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15

林寶堅尼限量版全回顧:從戰鬥機到未來超跑的瘋狂進化


林寶堅尼這名字,自1963年開始,已經成為速度、激情與極致設計的代名詞。每一部限量版車型,都不只是車,更是藝術品、技術結晶與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寶。就在今年即將登場的蒙特雷汽車周,林寶堅尼會帶來一款全新限量超跑,成為未來的新傳奇!趁這個時刻,我們一齊回顧一下這個意大利狂牛品牌歷代最瘋狂的限量超跑,看看它如何一步步「用創意鋪路」,開創超跑界的無限可能。


外型設計:林寶堅尼限量版,從戰鬥機到未來戰艦
2007年,林寶堅尼推出Reventón,靈感來自戰鬥機,線條銳利如刀鋒,車身如飛機機翼般切割設計。這部車不只是外觀激進,更成為林寶堅尼首部「限量版」車型,只有20部硬頂與15部開篷,極罕貴重。


之後的每一代限量版,外型都像未來戰艦:
• Sesto Elemento(2010年)重心放在極致輕量化,車身大膽裸露碳纖維結構,極簡卻充滿賽道殺氣;
• Veneno(2013年)直接把賽道科技搬上街道,極端空氣力學設計,尾翼甚至可以手動調校,視覺與性能兼收;
• Centenario(2016年)用優雅流線配上尖銳切割線條,紀念創辦人百年誕辰;
• Sián FKP 37(2019年)融入混能科技,但外型仍然兇悍無比,首次出現Y字形燈組,彷彿電光穿梭未來;
• Countach LPI 800-4(2021年)則是向經典Countach致敬,復古與現代元素完美融合,線條簡潔卻霸氣。

每一代林寶堅尼限量版超跑,設計都極具前瞻性,彷彿時間膠囊,每次亮相都引領未來幾年的超跑美學潮流。


內裝細節:專屬感與前衛科技並存
林寶堅尼的內裝從來不只是華麗,更是技術展示舞台。Reventón首創三屏液晶儀錶板,當年已經像飛機座艙般科幻,這設計後來成為Aventador等車款的標配。
到Sesto Elemento,內裝極致輕量化,基本上是賽車級設計,沒有多餘裝飾,但滿滿都是高科技複合材料,連排氣系統都用上Pyrosic陶瓷玻璃纖維。
Veneno內裝則首次應用CarbonSkin碳纖維面料,柔軟但極輕,儀錶板、座椅、車頂全面包覆,令內裝既奢華又輕盈。
Centenario更突破性地加入大尺寸中控觸控屏幕,數碼化人車互動時代正式開啟;同時成為首款配備後輪轉向技術的林寶堅尼,操控靈活度瞬間提升。
Sián及Countach LPI 800-4進一步結合數碼科技與新材料,如3D列印冷氣出風口、變色天幕等,把未來感直接搬進車廂。


動力系統:性能與技術極限挑戰者
Reventón採用V12自然吸氣引擎,當時已經是極致速度象徵;Sesto Elemento則是V10引擎加超輕車身,重量只有999kg,重量馬力比震撼全球。
Veneno再次放大V12引擎潛力,並以空氣力學提升極速,還有可調式尾翼讓賽道設定更靈活。
Centenario延續V12王者氣勢,同時首度引入後輪轉向技術,提升彎道極限。
Sián FKP 37意義非凡,成為品牌首部混能超跑,V12引擎配合超級電容技術,電動馬達輔助不但沒有損失性能,反而造就更強加速力。
Countach LPI 800-4則完美融合Sián的混能技術與復古經典精神,續寫V12神話,並為林寶堅尼混能世代奠定基石。


這些限量版車型基本等同「藝術品」,每款推出即成搶手貨,價值水漲船高,既是身份象徵,亦是極具增值潛力的收藏。這些車是「終極夢想」,無論是Sesto Elemento的瘋狂輕量化,還是Sián的混能科技,每一部都是極限速度與工藝的結晶,注定成為傳說。林寶堅尼限量版絕對是技術展覽館,複合材料、數碼科技、混能系統,甚至3D列印,全部走在時代最前線,既展示品牌硬實力,也讓技術逐步下放至日後量產車。

林寶堅尼這批限量版車型,從來不是為一般道路而生,它們是品牌精神、設計美學和技術革新的濃縮版,每一部都是里程碑。作為超跑迷,我最愛Sesto Elemento那種極簡暴力的賽道狂氣,純粹為速度與操控而生,毫無妥協。但若從現代眼光看,我更欣賞Sián與Countach LPI 800-4,因為它們成功把電動化與經典V12共冶一爐,不單讓人重新思考「未來超跑」的定義,也證明林寶堅尼的創新基因並未被電動浪潮吞噬。

隨着新一代限量超跑即將登場,我已經開始想像,它會否是林寶堅尼的「電能終極武器」,還是另一段V12傳奇的續章?無論如何,林寶堅尼永遠懂得用限量版,提醒全世界:超跑的未來,依然在聖亞加塔·波隆尼的手中。

Toyota GR Yaris Rally2 H2氫動力戰駒首登拉力芬蘭站舞台


Toyota Gazoo Racing 即將在 7 月 31 日至 8 月 3 日舉行的芬蘭拉力賽(Rally Finland),正式首度公開展示全球首款氫燃料拉力賽車——GR Yaris Rally2 H2 Concept,這部車堪稱開啟氫能賽車新紀元的重要一步。

這款劃時代的賽車,是以 Toyota 備受好評的 GR Yaris Rally2 拉力賽車為基礎,改裝為搭載壓縮氫燃料的內燃引擎,能帶來近乎零排放的表現,同時保留傳統拉力賽車迷鍾愛的引擎聲浪與駕駛激情。

Toyota 早在 2021 年就已率先在日本超耐久系列賽(Super Taikyu)中,以氫動力 Corolla 持續挑戰極限,致力推動賽車技術與碳中和社會的融合。Toyota Gazoo Racing 世界拉力車隊(TGR-WRT)總監、傳奇車手 Jari-Matti Latvala,更親自參與開發測試,提供寶貴回饋。

早在 2022 年,Toyota 已曾在比利時世界拉力錦標賽(WRC)中,首次展示 GR Yaris H2 原型車,當時由 Toyota 榮譽會長 Akio Toyoda 與四屆世界冠軍 Juha Kankkunen 親自駕駛,震撼全場。如今,進化版 Rally2 H2 Concept 正式誕生,代表 Toyota 氫能拉力技術已邁入新階段。

這次亮相的 GR Yaris Rally2 H2 Concept,由 TGR-WRT 總部、位於芬蘭 Jyväskylä 的工程團隊全程研發,並已在當地崎嶇的碎石林道上完成測試,模擬芬蘭拉力賽的極限路況。

在賽事期間,這部車將於 Jyväskylä 市中心的 Harju 混合路段首次公開示範,這亦是今屆拉力賽的揭幕賽段,翌日亦會於第 10 賽段再次現身。屆時將由副隊長、芬蘭四屆世界冠軍 Kankkunen 親自駕駛,預料將掀起現場高潮。

除了 GR Yaris Rally2 H2 Concept 外,Toyota 亦將在賽事期間,於服務區內展示多款氫燃料車,包括 Mirai 氫燃料房車及 Tundra 氫動力皮卡,全面呈現 Toyota 在氫能技術領域的深厚實力。

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車迷盛會,更是 Toyota 展現「碳中和賽車願景」的重要舞台,亦將進一步推動氫能技術在歐洲的認知與普及。

Mercedes-Benz 第二季賣出 54 萬輛車!CLA 新世代接單急升


在全球車壇風起雲湧的2025年,Mercedes-Benz無懼市況波動,第二季全球合共交付547,100輛汽車及Van,雖然按年下跌9%,但實際表現卻暗藏玄機,特別是美國與德國的客戶需求依然強勁,更為新一代CLA成功鋪路!

美德市場火力全開 新CLA成接單焦點
Mercedes-Benz Cars單計第二季零售交付達464,600輛,其中美國大升26%,德國亦有7%增幅,證明品牌「高端化」策略奏效。尤其是最新推出的全新CLA,率先在歐洲登場,甫一推出已獲市場高度評價,接單節節上升,為接下來電動化浪潮打下強心針。

雖然受全球關稅政策影響,Mercedes-Benz第二季對經銷商的交付量減少至453,700輛,但這並非需求不濟,而是刻意控貨,以應對貿易環境不穩。特別在中國高端豪華車市場,Mercedes-Benz依然穩坐冠軍寶座。

值得一提是,GLC繼續穩居全球最暢銷車款,第二季增長9%;而新CLE更火速冒起,單季大升30%,上半年更累積激增66%。

Plug-in Hybrid全球銷量也錄得34%升幅,歐洲市場更有40%新車為電動化(xEV),顯示歐洲客戶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正快速提升。

AMG、G-Class大賣 高端車市地位穩固
高端車款(Top-End)方面,第二季交付達69,000輛,佔總銷量14.3%,較去年同期增5%,當中Mercedes-AMG升幅達19%,G-Class更大升56%,成為品牌最火熱焦點。特別是美國市場,高端車需求強勁,推動Mercedes-Benz進一步擴大當地投資,包括翻新紐約曼哈頓品牌旗艦中心,鞏固第二大市場地位。

全球電動產品戰線亦持續擴張,9月將發表全新純電GLC,加強中型SUV電動陣營。

Vans部門穩步上揚 eVans大單震撼全球
至於Vans部門,第二季全球賣出93,400輛,按季增長13%,主要受私人及商用Van銷量同步推動,德國市場更按季大升27%。電動Van(eVans)更錄得32%按年升幅,佔整體銷量7%,歐洲市場比例更達10%。

最矚目的是,Mercedes-Benz Vans宣布接下史上最大單一eVans訂單,將向Amazon運輸網絡交付5,000輛電動Van,震撼全球業界。

目前商用Van仍佔總銷量82%,私人Van佔18%,不過品牌已部署明年擴充私人Van產品線,首款VLE已完成長途測試,從Stuttgart到羅馬僅需兩次15分鐘短暫充電,續航力驚人,準備明年進軍市場。

今季Mercedes-Benz成績表,其實值得更深一層解讀。雖然整體銷量下滑,但當中是策略性「減貨」,同時新車如CLA、CLE、GLC等接單或銷情全線報捷,特別高端車款繼續暢旺,電動化產品也穩步成長,足見品牌正透過「高端化」與「新能源雙軌」策略,鞏固市場主導權。

個人最有感的是,新CLA與CLE這類新生代車款,正好代表Mercedes-Benz那種細水長流、慢工出細貨的功架。他們不急於用誇張電動馬力炒熱話題,反而穩紮穩打,靜靜用設計與豪華質感贏取客心。這種細膩心思,正是Mercedes-Benz最讓人着迷之處——真正的豪華,不是表面的炫目,而是日常細節裡的底蘊和氣度。

【F1 Podcast】Red Bull 大地震!Horner 即日炒魷!


F1 又有大新聞!Red Bull 啱啱宣佈,即刻炒咗 Christian Horner 嘅營運職位,由 Laurent Mekies 頂上做 Red Bull Racing CEO!仲唔止,連 Racing Bulls(即係佢哋副廠隊)都一齊換人,Alan Permane 升咗做領隊呀!

Porsche 電動化加速!Macan 成銷量冠軍,近六成新車已是純電版


Porsche 近日公佈 2025 年上半年全球銷售成績,電動化轉型速度令人側目。全球半年合共交付146,391 輛新車,當中36.1% 已為電動車型(包括 23.5% 純電及 12.6% 插電式混合動力),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14.5 個百分點。

Macan 電動版成銷售主力,電動化佔比驚人
當中銷量增長最勁的車系正是 Macan,上半年共交付45,137 輛,年增 15%,穩坐品牌銷售冠軍。最驚人的是,接近六成(25,884 輛)為純電動版 Macan,證明這款新一代純電 SUV 極受市場歡迎。

不過,燃油版 Macan 仍未完全退場,部分非歐盟市場仍繼續銷售,半年亦售出 19,253 輛。
另一亮點是 Panamera,上半年交付 14,975 輛,按年升 13%。

全球銷售分布:美洲市場領跑,中國遭遇逆風
北美洲仍是 Porsche 最大單一市場,上半年交付 43,577 輛,按年增 10%,創歷來上半年新高。主因包括產品供應改善、以及上半年進口關稅上調前的價格穩定效應。

海外及新興市場同樣表現強勁,上半年交付 30,158 輛,年增 10%,創下歷史新高。
歐洲市場(不含德國)則微跌 8%,交付 35,381 輛;德國本土更跌 23%,交付 15,973 輛,主要因去年同期受 2023 年積壓訂單帶動。
中國市場仍面臨最大壓力,上半年交付僅 21,302 輛,按年大跌 28%,歸因於高端車市需求疲弱與激烈競爭。

其他車系表現
• 911:交付 25,608 輛,按年跌 9%,主因去年有前代末期熱銷及新車型換代時程。
• 718 Boxster/Cayman:交付 10,496 輛,按年減 12%,受限於歐盟新網絡安全法規導致供應有限,預計今年第四季停產現有車型。
• Taycan:交付 8,302 輛,按年跌 6%,純電旗艦仍受供應影響。
• Cayenne:交付 41,873 輛,按年減 23%,主因去年同期有大幅補單效應。

下半年展望:聚焦價值策略,繼續電動攻勢
Porsche 全球銷售董事 Matthias Becker 強調,下半年全球市場環境依然嚴峻,公司將持續貫徹「價值高於銷量」(Value over Volume)策略,靈活調控供應及需求,維持品牌溢價地位。

他亦表示,憑藉接近全面更新的產品陣容,Porsche 能滿足全球不同市場、不同動力需求的多元客戶層,未來仍將積極拓展電動化產品線。這份銷售成績裡,最值得注意的,絕對是Macan 的電動版大爆發。短短半年,純電版已佔全系近六成銷量,這說明 Porsche 的電動轉型策略相當聰明——不硬推全電 Taycan,而是讓 SUV 市場的 Macan 負責帶頭衝鋒。

同時 Porsche 又刻意保留燃油版 Macan 在特定市場,做到「電油並行」,兼顧新舊客群,既能維持品牌純利,又不失新世代科技形象。相反,911、718、Taycan 等跑車系列,現階段仍屬「小眾中的大眾」,需求波動亦不意外,這也反映 Porsche 的電動轉型其實是循序漸進,絕非躁進式「電動化革命」。

說到底,Porsche 明顯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不是單純賣電動車,而是賣駕駛樂趣 + 品牌魅力 + 客製化豪華體驗。這場轉型,他們比任何對手都冷靜。若你問我,Macan 電動版正是未來數年 Porsche 最關鍵的「主心骨」。

Toyota Prius 華麗轉身變身「型格新貴」


曾經,Toyota Prius 只是「慳油」的代名詞,外型一向與「靚」字無緣,但今次,第五代 Prius 完全推倒重來,以「Hybrid Reborn」為口號,重新定義混能車的格調,並榮膺 2024 年「世界年度最佳車身設計獎」及《TopGear》「最佳插電混能車」,不少車評更直言:「這是史上最成功的 Prius 改頭換面!」

新一代 Prius 以 coupe 跑車輪廓為靈感,延續 Prius 一直以來的楔形車身,但設計團隊將車頂壓低、軸距拉長,車身反而更短,比例更具動感。車頭銳利、車尾圓潤,簡潔流線,完全擺脫以往那種「呆板、古怪」感覺,走在街上絕對「回頭率爆燈」。


設計總監藤原優志直言:「這次我們追求的是無法用數字計算的震撼設計,目標是打造『一看就心動』的 Prius!」外觀設計盡量減少多餘線條,讓車身曲面自然過渡,充滿節奏感,務求讓人「越睇越過癮」。

更值得一提,是全新 Prius 推出兩款極具性格的新車色:鮮明奪目的「芥末黃 Mustard Yellow」,以及低調奢華、帶閃爍雲母質感的「灰雲母 Ash」,極度吸睛。

車廂同樣煥然一新,內裝設計師小場剛志邀請了多位年輕設計師參與,以「打開車門瞬間已經令人興奮」為目標,透過無數次實驗與失敗,打造出獨特氛圍。


簡潔但有層次的布局,加上細膩燈光效果與年輕化用色,令車廂氣氛大幅提升。駕駛艙設計更注重駕駛者感受,中央屏幕操作直覺、清晰,科技感十足。

講到 Prius,當然不能不提最核心的混能技術。第五代 Prius 配備全新 2.0 公升插電混能系統,不但更輕巧、效率更高,更可純電行駛最長 53 英里(約 85 公里),預設行車模式亦為純電,完全切合都市駕駛需要。稅務優惠方面,憑藉極高效能,英國當地公司車稅僅 9%,再加上低廉用車成本,性價比極高。


動力輸出同樣令人驚喜:綜合馬力達 220 匹(223 DIN hp / 164kW),0-100km/h 加速僅 6.8 秒。搭配 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 (TNGA) 平台,重心更低、車身剛性更高,懸掛系統調校兼顧操控與舒適,是歷來駕駛感最好的 Prius,真正做到「睇得又好揸」。

過去從未為 Prius 外型動心,但這代 Prius 確實讓我大開眼界。試想像一下,在一眾 SUV、CrossOver 橫行的年代,竟然有一部外型低矮、銳利、帶跑格的混能車,行街泊車都好方便,純電續航又足夠日常短程代步,偶爾長途郊遊也不用怕「無電焦慮」。


最驚喜是,這部 Prius 不單止慳油,更「有性格」。看著那個閃爍的芥末黃,真的會有一刻衝動想帶它回家。對我而言,這代 Prius 不單是一部車,而是代表了一種「環保都可以好有型」的生活態度。這樣的 Prius,難怪全球都為它瘋狂。

專為歐洲打造!Kia EV5 進軍電動 SUV 戰場


Kia 正式發佈全新純電 SUV — Kia EV5,專為歐洲市場量身打造,瞄準當地最受歡迎、增長最快的 C-SUV 級距。這款新車不僅擁有硬朗前衛的 SUV 設計,同時結合實用空間、靈活座艙與高階智能科技,進一步強化 Kia 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佈局。

外型設計專為歐洲人而生
EV5 延續 Kia「Opposites United」設計語言,外型粗獷但不失精緻。車身輪廓方正,D 柱線條硬朗,配上 Kia 獨有「Star Map」頭尾燈設計,極具個性。輪圈方面,入門版提供 18 或 19 吋選擇,GT-Line 車型則標配 19 吋輪圈,未來還將推出更具運動風格的 20 吋輪圈 EV5 GT。

車廂設計兼顧都市與戶外需求,後座可完全放平,創造近兩米長的載物空間,搭配抽屜式中控台收納格,靈活應對城市生活與休閒旅行,實用性極高。


電動科技全副武裝,歐洲路況全面應對
EV5 採用 Hyundai 集團 E-GMP 電動模組化平台(400V 系統),搭載 81.4kWh 大容量電池,WLTP 續航力高達 530 公里(標準版)或 505 公里(GT-Line),支援 150kW 快充,10% 至 80% 充電僅需約 30 分鐘。

針對歐洲多變氣候,EV5 配備先進電池加熱與冷卻系統,即使在嚴寒環境亦能維持續航表現。i-Pedal 3.0 單踏板駕駛系統與 Smart Regeneration System Plus 能自動調節動能回收,提升能源效率及駕乘舒適性。

更特別的是,EV5 具備雙向充電功能,內建 Vehicle-to-Load(V2L)可輸出最高 3.6kW,供應戶外電器或家用設備電力,甚至預留 Vehicle-to-Grid(V2G)硬件,待日後法規放行即可接入電網。


座艙科技進化,智慧連線再升級
車艙內配備 Kia 最新 ccNC 互聯駕駛艙系統,整合 12.3 吋數位儀錶、12.3 吋中控螢幕與 5.3 吋冷氣控制面板,支援 OTA 更新與 Kia Upgrades 功能,隨時獲得最新軟體與服務。


導航系統全面升級,具備線上即時地圖與四週一次自動更新功能。三區恆溫冷氣讓車內每位乘客都能享受舒適溫度,簡約按鍵設計則兼顧科技感與操作便利性。

此外,EV5 還提供 Digital Key 2.0 數碼車匙、指紋辨識啟動、Harman Kardon 高階音響系統等,滿足歐洲消費者對高端科技的期待。


全方位安全科技,符合歐洲嚴格標準
在主被動安全層面,EV5 標配七氣囊與車體強化結構,搭載完整 Kia ADAS 系統。最新 Intelligent Speed Limit Assist(ISLA)根據用戶意見優化聲音提示,提升駕駛舒適性。

Smart Cruise Control 2(SCC2)具備緊急煞停功能,即使駕駛者無反應亦可安全制動。泊車防撞輔助(PCA-F/S/R)新增前方與側方監測功能,進一步提升泊車安全。

此外,高速公路駕駛輔助 2(HDA 2)結合手部偵測(HOD),支援自動跟車、車道置中、變道輔助等功能。Remote Smart Parking Assist 2.0(RSPA 2.0)更能讓駕駛者在車外遙控泊車,徹底解放駕駛壓力。


歐洲電動新世代的理想座駕
Kia EV5 以硬朗設計、靈活空間、長續航與強大智能科技,成為歐洲電動 SUV 市場的新亮點。無論是都市通勤、家庭出遊或戶外活動,EV5 都能全方位滿足歐洲消費者的用車需求,堪稱 Kia 電動化戰略下的關鍵力作。

從設計到功能,Kia EV5 幾乎是為歐洲市場量身訂做的一款車,不再是過去單純的「全球化共用產品」。車廂空間極度靈活、續航實用、配備不花巧卻非常到位,連車用電力的雙向應用也考慮周到,這才是真正懂得「生活感」的電動 SUV。

更重要的是,Kia 把歐洲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如氣候、路況、駕駛習慣。一一融入技術與設計細節,無論是電池保溫、單踏板駕駛,還是 V2L 供電功能,全都直擊用家痛點。

這款 EV5 在歐洲不只是「一款電動 SUV」,而是為下一個電動時代鋪路的「新生活工具」,而這樣的設計思維,對其他市場,甚至香港,其實同樣值得借鏡。

極致蕾絲藝術駕到!Rolls-Royce Phantom Dentelle 全球唯一傲世登場


在奢華世界裡,勞斯萊斯(Rolls-Royce)從來都是無可挑戰的藝術級存在。最近品牌再度突破極限,推出全球唯一、為中東尊貴客戶量身打造的Phantom Dentelle,靈感來自法國手工蕾絲藝術,將細膩刺繡工藝與極致奢華完美融合,重新定義高級定製汽車藝術的極限。


這款Phantom Dentelle的車身,以高級定製雙色噴漆為基礎,下半部採用水晶極地白,上半部則為客戶專屬的特調車色。車側的腰線以手繪技法勾勒日出紅色枝葉與珍珠漿果圖案,靈感直接來自蕾絲細節,令外觀散發細膩且獨特的奢華感。


輪圈選用特製拋光圓盤設計,中心蓋更與車身同色,搭配北極白飾條,高貴典雅中滲透一絲藝術氣息。車頭的玫瑰金「歡慶女神」雕像,與發光迎賓踏板相互呼應,營造出非凡的視覺焦點,彷彿在紅毯上閃爍的高級訂製禮服,優雅與戲劇張力並存。


車廂是Phantom Dentelle的靈魂所在。獨一無二的「藝境藏珍」儀表板,專為展示刺繡藝術而設,設計團隊以法國蕾絲為靈感,運用逾萬針刺繡工藝,打造層層疊疊的花卉主題圖案。玫瑰金、日出紅、燕麥色三種色調交錯,加上三重走針技法及緞紋刺繡,細膩重現蕨葉與花瓣的細緻質感,甚至還模擬出蕾絲珍珠裝飾的微妙光澤,於光影下閃爍迷人光芒。

後排座椅的「皮革瀑布」飾面,同樣運用約萬針刺繡精雕細琢,與前排設計呼應,連揚聲器網罩也特別選用玫瑰金,細節無可挑剔,將藝術與工藝推向新高度。

車室用色同樣講究,以日出紅與優雅白雙色皮革為基調,頭枕繡有雙「RR」標誌,鋼琴白木飾板點綴其中,展現柔和而高雅的空間氛圍。


這款Phantom Dentelle,是由杜拜專屬定製中心為一位中東客戶特別設計,作為送給父親的無價禮物。勞斯萊斯的專屬定製中心目前僅設於英國古德伍德、上海、紐約、首爾與杜拜,所有作品均為全球限量、邀約制,只有極少數尊貴客戶能參與,享受專屬設計師及體驗經理的深度交流,打造只屬於自己的藝術座駕。


每次看到這類勞斯萊斯孤品,我總會想起一句話:「真正的豪華,不是炫耀,而是深度的藝術品味。」Phantom Dentelle就是這種例子,沒有誇張的金碧輝煌,反而用低調細膩的蕾絲與刺繡,把工藝推到極致。

全新 BMW i4 eDrive35 香港強勢登場


BMW香港正式引入全新純電四門轎跑BMW i4 eDrive35,憑藉動感外型、駕駛樂趣與頂尖數碼科技,將豪華電動車市場推向新高點。這款全新力作,不但展現BMW引以為傲的優雅跑格,更以德國精密工藝與綠色生產理念,為未來汽車樹立標竿。

跑格美學進化,外型動感更吸睛
全新BMW i4 eDrive35在外觀上再次進化,保留經典家族DNA,同時加入更多現代跑車元素。修長低伏的車身輪廓,搭配短前懸、流暢的車頂弧線,營造蓄勢待發的跑格氣息。


新款四眼LED頭燈與垂直雙腎鬼面罩更具視覺衝擊力,上半部封閉、下半部蜂巢圖案設計極具未來感。引擎蓋上明顯稜線一路延伸至車側立體腰線,加上充滿張力的車肩設計及低重心車身比例,優雅中滲透動感。為迎合個性化需求,BMW i4亦帶來新車色,包括火紅搶眼的Fire Red metallic與清新脫俗的Cape York Green metallic。標配18吋輪圈,同時可選配20吋BMW Individual空氣力學輪圈,完美展現動感與細節的平衡。

駕駛樂趣與續航兼備,電動實力不容小覷
作為一款主打駕駛樂趣的電動轎跑,BMW i4 eDrive35絕非空有外表。搭載第五代eDrive電能科技,將電動摩打、動力控制與變速系統整合為一體,配合67.1kWh鋰電池模組,實現強勁輸出與長續航的雙重平衡。

這款車的後輪驅動摩打輸出高達286匹馬力,0至100km/h加速只需6秒,續航力更達514公里(WLTP標準),足以輕鬆應付日常通勤與假日遠行。充電速度同樣領先同級,最高支援180kW直流快充,10%至80%電量僅需32分鐘,讓駕駛者無需為充電而煩惱。車身設計方面,BMW傳統的接近50:50車重分佈、後軸剛性強化、加寬輪距與優化懸掛設定,令i4擁有細膩的操控回饋和穩健的彎道表現,將純電駕馭樂趣發揮至極致。


內裝細節全面升級,兼顧奢華與科技
BMW i4 eDrive35的車廂延續外觀的跑格氛圍,並注入更多數碼科技與高級質感。標配運動座椅採用打孔Sensatec物料,搭配啞光「深石墨灰」飾板與發光冷氣出風口,內建9種氣氛燈色彩,塑造現代感十足的車室氛圍。

平底運動真皮軚環、10個揚聲器HIFI音響系統標配,車主亦可選配Harman Kardon環繞音響,17個揚聲器、535W輸出,滿足極致聽覺享受。M Sport Package更帶來黑色M Performtex座椅選項,結合輕盈與環保物料,完美呼應電動車核心精神。


數碼智能科技滿載,駕駛體驗更個性化
數碼化方面,BMW i4配備12.3吋儀錶板與14.9吋中控曲面螢幕,搭載BMW Operating System 8.5系統及QuickSelect快捷選單,全面支援語音控制、觸控操作,科技感十足。

BMW智慧語音助理2.0進一步進化,語音互動更自然流暢,能輕鬆調整導航、娛樂及車輛設定,提供高度個人化的駕駛體驗。智慧Comfort Access、BMW Digital Key數碼車匙亦列為標配,解鎖、啟動一指完成,便利感倍增。

安全科技亦毫不馬虎,配備後方防撞輔助、橫向車流警示、泊車輔助系統、後泊鏡頭及自動倒車輔助,兼顧熱血駕駛與日常實用性。

Tesla 大劈價!香港 Model 3 減價高達 18%


Tesla香港近日投下震撼彈,正式宣布大幅調整Model 3售價,最高減幅高達18%,成為近年本地電動車市場最誇張的降價行動。根據官方資料,今次調整是為了推動香港邁向可持續能源社會,亦配合政府推動低碳交通的政策,同時進一步提升Model 3的「親民度」。

減價幅度驚人,「一換一」計劃下更極致
這次Model 3全系列調整力度明顯,其中基礎價已下調高達10%,若配合「一換一」稅務優惠計劃,更能將總購車成本減至最多18%,價格直接擊穿大部分電動車競爭對手。例如:
• Model 3後輪驅動版:「一換一」計劃後售價HK$249,000,全額免稅,變相入門門檻極低。
• Model 3長續航版:「一換一」後HK$269,000,同樣全額免稅,續航力達629公里。
• Model 3 Performance版:「一換一」後HK$325,314,減幅達18%,性能車迷福音。

在這樣的價格下,Model 3的性價比明顯飆升,特別對於首次入手電動車的車主而言,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入門選擇。

Tesla銷量持續強勢,Model Y仍是王牌
根據Tesla官方數字,2025年5月他們已成為香港私家車登記量最高的品牌,單月錄得1,319部新車登記,佔整體市場30%。當中,Model Y憑藉靈活空間、智能科技及長續航力,成為市場主力,佔品牌銷量高達84%,穩坐本地電動車銷售冠軍寶座。

Tesla同時配合減價推出多項限時優惠,包括0%年利率、5年免息分期付款等,加上新款Model 3及Model Y已支援前座螢幕串流娛樂功能(如Netflix、YouTube及遊戲),全面升級日常駕駛體驗。

體驗中心升級再進化,支援寵物試駕
除了降價,Tesla也不忘強化品牌體驗。他們已重返尖沙咀K11 MUSEA,開設全新體驗中心,場地更寬敞、展示更互動,並且開放寵物同行試駕,進一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現時灣仔、沙田、荃灣、馬鞍山、啟德、尖沙咀6大體驗中心,全部支援Model 3與Model Y試駕預約,並提供官網自助預約服務,極具便利。

充電網絡持續擴張,跨境更無憂
Tesla香港的充電網絡亦持續升級,現時已設87個超級充電站、129個目的地充電站,合共超過1,500個充電器,覆蓋全港重點地區。未來更會新增新田圍、田灣、合和中心、東薈城等地點,進一步提升本地充電便利性。

值得一提,大灣區多個超級充電站已全面升級為CCS2規格,專為港澳車主及跨境用家設計,涵蓋珠海、深圳、廣州、佛山、中山、江門等主要城市,令跨境電動車出行更方便,進一步打通「一車走天下」的最後一哩路。

Range Rover Sport SV 全新黑武士家族登場


Land Rover 為性能與豪華並重的 Range Rover Sport 系列再度注入戰鬥氣息,帶來三款全新版本:Range Rover Sport SV Black、Range Rover Sport SV(非限量版)及英國限定 Stealth Edition。新車不但徹底發揮黑魂美學,更以極致動力、專屬設計及創新科技,挑戰 SUV 豪華與性能的新天花板。

Range Rover Sport SV Black 是這次焦點之最。這輛超跑級SUV外觀全車採用「Narvik Gloss Black」漆面,配上碳纖維黑色引擎蓋、23吋黑色鍛造鋁圈、黑色煞車卡鉗、黑色尾喉,就連 SV 圓徽與 Range Rover 標誌都首次黑化處理,徹底貫徹「Dipped in Black」理念,營造出如深夜猛獸般的壓迫感。


車廂同樣一絲不苟,全黑 Ebony Windsor 真皮座椅、Gloss Grand Black 飾板,加上門檻上的 SV Black 發光飾板,儼如黑武士的座艙。這不僅是純粹的設計取向,更是一場視覺與細節的極致盛宴。

性能方面,SV Black 配備 4.4L V8 雙渦輪MHEV引擎,輸出高達 635PS/750Nm,0-60mph 只需 3.6秒,極速達 180mph(約290km/h),不單超越不少歐洲超跑,更是目前最強的 Range Rover。

曾經只能在 Edition One / Two 中選購的 SV 型號,現在正式成為常規量產車款。這意味更廣泛的用家終於能以較靈活方式擁有 Range Rover 系列最強代表。SV 版本保留相同的 V8 MHEV 引擎與 6D Dynamics 主動懸掛技術,輸出與 Black 相同(635PS),但 0-60mph 為 3.8秒,極速 165mph,依然是頂尖跑格表現。此舉標誌 Range Rover Sport 正式跨進純正「高性能豪華SUV」領域,擺脫傳統「舒適越野」形象。


Stealth Edition 為 2026年式全新版本,專屬英國市場,以 Range Rover Sport Dynamic SE 為基礎,車身換上啞面 Carpathian Grey Satin 配 Gloss Black 飾件,並首次引入原廠「Satin Protective Film」霧面保護膜,不但防刮亦更具現代質感。

座艙可選深色 Ebony 或淺灰 Light Cloud 兩種穿孔真皮設計,低調奢華並重。動力系統提供 D300 六缸柴油 MHEV 或 P460e 插電混能版本,兼顧節能與性能。

McLaren W1 震撼登場 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


每年全球汽車迷期待的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2025年主題訂為「冠軍與挑戰者(Champions and Challengers)」,McLaren當然不會錯過這個絕佳舞台!今年McLaren除了慶祝賽車成就,更以傳奇三部「1字輩」神車打響頭炮,新一代McLaren W1全球首度公開亮相,連同經典McLaren F1及P1同場現身,震撼程度簡直史無前例!

極致空力結晶 全新McLaren W1劃時代登場
首次公開亮相的McLaren W1,成為今年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焦點之最。外形如同來自未來,極致低矮而充滿戰鬥氣息,無論進氣口、車尾擾流設計,都徹底展現F1靈感,採用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 aero)及主動空氣力學技術,令下壓力與速度達到新層次。限量生產399部,早已全數售罄。

動力核心更是驚世駭俗,全新1275匹V8混能引擎,只驅動後輪,結合F1技術與公路超跑身份,提供極致駕駛快感。W1正正是繼McLaren F1、P1後,品牌「1字輩」傳奇第三彈,三車同場展示,象徵品牌不斷挑戰極限的精神傳承。

致敬經典 McLaren 750S Le Mans與F1 GTR榮耀重現
今年恰逢McLaren勇奪1995年Le Mans 24小時耐力賽冠軍30周年紀念,McLaren特別帶來當年奪冠戰駒F1 GTR #59,並由當年冠軍車手JJ Lehto親自駕駛,再次征戰Goodwood爬山賽道,讓一代賽車迷回味那段黃金歲月。

同場還有新發表的750S Le Mans特別版,限量50部,向1995年Le Mans勝利致敬。新車不單加裝MSO(McLaren Special Operations)高下壓力套件,提升賽道表現,細節處亦充滿F1 LM影子,無論性能與收藏價值,皆是頂尖級數。

Solus GT再現神話 一人座極致快感
McLaren另一焦點必數Solus GT,這部賽道限定超跑搭載5.2公升V10自然吸氣引擎、840匹馬力、車重不足1000kg,每次現身Goodwood都引爆全場。去年更由F1雙料世界冠軍Mika Häkkinen親駕,駕駛他的專屬車款,極速演繹MSO客製化技術。今年McLaren再次展出Solus GT客戶版,展示品牌工藝極致與超個性化魅力。

750S & Artura「冠軍特別版」震撼亮相
今年McLaren更帶來「750S及Artura MCL38 Celebration Edition」,慶祝McLaren F1車隊勇奪2024年F1世界車隊總冠軍。兩車全球各限量9部,外觀以品牌標誌性Papaya Orange及Anthracite配色,超跑迷絕不能錯過。

「LT世代」10周年巡禮
此外,McLaren亦慶祝「LT」系列誕生10周年,特別舉行「Celebrate LT」活動,將歷代LT車款齊集Goodwood Supercar Paddock,並會出動參與動態展示,重現McLaren輕量化跑車的極致魅力。

F1 2025 Ferrari 狂風暴雨中硬仗


2025 F1 Silverstone 英國站上演一場風雨交加、高潮迭起的大戰!最終,Scuderia Ferrari HP 兩位車手成績兩極:Lewis Hamilton 在主場力戰奪得第4名,Charles Leclerc 則苦戰至第14。

比賽一開始,部分車手,包括Leclerc在內,選擇於暖胎圈後即入Pit,換上Medium胎,由維修區起步,賭博搏乾地奇襲。不過,第2圈即出現Virtual Safety Car,因Liam Lawson撞車後賽車停滯賽道。


第11圈雨勢急轉直下,Hamilton選擇再換Intermediate,Leclerc亦由Medium胎換回Inters,Safety Car隨即進場,全場一片混亂。賽道積水嚴重,能見度低,賽車不斷打滑,場面驚險。

隨住比賽後段賽道漸乾,仍然未到適合用乾胎的時機,過早換Slicks的車手接連衝出賽道。最後階段,Hamilton極力追趕第3位的Nico Hulkenberg,可惜未能拉近距離。


Lewis Hamilton #44
「今日成績並非我們期望,但團隊正在進步,我同賽車亦愈來愈合拍。第三名一度好似有機會,但Hulkenberg表現穩定,值得祝賀。Silverstone永遠帶來精彩比賽,加上變幻莫測天氣,更加刺激。多謝現場所有車迷,返到主場比賽真係特別。」

Charles Leclerc #16
「今場真係由頭辛苦到尾。回想起嚟,起步即換乾胎的確係錯誤,但老實講,今日我哋速度根本就唔夠。我最近幾場比賽一直用極端設定,乾地效果唔錯,但今日呢種天氣就完全失效。我哋要努力提升,亦恭喜Hulkenberg,佢真係值得呢個頒獎台。」


車隊領隊 Fred Vasseur
「今日對所有人嚟講,真係一場混亂大戰,對觀眾而言應該睇得過癮。天氣不斷變,想踩中換胎節奏極困難。再加上多次Safety Car,完全難以預測比賽發展。

Charles早段換乾胎雖然冒險,但如果情況不同,可能係正確選擇。雖然McLaren明顯快過我哋,但我哋仍然比Mercedes同Red Bull搶多分,算係正面結果。今站我哋速度比季初好得多,Q3表現亦有明顯進步。下場比賽去到Spa,我哋必須再提升,目標係全程做到零失誤。最後,再次恭喜Hulkenberg,佢絕對值得呢個歷史性頒獎台。」

F1 2025 英國站:Norris主場封王!Hulkenberg驚喜首登頒獎台

Screenshot


英國Silverstone站再現「神劇本」!Lando Norris在混合天氣下力壓群雄,成功贏得主場大賽,McLaren更包辦一、二名,Oscar Piastri緊隨其後。最大驚喜莫過於Kick Sauber車手Nico Hulkenberg,從P19起步,一路殺上第三,首次登上F1頒獎台,成就生涯代表作!

比賽由乾地起步,杆位Max Verstappen雖然領先開局,但Piastri迅速趁雨勢來襲時超車,McLaren瞬間拉開距離。不過Safety Car隨後登場,戰局再度洗牌。

隨後比賽高潮不斷,Piastri因為Safety Car重啟時減速過多,被罰10秒,Verstappen更在混亂中打滑跌落後方。隨著雨勢減弱,各車陸續換上乾胎,Piastri利用Pit Stop服刑,Norris趁機接管領先位置,最終帶著6.812秒優勢衝線,全場McLaren粉絲沸騰!

Hulkenberg更成焦點,全場從P19起步,最終守住Lewis Hamilton猛烈追擊,成功奪得第三,歷經239場大賽後終於首次登台!

Hamilton最終以第四完賽,首次以Ferrari車手身份出戰Silverstone。Verstappen則憑努力追回第五。Alpine的Pierre Gasly表現穩定,第六完賽。

Lance Stroll(Aston Martin)最後時刻被Gasly超越,只能屈居第七,Williams的Alex Albon則奪得第八。Fernando Alonso(Aston Martin)守住第九,George Russell(Mercedes)收穫第十。

Ollie Bearman主場戰發揮可惜,以第11位飲恨,Carlos Sainz(Williams)及Esteban Ocon(Haas)分列第12、13位,兩人後段更有碰撞。Charles Leclerc今場冒險起步後即換乾胎,賭局失利,只能以第14名完成。Red Bull的Yuki Tsunoda則排名第15。

今場共有五部賽車退賽,包括Alpine新星Franco Colapinto、Liam Lawson(Racing Bulls)、Gabriel Bortoleto(Kick Sauber)、Isack Hadjar(Racing Bulls)及Mercedes新星Kimi Antonelli,賽事混亂程度爆表。

Lando Norris終於主場封王,Hulkenberg破咒登台,這場英國站,真係歷史級經典!

Honda 燃料電池夢想減速!30年研發路遇冷風,次世代氫能工廠押後啟動


面對全球氫能市場發展趨勢未如預期,Honda 正式宣佈調整其原定於 2027年度啟動的「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專用工廠」 計劃,將會 下調生產規模及推遲啟動時間,並主動退出日本政府推動的「GX 綠色轉型供應鏈支援事業」。

這座位於栃木縣真岡市的工廠,原本預計每年可生產 3萬個次世代氫燃料電池模組,是 Honda 氫能技術量產化的重要基地。更特別之處在於,它是 Honda 親自開發、針對新世代商用及乘用車使用的模組化技術平台,背後代表的是 Honda 對「氫能成為主流綠色能源」的信念。

然而,隨着近年全球氫能基建進展放緩,加上原材料成本不穩及政策支援不一,Honda 最終決定調整規模,取消原定的產量與時間表,亦因此未能符合日本政府要求的「年產2萬台+2027年啟動」條件, 主動辭退該項支援資助。

並非放棄,反而是調整節奏
雖然工廠規模收縮、啟動時間延後,但 Honda 表示仍會 堅持推進氫能戰略。未來的燃料電池模組,仍將支援四大核心用途:
1. 燃料電池車(FCEV)
2. 氫動力商用車
3. 定置式發電設備
4. 氫能建設機械

換句話說,Honda 的長期目標依然明確 — 2050 年實現品牌全線碳中和,氫能依舊是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只是這塊拼圖,需要等一等全球市場節奏才能拼得上。

Honda 是日系車廠中最有「科研信仰」的品牌,氫能這條路他們不單走得早,還走得深。今次計劃縮水,表面上看是退卻,實際反映的是對現實市場的冷靜判斷 —— 一場科技革命從來唔係單靠熱情堆砌。氫能要普及,不止需要 Honda 一間廠努力,還需要整個社會基建、政策與成本三方面同步進步。Honda 退一步,不代表他們放棄,只係準備跑得更遠。這一步慢,可能係為未來的「氫風暴」蓄力。

紅軍、麥拿倫引發銀石氣氛爆燈!Hamilton、Leclerc 鎖定第三排起步!

Screenshot


英國站排位賽競爭極激烈,Ferrari 雙雄 Lewis Hamilton 與 Charles Leclerc 最終分別排第五、第六,明日正賽將並肩從第三排出發,誓要「搏盡」衝擊前列!


經過一個寒冷、間中飄雨的 FP3,兩位車手專心準備排位賽,但 Hamilton 在尾段「快到震」的一圈中,卻因紅旗而被迫中止,場面驚險。之後到 Q1,細雨又再捲土重來,加上 Alpine 新人 Colapinto 在最後彎失控撞牆,導致紅旗再現。所幸 Ferrari 兩位車手都穩穩晉級。

Q2 更加精彩,Hamilton 及 Leclerc 更一度包辦頭兩位,讓車迷重燃希望。不過 Q3 最後關鍵時刻,Hamilton 未能再進步,只排第五,Leclerc 更因最後一彎失誤錯失寶貴時間,結果第六作收。


Hamilton 賽後直言:「今日排位戰鬥力不錯,特別 Q2 表現好強,但最後一圈無法再榨乾速度。不過現場氣氛實在太震撼,明日我會搏盡無悔!」


Leclerc 則滿臉失望:「我在最後一彎失誤,失掉至少一兩個排位,否則有力搶頭排。但我們今年賽車通常正賽比排位更強,明日仍有一拼機會。」


車隊領隊 Fred Vasseur 亦感到有點可惜:「車速其實足夠,但排位賽關鍵時刻未能完美發揮。不過,套件升級帶來正面效果,我們比以往有更好長途速度,銀石又唔難超車,明日正賽絕對可以反擊!」

Ferrari 星期日能否在銀石翻身?全場英國車迷已經準備好吶喊助威!

告別豪華 MPV 王者製造地!Toyota 全力鋪路「次世代商用之王」!


Toyota 日前正式宣佈,現時由三重縣「いなべ工場」生產的高級MPV車系《Alphard》與《Vellfire》,將於 2027年底前全面遷移至愛知縣的「田原工場」,由母公司 Toyota 本體直接負責生產。此舉不單是產線調整,更標誌着 Toyota 車體公司正式把未來重心全面投向「次世代商用車」領域。

多年來,《Alphard》與《Vellfire》作為 Toyota 豪華MPV 的代表,在日本本土甚至香港都擁有「地上最強七人車」之名。過去這兩款旗艦MPV 由 Toyota 車體負責組裝,是其業務中的高端象徵。但今次正式將生產移交至 Toyota 田原工場,不單反映集團內部資源重整,更是 Toyota 車體重新回歸「本業」的明確信號。

「いなべ工場」將變身商用車專用廠
Alphard 與 Vellfire 生產移除後,位於三重縣的「いなべ工場」將全面轉型為商用車專用基地,未來將集中生產如 Hiace、Noah、Voxy 等實用型MPV 及商用車,同時肩負起 Land Cruiser 300 等車架式 SUV 的生產任務。

Toyota 車體更表明會加速開發 「次世代商用Van」,這代表未來可能會有針對電動化、智能貨運或自動駕駛領域的全新產品出現。再者,轉型不止是車種調整,Toyota 更強調將以「人為本」精神,翻新工廠設施,創造更現代化、更宜人的工作環境,真正落實「製造業新未來」。

對不同市場有何影響?
• 對香港用家而言,《Alphard》與《Vellfire》未來雖改由 Toyota 本廠製造,品質及供應鏈理應更穩定,有助減少交期延誤。
• 對商用車市場來說,Toyota 重新聚焦商用平台,或代表下一代 Hiace、Townace 將有更大突破,提升續航、承載及電動化水準,對中小企車隊及物流業界非常有吸引力。
• 對Toyota集團內部,是一次精準的產能優化部署,將高端豪華與堅實商用車系清晰分流,提升整體生產效率與資源運用。

今次可說是一場極具戰略眼光的「內部洗牌」。Alphard、Vellfire 早已升格為 Toyota 豪華象徵,交由母公司直管理所當然,而 Toyota 車體則回歸原點,專注發展功能導向與創新技術結合的商用平台。這不只是廠房的轉型,更可能預示未來會有顛覆傳統商用車設計的新產品面世。下一部 Hiace,也許不只是貨車,而是城市智能物流的重要角色。這一盤棋,Toyota 下得漂亮。

【銀石熱血出擊!】Hamilton 銀石初登 Ferrari,試車日「穩陣」完成110圈!


F1英國站周末正式揭開序幕,銀石賽道今日氣氛已經火熱爆燈!Ferrari今日兩位車手Lewis Hamilton及Charles Leclerc各自完成了穩妥的試車任務,合共狂掃110圈,為周日正賽鋪路。

新引擎上陣,全日順利進行
兩位Ferrari車手今日都換上了新一批動力單元,與大部分車隊同步。FP1時段,Leclerc一開始就裝上測試rake進行氣流測試,專注收集數據,之後兩位車手主要以低油量模式作操練,尾段才轉至模擬正賽狀態,檢查長距離節奏。

來到FP2,計劃繼續按部就班推進。兩位車手都率先進行排位模擬圈速,然後再加重油量模擬正賽表現,Hamilton更在長距離模擬中同時試用兩款輪胎混合數據,為團隊搜羅更多策略資訊。


Leclerc:排位仍需加把勁,正賽較有信心
Leclerc賽後表示:「今日感覺算不錯,座艙內感覺良好,但我們的工作尚未完成。排位模擬上,節奏上仍稍為落後,不過正賽節奏較為令人放心。我很享受在這條賽道駕駛,明天會全力以赴。」

Hamilton:Ferrari銀石初體驗,感動滿滿
至於首次以Ferrari車手身份在英國主場出戰的Hamilton,心情顯得特別興奮:「今日實在是超級刺激,首次駕著Ferrari在銀石出賽,簡直難以置信。兩節自由練習我對車感都算滿意,雖然FP2最快圈時遇上些微交通阻礙,圈速還有提升空間。」

他更興奮地說:「能夠再次回到這條全球最偉大、我最鍾愛的賽道,心情實在難以形容。週五已經有這麼多人入場,氣氛真是爆燈!」


誰最值得留意?
對車迷而言,Leclerc今日狀態穩健,正賽節奏穩中帶勁,看來周日他有力爭前列。而Hamilton雖然有交通阻滯,但他在主場、Ferrari新身份加持下,心態和鬥志明顯高漲,一旦排位時段順利「清場」,很可能成為黑馬。

車隊戰略方面,Ferrari今日積極測試不同輪胎組合與油量配置,明顯針對正賽部署。加上新引擎已全面換裝,動力輸出相信有進一步保證。

情感滿瀉的銀石週末,Hamilton「主場魔法」會否再現?
每次見到Silverstone週末總是百感交雜,這條賽道不單是英國F1聖地,更是速度與情感的交匯點。看到Hamilton穿上Ferrari紅戰衣,在主場觀眾前全力奔馳,心裡不禁湧起一股熱流—當年那個衝上F1之巔的年輕小子,如今已成為傳奇,仍在挑戰新高峰。Leclerc則繼續展現一貫冷靜、踏實的態度,耐心打磨排位與正賽節奏。這場比賽,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車手,卻同樣肩負Ferrari榮耀,明日排位戰勢必火星撞地球。這個週末,大家靜靜看著這場紅色故事,在銀石賽道上繼續發展下去。

新一代 Mazda CX-5 殺入歐洲!


Mazda 歐洲分部(Mazda Motor Europe)剛剛公布重磅消息,將於 2025年7月10日 正式發表新一代 CX-5,並已率先在官網釋出神秘感十足的預告圖像 Teaser。這部邁入第三代的中型SUV,預計將再次引爆日系 SUV 市場新一輪激戰。

從現階段公開的預告圖可見,新一代 CX-5 依然延續 Mazda 招牌的 「魂動 KODO」設計語言,但在細節與線條上更為「收斂」與精緻。預期將比現行車型更具侵略性,同時兼顧 Mazda 獨有的優雅美學。不排除導入概念車級別的設計筆觸,把 SUV 的設計標準再次推高。


Mazda 強調,新 CX-5 將「以人為本」徹底貫徹於車廂設計。無論駕駛者還是乘客,都將感受到更大空間、更高質感與更人性化細節。座椅、隔音、物料用心程度,預計會向豪華品牌靠攏,挑戰歐洲主流中型 SUV 如 Volkswagen Tiguan、Peugeot 3008 的內裝表現。


Mazda 一直以「駕駛樂趣」作為品牌核心,新 CX-5 也不例外。廠方表示會進一步進化「人馬一體 Jinba Ittai」的操控感受,加上加入更完整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令日常駕駛更輕鬆、更安全。可預期會配備像主動車道維持、全速域自動巡航、交通標誌辨識等科技,全面追上市場主流。

CX-5 對很多人來說唔只係一部 SUV,而係一種對駕駛質感的堅持。新一代設計再簡約化、駕駛再細膩化,其實正正代表 Mazda 想告訴世界:即使喺SUV大行其道的年代,「駕駛者的快樂」依然可以存在。如果新CX-5真的可以將人馬一體與智能安全做得兼容並蓄,我相信佢會係一部值得等待的轉型之作。

三菱 Grandis 強勢回歸歐洲市場!


三菱汽車終於為歐洲市場帶來全新重磅之作 – 以「Grandis」之名重出江湖的全新緊湊型SUV。這部新作不僅外型硬朗、內裝實用,還擁有多元動力選擇與先進數碼化系統,預計將於2025年起陸續於歐洲各國開售,由西班牙 Renault Valladolid 工廠生產。曾經的MPV之王,這次轉型為歐洲專屬的SUV,明顯劍指家用及新一代環保車買家!


「Grandis」這個車名源自拉丁文「雄偉」之意,新世代車型的確完美詮釋了這種氣場。前臉採用了三菱家族「Dynamic Shield」設計語言,配以亮黑鬼面罩和鍍銀飾條,視覺衝擊力十足。車身比例緊湊但輪廓剛勁,搭配流線型斜背車頂線條和大膽的19吋輪圈,既有動感,也兼顧實用性。車尾則運用了「雕刻式六角」概念設計,貫穿尾燈強化橫向視覺,增添現代感。


新一代 Grandis 採用兩排五座佈局,後座滑動行程達160mm,配合最大1,455L的行李艙容量,從日常家庭使用到短途旅遊都應付自如。智能科技方面則相當搶眼,標配縱置10.4吋觸控螢幕、Google生態系統整合(包括Google Assistant、Google Map及Google Play),還支援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無線連接。


更有備受注目的「調光式」全景天窗,駕駛者可自由切換透光與遮光程度,日晒不再煩惱。尾門更配備感應式電動尾門功能,只需腳尖一踢就可輕鬆開關,細節體貼至極。

Grandis 提供兩種主力動力系統。MHEV 版本搭載 1.3L 渦輪引擎,提供103kW馬力,可配6速手波或7速雙離合自動波。另一款 HEV 混能系統則使用 1.8L 自然吸氣引擎配雙馬達和智能變速箱,最大綜合馬力115kW,並具備三種行駛模式(EV、Hybrid、回生模式)以及E-Save電池儲能模式,真正為不同駕駛場景提供最佳效率。


Grandis 是 Mitsubishi 首部原生支援 Google 服務的車款,整合語音操作、即時導航、串流娛樂等功能。配合 Mitsubishi Motors 專屬手機App,用戶可遙距開關車門、啟動引擎或查找停車位置,實用性十足。四種駕駛模式更可根據駕駛者偏好與行車狀況自動切換,從節能到操控一手包辦。

作為歐洲市場主打的家庭SUV,新 Grandis 安全配備可謂豪華至極——包含全速域自動車距巡航(ACC)、盲點警示(BSW)、車道保持(LKA)、主動煞車系統(FCM)等超過15項主動安全科技,部分高階版本更提供自動泊車、駕駛疲勞警示、後方車流警報等功能,打造安心出行的全方位守護。


對 Grandis 的回歸不免有些感慨,由MPV到SUV,這個名字的變身不單是車型的轉換,更是市場趨勢的寫照。當年 Grandis 是七人車市場的代表,如今則搖身一變成緊湊型家用SUV,雖然「大」的定義變了,但它的空間感與實用性依舊沒讓人失望。這次三菱選擇與 Renault 合作,讓整體產品更貼近歐洲消費者的口味,假如日後能引入右軚版本,相信在香港這類「大細皆宜」的實用車型也會有不錯的市場。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開着一部又大又貴的PHEV,有選擇才是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