶、倒數、手機尋找等功能一應俱全。 


規格重點(精簡版)
型號:MRG-B5000HT-1|系列:MR-G(經典 5000 方殼) 
材質:DAT55G 鈦合金錶圈/錶帶、DLC 塗層、朧銀色處理、深銅色細節 
機能:Bluetooth® 連接、電波對時(DCF77/MSF/WWVB/JJY/BPC)、Tough Solar、200 米防水、世界時間、5 組鬧鐘、碼錶、倒數、手機尋找等 
尺寸/重量:49.4 × 43.2 × 12.9 mm;約 112 g 
精度:每月 ±15 秒(在未使用校時與 Mobile Link 下) 
限量:全球 500 枚|香港建議零售價:HK$62,880 


這枚 MRG-B5000HT-1 的「鎚起」紋理層次與朧銀灰調,確實把東方金工的氣韻帶上手腕。它不是靠耀眼打磨去搶眼,而是以敲擊節奏留下的「力痕」去說故事。規格上電波+藍牙+太陽能+200 米,名義上是工具錶,但氣質更近工藝品。唯一現實問題是 HK$62,880 加上 僅 500 枚 的門檻,注定是「有預算、有緣分」的人才戴得到。對於已經擁有多枚 G-SHOCK 的老玩家,這枚更像是一張通往「匠心殿堂」的入場券;對於只想要一枚耐用實戴的朋友,同系列其他非限量款會更理性。說到底,這枚的美,在於你願意每日讓它的鎚紋陪你磨出屬於自己的光澤。 

電動豪華新境界!全新 Mercedes-Benz GLC 更多近鏡公開


在 IAA Mobility 2025 即將登場的全新電動 GLC,標誌着 Mercedes-Benz 設計語言「Sensual Purity」邁入新階段。外觀換上全新家族面孔,車頭格柵重新演繹經典造型,未來感與尊貴氣質並存。但真正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那種彷如置身豪宅客廳的車廂體驗。


進入車內,最矚目的必然是全新 MBUX Hyperscreen。這塊由 A 柱延伸至另一端的巨型屏幕,達 39.1 吋(99.3cm),是 Mercedes-Benz 有史以來最大顯示屏。它採用矩陣背光技術及智能分區調光,超過 1,000 顆 LED 可以同時調節不同區域亮度,確保駕駛資訊清晰可見,同時兼顧乘客娛樂。這種科技不單止提升觀感,更有效減低分心,安全與舒適兼備。

車廂設計同樣講究:中控台與儀表板以大型雕塑般飾件連貫一體,底部點綴環境光,塑造出流線感的「光之走廊」。置中的無線快充盤與簡潔實體按鍵條排列合理,杯架設計亦更實用。鍍鋅冷金屬出風口搭配環境燈效,營造出高科技氛圍,連冷氣溫度調整時,燈光都會隨之短暫變色,讓觸覺與視覺同步。


座椅設計回歸簡約,以皮革與金屬細節強調質感,門板則用上金屬喇叭網罩點綴,細膩中見豪華。車廂氣氛由 MB.OS 系統操控,結合多款高解像度背景主題與燈效,從冷峻科技到溫暖浪漫,駕駛者可隨心塑造個人化氛圍,令數碼與物理空間無縫融合。


從家庭車買家角度,全新電動 GLC 的舒適性與數碼便利,絕對能取代家中第二個「客廳」,既有安全感又豪華;對於科技迷,它是最先進的移動數碼空間,幾乎等同一部高端智能裝置;而對企業高層或專業人士來說,它所代表的,是身份與未來感兼備的座駕。

這部全新 GLC 不是單純的電動 SUV,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演繹。它把「回家」的溫度搬進車廂,讓駕駛不再只是 A 到 B 的過程,而是一場身心沉浸的體驗。未來豪華汽車的標準,或許正是從這部電動 GLC 開始重新定義。

「800 公里一充?!」全新 BMW iX3 率先登場 Neue Klasse 第一彈殺入電動 SAV 戰場


BMW 宣布 Neue Klasse(新世代)正式落地,第一部量產作品不是房車,而是我們最熟悉、最實際的電動 SAV – 全新 iX3。它不止是小改、甚至不是大改,而是「跳過一代」的徹底重做:全新設計語言、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全新第六代 eDrive、再加四個「超級電腦」把動態、輔助駕駛、娛樂交由軟件主導。簡單講,這部 iX3 是 BMW 電動時代的「版本 2.0」。

新一代 iX3 用上品牌新設計語言,線條收斂、肌肉感更乾淨。直立式雙腎格柵向 60 年代 Neue Klasse 致敬,頭燈光形代替傳統鍍鉻去營造高級感;側面大量留白配合齊平玻璃與隱藏門把,四個輪拱仍保留 X 系強悍矩形輪弧造型。車尾橫向「L」形尾燈拉闊視覺,整體更低風阻僅 Cd 0.24。


體型方面,車長 4,782 mm、闊 1,895 mm、高 1,635 mm,屬標準中型 SAV 比例。行李廂 520–1,750L,同級少見再送 58L 前備物(frunk),還可選電動摺入拖車勾,iX3 50 xDrive 具備 2,000 kg 拖重實力。

車廂與數碼體驗:Panoramic iDrive 掌控全局
座艙走「減法」美學,漂浮式中控台與大面積門板連成一體,氣氛燈藏於織物飾板後,日夜質感兼備。寬大的玻璃面積與可選全景天幕(具氣候舒適鍍膜)令座艙更通透。


重點是 BMW 首度量產的 Panoramic iDrive:
• Panoramic Vision 直接把關鍵資訊投射至整片擋風玻璃(由 A 柱到 A 柱),駕駛者「眼不離路」;
• 3D 抬頭顯示 可把導航與輔助駕駛元素以具深度的方式疊在路面;
• 中央觸控屏 採自由切割設計,左側縱向 Widgets 配 QuickSelect;
• 新多功能軚盤 有背光與觸感提示。


全新 Operating System X 連接 My BMW App、支援遠端更新、個人化「My Modes」,音效以 HypersonX 打造專屬啟動/提示聲;語音助理加入新聲線與主動建議(LLM 會陸續導入)。娛樂方面,原生提供 Spotify、AirConsole 遊戲、Disney+、YouTube 以至 Zoom 會議。

物理鍵仍保留在重點功能(雨刷、指揮燈、鏡面、音量、排檔、手掣、危險警示、後擋除霧),數碼與實體取得好平衡。座椅改用優雅極簡新設計,長途承托與運動側向支撐兼顧;提供 Essential、Contemporary、M Sport 及 BMW Individual 多種內裝世界,材質從 Econeer 環保織物、Veganza 到 Merino/M PerformTex 組合一應俱全。


動力與續航:第六代 eDrive,上到 400 kW 充電
核心是 第六代 BMW eDrive:全新電機、全新 800V 架構與圓柱電芯電池。官方指相較上一代,能量損失降 40%、重量減 10%、製造成本降 20%;電芯能量密度 +20%、充電速度 +30%。

首發 iX3 50 xDrive 規格(WLTP 臨時數據):
• 雙馬達四驅,345 kW / 469 hp、645 Nm
• 0–100 km/h 4.9 秒、極速 210 km/h
• 可用電量 108.7 kWh,續航 679–805 km(按輪圈/配備不同)


充電:
• 800V 直流最高 400 kW,10 分鐘補回最多 372 km;
• 10–80% 僅 21 分鐘;
• 400V 直流亦可(內置切換矩陣);
• 交流 11 kW 標配、可選 22 kW。

雙向充電同樣到位:V2L 行動電源、V2H 家用儲能、V2G 參與電網交易。BMW 提供新 Multifunction Charger 多頭充放電、Wallbox Professional (DC) 支援雙向;充電蓋由 AI 感知自動開合,Plug & Charge Multi-Contract 可在車內管理多達 10 個充電合約。My BMW App 亦能實時顯示充電功率與曲線。


底盤與「四大超級電腦」:Heart of Joy 接管動態
Neue Klasse 的全新 E/E 架構以四個高效能電腦作核心:分別處理動態、輔助駕駛、資訊娛樂、基礎與舒適功能。
• Heart of Joy 專管動力、煞車、動能回收與轉向,資料處理速度比傳統控制器快十倍,配合自家 Dynamic Performance Control 演算法,把電驅瞬時輸出與穩定性融合。官方更強調回收制動覆蓋日常 98% 煞車情景,「Soft Stop」帶來最柔順 BMW 煞停手感。
• 自動駕駛超級腦 的算力比傳統方案高 20 倍,高速公路助手可長時間免手(視地區法規),市區助理支援燈號識別自動停走。

新電子電氣還把線束分四區,重量減 30%、少 600 米佈線,並以智能電子保險絲(smart eFuses)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配備與個人化
外觀一固色加五種金屬色起步,輪圈 20 吋標配,可選 21/22 吋含 M 與 Individual 款、部分為 Air Performance 輕量空力設計。
標配包括:雙區恆溫、Comfort Access、電尾門、外鏡擴展套件、無線充電、警報系統;選配三區恆溫、智慧頭燈、Iconic Glow 發光雙腎、Harman Kardon 13 喇叭、軚盤暖風、全景天幕等。M Sport / M Sport Pro 進一步強化外觀與座艙運動氛圍。

永續與用料:料到、做到
BMW 以「為循環而設計」為原點:

• iX3 50 xDrive 全生命周期(20 萬 km)碳足跡較上代減 34%;以歐洲電網充電約 21,500 km 已比同級燃油更低碳;全綠電則 17,500 km 已達成。
• 約 三分之一 車體採次生原料:前艙儲物蓋與機艙上蓋含 30% 海洋回收塑料;座椅布、車頂篷與地氈織線為 100% 回收 PET;底盤多處鋁件含 80% 次生鋁,輪圈鑄件 70% 次生鋁。
• 匈牙利德布勒森新廠標準運作無化石能源;第六代 eDrive 令能耗較上代再降 20%(WLTP 綜合)。


iX3 首批將於 2025 年秋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廠投產,2026 年春先登陸歐洲,2026 年夏再到美國;面向中國市場的專屬版本則由瀋陽工廠生產,同為 2026 年夏開始交付。日後還會有入門後驅等更多衍生型號。


這部 iX3 不是上一代的延長壽命,而是 BMW 以純電邏輯重新「砌車」。硬件上,第六代 eDrive、800V、400 kW 直流與 108.7 kWh 大電,為長途與快充一次過交卷;動態上有 Heart of Joy 打底,把「電車快但不協調」的老問題,用更快演算、更高一體化去修正;體驗上 Panoramic iDrive 把視覺、觸控、語音、物理鍵的比例調對。以香港角度,日常續航富餘、空間夠用、配備齊全,加上雙向充電在本地家居場景愈來愈實際,iX3 很像是「用家真正想要的那種電動 X3」。唯一要留意的是:800V 超充網絡在本地與周邊地區的成熟度,以及 M Sport 大輪圈對續航的影響。若 BMW 香港能把選配與售價打得漂亮,這部「新時代第一彈」極有機會成為中型電動 SUV 的新標杆。

一連三日「藝術 x 電能」爆炸登場!平治 CLA 純電 CLA 空降啟德 AIRSIDE


平治今個週末將啟德 AIRSIDE 變成電動與潮流文化的交匯點,舉行「領航『驅』域:當平治遇上 OFFGOD:TATE」新車展覽,重點是全新純電動 CLA 首度在港公開亮相,並一次過帶來 CLA 250+ 及 CLA 350 4MATIC 兩款重點型號。活動加入本地創意團隊 OFFGOD:TATE 的藝術裝置與限量聯乘周邊,把汽車設計語言拉進街頭與藝術場景,氣氛與內容都相當「得玩」。 


今代純電 CLA 的比例更修長,線條乾淨俐落;現場同場展出 OFFGOD:TATE 的巨型 3D 裝置《DriveBone》,把 CLA 的標誌元素轉化成柔性「生物體」側鏡變成耳朵、鬼面罩(格柵護罩)嵌入腹部、方向盤握於手中化為動力核心,將汽車的功能件藝術化,帶出 CLA 設計「形隨機能」的另一面向。這種把車身細節抽離再重組的方式,讓觀眾以更直觀的方式讀懂新車的造型語彙及空力考量。 


平治把展場設計成「可逗留、可打卡、可互動」的生活場景:寵物友善 Cafe、寵物專區,兩場手作工作坊(電話繩、寵物名牌),以及多隊本地樂隊現場演出;星期五晚加設 Cantopop DJ 夜,把城市節奏與車系「動感」作一次同步,讓觀眾在音樂、觸感與視覺的多維度下理解 CLA 的產品個性。會場亦設有精品展示區,推出展期限定系列,涵蓋男、女及兒童款式逾百件,並提供八折優惠,現場感受到品牌把「駕乘之外」的情緒價值做滿做足。


CLA 250+/CLA 350 4MATIC 雙線出擊
是次在港首展的兩款純電 CLA,分別以後驅(CLA 250+)與四驅(CLA 350 4MATIC)滿足不同訴求:前者主打長航程與從容效率,後者則以雙馬達四驅帶來更強的抓地與加速反應。雖然廠方現場以體驗與設計故事為焦點,但雙車同台,已足以反映 CLA 以「單馬達長續航」與「雙馬達性能」的雙支柱策略布局香港市場,為往後正式上市鋪路。 


活動資訊(快閃 3 日)
• 日期/時間:2025 年 9 月 5 日(五)11:00–21:00(Cantopop DJ 20:00 開始);9 月 6–7 日(六、日)11:00–20:00
• 地點:九龍啟德協調道 2 號 AIRSIDE 露天廣場及 Shop G015
• 亮點:全新純電 CLA 250+/CLA 350 4MATIC 首度公開、OFFGOD:TATE《DriveBone》巨型 3D 裝置、寵物友善設施、手作工作坊、現場樂隊演出、Cantopop DJ 夜、展期限定精品 8 折
• 加碼:凡訂購全新平治 CLA,即可獲得平治 x OFFGOD:TATE 限量聯乘套裝(數量有限)。 


在一眾電動新車的宣傳戰中,平治今次沒有走「規格大字報」,反而用一個「可逗留、可互動」的城市快閃展,講清楚 CLA 的美學與態度,將「設計、科技、生活」打通,這是老牌豪華品牌對年輕族群的正確示好。如果你習慣用「一杯咖啡」去認識一部車,這個週末去 AIRSIDE 走一圈,坐進車內、再看《DriveBone》,你大概會明白平治想把 CLA 做成怎樣的一部「會說話」的純電轎跑。 

40 年後再聽到怒吼!Lotus 97T 重現 Assen 向 Senna 首勝致敬


1985 年 Estoril 雨戰,Ayrton Senna 憑藉 Lotus 97T 拿下生涯首個 F1 分站冠軍,並一舉奠定日後傳奇地位。40 年後的今天,Lotus 在荷蘭 TABAC Classic GP(9 月 5–7 日),以一場特別的致敬活動,把這部黑金戰駒再度駛上賽道,喚醒屬於 F1 黃金渦輪年代的記憶。


當年由 Renault EF4 1.5 公升 V6 渦輪增壓引擎驅動的 Lotus 97T,輸出高達 780–850 匹馬力,僅重 539 公斤,並首次在前輪後方加入垂直導流翼,開創了日後「barge board」的設計先河。這部只有 4 部的經典戰車,如今由 Classic Team Lotus 維護,並由當年 Senna 的首席機械師 Chris Dinnage 親自駕駛繞行 Assen 賽道。
這次活動不僅有 Chris Dinnage,還有 Senna 的姪兒 Bruno Senna 與巴西駐荷蘭大使到場,共同見證這段歷史重現。Clive Chapman(Lotus 創辦人 Colin Chapman 之子)亦表示,Senna 的到來曾經是車隊的重要轉折點,他的才華與執著推動了 Lotus 的進步,而這次的致敬正是對那段光輝歲月的最好回應。


1985 Estoril:Senna 自認最佳一戰
雖然 1993 年 Donington 雨戰常被譽為 Senna 的代表作,但 Senna 本人曾直言:「相比 1985 年 Estoril,那場比賽算不了什麼。」當年他以驚人的雨戰技術,幾乎套圈全場,拿下 41 場分站勝利中的首勝,並稱之為生涯最佳一役。對車迷來說,這場比賽象徵着一位巨星的誕生。


輝煌的三年:Lotus 與 Senna
Senna 在 1985–1987 年效力 Lotus 三個賽季,正值 F1 渦輪時代的高峰。當時 Lotus、McLaren、Williams 和 Ferrari 四大車隊爭鋒,場上場下皆火花四射。這段歲月,既有技術革新,也有車手間的傳奇對決,成為經典 Motorsport 年代的重要篇章。


Lotus 把 97T 帶回賽道,不單是一場懷舊表演,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對於 80 後或 90 後車迷來說,Senna 的名字可能是透過紀錄片或遊戲才接觸,但當 97T 的 Renault V6 渦輪再度響起,那股激情足以讓人明白為何 Senna 被視為「車神」。在今日講求數據和效率的 F1 裡,這樣的致敬提醒我們:賽車的靈魂,不只在圈速,還在於感動人心的瞬間。對香港的車迷而言,即使未必能親臨 Assen,單是看到黑金 Lotus 再度現身,也已足夠讓人心跳加速。

香港飄移車隊激戰奧伊吹!KCM Trade x TRC 締造「神級5分鐘」驚險闖入八強


香港飄移傳奇誕生!KCM Trade x TRC車隊五位車手 – Ken Yeung、Ryan Tsui、Hubert Li、Timmy Woo及14歲飄移界新星Julian Kwok遠征日本關西奧伊吹賽道,出戰Formula Drift Japan 2(FDJ2)飄移賽事。不僅全員表現亮眼,更憑「神級 5 分鐘」維修奇蹟逆轉勝局,震撼全場!


香港隊強勢突圍,14歲初戰奧伊吹驚喜奪分
賽事競爭空前激烈,面對日本本土頂級飄移選手,五位香港車手展現強大抗壓與執行力。
– Timmy Woo越戰越勇,強勢闖入8強
– Ken Yeung穩守強攻,闖入16強
– 14歲新秀Julian Kwok於奧伊吹首秀即成功取分,潛力驚人
– Ryan Tsui 與 Hubert Li 穩定發揮,技術表現獲專業評審一致好評


神級維修!5 分鐘極速更換「21 枚螺絲」尾牙組件
最驚心動魄一幕出現在Timmy Woo爭奪八強席位期間。其賽車尾牙組件突告損壞,按常規維修至少需30分鐘;但大會規定的維修時間僅有5分鐘,瀕臨強制退賽邊緣。關鍵時刻,TRC後勤團隊火速進駐維修區,以F1級維修標準實施專業化分工,於5分鐘內完成涉及21枚螺絲的尾牙組件更換,讓Timmy及時重返賽道並逆襲晉級8強!全場車迷與各國車隊報以驚嘆喝采,掌聲雷動;大會更形容為「奧伊吹史上最快維修」紀錄之一。


車隊經理金句:香港精神征服國際
TRC車隊經理James Tang(鄧智侖)表示:「這是一場技術與意志的勝利。在高壓且緊迫的情況下,團隊以5 分鐘精準完成涉及21枚螺絲的關鍵維修,零失誤、零延誤,充分展現香港飄移車隊及後勤支援體系的專業素養與執行效能,相信已達至世界級水準。」

KCM Trade x TRC負責人表示:「支持本地車手走向國際是我們不變的使命。五位車手的精彩表現,完美詮釋香港賽車精神——細膩、靈活、永不放棄!」


賽後彩蛋:日本粉絲熱情應援
賽後,車隊人氣急升。大批日本飄移粉絲湧至維修區索取簽名與合照,更有粉絲送上手繪戰車相框,寫滿日文祝福,感謝香港車隊帶來精彩賽事。隊員表示:「冇諗過日本粉絲咁熱情,真係好感動!」


下一站岡山,10月再戰巔峰!
經歷是次奧伊吹熱血一役,KCM Trade x TRC車隊現已鎖定2025年10月Formula Drift Japan岡山站終極賽事。車隊將全面優化賽車配置,誓再創高峰,彰顯香港飄移實力。「香港隊,岡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