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 C
Hong Kong
Wednesday, July 2,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10

McLaren W1 衝出極地!混能猛獸征服冰雪地獄測試場


McLaren向來擅長打造賽道神器,但來到全新W1混能旗艦超跑,品牌顯然想做更多 – 將1,275匹馬力與1,340Nm的爆炸性能,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極致發揮。近日,McLaren罕有地公開W1原型車完成北極圈嚴寒測試的資訊,證明這部未來王者級猛獸,已準備好迎戰從零下氣溫到極端挑戰的全球駕駛場景。


在零下極地環境中,W1經歷了涵蓋高壓電池、全新MHP-V8引擎、變速箱等部件的極寒耐力測試。這類測試不止要確保系統在嚴苛氣候下能正常運作,更是要挑戰冷啟動、熱管理及電控邏輯的極限,確認其混能系統不只在實驗室,而是在現實惡劣環境中也能完美運行。


更關鍵的是,在低抓地力雪地進行的動態測試,工程師針對底盤設定、循跡控制系統、電子穩定系統(ESP)及扭力分配(Torque Vectoring)進行微調。McLaren目標是,即使在幾近無摩擦力的地面,W1依然能準確分配高達1,340Nm的扭力,保持可控之餘亦能展現狂野本色,真正做到「全地形超跑」。


雖然W1尚未公開全部細節,但這次北極測試透露的信息令人興奮。McLaren不單將V8與電能結合打造超強動力,更致力確保整套機械與電子協調系統能在最極端環境下無縫運作。這不是簡單的「大馬力混能」,而是全方位高性能平台的重生。


對於一部要承接P1與Speedtail精神的新世代McLaren旗艦,我相信W1所經歷的這場「冰雪修行」,正是它走向神級地位的重要一步。傳統超跑很多時候會畏懼惡劣天氣,但W1的誕生,就像是在說:「我不止屬於賽道,我也能征服自然」。這份駕駛信心與科技整合,才是真正劃時代的超跑精神。

Alex Palou 駕駛 HRC 塗裝戰車征戰 Barber!Honda 與 Ganassi 再展品牌實力


本週末於Barber Motorsports Park舉行的《2025 Children’s of Alabama Indy Grand Prix》將迎來一場視覺與實力的雙重盛宴──現任INDYCAR系列賽積分領先者 Alex Palou 將駕駛一輛披上 Honda Racing Corporation(HRC)特別塗裝的10號Chip Ganassi Racing戰車登場,再次為他本季的完美開局增添話題與焦點。

這款搶眼的紅、白、藍HRC配色,去年曾首次於HRC拉斯維加斯跨界活動亮相,當時由F1車手 角田裕毅(Yuki Tsunoda) 駕駛IndyCar初體驗,而今再度由Palou接力演繹,意義非凡。這次HRC作為主贊助商加入,除了彰顯品牌對北美賽事的重視,同時亦借此為HRC美國業務進一步造勢,包括高性能零件與時尚服飾線的推廣。

Alex Palou本季已在 St. Petersburg、Thermal獲勝,並於 Long Beach站奪得亞軍,目前以34分積分領先,勢如破竹地朝向個人 三連霸(2023–2025)及五年內四冠王紀錄邁進。若能在Barber再下一城,將進一步鞏固他在近代INDYCAR歷史上的統治地位。

Honda與Chip Ganassi Racing的合作早已是賽車界傳奇——兩者聯手共奪下 14座系列賽總冠軍,當中包括Palou與Scott Dixon的多冠戰績,以及昔日如 Montoya、Zanardi、Franchitti 等傳奇車手的輝煌紀錄。這次聯乘塗裝除了是向合作歷史致敬,也象徵雙方進入下一階段的品牌擴展與賽道征服。

HRC美國總裁 David Salters 表示,此次塗裝曝光正好為去年SEMA展亮相的 HRC性能零件 及剛於Long Beach推出的 HRC Originals服飾系列 增加曝光率。他指出:「HRC與Ganassi有多年成功合作歷史,這是個理想的時機讓HRC品牌在賽道與市場上同時發光。」

Palou的明星光環與Ganassi的冠軍背景,結合HRC賽車科技,打造出從賽道零件、車迷服飾到品牌精神的三位一體式滲透。這並非單純的「車貼廣告」,而是一次成功的汽車文化實戰演習,也讓我們見識到Honda如何以賽車為本,進攻未來的性能與生活風格市場。

DENZA D9 進駐香港商用航空中心


在商務航空講求每一分鐘都極致尊榮的世界裡,連停機坪上的一段短程車程都不容馬虎。DENZA D9 正式進駐香港商用航空中心,成為首部停機坪內專用的純電豪華禮賓車,亦是該機構首次與汽車品牌聯手打造頂級賓客接送體驗。這場汽車與航空的跨界合作,無疑為香港高端商旅界立下新標準。

外型霸氣|從「陸地頭等艙」起步
DENZA D9 擁有超越 MPV 既有框架的氣勢,車身線條流暢卻不失威儀,大面積鍍鉻鬼面罩配合貫穿式 LED 頭燈設計,豪華感十足,配合雙色車身和隱藏式門把,完全走的是高端私家飛機專屬接駁車的路線。放眼整個機場場景,DENZA D9 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

作為真正的陸上貴賓廳,DENZA D9 內櫳絕不妥協。全車選用 NAPPA 真皮包覆,尤其是第二排的獨立「皇帝位」,不但具備十段式按摩、六段頭枕調整、腿托及通風加熱功能,還能一鍵變身為睡眠模式,搭配頭頂星空氛圍燈與 Dynaudio 頂級音響,旅程未開始已經想原地打住!

除了豪華配置外,DENZA D9 四驅旗艦型配備永磁同步摩打,擁有高達 275kW 馬力(約 369 匹)與 470Nm 扭力,0-100km/h 加速僅需 6.9 秒,絕對不是一般 MPV 可比。再加上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與多項智慧駕駛輔助系統,無論性能、安全或續航,都是專業接待的最佳拍檔。

作為一款旗艦級純電7座豪華MPV,DENZA D9 在定價上亦相當有競爭力,尤其考慮到香港政府電動車「一換一」稅務優惠:
• DENZA D9 尊貴型:HK$598,000(已扣稅)
• DENZA D9 四驅旗艦型:HK$753,350(已扣稅)

對比其他歐系高端MPV或大型 SUV,DENZA D9 提供的豪華程度與科技裝備,在同價位上實屬罕見。


適合誰用?從企業家到星級旅客皆宜
對於經常乘坐私人飛機的商務賓客,DENZA D9 是身份的延伸;對於需要提供接待服務的高端企業或五星級酒店,這款純電MPV則是門面與實力的雙重展示。即使是家庭客戶也會發現,七人座的大空間設計與舒適乘坐體驗,令家人出行變得輕鬆愜意。

當奢華與實用走在一起,DENZA D9 鋪路的不只停機坪
身為汽車編輯,我曾試過不少高端MPV,但極少有車能在空間、舒適、安全與動力之間取得如此平衡。DENZA D9 更難得的是,它不是純粹的炫耀工具,而是切實把「以人為本」理念貫穿於每一個細節,難怪香港商用航空中心會看中它作為品牌代表。從今以後,當你走出貴賓室,見到那部車頭閃閃發亮的 DENZA D9 靜候於停機坪一側,或許你會明白:這段短程旅途,其實也是尊貴體驗的一部分。

短痛換長遠優勢!Porsche 砸 13 億歐元全力鋪路未來電動化戰略


Porsche 正在經歷一場由內到外的深度轉型。雖然2025年首季盈利顯著下滑,但品牌選擇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裡「主動出擊」,於首季已投放約13億歐元作為產品、軟件及電池戰略調整的特別開支,正式展開一場對未來數年的佈局與賭注。

首季業績方面,Porsche 集團銷售額為88.6億歐元(同比微跌),營運利潤則由去年同期的12.8億歐元跌至7.6億歐元,營運銷售回報率下降至8.6%(去年為14.2%)。然而,汽車業務淨現金流卻由1.07億歐元上升至1.98億歐元,顯示品牌資金運用與儲備仍屬健康。

面對全球經濟及地緣政治挑戰,Porsche 採取一系列策略調整,包括減緩高性能電池自主研發計劃。旗下子公司 Cellforce Group 的電池擴展將不再獨立推進,而是改為策略合作模式。同時,品牌也正式入股 V4Smart 與 VARTA AG,進一步掌握鋰電池核心技術與供應鏈,為未來純電車型奠定基礎。


在產品面上,電氣化比例已升至39%,其中26%為純電車、13%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新款純電 Macan 表現出色,單季交付達14,185部,佔整體 Macan 銷量近六成。整體來說,Macan 全線銷售按年增長14%,而 Panamera 更大幅躍升27%,顯示品牌在轉型過程中仍保留一定產品吸引力。

地區銷售方面,美國市場強勁反彈,年增37%,但中國市場則面對重挫,交付量大跌42%。這主要受制於中國豪華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加上消費信心疲弱,Porsche 明言將繼續堅守「價值高於銷量」的策略,以全球平衡銷售結構對沖風險。

不過,這場變革的代價不輕。Porsche 已調低全年預測,包括銷售額由原先預期的390-400億歐元下調至370-380億歐元,營運利潤率由原本10-12%降至6.5-8.5%。淨現金流與EBITDA比率也同步下修。雖然這些短期數字未如理想,但品牌堅信,通過現時的系統重整與研發投資,可為未來鋪路。

在我眼中,Porsche 這次選擇「吞苦果換長遠」,其實是一種成熟企業的應對智慧。與其等待市場調整、坐以待斃,不如主動承擔陣痛、清晰地投資於未來的技術命脈與供應鏈安全。短期業績下滑固然令人關注,但從電氣化占比提升、供應鏈入股布局,以至對不同市場策略的針對性調整,Porsche 顯然不只是在「撐」,而是在布局10年後仍能領先的底牌。這種「高性能品牌的轉身之痛」,或許正是車壇轉型期中最值得借鏡的一頁。

Genesis Electrified GV70 大改款登場


Genesis 推出全新改款 Electrified GV70,這部韓國豪華品牌旗下最暢銷的歐洲純電 SUV,如今迎來一系列內外更新,將「運動優雅」(Athletic Elegance)的設計哲學推至新層次,展示出韓系高端品牌獨有的文化品味與科技實力。

新款 Electrified GV70 延續原有大器輪廓,前臉換上重新設計的 G-Matrix 鋪排式水箱格柵,新 Genesis 廠徽更具質感,而品牌標誌性的雙線頭燈加入 Micro Lens Array(MLA)微透鏡技術,在照明精度與造型上全面升級。


車型方面分為 Pure、Dynamic、Luxury 三種規格,其中 Dynamic 及 Luxury 更搭載全新 20 吋鑽石切割鋁圈,進一步強化運動感。新色 Ceres Blue(金屬或磨砂選擇)加入 13 款外觀顏色陣容,滿足個性化需求。

車尾方面重新佈局,轉向燈位置下移,尾泵把加入雙線鍍鉻元素,高置煞車燈整合後置鏡頭,整體線條更簡潔統一,營造出更俐落的視覺層次。

內裝延續韓國「白色留白之美」哲學,設計上更為簡潔高雅,同時細節鋪陳極為考究。鋁合金飾板配合「銀河星軌」風格環艙氣氛燈,營造出一種既靜謐又有科技感的空間氛圍。車廂多處關鍵觸控位皆升級為高級軟質材料,觸感與視覺質感同步提升。


全新 Mood Curator 情境調節系統 提供「Vitality 活力、Delight 愉悅、Calm 寧靜、Comfort 舒適」四種模式,整合音樂、氣味與燈光,若配備 Ergo Motion 按摩座椅,更可聯動調節座椅節奏,營造沉浸式車廂體驗。

駕駛介面採用全新 27 吋 OLED 一體式螢幕(ccIC),結合儀錶與中控,令視覺更簡約流暢,同時導入新款加熱真皮方向盤,質感全面升級。

全新 Digital Key 2 數碼車匙 支援近距離感應開門,透過智能手機即可啟動車輛,配合 指紋辨識系統,實現無匙啟動與個人化防盜防駭。車主亦可從多種配色主題中選擇,包括 曜石黑(Obsidian Black)、冷灰/都會棕(Frozen Grey / Urban Brown)、冰川白/冰藍(Glacier White / Icy Blue),打造專屬個性座艙。


新 Electrified GV70 並非單純小改款,而是 Genesis 對高端純電 SUV 市場的再一次聲明。它融合韓國文化底蘊與前衛科技思維,重新定義何謂「有品味的未來出行」。設計上展現優雅,動力上保有純電效率,而細節上的極致追求,正是 Genesis 獨有的魅力所在。這部車並非只用來代步,它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延伸,是屬於懂得欣賞「低調而不平凡」的駕駛者的選擇。

Rehlko 與 Toyota 推動 1MW 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氫能發電再進一城!美國能源技術公司 Rehlko 宣佈與 Toyota 北美 達成獨家合作協議,將在其下一代定置式發電產品中,採用 Toyota 的氫燃料電池模組,進一步推動零排放、高可靠性的備援電力解決方案。

雙強聯手:能源韌性 x 氫能科技
Rehlko 長年為醫療、資料中心、關鍵設施及離網系統提供穩定備援電力方案,是北美業界公認的「能源韌性」代表。這次結合 Toyota 超過 30 年的氫能技術,正式將汽車級燃料電池推向大型發電應用。

Toyota Hydrogen Solutions 總經理 Thibaut de Barros Conti 指出:「這次合作展示了我們技術在交通工具以外的可擴展性,有望為社會帶來更潔淨、穩定且可獨立運作的能源解決方案。」

1MW 發電系統:大規模應用準備就緒
雙方首個合作案,是在華盛頓州 Klickitat Valley Health 醫院建成的 100kW 氫能備援發電系統,成功實現醫療設施關鍵備電需求。隨後,Rehlko 與 Toyota 推出全新商業化 1MW 氫燃料電池系統,即日起接受訂單。

Rehlko 電力系統總裁 Charles Hunsucker 表示:「這套系統不僅維持傳統柴油機組的可靠性,更能在零本地排放的條件下,滿足醫院、資料中心等任務關鍵用戶對能源穩定性的要求。」

核心技術亮點:
• 模組化燃料電池:由 Toyota 提供技術與生產,源自 Mirai 技術平台
• 無需傳統燃料:只排放水與空氣,達至零本地排放
• 即用即啟動:適用於斷電備援、主電源及高負載穩壓
• 適用場景廣泛:資料中心、醫療設施、倉儲設施及極端氣候地區

Toyota 表示,這些燃料電池模組曾在攝氏 -29°C 到 65°C 極端條件下測試,已準備好應對最嚴苛環境。

從 Mirai 私家車、燃料電池卡車到今天的定置式應用,Toyota 正逐步實現其「全氫能生態鏈」藍圖。而 Rehlko 的進駐,讓氫能真正進入主流能源應用市場,為追求可持續發展及碳中和的未來鋪路。

這次合作不單是商業協議,更是兩個領域巨頭在能源轉型路上攜手踏出的重要一步。

地表最強豪華 SUV 再升級!Aston Martin DBX S 強勢登場


Aston Martin 宣佈旗下豪華 SUV 王者 DBX 推出全新旗艦版本 – DBX S。此車不單融合 DBX707 的動態魅力,更首次引入 Valhalla 超跑級渦輪技術,打造出操控更靈敏、重量更輕、聲浪更震撼的極致駕駛體驗。作為車系的「S」型號延續傳統,DBX S 就是超跑級 SUV 的最新演化。


動力系統:V8 升級注入 Valhalla 基因
DBX S 配備經升級的 4.0 公升 V8 雙渦輪引擎,輸出提升至 727PS(+20PS),0-100km/h 加速只需 3.3 秒,中段加速(0-200km/h)亦快了 0.3 秒。透過由 Valhalla 傳承的渦輪技術,包括大型壓縮輪與改良內部設計,令轉數愈高、動力愈強,爆發力更直接。

搭配更具聲浪感染力的排氣系統,四出排氣管不僅外觀搶眼,聲音更進一步激昂震撼,為駕駛者帶來極致感官享受。


傳動與操控:重新設定的換檔節奏
DBX S 採用與 DBX707 同級的 9 速「濕式離合器」波箱,可將最多 100% 扭力輸出到後輪,同時具備前後動態分配系統。新版本波箱調整了換檔邏輯,Sport 及 Sport+ 模式下更具侵略性,延後升檔時間,強化高轉駕駛快感。

轉向比亦提升 4%,操控更銳利而不失穩定性,轉彎直徑縮短至 12 米,大大改善城市行車靈活度。


極致輕量化:碳纖、鎂合金全面應用
Aston Martin 以賽車技術進行車重優化,透過多項創新設計將 車重精準減少,包括:
• 全新一體式碳纖維車頂(面積達 3 平方米)可減 18kg 並降低重心
• 全新 23 吋鎂合金輪圈,比鋁圈更輕 19kg
• 多項車身碳纖選配(側裙、尾翼、後擴散器等)合共減重 7kg
• 蜂巢式聚碳酸酯鬼面罩設計細節極致,輕巧而美觀

這些組件不僅讓 DBX S 更輕盈,更提升整體操控與動態回饋,是真正「有功能的美學」。


底盤與制動:從公路到賽道的極限表現
懸掛系統全面調校,搭配電子控制的防傾系統,極限過彎時側傾僅 1.5 度,甚至比某些雙座跑車更穩。懸掛會隨駕駛模式調整彈簧剛性與轉向回饋,確保無論市區巡航或山路激走都同樣精準。

制動方面採用 420mm/390mm 碳陶瓷煞車碟,提供賽車級制動力,長時間高速駕駛亦無懼熱衰。


外觀設計:比707更狠更毒
從黑色格柵、雙層下擾流、誇張四出垂直排氣,到全新空力套件,DBX S 以視覺直接表現其性能取向。車側配備碳纖翼鏡、側裙、紅色「S」徽章,展示車系頂級身分。全新車身下裙配色提供 Rosso Corsa 紅、Trophy 銀、Podium 綠等選擇,增添戰鬥氣息。

車廂佈局:細節藏不住的極致奢華
DBX S 內裝標配 Alcantara 與半苯胺真皮拼接,座椅採用專屬 魚骨紋設計,並可延伸至車頂。紅色安全帶、壓印「S」標記與 Aston Martin 翼形標誌呈現極高工藝水準──透過 1.5 噸壓力與加熱壓印技術,將圖案雕入皮革。

車內音響標配 800W 14 喇叭系統,另可升級為由 Bowers & Wilkins 特別調校的 1,600W 23 喇叭音響系統,配備鋁質高音與 Continuum 中音單元,營造媲美音樂廳級數的聽覺享受。


未來導向:數碼系統、豪華體驗再進化
全新 DBX S 採用 Aston Martin 自家開發的信息娛樂系統,配合最新車廂架構與數碼介面,體驗現代駕駛與豪華科技的完美融合,將高性能與豪華生活融為一體。

DBX S 不是簡單的馬力升級,而是Aston Martin 對「S」這個字母的重新定義──輕量化、高性能、極致細節與超豪華體驗的完美結晶。在 GT、越野、操控與奢華之間找到最美的平衡點。此車不只是進一步挑戰 Lamborghini Urus、Ferrari Purosangue,更是對所有超跑SUV的重新定義。

如果說 DBX707 是開啟超跑SUV新紀元,那 DBX S 就是替這個新紀元加上冠軍獎章。

Volkswagen Polo 50年傳奇:由入門平民車走上世界舞台


在1975年,Volkswagen Polo首次以「外形細,內裡大」(Small on the outside. Big on the inside.)的口號登場。當時沒人會預計這部貌不驚人的小型兩門車,竟能在50年間累積超過2,000萬部銷量,橫掃全球市場,甚至成為細車界的潮流創造者與技術先鋒。

設計:由簡至型,經典演化不止步
第一代 Polo 以 Audi 50 為基礎,車長僅 3.5 米,但車廂實用性極高,加上售價合理,極速打入家庭市場。經過六代進化,Polo 外形由圓潤變得銳利、由可愛變得型格,同時尺碼不斷增長,配合更高級的內裝物料和數碼化儀錶板,讓這部「細車」走上質感新層次。

現時的 Polo VI 已全面數碼化,車內配備最大 25cm 的中控顯示屏、無線充電、App-Connect、以及高階車款才見的 IQ.LIGHT 矩陣式LED頭燈、Travel Assist 主動駕駛支援系統,已經完全打破細車功能限制。


多元化衍生車型:不只是「細車」
五十年間,Polo 絕不滿足於單一身分。除基本掀背車型,還曾推出:
• Derby 三廂版:滿足載物需求
• Polo Coupé / G40 / GTI:注入跑車基因
• Harlequin 多彩特別版:玩味十足,車迷心頭好
• CrossPolo:SUV 風格
• Polo BlueMotion:節能高手
• Polo R WRC:直落 WRC 四連冠的拉力猛獸

從入門代步車,到賽道王者,Polo 彷彿可以變身任何你想要的角色。


全球化佈局與技術領先:民主化創新代表
Polo 並非歐洲限定玩意,其生產遍及西班牙、阿根廷、南非、斯洛文尼亞、中國、巴西和印度等地,是少數真正「走到世界每一角落」的德國小車。每一代 Polo 都代表細車界的技術革新,例如引入安全氣袋、ABS、防撞強化、甚至 MQB 模組化平台,讓細車具備中大型車的高科技配備。

六代進化速覽:
• Polo I(1975–1981):開山始祖,簡約實用
• Polo II(1981–1994):方形設計,出現首部 Diesel 引擎
• Polo III(1994–2001):首部五門型號、Harlequin 特別版
• Polo IV(2001–2009):引入 BlueMotion,開始重視節能
• Polo V(2009–2017):外形成熟,推出極速 R WRC Street
• Polo VI(2017–現在):數碼化+高級化,全面超越細車框架


Polo 的故事,就像是細車界的逆襲神話。它沒有豪華徽章,卻有頂尖德國工藝和不斷進化的技術背景。它代表的不只是經濟實用,更是一種Volkswagen 精神 – 將科技與安全普及化,讓更多人用得起、開得安心。

對我來說,Polo 不只是細車,更是一位歷久彌新的老朋友。它默默地陪伴幾代人度過生活不同階段,既實用又貼地,而當你發現它還能在拉力賽場上橫掃四年冠軍,就更會明白:真正的王者,不一定要大。

Porsche 917 登陸街道 50 週年


1975 年 4 月 28 日,一輛外表張狂、內心瘋狂的 Porsche 917/30 並沒有如其他同袍般走入賽道,而是由 Weissach 開發中心出發,直接駛上公路,目標:巴黎。這並非宣傳、也不是藝術裝置,而是一段真實發生、由瘋狂車主與 Porsche 工程團隊合力鋪路的傳奇 – 一部勒芒冠軍級賽車,正式合法上路!


這台當年由 Martini 繼承人、著名 Porsche 發燒友 Count Gregorio Rossi di Montelera 委託打造的「街道版 917」,是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合法上路的 917。經典的銀色 Martini 拉花車身下,工程團隊加入了「勉強合格」的排氣消音器、後視鏡、指揮燈及喇叭,甚至配備了應法例要求的備用輪胎。車廂內兩張座椅換上由 Hermes 重新包皮的啡色真皮,內籠頂棚、門板與錶板更用上麂皮包覆,低調又奢華。

但其餘部分 – 從木製波棍頭到中空賽車匙、機械結構與動力心臟,依然保留當年征戰賽道的剛猛性格。這部擁有阿拉巴馬牌照的怪獸,就這樣從德國駛到法國首都,震撼了當時的汽車世界。


如今,這台 917/30 仍然在法國南部繼續服役,由新車主於公開道路上享受其餘生。雖然經過修復,但車身塗裝與內裝依然原汁原味──這不只是古董收藏,更是一部隨時準備再上路的機械詩篇。

這場「合法上路」的挑戰代表什麼?
對 Porsche 來說:
這不是商業化產品,而是一種對顧客夢想的回應。即使要求再離譜、條件再苛刻,只要有熱誠與技術,Porsche 願意嘗試。

對汽車文化來說:
這是「賽車不應只屬於賽道」的最佳演繹。五十年前能有這樣的膽識,今天電動化與自動駕駛下,更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才是真正駕駛的浪漫。

對熱血車迷來說:
這是一種精神傳承──你也許買不起 917,但那種「Just do it!」的魄力和堅持,仍然能從這故事中獲得力量。


讀到這段歷史,我不禁想像,如果今日香港也出現一部合法上路的賽車,會是什麼場面?或許我們無法重現那段歐洲公路狂飆的浪漫,但 Porsche 用行動告訴我們,車不是單純代步工具,而是承載夢想的容器──而這個容器,不一定要安分守己。

最後衝刺!Alpine A390 跑旅版濕地極限測試曝光 5 月正式亮相


Alpine即將開啟品牌新篇章!即將於5月27日在法國Dieppe全球首發的全新A390跑旅(Sport Fastback),目前正在Michelin Ladoux科技中心進行最後的濕地動態測試,為上市前的最終調校衝刺。作為Alpine品牌首款五座跑旅,A390的開發目標非常明確——把A110的靈魂注入一部真正實用的家用車。車身尺碼達到4,615mm(長)x 1,885mm(寬)x 1,532mm(高),不僅提供實用的五座空間,更保留了Alpine一貫靈巧敏捷的操控DNA。


A390搭載三電機系統,配合Alpine獨家開發的Active Torque Vectoring主動扭力分配技術,再加上五種駕駛模式(包括特別針對賽道開發的Track Mode,可調整ESC穩定系統設定),讓工程師能細緻調校底盤反應,即使在4,100米的濕滑賽道上仍能展現出極致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A390專用的Michelin輪胎亦同步完成開發,前輪配備20吋Pilot Sport EV,後輪則為21吋Pilot Sport 4S,胎面上刻有專屬「A39」標記,專為提升電動車操控與抓地力而設計。


除此之外,Alpine也將A390的聲浪體驗進一步進化,推出全新Alpine Drive Sound系統。兩種專屬聲效設定:一款偏向運動,靈感來自經典A110;另一款則針對日常使用,聲音較溫和,兩者均可自由選擇音量或完全關閉,讓駕駛者依心情切換。


看到Alpine A390這次如此認真地打磨,不難想像這部車對品牌來說意義重大。從A110的輕量、操控傳統,到如今要兼顧空間、舒適性與純電性能,A390無疑是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的嘗試。尤其在電動車講求一切數據化的年代,Alpine仍堅持用濕地賽道、實地極限操控來打磨每一個細節,這份職人精神,正是我們車迷最想看到的熱血堅持。

5月27日,Alpine 70週年紀念前夕,一切即將揭曉——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這部結合激情與實用的全新Alpine會以怎樣的姿態,重新定義電動跑旅的可能!

Fanatec CSL Elite Steering Wheel Porsche Vision GT 震撼登場


當Porsche首度為《Gran Turismo 7》打造出專屬虛擬超跑 – Vision Gran Turismo概念車時,早已預示著一場汽車設計與虛擬世界的劃時代革命。如今,這部數碼夢想中的方向盤,Fanatec正式將它帶到現實世界,推出最新力作:CSL Elite Steering Wheel Porsche Vision GT。

以Porsche Vision GT概念車為藍本,這款方向盤採用310mm直徑及鑄鋁框架設計,不但兼顧強度與輕量化,整體造型極具未來感,連標誌性鏤空幅條設計都完整保留。為了不破壞這份美感,工程師們更特別研發出嶄新的換檔機構,提供截然不同的清脆觸感,無論是5Nm CSL DD入門版,還是25Nm Podium DD2旗艦版基座,都可完美匹配。

呼應Porsche Vision GT內裝主打無動物皮革的環保精神,Fanatec首度引入全新「Tactaris」物料——一種高級微纖絨面,不僅手感極佳,更具備出色的耐磨及防汗能力。無論激戰多久,依然能保持舒適乾爽,滿足長時間專業模擬賽車需要。


這款方向盤不單是一件藝術品,更是為激烈賽事而精心調校的利器。它內建7個旋鈕編碼器,包括兩個多段式開關和一個7向FunkySwitch,並設有兩個整合於方向盤圈內的快捷按鈕,這在Fanatec產品中是首次出現。此外,四個特製主編碼器直接對應《Gran Turismo® 7》的MFD系統,讓玩家可快速調整循跡控制、煞車平衡及燃油分配等設定。Tuning Menu按鈕則巧妙地隱藏於Porsche徽章中,搭配OLED顯示屏,令力回饋調校變得輕鬆直覺。


無論是專業玩家還是模擬賽車新手,都能在這個方向盤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駕駛樂趣。專業玩家會欣賞它極高的操控精度及即時調整能力,而初學者亦可透過人體工學優化設計輕鬆上手,隨著技術成長逐步解鎖更多潛能。至於收藏家或設計迷,這件作品不單是一款賽車裝備,更是一件未來感滿溢的藝術收藏品,無論陳列還是使用都自帶氣場。


CSL Elite Steering Wheel Porsche Vision GT絕對不是一件普通周邊,而是將「未來汽車設計」這個概念,真正觸摸得到的一刻。身為賽車迷,當年在《GT7》裡第一次看見Porsche Vision GT時,已經被它震撼到,如今能實實在在把手放在這個未來感爆棚的方向盤上,簡直像把夢想開到了現實。不論你是為了賽道成績,還是為了心中的「那份浪漫」,這個方向盤都值得你擁有。

半島酒店再升級!6 部 Rolls-Royce Phantom Extended 華麗駛進香江殿堂!


在豪華世界的最高段位,當兩個頂級名字並肩而立,那是一場無聲勝有聲的宣言 Rolls-Royce與香港半島酒店再度攜手,正式交付6輛由Bespoke高級定製打造的Phantom Extended,為酒店的尊貴賓客帶來更極致的靜謐與優雅體驗。

每輛新交付的Phantom Extended皆採用經典的「半島綠」Brewster Green車色,並以暖棕色手繪腰線作點綴,車門更印上母公司標誌,極具身份象徵。21吋七輻合金輪圈加上同色輪圈蓋及金屬條紋,氣場全開。


車廂則以Forest Fall暖棕與Dark Spice深紅雙色組合,營造低調而華麗的格調。後排配備Immersive Seating沉浸式座椅連腳踏及活動扶手,加上專為iPad、紙巾、水樽及充電線等物品而設的收納細節,無論出行或接待政商賓客,均體面非凡。

2025年正值Phantom誕生100周年。這批定製車不僅是移動工具,更是代表品牌百年匠心與藝術的行走載體。半島酒店與Rolls-Royce的合作歷史悠久,自1970年代起便已結緣,此次交付更將雙方合作延續至第六個十年,累計共28輛Phantom遍布香港、巴黎、倫敦等全球半島據點,傳承「魔毯般的駕乘體驗」。


半島酒店選擇Phantom作為旗艦車隊,不只是因為車子貴,更是因為它與酒店本身「不妥協的優雅與沉穩」完全契合。在這些車上,連雨傘、門邊迎賓踏板也刻上半島標誌,真正做到每一處細節都為貴賓服務而生,這種極致用心是一般豪華品牌難以望其項背的。


看過無數豪車,但Phantom Extended這種細緻到連「水樽架」都為飯店賓客而調整的用心,實在令人佩服。這不是造車,而是用工藝、文化與服務精神做出來的藝術品。當中蘊含的不只是機械與皮革,而是一種對「體驗」的理解與執行力,這才是真正的奢華定義。

在今天這個講求效率與規模化生產的年代,Rolls-Royce 仍堅持為每一位客戶打造專屬藝術作品,那份「慢工出細貨」的態度,正是它能歷久常新、成為傳奇的最大原因。Phantom百年之際,它仍站在最頂端,毫無懸念。

CLA 領軍電動攻勢!Mercedes-Benz 頂住風暴,首季交出穩陣成績表!


在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穩的大氣候下,Mercedes-Benz Group 於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一份「穩中有進」的業績報告。無論是豪華車銷售、電動化發展還是財務體質,三大核心板塊都表現得相當堅實,為未來面對關稅不確定性鋪下重要基礎。

集團總營業額達 €332 億(去年同期為 €359 億),雖有輕微回落,但稅前盈利(EBIT)仍穩守 €23 億,加上來自工業業務的自由現金流升至 €24 億,整體財政依然健康。最重要的是,Mercedes-Benz 的淨現金達 €333 億,足以應對未來任何經濟或政策逆風。

三大業務部門:各有亮點,整體表現穩定
Mercedes-Benz Cars

首季全球銷量達 446,300 部,其中 Mercedes-AMG 高性能車和經典 G-Class 的銷售分別增長 17% 和 18%,帶動 Top-End 車系佔比提升至 15%。E-Class 及 GLC 的持續熱賣,加上全新 CLA 登場,為集團電動與數碼轉型再添動力。部門的營業利潤為 €18 億,現金流更高達 €28 億,現金轉換比率達 1.6,反映財務效率明顯提升。

Mercedes-Benz Vans
在輕型商用車市場競爭激烈情況下,Van 部門仍錄得 €4.75 億經調整 EBIT,營運利潤率達 11.6%。值得注意的是,純電動車(BEV)銷量勁升 59%,反映企業在物流與商用市場的電動化部署初見成效。

Mercedes-Benz Mobility
儘管整體合約總值由去年底的 €1381 億稍降至 €1337 億,但平均合約價值上升,加上成本控制得宜,令業績保持穩定。部門 EBIT 為 €2.87 億,回報率為 8.6%,顯示汽車金融服務仍然是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

電動化與高端策略同步推進
Mercedes-Benz 電動化策略正穩步推進,xEV(包括純電與插電式混能)在全球新車銷量中佔比達 19%,當中歐洲市場更高達 37%。插電式混能車銷售升幅 8%,加上 eSprinter 等 BEV 貨Van 帶動輕商電動市場增長,成效不俗。

同時,集團的高端市場策略亦奏效,AMG 和 G-Class 兩大品牌火力全開,強化其 Top-End 陣營的市場主導地位。未來 Vision V 的亮相,則預示 Mercedes-Benz VLS(Luxury Space)頂級旗艦計劃的初步輪廓,繼續將豪華定義推向新高。

關稅風險壓頂,未來指引保守應對
雖然集團維持2025年的原有營運預測,但若美中歐貿易壁壘進一步擴大或持續實施高額關稅,對銷售、需求及獲利能力均可能構成壓力。Mercedes-Benz 表示在當前貿易政策變動頻繁、消費者行為難以預測的情況下,難以準確評估全年業績。

在利潤導向以外,Mercedes-Benz 今季給我的最大印象,是一種冷靜、策略清晰的「穩」。它沒有盲目追逐爆炸式成長,而是以現金流和產品佈局為核心,在高端與電動兩條戰線同時推進,並保持產品魅力和財政紀律。

最難能可貴的,是 Mercedes-Benz 沒有因外部不確定因素而慌亂,反而持續推出新車、提升平台技術、穩健轉型,正正體現了「真正的豪華品牌,不是靠口號,而是靠長期眼光與內功」。在這種充滿變數的全球車市裡,這種穩重,反而更有競爭力。

Waymo × Toyota 聯手打自動駕駛戰略聯盟震撼車壇


在全球車壇大吹自動駕駛東風的今日,Toyota 正式宣佈與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自動駕駛科技巨頭 Waymo 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這場聯盟不單是技術交流,更是一場向「零交通意外」社會目標進發的革命級合作。

這次合作不僅限於自動駕駛系統開發,Toyota 的創新子公司 Woven by Toyota 也將參與其中,共同開發下一代自動駕駛車輛平台。Waymo 將會導入 Toyota 車系作為其旗下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Waymo One」的運行車隊之一,技術與應用全面落地。

Waymo 的自動駕駛系統目前已於美國多個城市如三藩市、洛杉磯、鳳凰城及奧斯汀投入運行,每週進行超過25萬次自動駕駛旅程,累積行駛里數數千萬英里。數據顯示,相比傳統人類駕駛,Waymo 系統能將涉及受傷的交通意外減少高達81%,安全性可謂毋庸置疑。

Toyota 長年致力於道路安全,其 Toyota Safety Sense 主動安全系統不斷進化,並在中國市場引入自動駕駛新創 Momenta 技術,最新 bZ3X 電動 SUV 便搭載了 Momenta 5.0 系統,配備 NVIDIA Orin 晶片,運算力高達254TOPS,為未來自動駕駛鋪路。

而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Toyota 更於靜岡縣開發「Woven City」,用作測試未來交通模式,並與 NTT 攜手投入5,000億日圓構建 AI 流動基建,推動人、車、城市三位一體的智慧交通生態。

這次 Toyota 與 Waymo 的合作感到特別振奮。這不是單純的商業操作,而是一場由理念驅動、以技術實現的社會改變。自動駕駛,不應只是豪華品牌的專利,而是人人皆可受惠的公共技術。Toyota 的「零意外社會」夢想,加上 Waymo 的可靠系統,似乎真的讓我們朝着更安全、更公平的交通未來踏出了關鍵一步。

未來還有很多技術、倫理與法規的挑戰,但只要大廠肯以民眾安全為本、實事求是地推動變革,這場「自動駕駛革命」才真正有意義。這不止是一場合作,而是未來交通歷史的一個轉捩點。

Volvo EX30 正式歐洲投產!小型純電 SUV 擴產迎戰市場熱潮


Volvo Cars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位於比利時根特(Ghent)的生產基地正式啟動暢銷純電SUV – EX30的量產工作。作為2024年歐洲市場最暢銷的電動車之一,EX30自2023年底推出以來便廣受歡迎,今次生產擴展進一步印證了Volvo應對電動化浪潮的積極步伐。

根特工廠加設EX30生產線後,將創造約350個新增職位,使總員工數接近6,600人,進一步鞏固當地經濟及就業。EX30 Cross Country版本亦預計於今年稍後在同一廠房投產,進一步擴大車型陣容,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Volvo生產與供應鏈主管Francesca Gamboni指出,EX30是Volvo在歐洲高端電動車市場中鞏固地位的關鍵棋子。「在我們銷售最強勁的市場建設生產基地,是品牌長久以來堅持的策略」,她表示。而這靈活的全球製造佈局,亦大大增強了Volvo的市場應變能力。

為迎接EX30,Volvo近年來已在根特廠房投入約2億歐元升級設施,包括導入全新車輛平台、安裝近600台新或翻新的自動化機械人、擴建電池組裝大樓、增設車門生產線及新電池包組裝線等。這些升級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符合歐盟推動可持續發展及增強產業競爭力的總體方向。


根特工廠經理Stefan Fesser亦強調,得益於整個團隊的高度投入與協作,他們僅用傳統時間的一半就完成了EX30的工業化流程,展現了Volvo以技術與創新快速回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除了新加入的EX30之外,根特工廠現時亦生產EX40、EC40兩款純電車型,以及XC40和V60等插電混能車型,2024年總產量超過18.6萬輛。加上瑞典Torslanda工廠,Volvo現已在歐洲擁有10款不同的電動或混能車型投產,未來還有斯洛伐克新廠加入行列,繼續擴展全球電動版圖。


從EX30的成功故事到根特工廠的迅速轉型,可以清楚看到Volvo對於電動化轉型並非盲目追逐潮流,而是以穩健部署、靈活生產、貼近市場需求為出發點。EX30不僅為品牌開拓更年輕及主流的消費族群,亦讓Volvo在競爭激烈的小型電動SUV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務實又高效的轉型模式,或許正是未來車壇生存與致勝的關鍵。

豪擲 8,800 萬美元!Toyota 加碼美國工廠為下一代 Hybrid 鋪路


在全球新能源車轉型熱潮中,Toyota再次展現其長線佈局的決心。近日,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宣佈,將向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的動力總成工廠追加投資8,800萬美元,為未來的次世代混能車型打造關鍵部件 – Hybrid Transaxle(混能傳動系統)生產線,預計將於2026年下半年正式投產。

Toyota的Hybrid野心再升級
是次投資不單是單一項目,連同過往的投入,Toyota在該廠的總投資將超過28億美元,可見品牌對北美市場混能需求的重視。新生產線專門生產「混能傳動系統」,這是一個將引擎動力與電動馬達無縫整合,並有效分配至車輪的重要模組,乃Hybrid車的靈魂所在。未來這些部件將應用於Toyota及Lexus品牌的下一代混能車型。

深耕美國市場,混能不是單一選項
現時Toyota於美國擁有11個製造基地,聘用約5萬名員工。是次增資正正體現了Toyota「多元路徑戰略」(Multi-Pathway Strategy)下的具體行動,既支援Hybrid,又發展純電、燃料電池等技術,以滿足市場不同需求。與此同時,品牌亦持續透過本地生產與就業,進一步強化其「成為當地最被信賴企業」的形象。

Toyota對Hybrid技術的堅持多年來看似保守,實則深思熟慮。電動車熱潮雖火熱,但基礎設施與消費者接受程度未完全成熟時,Hybrid的確是一個過渡期的穩健選擇。而Toyota這種穩步推進、在全球布局生產重點部件的策略,不但保留彈性,更為未來轉型鋪下強大供應鏈基礎。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亦代表未來有更多成熟、可靠的混能車選擇出現,尤其對擁擠、用車環境複雜的城市如香港,絕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

史上最瘋狂 V6 法拉利!Ferrari 296 Speciale 破格登場!


Ferrari 296 GTB早已將中置V6混能跑車推向顛峰,但來到全新296 Speciale,法拉利又再一次打破自我極限!這部專為狂熱駕駛者而生的特別版,不單純是小改或加馬力那麼簡單,而是從外型、空氣力學、引擎、電池、到懸掛系統全部重新武裝,真正做到「一手駕駛激情的最高點」。


外觀設計:戰鬥氣息全面釋放!
不同於296 GTB的優雅,296 Speciale一望而知就是一部「賽道武器」!
前方車頭線條更鋒利,中央大面積進氣口猶如戰艦船首,兩側加上類似三體船的碳纖翼板,既有機能亦有視覺衝擊力。頭冚更設置三對對稱式冷卻開口,效能與氣勢兼備。


車尾則採用雙翼設計,類似FXX K和296 Challenge的合體,搭配升級版主動尾翼,無論高速行駛還是重煞車時都能即時調節下壓力。排氣尾喉更移至高位,向賽車致敬,整個尾部視覺極為緊湊有力。為了提升動態表現,車頂及A柱均以深色處理,令整個車艙猶如一粒「戰鬥泡泡」嵌進車身中,加上專屬五幅式輪圈,整體外觀既俐落又具未來感。


車廂設計:輕量化至極,戰鬥氛圍滿載!
來到車廂,296 Speciale全面「去脂肪化」。大量碳纖維、Alcantara物料,配上簡約線條,猶如一部正宗GT3賽車。車門板採用一整塊碳纖維製成,連手把也是碳纖板一體成型,連音響孔都直接鑽在碳纖上,非常硬派。中央鞍座以全碳纖結構製成,並將經典「H型排檔格」重新演繹,重現昔日法拉利傳統元素,但以現代方式呈現。


動力系統:史上最強V6混能,880匹震撼登場!
核心動力依然來自120°夾角的3.0升V6雙渦輪引擎,搭配MGU-K電馬達,但全面升級後爆發出880匹綜合馬力,較296 GTB足足多出50匹!當中V6引擎本身已狂飆至700匹,比標準版多出37匹,打破同級別自然進氣及渦輪增壓V6馬力密度紀錄。

引擎內部大量運用賽車科技:鈦金屬連桿、輕量化曲軸、加強型活塞、F1等級爆震控制技術,使得整組內燃機不僅更輕,更能承受更高壓縮比運作,爆發力與高轉聲浪齊飛。電動馬達亦引入全新「Extra Boost」模式,在高轉速區間提供高達180匹額外馬力輸出,尤其出彎時能像賽車般瞬間加速。此外,配合新調校的8速雙離合器波箱,每次換檔都更快速直接,聲浪亦更猛烈,聽覺與駕駛快感同步飆升!


296 Speciale特別強化下壓力系統:
• 在250 km/h時產生435公斤下壓力,比296 GTB增加20%。
• 採用來自296 Challenge技術的前氣流減震器與後擴散器設計。
• 主動尾翼更引入三段式設定,包括「中下壓力」模式,高速穩定性提升之餘,仍保留終極直線速度。

全車大量使用碳纖維與鈦合金材料,整體減重達60公斤,重量馬力比達至瘋狂的1.60 kg/cv,刷新後輪驅動Ferrari量產車紀錄!懸掛系統採用與296 GT3相同的Multimatic單速筒避震器,彈簧亦換上鈦金屬版本,配合車身降低5mm,過彎極限與回饋感都達至新境界。


Ferrari 296 Speciale – 技術規格
內燃引擎
• 類型:V6 – 120°夾角 – 雙渦輪增壓 – 乾式油底殼
• 總排氣量:2,992 cc
• 缸徑與衝程:88 mm × 82 mm
• 最大馬力**:515 kW(700 cv)@ 8000 rpm
• 最大扭力:755 Nm @ 6000 rpm
• 引擎最高轉速:8500 rpm
• 壓縮比:9.4:1
• 每公升輸出馬力:234 cv/l

混能系統
• 混能系統最大輸出**:648 kW(880 cv)
• eDrive模式最大輸出:113 kW(154 cv)
• 電池容量:7.45 kWh
• 純電最大續航距離:25 km

車身尺碼與重量
• 全長:4,625 mm
• 全闊:1,968 mm
• 全高(空車重量狀態):1,181 mm
• 軸距:2,600 mm
• 前輪距:1,665 mm
• 後輪距:1,632 mm
• 空車重量*:1,410 kg
• 重量/馬力比:1.60 kg/cv
• 重量分佈:前40% / 後60%
• 油缸容量:65公升(備用油10公升)
• 行李廂容量:169公升
• 後排置物空間容量:112公升

輪胎與輪圈
• 前胎規格:245/35 ZR 20 J9.0
• 後胎規格:305/35 ZR 20 J11.0

制動系統
• 前煞車盤:碳陶瓷物料(CCM),398 x 223 x 38 mm
• 後煞車盤:碳陶瓷物料(CCM),360 x 233 x 32 mm

傳動系統與波箱
• 8速雙離合器F1 DCT波箱

電子控制系統
• SSC 9.0、循跡控制(TC)、電子差速器(eDiff)、磁流變懸掛控制系統(SCM)、Ferrari Dynamic Enhancer 2.0(FDE2.0)、電子動力輔助轉向(EPS)、ABS Evo/EBD全範圍-全抓地力控制系統(含額外能量回收功能)

性能表現
• 極速:>330 km/h
• 0–100 km/h 加速:2.8秒
• 0–200 km/h 加速:7.0秒
• 200-0 km/h 制動距離:106米
• Fiorano賽道單圈時間:1分19秒

油耗與二氧化碳排放****
• 認證中(WLTP循環)

備註:
• 含選配項目時之重量。
** 使用98 RON高辛烷值汽油。
*** eManettino切換至「Qualify」模式時。
**** 依據WLTP標準測試。

Zeekr 9X 旗艦 SUV 與 Lynk & Co 900 震撼登場,重新定義未來豪華


Zeekr集團在上海車展上再度引爆話題!緊接著009 Grand Collector’s Edition限定版發布後,Zeekr正式全球首發全新旗艦SUV – Zeekr 9X,同場更有大受期待的Lynk & Co 900登場,兩款新作同時展示出品牌在設計、性能與電動化領域上的極限突破。

Zeekr 9X作為品牌首款混合動力旗艦,集純電(BEV)與插電式混能(PHEV)優勢於一身,搭載寧德時代小堯電池,全電行駛距離高達380公里,成為全球續航最長的混能SUV之一。性能表現同樣震撼,9X搭載2.0T混能引擎,輸出達205kW,配合三秒內破百的加速力道,將高性能駕駛推向新境界。此外,行業首創的雙腔空氣懸掛系統與主動式防傾桿,更帶來舒適與操控兼備的絕佳體驗。

外型方面,Zeekr 9X的車燈以42,242個雷射雕刻鑽切面打造出絢麗的「星空」視覺效果,細節極致講究。車內則搭載最新的G-Pilot H9自動駕駛系統,配備雙Thor芯片、五組LiDAR,總運算力高達1,400 TOPS,支援高階L3級別自動駕駛,科技水平領先同級。更令人期待的是,Zeekr亦將同步啟動V4超快充網絡,單樁峰值充電功率達1.3MW,真正實現電動車使用體驗的跨越式升級。

另一邊,Lynk & Co 也帶來了全新6座SUV – Lynk & Co 900,尚未正式上市已累積逾40,000張訂單,聲勢驚人。新車基於SPA Evo平台打造,擁有88.2%的超高空間利用率,並創新配備180度旋轉第二排座椅,主打高端家庭市場需求。智能座艙方面,前後配備兩組30吋6K超高清螢幕,由雙Qualcomm 8295晶片驅動,實現8屏協同,運算力高達60 TOPS,結合LYNK Flyme Auto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動力上,搭載2.0T插電式混能系統,配合三速DHT Pro變速器及後雙電機設置,綜合輸出達650kW,破百加速僅需4.3秒,在同級中性能數據極具競爭力。

從Zeekr 9X的極致科技,到Lynk & Co 900的靈活豪華,Zeekr集團這次無疑用雙車出擊,全面刷新了中國品牌在豪華電動化領域的話語權。尤其是9X以「超長續航+超高性能+高階智駕」三大武器,劍指全球市場,氣勢十足。看著這場以設計與技術並重的全面進攻,不禁讓人感受到,下一波新能源豪華戰場,中國品牌不再是追趕者,而是領跑者。

大風大浪中穩住陣腳!Volvo Cars 推 SEK 180 億緊急行動計劃迎戰 2025 轉型年


面對全球經濟動盪、汽車行業急速變局,Volvo Cars選擇主動出擊。品牌在公布2025年第一季財報同時,正式啟動 SEK 180 億瑞典克朗(約港幣134億)的「成本與現金緊急行動計劃」,力求強化盈利能力、現金流及整體營運韌性,為未來長遠發展鋪路。

回顧首季表現,Volvo Cars總收入錄得SEK 829億(按年跌12%),營運利潤僅SEK 19億(去年同期為SEK 68億),營運利潤率亦大幅下滑至2.3%。每股基本盈利由去年同期的1.12 SEK降至0.40 SEK。銷量方面,品牌首季售出172,219輛新車,較去年下跌6%,主要因去年第四季有意識減少批發庫存,加上貨幣匯率不利影響。

即使業績下滑,Volvo仍堅守轉型步伐。電動化比例持續提升,首季電氣化車型(包括純電及插混)佔整體銷量43%,其中純電車型佔19%,仍高於大多數傳統豪華車競爭對手。此外,Volvo亦於首季推出全新軟件定義電動車ES90,繼續加速電動版圖拓展。

面對挑戰,Volvo宣布推行大刀闊斧的行動計劃,包括:
• SEK 30億變動成本削減
• SEK 50億間接開支優化(2026年起見效一半)
• SEK 100億現金流提升措施,包括減少營運資本及資本開支

此行動計劃亦意味著未來將涉及全球性裁員,但具體細節尚待公佈。CEO Samuelsson直言:「現時汽車行業正面對前所未見的困難,我們必須提升效率、強化現金流,確保品牌在風暴中穩健前行。」

另一方面,Volvo亦同步推進區域化戰略,將全球組織重整為三大地區:美洲(包括美國、加拿大及拉丁美洲)、大中華地區及歐洲與其他地區,以更靈活貼地回應不同市場需求。中國市場方面,品牌正加速推出符合當地需求的新產品,如即將亮相的長續航插電式混能車型,務求適應競爭白熱化的中國豪車市場。

儘管挑戰重重,Volvo仍重申,品牌長遠願景不變——堅定走向全面電動化,建立更有彈性、更高效率及更有價值的未來Volvo。

這份財報與行動計劃,讓我看到了真正「識時務」的汽車品牌該有的樣子。Volvo並沒有因為轉型初期的陣痛而退縮,反而更清晰地聚焦三大核心 – 盈利能力、電動化、區域適應性。放眼當下,無論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電動車價格戰、還是地緣政治變數,都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而真正的競爭力,就是要懂得在逆境中打磨基本功。Volvo這次大膽瘦身與重整,可能就是未來再度爆發的必經之路。

細細粒都有大成就!Volkswagen Polo 50周年登陸德國迷你奇蹟世界!

The Volkswagen Polo in the ‘Miniatur Wunderland’ in Hamburg's Speicherstadt. The car train with anniversary branding is on the road in the miniature area of the "City of Hamburg".


Volkswagen Polo 今年迎來50歲生日,品牌特意以創意十足的方式慶祝 – 在德國漢堡著名的「迷你奇蹟世界」(Miniatur Wunderland)內,打造出一列超可愛的1:87比例Polo專屬車列,成為館內最新人氣打卡點!

這列特別版Polo小火車由12節車卡組成,載著超過70台不同型號的Polo模型車,穿梭於重現漢堡市景的小型世界之中。沿途途經「微型版」的易北愛樂音樂廳(Elbphilharmonie)、易北河大橋(Elbe bridges)及漢堡港口等著名地標,車站廣告牌上亦佈滿「Polo 50週年」標誌,氣氛滿滿。


作為Volkswagen為Polo誕生50年而策劃的全球慶典之一,這個小而精緻的展覽,正好呼應了Polo一貫「小型車、大成就」的精神。Polo自1975年推出以來,憑著靈巧設計與實用性能,陪伴全球無數駕駛者走過無數旅程,亦見證著小型車市場的演變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