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C
Hong Kong
Wednesday, October 1,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25

爆炸式開局!Lamborghini 2025 年首季飆升近三成


即使全球政經局勢動盪,超跑品牌 Lamborghini 卻繼續火力全開,2025年第一季交出驚人佳績:交付 2,967 輛新車,營收達 8.95 億歐元,按年升幅達 29.6%,營業利潤更升至 2.48 億歐元(+32.8%),延續過去八年不間斷的增長勢頭,為品牌邁向電動化和高利潤轉型再下一城。

Revuelto + Urus SE:V12 插電與混能 SUV 撐起半邊天
Lamborghini 的這波強勁增長,主要靠兩款關鍵車型推動:

• Revuelto:品牌首款 V12 插電式混能(PHEV)超跑,目前產能已全線開動,訂單已排隊等候逾兩年,堪稱「一車難求」。
• Urus SE:剛亮相不久的 Urus 混能版本,以更環保、靈活的身份,成功吸引一批新客戶,進一步鞏固品牌在 SUV 豪車市場的主導地位。

這兩款車型分別象徵 Lamborghini 的未來性能與量產擴張雙核心,證明品牌「速度 × 電能 × 尊貴」的策略正在奏效。


全球三大市場均衡成長,美國穩居頭位
Lamborghini 的交付地區分佈極為平均,體現其全球化實力與品牌韌性:

• EMEA(歐洲、中東、非洲):1,368 輛(+7%)
• 美洲:1,034 輛(+21%)
• 亞太區 APAC:565 輛(+14%)

美國以 933 輛穩居全球第一市場,其次是德國(366)、英國(272)、日本(187)與意大利(143)。其他進入 Top 10 的地區還包括南韓、中東、瑞士、澳洲與法國/摩納哥。

這種「不靠單一市場」的健康布局,使品牌即使在關稅政策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下,也能維持穩定銷售與抗壓能力。


對抗全球不穩,Lamborghini 強調長遠財務穩健與開放市場
Lamborghini CEO Stephan Winkelmann 表示:「品牌在不確定時代下依然表現出強大韌性,證明我們結合性能、創新與專屬性的策略正確無誤。」而財務總監 Paolo Poma 亦強調,品牌將持續專注於「創造可持續價值」,並密切關注歐洲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局勢變化,提醒保護主義可能會對全球汽車行業帶來長遠傷害。

這個季度的成績反映出 Lamborghini 懂得如何在「速度與轉型」中取得平衡。Revuelto 以插電形式保留 V12 嚴選魂、Urus SE 則擴大 SUV 市場的吸引力,兩者不但兼顧環保與性能,更真正吸引了新一代高端客戶。更重要的是,品牌沒有一味盲目追逐電動轉型,而是按部就班,以品質、個性化與品牌核心價值為本,逐步鋪路進入未來。

在這個不缺電動馬力、卻缺乏靈魂的年代,Lamborghini 正正提醒我們:豪華車的未來,不止於電,更應該是「有聲有色、有態度、有情感」。

300 英里不是夢!Hyundai IONIQ 9 登陸美國市場


Hyundai 宣佈 2026 年全新三排純電 SUV — IONIQ 9,正式在美國上市,起價為 USD$60,555(約港幣 $474,000),並提供高達 335 英里(約 539 公里) 的純電續航,並具備極速充電、先進安全配備與廣闊內櫳空間,是一款為「現代家庭」而設計的高端電動七人 SUV。

IONIQ 9 是 IONIQ 家族繼 5、6 之後最新成員,專為三排乘坐設計,並全數在美國喬治亞州 Bryan County 的 Hyundai Metaplant America 組裝,符合美國稅務局標準,因此全車系均合資格獲得 $7,500(約港幣 $59,000)聯邦稅務抵免優惠。


最入門的 IONIQ 9 RWD S 已提供 335 英里(EPA 測試)續航,屬同級最佳。高階 AWD Performance 車型馬力達 422hp,提供更強動力與四驅性能,即使頂級 Calligraphy Design 版本,也保持 300 英里以上續航。

配備全面升級,尊貴設計與科技兼備
IONIQ 9 內櫳以豪華、開揚與實用為重心,採用全平地台設計,配備可滑動「Universal Island 2.0」中央扶手,提升前後排靈活性。設有可傾斜放平的 Relaxation Seats(舒壓座椅),即使長途乘坐亦能保有極高舒適性。


所有版本標配:
• NACS(Tesla 接頭)+ CCS 轉接頭:可支援 Tesla 超級充電網絡及其他快速充電站
• 350kW DC 快充支援:24 分鐘由 10%-80% 電量
• Level 2 自動駕駛技術
• 10 吋數碼錶板+大型資訊娛樂螢幕
• 21 吋輪圈(高階版本)+LED Matrix 燈組
• 免費贈送 ChargePoint® Level 2 家用充電器或 $400 充電額度


IONIQ 9 的設計明顯針對 Rivian R1S、Kia EV9、Model X 這類高端七人 SUV 而來,但定價卻明顯更貼地,頂配 Calligraphy Design 也只需 USD$78,090(約港幣 $610,000)。這個價錢能買到三排大空間、四驅性能、完整安全套件,加上合資格享稅務減免與充電贈送,性價比極高。


在美國市場日趨成熟的純電 SUV 戰場中,Hyundai IONIQ 9 的出現可說是一記重拳:不再是過去那種「小電車」印象,而是真正針對家庭與長途實用性設計的大型 SUV。作為車評人,我認為 Hyundai 的電動策略愈來愈清晰,以 E-GMP 平台為基礎、配合極速充電與實用空間,在新世代家庭市場找到獨特定位。如果未來能在香港推出右軚版,相信會是傳統 SUV 車主考慮轉投電動的強力誘因。

Alfa Romeo 2025年首季交出近六年最強成績!全靠「Junior」小車發威


Alfa Romeo 以一個令人意外又興奮的姿態,迎接 2025 年第一季。全球交付量按年大升 29%,當中歐洲市場勁升 43%,中東及非洲地區亦有 9% 增幅。品牌在 3 月更售出超過 8,700 部新車,創下自 2019 年 6 月以來單月最高紀錄,同時於歐洲市佔率達到 0.5%,是七年來的新高。

當中最大功臣,非全新小型 SUV「Alfa Romeo Junior」莫屬。自從在 38 個市場推出後,短短數月已錄得 36,000 張訂單,當中有 18% 選擇純電版本,反映市場對其電動化策略極為受落。Junior 提供四款動力,包括 156 匹與 280 匹電動版、145 匹 mild hybrid 版本,以及最新加入的 Ibrida Q4 四驅混能型號,是同級中少有提供如此全面動力選擇的車款。


除了 Junior,大哥級的 Tonale、Stelvio 和 Giulia 亦齊齊出力,令品牌整體陣容變得更完整,能全面照顧不同層次的買家需要。Tonale 作為品牌的首款插電式混能 SUV,已逐步穩定地在中型 SUV 市場站穩陣腳;Stelvio 和 Giulia 則繼續以其運動化定位和獨特意式設計,在德系主導的中高級車市場中保持一定存在感。

值得一提的是,3 月份的表現尤為突出,不但交出 8,700 部銷售佳績,亦錄得 33% 按年增幅,讓 Alfa Romeo 在歐洲重拾聲勢,市佔率上升 0.15 個百分點。這種「全線發力」的結果,與品牌近年積極電動化、調整產品結構密不可分。

今季還推出了名為「INTENSA」的特別版,透過獨特設計細節重新包裝車系,既突顯品牌形象,又喚起市場對 Alfa Romeo 品味與情感的共鳴。無論是新買家還是老粉絲,都能找到心頭好。

從不同角度來看,Junior 的誕生可說是 Alfa Romeo 的翻身契機。年輕車主會喜歡其小巧外形和靈活性,加上電動和混能版本選擇多,最適合城市通勤族群。Tonale 和 Stelvio 則對注重家庭實用性又不想失去個性的中產車主極具吸引力,而 Giulia 和 Stelvio 性能版仍是不少愛駕控人士的夢想座駕。

Audi F1 大地震!Binotto 掌總權、Wheatley 領軍出征 2026


Audi 為備戰 2026 年正式進軍 F1,再次對內部架構大執手術,原 Ferrari 領隊 Mattia Binotto 正式成為 Audi F1 計劃總負責人,全面掌握賽車底盤與引擎的開發工作,而前 Red Bull 運作總監 Jonathan Wheatley 則接任 Sauber(未來 Audi F1 Team)領隊,統籌賽場營運。這場以「廠隊效率」為核心的組織重整,正為 Audi 鋪路,迎接挑戰 F1 巔峰之戰。

由德國延伸至英國 三地聯手研發極速之作
Audi 早於 2022 年宣佈進軍 F1,並逐步掌控 Sauber 團隊,預定 2026 年以完整廠隊身份登場。這次人事安排反映出 Audi 對整合開發工作的決心。Binotto 將領導位於瑞士 Hinwil、德國 Neuburg,以及未來設立的英國技術中心,三地開發據點將由他一手整合。其任務不止於協調,更要加速引擎與底盤同步開發,爭取比賽前的黃金時間,縮短試驗與實戰之間的落差。

Christian Foyer 接任 COO 強化動力部門營運效率
此外,Audi 亦於 2025 年 5 月 1 日正式任命 Christian Foyer 為 Audi Formula Racing GmbH 的首席營運官(COO),接替離任的 CEO Adam Baker。Foyer 出身德國亞琛,擁有內燃機工程專長,過去 18 年曾於多支 F1 車隊擔任營運與項目管理職位,其專長正是 Audi 所需的「廠隊流程效率」。隨着 COO 角色誕生,CEO 一職將會取消,並由動力部門 CTO Stefan Dreyer 同時擔任 AFR 管理層發言人。

Jonathan Wheatley 正式領軍 代表 Audi 踏上 F1 政治舞台
另一方面,前 Red Bull「賽場靈魂人物」Jonathan Wheatley 亦在四月初正式出任 Sauber Motorsport AG 的領隊與管理層發言人,將與 Binotto 密切合作,帶領車隊完成從私人隊伍到廠隊的轉型工程。未來 Audi F1 Team 的所有賽場決策與策略討論,均由 Wheatley 統籌,他更將代表 Audi 出席 F1 各大領隊會議,成為 Audi 的第一線代言人。

廠隊效率 x 領導雙強 Audi 逐步顯露狼性
這場重組行動清晰顯示出 Audi 對於進軍 F1 的野心,透過 Binotto 的開發整合能力,以及 Wheatley 的賽場執行經驗,再加上 Foyer 對營運流程的專業理解,Audi 正全力將這支原本中游偏上的車隊,塑造成具有廠隊規模與實力的競爭者。儘管距離 2026 年還有約十個月,但從這些高層組合來看,Audi 已準備踏上屬於自己的勝利之路。

從「三頭馬車」看廠隊化的真正意義
從 Ferrari 時代就已經歷過 F1 權力漩渦的 Binotto,再次出山選擇 Audi,意味著這支新隊伍願意賦予技術人主導地位,不是單靠名聲,更希望從根本整合開發文化。而 Wheatley 作為 Horner 以外 Red Bull 長期戰力關鍵人物,對策略執行與團隊協作的掌握,可能比想像中更具影響力。他倆的結合,如同把 Ferrari 的工程深度與 Red Bull 的賽道節奏結合,Audi 這次是玩真的。

Cadillac F1 正式亮相!2026 年美國之師標誌曝光


Cadillac Formula 1 Team 正式釋出全新隊徽標誌,並於邁阿密站週末前夕首次公開品牌形象,宣告這支來自美國的全新車隊將於 2026 年正式登陸 F1 世界!

這支由 GM(General Motors)與 TWG Motorsports 合作打造的全新 F1 車隊,不單具備強烈美式風格,更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與企圖。其品牌標誌設計充滿現代感與力量感,亦延續 Cadillac 一貫的豪華血統與大膽精神。

GM 總裁 Mark Reuss 表示:「Cadillac 很榮幸能與世界頂級豪華品牌一同站上 F1 舞台。我們的傳奇歷史充滿創新、精密與永恆之美。這段旅程從一開始就關乎野心、膽識,現在則是全力加速!」

Cadillac 的加入,無疑為 F1 注入一股全新美國力量,也為 2026 賽季增添話題焦點。這支「星條旗戰隊」能否在賽道上掀起巨浪,令人萬分期待!

Ferrari F1 總計 16 分離開美國邁阿密


F1 2025 邁阿密站主賽事,Scuderia Ferrari HP 面對艱難一戰。Charles Leclerc 與 Lewis Hamilton 分別以第七、第八名衝線,全程困於 DRS 火車陣中無法突破,加上下雨預報落空,錯失天氣變數助攻,最終只能帶走 10 分,加上 Sprint 的 6 分,總計 16 分離開美國。

比賽初段,Leclerc 採中胎起步守住第八,Hamilton 用硬胎起步由第十二升至第十一,成功在第22圈攻下 Ocon 殺入積分區。隨後 Bearman 退賽觸發 Virtual Safety Car,Ferrari 把握時機安排雙車入站。Hamilton 於第28圈換胎最為合時,Leclerc 因車位問題遲一圈才進站,略為吃虧。隨後雙車回到第八、第九,Leclerc 趁 Sainz 失誤搶過,Hamilton 亦乘勢跟上。


末段 Ferrari 進行兩次隊內換位,力圖追擊 Mercedes 小將 Antonelli,可惜仍無法越位,只能以第七、第八完賽,未能再進一步。

接下來,F1 將回歐洲主場,兩星期後迎戰伊莫拉站。Ferrari 必須盡快找回節奏,否則「家門口」都難以爭光。


Leclerc 表示:「這個週末真的好艱難,過去幾站明明有進步,但這次我無法找到好手感。尤其第一節速度不足,第二節又卡在污濁氣流裡,最後雖然推盡但都無效。」

Hamilton 則認為:「第八名不是我們想要的位置,但以起步點來說已是有回報。我開始更適應這部車,整體感覺正在向好,接下來會繼續全力以赴。」

Vasseur 補充:「自由空間下我們與 Mercedes、Red Bull 的速度其實接近,只是中段戰團太難打。策略選擇無誤,但現階段我們要一步一步解決車隊限制。」

Ferrari 明顯未能在低下壓設定下找到最佳平衡,DRS 火車戰更放大他們在直路加速的短板。今站無法靠戰略與車速突破,讓人擔憂歐洲主場表現會否同樣受壓。Imola 成敗關鍵,事關士氣與發展方向!

日本六大車廠聯手出擊!大阪・關西世博 EXPO 2025 推動合成燃料實證行動

Screenshot


日本汽車業界迎來重要合作!為實現內燃機車輛的碳中和目標,ENEOS、Suzuki、Subaru、Daihatsu、Toyota及Mazda六間大廠正式宣佈,將在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EXPO 2025)期間,提供使用合成燃料的乘用車進行場內接送,實地展示未來碳中和出行新選擇。

合成燃料由再生能源製成的氫氣與CO₂合成而成,可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有效抑制碳排放量,並因其液態特性可直接應用於現有燃油基礎設施,成為推動內燃機車輛減碳的重要路徑之一。

今次參與的車型包括:
•【來賓用車】Toyota Vellfire HEV Z Premier、Mazda CX-80 PHEV
•【關係者用車】Suzuki Spacia Hybrid X、Subaru Crosstrek S:HEV、Daihatsu Rocky Premium G HEV


提供這些車輛使用的合成燃料,將由ENEOS位於中央技術研究所內、於2024年9月建成的國內首個一貫製造型合成燃料實證工廠生產,並已由各車廠完成燃油適應性測試,確保可與傳統汽油一樣正常運作。

這次合作行動不僅呼應了EXPO 2025提出的「綠色願景」(Green Vision),也將向全球展示:即使是傳統引擎,只要配合新世代燃料,同樣可以在未來碳中和社會中佔一席位。

從這個合作可以看出,日本車廠面對碳中和壓力,不只靠純電車(BEV)一條路走到底,而是選擇多元技術共存的路線。尤其在內燃機技術成熟、用戶基盤龐大的情況下,合成燃料正好成為一個實際、可快速推廣的中間解決方案。不單止是延長現有車款壽命,更是讓能源轉型更順滑、包容更多用戶的關鍵一步。

這種「老技術新生命」的思維,比單純堆砌新技術更有未來感。因為真正的永續發展,不只是創新,而是連結過去與未來,找出每個細節都能兼顧的平衡點。

F1 2025 邁阿密站:P6 可能是 Ferrari 的 – 假如他們早點做對一件事

Screenshot


在2025年F1邁阿密站中,Ferrari 再次於比賽中暴露團隊指令反應遲緩的問題 – 當 Hamilton 展現明顯更佳節奏時,車隊卻遲遲未有讓其超越隊友 Leclerc,導致整體策略部署失焦,甚至錯失挑戰更高名次的機會。假如這個換位決策早三圈出現,Ferrari 的賽果,或許會截然不同。

如果 Hamilton 早3圈獲得清潔空氣:
1. 可用更佳狀態的中性胎拉近與 Antonelli 的差距
被放行時,Hamilton距離Antonelli約3秒,最終都未能追近;但若早3圈放行,Hamilton 可利用那時候中胎的最佳狀態追擊 Antonelli,極可能進入 DRS 範圍,並伺機爭奪第六。

2. 避免與 Leclerc 繼續內耗,減少後段跌勢
被困於 Dirty Air 中數圈不僅拖慢節奏,更損耗輪胎,造成後段 Hamilton 無力再發起攻勢。早換位可提升整體節奏表現,甚至壓制 Albon 或迫近 Russell/Verstappen 也不是完全沒可能(視 VSC 時間點與整體推進而定)

3. Leclerc 亦可更早切回防守角色
若 Hamilton 成功向前推進,Leclerc 可轉為防守 Sainz 的角色,避免隊友雙雙失守。最終他們仍獲得 P7 / P8,但整體可發揮潛力被內部指令耽誤。

實際結果:
• Leclerc 最終重奪位置,但無法追近 Antonelli
• Hamilton 明顯失去最佳推進時間與輪胎優勢
• Antonelli 完成 P6,無壓力地收分
• Ferrari 兩位車手仍落後 Mercedes 與 Williams,其中 Hamilton 更對車隊公開表達不滿

結論:
Ferrari 若即時讓位,Hamilton 有機會向上挑戰 P6,甚至壓力下使 Antonelli犯錯。最終賽果雖然不會劇烈變動,但很可能 把 P6 由 Mercedes 變成 Ferrari 所有。這對於團隊信心、士氣及積分榜爭奪,都是實質提升。

換句話說,這場比賽不是 Ferrari 輸在車速,而是輸在指令反應時間。

F1 2025 邁阿密站:Piastri 三連勝,McLaren 再次無人能敵


Oscar Piastri 今場從第四起步,一如頂尖車手所展現的沉穩與節奏感,即使錯過 VSC 時機,依然穩守領先地位,成功奪下今季第四場勝利,同時達成連續三站稱王的壯舉。這位澳洲車手現在不只在積分榜上遙遙領先,更逐步展示出世界冠軍的氣場。

隊友 Lando Norris 同樣表現出色,從開場一度跑大跌出前列,到後段強勢追回,最終以第二衝線,助 McLaren 完成壓倒性的 1-2。
Mercedes 的 George Russell 靠著 VSC 期間的完美進站,穩守第三,成功再次登上頒獎台。

Red Bull 今場只能靠 Max Verstappen 拿下第四,無力挑戰前列。反而 Williams 表現驚喜,Alex Albon 奪得第五,Carlos Sainz 亦穩居第九,為車隊貢獻大量積分。Antonelli 持續穩定,為 Mercedes 再添 P6 一席。

Ferrari 則再度陷入隊內指令混亂,Hamilton 與 Leclerc 為 P7、P8 爭持多圈,最終位置互換,但雙方皆未能追上 Antonelli,失分之餘更平添內部矛盾。

而最後一分由 Tsunoda 奪得,雖然賽中被罰 5 秒,但 Hadjar 未能保持足夠距離,只能屈居第11名。

退賽名單方面,Bearman、Bortoleto 因動力單元故障退賽;Lawson 與 Doohan 則因首圈碰撞雙雙出局。

📊【最終排名前十】
1️⃣ Piastri(McLaren)
2️⃣ Norris(McLaren)
3️⃣ Russell(Mercedes)
4️⃣ Verstappen(Red Bull)
5️⃣ Albon(Williams)
6️⃣ Antonelli(Mercedes)
7️⃣ Leclerc(Ferrari)
8️⃣ Hamilton(Ferrari)
9️⃣ Sainz(Williams)
🔟 Tsunoda(Red Bull)

極致工藝 x 衝浪浪魂!Bentley 用內籠名貴木材打造唯一 Koa Veneer 衝浪板


當你以為Bentley的奢華只限於四個車輪,它卻再次挑戰想像邊界。今次,他們與英國工藝衝浪品牌Otter Surfboards,以及高級衝浪度假體驗品牌Marnie Rays合作,打造出一塊全球唯一的Koa木手造衝浪板,用上的,正正是來自Bentley豪華座駕內籠的名貴木材!


奢華不再局限於車廂 – 衝浪板都玩手工藝術
這塊衝浪板的最大賣點,絕對是採用了Bentley總部Crewe工匠專門挑選的Koa木飾板。這種來自夏威夷的珍稀木材,過往只用於Bentley車廂內飾,現在卻走出車廂,化身乘風破浪的藝術品!整塊木材經Bentley職人以退役Mulsanne時代的古法技巧細緻處理,再由Otter創辦人James Otter親手在英國Cornwall慢工打造,展現真正的工藝靈魂。


三方聯乘:豪華、藝術、自然精神的結晶
Bentley代表極致奢華,Marnie Rays代表放慢節奏的冒險生活,而Otter Surfboards則堅守自然物料和手作設計。他們共同創作的,不單只是一塊衝浪板,而是一件集傳統x現代x環保x詩意冒險的藝術品。每個合作方的Logo都刻於板上,標誌身份和故事。


這塊板的製作過程亦被攝成一條短片,由Bentley總部出發,走到Cornwall的手作工房,最後於英國海岸激起浪花。片中更出現Bentayga Extended Wheelbase,襯托出公路與海岸的自由連結。旁白由Marnie Rays創辦人Lindsey Holland以詩歌朗誦,為影片注入詩意氣息。

雖然這塊衝浪板是唯一作品,但它最終將由慈善機構Surfability UK拍賣,收益將用於支援殘疾人士或有學習障礙者參與衝浪,真正將自由精神傳遞給每一位需要的人。


Bentley這次破天荒的聯乘,正正體現了品牌對「工藝」與「生活態度」的重新詮釋。它不再單純賣車,而是提供一種可以駛出馬路、走入大自然的高級生活想像。我特別喜歡他們選用Koa木的原因 – 既是向夏威夷傳統致敬,又代表自然與人手工藝的完美融合。這樣的跨界合作,不單是營銷噱頭,而是真心地在說一個「自由 x 藝術 x 社會責任」的故事。Bentley告訴我們:奢華,從來不該只屬於展示廳,它可以踏浪,也可以改變世界。

Lando Norris 抓住天命一刻 奪邁阿密 Sprint 混戰勝利


第6站來到陽光與混亂並存的邁阿密,今場 Sprint 無疑是一場「天氣、運氣、實力」大比拼。由 Mercedes 新星 Kimi Antonelli 首次由 Pole 起步,本應是他的主場時刻,最終卻在一場混亂、戰略錯配與意外橫飛的濕地大戰中,由 McLaren 車手 Norris 爆冷勝出,全場跌爛眼鏡!

雨襲邁阿密,開場紅旗!
起步前大雨侵襲,令賽道濕滑難行。起初以 Safety Car 帶隊熱身圈,但因能見度太差,Race Control 出示紅旗暫停比賽。車手長時間等待,心神緊張,Antonelli 更首次由 P1 起步,壓力可想而知。

靜止起步混戰:Antonelli 失守,Piastri 搶先
比賽重新展開,採用靜止起步。Antonelli 起步反應慢,被 Piastri 搶佔內線,首彎幾乎撞車後滑出,排名急跌。Norris 緊跟其後,Verstappen 排第三。

策略戰開打:中間胎 or 乾胎?
隨賽道急速乾燥,車隊開始思考是否冒險轉用 Slick 乾地胎。Hamilton、Sainz、Stroll 等車手率先賭博入 Pit,Tsunoda 更是第一位換胎者。但正當局勢開始明朗,一連串混亂突如其來——

Pit Lane 意外!Verstappen 撞到 Antonelli,Sainz爆胎,Alonso退賽!
Verstappen被 Red Bull 提早放行,結果與正進站的 Antonelli 相撞,Pit Lane 亂成一片。Sainz隨後爆胎撒滿碎片,Alonso更被 Lawson 撞出賽道撞牆退賽。賽會出動 Safety Car。

McLaren 機會來了!Piastri被慢車拖慢,Norris搶先入站奪先機!
正當 Piastri 領先之際,Norris趁 Safety Car 出動前完成進站。Piastri因黃旗被逼減速,反而被隊友超越!Norris借勢「偷雞」上位,成功反超隊友!

比賽安全車下完結,Norris 奪勝!
最後數圈皆在 Safety Car 帶領下完成,Norris 無人可挑戰,順利衝線,奪得自澳洲站後另一個勝利,也是 McLaren 的一場1-2完美結局!

📊 最終成績:
🥇 Norris(McLaren)
🥈 Piastri(McLaren)
🥉 Hamilton(Ferrari)
4️⃣ Albon(Williams)
5️⃣ Russell(Mercedes)
6️⃣ Stroll(Aston Martin)
7️⃣ Lawson(Racing Bulls)*(事故待審)
8️⃣ Bearman(Haas)
9️⃣ Tsunoda(Racing Bulls)

Verstappen 因 Pit Lane 不安全釋放被罰10秒,跌出積分區
Lawson 撞 Alonso 將於賽後接受調查,Tsunoda 或有機會補上積分位

這場 Sprint 完美詮釋「F1 係要靠快、靠膽、有時都要靠運」。Norris 抓緊機會,贏得毫無保留;而 Antonelli 雖從 Pole 出發,卻經歷策略錯配與不幸撞車,一夜從天之驕子跌至 P10。不過,18歲的他仍展現了堅強與潛力,這只是開始。

Hyundai 氫能重卡強勢進軍北美!XCIENT Fuel Cell 打造零排放物流新時代


當全球都在尋找零排放運輸解決方案時,Hyundai 再次走在前線,在美國加州 Anaheim 舉行的 ACT Expo 2025 上,正式發表全新升級版 XCIENT Fuel Cell 氫能重型卡車。這款專為北美市場度身打造的 Class-8 氫能重卡,不單展示出 Hyundai 在氫能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更進一步鞏固其在商用車市場的實戰部署。

作為全球首部量產氫能重卡,XCIENT 自2020年起已在全球13個國家投入使用,累計行駛超過1,300萬公里。今次全新版本搭載兩組90kW燃料電池電堆,合共180kW功率,再配合72kWh電池及350kW馬達,釋放出驚人的2,237Nm扭力,最高續航距離可達450英里(約725公里),以10個氫氣儲罐儲存總容量約68公斤氫氣,應對北美高載重、長距離運輸需求綽綽有餘。

在駕駛艙方面,XCIENT Fuel Cell 亦追求舒適與功能並重,設有12.3吋全數碼儀表與12.3吋觸控中控屏幕,配合實體按鍵提升人機互動體驗。安全配備方面更加入多項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包括前方碰撞避免(FCA)、車道偏離警示(LDW)、智能定速巡航(SCC)及盲點警示(BCW / BCW-NEAR)等,大幅減低司機疲勞並提升行車安全。

Hyundai 更透過 HTWO 品牌推動整個氫能生態鏈的落地應用,涵蓋氫氣的生產、儲存、運輸與實際應用。透過與 GLOVIS、HydroFleet 等戰略合作夥伴展開的 NorCAL ZERO 計劃與 HTWO Logistics 計劃,Hyundai 已在美國加州及喬治亞州成功實現實體營運,累積超過45萬英里的無排放貨運實績。未來亦將於2025年底在喬治亞 Savannah 推出首個 Class-8 專用加氫及充電綜合能源站,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對於傳統柴油重卡市場來說,Hyundai 這次展示的並非單一產品,而是完整且可複製的氫能運輸解決方案。XCIENT Fuel Cell 不只是工程上的突破,更是產業轉型的行動藍本。Hyundai 藉此進一步印證:氫能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現正實踐中的清潔物流新常態。

McLaren W1 衝出極地!混能猛獸征服冰雪地獄測試場


McLaren向來擅長打造賽道神器,但來到全新W1混能旗艦超跑,品牌顯然想做更多 – 將1,275匹馬力與1,340Nm的爆炸性能,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極致發揮。近日,McLaren罕有地公開W1原型車完成北極圈嚴寒測試的資訊,證明這部未來王者級猛獸,已準備好迎戰從零下氣溫到極端挑戰的全球駕駛場景。


在零下極地環境中,W1經歷了涵蓋高壓電池、全新MHP-V8引擎、變速箱等部件的極寒耐力測試。這類測試不止要確保系統在嚴苛氣候下能正常運作,更是要挑戰冷啟動、熱管理及電控邏輯的極限,確認其混能系統不只在實驗室,而是在現實惡劣環境中也能完美運行。


更關鍵的是,在低抓地力雪地進行的動態測試,工程師針對底盤設定、循跡控制系統、電子穩定系統(ESP)及扭力分配(Torque Vectoring)進行微調。McLaren目標是,即使在幾近無摩擦力的地面,W1依然能準確分配高達1,340Nm的扭力,保持可控之餘亦能展現狂野本色,真正做到「全地形超跑」。


雖然W1尚未公開全部細節,但這次北極測試透露的信息令人興奮。McLaren不單將V8與電能結合打造超強動力,更致力確保整套機械與電子協調系統能在最極端環境下無縫運作。這不是簡單的「大馬力混能」,而是全方位高性能平台的重生。


對於一部要承接P1與Speedtail精神的新世代McLaren旗艦,我相信W1所經歷的這場「冰雪修行」,正是它走向神級地位的重要一步。傳統超跑很多時候會畏懼惡劣天氣,但W1的誕生,就像是在說:「我不止屬於賽道,我也能征服自然」。這份駕駛信心與科技整合,才是真正劃時代的超跑精神。

Alex Palou 駕駛 HRC 塗裝戰車征戰 Barber!Honda 與 Ganassi 再展品牌實力


本週末於Barber Motorsports Park舉行的《2025 Children’s of Alabama Indy Grand Prix》將迎來一場視覺與實力的雙重盛宴──現任INDYCAR系列賽積分領先者 Alex Palou 將駕駛一輛披上 Honda Racing Corporation(HRC)特別塗裝的10號Chip Ganassi Racing戰車登場,再次為他本季的完美開局增添話題與焦點。

這款搶眼的紅、白、藍HRC配色,去年曾首次於HRC拉斯維加斯跨界活動亮相,當時由F1車手 角田裕毅(Yuki Tsunoda) 駕駛IndyCar初體驗,而今再度由Palou接力演繹,意義非凡。這次HRC作為主贊助商加入,除了彰顯品牌對北美賽事的重視,同時亦借此為HRC美國業務進一步造勢,包括高性能零件與時尚服飾線的推廣。

Alex Palou本季已在 St. Petersburg、Thermal獲勝,並於 Long Beach站奪得亞軍,目前以34分積分領先,勢如破竹地朝向個人 三連霸(2023–2025)及五年內四冠王紀錄邁進。若能在Barber再下一城,將進一步鞏固他在近代INDYCAR歷史上的統治地位。

Honda與Chip Ganassi Racing的合作早已是賽車界傳奇——兩者聯手共奪下 14座系列賽總冠軍,當中包括Palou與Scott Dixon的多冠戰績,以及昔日如 Montoya、Zanardi、Franchitti 等傳奇車手的輝煌紀錄。這次聯乘塗裝除了是向合作歷史致敬,也象徵雙方進入下一階段的品牌擴展與賽道征服。

HRC美國總裁 David Salters 表示,此次塗裝曝光正好為去年SEMA展亮相的 HRC性能零件 及剛於Long Beach推出的 HRC Originals服飾系列 增加曝光率。他指出:「HRC與Ganassi有多年成功合作歷史,這是個理想的時機讓HRC品牌在賽道與市場上同時發光。」

Palou的明星光環與Ganassi的冠軍背景,結合HRC賽車科技,打造出從賽道零件、車迷服飾到品牌精神的三位一體式滲透。這並非單純的「車貼廣告」,而是一次成功的汽車文化實戰演習,也讓我們見識到Honda如何以賽車為本,進攻未來的性能與生活風格市場。

DENZA D9 進駐香港商用航空中心


在商務航空講求每一分鐘都極致尊榮的世界裡,連停機坪上的一段短程車程都不容馬虎。DENZA D9 正式進駐香港商用航空中心,成為首部停機坪內專用的純電豪華禮賓車,亦是該機構首次與汽車品牌聯手打造頂級賓客接送體驗。這場汽車與航空的跨界合作,無疑為香港高端商旅界立下新標準。

外型霸氣|從「陸地頭等艙」起步
DENZA D9 擁有超越 MPV 既有框架的氣勢,車身線條流暢卻不失威儀,大面積鍍鉻鬼面罩配合貫穿式 LED 頭燈設計,豪華感十足,配合雙色車身和隱藏式門把,完全走的是高端私家飛機專屬接駁車的路線。放眼整個機場場景,DENZA D9 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

作為真正的陸上貴賓廳,DENZA D9 內櫳絕不妥協。全車選用 NAPPA 真皮包覆,尤其是第二排的獨立「皇帝位」,不但具備十段式按摩、六段頭枕調整、腿托及通風加熱功能,還能一鍵變身為睡眠模式,搭配頭頂星空氛圍燈與 Dynaudio 頂級音響,旅程未開始已經想原地打住!

除了豪華配置外,DENZA D9 四驅旗艦型配備永磁同步摩打,擁有高達 275kW 馬力(約 369 匹)與 470Nm 扭力,0-100km/h 加速僅需 6.9 秒,絕對不是一般 MPV 可比。再加上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與多項智慧駕駛輔助系統,無論性能、安全或續航,都是專業接待的最佳拍檔。

作為一款旗艦級純電7座豪華MPV,DENZA D9 在定價上亦相當有競爭力,尤其考慮到香港政府電動車「一換一」稅務優惠:
• DENZA D9 尊貴型:HK$598,000(已扣稅)
• DENZA D9 四驅旗艦型:HK$753,350(已扣稅)

對比其他歐系高端MPV或大型 SUV,DENZA D9 提供的豪華程度與科技裝備,在同價位上實屬罕見。


適合誰用?從企業家到星級旅客皆宜
對於經常乘坐私人飛機的商務賓客,DENZA D9 是身份的延伸;對於需要提供接待服務的高端企業或五星級酒店,這款純電MPV則是門面與實力的雙重展示。即使是家庭客戶也會發現,七人座的大空間設計與舒適乘坐體驗,令家人出行變得輕鬆愜意。

當奢華與實用走在一起,DENZA D9 鋪路的不只停機坪
身為汽車編輯,我曾試過不少高端MPV,但極少有車能在空間、舒適、安全與動力之間取得如此平衡。DENZA D9 更難得的是,它不是純粹的炫耀工具,而是切實把「以人為本」理念貫穿於每一個細節,難怪香港商用航空中心會看中它作為品牌代表。從今以後,當你走出貴賓室,見到那部車頭閃閃發亮的 DENZA D9 靜候於停機坪一側,或許你會明白:這段短程旅途,其實也是尊貴體驗的一部分。

短痛換長遠優勢!Porsche 砸 13 億歐元全力鋪路未來電動化戰略


Porsche 正在經歷一場由內到外的深度轉型。雖然2025年首季盈利顯著下滑,但品牌選擇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裡「主動出擊」,於首季已投放約13億歐元作為產品、軟件及電池戰略調整的特別開支,正式展開一場對未來數年的佈局與賭注。

首季業績方面,Porsche 集團銷售額為88.6億歐元(同比微跌),營運利潤則由去年同期的12.8億歐元跌至7.6億歐元,營運銷售回報率下降至8.6%(去年為14.2%)。然而,汽車業務淨現金流卻由1.07億歐元上升至1.98億歐元,顯示品牌資金運用與儲備仍屬健康。

面對全球經濟及地緣政治挑戰,Porsche 採取一系列策略調整,包括減緩高性能電池自主研發計劃。旗下子公司 Cellforce Group 的電池擴展將不再獨立推進,而是改為策略合作模式。同時,品牌也正式入股 V4Smart 與 VARTA AG,進一步掌握鋰電池核心技術與供應鏈,為未來純電車型奠定基礎。


在產品面上,電氣化比例已升至39%,其中26%為純電車、13%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新款純電 Macan 表現出色,單季交付達14,185部,佔整體 Macan 銷量近六成。整體來說,Macan 全線銷售按年增長14%,而 Panamera 更大幅躍升27%,顯示品牌在轉型過程中仍保留一定產品吸引力。

地區銷售方面,美國市場強勁反彈,年增37%,但中國市場則面對重挫,交付量大跌42%。這主要受制於中國豪華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加上消費信心疲弱,Porsche 明言將繼續堅守「價值高於銷量」的策略,以全球平衡銷售結構對沖風險。

不過,這場變革的代價不輕。Porsche 已調低全年預測,包括銷售額由原先預期的390-400億歐元下調至370-380億歐元,營運利潤率由原本10-12%降至6.5-8.5%。淨現金流與EBITDA比率也同步下修。雖然這些短期數字未如理想,但品牌堅信,通過現時的系統重整與研發投資,可為未來鋪路。

在我眼中,Porsche 這次選擇「吞苦果換長遠」,其實是一種成熟企業的應對智慧。與其等待市場調整、坐以待斃,不如主動承擔陣痛、清晰地投資於未來的技術命脈與供應鏈安全。短期業績下滑固然令人關注,但從電氣化占比提升、供應鏈入股布局,以至對不同市場策略的針對性調整,Porsche 顯然不只是在「撐」,而是在布局10年後仍能領先的底牌。這種「高性能品牌的轉身之痛」,或許正是車壇轉型期中最值得借鏡的一頁。

Genesis Electrified GV70 大改款登場


Genesis 推出全新改款 Electrified GV70,這部韓國豪華品牌旗下最暢銷的歐洲純電 SUV,如今迎來一系列內外更新,將「運動優雅」(Athletic Elegance)的設計哲學推至新層次,展示出韓系高端品牌獨有的文化品味與科技實力。

新款 Electrified GV70 延續原有大器輪廓,前臉換上重新設計的 G-Matrix 鋪排式水箱格柵,新 Genesis 廠徽更具質感,而品牌標誌性的雙線頭燈加入 Micro Lens Array(MLA)微透鏡技術,在照明精度與造型上全面升級。


車型方面分為 Pure、Dynamic、Luxury 三種規格,其中 Dynamic 及 Luxury 更搭載全新 20 吋鑽石切割鋁圈,進一步強化運動感。新色 Ceres Blue(金屬或磨砂選擇)加入 13 款外觀顏色陣容,滿足個性化需求。

車尾方面重新佈局,轉向燈位置下移,尾泵把加入雙線鍍鉻元素,高置煞車燈整合後置鏡頭,整體線條更簡潔統一,營造出更俐落的視覺層次。

內裝延續韓國「白色留白之美」哲學,設計上更為簡潔高雅,同時細節鋪陳極為考究。鋁合金飾板配合「銀河星軌」風格環艙氣氛燈,營造出一種既靜謐又有科技感的空間氛圍。車廂多處關鍵觸控位皆升級為高級軟質材料,觸感與視覺質感同步提升。


全新 Mood Curator 情境調節系統 提供「Vitality 活力、Delight 愉悅、Calm 寧靜、Comfort 舒適」四種模式,整合音樂、氣味與燈光,若配備 Ergo Motion 按摩座椅,更可聯動調節座椅節奏,營造沉浸式車廂體驗。

駕駛介面採用全新 27 吋 OLED 一體式螢幕(ccIC),結合儀錶與中控,令視覺更簡約流暢,同時導入新款加熱真皮方向盤,質感全面升級。

全新 Digital Key 2 數碼車匙 支援近距離感應開門,透過智能手機即可啟動車輛,配合 指紋辨識系統,實現無匙啟動與個人化防盜防駭。車主亦可從多種配色主題中選擇,包括 曜石黑(Obsidian Black)、冷灰/都會棕(Frozen Grey / Urban Brown)、冰川白/冰藍(Glacier White / Icy Blue),打造專屬個性座艙。


新 Electrified GV70 並非單純小改款,而是 Genesis 對高端純電 SUV 市場的再一次聲明。它融合韓國文化底蘊與前衛科技思維,重新定義何謂「有品味的未來出行」。設計上展現優雅,動力上保有純電效率,而細節上的極致追求,正是 Genesis 獨有的魅力所在。這部車並非只用來代步,它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延伸,是屬於懂得欣賞「低調而不平凡」的駕駛者的選擇。

Rehlko 與 Toyota 推動 1MW 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氫能發電再進一城!美國能源技術公司 Rehlko 宣佈與 Toyota 北美 達成獨家合作協議,將在其下一代定置式發電產品中,採用 Toyota 的氫燃料電池模組,進一步推動零排放、高可靠性的備援電力解決方案。

雙強聯手:能源韌性 x 氫能科技
Rehlko 長年為醫療、資料中心、關鍵設施及離網系統提供穩定備援電力方案,是北美業界公認的「能源韌性」代表。這次結合 Toyota 超過 30 年的氫能技術,正式將汽車級燃料電池推向大型發電應用。

Toyota Hydrogen Solutions 總經理 Thibaut de Barros Conti 指出:「這次合作展示了我們技術在交通工具以外的可擴展性,有望為社會帶來更潔淨、穩定且可獨立運作的能源解決方案。」

1MW 發電系統:大規模應用準備就緒
雙方首個合作案,是在華盛頓州 Klickitat Valley Health 醫院建成的 100kW 氫能備援發電系統,成功實現醫療設施關鍵備電需求。隨後,Rehlko 與 Toyota 推出全新商業化 1MW 氫燃料電池系統,即日起接受訂單。

Rehlko 電力系統總裁 Charles Hunsucker 表示:「這套系統不僅維持傳統柴油機組的可靠性,更能在零本地排放的條件下,滿足醫院、資料中心等任務關鍵用戶對能源穩定性的要求。」

核心技術亮點:
• 模組化燃料電池:由 Toyota 提供技術與生產,源自 Mirai 技術平台
• 無需傳統燃料:只排放水與空氣,達至零本地排放
• 即用即啟動:適用於斷電備援、主電源及高負載穩壓
• 適用場景廣泛:資料中心、醫療設施、倉儲設施及極端氣候地區

Toyota 表示,這些燃料電池模組曾在攝氏 -29°C 到 65°C 極端條件下測試,已準備好應對最嚴苛環境。

從 Mirai 私家車、燃料電池卡車到今天的定置式應用,Toyota 正逐步實現其「全氫能生態鏈」藍圖。而 Rehlko 的進駐,讓氫能真正進入主流能源應用市場,為追求可持續發展及碳中和的未來鋪路。

這次合作不單是商業協議,更是兩個領域巨頭在能源轉型路上攜手踏出的重要一步。

地表最強豪華 SUV 再升級!Aston Martin DBX S 強勢登場


Aston Martin 宣佈旗下豪華 SUV 王者 DBX 推出全新旗艦版本 – DBX S。此車不單融合 DBX707 的動態魅力,更首次引入 Valhalla 超跑級渦輪技術,打造出操控更靈敏、重量更輕、聲浪更震撼的極致駕駛體驗。作為車系的「S」型號延續傳統,DBX S 就是超跑級 SUV 的最新演化。


動力系統:V8 升級注入 Valhalla 基因
DBX S 配備經升級的 4.0 公升 V8 雙渦輪引擎,輸出提升至 727PS(+20PS),0-100km/h 加速只需 3.3 秒,中段加速(0-200km/h)亦快了 0.3 秒。透過由 Valhalla 傳承的渦輪技術,包括大型壓縮輪與改良內部設計,令轉數愈高、動力愈強,爆發力更直接。

搭配更具聲浪感染力的排氣系統,四出排氣管不僅外觀搶眼,聲音更進一步激昂震撼,為駕駛者帶來極致感官享受。


傳動與操控:重新設定的換檔節奏
DBX S 採用與 DBX707 同級的 9 速「濕式離合器」波箱,可將最多 100% 扭力輸出到後輪,同時具備前後動態分配系統。新版本波箱調整了換檔邏輯,Sport 及 Sport+ 模式下更具侵略性,延後升檔時間,強化高轉駕駛快感。

轉向比亦提升 4%,操控更銳利而不失穩定性,轉彎直徑縮短至 12 米,大大改善城市行車靈活度。


極致輕量化:碳纖、鎂合金全面應用
Aston Martin 以賽車技術進行車重優化,透過多項創新設計將 車重精準減少,包括:
• 全新一體式碳纖維車頂(面積達 3 平方米)可減 18kg 並降低重心
• 全新 23 吋鎂合金輪圈,比鋁圈更輕 19kg
• 多項車身碳纖選配(側裙、尾翼、後擴散器等)合共減重 7kg
• 蜂巢式聚碳酸酯鬼面罩設計細節極致,輕巧而美觀

這些組件不僅讓 DBX S 更輕盈,更提升整體操控與動態回饋,是真正「有功能的美學」。


底盤與制動:從公路到賽道的極限表現
懸掛系統全面調校,搭配電子控制的防傾系統,極限過彎時側傾僅 1.5 度,甚至比某些雙座跑車更穩。懸掛會隨駕駛模式調整彈簧剛性與轉向回饋,確保無論市區巡航或山路激走都同樣精準。

制動方面採用 420mm/390mm 碳陶瓷煞車碟,提供賽車級制動力,長時間高速駕駛亦無懼熱衰。


外觀設計:比707更狠更毒
從黑色格柵、雙層下擾流、誇張四出垂直排氣,到全新空力套件,DBX S 以視覺直接表現其性能取向。車側配備碳纖翼鏡、側裙、紅色「S」徽章,展示車系頂級身分。全新車身下裙配色提供 Rosso Corsa 紅、Trophy 銀、Podium 綠等選擇,增添戰鬥氣息。

車廂佈局:細節藏不住的極致奢華
DBX S 內裝標配 Alcantara 與半苯胺真皮拼接,座椅採用專屬 魚骨紋設計,並可延伸至車頂。紅色安全帶、壓印「S」標記與 Aston Martin 翼形標誌呈現極高工藝水準──透過 1.5 噸壓力與加熱壓印技術,將圖案雕入皮革。

車內音響標配 800W 14 喇叭系統,另可升級為由 Bowers & Wilkins 特別調校的 1,600W 23 喇叭音響系統,配備鋁質高音與 Continuum 中音單元,營造媲美音樂廳級數的聽覺享受。


未來導向:數碼系統、豪華體驗再進化
全新 DBX S 採用 Aston Martin 自家開發的信息娛樂系統,配合最新車廂架構與數碼介面,體驗現代駕駛與豪華科技的完美融合,將高性能與豪華生活融為一體。

DBX S 不是簡單的馬力升級,而是Aston Martin 對「S」這個字母的重新定義──輕量化、高性能、極致細節與超豪華體驗的完美結晶。在 GT、越野、操控與奢華之間找到最美的平衡點。此車不只是進一步挑戰 Lamborghini Urus、Ferrari Purosangue,更是對所有超跑SUV的重新定義。

如果說 DBX707 是開啟超跑SUV新紀元,那 DBX S 就是替這個新紀元加上冠軍獎章。

Volkswagen Polo 50年傳奇:由入門平民車走上世界舞台


在1975年,Volkswagen Polo首次以「外形細,內裡大」(Small on the outside. Big on the inside.)的口號登場。當時沒人會預計這部貌不驚人的小型兩門車,竟能在50年間累積超過2,000萬部銷量,橫掃全球市場,甚至成為細車界的潮流創造者與技術先鋒。

設計:由簡至型,經典演化不止步
第一代 Polo 以 Audi 50 為基礎,車長僅 3.5 米,但車廂實用性極高,加上售價合理,極速打入家庭市場。經過六代進化,Polo 外形由圓潤變得銳利、由可愛變得型格,同時尺碼不斷增長,配合更高級的內裝物料和數碼化儀錶板,讓這部「細車」走上質感新層次。

現時的 Polo VI 已全面數碼化,車內配備最大 25cm 的中控顯示屏、無線充電、App-Connect、以及高階車款才見的 IQ.LIGHT 矩陣式LED頭燈、Travel Assist 主動駕駛支援系統,已經完全打破細車功能限制。


多元化衍生車型:不只是「細車」
五十年間,Polo 絕不滿足於單一身分。除基本掀背車型,還曾推出:
• Derby 三廂版:滿足載物需求
• Polo Coupé / G40 / GTI:注入跑車基因
• Harlequin 多彩特別版:玩味十足,車迷心頭好
• CrossPolo:SUV 風格
• Polo BlueMotion:節能高手
• Polo R WRC:直落 WRC 四連冠的拉力猛獸

從入門代步車,到賽道王者,Polo 彷彿可以變身任何你想要的角色。


全球化佈局與技術領先:民主化創新代表
Polo 並非歐洲限定玩意,其生產遍及西班牙、阿根廷、南非、斯洛文尼亞、中國、巴西和印度等地,是少數真正「走到世界每一角落」的德國小車。每一代 Polo 都代表細車界的技術革新,例如引入安全氣袋、ABS、防撞強化、甚至 MQB 模組化平台,讓細車具備中大型車的高科技配備。

六代進化速覽:
• Polo I(1975–1981):開山始祖,簡約實用
• Polo II(1981–1994):方形設計,出現首部 Diesel 引擎
• Polo III(1994–2001):首部五門型號、Harlequin 特別版
• Polo IV(2001–2009):引入 BlueMotion,開始重視節能
• Polo V(2009–2017):外形成熟,推出極速 R WRC Street
• Polo VI(2017–現在):數碼化+高級化,全面超越細車框架


Polo 的故事,就像是細車界的逆襲神話。它沒有豪華徽章,卻有頂尖德國工藝和不斷進化的技術背景。它代表的不只是經濟實用,更是一種Volkswagen 精神 – 將科技與安全普及化,讓更多人用得起、開得安心。

對我來說,Polo 不只是細車,更是一位歷久彌新的老朋友。它默默地陪伴幾代人度過生活不同階段,既實用又貼地,而當你發現它還能在拉力賽場上橫掃四年冠軍,就更會明白:真正的王者,不一定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