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8

Nissan 日產 2025 年上半年度銷售跌出全球十大!從日本「國民車王者」到邊緣化的警鐘


昔日「豐田 VS 日產」的時代,如今已成為遙遠回憶。2025 年上半年,日產全球新車銷量首次跌出前十,甚至被 Suzuki 及中國 BYD 超越,這是一個沉重的訊號。從外界觀察,日產近年每一步決策幾乎都慢半拍。電動化浪潮來臨時,它既沒有像豐田般保守而穩健,也未能如 Hyundai、BYD 那樣大膽押注新技術。最關鍵的是,與 Honda 的整合計劃失敗,令本已脆弱的戰略完全失去方向。到底是依靠外資,還是與本土品牌合作?日產至今未有明確答案。

產品層面更陷入「惡性循環」:管理層疲於應付財務與組織重整,導致新車研發和推出進度滯後。新車欠缺市場亮點,銷量不振,再進一步壓縮資源——這種負面循環,讓日產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技術領域亦開始顯現落後危機,如果不盡快重整,未來數年或真的難以翻身。

另一方面,日本汽車產業鏈本身亦在經歷「淘汰戰」。大型車廠加速推進自動化工廠,直接壓縮中小零部件廠的生存空間。在原材料與能源價格持續上升之下,中小企業既無法完全把成本轉嫁給大廠,又要承受政府推動的工資上調壓力。官方口口聲聲讚揚「中小企業的技術力」,但現實卻是結構性不平等的延續,現在更被迫進入一場冷酷的再編過程。

日產的衰退,不單是一間車廠的困境,更像是一面鏡子,反映日本製造業的矛盾與焦慮。股價與財報表面看似風光,但在背後掙扎的供應鏈基層,卻在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兩極化」若持續惡化,恐怕不止日產,未來還會有更多「第二、第三個日產」出現。

對我來說,日產的故事有點像香港某些傳統行業曾經輝煌,但因市場轉變而陷入困境。失敗不只是因為對手強大,更在於自己缺乏果斷、缺乏遠見。日產要走出陰霾,不是再發佈幾款新車就能解決,而是要重建決策的速度與方向感,否則它在全球汽車舞台上,或只會慢慢被人遺忘。

2025 年 1〜6 月全球新車銷售排行榜
1.豐田:554 萬台(+7%)
2.大眾(VW):440 萬台(+1%)
3.現代汽車・起亞:365 萬台(+1%)
4.通用(GM):298 萬台(+8%)
5.Stellantis:266 萬台(-7%)
6.福特(Ford):215 萬台(-1%)
7.比亞迪(BYD):214 萬台(+33%)
8.吉利控股集團:193 萬台(+29%)
9.本田(Honda):178 萬台(-5%)
10.鈴木(Suzuki):163 萬台(-2%)
11.日產(Nissan):161 萬台(-6%)
12.奇瑞汽車:126 萬台(+14%)
13.BMW:120 萬台(-0.5%)
14.雷諾(Renault):116 萬台(+1%)
15.長安汽車:115 萬台(+3%)
16.Mercedes-Benz:107 萬台(-8%)
17.上海汽車:76 萬台(+0.3%)
18.Tesla:72 萬台(-13%)
19.Tata Motors:66 萬台(-6%)
20.Mazda:63 萬台(+3%)

AMG 電動狂獸降世!CONCEPT AMG GT XX 八日環球破紀錄


在內燃機時代,AMG 代表的是極致性能與狂野賽道精神。如今來到電動時代,這份執念並未被削弱,反而以更震撼的方式爆發。Mercedes-AMG 最新發表的 CONCEPT AMG GT XX,在意大利 Nardò 高速測試場完成了驚天壯舉:24 小時狂飆 5,479 公里、一周半內奔馳 40,075 公里,相等於「八日環球一周」,並一口氣刷新 25 項世界紀錄。這不只是一輛概念車,而是 AMG.EA 新世代高性能電動平台的極限示範。


雖然官方資料未過多著墨外觀,但從 GT XX 的定位可推測,它延續 AMG 一貫的低趴寬體設計,重點放在空氣力學效率與高速穩定。工程團隊選擇將平均速度定在 300 km/h,這不是極速,但卻是最佳「耐力速度」,在充電與續航間找到最精準的平衡。能夠日以繼夜連續八天保持這種節奏,本身已是一種超越任何燃油車的耐力藝術。


GT XX 的革命性來自三組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相比傳統電機體積更小、重量更輕,但功率密度高出三倍,合共輸出超過 1,360 匹馬力。這種技術源自英國 YASA,經 AMG 進一步升級,已準備投入量產。
搭配的高性能液冷電池則是另一亮點,直接以絕緣油冷卻每顆電芯,確保長時間高功率輸出。超過 800V 架構令線材更輕,同時支援高達 850 kW 的充電能力——僅需五分鐘就能補充 400 公里續航。對比現行基礎設施,GT XX 完全走在時代之前,展示了「未來電動超跑的可能」。


這場挑戰不止於 24 小時耐力,而是長達 7 日 13 小時 24 分鐘的「環球一周」壯舉。全程 3,177 圈、平均每日超過 5,300 公里,無論白天 35 度高溫還是深夜操作,兩部 GT XX 依然同時完成任務,最終僅相差 25 公里,展現出極致的一致性與可靠度。這樣的成就,讓人想起 AMG 過去在 C111 測試車上挑戰柴油、渦輪技術的年代,如今只是將舞台換成電驅動。


不同層面解讀
• 技術層面:AMG 率先將軸向磁通馬達與液冷電池推向量產,這將成為電動性能車的新標竿。
• 賽車迷角度:GT XX 的反應與持續輸出媲美 F1,連 Russell 都盛讚這種「永不衰竭」的電驅感受。
• 市場定位:雖然這是一部概念測試車,但所用技術將逐步下放至未來 AMG.EA 平台,意味著 AMG 電動跑車將真正走進市場。


GT XX 的挑戰對我來說,不單是「破紀錄」這麼簡單,而是 AMG 向全世界宣告:電動車可以不只是環保,而是帶來比內燃機更極端的激情。八天環球,聽起來像小說情節,但 AMG 以冷酷的數據把夢幻化為現實。對香港車迷而言,也許未必有機會駕駛這部極限實驗車,但當技術落地到下一代 AMG 電動跑車時,我相信這種「持續爆發力」會改變大家對電動車的想像——電不再只是續航焦慮,而是真正能夠「燃燒」激情的新時代燃料。

露營界新革命!Renault Master 化身豪華行走之家


在露營車世界,講求並非單純一部代步車,而是一種「隨時上路、自由生活」的態度。Renault 聯手德國知名品牌 Ahorn Camp,正式以第四代 Renault Master 為基礎,打造全新一代 Motorhome(房車型露營車)及 Campervan(小型露營車),並將於 2025 年杜塞爾多夫 Caravan Salon 上首度亮相。這次陣容龐大,九款 Motorhomes 加兩款 Campervans,足以照顧由新手家庭到資深旅遊玩家的不同需要。

全新 Renault Master 本身已以「Aerovan」設計強調低風阻線條,配合 Ahorn Camp 的獨特外觀包裝,令車身不但更有未來感,同時兼顧燃油效率與操控穩定性。車系提供 Blue dCi 柴油引擎(130 至 170 匹馬力)及全新 9 速自動波箱,進一步提升順暢度和駕駛樂趣,無論高速巡航或山路行走都能應付自如。


打開車門,駕駛艙明顯更以「乘用化」為取向:人體工學座椅、高科技多媒體系統、智能連線功能及原廠泊車鏡頭,全面照顧駕駛者需要。至於生活艙,Ahorn Camp 延續德國工藝風格,空間規劃合理,無論兩人小旅行,抑或一家大小長途假期,都能找到合適佈局。大窗戶設計帶來良好採光,加上現代化物料,既具家庭氣息又不失精緻感。

新一代 Master 平台提供堅固車架及完整 ADAS 主動安全系統,並加入智能煞車技術,確保行車安全。這對於長途跨國旅行尤其重要,畢竟露營車經常要面對不同路況,能給駕駛者足夠信心,才是真正的「流動之家」。


新系列以高性價比作賣點,Campervan 起價約 €52,800,而 Motorhome 則由 €58,900 起。對比歐洲其他同級對手,這個定價策略顯然希望吸引首次入門的年輕家庭,以及追求可靠性的資深旅人。同時,Renault Pro+ 經銷網絡遍佈歐洲,加上 Ahorn Camp 自家據點,售後服務有一定保證。

露營車在香港並非主流,但隨著「移動生活」與「在地旅行」文化逐漸流行,這類產品愈來愈有吸引力。Renault Master 這次不單是商用車身份,而是進一步轉化為「生活平台」。對於喜歡長途自駕遊的歐洲市場來說,這是一個真正的遊牧族新選擇。假如香港將來露營文化更盛行,相信這類車型定必成為一種「行走的家」,將出走旅行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MINI 66 年傳奇延續!從英國小鋼炮到電動未來


從1959年8月26日,英國汽車公司(BMC)首次發表Mini開始,誰也無法預料,這部由傳奇工程師 Alec Issigonis 設計的小車,會在日後深深影響全球汽車設計、賽車歷史及都市駕駛文化。如今,MINI踏入66週年,在經歷無數光輝里程後,再次以新世代設計與電動化戰略引領未來。

自兩年前MINI家族全面革新以來,新一代的MINI Cooper與Countryman保留了品牌經典元素,包括圓形車頭燈、懸浮車頂設計等英倫靈魂,但在線條、用料與科技感方面全面升級,風格更為現代感十足。全新登場的MINI Aceman更是一款首見的Premium級跨界小型SUV,兼具時尚與實用,為城市駕駛者開闢全新選擇。

而在MINI Cooper Convertible回歸後,讓敞篷愛好者繼續享受「陽光小車」的生活風格。無論是哪一款,新世代MINI都能把過去的設計精神,融入電動化與智能駕駛的新時代。

提起MINI,怎可以不提賽道榮耀?1964至1967年間,MINI三度奪下蒙地卡羅拉力賽冠軍,奠定了小車王者地位。時至今日,John Cooper Works(JCW)仍是品牌戰鬥力象徵。近年與Bulldog Racing合作參戰紐堡林24小時耐力賽,分別於2024奪得組別冠軍、2025取得第二名,證明即使邁向電動化時代,MINI的性能魂依然燃燒!

MINI的電動時代:高興趣也可零排放
從2020年推出首款純電MINI Cooper SE後,品牌積極拓展電動陣線。2023年,MINI Cooper與Countryman全面電動化,帶來無需妥協的「Go-Kart」駕駛樂趣。電池更大、續航更遠,仍保留MINI靈活駕控與緊湊靈魂,讓「電動」不再與「沉悶」劃上等號。

2024年登場的Aceman成為品牌電動策略的新支柱,而MINI亦持續在牛津廠房生產電動車型,結合英國製造與德國技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雙語路線」。

走過66年,MINI早已不只是一部交通工具,而是一種風格語言、一份情感連結。對我來說,每次坐進MINI,無論是純電還是燃油版本,總會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樂——那種「尺寸細,但志氣高」的態度,與香港人拼搏性格如出一轍。即使面對電動化浪潮與市場轉型,MINI都選擇以最原創的方式前行。這就是它厲害之處:保持本色,卻又總能與時並進。

MINI的未來,可能不再是Alec Issigonis的單一畫布,而是一整片由熱血、創新與風格構成的畫廊。然後我們,還是會對它會心微笑,66年,只是個開始。

18 年傳奇正式落幕 Nissan R35 GT-R 終於退場


在日本栃木縣工廠,隨著最後一輛 Midnight Purple 配色的 GT-R Premium Edition T-Spec 緩緩駛下產線,Nissan 正式宣佈 R35 GT-R 在日本市場的生產告終,也象徵這代戰神的傳奇正式畫上句號。


18年熱血歲月賣車近五萬輛
自2007年首度亮相以來,R35 GT-R 就打破 GT 跑車的定義,結合舒適性、工藝與極致性能,開創所謂「多功能高性能跑車」的全新類別。生產至今橫跨 18 年,總產量約 48,000 部,最終一輛屬於日本市場的 Midnight Purple 版本,成為這代傳奇的絕唱。

不同於一般跑車的中期改款策略,R35 採取逐年進化路線,無論是輸出提升、底盤強化還是豪華感升級,皆透過持續微調不斷刷新表現。從初代 480ps,一路提升至 2017 年後的 570ps,甚至 NISMO 車型達到 600ps,皆出自橫濱工廠九位「Takumi 匠人」親手打造的 VR38DETT 雙渦輪 V6 引擎。

這段期間,GT-R NISMO 更導入 GT3 賽車級渦輪、平衡件、輕量部件,造就更快速升壓與極致加速能力,這正是 R35 能歷久彌新、持續征戰的關鍵。

R35 在日本 SUPER GT 拿下 5 次 GT500 與 3 次 GT300 冠軍,2013 年 Blancpain GT 系列、2015 年 Bathurst 12 小時耐力賽皆有勝績,加上 5 次 Super Taikyu 耐力系列錦標,戰功彪炳,無可挑剔。


最經典的莫過於 Nürburgring 紐柏林北環紀錄。從 2007 年 7:38 開始,到 2008 年 7:29、2012 年 7:18,再到 2013 年 NISMO Track Edition 由 Michael Krumm 駕駛跑出驚人 7:08.679 秒,R35 不斷突破極限,證明其硬實力。

除了德國賽道,R35 亦在日本筑波賽道寫下精彩一頁。2019 年,GT-R NISMO 首度突破 1 分鐘門檻,以 59.361 秒 創下生產車紀錄。2024 年再度刷新紀錄至 59.078 秒,突顯 Nissan 工程團隊對毫秒的極致執著。

2016 年,R35 更在阿聯酋 Fujairah 國際機場,以 304.96km/h 與 30 度角度 完成漂移,獲得「最快漂移速度」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將戰神的瘋狂表現推向另類巔峰。


雖然 R35 告別了產線,但 Nissan 已明確表示,GT-R 並不會從品牌中消失,未來會以全新面貌回歸。總裁 Ivan Espinosa 表示:「GT-R 的徽章不是能隨便貼上任何車的,它代表極致與傳奇。我們會帶著 R35 的精神繼續進化,請耐心等待。」


從 R32 開始到 R35,GT-R 早已超越車輛本身,是一種信仰、一種對速度與技術的執著。R35 以非凡生命週期打破所有業界規則,證明真正強悍的產品,不需靠一年一換型號,而是靠工程精神逐步雕琢。這18年間,它不只是 Nissan 的代表,更是全球車迷心中「可買到最接近賽車的街道戰神」。

現在,R35 離開了產線,但 GT-R 這塊招牌不會熄滅。下一代會是電動?混能?還是瘋狂地保留內燃機?誰知道。但我們知道一件事 —— 無論未來變得多科技,「R」的精神會繼續燃燒在每個愛車人心中。

Opel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歐洲上場!拉艇、拖水上玩樂全無難度


在歐洲 SUV 市場中,Opel 一直以實用與德國工程品質見稱,這次全新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更是品牌首款配備全輪驅動系統的純電 SUV,正式將性能、實用與電動生活結合。除了 WLTP 續航力最長可達 501 公里,最大亮點莫過於 1,350 公斤拖曳能力——無論是載單車、皮划艇,甚至直接拖走一艘 jet ski,假期出發即刻上水無難度。

新一代 Grandland Electric AWD 延續 Opel 家族設計語言,配備運動化 SUV 車身比例與肌肉感線條,結合封閉式車頭格柵與銳利頭燈,視覺上既有電動車未來感,亦保留傳統 SUV 的氣勢。Ultimate 頂級版本更配備大尺寸輪圈及專屬外觀細節,令這款 SUV 在露營地或碼頭都相當搶眼。


車廂設計強調舒適與實用,Intelli-Seats 座椅經德國脊背健康協會 AGR 認證,適合長時間駕駛而不易疲勞。中控配備高達 16 吋全彩觸控屏幕,支援最新資訊娛樂系統;中央透明 Pixel Box 提供無線充電功能,方便手機隨時保持滿電。後備箱標準容量達 485 公升,放倒 40:20:40 分離後排後可擴充至 1,580 公升,無論載寵物、行李或運動裝備都游刃有餘。Opel 亦提供原廠單車架等實用配件,方便戶外活動愛好者。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搭載雙馬達全輪驅動系統,總輸出達 239kW(325 匹)及 509Nm 扭力,0-100km/h 加速只需 6.1 秒。駕駛模式包括 Normal、Eco、Sport 與 4WD,滿足從節能到越野的不同需求。Sport 模式下油門與轉向反應更直接,4WD 模式則持續輸出至四輪,確保在濕滑路面依然有最佳抓地力。底盤採用 Frequency Selective Damping(頻率選擇性阻尼)技術,能在碎石路或高速過彎時自動調整避震硬度,既保留舒適性又兼顧操控。

拖曳能力達 1,350 公斤,原廠拖車勾可免工具快速安裝,配合 ESP + TSM 拖車防擺功能,即使在高速公路拖艇都保持穩定。這意味著車主可以帶著全家及戶外裝備,直接從城市駛向海邊或山區,完全發揮 SUV 的生活方式價值。


Ultimate 版本續航可達 483 公里,稍後推出的其他版本更可達 501 公里(WLTP),配 73kWh 鋰電池,使用快充由 20% 至 80% 約 30 分鐘完成。Opel 更提供「Electric All In」配套,包括家用 eProWallbox、8 年電池保養及道路援助,降低用家轉用電動車的門檻。

Opel Grandland Electric AWD 其實不只是「一部 SUV」,而是一部能夠全面接管你假期行程的「移動生活平台」。香港雖然不能像歐洲般經常拖艇上路,但其強大拖曳力與四驅能力,對喜歡到郊外玩單車、滑水或露營的車主依然非常吸引。更重要的是,它在電動化與實用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既有純電的靜謐與零排放,又保留傳統 SUV 的硬派能力。如果說傳統燃油四驅是戶外玩家的「萬能刀」,那 Grandland Electric AWD 就是多功能且環保的「瑞士軍刀」。

Bentley Mulliner 推出「Ombre」專屬漆色工藝


Bentley 向來以極致個性化聞名,而 Mulliner 團隊今次再度突破傳統,正式推出全新「Ombre by Mulliner」漆色工藝。這項技術以精緻的漸變效果作核心,將兩種甚至三種車色無縫融合,帶來如藝術品般的視覺震撼,進一步提升 Bentley 的專屬定制體驗。


Ombre 工藝靈感源自高級時裝及藝術領域的漸層色彩處理。透過 Mulliner 工匠的手工噴塗,顏色從車頭到車尾、或由腰線向下逐漸轉變,效果細膩而自然。這種處理方式需要極高的工藝水準,每部車的製作時間亦比傳統單色漆長數倍,凸顯其珍稀與尊貴。


作為 Bentley 的專屬定制部門,Mulliner 一直致力滿足最挑剔客戶的審美與創意需求。Ombre 工藝不僅可根據客人喜好選擇顏色組合,亦能與 Mulliner 其他專屬配置如獨特色彩皮革、手工飾面互相呼應,令整部 Bentley 成為真正「One of One」的移動藝術品。


值得留意的是,Ombre 漆色並不限於某一款型號,從 Continental GT、Flying Spur 到 Bentayga SUV,均可透過 Mulliner 個性化計劃選用。這意味著無論是雙門 GT、豪華房車還是旗艦 SUV,都能以獨一無二的漸層色彩示人。


Bentley 今次推出的 Ombre 工藝,可以說是把「車身噴漆」升華到藝術品層次。相比傳統單色,這種漸變效果更具動感和層次感,特別適合想在低調中展現華麗氣派的車主。對香港市場而言,這種專屬定制或許只會出現在極少數收藏家的車庫,但正正因為稀有,才更顯得有價值。當一部 Bentley 不單是一部車,而是一幅會行走的藝術畫布,那份奢華已經超越了駕駛本身。

Cadillac Elevated Velocity Concept 破格登場


Cadillac再一次挑戰「豪華」與「性能」的定義,這次不是超跑,不是房車,而是一部「能穿越沙漠」的2+2座全電高性能越野跑旅概念車——Elevated Velocity Concept。這部作品不只是對未來設計語言的預告,更是一場從極致性能、極端地形到極緻豪華的全方位進化。


像雕塑一樣的猛獸
Elevated Velocity的設計語言根源自LYRIQ和CELESTIQ,延續了Cadillac最新一代電動車的家族比例,長車頭、低重心、銳利線條,但這次卻以提升底盤、24吋輪圈與Gull-wing翼門強化越野氣場。

車身披上名為Vapor Blue的藍灰色金屬漆,靈感源自冰川與沙漠交錯的極端地貌,配合淺藍色調的前後擋風玻璃與車窗,視覺上彷彿來自外星文明的未來戰車。車頭及車尾的LED光組以Cadillac標誌性「精準圖騰」作延伸,前方是優雅雕刻的透光燈罩,尾部則有獨特「光隧道」效果。


如果說車身是冷冽的科技,那麼車廂就是熱血奔騰的內在靈魂。內裝主調採用三種紅色系材質打造極具層次的空間感,包括:
• Morello Red:深紅Nappa真皮,應用於車頂、地板及座椅
• Cerise:包覆中控及車尾,形成360度環繞效果
• Garnet:紅色Bouclé布料鋪陳門板、中央扶手及儀錶板

整體配搭金屬飾件與黑水晶3D打印圖騰,靈感源自沙漠馬球的碰撞動態。車尾更收納了一套專屬手工製作馬球套裝,從頭盔到球棒,每一件都與車身同色系,Cadillac風格貫徹至細節。


Elevate Mode(自動駕駛+身心回復)
車輛進入自動駕駛,軚盤與踏板自動收起,座艙轉化為「身心回復室」,提供:

• 紅光治療
• 呼吸節奏燈效
• 車內空氣淨化與香氛
• 自動偵測體溫與環境溫度,調節座艙微氣候


Velocity Mode(極速模式)
駕駛模式切換後,內裝燈光轉為冷白色、資訊HUD浮現於中控,並顯示速度、電池狀態等重點數據,打造專注感十足的賽車駕駛氛圍。

Elevated Velocity不是用來量產的,但它很明顯在告訴我們,Cadillac的未來不只是把汽油車變成電動車,而是要重塑豪華的意義——當EV不再只是安靜行走,而是能征戰沙漠、激發身心、引領時尚潮流的「存在」。


在我們這個仍在爭論電動車續航與充電速度的現實世界裡,Elevated Velocity卻已經開始討論車內呼吸節奏與紅光療程。這正是Cadillac最迷人的地方:當你還在開車,它已經在想像如何讓開車變成一場人生升華。

Subaru 群馬工廠率先試行全固態電池工業機械應用


在電動車領域仍未大規模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之際,Subaru 卻已靜悄悄地把這項尖端技術導入至其生產線!8月18日,Subaru 宣布在群馬製作所大泉工場正式展開一項新計劃:將 Maxell 製的陶瓷包裝型全固態電池「PSB401010H」應用於產線的工業用機械設備,包括工業機械手臂及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等,並已進入實際測試運行階段。

作為 Subaru 引擎及變速箱的主要製造據點,大泉工場的自動化設備對精度與穩定性的要求極高。以往這些機械設備多使用一次電池來提供記憶體保護電源,需每隔 1 至 2 年更換一次,不但造成產線維護成本上升,更產生大量工業廢棄物。

引進全固態電池後,這個問題有望徹底解決。Maxell 的「PSB401010H」以陶瓷封裝設計為特色,不但具備極高的安全性與熱穩定性,壽命更可達十年以上,大幅減少更換頻率與維修工序,同時有效減低產線停機機率。

Subaru 今次的實驗性部署,並非單純為了節省維修成本,更是環保政策落地的一環。透過延長零部件使用壽命、減少耗材消耗,達至工業升級與環保雙贏局面。這也與 Subaru 一直致力推動的「Circular Economy(循環經濟)」概念互相呼應:資源不再是消耗品,而是可以重複循環、最大化利用的價值鏈。

雖然目前各大車廠仍在為全固態電池電動車作技術攻關,但 Subaru 今次選擇從工業設備率先試行,無疑是一條更低風險、同樣具示範價值的道路。這種「先工業後民用」的策略,有助提前掌握全固態電池在實際運作中的耐用性與可靠性,也為日後應用於車輛電池模組積累寶貴經驗。

德國呂嫩消防局新裝備 Unimog!火、洪水、風暴全面迎戰


德國呂嫩(Lünen)消防局最近添置了一部全地形 Unimog U 5023 特種消防車,專門應付森林火災、洪水氾濫及暴風雨等極端天氣挑戰。配備 3,000 公升水缸、車頂滅火艙口,以及一系列專業裝備,令這部消防專車成為真正的「元素操控者」,足以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執行任務。

Unimog U 5023 經 Schlingmann 改裝為 TLF 3000 VARUS 消防車,車身以輕量化不銹鋼結構打造,總重量達 14.5 噸,卻能保持靈活度。它配備了 3,000 公升水缸及 120 公升發泡劑,再加上高壓水泵與水炮,能夠以每分鐘 2,000 公升水量進行大規模灌救。車頭更設有四個噴水咀,可邊行駛邊壓制地面火苗,甚至提供自我保護功能,避免在火場中被烈焰包圍。


作為 Unimog 家族一員,U 5023 天生就是越野專家。配備選擇式全時四驅、差速鎖及高離地間隙,能夠應對超過 35 度坡度;加上 TireControl Plus 輪胎壓力調節系統,無論沙地、泥濘或淹水道路都能穩步前進。這樣的性能,意味著即使在森林深處或洪水肆虐的地區,消防員仍能快速到達災害核心位置。

Unimog 的艙體設有四個側面儲物艙,存放喉管、噴咀、呼吸器、工具及發電機等裝備;車頂還有額外儲物箱。LED 照明系統能在夜間或惡劣天氣下提供全方位照明,確保行動安全。最特別的是車頂旋轉艙口,讓消防員可在車輛行進間操作滅火水槍,配合「泵送行駛」(Pump & Roll)戰術,實現機動式滅火。

值得一提的是,呂嫩消防局並沒有退役 1987 年的老伙記 Unimog U 1550L。經過全面翻新後,它仍繼續服役,與新一代 U 5023 一同組成「雙保險」,在行動策略上互相補足,展現 Unimog 傳承與實用價值。


呂嫩位於魯爾區與明斯特蘭交界,地理環境看似優美,但實際潛藏風險。Lippe 河與 Seseke 河同時被列為「高風險水道」,洪水歷史可追溯至 14 世紀;而隨着近年乾旱增多,周邊的 Cappenberg 森林亦面臨嚴重山火威脅。這片森林不僅是珍貴的生態資源,更在城市氣候調節上擔當關鍵角色。正因如此,呂嫩消防局需要能同時應對「火」與「水」的全能機器。

看到這部 Unimog U 5023,令人不禁聯想到「元素操控」的概念:一部車就能對抗火焰、洪水甚至風暴。對於香港來說,我們雖然沒有大片森林,但山火與暴雨水浸的挑戰卻屢見不鮮。如果消防部門能引入類似的多功能全地形消防車,無論是大嶼山山火還是暴雨引發的低窪地區水浸,都能更高效地應對。這種結合傳統與創新的方案,正好提醒我們:科技不是冰冷的機械,而是保護城市與生命的最佳盾牌。

Radical Motorsport 正式登陸日本!SR3 XXR 賽道猛獸點燃東瀛


當講到專為駕駛快感而生的賽道車品牌,Radical Motorsport 絕對是代表之一。英國 Peterborough 出身的 Radical,自 1997 年創立以來已打造超過 3,000 部純粹賽道機器,今次正式透過 Craft-Bamboo Racing 登陸日本,並以自家皇牌 SR3 XXR 作為主打,把世界最暢銷的賽車直送到富有賽車文化的東瀛市場。


外觀與賽車基因
Radical 的設計從來不走傳統超跑路線,而是徹底以空氣力學與賽道需求為核心。SR3 XXR 帶有 LMP 原型車靈感的鯊魚鰭尾翼,極低的車身姿態與可選碳纖維車身套件,營造出極致戰鬥氛圍。相比一般公路超跑,這部車無意取悅城市目光,而是赤裸裸為賽道表現而生。


車廂:簡化為純粹的賽道工具
車廂內同樣延續「少即是多」的理念,座艙以輕量化和功能至上為主。六速序列式波箱配備撥片換檔與自動補油系統,方便車手於高速下快速操作;同時還配有標準 Pit Limiter(維修區限速器),功能完全對應專業賽車規格。這不是豪華遊艇,而是徹底的「武器庫」——所有佈局都是為了縮短單圈時間。

動力核心:全新自家引擎
SR3 XXR 配備 Radical Performance Engines 開發的第五代 1.5 公升引擎,輸出達 232 匹馬力,雖然數字不算誇張,但因為車身極致輕盈,馬力重量比突破 350 匹/噸,足以讓不少超跑汗顏。而且新引擎支援生物燃料,既具前衛環保意識,同時保持賽道火爆性能。


日本市場與未來規劃
Radical Japan 將不僅僅提供銷售與維修支援,還會於 2026 年創立 Radical Cup Japan,以單一車型賽事形式進行,賽道遍佈日本各大著名場地,讓更多車迷親身感受 SR3 XXR 的極限。配合日本濃厚賽車文化與頂級賽道環境,相信能成為另一個吸引國際關注的賽事舞台。


Radical 今次進軍日本,某程度上反映出賽車文化的「本土化」趨勢——不再只是歐洲獨大的遊戲,而是全球化的交流平台。SR3 XXR 這種車,對香港市場來講或許太「專業」,缺乏日常應用價值,但若有機會在富士或鈴鹿見證 Radical Cup Japan 的比拼,光是感受那種貼地飛行的速度,已足夠讓車迷心跳加速。這正是 Radical 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一部車,而是一張賽道狂熱者的入場券。

KCM Trade x TRC x Harson Tyres 飄移車隊首征泰國賽事告捷


KCM Trade x TRC 車隊繼早前於日本FDJ2國際飄移賽事晉身16強後,首度以全新陣容「KCM Trade x TRC x Harson Tyres」出征泰國賽事,再度於國際賽場展現實力。在8月2日至3日於泰國巴吞他尼賽道(Pathumthani Speedway)舉行的DC Drift Competition 2025賽事中,車隊成員於各組別均有亮眼表現,成績令人鼓舞。


資深車手穩進,新秀突圍創佳績
本次賽事中,車隊成員展現出色競技狀態:

資深車手Ken Yeung經驗豐富,在競爭激烈的Class B組別穩健發揮,連續攻克多輪對決後榮獲亞軍。

兩位新晉車手首次踏上飄移賽場成為全場焦點
Edward首次出戰泰國賽事,在New Gen Class組別展現驚人潛力,從單走賽一路闖入四強,在半決賽前因賽車尾氣突發故障,最終以第四名收官。

Jacky憑藉冷靜及穩健的表現,成功闖入Class C組別八強。

資深車手Ryan Tsui亦穩步推進,順利晉級Class C組別十六強。


喜迎新戰略合作夥伴
KCM Trade x TRC 車隊榮幸獲得 Harson Tyres 的支持,助力本次泰國賽事。其高性能輪胎產品為車手在賽場上的穩定發揮提供了關鍵支持。


展望FDJ2第五站賽事
車隊將以泰國站佳績為基礎,積極備戰即將於8月底舉行的FDJ2第五站 – 日本奧伊吹賽事。Ryan Tsui表示:「我們樂見車隊在技術實力與團隊協作方面的持續進步,期待未來在不同賽區拓展更多合作機會,並歡迎新成員加入。」

TRC Facebook:https://lnk.ink/77JQd

Genesis GMR-001 Hypercar 即將踏上賽道衝擊 2026 WEC


Genesis Magma Racing 的首部 Hypercar 原型車 GMR-001 終於完成組裝並順利完成 Shakedown 測試,標誌著這支年輕的賽車隊正式邁入實戰準備階段。由賽車底盤名廠 ORECA 打造的首台開發車,於 8 月初交付至位於法國 Le Castellet 的全新「Race Base」總部,並將展開首次完整測試。

外型與設計 — 赤裸碳纖維的戰鬥氣息
GMR-001 首度亮相時採用全裸碳纖維外觀,沒有任何塗裝,讓觀者可以直視其空氣力學曲線與底盤細節。這種「未上色」的狀態並非隨意,而是耐力賽開發過程中常見的測試階段風格,方便觀察結構與元件狀態,同時展現 Hypercar 的原始機械美學。車身輪廓緊湊低伏,車頭下壓感強烈,明顯為高速下的空氣效率與下壓力優化而生。


技術與賽車工藝 — 三大核心組成
• 底盤:由 ORECA 製作的全碳纖維單體殼,兼顧剛性與輕量化,符合 FIA 世界耐力錦標賽(WEC)Hypercar 規範。
• 動力系統:結合引擎與混能系統(Hybrid),搭配專用賽車變速箱,已於上月成功完成首次點火(Fire-up)。
• 數據與開發:每次測試將與 ORECA 工程團隊共同分析數據,快速驗證與優化設定,縮短開發週期,符合 Genesis 所謂的「Hyperspeed」開發理念。


測試與駕駛員 — 從模擬器到真實賽道
兩位正選車手 André Lotterer 與 Pipo Derani 已在賽隊模擬器完成大量前期工作,包括虛擬模型校準及基礎設置(Baseline Setup),確保首次上路就能最大化測試價值。Shakedown 測試主要檢查機械與電氣系統運作狀態,並讓車手首次感受實車反應,結果顯示 GMR-001 在初期即展現良好穩定性。

賽事意義與市場分析
• 賽車層面:GMR-001 將於 2026 WEC 賽季登場,對 Genesis 來說是一次品牌形象升級的關鍵,進入與 Toyota、Ferrari、Porsche 等頂級車廠同場競爭的舞台。
• 技術轉移:Hypercar 的混能技術、空氣力學及輕量化材質開發,未來有機會應用於 Genesis 高性能量產車。
• 品牌定位:Genesis 藉耐力賽不只是展示性能,更是在建立「韓系豪華品牌」的運動基因,吸引全球高端車迷關注。

Genesis Magma Racing
10th August 2025
Photo: Drew Gibson

GMR-001 對 Genesis 來說,是一張賽車世界的入場券,也是對品牌工程實力的一次硬核考驗。裸碳纖維外觀的首次亮相,既是技術層面的務實選擇,也是一種向車迷傳遞「我們來真的」的訊號。耐力賽與一般賽事不同,它要求車輛在 24 小時高負荷下仍保持穩定輸出,這背後考驗的是設計、製造、團隊協作與臨場應變能力。對香港車迷而言,雖然我們未必能近距離看到 GMR-001 在本地賽道奔馳,但當這台來自韓系豪華品牌的 Hypercar 在利曼直道上全速衝刺時,那將是一個足以改變市場觀感的時刻。

Lamborghini × Sonus faber 打造限量 50 對的超奢華音響藝術品


在義大利,速度與聲音一直都是藝術的一部分。這次,Lamborghini 與手工音響大師 Sonus faber 攜手,把超跑的力量與音樂的靈魂融合,推出 Il Cremonese Ex3me – Automobili Lamborghini Edition,全球限量僅 50 對,並將於美國 Monterey Car Week 的 Lamborghini Villa 首度亮相。


這不只是一套音響,更是一件能夠「看得見聲音」的藝術品。五種經典 Lamborghini 車色——Giallo Countach、Arancio Egon、Blu Marinus Matte、Verde Mercurius、Nero Nemesis Matte——讓它從任何角度都像是一部縮小的超跑停在家中。

Il Cremonese Ex3me 的外觀延續 Sonus faber 原版的五邊形音箱結構,透過鋒利線條與立體輪廓,呼應 Lamborghini 超跑的空氣力學設計。細節處採用 Dinamica Corsatex 面料與碳纖維修飾,正面鑲上 Automobili Lamborghini 經典盾牌徽章,從造型到質感都傳達出義大利高性能工藝的精神。

每一對音箱均由 Sonus faber 工匠手工製作,並由資深技術人員以聽覺調校「最後一音」,確保所有細節真實還原。其聲音特質以層次分明、音場開闊、樂器與人聲細節清晰見稱,讓用家在家中就能體驗接近現場的震撼感。


聲學核心技術
• 高音單元:Beryllium DLC 鍍層振膜,來自旗艦 Ex3ma,解析力與瞬態反應極高,頻響上限超過 35kHz。
• 中音單元:180mm 天然纖維振膜,由氣乾紙漿、Kapok 與 Kenaf 製成,帶來溫暖真實的中頻表現。
• 低音單元:雙 180mm 三明治結構單元,低頻深沉且與中音銜接自然。
• 超低音單元:側向配置的納米碳纖維強化振膜,搭配密封式共振室,延伸極低頻輸出。
• 分音器:採用 Paracross Topology™ 設計,配備 Mundorf 頂級元件,強化相位精準度並降低噪訊。

Il Cremonese Ex3me – Automobili Lamborghini Edition 不只是為了播放音樂,更是將「駕駛超跑的感官體驗」延伸到居家生活的一種方式。它的存在就像是把 Lamborghini V12 引擎的激情轉化成聲波,讓你在沒有踩下油門的時候,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義大利式的狂熱與細膩。如果說一部 Lamborghini 是速度的極致,那這套音響就是聲音的極致——而且僅限 50 位幸運兒擁有。

115 歲 Benz 賽車勇奪技術大獎!Mercedes-Benz 現身 Pebble Beach


從1910賽車到AMG GT XX,Mercedes-Benz展現「傳承創未來」的頂級品牌力量!2025年Pebble Beach Concours d’Elegance,Mercedes-Benz再度用歷史與未來交織的方式震撼全場。從115年前的Benz Prinz-Heinrich-Wagen,到剛登場的CONCEPT AMG GT XX與Maybach Emerald Isle限量版,展區簡直是一場品牌自信爆棚的時空盛宴,證明了經典從不只是陳列,而是可以「開著上路、還能奪獎」的真本事!


115歲還能開上山路!Benz Prinz-Heinrich技壓全場
今年Pebble Beach的Tour d’Elegance由一部1910年Benz Prinz-Heinrich-Wagen領軍,這部極罕見的老爺車僅存兩台,由Mercedes-Benz Heritage執行長Marcus Breitschwerdt親自駕駛,完成100公里巡遊,技術與情感價值無可取代。

該車搭載5.7L四汽缸引擎,配備當時領先的四汽門技術、雙火咀點火、Cardan傳動與流線式尾部設計,是1900年代初期最先進的賽車之一。最終此車獲得Charles A. Chayne Trophy技術創新獎,成為今年賽會最具歷史分量的焦點。


F1 75週年大回顧!從Fangio到Kimi Antonelli
Mercedes-Benz於賽道經典地Laguna Seca展示多款賽車代表作,包括:
•1954 W 196 R F1賽車(Fangio奪冠座駕)
•1955年300 SLR(Stirling Moss傳奇戰駒)
•2009年SLR McLaren Stirling Moss(F1時代與McLaren合作結晶)

並由現役2025年F1戰車AMG F1 W16連結歷史與現代,展現Mercedes-Benz作為F1界長青樹的地位。


「星光電影院」開幕!Mercedes變身好萊塢主角
品牌還設立了別開生面的Mercedes-Benz Stargaze Theatre戶外汽車戲院,讓車迷一邊看經典影片,一邊欣賞那些真正出現在電影裡的實體車,包括:
•《F1》(2025):Mercedes-AMG APXGP W16
•《侏羅紀公園》(1997):M-Class W163
•《比華利山警探》(1984):380 SL R107
•《醉後大丈夫》(2009):220 SE W111
•《上流社會》(1956):190 SL W121

這場跨越影視與汽車工藝的「車壇紅地毯」展示了Mercedes如何深植全球流行文化之中。


每年Pebble Beach都有不少品牌拚設計、拚概念,但像Mercedes-Benz這種「連115年前的老爺車都能開著下場比賽還得獎」的,全球唯此一家。這不只是懷舊,更是品牌工藝與歷史底蘊的自信展現。


更難能可貴的是,Mercedes-Benz沒有一味沉溺於過去,而是從W 196一路走到F1 W16,再向Vision V、GT XX鋪路,用歷史鋪陳未來,用情懷驅動科技。這才是真正讓人敬佩的豪華汽車品牌——有傳奇故事,也有下一章篇章。

935 公里零充電!Polestar 3 電動 SUV 打破世界紀錄

Polestar 3 Guinness World Record


在電動 SUV 的續航力戰場上,Polestar 3 剛剛寫下了歷史。這款品牌最新推出的 Long range 單馬達長續航版本,在英國公共道路上完成 935.44 公里(581.3 英里)的單次充電行駛距離,正式獲《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認證,成為史上最遠續航的電動 SUV。

Polestar 3 承襲品牌北歐簡約美學,以低風阻 SUV 輪廓、精準銳利的頭燈線條與流線化車頂,將大型 SUV 的穩重與電動車的前衛融合。今次挑戰用的是標準量產版本,未作任何改裝,配備 20 吋原廠輪圈及 Michelin Pilot Sport 4 EV 輪胎,證明外觀與實用性能可兼得。

作為大型豪華電動 SUV,Polestar 3 提供寬敞的五座佈局與高規格用料,長途駕駛下仍能保持舒適。挑戰中,三位專業節能駕駛員每三小時換人,以確保專注與安全。這款 SUV 原本 WLTP 續航數據為 706 公里(438 英里),實測卻跑出遠超官方數據的成績,並在顯示 0% 電量後仍能多行駛 12.8 公里,顯示車輛電池管理系統的精確與可靠。

搭載單馬達後驅系統的 Polestar 3,挑戰中交出了 12.1 kWh/100km(19.5 kWh/100 英里)的超高能效成績,在雨天等混合天氣中依然穩定輸出。雖然挑戰以節能駕駛為主,但其動力架構本身已經經過優化,能在日常使用中兼顧加速與穩定。

這次挑戰全程由《健力士世界紀錄》官方裁判現場監督,並由 Webfleet 提供 GPS、里程表、電量數據及影片作獨立驗證,確保所有數據真實可信。支援單位包括英國 AA(Automobile Association),整個過程與正規賽事一樣嚴謹。

Polestar 3 這次挑戰並非單純追求「極限數據」,而是一次品牌形象與電動車技術實力的雙重展示。對香港市場來說,雖然我們用不著連續開 900 多公里,但這種超長續航的背後,代表的是日常使用中更低的「里程焦慮」。換言之,如果一部大型 SUV 在歐洲高速路和惡劣天氣下都能保持如此高效,那在香港這種城市與短途混合駕駛環境中,它的能源效率和續航表現只會更讓人放心。這不只是世界紀錄,更是對電動 SUV 未來發展的一次有力宣言。

Volkswagen ID.家族達成150萬部交付!

Kai Grünitz, Olaf Lies, Robert Müller, Jörg Tegeler, and Martin Sander at the handover of the 1.5 million ID. model in Emden.


五年電動革命成真!ID.7 Tourer Pro成為VW電動車隊伍的里程碑代表,Volkswagen(福士)在德國Emden工廠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交車儀式——他們正式向全球第150萬位ID.系列車主交付了一部全新黑色ID.7 Tourer Pro,為品牌的電動化進程立下重要里程碑。由下薩克森州州長Olaf Lies及Volkswagen銷售董事Martin Sander聯袂主持,象徵福士由傳統大廠邁向全面電動新紀元的決心。

ID.系列五年奮戰,登頂歐洲電車市佔
自2020年首款專為電動而設計的ID.3誕生至今,不過短短五年,Volkswagen已經成功交付超過150萬輛純電ID.車款,成為德國與歐洲電動車註冊量的冠軍品牌。從ID.3、ID.4、ID.5、ID. Buzz,一直到最新ID.7及旅行版本ID.7 Tourer,Volkswagen的ID.家族已構成一套完整EV產品線。

尤其是ID.7 Tourer更於2025年上半年成為德國最暢銷的電動車,其高達606km WLTP續航力、旅行車實用性及德國製造身份,贏得大量家庭及長途駕駛用戶青睞。

Emden電動重鎮,從傳統工廠到純EV生產基地
是次交車地點Emden工廠亦非等閒之地,Volkswagen已投資超過10億歐元將此廠區全面轉型為電動車生產基地,成為繼Zwickau及Dresden透明工廠後,第三個純生產EV的德國工廠。同時,福士亦在美國Chattanooga及中國佛山、長沙、安亭等地建立ID.家族生產線,實現全球化電動車布局。

ID.電動戰略,從高階到平民一步步鋪路
Volkswagen並不打算止步於高階市場。未來兩年內還將推出兩款更具普及性的車型:
• ID. 2all(2026年推出):小型掀背EV,價格控制在25,000歐元以下
• ID. EVERY1(2027年推出):入門電動車,售價目標定在20,000歐元

儘管市場表現強勁,但Volkswagen仍指出目前私人用戶對電動車仍抱觀望態度,反而是商用車主因稅務優惠而大幅領先。Volkswagen銷售董事Martin Sander表示:「需要更清晰的政府訊息與激勵政策,才能加快私人市場的認同與採用。」

150萬輛這個數字,背後其實是Volkswagen五年來將「電動化轉型」從PowerPoint變成具體現實的血淚成果。在歐洲,福士不僅保住傳統汽油王者地位,更成功在EV戰場中打開一條屬於傳統車廠的突圍路線。而像ID.7 Tourer這種真正為「用家」而設的電動車,結合續航力、空間與德國工藝,亦正好說明:不是每部電車都要走未來感路線,有些車,就是要回歸實用。

當其他品牌仍在以高價豪華EV樹立形象時,Volkswagen選擇為未來兩年推出2萬歐元電動車鋪路。這不只是產品策略,更是對市場普世價值的重新定義。

ID.系列的成功,或許才是歐洲電動車最「接地氣」的代表。未來的電動汽車,不止是科技與速度,更應該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駕駛、信賴的夥伴。Volkswagen似乎比任何人更明白這個道理。

McLaren Project: Endurance Le Mans Hypercar 正式亮相


McLaren於2025年Monterey Car Week期間正式向美洲地區的尊貴客戶與經銷商展示旗下超限量耐力賽用車計劃「Project: Endurance」,並帶來一身向1974年Indy 500勝利致敬的新塗裝。這部即將出戰2027年WEC世界耐力錦標賽的Le Mans Hypercar,不止是McLaren挑戰三冠王(Triple Crown)榮耀的核心戰駒,更是稀世收藏者夢寐以求的「終極客製賽道機器」。


三冠傳承重生:向「Lone Star JR」致敬
新塗裝靈感來自McLaren於1974年在印第安納波利斯500大賽奪冠的M16賽車,由德州傳奇車手Johnny Rutherford(綽號“Lone Star JR”)駕駛。車身主色為McLaren橙配深藍中線,象徵德州州旗,中控艙頂部還加入白色孤星標誌,車身印有當年比賽的3號戰車編號及Speedy Kiwi標誌,完美重現當年經典造型,既展現情懷也兼顧速度美學。


客戶計劃:擁有一部真正的Le Mans賽車
Project: Endurance並非單純的Hypercar販售,而是讓極少數參與者直接融入耐力賽開發核心的精英計劃。參與者將獲得:
• 正式賽車規格Le Mans Hypercar一部
• 完整兩年專屬賽道駕駛計劃
• 賽道活動遍及全球著名賽道,包括Le Mans、Spa、Fuji等
• 專業賽車手一對一駕駛教練
• 專屬工程師與維修團隊隨行支援
• 進入McLaren United AS耐力賽車隊內部研發與測試活動

這不只是購車,而是一場進入國際頂級賽車文化的深度參與體驗,讓買家與車隊一同追逐WEC三冠榮耀。


重返賽道榮耀:2027年WEC正式登場
這部Hypercar已於今年6月勒芒24小時耐力賽首度亮相,未來將代表McLaren於2027年WEC賽季正式參戰,挑戰包括Monza、Fuji及利曼在內的世界級耐力賽,進一步拓展McLaren重返頂級長途賽的戰略佈局。

CEO Nick Collins表示:「Project: Endurance不只是商品,而是讓McLaren車迷與車主真正成為品牌耐力賽戰略的一部分。這是一場屬於速度與榮耀的旅程。」


Project: Endurance不只是Le Mans Hypercar的延伸計劃,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類計劃將超跑擁有者從「豪華收藏家」變成「真實參與者」,進一步打破了民用車與賽車之間的界限。對McLaren而言,這也是重拾三冠精神、強化品牌核心競技基因的重要一步。

在電動車潮流與模組化底盤充斥的現代車壇,McLaren選擇從品牌歷史中抽出最具標誌性的一段,透過Project: Endurance在當代重新詮釋,這既是一份向過去致敬的情懷,也是對未來性能文化的一種聲明。

電動化全速衝牆?Mercedes 老闆狠批 2035 禁令太離地!


近年全球車壇掀起「全面電動化」的潮流,但就連最旗幟鮮明支持電動車的豪華品牌 Mercedes,如今都忍不住按下「緊急煞車」。行政總裁 Ola Källenius 近日直言,歐盟推動 2035 年停售燃油車的政策過於激進,形容業界正「全速衝向一堵牆」,呼籲政策必須「現實檢視」。

外觀與形象:電動豪華品牌的矛盾
Mercedes 過去幾年不斷強調自己是電動豪華車的領頭羊,EQ 系列橫掃不同細分市場,從房車到 SUV 都一應俱全。但現實卻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熱情大幅降溫。去年 Mercedes 的電動車銷售按年下跌 23%,與全球 EV 銷量整體上升 25% 的趨勢背道而馳。外界看來,品牌的「綠色豪華形象」與市場真實需求出現落差。

車廂內裝與用家體驗:政策與市場之間的拉扯
電動車內裝確實帶來了「未來感」與「高科技豪華」的標籤,但對許多消費者來說,不同國家的充電基建不足、電費不穩定,以及車價偏高,仍然是入手前的最大障礙。Ola Källenius 直言:「要減碳,不能單靠一種技術,必須科技中立。」換言之,單靠電動車未必能滿足所有用家,特別是長途駕駛、基層家庭以至二手車市場的需求。

動力與戰略:雙軌並行才是王道
Mercedes 在 2021 年曾豪言 2030 年全面停售燃油車(視乎市場狀況),但今年已公開修訂戰略,宣布延長燃油及 Hybrid 車款的壽命。Källenius 更強調「高科技電氣化內燃機」將會比預期運行更久。這不但是 Mercedes 的「理性調整」,更是一種「市場現實檢視」。同時,歐盟 2035 年禁售燃油車的規劃亦將於 2025 年下半年進行檢討。業界批評此舉會削弱歐洲車廠的競爭力,特別是在面對中國電動車價格攻勢及歐洲消費力疲弱的情況下。

中國電動車價格優勢明顯,衝擊歐洲市場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依靠高度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電池及原材料的規模優勢,令其在成本控制上具備顯著優勢。例如,歐洲進口的 BYD Seal U,每輛可獲利約 €14,300,而其中國國內市場僅約 €1,300,價差10倍以上。
此外,中國國內的電動車“價格戰”亦延伸至出口市場,進一步削弱歐洲品牌的價格競爭力。

歐盟歷時調查後,已對中國電動車祭出高額關稅
2024年6月起,歐盟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結果導致多家車廠被加徵高額進口稅:
• SAIC:初步為 38.1%,後調降至約 37.6%;
• BYD:約 17–20%;
• Geely:約 20% 。
10%的基本車輛進口稅之外,再加徵這些補貼稅,使部分車款稅率高達 45% 以上。此舉旨在抑制低價補貼車輛對歐洲產業之衝擊。

談判替代方案 – 最低價格協議浮現
為避免全面貿易衝突,2025年4月歐盟與中國商討另一套機制—對中國電動車設定「最低進口價格」,期待以此取代嚴苛關稅,維持市場穩定並降低貿易摩擦。

不同消費群的真實反應
• 高端客戶:對豪華電動車仍有興趣,但充電不便與續航焦慮,令部分客人轉向 Hybrid 或高性能燃油車。
• 中產家庭:考慮購買電動車的意欲下降,價格與實際生活便利性未見平衡。
• 基層及二手市場:禁令一旦實行,反而可能令燃油車「搶購潮」提前出現。
• 產業角度:若電動車滯銷,歐洲車廠面對的不是轉型成功,而是「雙輸」困境。

關稅政策與禁令檢討的交錯效應
保障歐洲廠商利益,關稅有助於抵擋中國補貼電動車的市場衝擊,維護歐洲車企定價空間與利潤。政策目標間的張力,如果同時實施「2035燃油車禁令」與高額關稅,將使歐洲車價繼續走高,削弱消費者入手電動車的意願,反而妨礙綠色轉型。未來走向待觀察,歐盟接下來的檢討,需在競爭力保護與電動化激勵之間取得平衡,而業界亦呼籲透過稅務優惠、充電基建等方式支持過渡期,而不是僅依賴禁令。

從 Mercedes 的轉向,我們看到一個重要訊號:電動化並不是單純的「政治口號」,而是一場需要基建、能源價格、消費習慣全面配合的長期戰。若政府只靠禁令,而沒有相應的稅務優惠、平價車款、低廉電價及充電網絡鋪路,車廠即使再努力,也難以說服消費者全面轉型。對於香港市場,情況其實更加微妙:我們的道路環境適合電動車,但充電樁不足、雖然已有中國生產電動車在市場,但很多人仍然覺得車價偏高,包括國內品牌和國外傳統品牌,與歐洲的問題異曲同工。Mercedes 的「現實檢視」其實提醒了所有人,電動化並非一條直線,而是一場長跑,需要耐性與靈活度,否則真的會「全速撞牆」。

Volkswagen「劏馬力」新招!要快?每月加錢先得


近年各大車廠都瘋狂研究「訂閱制」,由座椅暖氣到導航服務都可以用月費解鎖,但Volkswagen最新一招,就真係挑戰車迷底線——ID.3電動車原來隱藏咗馬力,唔畀錢就跑唔盡力!

Volkswagen ID.3本身已經係品牌主打嘅純電掀背車,設計簡潔前衛,定位比Golf更進取。今次涉及嘅型號係中階Pro到高階Pro S,車主交車時收到嘅,其實係一部201bhp嘅電車。但事實上,動力系統能輸出228bhp,只係廠方用軟件「鎖」咗。

Volkswagen將呢個馬力封印包裝成「Optional Power Upgrade」,即係你可以揀畀錢解鎖。費用係每月£16.50(約港幣$165),換來27bhp嘅提升,差唔多係Amazon Prime去廣告費用嘅六倍,或者Netflix無廣告方案嘅三倍。當然,廠方都提供一個月免費試用,以及選擇一次性買斷「終身解鎖」方案。

對於消費者而言,已經花接近40萬港幣買一部電車,卻要再畀月費先可以開盡性能,感覺難免被「劏」。年輕車主可能覺得月費可有可無,當平時訂閱Spotify咁樣處理;但對於講求擁車自主嘅車迷,就會認為車廠有點「小器」。而從車廠角度,呢種商業模式可以帶來穩定收入,亦符合「Software Defined Vehicle」嘅未來方向。

其實所謂「軟件解鎖」並非新鮮事,Tesla早年已經玩過電池容量收費,BMW都曾試過座椅暖氣訂閱,但Volkswagen將「馬力」收費化,確實比以往更敏感。因為性能一直係車迷最重視嘅核心價值,唔係附加功能。用家明明已經擁有一副有潛力嘅動力系統,但要額外課金先能釋放,總會令人覺得被剝奪。從生活角度睇,好似你去高級餐廳食牛扒,明明廚師已經煎好咗一份10成熟,但佢只畀你食7成熟,話畀多$100先畀你食足10成熟,感覺上確係怪怪的。

汽車最應該係「一次買斷」的產品,性能唔應該被「月費化」。如果將來愈來愈多車廠跟風,駕駛樂趣恐怕會變成一場訂閱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