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6

【完整規格】Honda Prelude 強勢回歸!


Honda 宣佈全新 Prelude 將於 2025 年 9 月 5 日正式在日本上市。作為品牌新時代的「前奏曲」,Prelude 不只是復活的車名,更是代表 Honda 在電動化時代仍然堅守「駕駛樂趣」的全新篇章。


外觀設計以「UNLIMITED GLIDE」為核心概念,靈感來自滑翔機的自由滑行。車頭採用低矮尖銳的鼻翼設計,車身線條流暢飄逸,加上寬體與低重心姿態,散發動態張力。頭燈組合配備自適應遠光燈與主動轉向照明,而車頂更透過雷射焊接技術消除了傳統飾條,視覺上更加簡潔純粹。


內裝採用 藍 × 白 雙色設計,營造清爽又高級的氛圍。駕駛席強調支撐性,適合激烈駕駛;副駕駛席則提供包覆感與舒適度。細節上包括 Prelude 專屬繡章、柔和陰影皮革,以及 D 形方向盤、金屬換檔撥片和全數位儀表,進一步提升駕駛氣氛。


動力系統搭載 e:HEV 雙電機混合動力,並首次引入「Honda S+ Shift」技術。透過虛擬 8 段變速模擬,帶來如傳統變速箱般的換檔感覺,同時結合聲效強化的引擎聲浪,營造熱血駕駛體驗。此外還具備「滑翔模式(Coasting Control)」,可模擬滑行減速,與開發靈感相呼應。車輛亦提供 SPORT、GT、COMFORT 三種模式,加上可自定義的 INDIVIDUAL 模式,最多可組合出 6 種不同駕駛風格。


尺寸
• 全長 / 全寬 / 全高:4,520 × 1,880 × 1,355 mm
• 車重:1,460 kg
• 軸距 / 室內長寬高:1,730 / 1,475 / 1,105 mm
• 乘坐人數:4 名
• 最低離地距:135 mm
• 最小迴轉半徑:5.7 m

動力系統
• 動力:e:HEV(2.0L 直列四缸 Atkinson 循環 + 雙電機混合動力)
• 排氣量:1,993 cc
• 波箱:電動式無段變速

性能數據
• 引擎最大馬力:141 PS / 6,000 rpm
• 引擎最大扭力:18.6 kgm / 4,500 rpm
• 電動馬達最大馬力:184 PS / 5,000-6,000 rpm
• 電動馬達最大扭力:32.1 kgm / 0-2,000 rpm
• 綜合油耗(WLTC):23.6 km/L


Prelude 的回歸,不是單純的懷舊,而是 Honda 想告訴大家:即使走向電動化,操控與駕駛激情仍然不可妥協。它不像傳統跑車那樣純粹追求馬力數字,而是透過駕駛體驗來營造「同步感」。對我來說,Prelude 更像是一首序曲──提醒我們汽車文化的靈魂,從來都不是冰冷的規格,而是握著方向盤時那份難以取代的悸動。

黑武士再臨!Honda Civic Type R「RACING BLACK Package」定價突破 617 萬日圓


Honda 宣佈「Civic Type R RACING BLACK Package」正式調整售價,由原本的 599 萬 8,300 日圓,上調至 617 萬 9,800 日圓,與即將於 9 月 5 日發售的新一代 Prelude 定價看齊。值得留意的是,標準版 Civic Type R 售價則維持在 499 萬 7,300 日圓不變,兩者之間差距進一步拉開。

RACING BLACK Package 最大賣點,正是其「黑武士」般的徹底黑化設計。車廂內部全面以黑色統一,儀錶台採用高級黑色麂皮(Suede)包覆,並輔以多組黑化細節組件,不單止營造冷酷戰鬥氣息,更能有效減低光線反射,讓駕駛者在高速賽道甚至夜間環境下,仍能保持高度專注。

Honda 今次的調價,無疑是將 RACING BLACK Package 定位提升至與 Prelude 相同的層級。這既突顯其稀有性與個性化,也進一步拉高 Type R 在 Civic 家族中的旗艦地位。不過,官方亦指出,這個版本的供應數量有限,視乎訂單時間,未必能完全滿足需求,換言之更添收藏價值。

Volkswagen 震撼改名!ID. 2all 正式變身 ID. Polo


Volkswagen 宣佈為旗下電動 ID. 系列帶來全新命名策略,將經典燃油車型的名字延續至電動世代。當中最矚目的例子,莫過於原本的概念車 ID. 2all 將於 2026 年量產上市時,以 ID. Polo 正式登場。這個決定不單是為了致敬 Polo 車系 50 週年,更是 Volkswagen 電動化進程的一大轉折點。


Polo 在大眾車迷心目中代表着親民、可靠與安全,如今換上「ID. Polo」之名,意味著電動車亦要承傳同樣的大眾化使命。新車將以更親近年輕用家的設計與價格,成為 Volkswagen 打開電動平民市場的重要棋子。

Volkswagen 在過去的 ID. 車系曾因操作介面過於複雜而備受批評,今次品牌明顯「聽話」修正。ID. Polo 將採用更高級的軟性物料,並重新加入實體按鈕與旋鈕,配合直覺化數碼操作,令日常使用更貼近傳統 Polo 的實用精神。


對熱血車迷來說,更大驚喜是 ID. Polo GTI 將於 2026 年一併推出。這是 Volkswagen 首次把「GTI」精神帶進純電世界,意味著未來的 GTI 將不再是內燃機專利,而是一種象徵駕駛樂趣與動態表現的標誌。品牌強調新車會保持強勁操控與刺激感,為年輕人帶來屬於電動時代的「小鋼炮」。

除了 ID. Polo,Volkswagen 亦計劃在 2026 年底推出 ID. Cross,作為 T-Cross 的純電對應版本。這款小型 SUV 概念車將於 9 月慕尼黑車展正式公開,與 Polo 系列並駕齊驅,進一步壓低電動車入門門檻,令家庭客戶更容易接受。


Volkswagen 早於 2018 年便建立 ID. 系列,但以往命名僅以數字區分車型,欠缺情感連結。今次大改方向,將熟悉的 Polo、GTI、Cross 等名字移植至電動車,既能保留品牌傳承,又令消費者更容易理解產品定位。這種結合燃油與電動命名的策略,無疑是為應對轉型時期的最佳方案。

Volkswagen 今次改名策略堪稱「回歸基本步」。消費者對「Polo」、「GTI」這些名字有深厚情感,如今電動車掛上這些標誌,不但更易被接受,亦令車迷覺得熟悉親切。對香港市場來說,ID. Polo 若定價合理,將有潛力成為年輕人第一部電動車;而 ID. Polo GTI 則有望成為「電動小鋼炮」的代表,繼續在鬧市間留下駕駛樂趣的印記。對我來說,這一步不只是命名革新,而是 Volkswagen 嘗試把過去半個世紀的汽車情懷,帶進未來零排放的新世界。

美版 Toyota Corolla Hatchback 帶來全新 FX Edition


Toyota 為 2026 年式 Corolla Hatchback 注入更多運動與安全元素,並推出 FX Edition 特別版,向 80 年代經典 Corolla FX16 致敬。新車將於今年秋季登陸美國市場,售價由 US$24,180 起。

2026 Corolla Hatchback 採用 2.0 公升 Dynamic Force 直四引擎,輸出 169 匹馬力與 151 lb.-ft. 扭力,搭配 Dynamic Shift CVT 無段變速,兼備啟動齒輪帶來更直接的起步感,並可透過換檔撥片模擬 10 段檔位。油耗表現出色,EPA 綜合油耗最高可達 35mpg。底盤源自 TNGA-C 平台,重心低、剛性高,前麥花臣懸掛與可選配的後多連桿,帶來靈活又舒適的駕駛體驗。駕駛模式則可選 NORMAL、ECO 與 SPORT,以滿足不同場景需求。

Screenshot

FX Edition:向經典致敬
全新 FX Edition 基於 SE 等級打造,限量 1,600 部。最大亮點包括:

• 18 吋白色鋁合金輪圈搭配黑色螺帽,極具懷舊味;
• 黑色運動尾翼,兼顧視覺與空力;
• 復古 FX16 後廠徽,喚醒 80 年代經典;
• 專屬座椅:黑色 Sport Touring 運動座椅,加入麂皮與橙色縫線,內裝飾條與方向盤亦延續橙色細節;
• 7 吋數碼儀表,可自定義顯示風格。


新 Corolla Hatchback 外觀維持緊湊而肌肉感的線條,搭配 LED 頭燈與 C 字型尾燈,營造低趴動感姿態。XSE 等級更配備霧燈與鍍鉻飾圈。內裝方面,SE 等級採用布面六向座椅,XSE 升級至 SofTex 電動加熱座椅,而 FX Edition 則提供 10 向電動加熱運動座椅,兼顧舒適與包覆感。

2026 Corolla Hatchback 標配 Toyota Safety Sense 3.0,功能包括預碰撞輔助(含行人與單車偵測)、全速域主動定速、車道偏離警示、車道循跡輔助、交通標誌識別、自動遠光燈,以及 Proactive Driving Assist。盲點監測與後方交通警示亦成為全車系標配。

車載娛樂系統採用 8 吋觸控屏幕,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 Android Auto,並具備 OTA 更新能力。更可升級至 JBL 八揚聲器高級音響。車內 Wi-Fi、智能語音助理與遠端控制服務亦一應俱全。

Corolla 一直是 Toyota 最具大眾代表性的型號,而 Hatchback 版則承擔起「年輕+運動」的定位。2026 年的新改款在安全性與科技上已全線提升,而 FX Edition 的出現,則是給車迷一個帶點情懷的驚喜。對美國買家來說,它是日常代步的可靠選擇,也是一部能帶來駕駛樂趣的小鋼炮。對香港市場而言,如果能引入 FX Edition,這不僅是一台 Corolla,更是一種「駕駛態度」的象徵。

BMW Motorrad Vision CE 顛覆電動單軌出行新想像


在 2025 年 IAA Mobility 車展上,BMW Group 發佈了顛覆性的新作 —— BMW Motorrad Vision CE。這並非單純一部電動二輪,而是一套關於未來城市出行的全新概念:零排放、免頭盔、免防護衣,把二輪移動變成一種隨性、自由、甚至帶點藝術感的生活方式。


BMW 早於 2000 年曾推出過 C1,憑藉車架與安全帶設計,實現免頭盔騎行。如今 Vision CE 把這種哲學再次升級,以 金屬管狀複合「安全籠」結構配合專屬座椅與安全帶,讓騎士毋須戴頭盔或穿防護裝備,同樣能獲得完善保護。低矮而開放的車身線條,結合長軸距設計,令車輛既安全又動感,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輕盈姿態。


設計方面,Vision CE 以 啞白和黑色為基調,裸露鋁合金件營造高級工業質感,再以霓紅紅色細節點綴,突顯未來感。座椅採用啞面材質處理,並加入嵌字設計,使整體風格更具雕塑感。這不單是一部概念電單車,更像是城市生活與設計美學的融合體。

科技配置亦充滿亮點,其中最具突破性的便是 自動平衡功能。即使靜止時,Vision CE 也能自行保持直立,讓停車與起步變得毫不費力,進一步降低城市騎行的門檻。對於初學者甚至女性用家來說,這種貼心技術無疑大幅提升安全感。


其實,BMW 在電動二輪領域的探索早有脈絡。2014 年推出 C evolution,首度把設計與電動驅動結合。2022 年的 CE 04 成為全球市場領導者,而 2024 年的 CE 02 則憑輕便與休閒風格打入新世代市場。如今 Vision CE 則是延續這系列的最新篇章,直接挑戰未來城市出行的可能性。


Vision CE 的震撼不僅在於它是一部電動二輪,而是它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騎行的既有認知:二輪移動不一定要戴頭盔、不一定要穿皮衣,而是可以像開車一樣舒適安全。對於香港這種高密度城市而言,想像一下穿着西裝或辦公服,直接跨上 Vision CE 去返工或赴約,既型格又實用。雖然法規與應用仍需時間調整,但 BMW 敢於提出如此大膽的構想,本身已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宣言,亦為未來城市出行注入無限想像。

水素加持!Toyota Crown FCEV 成為東京新一代高級氫能的士


Toyota 宣佈參與東京都最新的「TOKYO H2」氫能推廣計劃,並將以 Crown FCEV 作為氫能的士投入服務。這個官民合作項目目標是推動氫燃料電池車普及,首階段鎖定的士行業,並計劃到 2030 年達到約 600 部氫能的士。Toyota 方面更承諾 2025 年度率先投放 200 部 Crown FCEV,為東京的「氫社會」鋪路。


Crown FCEV 擁有 極高靜肅性 與 寬敞舒適後座,非常適合作為 premium 出行體驗的載體。Toyota 形容,這次行動不單是引入一部車,而是藉由集中需求,推動氫能基建與供應鏈形成良性循環,令更多企業與社會一同參與氫能發展。


同日,Toyota 亦將位於港區的 「TOYOTA MIRAI Showroom」改裝為「TOKYO H2 HUB」,成為企業與組織交流平台,加速氫能的普及。未來不止是的士,還會陸續推進貨車等商用氫燃料車的應用,令氫能真正走入日常生活。

Toyota 歐洲捷克廠房新戰略!投資逾 6.8 億歐元打造純電車工廠


Toyota 正式宣佈,將在捷克 Kolín 的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Czech Republic (TMMCZ) 廠房投產全新純電車(BEV),這是品牌首次在自家歐洲工廠生產電動車,標誌着 Toyota 在歐洲「多路徑策略」的一大里程碑。

廠房大擴建+電池組裝新設施
為迎接這項新計劃,TMMCZ 將由原有 15.2 萬平方米擴建至 17.3 萬平方米,並增設全新的噴漆及焊接工序,同時建立專用電池組裝中心。這項投資總額達 6.8 億歐元(約 59.1 億港元),其中捷克政府亦提供 6,400 萬歐元 補助,協助建設電池設施。預計將為當地新增 245 個就業機會,進一步鞏固汽車業在捷克佔 GDP 一成的經濟地位。

國家與品牌的雙贏
捷克總理 Petr Fiala 在宣布儀式上表示,成功爭取 Toyota 投資,代表國家能持續提升技術水平,保持在歐洲及全球汽車業的競爭力。工業及貿易部長 Lukáš Vlček 亦強調,憑藉穩定的營商環境與熟練勞動力,捷克是全球科技企業的理想夥伴,而這次合作將大幅推動國家經濟轉型。

至於 Toyota Motor Europe 總裁中田義弘則指出,這項先進技術項目不單有助鞏固 Toyota 在歐洲市場的影響力,更是公司邁向 2040 年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一步。

TMMCZ 的角色與歷史
目前,TMMCZ 每年產能約 22 萬輛,主要生產 Aygo X 與 Yaris Hybrid。隨着新 BEV 的投產,工廠將進一步擴充「多路徑」生產能力,並帶動供應鏈發展,當地供應零件比例高達 65%。此外,TMMCZ 自 2002 年啟用以來已累積生產逾 450 萬輛汽車,更於 2024 年成為 Toyota 歐洲首個物流「超級樞紐」,向中歐六大市場供應 Toyota 和 Lexus 車型。

這次 Toyota 選擇在捷克投產純電車,背後意義不僅是區域製造基地的升級,更是品牌策略上的信號。Toyota 一直主張「多路徑」——並非單靠 BEV,而是同時發展 Hybrid、PHEV、Fuel Cell 等方案,務求在不同市場找到最佳解決方法。今次投資,除了回應歐洲對電動車的強勁需求,亦是對「本地化製造」與「碳中和目標」的實際行動。對香港讀者而言,這代表未來在歐洲生產的 Toyota 電動車,有望以更穩定的供應與更具競爭力的成本進入國際市場。Toyota 向來不急於追逐短期市場風潮,但每一步都極具戰略性——而捷克 BEV 廠房的落成,或許正是其「慢行先至穩贏」的最佳體現。

BYD 日本大劈價:EV 平至 149 萬日圓!連Tesla都要跟打價格戰


在中國市場增長放緩的壓力下,BYD(比亞迪)決定將戰線推向日本,打出前所未有的價格攻勢。最新宣佈旗下多款電動車在9月底前進行期間限定大幅減價,折扣幅度高達117萬日圓,令小型電動車 Dolphin(海豚) 成為日本最平的乘用EV,補助金後更可以 149萬日圓 入手,震撼市場。

今次減價涵蓋多個型號:包括中型房車 Seal(海豹)、小型掀背車 Dolphin(海豚),以及剛於4月推出的SUV Sea Lion 7(海獅7)。其中 Seal 四驅版本減價後只需 455萬日圓入門,Dolphin 更壓過 Nissan 的輕型電動車 Sakura,成為市場最便宜的選擇。

對於精打細算的日本家庭來說,當地政府與地方補助金進一步將實際落地價推低至149萬日圓,幾乎等於一輛入門輕汽油車的價錢。這種「跳級式」定價策略,明顯是 BYD 要用價格打開銷量局面。

中國遇冷 日本成新戰場
BYD 在中國憑藉價格戰一度快速擴張,但過度競爭導致盈利能力下降。7月全球銷量雖仍錄得增長,但較6月明顯放緩。面對內地需求放緩與行業批評,BYD 轉而加碼布局日本市場。今年1至7月已經錄得 1,936台銷售,按年升幅達 50%,勢頭強勁。廠方更計劃於2026年在日本推出輕型EV,並開發專用平台,鎖定與日產、三菱等本地品牌的輕EV市場正面競爭。

韓國現代、Tesla同步殺價
BYD 並非唯一玩家。Hyundai 亦宣佈旗下 Ioniq 5 減價高達 158萬日圓,Kona EV 低至 301萬日圓 起;Tesla 亦在5月加入價格戰。幾大外資品牌同時壓價,令日本本土車廠倍感壓力。Honda、Suzuki 與 Nissan 雖準備陸續推出新世代 EV,但在定價上能否與這些「低價衝擊波」抗衡,仍是一大疑問。

BYD 今次在日本的定價策略,幾乎就是「割喉式」的挑戰。以 Dolphin 打到比日本本土的輕EV還便宜,對消費者來說當然具吸引力;但從企業層面,這場價格戰未必能帶來健康的盈利結構。香港消費者未必直接受惠於這種定價,但若趨勢延伸到其他市場,長遠可能改變大家對 EV 「高價門檻」的印象。對於仍觀望電動車的家庭來說,這種價錢開始真正觸及「汽油車替代」的臨界點,對市場接受度是一大推手。問題是,當車價愈壓愈低,品牌之間還能靠什麼突圍?這將會是下一步更值得觀察的地方。

趨勢科技衝入 F1 戰場!McLaren迎來「隱形保護神」


在F1賽場上,大家最注目的通常是車速、策略與車手表現,但今次 McLaren 的新夥伴卻不是提供馬力或空力套件,而是來自資訊保安領域的全球巨頭 – 趨勢科技(Trend Micro)。雙方正式結盟,從2025年下半賽季起,趨勢科技將成為 McLaren F1 車隊的官方合作夥伴,為賽場帶來另一種至關重要的「速度武器」:數據與系統的安全保障。

現代F1比賽早已不只是在賽道上爭分奪秒,數據分析、即時通訊和策略運算同樣是勝負關鍵。當團隊內部流通的龐大資料涉及車輛設定、比賽策略及機密技術,一旦遭受駭客攻擊,後果將比一次失誤進站更嚴重。趨勢科技正是以這種「看不見的防護罩」身份加入,為 McLaren 確保在競速與資訊安全兩方面都能保持領先。

McLaren 聯席商務總監 Matt Dennington 表示,趨勢科技過往在電動賽車領域的支援早已展現實力,如今擴展合作到F1賽道,將為車隊注入新一層信心。畢竟在毫秒之差決定勝負的環境下,任何資訊安全漏洞都可能直接影響比賽結果。

對趨勢科技來說,這次合作不只是商業贊助,而是理念的共鳴。營運長 Kevin Simzer 強調,雙方都追求卓越、以創新和速度驅動,並堅持「安全」與「以客為尊」的精神。透過與 McLaren 的結合,他們將不單止守護車隊資料,還會在賽季期間舉辦一系列互動活動,把「Trend Experience」品牌價值直接帶給合作夥伴與客戶。

Audi Concept C 揭示未來設計革命


Audi 近日於設計之都米蘭發表全新 Concept C,正式宣告品牌設計語言進入全新時代。以「Strive for clarity」為核心理念,Audi 希望透過極簡與純粹的設計方向,為汽車世界帶來一場革新,亦象徵品牌由內而外的徹底重整。


回歸幾何純粹美學
Concept C 的造型,延續 Audi 一貫的優雅與精緻,但今次卻更加大膽,採取「Radical simplicity」的設計哲學。車身線條刪繁就簡,沒有多餘裝飾,僅以清晰的幾何比例營造氣勢。最矚目是垂直設計靈感,源自歷史上的 Auto Union Type C 賽車,強化了車身的視覺焦點,令人一眼便認出四環標誌背後的家族基因。


科技與情感並重
進入車廂,Concept C 同樣以「減法設計」為本。Audi 把智能科技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準確而不打擾的資訊,讓駕駛者專注於路面。設計師 Massimo Frascella 強調,Audi 並非單純追求理性,而是希望營造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氛圍,讓座駕成為文化與情感的載體。


動力與品牌方向
雖然 Concept C 仍屬概念車,Audi 卻已清楚指出未來的產品路線。除了全面電動化,品牌亦會保留混能及新一代燃油引擎,保持市場靈活度。Audi CEO Gernot Döllner 更透露,2026 年 Audi 將正式進軍 F1,把新技術在賽場上淬煉,再帶回量產車型。這種「設計與賽事並進」的策略,正是 Audi 企圖重奪技術領導地位的重要棋步。


對於追求高端品味的買家,Concept C 的極簡美學正好滿足「少即是多」的奢華感。對年輕一代而言,Audi 的新設計語言更具時代感,擺脫繁瑣造型,迎合數碼世代對簡潔的偏好。而對傳統 Audi 車迷來說,垂直設計與品牌歷史賽車的呼應,則是一種文化傳承,將昔日輝煌與未來創新結合。


Audi 今次的「清晰革命」非常貼地。當今日車壇充斥浮誇設計與堆砌科技,Audi 卻選擇反其道而行,回歸最基本的「清楚、簡單、純粹」。這種美學哲學,不止適用於汽車,甚至能對生活有啟發:有時候,去除多餘,才能找到真正的價值。Concept C 不單是一部車的雛形,而是一場設計思維的覺醒。

氫能世代逼近!BMW 將於 2028 年量產第三代燃料電池系統


BMW Group 再次展示其「技術開放」的長遠戰略,正式宣布 2028 年將在奧地利 Steyr 工廠展開燃料電池系統的量產。這將是 BMW 首款投產的氫能燃料電池車型,標誌着品牌繼電動與內燃機後,進一步把氫能納入其多元驅動版圖,邁向零排放高性能移動的新階段。


第三代燃料電池:更小、更強、更高效
BMW 的氫能技術已歷經三代演進:
• 第一代(2014):由 Toyota 提供完整燃料電池,裝配於 535iA 測試車。
• 第二代(2022 起):應用於 iX5 Hydrogen 試驗車隊,BMW 負責系統整合,燃料電池由 Toyota 供應。
• 第三代(2028):BMW 與 Toyota 聯手研發動力總成,核心燃料電池技術將同時服務於乘用車與商用車,並顯著升級。

新系統帶來三大提升:
1. 緊湊度提升:體積縮小約 25%,功率密度卻更高。
2. 更高整合度:能無縫嵌入未來車型平台,便於靈活推出不同驅動版本。
3. 效率改善:藉升級零件與改良控制策略,令輸出與續航更佳,能耗更低,全面超越第二代。


德國核心研發:從原型到量產
BMW 位於慕尼黑的氫能技術中心正進行原型製造,專注於裝配測試、質量驗證及工業化流程。同時,系統層級與整車測試也在進行,以確保燃料電池能達到 BMW 一貫的性能與安全標準。燃料電池的運作原理,是將儲氫罐中的氫氣與空氣中的氧氣進行電化學反應,直接生成電能推動電動馬達,過程中只有水蒸氣排放。


Steyr 與 Landshut:量產與零件雙重佈局
Steyr 工廠擁有跨越內燃機與電動馬達的數十年經驗,現正加建全新測試台與生產線,以便 2028 年投產燃料電池系統。BMW 高層強調,這是「技術開放」理念下的重要實踐,將氫能與電動、燃油動力並行。


另一方面,Landshut 工廠將承擔核心零件的製造,包括氫能專屬的 BMW Energy Master 控制單元,可支援 400–800V 電壓範圍,並連接高壓電池數據。2026 年開始建設,並於 Dingolfing 工廠試製原型。Landshut 亦會製造壓力殼體與壓板,延續 iX5 Hydrogen 的生產經驗。

BMW 的氫能戰略並非「取代電動」,而是「並行選項」。對於長途駕駛與大型車型而言,氫能能提供更快加注與更長續航,彌補純電的痛點。從品牌層面看,BMW 把研發與量產放在歐洲,既是鞏固技術自主權,也展現其在氫能領域要領先 Toyota 等對手的決心。對香港市場來說,雖然氫能基建仍遠未成熟,但從 2028 年開始,全球高端氫能乘用車市場將真正成形,這對電動車已成紅海的格局,無疑是一劑新鮮刺激。BMW 正準備把「氫能」變成車主在選擇新能源車時的一個「真選項」。

Rolls-Royce Spectre Inspired by Primavera 三重花季定製


春天總是來得快、走得也快。Rolls-Royce 這次用一套名為「Spectre Inspired by Primavera」的 Bespoke 高級定製系列,把那份稍縱即逝的春意鎖進純電超豪華雙門之中:三款主題、專屬配色與細節、配上全新 23 吋「花瓣」輪圈與滿室星河,藝術感與工藝感同時拉滿——而且已開放限量委託,預計 2026 年春季前啟動交付。 


外型與設計:把花瓣畫在腰線,把花開做成輪圈
整個 Primavera 系列以「櫻花」作為靈魂元素。品牌設計師先以手繪呈現花枝與花朵,再數碼化,最後落在車身手繪腰線與多處細節。三款作品 - Evanescent、Reverie、Blossom——各自擁有專屬車色與配搭:

• Evanescent:Crystal over Arctic White 水晶極地白,襯以 Turchese 綠松石腰線、櫻花圖案與同色制動卡鉗;輪圈中心飾件與點綴同樣講究,主題是「野花奔放、瞬間奪目」。 
• Reverie:整體走「安寧復甦」路線,Duck Egg Blue 車身配 Forge Yellow 鍛造黃腰線與櫻花飾樣,色調柔和卻有亮點。 
• Blossom:最「春光四射」的一款,Velvet Orchid Metallic 絲絨蘭金屬紫車身碰撞鍛造黃腰線與花卉圖案,優雅之餘透著一絲俏麗。

系列亦首度搭載全新設計23 吋合金輪圈:造型就像花瓣層層綻放,視覺上與主題合一,細節甚至延伸至輪圈中心金屬飾條與卡鉗配色統一,將春日生機「機械化」地雕在行走部件上。 


車廂與工藝:黑木雕櫻、星光春季大三角
打開車門,春意由鋁與皮轉為木與光。Primavera 的內飾核心是一套黑木飾板雷射雕刻——枝幹舒展、櫻花盛放。為了在拋光木面上保留圖案的層次與細膩,團隊進行了37 種不同雷射密度測試,再配合全新打磨流程,務求既不傷木紋,又能把花瓣的柔感「刻」出來。 

星光元素也玩到極致:星光車門鑲嵌 4,796 顆手工定位光點;中控星光飾板則以逾 5,500 顆光點構成抽象星群,靈感源於北半球春季夜空的「春季大三角」(由牧夫座、獅子座、處女座的明星構成),把「春」不只畫在花,也投射到天。發光迎賓踏板上還鐫刻 “Spectre – Inspired by Primavera” 字樣,專屬感一步到位。 


座椅頭枕刺繡同樣是技術秀:設計師以側影輪廓堆疊出立體花瓣效果,讓乘客一坐下,便被春風包圍。至於配色:
• Evanescent 以 Grace White 優雅白皮革為基調,搭 Turchese 點綴與 Chartreuse 亮黃縫線,清新又帶一點活潑。
• Reverie 以 Grace White + Charles Blue 的純淨雙色營造靜謐,Forge Yellow 作微量「提神」。
• Blossom 則用 Grace White + Peony Pink 芍藥粉,加鍛造黃滾邊,溫柔卻不流於甜膩。 


動力系統與底盤:純電 Rolls-Royce 的詩與遠方
Spectre 的本質是品牌純電雙門超豪華 GT。Primavera 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度定製主題,把調性與格局升級為「可帶走的季節」。官方此番重點放在藝術與工藝敘事,而非硬件數字;對買家來說,關鍵是「電動的靜謐與從容」,如何與 Rolls-Royce 的「魔毯」氣質與 Bespoke 細節相遇——Primavera 給出的答案,是把情緒與宇宙寫進座艙,再以春的顏色收邊。 


在這個「算力」與「數字」主導的年代,Rolls-Royce 反其道而行:用手繪、木作、星光與顏色去對話一個季節,然後把它安置在一部純電 GT 之內。Primavera 的迷人之處,在於它沒有單純把櫻花當作「圖樣」,而是建立了一套從外到內、從地到天(輪圈到星光)的敘事系統,既詩意又自洽。對香港買家而言,這是那種駛出灣仔、穿過中環,夜色落在維港時,你會突然明白:春天其實不是一個月份,而是一種被精準保存的情緒。而當這份情緒被裝進 Spectre 的靜謐與從容之中,你獲得的不只是代步——是可被反覆展演、可長年共處的儀式感。 

Subaru Forester e-Boxer Hybrid 黑馬之選


在競賽或有民主制度的選舉當中,有些不是熱門的球員、隊伍或參選人卻擁有隨時令賽果出現變數的實力,我們稱他們為「黑馬」。Subaru 雖非小眾,但絕對不屬於大多數人認為的熱門牌子,但其產品的實力一向很高,位置於 Crosstrek 和 Outback 中間的 Forester 是 Subaru 內的中型 SUV,我們對它一向有蠻好印象,皆因車子在那越野混高身房車的 crossover 外形之內,有頗豐富的車廂用料和裝備,行車感覺高質,水平對向引擎加平衡四驅系統造就低重心和高效能傳動,EyeSight 系統有齊備的主動安全保障;面前的這一部是車系的第 6 代全新款式,除繼續擁有以上的描述外,方方面面也有改良,著實是「黑馬」一部。


新款 Forester 的車身比舊款長 30mm 和闊 15mm,高度一樣,輪距仍是 2,670mm。像是將 Wagon 升高作越野的外形設計,有不怕擒上路膊的 220mm 離地距和 500mm 涉水高度,下身如常有「一舊舊」的黑膠裝飾帶來粗獷的一面,鬼面罩及其橫形裝飾與頭燈連在一起帶來「黑面」效果,廠形容為更加「莊重」,尾燈由舊款的「蟹鉗」形改為有「Y」形灰色圖案,之前貼在車尾右邊的銀色「Forester」logo 改為尾門中間的凹字,前輪拱有通窿出風口,D 柱的一條黑膠裝飾有「Symmetrical AWD」字;新增的車身顏色有 River Rock Pearl 銀、Cashmere Gold Opal 金和 Daybreak Blue Pearl 藍色。


機械設計上,舊款 Forester 在 2018 年推出時增設的混能版本,摩打只有 16.7 匹 / 66 牛頓米輸出,只可當是幫補一下,新款的混能系統據說是由豐田提供,混能摩打(還有撻火器、前差速、波箱電腦)同樣與波箱綜合一起來慳位,現「正正經經」有 122 匹 / 276 牛頓米輸出。引擎由 156 匹 / 196 牛頓米輸出的 2.0 升水平對向 4 汽缸改為 2.5 升,現有 164 匹 / 212 牛頓米。新版本 Lineartronic 無段變速波箱與 Crosstrek 一樣有 8 速手動 +/- 控制,之前是 7 速。

Subaru Global Platform 底架跟隨 Crosstrek 和 Levorg 等採用「Full-inner-frame construction」全內框構造,即先製成整個內框架後才焊上車身,Forester 有加強焊接點及有更多膠水黏合,底架硬度增加 10%,帶來更高寧靜度、順滑感和操控性;懸掛依然是前支柱、後雙搖臂。新的雙齒輪(dual-pinion)電軚,將轉向軸和齒輪軸分隔以隔掉雜訊和提升軚感。


車子採用在 Crosstrek 最先出現的新版本 EyeSight 4.0 主動安全系統,三個睇路鏡頭其中一個是個 134 度的廣角鏡,監察範圍比舊款 EyeSight 闊近一倍,並有升級軟件和識別功能,除原有的預警式煞車、離線警示和扭軚輔助、Lane Sway Warning 搖擺不定警示、Lead Vehicle Start Alert 前車起步提示、「防止踩錯油門當是 brake」的 Pre-Collision Throttle Management 防撞動力管理外,4.0 的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主動跟車巡航系統有得自動扭軚跟線,自動煞車改良得更懂在十字路口識別行人和單車,亦有後波自動煞車 RAB、人臉識別防瞌睡/防分心 Driver Monitoring System,新 Forester 更有一個 Emergency Driving Stop System —— 當系統發覺司機超過一段時間不作為的話,會先提示後煞停。由 VDC(Vehicle Dynamics Control)車輛動態控制管理的 Active Torque Vectoring 主動扭力分配系統,會以夾前後內 brake 幫車拗入彎。


新 Forester 與 Crosstrek 及近年的新 Subaru 一樣,之前錶台頂的「Cap 帽」形小顯示屏要跟隊改用中台垂直大屏幕,之內可看到圖案精美的動力流程、車身搖擺角度、Maintenance 維修事項這些,之前位於波棍台的實體 X-Mode 制亦全歸納入屏幕內撳。「一舊二舊」的錶台、中橋、門壁繼續有又厚又靚的用料,皮革座椅在側墊處有點仿麂皮,前座乃與日本群馬大學醫學院共同設計,減少車身搖擺經座墊傳至頭部,感低「暈車浪」可能。後座和尾門底部的黑膠裝飾與 Crosstrek 一樣有「山」形圖案,除觀感貼題外刮花了也不太礙眼。

車子配有 Harman/Kardon 音響組合、後排中橋風口和充電插頭、前排天窗、腳踢尾門,尾箱旁有 12V 電源插頭、繩網掛勾、膠兜、彈低 40:60 後排椅背的手拉掣…… 撇開它的離地澗水越野功能,其實是一部頗實用的旅行車。

舊款 Forester Hybrid 有「EV」、「Engine」和「Motor Assist」三個自動切換的驅動模式,司機坐著沒有甚麼好做,新款與豐田的 Hybrid 車一樣有個「EV」制可以撳撳,同樣要在大概 40km/h 以下兼要夠電才可用。用起上來與豐田的一樣,不夠電時它會「嘟嘟」撻車,踩油稍大它亦要「嘟嘟」撻車,40 餘 km/h 車速太高它又「嘟嘟」不肯,總是「嫌三嫌四」,被它「嘟」的多過可以行電,還是交由系統自行判斷好了。但無疑當情況適合行「EV」時,確實可在燈與燈之間或停車場內蠕動時省卻電油。車子平均耗油量 6.2L/100km,舊款是 6.7L/100km。

車子加速力度一般,有摩打輔助下扭力反應變得均衡起來,有「好去」感覺。較高速時見它只行引擎,收油和踩 brake 時密密充電,電量低時引擎會發電充電。Subaru 的無段變速波箱向來反應算快,雖然本質上都是轉數隨著油門而升升降降,但踩油後等轉數上升也不會太久,想在彎路上保持轉數或落斜拖波可用 M 波 +/-,然而指針儀錶以電錶取代了轉數錶,手動 +/- 時對轉數只能靠估;儀錶中央顯示區的上半截可滾出耗油量、動力流程,SI-Drive 反應系統同有「I」for Intelligence 和加高轉數及加快波箱反應的「S」for Sport 模式。


改為撳 Mon 的 X-Mode 功能,如常會自行分動行越野和有 HDC 自動夾 brake 落斜,另有 Snow/Dirt 沙地和 Deep Snow/Mud 泥地模式選擇。SGP 底盤向來有幼滑、隔震的行車質感,Forester 在日式軟柔的懸掛反應下吸震比較細密。Subaru 催捧得不能更多的低重心平衡四驅系統,令拐彎時車身亦沒有太過拋浮,「推頭」出現於高身房車不算太高的合理車速下。所說的雙齒輪電軚亦沒有一向 Subaru 軚盤的晃動,確實比較自然。懂跟車追線的巡航系統在公路上可做到半自動駕駛,防分心功能比國產車更嚴格,想舉起手機影影錶板它都立刻「嘟」人,似乎要全時間見到你雙眼睇路它才放心。

在電動車當道的環境下,代理指售價 $369,800 的混能 Forester 擁有可抗焦慮的高達 1,000km 續航距,我們覺得車子繼續有舒適的乘坐感,觀感和用料高質的車廂,好用的配置,feel 得到的低重心操控,叫人安心的安全和四驅系統,撇開它是冷門還是熱門選擇,客觀而言是一位實力派參選人。


「一舊二舊」的錶台、中橋、門壁繼續有又厚又靚的用料,觀感高質。


車子加速力度一般,有摩打輔助下扭力反應變得均衡起來,有「好去」感覺;指針儀錶以電錶取代了轉數錶,手動 +/- 時對轉數只能靠估。


前座乃與日本群馬大學醫學院共同設計,減少車身搖擺經座墊傳至頭部,感低「暈車浪」可能;SGP 底盤向來有幼滑、隔震的行車質感。


舊款 Forester 的 2.0 引擎有 156 匹輸出,摩打只有 16.7 匹,新款的 2.5 引擎有 164 匹/輸出,摩打有「正正經經」的 122 匹。


尾箱有 12V 插頭、掛勾、膠兜、彈低 40:60 後排椅背的手拉掣;後座和尾門底的黑膠裝飾有「山」形圖案,除觀感貼題外,刮花了也不太礙眼。


車子配有 Harman/Kardon 音響組合、後排中橋風口和充電插頭、前排天窗、腳踢尾門。


鬼面罩及其橫形裝飾與頭燈連在一起帶來「黑面」效果,廠方形容為更加「莊重」。


尾燈由舊款的「蟹鉗」形改為有「Y」形灰色圖案,之前貼在車尾右邊的銀色「Forester」logo 改為尾門中間的凹字。


SGP 底架跟隨 Crosstrek 和 Levorg 等採用「Full-inner-frame construction」構造,Forester 有加強焊接點和更多膠水黏合,底架硬度增加 10%。


新 Forester 的車身比舊款長 30mm 和闊 15mm,高度一樣,輪距仍是 2,670mm;水平對向引擎加平衡四驅系統造就低重心和高效能傳動。


新款的混能系統據說是由豐田提供,與豐田的 Hybrid 車一樣有個「EV」制可以撳撳,同樣要在大約 40km/h 以下兼且要夠電才可用。


新版本 Lineartronic 無段變速波箱與 Crosstrek 一樣有 8 速手動 +/- 控制,之前是 7 速,想在彎路上保持轉數或落斜拖波可用 M 波 +/-。


SI-Drive 反應系統同樣設有「I」for Intelligence 和提升轉數及波箱反應的「S」for Sport 模式。


較高速時見它只行引擎,收油和踩 Brake 時密密充電,電量低時引擎會發電充電。


之前的「Cap 帽」形小顯示屏已跟隨 Crosstrek 等改用垂直大屏幕,之內可看到圖案精美的動力流程、車身搖擺角度、Maintenance 維修事項這些。


改為撳 Mon 的 X-Mode 功能,如常會自行分動行越野,並設有 HDC 自動夾 brake 落斜,另有 Snow/Dirt 沙地和 Deep Snow/Mud 泥地模式選擇。


EyeSight 4.0 安全系統的監察範圍比舊款闊近一倍,防分心功能比國產車嚴格,稍一不專注它都會立刻「嘟」人,要全時間見到你雙眼睇路它才放心。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水平對向四汽缸 + 混能系統
排氣量:2,498 cc
最大馬力:164 匹 / 5,600 轉時(摩打輸出 122 匹)
最大扭力:212 牛頓米 / 4,000-4,400 轉時(摩打輸出 276 牛頓米)
波箱設計:無段變速波箱
體積:4,655 X 1,830 X 1,730 mm
重量:1,730-1,750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369,800 起
網址:http://www.subaru.asia
查詢:2828 2488 (Motor Image Kowloon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都市小精靈回歸!smart #2 將於 2026 年重塑經典城市車


smart 官方確認,品牌將重返兩座微型車市場,推出全新 smart #2,一款純電 A-Segment 城市車。這部小巧靈活的「都市小精靈」,將於 2026 年底正式首發,首波市場包括中國、歐洲及其他精選市場,標誌着 smart 再度回歸其最具代表性的細車級別。

早在 1998 年,smart fortwo 以獨特的雙座車身與超短尺寸,成為城市出行的文化符號,全球累積超過兩百萬用戶。如今 smart #2 以全新姿態重生,目標是在純電年代再次定義「都市代步車」:體積小、設計精、科技先進,並且符合現代消費者對智能出行的需求。


全新 smart #2 由 Mercedes-Benz 設計團隊操刀造型,確保延續 premium 都市車的獨特美學。同時,smart 工程團隊為其開發 全新專屬架構,專注於超緊湊電動車的空間利用與安全表現。這也是 smart 首次為城市雙座車打造專屬純電平台,顯示品牌對此細分市場的長期承諾。

smart 全球 CEO 湯向斌 坦言:「開發一台小型雙座純電車的難度,遠比開發一部大型車更高。」因為在有限體積內,必須兼顧電池布局、續航、安全與日常便利。不過,他認為現在正是重塑都市小車的最佳時機,smart 已經完成品牌重組與產能升級,具備全面推出新世代產品的能力。


全球 CMO 張萌 則指出,27 年前 fortwo 不單是一部車,更是都市文化的象徵。全新 smart #2 將延續這份精神,以純電雙座形式,把智能科技與簡約設計融入經典概念中,讓小車再次成為年輕一代的「城市符號」。


在 SUV 當道的年代,smart 仍堅持重返小車市場,這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品牌自信。對香港這類城市而言,擁車空間有限,泊車困難,卻又需要靈活機動的小型代步工具,smart #2 的出現恰好對症下藥。若能在設計上保持個性,並在科技體驗與續航上達標,它極有機會再次掀起城市代步潮流。畢竟,在「車愈大愈好」的時代,能在街頭看到一部別具格調的小車,反而成為一種最鮮明的個人宣言。

Genesis Magma Racing GMR-001 Hypercar 完成首次完整測試


Genesis Magma Racing 宣布,其首部耐力賽 Hypercar — GMR-001 已於法國 Paul Ricard 賽道完成為期五日、超過 500 圈的首次完整測試。這部搭載 3.2 公升 V8 雙渦輪混能系統的原型車,將在 2026 年 FIA WEC 世界耐力錦標賽中首次登場,象徵韓國豪華品牌 Genesis 正式進軍頂尖耐力賽舞台。

今次測試的重點是 動力與混能系統的軟件配置,包括輸出模式、能量回收與電子控制邏輯。技術總監 FX Demaison 指出,初期目標不是追求圈速,而是確保各子系統能協調運作,並逐步建立可靠性。團隊與底盤合作夥伴 ORECA 緊密協作,利用 Paul Ricard 與兩家工廠的地理便利,加快調整效率。


這次是兩位正選車手 André Lotterer 與 Pipo Derani 首次在正規賽道與比賽輪胎上測試 GMR-001。Lotterer 直言「車天生底子不錯,反應自然又有樂趣」,Derani 則認為「雖然初期總有未知數,但 GMR-001 給予我們一個良好基礎」。首席工程師 Justin Taylor 更驚訝地指出,團隊已能開始討論性能優化,而不只是「能不能跑起來」。

測試期間雖然出現小問題,但工程團隊能迅速修正,並利用非跑日時間在工廠與 ORECA 工程師協同解決,再回到賽道驗證。這種「邊跑邊修」的過程正是耐力賽新車開發的關鍵,下一階段將專注於 耐久性、賽事操作流程與性能最大化。


Genesis 自 2021 年登陸歐洲後,已逐步建立豪華電動車品牌形象。隨着 Magma 高性能子品牌誕生,GMR-001 Hypercar 將在 2026 年 WEC 出戰,與 GV60 Magma 等市售性能車一同,強化「韓流豪華+性能」的新品牌定位。

GMR-001 的測試完成,標誌 Genesis 不再只是電動豪華品牌,而是要 正面進軍國際賽車舞台。對香港與亞洲車迷來說,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時刻:一個來自韓國的年輕豪華品牌,決心挑戰長期由歐洲廠商主導的耐力賽場。雖然未來仍需時間驗證耐久與競爭力,但 Genesis 已透過 GMR-001 釋出明確信號:它不只要在展廳與豪華市場競爭,更要在賽道上與 Ferrari、Porsche、Toyota 直接對話。這種野心與勇氣,已足夠令全球車壇重新審視這個「新貴」。

XPENG 將於 IAA Mobility 2025 歐洲發表新一代智能移動願景


中國智能電動車品牌 XPENG 小鵬汽車 宣布將於 2025 年 9 月 8 至 14 日在德國慕尼黑 IAA Mobility 車展亮相,主題定為 「AI Transforms the World」。這次參展不僅是產品展示,更是一次完整的 AI 移動生態系統發表,標誌着品牌正式把視線集中在歐洲市場,並進一步定位自己為全球 AI 驅動移動科技領導者。

歐洲首演與全線車型
亮點之一是 Next XPENG P7 純電運動房車的歐洲首演,這款新世代 P7 強調「AI 定義座駕」,結合自動駕駛與智能座艙系統,打造新型態豪華純電轎跑。現場同時展出 XPENG 全新車系:
• X9 純電 MPV:家庭與多用途市場新旗艦;
• G9 全新旗艦 SUV:承載品牌高端定位;
• G6 超智駕 Coupé SUV:主打設計與智能科技平衡;
• P7+ 全球首部 AI 定義智能轎車:將車輛徹底升級為「AI 行動終端」。

XPENG 更將帶來 人形機械人 IRON 的實地展示,強調 AI 不止用於車輛,還將延伸至日常生活。IRON 的亮相,意味著 XPENG 正嘗試打造一個跨越出行、服務與智能助手的完整 AI 生態,並向歐洲觀眾展示「未來的日常縮影」。

XPENG 稱其 AI Tech Tree 生態系統,涵蓋自動駕駛、智慧座艙、AI 移動方案,並可與未來機械人、智慧出行設備互聯互通。副主席兼總裁 顧宏地博士(Dr. Brian Gu) 強調,IAA Mobility 2025 將是品牌邁向「AI 重塑全球交通」的重要一步,不只是展示車,更是要展現「AI 如何改變人類出行」。

XPENG 在中國市場已憑智能駕駛技術打響名號,如今選擇在 IAA Mobility 這類國際舞台「全面鋪排」,正是要向歐洲市場證明自己不是單純電動車品牌,而是 AI 移動解決方案供應商。對香港或歐洲消費者來說,這代表未來買一部小鵬,可能不是買一部車,而是買一整套 AI 生活方式。問題在於:歐洲市場是否已準備好接受「車等於 AI 平台」這種思維?XPENG 的表現,將會成為這場觀念轉型的重要觀察指標。

一充行二百公里!全新 Volvo XC70 插電式混能 SUV 亮相


Volvo 公布全新 XC70 插電式混能 SUV,這是品牌首款擁有超長純電續航的 PHEV,根據中國 CLTC 測試可達 200 公里以上,刷新 Volvo 插電式車系紀錄。新車率先於中國市場開放預訂,稍後將登陸歐洲,成為 Volvo 在全球電氣化戰略中的重要支柱。

XC70 建基於 Volvo 全新 SMA(Scalable Modular Architecture)平台,專為長續航插電式混能車開發。車載電池支援快充,由 0–80% 僅需 23 分鐘,並具備 雙向供電功能,能為戶外電器、露營裝備供電,化身「移動電源」。在純電模式下應付日常通勤已綽綽有餘;遇上長途則由高效汽油引擎補足,整體續航超過 1,200 公里,有效消除純電車常見的「續航焦慮」。


外觀上,XC70 延續 Volvo 的斯堪的納維亞簡約設計:車身線條俐落,肩線結實,配合漸收的車頂,呈現沉穩卻不失動感。車頭換上封閉式盾形鬼面罩,並加入主動式進氣格柵,能依據冷卻與氣候需求自動調整,進一步提升能效與續航。尾部則以 C 型直立尾燈融入尾玻璃,既美觀又實用。


內裝保持 Volvo 一貫的清爽北歐格調,並用上高質感物料。車廂空間闊落,座椅支撐度與舒適感兼備,加上智慧收納設計,令家庭出行更輕鬆。中控搭載 15.4 吋橫向觸控屏,駕駛者前方則是 12.3 吋全數碼儀表,並可選配 92 吋擴增實境 HUD,帶來沉浸式的駕駛體驗。系統支援 AI 語音助理、OTA 更新,以及 Volvo Cars app 遠端操控,例如預先調節車廂溫度。音響系統經專屬調音,打造高水準聽覺體驗。


XC70 標配 Volvo 最新 Safe Space Technology,結合雷達、攝像頭與感測器,全天候監測周邊環境。除了主動避撞輔助,還新增 開門警示系統,避免與單車或行人發生意外。其他智能駕駛功能包括:自動換線、Park Pilot Assist 停車輔助與導航輔助。


XC70 的定位很清晰:它是 純電與燃油之間的橋樑。對中國市場來說,200 公里以上純電續航已足夠應付日常,結合燃油引擎更能應對長途出行;對歐洲或香港這類基建逐步成熟的市場,它則是一種「無痛轉型」方案。XC70 同時擁有 Volvo 的舒適、安全與設計美學,對追求實用、家庭導向又想感受新科技的車主來說,是一款極具吸引力的過渡型豪華 SUV。換言之,這是一部 既能滿足環保理想,又能顧及現實需求 的智慧之選。

Aston Martin Vantage S 正式成為 F1 官方 Safety Car


Aston Martin 宣布,品牌最新推出的 Vantage S 正式擔任 FIA F1 官方 Safety Car,並於 2025 年荷蘭大獎賽 Zandvoort 首度登場。這部史上最性能化的 Vantage,將與 DBX707 醫療車一同,成為賽道上維護安全的英倫代表。

新 Vantage S 搭載 4.0 公升 V8 雙渦輪增壓引擎,輸出達 680PS 與 800Nm 扭力,0–100km/h 加速僅需 3.4 秒,極速高達 325km/h(202mph)。如此性能,即使在 Safety Car 任務中領航一眾 F1 戰駒,也絕不會拖慢節奏。


為符合職責需求,Safety Car 版 Vantage S 加裝 FIA 專屬燈條與 加大型後尾翼,同時採用中央引擎蓋散熱鰭片與全寬尾蓋擾流板,提升下壓力與散熱表現,確保在極端情況下保持穩定。

Aston Martin 特別針對 Safety Car 的角色進行空力與動態優化,使其在高速彎中具備極高前端抓地與轉向反應。FIA 指定 Safety Car 車手 Bernd Mayländer 表示,新 Vantage S 的性能進一步強化了他在賽道上快速、安全回應的能力。


Aston Martin 全球市場總監 Alex Long 強調,Vantage S 代表了品牌跑車的性能巔峰,能成為 Safety Car 是極大榮譽,更是品牌在全球舞台提升知名度的最佳契機。車身塗裝為與 F1 車隊一致的 Podium Green,進一步強化 Aston Martin 與 F1 的形象連結。

對車迷來說,Safety Car 不只是「比賽中斷的標誌」,更是賽道上能夠近距離觀賞的高性能公路車代表。今次 Vantage S 接任,等於把一部極致駕駛機器直接送上世界最大舞台。對 Aston Martin 而言,這既是展示品牌核心的「性能+優雅」,亦是品牌行銷的最佳切入點。想像一下,在 F1 世界冠軍級戰駒緊隨身後時,Vantage S 依然能帶頭衝鋒,這畫面本身,已經足夠寫入 Aston Martin 的品牌傳奇。

細車都有賽車味!第二代 Toyota Aqua GR SPORT 登場


Toyota Gazoo Racing 正式為第二代 Aqua 推出 GR SPORT 版本,把這款人氣小型油電車注入「GR」系列的運動基因。新車售價由 2,595,000 日圓(約港幣 13 萬)起,延續 Aqua 一貫的舒適與省油特性,同時加入專屬底盤強化、懸掛調校及空力套件,帶來更鮮明的駕駛樂趣與個性化風格。


新一代 Aqua GR SPORT 的開發理念是「意之所至,操之在手」,因此工程團隊針對車架與操控細節進行了全面強化。底盤方面加入 專屬剛性補強件,包括地台下方兩組支撐及後防撞樑加固,提升車身穩定度。前懸掛經過 吸震筒、彈簧、穩定桿及橡膠襯套專屬調校,並換上特製緩衝墊,令轉向反應更靈敏,乘坐感更平穩。後懸掛同樣針對彈簧與阻尼重新設定,加上連接螺栓更換,兼顧操控與舒適。此外,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亦經過專屬調校,方向感更直接,還有 POWER+ 模式提供更重手、更具運動感的手感,讓駕駛者更能體驗 GR 車系的「跑味」。


外觀方面,新車換上 Functional Matrix Grille 及專屬前後保險桿設計,前端加入導流飾條減少風阻,尾部則以黑色下擾流與蜂巢紋路營造低重心姿態。車側加闊側裙令視覺效果更貼地,搭配 GR 紅色卡鉗及 17 吋專屬雙色鋁合金輪圈(配 Bridgestone Potenza RE050A 輪胎),整體造型比標準版更具戰鬥氣息。

車廂內裝大量使用黑色主調,配上 GR 專屬運動化桶形座椅(以合成皮革+Air Nubuck 表皮包覆),提供更好側向支撐。三幅式真皮軚盤配 GR 標誌、鋁合金踏板及專屬飾板亦一應俱全。內飾細節以啞光深金屬與銀色點綴,強調質感與運動氛圍。


隨着 Aqua GR SPORT 登場,Toyota 於日本的 GR SPORT 家族已擴展至 六款,包括 Yaris Cross、Hilux、Land Cruiser、Copen 及 C-HR。這些車款以相對親民的價格,將賽道調校技術下放至日常用車,讓更多車主體驗 GR 品牌獨有的「駕駛樂趣」。


Aqua GR SPORT 的定位非常清晰,不需要高性能引擎,也能享受運動感。對香港這類路窄車多的城市來說,一部細小 Hybrid Hatchback 本已夠實用,而 GR SPORT 的強化底盤與專屬外觀,則為「實用車」增添一份玩味與身份感。相比傳統性能車,Aqua GR SPORT 的吸引力在於「低風險、高樂趣」,既適合年輕車主作入門體驗,也讓日常通勤不再平淡。對於想要「既要省油又要跑味」的駕駛者,這款車正好擊中需求。

全球限量 1,990 部!Volkswagen ID.3 GTX FIRE+ICE 限量復刻經典

The ID.3 GTX FIRE+ICE is produced in Zwickau and Dresden.


Volkswagen 在薩克森州 Zwickau 與 Dresden 工廠正式開啟 ID.3 GTX FIRE+ICE 特別版量產。全球限量 1,990 部,呼應 1990 年代爆紅的 Golf II Fire & Ice 精神,售價由 €56,020(約港幣 47 萬)起。這款特別版不僅致敬經典設計,更以高性能 GTX 電動驅動與獨特時尚聯乘,把「火與冰」的傳奇帶入純電時代。

1990 年,Volkswagen 推出 Golf II Fire & Ice,意外成為車迷心中的「神作」特別版。三十多年後,品牌攜手慕尼黑奢華運動時裝品牌 BOGNER FIRE+ICE,再度打造這款帶有時尚 DNA 的特別版。限量 1990 部的設定,正是對當年誕生年份的致敬。

動力數據:電動火力全開
ID.3 GTX FIRE+ICE 提供兩種動力選項:

• 210 kW(286 匹)
• 240 kW(326 匹)


兩者同樣輸出 545Nm 峰值扭力。頂規版 0–100km/h 加速僅 5.7 秒,最高電子限速 200km/h。配備 79kWh 鋰電池,DC 快充功率達 185kW,只需 26 分鐘即可由 10% 充至 80%。WLTP 綜合續航最高可達 591 公里,在純電陣營中屬長跑好手。

車身搭載 運動化 DCC 底盤(高功率版標配,入門版可選配),令 GTX FIRE+ICE 不單是外觀特別,更是擁有實實在在的駕駛操控強化。設計上則保留 FIRE+ICE 專屬元素,結合時尚與性能,展現與一般 ID.3 不同的獨特氣場。

自 2019 年底起,ID.3 已在 Zwickau 與 Dresden 量產超過 35 萬部,並出口至近 40 個市場,最遠甚至銷往印度洋的留尼汪島。薩克森州政府更視 ID.3 GTX FIRE+ICE 為當地製造實力的象徵,凸顯靈活與多元化的德國工業傳統。


ID.3 GTX FIRE+ICE 是「復古+未來」的最佳演繹:它承襲 90 年代 Golf Fire & Ice 的潮流定位,卻以純電高性能平台重生。對 Volkswagen 而言,這款特別版既能喚起老車迷的情懷,也能吸引年輕世代追求個性化的買家。對香港市場來說,若能引入,這不只是 ID.3 的「快車版」,更是一件帶故事的「時尚單品」。畢竟,車不只是交通工具,當它背後連結經典與潮流時,就會成為真正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