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 C
Hong Kong
Saturday, July 5,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9

全新世代 Toyota RAV4 即將登場!官方首波預告圖正式曝光


Toyota 宣布將於 5 月 21 日發表新一代 RAV4,並率先釋出一系列官方預告圖片,揭示這款備受市場期待的 SUV 即將進行全面革新。從目前曝光的角度與畫面可以推斷,新車主打城市機能與家庭實用性,外觀、內裝與科技配備均有顯著升級。

從空拍畫面可見,新車在靜謐住宅區中行駛,帶出其貼近日常生活的設計理念。另一張車廂特寫圖中,咖啡杯與家庭互動場景形成對比,強調新 RAV4 的舒適性與便利性,非常適合家庭用戶使用。


內裝預告圖則顯示,新車搭載全新數碼儀錶及雙螢幕中控設計,科技感明顯提升。方向盤設計亦更趨現代,並延續 Toyota 家族化線條語言。根據現有畫面推測,新一代 RAV4 將進一步強化駕駛輔助功能,預料配備升級後的 Toyota Safety Sense 系統。

另一張行駛於山路彎道的圖片則展示出其運動化與戶外駕駛潛能,亦可能暗示將繼續提供四驅版本,延續 RAV4 一向的多用途形象。


Toyota 表示,此次新車發佈是品牌 SUV 戰略發展的重要一步,並將於 5 月 21 日揭曉更多技術細節與正式外觀設計。市場預期,新車將搭載升級版油電混能系統,亦不排除推出插電式混能或純電版本。

作為全球最暢銷 SUV 之一,RAV4 的每一次更新都備受關注。今次從預告質感與鋪陳方式可見,Toyota 對這款新作寄予厚望,勢將引領品牌邁向新世代 SUV 戰場。

Mercedes-AMG E 53 Hybrid 4MATIC+ 靜如電車 動如超跑


平治 Mercedes-Benz E-Class 在 2023 年轉款,系列編號由「213」轉為「214」,隨之而來的是車系的 AMG 高性能型號 E 53。平治對上一部 AMG 房車是 C-Class 的 C 63 S,採用概念源自 F1 的「E Performance」插電式混能系統,後軸另有摩打和電池,可行純電;同屬插電式混能車的 E 53 相比之下構造較為簡單,採用直 6 渦輪增壓引擎配結合在波箱內的電摩打,同樣可充電與純電行駛,但玩法比 C 63 簡單。

今代 E-Class 車身設計引用 EQ 電動車的氣流處理經驗,雖然體積比舊款稍長稍闊,但風阻系數維持於 Cd 0.23。鬼面罩外框採用與 EQ 車相似的 Black Panel 黑色罩,尾燈設計有兩顆「星」形紅燈。隨車體加大,車廂的頭頂、膊頭、腳位也較以往闊落;門手柄類似 C-Class,屬於「一條野」式的伸縮設計;前座則採用類似 C-Class 的「扮連頭枕」設計,頭枕的柱位有膠蓋蓋著。


「花臣」裝備特別多的今代,錶板設計可選用三塊屏幕組成的 Superscreen,新設的 Active Ambient Lighting 可隨音樂節奏變色,由中控台、錶板延伸至門邊燈條;若選用 Burmester 4D 音響,椅背更設有震動器同步震動。Thermotronic 冷氣系統配備 Digital Vent Control,前排出風口由兩個摩打控制角度。錶台頂中間設有鏡頭,可用來自拍或進行視像會議。新版 MBUX 系統由單一處理器統一運算,主頁 icon 圖案更新;「Just talk」功能可無需先講「Hey Mercedes」便可直接聲控。主動安全系統方面包括 Active Brake Assist(前方自動煞車)、Active Lane Keeping Assist(偏航震軚警示)、Blind Spot Assist(盲點警示)等,亦設有 Active Steering Assist(自動扭軚跟線)及懂得跟速、跟距的智能巡航系統。


高性能的 E 53,AMG 化設計包括可發光的垂直間條鬼面罩、「C」字形前泵把、左右入風口兩條「貓鬚」橫條,頭冚的 AMG 標誌與 C 63 相同。兩側頭沙板加闊 7mm 容納更闊的前軸,沙板散熱孔有「Turbo Hybrid」字樣。車側裙腳更為突出,AMG 款尾泵把有左右假風口和四條圓形排氣喉,尾箱蓋設有同色小尾翼,車尾「E 53」徽章配以紅色底,與 C 63 呼應。

機械方面,E 53 採用的 3.0 升直六渦輪增壓引擎經軟硬件升級,新的 Twin-scroll 渦輪增壓器增壓達 1.5 bar(舊款為 1.1 bar),電腦程式更新,車頭正面及輪拱內增設 intercoolers,引擎輸出為 449 匹/560 牛頓米(較舊款多 14 匹);波箱採用 9 速 AMG SPEEDSHIFT TCT(Torque-Clutch Transmission),結合內建 120 kW(136 匹)/480 牛頓米的同步摩打,系統總輸出達 585 匹/750 牛頓米,若啟用 Race Start 起步功能,峰值輸出更可達 612 匹。


行李廂地台下的鋰電池容量為 28.6 kWh,實際可用容量為 21.22 kWh(系統保留電量以供 Boosting),純電模式最高車速為 140 km/h,續航距離 100 km;使用 60 kW DC 快充由 10% 充至 80% 只需 20 分鐘。懸掛系統為新設計的 AMG Ride Control,配備硬化鐵彈簧及 Adaptive 吸震器,提供三段軟硬調節;前支柱塔頂增設橫撐、前後軸皆加強鋁支架來強化底盤硬度。四驅系統為「4MATIC+」版本,有電子控制離合器分配前後扭力。後輪轉向系統具備 0.7 度同向與 2.5 度反向功能為標配。

制動系統維持與舊款相同,配備 370mm 前碟+四活塞固定卡鉗、360mm 後碟+單活塞浮動卡鉗;新設電子制動力輔助泵,可在拖慢充電與傳統油壓煞車間智能分配力度,確保腳感一致。


駕駛感方面,E 53 在油電混能驅動下 0–100km/h 加速只需 4 秒,基本上已是「想點就點」的快。有摩打輔助後扭力輸出更線性,有效中和渦輪遲滯。加購 Dynamic Plus Package(含 Race Start 功能)可再加快至 3.8 秒。Dynamic Select 模式包括 Comfort、Sport、Sport+、Individual 外,另有 Electric 與 Battery Hold:Battery Hold 模式下系統會啟動引擎為電池充電並盡量拖慢回電;Electric 模式下則完全純電行駛,雖不快但實用,100km 的純電距足以涵蓋絕大多數日常路程,某程度上也能當一部 136 匹的電動車來用。

Individual 模式可自訂油門反應、自動/手動轉波、三段懸掛軟硬、排氣聲量及 AMG Dynamics(分為 Basic、Advanced 和 Pro)對 ESP 穩定系統、內煞、四驅分動的干預強度,越高級反應越快。不過奇怪地,軚盤輕重未能獨立設定。軚盤柱設有兩粒 AMG Steering Buttons 發光旋鈕,左邊負責調節懸掛、轉波、聲浪、ESP、AMG Dynamics;右邊則切換 Dynamic Select 模式。


我們說過多次,屏幕加屏幕的錶板設計其實不代表豪華或跑格,E 53 亦然。AMG 化的點綴有限,主要為專屬圖案介面、AMG 專屬座椅設計(側墊較厚)、紅色安全帶、淺灰色 Open-pore Ash wood 飾板附上 AMG 字樣。儀錶圖案除了 Classic、Understated、Sport、「Assistance」輔助模式及大地圖外,還有 AMG 專屬橙圈「Super Sport」模式。中控大屏幕可顯示引擎與摩打馬力/扭力變化圖(類似心電圖)、轉數、動力流程等。

車重為 2,315 kg,雖非輕巧,但比起 C 63 的 2,650 kg「全副武裝」E Performance 還算「輕盈」。身為中大型房車,E 53 操控感比中小型的 C 63 更輕快,操控與制動性能依然優秀,絕對是一部好玩的 AMG 車,同時也可以是一部優雅而夠實用的電動代步車。

• 車子重量有 2,315 kg,雖非輕磅,但總沒有 C 63 車着整套「E Performance」系統重達電動車般的 2,650 kg 那麼「贅身」。


• 3 升直 6 渦輪增壓引擎有 449 匹/560 牛頓米輸出,結合在 9 速波箱內的同步摩打有 136 匹/480 牛頓米,系統總輸出 585 匹/750 牛頓米。


• 引擎底的縱樑和後軸橫樑加設支柱來增加底盤硬度,後軸用上較硬的橡膠墊;車側有較凸的裙腳設計。


• 每邊頭沙板闊多 7mm 以容納加闊的前軸,沙板散熱孔有「Turbo Hybrid」字樣,輪拱內加設 intercooler。


• 今代 E-Class 鬼面罩外框採用與 EQ 車相似的 black panel 黑色罩,AMG 型號則有可發光的垂直間條鬼面罩,「C」形前泵把左右入風口有兩條「貓鬚」。


• AMG 款尾泵把有左右假風口及四條圓形排氣喉嘴。


• 車廂 AMG 化的地方就只有屏幕有 AMG 特有圖案和顯示、AMG 座椅有較厚側墊和專屬圖案、紅色安全帶,整體並沒有很「辣」的感覺。


• 今代 E-Class 因應車體加大,車廂的頭頂、膊頭、腳位空間比前一代略為寬敞,門手柄亦採用與 C-Class 相同、從門壁伸出的「一條野」式設計。


• 油電混合的 E 53 0–100km/h 加速需 4 秒,已是「想點就點」的快;有摩打輔助下扭力反應更線性,有效中和引擎原有的 Turbo Lag。


• 儀錶圖案除有「Classic」、「Understated」、紅色圈的「Sport」、「Assistance」輔助系統(車仔跟線)和大地圖外,AMG 款特有橙色圈的「Super Sport」。


• 中控大屏幕可顯示引擎和摩打馬力/扭力「心電圖」、引擎與摩打的轉數/扭力,以及動力流程圖。


• 主動安全系統包括前方自動煞車、偏航震軚警示、自動扭軚跟線輔助、盲點有車警示等。


• Individual 模式可自定油門反應、自動或手動轉波、懸掛軟硬、排氣聲浪大小、AMG Dynamics 程式反應強度,但奇怪地未提供軚盤輕重設定。


• Dynamic Select 反應系統除 Comfort、Sport、Sport+、Individual 外,另設與 C 63 相同的電動相關模式 Electric 和 Battery Hold。


• AMG 車款使用淺灰色 Open-pore Ash wood 錶板裝飾,具備低調的跑格感。


• AMG Steering Buttons 左邊一粒可調節懸掛軟硬、轉波模式、尾喉聲浪、ESP 開關及 AMG DYNAMIC 模式;右邊一粒用來切換 Dynamic Select 模式。


• AMG Dynamics 程式將 ESP 穩定系統的夾內煞車功能與四驅分動協調,幫助車輛主動拗入彎,分為 Basic、Advanced、Pro 三個層級,反應強度依次遞增。


• 行李箱地板下藏有鋰電池,可用容量為 21.22 kWh,純電行駛最高時速為 140 km/h,續航距離達 100 km。


• 今代 E-Class 尾燈採用兩顆「星」形紅燈設計;AMG 車款尾箱蓋設有同色小尾翼,「E 53」徽章與 C 63 一樣帶有紅色底標。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六汽缸渦輪增壓+同步摩打
排氣量:2,999cc
最大馬力:449匹 / 5,800-6,100轉時(摩打:163 匹)總輸出 585 匹
最大扭力:560牛頓米 / 2,200-5,000轉時(摩打:480 牛頓米)總輸出 750 牛頓米
波箱設計:9 前速自動波箱
體積:4,961 X 1,902 X 1,472mm
重量:2,315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1,475,000 起
網址:http://www.mercedes-benz.com.hk/
查詢:2895 7339(Zung Fu Company)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本田技研 x Quemix 震撼科技界:全球首創「非破壞性量子狀態讀取技術」誕生!


Honda 與日本量子電腦軟件開發公司 Quemix 聯手,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個可「不破壞量子狀態」就能讀取數據的新技術,打破量子計算瓶頸,為未來材料模擬及能源研發鋪路!

一般來說,在使用量子電腦讀取數據時,量子狀態極易崩潰,導致必須重複多次計算,效率極低。Honda 為了達成 2050 年碳中和目標,積極研究新能源與材料技術,轉向尋求量子運算的突破。這次他們與 Quemix 合作,透過量子電腦內儲存的 X 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數據,直接掃描出形狀、強度等「特徵量」,成功避開破壞量子狀態的問題,實現高速且穩定的量子資料讀取。

更重要的是,兩家公司還首次在真正的量子電腦上完成 XAFS 計算,這也是全球首次在邏輯量子位元上實現這種材料模擬運算。結合傳統電腦與量子電腦優勢,他們同時建立了高效的運算方法,並減少邏輯量子位元與運算閘次數,為未來硬體技術升級奠定關鍵基礎。

這項突破不僅將應用於能源材料開發,也預示量子運算正邁向實用階段。完整研究成果將於國際量子會議「Q2B 2025 Tokyo」上公開,勢必引發全球量子技術界關注。Honda,不再只是汽車品牌,更是下一代科技革新的引領者。

F3 小將謝咏霖將出席密集賽程


年僅18歲的中國賽車新秀謝咏霖(Gerrard),即將迎接他首次參加國際汽聯三級方程式錦標賽(FIA F3)賽季以來最大的挑戰,他將於本週末開始,連續三星期出戰三個分站賽事,率先進行的意大利站,將於本週末5月16-18日在伊莫拉賽道(Imola Circuit)展開。

2025年的F3錦標賽的第三、第四和第五賽站,將連續於三星期內舉行,密集的賽程將考驗所有車手的體能極限。對於今季展開其首個F3賽季的謝咏霖來說,三連賽的挑戰將更為艱鉅。這位駕駛16號Hitech賽車的中國車手,從未曾到訪該三條賽道參賽。

在這一連三場的賽事之前,FIA F3已分別於三月份在墨爾本,和四月份在巴林舉行首兩站的比賽。在這兩站賽事中,謝咏霖於競爭激烈的比拼中展現出堅強的決心,在墨爾本賽上提升了9個位置,在巴林賽上更衝上10個名次。為了備戰接下來的三連賽,謝咏霖在完成巴林站賽事後稍作休息。但這此期間,密集的體能鍛練和賽車模擬器的訓練從未間斷。

接下來的三連賽,將會為謝咏霖提供一個最佳的密集強化環境,使他能不斷提升其駕駛2025年全新款式的Dallara Formula 3賽車的技巧,並力求在每一場比賽中都能有所進步。每個分站都將包括練習賽,排位賽,衝刺賽和正賽。意大利伊莫拉站,和西班牙巴塞隆拿站的比賽,將在週五至週日期間進行;而摩納哥站的賽事,則將會在週四至週日進行合共四天的比賽。

總長4.909公里,位置意大利中北部的伊莫拉賽道,是少數以逆時針方向作賽的主要國際賽道之一。賽道狹窄且技術性要求高,超前的機會亦十分有限,還有結合高速彎道和高難度的剎車區組合,都要求車手具備高超的技巧和精準的操控能力。


在伊莫拉賽站之後,便是世界聞名的摩納哥蒙地卡羅賽道(Monte Carlo)。能夠到這裡參賽,是謝咏霖的童年夢想。蜿蜒曲折的蒙地卡羅賽道由街道組成,賽道高低起伏變化多端,而且異常狹窄,多個急彎以及缺乏緩衝區等要素,時刻都在考驗車手的體力和專注性。儘管賽道極具挑戰,但這裡亦是所有車手夢寐以求到來參賽的地方。

三連賽的最後一場賽事,謝咏霖將來到長4.657公里,西班牙著名的巴塞隆拿賽道(Circuit de Barcelona-Catalunya)。這個將舉辦本賽季第五站賽事的賽道,以其技術性和流暢的佈局著稱,其包含高低速混合的彎道,長長的直路,高低起伏的變化,和對空氣動力方面的平衡要求,都為車手帶來無比挑戰。

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謝咏霖,最初在小型賽車比賽上嶄露頭角,之後在2022年中國四級方程式錦標賽中一枝獨秀,以令人驚艷的取得13場比賽勝利而贏得總冠軍。Gerrard隨後前往歐洲參加GB3錦標賽,進一步磨練駕駛技巧,並多次獲得勝利和頒獎台席位。今年起他晉升至FIA F3賽,期望專注於獲取寶貴的作賽經驗,並繼續向攀登上F1賽的目標邁進。


謝咏霖
16號Hitech車隊三級方程式車手

「在完成F3錦標賽首兩站賽事的一個月後,連續三個週末進行三站比賽將是個全新的挑戰,我對此亦感到非常興奮。在巴林站結束後,我休息了一段時間,與車隊一起花大量的時間進行體能和模擬器訓練,為三連賽做準備。我以前從未去過這三條賽道,毫無疑問,它們都是賽車的經典賽道,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我尤其渴望挑戰摩納哥賽道,其實每一個週末都讓我充滿期待,並且渴望能不斷進步,我仍在努力適應F3給我的挑戰。在我們準備就緒之際,我想再次感謝Hitech車隊,我的父母以及所有在這段旅程中支持我的人。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這個月裡能取得什麼成績。」

重振雄風?日產「Re:Nissan」改革出招:新一代 Skyline 強勢回歸

Screenshot


日產(Nissan)正式公布中長期經營改革計劃「Re:Nissan」,當中最矚目的亮點之一,就是新一代 Skyline 的開發計劃確定登場。這個在日本乃至全球車壇擁有傳奇地位的車系,將成為品牌重建的重要「領頭羊」,重新擦亮日產的性能與技術光環。

「Re:Nissan」目標在 2026 財政年度前,達成汽車業務營運利潤與自由現金流雙雙轉為正數。為此,日產計劃在 2024 年至 2026 年期間削減 5,000 億日圓成本、全球裁員 2 萬人,並將整車生產工廠由 17 間縮減至 10 間。此外,為提升車種更新速度,旗艦車型將縮短至 37 個月完成開發,後續車型則為 30 個月,遠較傳統平均開發周期迅速。


除了 Skyline,日產亦將推出一款全球市場的 C-Segment 新 SUV,以及 Infiniti 品牌全新緊湊型豪華 SUV,意圖強化中高級市場佈局。未來平台數量也會大幅削減,由現時的 13 個壓縮至 7 個,零件數目亦會削減 70%,徹底進行平台整合與資源優化。

Skyline 回歸背後的意義,早已超越單一車型層面。在品牌轉型壓力、全球競爭加劇之際,Nissan 正試圖重建「技術日產」的形象與自信心。無論未來這台 Skyline 是電動化、混能或純燃油,它的誕生都代表著一段歷史的延續與重啟,也象徵著日產不願被遺忘的靈魂正在悄悄復活。作為車迷,我期待這不只是一款車,而是一段傳奇的新章。

Mercedes-Maybach SL 680 Monogram Series 正式亮相


Mercedes-Maybach 正式發表品牌歷來最具運動氣息的新成員 – Mercedes-Maybach SL 680 Monogram Series。這款頂級開篷雙座跑車,不僅重新演繹經典 SL 的優雅線條,更將 Maybach 的豪華格調與運動性能完美融合,樹立品牌全新性能與工藝標準。這款新車是 Maybach 家族的第四款量產車型,並已於歐洲率先開售,其他市場亦將陸續登場。


Mercedes-Maybach SL 採用雙色車身塗裝設計,提供兩款風格迥異的外觀主題。「White Ambience」將上半部噴上 Obsidian Black 黑色金屬漆,下半部則選用 MANUFAKTUR Opalite White Magno 啞光白,展現純淨雅緻的對比美學。「Red Ambience」則以同樣黑色搭配新開發的 Garnet Red 金屬紅,透出濃烈個性與感性氣息。

另外,品牌亦提供超過 50 種 MANUFAKTUR 特別訂製車身顏色選擇,靈感源自寶石、礦物與自然風貌,讓每一部 Maybach 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車廂大量採用經永續鞣製的 MANUFAKTUR 專屬白色 Nappa 真皮鋪陳,配以銀鉻處理的座椅背板與裝飾飾件,整體空間感優雅明亮。新設計的花卉圖案座椅提供極致包覆感,車門、中央鞍座甚至座椅後方都延續同樣工藝,營造出專屬 Maybach 的「Cocooning」環繞式舒適體驗。外觀細節全面升級:首次導入 A 型鍍鉻水箱罩與 PixelPaint 引擎蓋


SL Monogram Series 是首款採用 A 型鍍鉻垂直飾條格柵的 Maybach 車型,設計重心更低,凸顯跑車基因。車頭同時具備玫瑰金頭燈飾件、立體 Mercedes 星徽與鍍鉻縱向引擎蓋飾條等專屬標誌,極具辨識度。

可選配 PixelPaint 技術製成的專屬引擎蓋圖案是另一亮點。透過高精度噴頭直接將圖案印於車身表面,省卻傳統遮蔽工序,大幅減少物料浪費與碳排放,為製造流程注入永續新視角。車尾方面則配有 Maybach 標誌化尾燈、鍍鉻擴散器與專屬排氣管設計,營造動靜皆宜的視覺感受。


在舒適性方面,SL Monogram Series 配備專屬聲學軟篷與多層吸音材料。即使高速巡航,也能享受如旗艦房車般的寧靜體驗。靜音排氣系統採用可回收玻璃纖維製成,為豪華與環保之間提供完美平衡。

搭載 4.0 公升 V8 雙渦輪引擎,輸出 585 匹馬力,結合 9G-TRONIC 自動波箱、4MATIC+ 全時四驅與後軸限滑差速器,讓駕駛者能在寧靜與激情之間自如切換。新車亦設有後輪轉向系統,提供小巧靈活的轉向特性,同時兼顧高速穩定性。懸掛系統則採用半主動液壓防傾桿設計,能瞬間補償車身側傾動作,加上專屬減震閥門與更柔軟的鋼簧設定,實現 Maybach 一貫的雲端乘坐質感。


為呼應 SL Monogram Series 的設計語言,Maybach Icons of Luxury 推出專屬時尚配件系列,包括皮革外套、波鞋、絲巾、購物袋與寵物提籃等,皆以車系色彩與用料為靈感設計,進一步拓展品牌在高端生活風格領域的延伸。

SL 一直是 Mercedes-Benz 最具代表性的開篷跑車之一,這次交由 Maybach 操刀,成功將旗艦奢華氣質與高性能元素融合成一部兼具設計美學、駕馭樂趣與藝術價值的獨特車款。這不只是一部車,更是一場關於精緻工藝、個人風格與永續未來的品牌宣言。Mercedes-Maybach SL Monogram Series 不單打破品牌過往的豪華定義,更為開篷 GT 跑車市場注入奢華級距的新標準。對追求獨特與極致的買家而言,它可能是唯一的選擇。

全新 Jeep Compass 全面擁抱電動新世代


新一代 Jeep Compass 隆重登場,再次以硬朗越野風格結合智能科技與綠色未來,重新定義 C-SUV 級距的實力標竿。這款在意大利 Melfi 廠房生產的最新 Compass,是 Stellantis 電動化戰略下的重要旗艦,更是 Jeep 品牌走進全電動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全新 Compass 延續 Jeep 經典的七孔鬼面罩、水滴形輪拱與黑色防刮下裙線,處處保留硬派 SUV 的本色。但細節上明顯更現代、更洗鍊,例如防刮模組化前擋板、車頭整合式主動氣閥,配合平坦底盤設計,令風阻係數下降 10%,流線感提升而不失霸氣風格。配色靈感來自全球自然地貌,包括夏威夷綠、南極白、亞馬遜綠、太平洋藍、火山黑與 Yosemite 灰,讓駕駛人感受到冒險精神與天地之美。


以 STLA Medium 平台打造的 Compass 車長為 4.55 米,是平台中最緊湊的設計之一,但仍提供比上代多出 55mm 腿部空間、34L 前方儲物與多 45L 尾箱容量,合共達 550L,座椅更具備 40/20/40 分離設計,日常實用性大幅提升。


科技方面,全車系標配 10 吋數碼儀錶板與 16 吋中控螢幕,支援 OTA 更新與 Level 2 自動駕駛系統,並可選配 HUD 抬頭顯示器、半自動變線、手機解鎖、按摩通風座椅及全景天窗,將高級車才有的配備全面下放,實現「豪裝實用兼備」的 SUV 理念。


動力總成全線覆蓋,BEV 實力亮眼
新一代 Compass 提供多元動力選擇,包括:
• 145 匹 48V 輕混動力
• 195 匹 PHEV 插電式混能
• 三款純電版本,最高輸出達 375 匹


特別為 Jeep 開發的 BEV 四驅版更配備高性能後電機,最大後輪扭力可達 3,100Nm,即使前輪完全失去抓地力,也能征服 20% 斜坡。650km 純電續航、160kW 快充(30 分鐘充 20-80%)與 22kW 家用 AC 充電功能,讓純電 Compass 成為目前 C 級距少有的全面選擇。

Jeep 一直以全地形能力著稱,新 Compass 即使是前驅版本,也保持全地形駕駛能力。全車具備高達 200mm 離地距、20° 進入角、26° 離去角,四驅版本更升級至 27°/16°/31° 角度配合 Hill Descent Control,涉水深度達 470mm,全車系標配 Selec-Terrain 越野模式選擇與 360 度底盤防護。日常代步、週末露營,皆可隨心應對。


率先推出的 Compass First Edition 將提供 e-Hybrid 及 BEV 兩種版本,後者擁有 213 匹馬力與 500km 續航,標配 20 吋輪圈、Matrix LED、Level 2 自動駕駛、全車感應防護及免提電動尾門等,並可選配通風按摩座椅與天窗,預計於 2025 年第四季交付。

Compass 自 2006 年面世以來,累積超過 250 萬部銷售成績,是 Jeep 最具國際化的車系。新一代 Compass 將首先於歐洲推出,生產依然設於 Stellantis 集團電動化樞紐——意大利 Melfi 廠房。2024 年 Jeep 於歐洲賣出 132,000 部新車,當中 Avenger 佔近 80,000 部,證明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復甦勢頭不容忽視。


它終於走出單靠傳統 SUV 硬朗賣點的舊路,結合歐洲審美與科技,提供真正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與使用需求的多元 SUV。不論你是城市通勤族,週末戶外愛好者,抑或想擁抱新能源而不願放棄駕駛樂趣的人,這部 Compass 絕對值得一試。Jeep 的冒險精神,從未如此具體而生動。

BMW & MINI 齊登陸灣仔地標!9,000呎夢幻陳列室重新定義豪華車世界


BMW 及 MINI 於香港灣仔地標合和中心正式開設全新陳列室,面積達 9,000 呎,集品牌氣派與科技體驗於一身,更是香港首個導入 BMW 最新「Retail.Next」零售概念的展示空間,象徵豪華車銷售邁向嶄新世代。

兩個陳列室分別位於合和中心17樓1701及1702舖,設計風格截然不同卻同樣吸睛。BMW 陳列室展現簡潔利落的高級工藝,讓人感受到德國汽車工藝的嚴謹;而 MINI 陳列室則大玩活潑創意,將品牌大膽前衛的性格化為空間語言,滿滿的英倫風情加上復古潮流混合,令人置身其中便感受到 MINI 的精神。


BMW 陳列室特設高私隱度貴賓諮詢室、免費精品飲品吧及靈活展示區域,顧客在舒適空間中享受一對一車型講解,貼心如家。MINI 陳列室則透過故事性展示方式、強調用戶互動與「加入 MINI 家庭」的品牌歸屬感,成功吸引年輕買家和都市型格族群。

新陳列室重點之一是引入「EVE 情感虛擬體驗」,結合 3D 視覺科技及數碼模擬技術,顧客可隨心自定配備、模擬日夜環境下的車輛外觀與內裝,真正「未買先開」。此外,POS.Digital 等互動技術進一步提升顧客參與感,無縫連接線上與線下。


對追求創新科技與豪華感的成熟買家而言,BMW 陳列室是品牌質感的延伸,尤其針對電動車如 BMW i 系列提供完整諮詢。年輕潮流買家則會被 MINI 新世代純電系列如 Cooper、Aceman 及 Countryman 吸引,尤其 MINI 將品牌文化融入展場每一角落,讓人不只是買車,而是加入一個 lifestyle。

開幕同時,BMW 推出購買 i 系純電車型享低月供、免費充電、原廠保養、免首年牌費及保險費等豐富禮遇,並設高 Trade-in 回贈。MINI 陳列室則推出純電車限時優惠,當中 3門 Cooper Classic Style 更以 $269,800 驚喜價登場,吸引潛在車主即場入手。


這次 BMW 與 MINI 聯手為香港車壇帶來嶄新氣象,不單止賣車,更是向市場展示何謂「奢華 × 體驗 × 科技」的三重融合。作為一名專業車評人,見慣豪華陳列室的我也被這個設計深度打動。走進這個空間,不再只是試駕或選配那麼簡單,而是如同走進一場專屬於汽車愛好者的展覽。對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來說,能有一個這樣的空間,絕對是車壇少有的風景。

香港預訂開始:Mercedes-Benz G 580 with EQ Technology AMG Line 近距離睇車


說到越野車界的地位象徵,G-Class 從來都是硬漢代表。如今,它進化成純電版本 G 580 with EQ Technology,不但保留經典味道,還注入未來科技!新車現已以 AMG Line 規格於香港接受預訂,官方意向價為 HK$2,380,000 起,標榜既豪華又能越山過嶺,是一部真正「電」得起的 G-Class。


外形照舊硬朗 但細節更添未來感
外觀延續標誌性方盒子輪廓,今代 G 580 配上 AMG Line 套件,鋁質飾件點綴於輪拱、保險桿、門檻踏板等細節位,令其越野霸氣更上一層樓。新版 AMG Line 更標配「黑面發光鬼面罩」— 即 Illuminated Black Panel Grille,不用上 Edition One 都可以一樣搶鏡!尾部亦不再只是 G-Wagen 的象徵性「背囊」,而是實用與設計兼備的備胎罩組合,保留一貫越野風格。



車廂用料升級 豪華程度提升
AMG Line 車型搭載 Exclusive Line 內裝配套,標準配備包括:
• 黑色 Nappa 真皮座椅(另可選米白/啡黑拼色)
• 真皮包裹儀表板上半部
• 中央手枕、門邊扶手、拉手等均用上真皮包裹


選配方面,車主還可加配:
• 木/皮雙料多功能軚環(型號 L2D)
• MANUFAKTUR 彩色安全帶
• 不同飾板與皮革組合,打造個性化奢華座艙


核心賣點絕對是 EQ 技術帶來的性能革命。G 580 配備四摩打四驅系統,合共輸出 587 匹馬力及 1,164Nm 扭力,續航達 491km(WLTP 標準)。同時帶來三項革命性越野功能:
• G-Turn:實現類似坦克轉向原地掉頭
• G-Steering:讓內側前輪獨立剎車實現極限轉向
• 智能越野爬坡:根據地形自動調節動力輸出

電動 G-Class 終於成真,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當我見到這部 AMG Line 電野獸,心裡還是忍唔住震一震。它不只是將 G-Class 電動化,而是將電能提升成一種「越野智慧」的力量。其實 G 580 賣既唔止係車,而係品味、傳奇同科技結晶。

G 580 with EQ Technology AMG Line 售價:HK$2,380,000 起
查詢:2504 6140

Kia 2025 年 4 月全球銷量創新高,EV3 成最大功臣


Kia 公佈 2025 年 4 月全球銷量達 274,437 輛,按年增長 5.0%,當中海外市場佔 223,113 輛,上升 4.6%,韓國本土亦錄得 7.4% 增幅,整體銷情強勁。領軍車系無疑是 Kia SUV 家族,尤其是榮獲 2025 年度世界風雲車(World Car of the Year) 的純電 SUV —— EV3。

SUV 壓倒性主導,EV3+Sportage 成雙箭頭
4 月 Kia 全球最暢銷車款為 Sportage,銷量高達 47,737 輛,緊隨其後是 Seltos(25,543 輛) 與 Sorento(23,855 輛),三部車幾乎穩佔 Kia SUV 銷量半壁江山。新推出的 EV3 純電 SUV 憑藉奪得世界風雲車殊榮,迅速成為 Kia 在電動車領域的領頭羊。

海外市場方面,Sportage 同樣表現搶眼,單月售出 41,034 輛,Seltos 紧隨其後(20,442 輛)。另外,K3(部分市場稱 Forte)與 K4 兩款房車合共售出 16,666 輛,反映 Kia 不只靠 SUV,傳統房車亦仍有穩定銷量支撐。

Kia 在韓國本土的表現亦同樣亮眼,4 月銷量為 51,005 輛,按年增加 7.4%。最受歡迎的車款為大型 SUV Sorento(8,796 輛),其次是 MPV Carnival(7,592 輛),Sportage 在本土亦錄得 6,703 輛 成績,而 EV3 在純電車類別中亦成為表表者。

Kia 表示將依靠新車陣容,如即將推出的 EV4 純電房車 及 Tasman 皮卡,持續擴展全球市場版圖。配合以顧客為核心的產品策略與電動化投資,Kia 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的領導地位。

從數據來看,Kia 成功利用 SUV 產品組合穩守銷售基本盤,而 EV3 的全球認可更為品牌的電動化戰略注入強心針。以香港市場而言,Kia 的 EV3、EV6 及未來登場的 EV4 將成為平價入門電動車的重要選擇之一,尤其對於不盲目追求歐洲品牌、但講求設計、續航與空間的用家而言,EV3 絕對具備打動人心的條件。

Renault 推出全新 E-Tech 160 匹 Hybrid 動力


在歐洲混能市場穩居第二的 Renault,正式發表全新 1.8L E-Tech 160 匹全混能系統,首波搭載於 Captur 及全新 Symbioz 兩款車型。這套最新 E-Tech 系統在保留原有靜音啟動、電動起步、城市純電行駛等優點的同時,動力更強、油耗更低,配合新世代變速技術及能量回收技術,展現「多快好省」的新一代全混能實力。


新引擎更快更強,0-100 加速快足兩秒!
這具 160 匹輸出的 E-Tech 動力組合,採用 1.8 公升直噴引擎(取代舊有 1.6 間接噴射)、搭配兩組電馬達(36kW 主電機與 15kW 啟動發電機)、1.4kWh 電池及 無離合器狗牙式變速箱(dog box),實現極高效率的能量轉換與輸出響應。
• Captur:0-100 km/h 由原本的 10.6 秒,進步至 8.9 秒
• Symbioz:由 10.6 秒減至 9.1 秒

內燃引擎本身最大扭力由 150Nm 提升至 172Nm(+25%),轉速只需約 2,000rpm 即能發揮高扭力,讓市區提速、長途超車都更輕鬆。

油耗與排放雙降,慳錢又環保
得益於新一代能量回收系統與 1.4kWh 電池的自我充電能力,Captur 與 Symbioz 的實測油耗由 4.7L/100km 降至 4.3L/100km,對比傳統汽油車最多節省 40% 燃油,CO₂ 排放更低至:
• Symbioz:98 g/km
• Captur:由 99 g/km 起

這讓尚未準備全面轉向純電車的用家,擁有一個更平衡的過渡選擇,尤其適合城市日常通勤之餘,偶爾跑長途的駕駛模式。


更順、更靜、更實用:全方位細節升級
新世代變速箱同樣維持 Renault 招牌的 dog box 結構,改良後擁有更快更順的換檔節奏、更少機械摩擦、更安靜與耐用,配合 電子式排檔桿(e-shifter),進一步提升駕駛精緻感與操作便利性。

另外,E-Tech 160 版亦把拖曳能力由 750kg 提升至 1,000kg,更適合拖掛單車架、露營拖卡等輕型用途。


Symbioz 動力選項全面擴充,新推 Mild Hybrid 140 匹版本
為回應不同用家對動力、油耗與價格的取捨,Renault 同步為 Symbioz 增設一款新 Mild Hybrid 140 匹 動力:搭載 1.3 公升直噴渦輪引擎,配合 12V 鋰電池與啟動馬達輔助,峰值扭力達 260Nm(1,750 – 3,500rpm),油耗僅 5.9L/100km,CO₂ 排放由 134g/km 起,是入門混能用家的精明選擇。

用戶反應積極,E-Tech 成為 Renault 成長引擎
自 2021 年推出 E-Tech 混能技術以來,Renault 已累積售出超過 75 萬輛搭載該系統的車型,在歐洲 HEV 混能車銷量中排名第二。2025 年首季混能車在品牌銷量佔比更比去年同期上升 7.8%,反映市場對此過渡型技術的接受度持續升溫。

Renault 表示,新一代 E-Tech 系統是從 Formula 1 能量回收技術衍生出來,擁有逾 150 項專利,結合實用性與高效率,為未來幾年品牌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這個全新 160 匹 E-Tech 動力正正打中「不想轉 EV、又想慳油有力」的市場痛點。尤其在香港這種城市型交通環境,純電模式可佔八成行駛時間,停車場充電不足的煩惱也被這類高效 HEV 完美解決。Captur 本來就是一款好開易泊、質感不俗的小型 SUV,如今配上更快更慳的混能系統,絕對值得關注。Symbioz 則有望成為 Renault 在中型 SUV 級距的新明星,日後若能引入本港,相信會對日韓混能對手帶來不小壓力。

銷量大升,利潤卻滑落?Volkswagen 集團核心品牌 2025 首季成績單揭示「雙面局勢」


Volkswagen 集團核心品牌(Brand Group Core)於2025年首季交出不俗的銷售成績,整體銷售收入上升至 353 億歐元,當中 Volkswagen、Skoda、SEAT/Cupra 和 Volkswagen 商用車品牌皆錄得顯著增長,特別是純電車型交付量明顯提升。然而,在強勁銷售背後,盈利表現卻受到多項特殊因素壓力,營運利潤下跌至 11.2 億歐元,按年回落,反映品牌正面對不容忽視的外部挑戰。

電動車銷情升溫,Tayron、Elroq 成功上市
Volkswagen Tayron 與 Skoda Elroq 的成功上市,為集團首季增添亮點。Volkswagen 品牌首季共交付 726,267 部新車(不包括中國市場),按年上升 4.6%,其中 ID.4、ID.7、T-Cross 和 Tiguan 皆為熱賣車型,尤其在歐洲市場提振純電車銷售。

銷售收入達 212 億歐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10.2%,但因多項特殊開支,營運利潤大跌 84.9% 至僅 1.12 億歐元,營運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 3.9% 跌至 0.5%。

三大壓力重創利潤:歐盟CO₂罰則、美國關稅與柴油門陰影
1. 歐盟CO₂排放罰款:為配合歐洲日益嚴格的排放要求,Volkswagen 集團須為未達標車型預留大筆準備金,直接壓縮了整體利潤空間。
2. 美國關稅影響:2025年4月起,美國對歐洲進口車徵收額外關稅,Volkswagen 為此作出庫存減值處理(Inventory write-downs),尤其針對仍在運輸途中的車輛。
3. 柴油門後續開支:與柴油排放醜聞相關的訴訟與和解金繼續拖累盈利表現,是集團至今未能完全擺脫的歷史包袱。

從危機中尋求協同效益與效率轉型
雖然短期受壓,Brand Group Core 訂下中期回報率 8% 的目標,並已啟動多項改革,包括:
• 把現有 22 個生產基地劃分為 5 大區域,加強地區協同與資源分配效率;
• 減少各品牌開發團隊重疊,縮短新車開發周期;
• 集中資源推進「Electric Urban Car Family」項目,由 SEAT/Cupra 領軍,預計 2026 年起推出四款約 €25,000 平價電動小車;
• 該項目預期可為集團節省 6.5 億歐元 的產品生命周期成本。

此外,去年底公佈的「Zukunft Volkswagen」德國轉型計劃,亦為未來十年奠定技術領先與就業穩定的雙重基礎。

Volkswagen 證明即使面對變幻莫測的全球市場,旗下多個品牌依然能透過產品創新與電動化轉型取得增長;另一方面,面對政策規管、地緣政治與歷史包袱等結構性挑戰,即使有銷售亮眼表現,也難以轉化為健康盈利。

Volkswagen 要真正重拾昔日霸主地位,除了靠車款賣得好,更需要在全球策略整合、法規應對與品牌轉型上拿出真正的「集團智慧」。否則,銷量上升但利潤滑落的「雙面局勢」,恐怕會成為一種常態。

smart #5 四版本強勢登港打破 SUV 界限的純電怪獸!最平只需 $289,000


當香港車壇開始對「豪華電動SUV」出現審美疲勞時,smart 忽然來一記漂亮直球 - 全新 smart #5。這不只是 smart 品牌有史以來最大、最豪華、最有玩味的作品,更是一部將實用、設計、性能和智能融合得天衣無縫的跨界創作。由即日起,四個版本同時登陸香港市場,售價由 $289,000 起,明顯劍指 Tesla Model Y、BYD Seal U 與 Hyundai IONIQ 5!


設計破格:硬朗中帶柔情
smart #5 採用方盒形「Boxy」輪廓,但細節保留 smart 一貫圓渾筆觸,令車身看來厚實之餘不失靈活感。0.27 Cd 的風阻系數,更展現出設計與效率兼備的功力。最吸睛的,當然是前臉的「時空膠囊」矩陣式 LED 燈組,不但具未來感,更配備主動式照明功能,實用與型格兼備。


車廂空間與科技感齊飛
2,900mm 軸距為 smart 歷來最長,令這部中型 SUV 有接近 85% 的空間利用率。行李尾廂更可擴展至 1,530L,前備箱亦有 72L 容量,收納表現超越級距對手。配合無邊框車門、全景天幕、前後電動座椅(後排可調角度達121°),無論是市區穿梭還是長途自駕,乘坐舒適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科技方面,中控台設有 13 吋 OLED 雙屏幕、靈感星球介面(配專屬「Leo」精靈)、AMD V2000 晶片作系統中樞。Premium 及 BRABUS 更配備 Sennheiser 20聲道 7.1.4 揚聲器,支援 Dolby Atmos,車廂儼如流動影音室!


性能配置四個版本各有亮點:
Pro:$289,000 入門版,馬力 335hp、續航 465km,11kW AC 充電,30 分鐘 DC 快充。
Premium:馬力提升至 358hp,續航達 590km,配 100kWh 大電池,支援 22kW AC 及 800V 4C 快充(15分鐘 10-80%)。
Summit Edition:637hp、強調越野能力,提供 5 種越野模式,外觀配色更獨特。
BRABUS:637hp 馬力怪獸、710Nm 扭力,0-100km/h 只需 3.8 秒,模擬引擎聲效加上專屬套件,熱血車迷首選。



• 上班族/家庭買家:Pro 或 Premium 最為適合,實用空間強大、續航出色,價格合理,外型亦不失獨特。
• 越野/戶外玩家:Summit Edition 配備多路況駕駛模式,越野能力在純電SUV界中算是難得。
• 性能控/品牌追隨者:BRABUS 版不單是數字驚人,更是 smart 嘗試進軍高性能電動車的一次正式宣言。

smart 如今演化成這樣一部擁有 637hp 馬力、全景天幕、星級音響、越野能力的中型 SUV,確實叫人眼前一亮。smart #5 不單止是產品轉型,更是一個品牌自我重構的高峰 – 小車變大,但風格、玩味、精緻與靈魂依然無誤。當車壇一再追求科技與效率,smart 選擇用設計與個性留下深刻印記。對我來說,這不只是一部車,更像是 smart 為自己寫下的重生宣言。

查詢:2895 7288(smart Hong Kong)

Mazda 2027 起日本版 BEV 將用 Tesla 充電口


Mazda正式宣佈,將於2027年起在日本推出的電動車(BEV)上,採用Tesla主導的NACS(North American Charging Standard)北美充電規格。此舉意味著未來Mazda日本市場電動車,可直接使用Tesla的Supercharger超級充電網絡,大大提升充電方便程度。

為什麼Mazda會採用美國規格?
這個決定,與美國市場無直接關係,反而是Tesla這幾年在全球鋪設的Supercharger網絡太過吸引。對Mazda來說,若想進軍純電市場,最難搞的從來不是造車,而是「充電體驗」。與其自建充電網絡,不如「借力打力」,讓車主直接使用Tesla已有的資源,更快提升整體產品吸引力。

NACS接口也逐漸被越來越多車廠接受,如Ford、GM、Honda等,現時Mazda算是日本國內市場中,第一批宣布採用此標準的車廠之一。

Volvo XC70 Plug-in Hybrid 強勢回歸!200公里純電續航

New Volvo XC70


經典XC70之名再現,不過這次不再是旅行車,而是Volvo首款長續航插電式混能SUV,全新中型豪華SUV – Volvo XC70 Plug-in Hybrid,率先登陸中國市場,純電續航達200公里(CLTC標準),堪稱Volvo史上最長續航的Plug-in Hybrid,目標直指未準備好「轉晒EV」的用家。


全新SMA平台打造 Plug-in Hybrid 2.0時代啟動!
新一代XC70建立在Volvo最新的SMA(Scalable Modular Architecture)平台,專為「長續航插電式混能」設計,擁有高效電池佈局及優化車身空間。此舉不但提升了動力輸出和純電行駛距離,亦為之後全面電動化鋪路。Volvo行政總裁Håkan Samuelsson更直言,XC70是品牌進軍Extended-Range Hybrid市場的關鍵一步,能照顧仍未準備全面轉用EV的消費者。

靠電行日常,用油行遠路 – 雙動力完美配合
XC70 Plug-in Hybrid提供超長純電續航,足以應付城市通勤與日常接送,做到「無排放」、「低成本」。遇上長途旅程,內燃引擎就發揮作用,零焦慮Hybrid體驗真正實現。配合快速充電技術,日常補電更簡單。


北歐美學進化 氣場外型兼顧功能與風格
全新XC70貫徹Volvo簡約實用的斯堪地納維亞設計理念:
• 封閉式盾形鬼面罩:參照品牌EV設計,具主動式冷卻格柵功能,提升空氣動力效能,延長續航;
• 升級版「雷神之鎚」日行燈+Matrix LED大燈:可根據路況智能調節照明角度與亮度;
• 垂直C字尾燈無縫融入尾窗玻璃,現代感強烈;
• 動感肩線+流線車頂線條:視覺上更有張力,比XC60更寬更大,車廂空間更充裕。


Volvo今次以中國市場為首發,說明品牌越來越針對區域市場需求作產品規劃。如果日後引入香港,對於城市用家與家庭客戶都有吸引力:
• 不想轉EV但又想慳油環保?Plug-in Hybrid正正是最平衡選擇;
• 每日行街買餸或返工,電量夠用兼節能;
• 周末長途遊車河,唔使驚搵唔到充電位;
• 豪華感與實用性並重,對比同級德系中型SUV,性價比極高。

全線 Hybrid、油車正式退場!Toyota Corolla 三兄弟全面進化 


日本Toyota正式宣佈,旗下三款家用主力車型 – Corolla、Corolla Touring 以及 Corolla Sport 將全面進行產品升級,最大變革就是徹底取消傳統汽油引擎版本,未來只提供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油電混能車款,正式向純油車說再見。

外型不變,但「裝備升級」才是王道
雖然三款車外觀未見大刀闊斧變動,但升級的重點放在實用與安全配備上。包括行車記錄儀(Drive Recorder)、盲點監控(Blind Spot Monitor)及數碼車匙(Digital Key),過去只限高級配備或需額外選配,今次通通變成標準裝備,大大提升整體產品競爭力。

對於選配車用電源插座(Accessory Outlet)的車主,Toyota更貼心加送供電轉接器(Power Supply Attachment),應對緊急供電需求更方便。

三兄弟同步進化 定價維持合理
• Corolla Sport:5月9日開賣
• Corolla、Corolla Touring:5月19日開售
• 日本市場售價介乎227.92萬日圓至341.66萬日圓

在香港這類對節能排放愈來愈敏感的都市環境,Toyota此舉有幾大啟示:
• 油電混能將全面取代傳統油車,連最平民取向的Corolla都「全面Hybrid」,預示日後更多車系將步其後塵;
• 標配化趨勢加快,用戶無需再為基本安全與科技配備額外加錢;
• 二手市場潛在影響,Corolla油車版本可能會因此成為「絕版珍藏」或「被加速淘汰」的存在。
• 家庭客:標配安全科技提升,用落更安心,油電車亦慳油又靜,日常接送小朋友一流。
• 首次買車年輕人:雖然價錢上升,但Hybrid慳油補回來,加上配備齊全,長遠划算。
• 車隊/企業用戶:省油耐用一直是Corolla賣點,全面Hybrid令維修及油耗成本更可控。

Corolla這一步我可以話係一個「時代的交接點」。這款一直以「實用」、「價錢親民」聞名的車系,如今正式同傳統汽油引擎話再見,反映出Toyota對未來的節能車市場有明確方向:平民車都要環保,要智能,要實用。如果你問我,Corolla還值得買嗎?我會話——更值得了,不過你要接受這是一部更安靜、更理性、但少了點「原始駕駛味道」的家用車。

30 年成就 5 百萬輛傳奇!Mercedes-Benz Sprinter 成商用車神話

30 Years, 5 million Mercedes-Benz Sprinter: A Global Success Story 30 Jahre, 5 Millionen Mercedes-Benz Sprinter: eine globale Erfolgsgeschichte


Mercedes-Benz Vans 隆重宣佈:第500萬輛 Sprinter 正式下線!這輛見證歷史的車,是一部全電動 eSprinter,由位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Charleston 的廠房組裝完成,並正式交付給老牌車隊客戶 FedEx。此里程碑不僅標誌着 Sprinter 誕生 30 年來的傲人歷史,也象徵着 Mercedes-Benz Vans 在電動商用車領域的堅定承諾。

從貨運英雄到電動先鋒,Sprinter 如何成就傳奇?
自 1995 年面世以來,Sprinter 已成為全球輕型商用車的代名詞。由 Mercedes TN(T1)系列演化而來,Sprinter 結合了貨運功能與乘用車級別的安全、操控與舒適度。第一代便率先引入 ABS,之後更搭載 ESP、柴油渦輪與高效率汽油引擎,令其迅速在快遞、工程、巴士改裝及露營車市場爆紅。

進入 2006 年第二代,Sprinter 擴大車體尺寸、提供更多車型組合與客製空間,甚至以 Dodge 和 Freightliner 名義打入北美市場,奠定全球版圖。到 2018 年推出的第三代,更進一步升級數碼系統(如 MBUX 多媒體、遠端管理、駕駛輔助功能),成為流動辦公室的最佳平台。


eSprinter 接棒,開展電動貨運時代
在邁向電動化的大趨勢下,eSprinter 的出現可說是順理成章的進化。新一代 eSprinter 不但保留原有載重與多樣化配置優勢,更加入高效電池模組與快充能力,適合城市配送與最後一公里物流應用。目前 eSprinter 已在美國 Charleston、德國 Düsseldorf 與 Ludwigsfelde 製造生產,Charleston 廠房更在 2024 年獲得 5,000 萬美元升級投資,為北美市場供應提供重要支援。

FedEx 作為 eSprinter 首批車主之一,也將這部第500萬輛的 Sprinter 納入其電動車車隊,於美國多州啟用,象徵著物流業在零排放道路上的一大步。

Charleston 廠房:Mercedes-Benz Vans 在美國的電動基地
自 2006 年設立以來,Charleston 廠一直是 Mercedes-Benz 在北美的唯一 Van 車生產基地。2018 年大規模擴建後,具備自組化產線能力、無人搬運系統、數碼培訓平台,今日已晉身為現代化可持續生產的模範工廠。此廠不但推動了美國本土生產,更令 Sprinter 在美國與加拿大的銷量持續攀升。


Sprinter:不只是 Van,是「萬變之王」
Sprinter 最大優勢在於其模組化設計:超過 1,000 種組合的車型配置,包括多種車身(貨Van、底盤、Minibus)、驅動方式(前驅、後驅、四驅)、軸距、重量級別、傳動(包含 9 速自動波),不論你是物流公司、工程商、露營愛好者或政府部門,都能找到最貼身的一款。

展望未來:30 年不止於歷史,而是全新起點
正如 Mercedes-Benz Vans 負責人 Thomas Klein 所說:「Sprinter 能達到 500 萬輛及慶祝 30 周年,證明了其歷久不衰的產品力與我們持續創新的決心。」事實上,Sprinter 不單是一部載貨車,而是一個為全球商業運作打造的平台、一種象徵高質與可靠的產品承諾。

Sprinter 的成功不只是銷量數字那麼簡單。這是一部能陪工程師開工、送貨員趕單、醫護團隊出勤、甚至讓一家人去露營的多功能機器。30 年來,Sprinter 的定位始終清晰:功能為先、品質為本、創新為驅動力。如今再加入電動化元素,意味著這個經典車系將不止於傳統,更能在未來綠色運輸中佔一席之地。

Alpine 震撼換人!Franco Colapinto 接棒 5 場 F1 大戰


BWT Alpine F1車隊宣布,Franco Colapinto將於接下來5場比賽頂替Jack Doohan,與Pierre Gasly組成新拍檔,由Emilia-Romagna站起正式上場!此舉是車隊為2026賽季做準備,啟動輪換制度,重新評估車手實力,預計將於7月英國站前再作檢討。

Franco原本是測試及後備車手,今次將首次駕駛A525賽車、使用#43號碼出戰,包括意大利、摩納哥、西班牙、加拿大及奧地利五場硬仗。他表示自己一直有參與模擬器訓練,狀態保持良好,會盡快適應節奏,與Gasly爭取最佳成績。

至於Doohan雖然失去正選席位,但仍是車隊的首席後備車手。他坦言處境難捱,但會繼續努力,等待重返賽道的機會。

今年F1競爭激烈,Alpine車隊亦進步明顯,這波人事調整不只是測試Franco的實力,更關乎未來核心陣容布局。到底Franco能否撼動Doohan的地位,為自己鋪路?五場比賽,命運或將改寫。

BYD Seal Performance AWD 2025 年度提升更勝往年 / Dolphin、ATTO 3 都有升級


比亞迪 BYD 三個主要車系 – Seal 海豹、Dolphin 海豚和 ATTO 3 在 2025 年度有點不算小改款的更新版本出現,主要是設備上的升格。我們特意找來這部一踩電便將人壓落椅背的雙摩打四驅 Seal Performance AWD「走多一轉」。

2023 年在香港推出的 Seal,有四門扮斜尾 Coupe 的跑格造型,所謂的「Ocean X Face」車頭設計,頭泵把翼片呈「X」型,左右入風口的發光三角線類似寶馬 iX,蟹鉗形的頭燈有兩顆扁扁的 LED 燈泡,沙板的「箭咀」形裝飾有「BYD DESIGN」字樣,車門手把懂得彈出,尾燈有放射形的紅燈圖案和時興的紅色燈條,一大個的黑色 Diffuser,像跑車般很有作用的模樣,整體來說外形不差;2025 年度的新貨有全新 19 吋輪圈設計,AWD 四驅版有紅色制動卡鉗。


駕駛席採用時興的雙屏幕錶板設計,儀錶圖案可選有圓框或只得兩個跳字的電錶和速度錶,中央區可顯示耗電量、電力流程、胎壓、加速計時、預設速度提示等,用 Sport 模式時儀錶頂部會多出紅邊;中控台屏幕可電動旋轉打橫打直,內裡同樣有三個變色主題的多色氣氛燈、耗電量圖表、動力流程「透明車仔」、泊車鏡頭,空調系統有負離子淨化和 PM2.5 濾芯,風口可搖擺送風;同個「ADAS」安全和輔助系統,有前/後自動煞車、前方橫向來車警示和自動煞車、盲點有車提示、「嘟嘟」和震軚偏航警示、偏航扭軚輔助、自動高燈切換、自動跟車跟距巡航系統、瞌睡警示。像打機椅的連頭枕前座椅,有白色筒邊和「菠蘿包」拉線,亦有冷/暖氣功能,真係冬暖夏涼,很適合香港夏天使用。有一個像 Volvo 的透明波棍頭,「R、N、D」波段有亮燈顯示。拱形的中橋設有下層置物格,車頭擁有一個 53 公升的載物箱。平地台的後排每座姿更加舒服,中橋也設有冷氣風口。新加入的設備中,天幕天窗加設了之前一直沒有的電動窗簾,另新增眼鏡盒、行車記錄儀 USB 介面,可見車廠是有聽到大家的意見,一件一件為大家加到車廂之中。2024 年已加入的「智能上下電」功能,在用 NFC/車匙解鎖時,車子會自動啟動,上車後踩 brake 入波即可開車進行旅程;下車用 NFC/車匙鎖車後會自動熄車,無需人手操作。


Seal 車系繼續有後驅/細電、後驅/大電和雙摩打的 Performance-AWD 三個型號,「一換一」售價今年分別為 $269,900、$259,000 和 $298,000。四驅的這部車,前、後摩打分別有 160kW(約 218 匹)/310 牛頓米和 230kW(約 313 匹)/360 牛頓米輸出,總輸出 390kW(約 530 匹)/670 牛頓米,一踩電門只需 3.8 秒便可加速至 100km/h,直路加速力超勁。比亞迪專利的「刀片」電池(Blade Battery),82.56kWh 大電容量換來 520–580km 續航距;快充 26 分鐘可從 30% 充至 80%,充 15 分鐘可行 300km。


駕駛模式有 Eco、Normal 和 Sport 、兩種回充強度、兩種軚盤重量、兩種煞車腳踏力度。懸掛系統今年加入「雲輦-C 智能懸掛」,即電子控制自適應吸震器,所以亦可選懸掛軟硬,舒適時舒適,要跑時會硬起來抵抗車身前後俯仰和傾側。同一個 iTAC(Intelligent Torque Adaption Control)能自動調校前後摩打的扭力輸出,即前後軸的 Torque Vectoring 扭力調配。車子的乘坐感覺就如一般重磅的電動車一樣,懸掛表現也是舒適,隔音隔震水準不錯,絕對可以跟其他同級對手一較高下。此外,Seal 也有新的電子吸震器,帶來更好的操控感。

電動猛獸進化再升級!BYD Seal AWD 繼續挑戰同級之最
在電動車百花齊放的香港市場,比亞迪 Seal Performance AWD 無疑是目前最「貼地」又最「過癮」的選擇之一。2025 年度小改後的 Seal,外型更具跑格,配上新設計 19 吋輪圈與紅色卡鉗,氣勢更勝以往。車廂設備亦見升級,如電動窗簾、眼鏡盒、NFC 上落電、雲輦-C 電子避震等,切合香港用家實際所需。

面對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的科技優勢、Hyundai IONIQ 6 AWD 的設計前衛與舒適取向、以及 Volkswagen ID.7 的歐洲工程感,Seal AWD 憑超過 500 匹馬力與 3.8 秒破百的爆炸性能,加上不到 30 萬港元「一換一」價,依然殺出血路。特別是隔音與避震水準明顯提升,駕駛起來比以往更像一台成熟的中型豪華電動車。

對於講求加速快感的駕駛者,它夠狠;對於追求設備實用的家庭買家,它夠貼心。BYD 今次將 Seal 再升級,目的很明確 – 不是為了做得最好,而是為了做得最全面,最抵玩。


• 2023 年在香港推出的 Seal,有四門斜尾 Coupe 式跑格造型,沙板上的「箭咀」形裝飾印有「BYD DESIGN」字樣,門柄可自動彈出。


•「Ocean X Face」車頭設計,頭泵把翼片呈「X」型,左右入風口的發光三角線類似寶馬 iX。


• 2025 年度新版本新增 19 吋輪圈,AWD 四驅版配備紅色制動卡鉗。


• 尾燈設計有放射形紅燈圖案及貫穿式紅色燈條,一大個的黑色 Diffuser 外觀具戰鬥感。


• 車廂內中台屏幕可電動旋轉橫直切換。儀錶圖案可選圓框或跳字設計,Sport 模式下儀錶頂部有紅色邊框。


• 多色氣氛燈具備三個變色主題。


• 中控屏幕提供耗電量圖表、動力流程「透明車仔」等顯示;拖慢充電設有兩種強弱度。


• 懸掛系統加入「雲輦-C 智能懸掛」,即電子控制自適應吸震器,支援懸掛軟硬切換,在舒適與跑格之間自由轉換,有效抑制車身前後仰與側傾。


• 採用比亞迪 iTAC(Intelligent Torque Adaption Control)系統,可自動調節前後摩打扭力輸出,即 Torque Vectoring 扭力調配技術。


•「ADAS」駕駛輔助系統包含前/後自動煞車、前方橫向來車警示、自動煞車、盲點提示、偏航警示(聲響+震軚)、偏航扭軚輔助、瞌睡警示等。


• 採用 82.56kWh「刀片」電池,續航距離為 520–580km(視版本與工況而定);快充 26 分鐘可由 30% 充至 80%。

詳盡規格表
馬達設計:前、後異步摩打
電池容量:82.56 kWh
耗電量(官方數字):12.1 kWh/100km
續航力:520-580km
最大馬力:前摩打–160kW (約 218 匹) / 後摩打–230 kW (約 313 匹)

最大扭力:前摩打–310 牛頓米 / 後摩打–360 牛頓米
總輸出:390 kW (約 530 匹) / 670 牛頓米
車輪驅動方式:四輪驅動
波箱設計:單減速齒
懸掛系統(前輪):獨立,雙搖臂
懸掛系統(後輪):獨立,五連杆
制動系統(前輪):通風碟
制動系統(後輪):通風碟
車身尺寸:4,800 x 1,875 x 1,460mm
重量:2,185kg
總戴客人數:5
輪圈大小:19吋
輪胎使用:235/45 R19
車輪軸距:2,920mm
查詢電話:6577 3799 (Harmony Auto)
查詢網址:www.byd.com/zh-hk
保養期:登記日期起首 6 年/150,000km(電池組系統:首 8 年/160,000km,電芯保養:終生)
價格:$412,000,「一換一」售價:$298,000


Dolphin 2025 年新增 Atlantis Grey(亞特蘭蒂斯灰)車身顏色;ATTO 3 有新款 18 吋輪圈

Dolphin 2025 年新增 Atlantis Grey(亞特蘭蒂斯灰)車身顏色,頭燈亮度增強,懸掛系統有運動化調校。內籠改用黑/灰雙色,前座乘客加設車門鎖掣。新增手機 NFC 及藍牙車匙功能,可透過 BYD App 錄入 NFC 卡解鎖;亦可透過藍牙車匙實現遠程解鎖。空調製冷和製熱性能同樣有提升。

12V 細電池由鉛酸電池改為磷酸鐵鋰電,提升電力供應效率,降低電力轉換耗損,無需經常更換,細電池享有 6 年/150,000 km 原廠保養,大電繼續提供終身保用;另亦新增「智能上下電」,即使用 NFC 或車匙解鎖時,車子會自動啟動,上車踩 brake 入波即可駕駛;下車鎖車後亦會自動熄車,無需人手操作。普通版「一換一」售價為 $179,800,與 2024 年相同。

ATTO 3 則配上新款 18 吋輪圈,內籠改為全黑搭配綠色車線,門邊的「吉他線」也由紅色改為黑色,同樣新增手機 NFC 及藍牙車匙的智能解鎖功能;12V 細電池亦同樣改為磷酸鐵鋰電。Superior 版「一換一」售價為 $239,000,與 2024 年一樣。


Dolphin 2025 年新增 Atlantis Grey(亞特蘭蒂斯灰)車身顏色;ATTO 3 有新款 18 吋輪圈


Dolphin 的內籠改用黑/灰雙色


12V 細電池改為磷酸鐵鋰電,提高電力供應效率,降低電力轉換耗損,享有 6 年/150,000 km 原廠保養


ATTO 3 內籠改為全黑搭配綠色車線


ATTO 3 的門邊「吉他線」亦由紅色改為黑色


兩車都新增「智能上下電」功能,即使用 NFC/車匙解鎖時車子自動啟動,下車後自動熄車,無需人手操作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Range Rover Electric 原型車北極圈極寒測試完美通過


Land Rover 旗下首款純電豪華 SUV — Range Rover Electric,日前於北極圈完成第二輪冬季極端測試,展現出電動車也能無懼冰雪、保持極致奢華與越野性能的真正「Range Rover 精神」。無論是低溫續航管理、冰湖單踏板駕駛,還是新開發的雙氣室避震系統,這部未來旗艦級電動 SUV 都以頂尖科技寫下越野與優雅並存的新章。


測試地點選於瑞典 Arjeplog 北極圈地區,工程團隊在冰湖及結冰山路進行了 累計超過 45,000 英里(72,000 公里) 的測試,檢驗其純電四驅系統、續航表現、雪地穩定性與舒適程度。當中最受注目的,是首次導入的 ThermAssist 智能熱能管理技術,能夠在低至 -10°C 的環境中回收熱能,並節省高達 40% 暖氣能耗,有效延長低溫環境下的續航及提升充電效率。

自家研發 117kWh 大電池,800V 架構為續航與快充鋪路
Range Rover Electric 是首部搭載 JLR 自家研發 800V 架構 電池系統的車型,採用 117kWh 容量、344 顆棱柱電芯雙層堆疊設計,提供最佳能量密度與散熱效率。配合其先進的電控技術,即使在北極圈極端低溫,也能保證高功率輸出與快速充電能力,證明其不只在城市內優雅,亦能征服嚴苛自然。


單踏板駕駛與 Terrain Response 極地同步調校
工程師成功將單踏板駕駛與 Range Rover 獨有的 Terrain Response 地形反應系統 整合,即使在冰面、28 度斜坡或 split-mu(左右抓地力不均)地形上,也能憑一腳操作完成減速、能量回收、制動與啟動,系統還會自動進入 Hill Hold 模式,全程無需踩 brake,這種電控細緻度遠超傳統內燃動力。


雙氣室氣壓避震 + IDD智能動力分配,奢華與越野再無衝突
為應對電池所帶來的獨特車重分佈,Range Rover Electric 特別開發了可切換雙氣室避震系統,有效平衡操控與舒適。而 IDD智能驅動力分配系統 更能在 50 毫秒內精準控制後輪扭力分配(0%-100%),比內燃車快上百倍,配合 Integrated Traction Management 牽引管理系統,即使冰面轉向也能從容不迫。


測試完成後,正式量產進入倒數階段
這次北歐極寒測試只是其全面研發流程中的一環。接下來,Range Rover Electric 將持續進行高溫、涉水、拖曳與高原等實地考驗,並在正式開放預訂前完成最終階段調校。品牌表示,這款全電旗艦將毫不妥協地承襲 Range Rover 半世紀以來對「靜謐、尊貴、全地形」的追求。

看到 Range Rover Electric 不單是一款「插頭版 Range Rover」,而是品牌用心轉型的代表作。它不單把大電池、高續航與快充技術塞進豪華車殼內,更花足功夫針對真正用家的需求去研發——從保暖座艙、冰雪駕控,到續航與操控的細節調校都做到近乎苛刻的測試水準。它並不急於成為最早亮相的電動 SUV,但肯定會是最接近 Range Rover 靈魂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