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C
Hong Kong
Friday, August 15,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4

F1 比利時站:雨神開場亂戰,Piastri 冷靜奪冠!McLaren 戰術完勝


第13場分站來到濕滑又多變的 Spa-Francorchamps,雨勢延遲比賽超過半小時,安全車起步、胎壓輪胎選擇、天氣變化成為整場比賽的主旋律。混亂中見真章,McLaren 靠兩位年輕車手 Oscar Piastri 與 Lando Norris 再次寫下經典戰術篇章!

比賽焦點回顧:
大雨延遲開賽,Safety Car 帶領下完成前幾圈,所有車手起步用上全新中性胎。
Piastri 於第5圈在 Kemmel 直路強勢超越 Norris 奪得領先,並於第一輪進站前一直保持節奏。
多隊選擇轉 slick,Hamilton 領先冒險換中胎,打開策略窗口,緊接著 Piastri 和一眾主力相繼進站。
McLaren 分拆策略:Piastri轉中胎、Norris換上硬胎成為勝負關鍵。
Piastri 穩守優勢,全程無明顯失誤,成功控管輪胎壓力,即使 Norris 最後階段每圈追回數秒,但未能真正威脅隊友。
Hamilton 從 Pit Lane 起步一度升至第6,最後以第7名完成,已是困境中交出強勢一役。
Leclerc 持續穩定,守住第三,Verstappen 雖有速度但無法突破 Ferrari 陣線。

最終名次 Top 10:
1️⃣ Piastri(McLaren)
2️⃣ Norris(McLaren)+3.4s
3️⃣ Leclerc(Ferrari)+20.1s
4️⃣ Verstappen(Red Bull)
5️⃣ Russell(Mercedes)
6️⃣ Albon(Williams)
7️⃣ Hamilton(Ferrari)
8️⃣ Lawson(Racing Bulls)
9️⃣ Bortoleto(Sauber)
🔟 Gasly(Alpine)

最新車手積分榜(13戰後):
1.Piastri – 266 分
2.Norris – 250 分
3.Verstappen – 185 分
4.Russell – 157 分
5.Leclerc – 139 分
6.Hamilton – 109 分
7.Antonelli – 63 分
8.Albon – 54 分
9.Hulkenberg – 37 分
10.Ocon – 27 分

最新車隊積分榜:
1.McLaren Mercedes – 516 分
2.Ferrari – 248 分
3.Mercedes – 220 分
4.Red Bull Racing – 192 分
5.Williams – 70 分
6.Kick Sauber – 43 分
7.Racing Bulls – 41 分
8.Aston Martin – 36 分
9.Haas – 35 分
10. Alpine – 20 分

McLaren 今場展現全方位實力 — 無論是起跑、策略部署、車手冷靜應對濕地挑戰,全都滴水不漏。今季冠軍之戰,已逐步變成 McLaren 內鬥?下站見真章!

充電完畢,即刻出發!Audi A6 e-tron 破千公里電動冒險之旅


由丹麥哥本哈根到挪威卑爾根,跨越三個國家、超過一千公里的純電之旅,一部 Audi A6 Sportback e-tron performance 就咁輕鬆完成。靜謐又有力,這不只是一場車程,更是一場風景與科技的完美結合。

起點哥本哈根:充滿橋與隧道的電動之門
行程由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出發,一開始就來個大場面:穿越世界最長的斜拉橋之一——厄勒海峽大橋(Oresund Bridge),接著進入長達近4公里的 Drogden 隧道,跨進瑞典境內。首日行程約600公里,但 A6 e-tron 憑藉極長續航力,一口氣走足470公里才停下補給。在一個 350kW 的快充站,只需 7分鐘就輸入27kWh,效能驚人。再輕鬆駛過140公里,我們正式抵達挪威首都奧斯陸,首日順利完成。


第二日精華段:鄉村小路測操控,瀑布峽灣成天然跑道
離開奧斯陸後,城市高速路變成了風景如畫的鄉郊公路,隨著路面越來越蜿蜒,Audi A6 e-tron 的電動操控實力終於有得發揮。即使是純電房車,底盤調教依然動感十足,轉向反應準確,貼地感十足。參與旅程的記者們都忍唔住讚:「駕駛體驗太令人驚喜!」

沿途經過挪威最大高原 Hardangervidda、震撼的 Vøringsfossen 瀑布、如畫的 Eidfjord 峽灣,每一個轉彎都像明信片般美麗。


最後衝刺:跨橋過隧道,一氣呵成駛進卑爾根
855公里位置,再快充一次,準備進入最後階段。旅程尾聲,駛過1,380米長的 Hardanger 大橋及7,700米長的 Vallavik 隧道,終於迎來終點:挪威第二大城市卑爾根。

里程表停在 1,057 公里,這場零排放長征正式完成。站在郵輪城市卑爾根的峽灣之上,記者團一邊望住壯闊海景,一邊交換旅程感受——一致認為,今次電動之旅,不止輕鬆,更充滿驚喜。


千公里路程以往總令人聯想到「油缸」、「中途入油」、「長途疲勞」,但 A6 e-tron 將這些印象逐一推翻。首先,續航力足夠支撐真正的「大地漫遊」,非一般城市通勤 EV 可比;再者,350kW 超充網絡發展成熟的地方(例如北歐),根本無需焦慮,補電時間甚至比買杯咖啡還短。

最重要的是——電動車從來唔代表無靈魂。Audi 把駕駛樂趣與科技整合得相當細膩,在山區彎道依然有驚喜;即使全程靜靜地行走,也無損車手與道路之間的互動感。A6 e-tron 已經唔單止係「純電房車」,而係可以陪你去遠行、賞風景、談人生的旅伴。若將來香港或大灣區的充電網絡做到北歐這種水平,這種千公里無痛旅程,將會是每位駕駛者值得期待的新日常。

Mercedes-Benz 以實戰數據進軍自動駕駛新紀元


Mercedes-Benz最近宣佈,將由2025年7月起正式啟用來自客戶車隊的真實交通感測數據,進一步優化自家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及自動駕駛功能,朝著歐盟2050年前「Vision Zero」(零交通死亡)的大目標邁進。這個舉措,不止關係自家車主,更關係你我每日行走街道的安全。

外觀上睇唔到的技術進化:由車內感測器建立AI數據寶庫
傳統開發駕駛輔助系統,大多依靠試驗車隊測試得來的標準情境數據。Mercedes-Benz今次破天荒,將開放客戶車輛的鏡頭及感測器,透過車輛日常行駛中的影像、影片及感測數據,來訓練系統應對更真實、更複雜的道路情況。

你或者會問:行街唔覺眼,車又無加多舊sensor,點解會進步咗?答案在於背後AI訓練模型的升級——真實交通數據可以教會系統認出「非一般」道路情況,例如:臨時單線行車、突如其來的斜路電單車、或是過馬路的行動不便人士。

輔助系統唔止保護駕駛者,仲照顧到行人與單車使用者
Mercedes-Benz強調,通過擷取真實世界中不常出現但潛在高風險的交通情境,如小朋友衝出馬路、臨時設置的單車徑,或特定地區特有的交通行為,讓系統學懂以正確方式反應,將危機化解於無形。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習成果會透過軟件更新,自動推送至車主車輛中,實現持續進化。

從宏觀角度睇,這不僅有助提升 Mercedes-Benz 車隊安全性,更可望配合政府交通規劃,從數據中識別高危地段,進一步改善道路基建設計,減少意外發生。

數據時代更要講責任:資料使用講明晒
Mercedes-Benz特別強調,所有數據收集均基於車主自願授權,並符合「隱私設計」及「預設保護」原則。數據只會於特定地點或情況下暫存,例如急煞車、異常轉向等狀況,然後匿名化後傳回後台作分析,過程中不會與車輛身份或用家個人資料掛鉤。

車主可隨時撤回授權,甚至錄像中如有被途人捕捉鏡頭,對方亦可聯絡 Mercedes-Benz 申請刪除相關資料,透明度及責任感比起許多科技公司高出不少。

向未來鋪路:Mercedes-Benz 以信任建立智能駕駛新標準
Mercedes-Benz認為,真正的自動駕駛未來不能只靠科技,更要贏得公眾的「數碼信任」。為此品牌早已建立跨學科合作架構,法律、道德、研發、合規各部門協同作業,確保創新技術符合社會期望與安全標準。

自動駕駛話題講咗好多年,過往總覺得好似只屬於矽谷或車展之間的概念世界。但Mercedes-Benz今次將數據收集落地到每位車主的日常駕駛,背後蘊含的意義極深。今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品牌展現出的責任感:從資料保護到道德考量,甚至尊重每一位被鏡頭拍下的途人,都展示了Mercedes-Benz作為「科技企業」與「汽車品牌」的雙重擔當。相比一些視數據如金礦、只講算法不講人性的科技公司,呢份平衡就更值得讚賞。

將來我地駕駛或許愈來愈像使用一部手機,更新推送、自動修正,但行車安全始終關乎性命。Mercedes-Benz今次以真實交通訓練系統,為自動駕駛鋪路同時,也為道路上的每一個人鋪出多一分保障。呢一步,踏得穩,亦踏得值得。

混戰Spa!Piastri震撼奪Sprint Pole,Hamilton爆冷Q1出局!


比利時 Spa-Francorchamps 舉行的 F1 2025 賽季第13站迎來 Sprint 週末,賽程緊湊,車隊僅得一節自由練習時間便要即時進入 Sprint 排位賽,令形勢變得極為混亂。Oscar Piastri 在壓軸一圈驚天爆發,打破 Verstappen 節奏,為自己及 McLaren 奪得今季首個 Sprint 賽頭位。

排位三節速報:強隊陣亡、年輕車手爆發!
SQ1:Hamilton意外打滑,Albon與Antonelli齊齊出局
Lewis Hamilton 在 Bus Stop 彎道失控打滑,未能完成快圈,最終爆冷止步 SQ1。Bearman 雖提升圈速晉級,但因黃旗出現,有機會受賽會調查。

淘汰名單:
16. Albon
17. Hulkenberg
18. Hamilton
19. Colapinto
20. Antonelli

SQ2:Mercedes雙出局,Tsunoda無力反撲
George Russell 在練習表現出色,但在 Kimi Antonelli 衝出後誤踩碎石,令車感驟降,未能晉級。Tsunoda 表示無法找回節奏,在這個緊湊階段出局令人洩氣。

淘汰名單:
11. Lawson
12. Tsunoda
13. Russell
14. Alonso
15. Stroll

SQ3:Piastri壓倒Verstappen奪Pole,中游群起發難!
Oscar Piastri 以驚人的 1:40.510 成績封王,將 Max Verstappen 拋離近半秒,並比隊友 Norris 快出六分一秒,壓倒性奪得 Sprint Pole!Ocon、第七位的 Bearman 及 Hadjar 均為中游車隊帶來驚喜。

Sprint 排位前十如下:
1. Piastri
2. Verstappen
3. Norris
4. Leclerc
5. Ocon
6. Sainz
7. Bearman
8. Gasly
9. Hadjar
10. Bortoleto

技術與戰術觀察:Ferrari貼地進攻,Mercedes押錯胎
Ferrari 自奧地利起引入新底板後節奏改善,今站更換上尾部懸掛新套件,加強貼地力。練習期間他們積極測試車高,火花四濺,但需平衡合法底板磨損風險。

Mercedes 今站策略保守,只測試硬胎與中胎,未試用軟胎,雖可掌握 C3 特性應對 SQ1,卻令 Russell 在唯一 flying lap 中失分。Antonelli 則早段打滑,懷疑損傷底板,連累整體表現。

天氣變數依然巨大
雖然今日天氣穩定、陽光普照,但 Spa 處於亞丁森林地區,天氣變幻莫測,明日 Sprint 賽仍極可能受雨水干擾。Pirelli 為本週末提供 C1(硬)、C3(中)及 C4(軟)胎配搭,能否控制暖胎窗口,將是勝負關鍵。

McLaren 今站狀態火熱,Piastri 明顯進入狀態,成功搶回隊內主導權。反觀 Hamilton 被淘汰,Mercedes 再次陷入迷失。中游戰力集體爆發,為明日 Sprint 戰鋪路出現更多不確定性。Spa 的混戰序幕,已經拉開!

全新 Honda Prelude 注入 Civic Type R 懸掛技術


萬眾期待的Honda Prelude正式確認將於2026年回歸,並將成為品牌史上首款電動化Prelude型號!不單止名字勾起JDM迷的集體回憶,新一代Prelude更直接搭載Civic Type R的頂尖底盤架構與前懸設計,成為Honda近年最具話題的「跑房Coupe」。

型格Coupe造型 × Type R底盤技術 = 美學與性能兼得
今代Prelude將以雙門GT跑車定位回歸,設計上參照了Honda 90年代經典Coupe比例,但注入現代化線條與混能標誌性細節,氣場與科技感並重。真正矚目是它借用Civic Type R(FL5)的寬軌距與Brembo煞車系統,加上首次應用於非Type R車型的「雙軸前懸掛」,能有效抑制扭力轉向,在激烈操控下依然保持穩定。雖然調校上會比Type R更著重舒適與長途巡航感,但骨子裡仍是一台操控取向的運動GT。

電動化動力系統:兩摩打Hybrid結合S+ Shift 模式
新Prelude是歷來首部採用電動化技術的Prelude型號,核心是來自Civic Hybrid的雙摩打i-MMD系統,主打平順與高效率,配合新開發的「S+ Shift」模式,能進一步模擬線性感應換檔,增添駕駛參與感。這套技術不但榮獲2025北美年度風雲車的認可,今次首次植入運動型GT身上,更加入特別調校,實現動感與舒適兼備的駕駛感覺。


為誰而來?從JDM迷到都市上班族的通吃公式
對90後車迷來說,Prelude是青春的回憶,是「港版頭文字D」的象徵;今次回歸,明顯瞄準JDM情懷市場,特別是那些曾夢想擁有Coupe、但又需要兼顧日常通勤與家庭的成熟車主。而對於追求設計感的上班族與新世代年輕人來說,Prelude外形夠個性、油耗夠經濟,內裝預期亦會延續Honda最新Hybrid系列的高質感風格,成為一部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日用GT。

作為Honda長年空缺的GT跑房代表,Prelude今次復活不只是賣情懷,而是真正將Type R的操控核心與Hybrid技術融合,帶來全新層次的駕駛體驗。對我來說,這不只是對一代車迷的交代,更是Honda重新定義「跑房與生活並存」的勇氣之作。在愈來愈多GT跑車「過度浮誇」與「價錢超標」的市場環境下,Prelude的回歸,就像是一杯回甘的冷泡茶,不躁不吵,但夠味。

Mercedes-AMG GT 家族新猛獸 CONCEPT AMG GT TRACK SPORT 殺到


Mercedes-AMG 最新震撼之作 CONCEPT AMG GT TRACK SPORT 登場,將會為 GT 家族揭開全新篇章!這部來自 Affalterbach 的狂野概念車,正是為極致駕駛而生,目標只有一個:打破圈速、挑戰極限、創造記錄!

極致性能化設計,只為跑道而來
CONCEPT AMG GT TRACK SPORT 雖然仍處於開發階段,但官方已率先釋出首批偽裝預告圖,可見車身輪廓更低、更闊,空氣力學元素滿載,尾翼、進氣口與擾流板尺寸誇張,一睇就知係為賽道而設的猛獸。今次 AMG 沒有追求街道舒適性,而是專注打造一台純粹為速度而生的跑車!


內裝與科技預測:以 GT 為本,全面升級
雖然未公開車廂設計,但從 GT 家族傳統來看,CONCEPT AMG GT TRACK SPORT 大機會採用防滾籠架構、桶椅與極簡化賽道儀錶佈局,減磅為先。未來市售版若推出 Track Pack,或會包含碳纖維內裝、可調式避震、賽車級數據記錄系統等功能,成為一台真正「開得出場、跑得入場」的玩命機器。


V8 動力回歸主場,AMG 再下一城
據官方資訊,CONCEPT AMG GT TRACK SPORT 將搭載 V8 引擎,極可能是 AMG 一貫採用的 4.0L 雙渦輪引擎,再經強化調校,輸出更貼近 AMG GT Black Series 或 One 的水準。與此同時,AMG 亦透過這台概念車展示其跑車製造實力,表明 GT 家族的發展遠未結束,將會持續進化。


為誰而造?從玩家到收藏家全面照顧
這台 CONCEPT AMG GT TRACK SPORT 明顯不是針對一般駕駛者,它更像是一台專為 Track Day 發燒友、收藏級買家,甚至有賽道參賽夢的客戶而設的「終極玩具」。對於已擁有 AMG GT、GTR Pro 或 Black Series 的車主來說,這款車將是進階之選;對熱愛操控與性能極限的車迷,更是夢想之作。


AMG 再次出手,劍指賽道王座
作為 AMG 的下一代賽道猛獸,CONCEPT AMG GT TRACK SPORT 並非單純設計實驗,它是一項有野心的預告:AMG 不單要守住公路高性能跑車的霸主地位,更要將 GT 家族推進賽道巔峰,與 Porsche 911 GT3 RS、McLaren 750S 這類對手正面交鋒。

在我眼中,這台 GT TRACK SPORT 就像 AMG 工程師們放飛自我、不被法規與舒適妥協束縛的結晶。它不是一台為通勤而生的車,而是寫滿瘋狂與熱血的賽道詩篇。作為車評人,我當然希望它能最終進入量產,因為香港雖然冇賽道,但總有人肯為夢想儲起一部「Track Weapon」。這種不妥協的作品,正正代表住 Mercedes-AMG 對極致性能的熱情和堅持,絕對值得期待!

Lexus LM 小改再升級!四座 Executive 版後排體驗更奢華、靜肅性大幅提升


日本Lexus再度為旗下頂級MPV旗艦「LM500h」進行優化,針對靜肅性與後排乘坐體驗作出多項細緻改良,令這部專為「坐的人」而非「揸的人」而設的移動頭等艙,進一步拉開與對手的距離。新車將於8月1日正式開售,售價為:
• 四座 Executive 版:2,010萬日圓
• 六座 version L 版:1,500萬日圓


豪華舒適之上,靜音再升級
作為一部頂級 Chauffeur-driven(司機專屬車)豪華MPV,LM對靜肅性的要求從不妥協。今次改良針對後輪拱及尾門區域加裝更多制振及吸音材料,有效降低來自路面的輪胎噪音及尾門震動所產生的低頻雜音,令後排乘客無論日間長程或夜間接送,均能享受更寧靜的「行進中的會客廳」。


Executive四座獨享升級 後排尊貴再添細節
最豪華的四座Executive版今次再有針對性升級,原本設於車頂後方的電動趟門開關移至更就手的中央扶手控制台,令乘客在自然坐姿下更容易控制左右趟門,提升人性化操作體驗。

此外,車頂後方位置新增柔和下射燈(Downlight),讓上落車時車廂更明亮,特別在夜間或暗環境下更方便觀察地面、座椅與物品位置,安全感倍增。中央控制台亦新增手機或小物置物托盤,讓乘客隨時放置手提電話、護照或筆記本等物品,細節照顧無微不至。


全車照明亮度提升 氛圍更自由
不論四座Executive或六座version L版本,今次亦一併提升全車內部照明亮度上限,讓用家可按個人喜好調整座艙氛圍,由柔和靜謐至清亮明亮皆可自由切換,打造更具「私人訂製感」的後排空間。

Lexus LC「PINNACLE」特仕版登場,日本 100 台抽籤搶購!


Lexus 近日對旗艦 GT 車系 LC 進行小改款,並同時發表兩款極具收藏價值的特別版「LC500“PINNACLE”」與「LC500 Convertible“PINNACLE”」。這兩款特仕車將限量各 100 台發售,其中 50 台專屬給現有 LC 車主優先抽籤,其餘 50 台向一般顧客開放申請,售價高達 1,780 萬日圓。抽籤時間由 7 月 24 日至 8 月 7 日,成功中籤者將於 8 月 18 日起獲邀展開商談。


設計進化:更加銳利、更加優雅
LC 今次的更新可說是對細節的極致打磨。為了提升剛性與操控反應,Lexus 對車門鎖扣(Door Striker)結構進行強化,令車身在高速行駛或彎道操作時表現更穩定,更能跟隨駕駛者的轉向操作作出直接回應。這些調整雖不顯眼,卻對一部重視駕駛感的 GT 跑車來說意義重大。


特仕版專屬設計:黑武裝 × 匠人工藝
PINNACLE 版本的外觀極具戰鬥感,兩款車型均換上專屬黑色鍛造鋁合金輪圈,並將所有外部飾件黑化處理,營造出冷峻霸氣的外觀風格。LC500“PINNACLE”配上源自日本傳統金屬工藝的銀灰色「朧銀」,細緻中帶剛勁;而敞篷版則使用「中微子灰」(Neutrino Grey),以淡淡金屬感勾勒簡約未來感。

此外,LC500“PINNACLE”更應用 Lexus 專為啞面開發的「Matt Clear Coat」啞面透明漆,加上防污表面處理,不但美觀耐看,也適合日常使用。


空氣力學與懸掛強化:操控更上一層樓
為了進一步強化車輛動態,LC500“PINNACLE”配備了中空鋁製後懸吊支架,有效提升剛性與輪胎抓地力,營造出更人車一體的駕馭感。更配合 DRS 主動空力系統,於直路與彎道之間達到操控與穩定的高度平衡。至於 LC500 Convertible“PINNACLE”,首次引入固定式後擾流翼,即使打開軟篷,依然維持極高的直線穩定性與車身平衡。


內裝細節:靈感來自雪解春日
內裝設計延續 Lexus 一貫細膩風格,靈感來自「春雪融化、大地甦醒」的自然畫面,分別設定「黑白」與「鞍棕白」兩款限定雙色配搭,營造出冷暖對比的優雅氣氛。同時配備專屬刺繡儀錶台飾板、PINNACLE 字樣門檻飾板等細節,進一步強化身份認同。

三款車型維持現行動力編成:LC500 與 Convertible 皆搭載 5.0 公升 V8 自然吸氣引擎,LC500h 則為 3.5 公升 V6 配 Multi Stage Hybrid。這套組合是 Lexus 旗艦 GT 的靈魂所在,擁有充沛高轉聲浪與絲滑的巡航質感,無須過度渲染馬力數字,已足夠讓人愛不釋手。

對於追求身份感與稀有度的收藏家來說,PINNACLE 系列無疑是一款極具話題性的代表作。而喜歡長途自駕、沉醉於自然吸氣聲浪與豪華 GT 感受的車主,亦能在這部車中找到滿足。Convertible 版本更適合喜愛露天駕駛、感受風景與風聲的高品味用家。

Senna 最後一副 Honda V10 引擎現身拍賣場


每位F1粉絲都知道,Ayrton Senna 不止是一代傳奇,他代表著速度、激情與榮耀。如今,Honda Racing Corporation(HRC)正式宣佈,將於 2025 年 8 月 15 日美國 Monterey Car Week 中,拍賣一件F1歷史級寶物:Senna 最後一副於比賽中使用的 Honda V10 F1 引擎 – RA100E 編號 V805!


從 Suzuka 到 Adelaide,Senna 的最後戰駒
這副 V805 編號的 RA100E V10 引擎曾於 1990 年 10 月鈴鹿(Suzuka)大賽週中出戰暖身賽,及同年 11 月 4 日澳洲阿德萊德(Adelaide)站正式比賽時由 Senna 操控。這年是 McLaren-Honda 合作的黃金歲月,亦是 Honda 最後一次在當季使用 V10 設計。翌年轉用全新 V12 引擎,因此這副 V805 得以完整保存,成為歷史唯一「曾被 Senna 實戰駕駛」的最終一副 Honda V10 F1 引擎,極具收藏與歷史價值。


HRC 全新業務首發:F1迷圓夢的起點
這次拍賣不只是一宗交易,更是 HRC 於 2025 年 4 月宣佈進軍經典賽車紀念品市場後的首場「實戰」。目標是將真正的賽車靈魂帶給全球車迷,未來更計劃把此業務擴展至日本,包括透過拍賣及展覽等方式,開啟 motorsport 藏品的全新流通模式。

而這副 V805 將由 HRC 技師逐件拆解並精緻陳列於展示櫃中,配以原廠認證證書,是「只此一件」的珍品。


Monterey Car Week:世界級汽車收藏朝聖地
拍賣地點選於美國 Carmel 舉行的 Bonhams Quail 拍賣會,正值全球汽車盛事「Monterey Car Week」,屆時各大車廠、收藏家及車壇名流雲集。過去已有無數歷史賽車及傳奇車款在此創下拍賣紀錄,而今次 Honda 首度釋出這枚歷史級「F1心臟」,勢必引起全球 F1 藏家瘋搶。


香港車迷角度:這是一場夢與傳承的拍賣
對香港甚至亞洲車迷而言,Senna 的名字從來就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他駕馭的 MP4/5B、Honda 的聲浪、鈴鹿的勝利畫面,全都深深烙印於我們成長的記憶裡。如今,這副曾於阿德萊德奔馳、見證一代王者終章的 V10 引擎,竟能近距離欣賞,甚至可能收藏在私人車庫,無疑是 F1 車迷夢想成真。

這不是一副機械結構,而是一段載滿榮耀與激情的歷史心臟。當年我在錄影帶中重播著 Senna 那無懼雨戰的身影,從未想像過三十多年後,竟然會見證這副引擎重現天日。對於車迷來說,這比任何超跑都更有靈魂——它曾聽過 Senna 的呼吸,也曾跟隨他的節奏咆哮在世界賽道上。這樣的收藏,不只是金錢所能衡量,而是一段傳承。

Honda Civic 全面升級!車身耐久力激升1.5倍


日本 Honda 宣布將為旗下人氣車型 Civic 進行一輪針對性改良,焦點落在全新外觀塗料技術,同時更新售價並於10月2日正式開售。是次改良涵蓋e:HEV油電混能版本(LX/EX)及傳統汽油版本(LX/EX),售價介乎354萬至440萬日圓,現已開始接受預訂。

靠「塗層」就升級?Honda新科技玩到出神入化!
是次更新最大亮點,是引入與RS版本及ZR-V同級的全新高耐久塗料,將傳統的丙烯酸樹脂塗層,全面升級為一種更高功能性的新型塗料材質。雖然官方未公開具體化學名稱,但Honda強調新塗料不但提升光澤感,更將車身耐久力提升至1.5倍以上,長年使用下仍可保持亮麗如新,對應日本甚至香港這類潮濕高紫外線氣候,極具實際價值。

這項塗料技術過去僅應用於較高階型號,如ZR-V及Civic RS,現正式下放至e:HEV與汽油Civic普通版本,代表Honda全面提昇產品標準,也間接讓入門車主享受到旗艦級外觀質感。

售價上調,背後是環球經濟壓力
雖然這次只是「一部改良」,但四款型號的建議售價均略有調升。Honda說明調價主因是全球原材料及物流成本高漲,屬市場大環境壓力所致。最平的Civic LX汽油版為354萬4200日圓,最貴的e:HEV EX則達440萬3300日圓,整體價格帶依然屬Civic級距合理水平,性價比仍具吸引力。

BMW iX 打破純電 SUV 悶局!內外皆震撼


純電SUV市場漸趨飽和,但BMW選擇不再「跟風」,而是用iX劃出一條屬於德國品牌的電動新世代之路。從外觀開始,iX無疑是一款「眼球磁石」。龐大車身輪廓結合流線設計,車頭那塊巨型雙腎鬼面罩儘管無需再為散熱服務,卻保留了強烈品牌語言,內藏的雷達、鏡頭與加熱功能,反而賦予它更強的科技感與實用性。車側幾乎找不到多餘線條,風阻系數壓到只得0.25cd,配合隱藏式門柄及超大21吋輪圈,整體就像是部由風洞塑造出來的太空穿梭機。


打開車門,進入iX車廂彷彿穿越未來。六角形軚盤、懸浮式中控台、大面積iDrive曲面屏幕,全部設計重點不再追求「按鍵豪華」,而是以數碼簡約、智能科技主導。選用來自回收物料的織布和天然木材,既體現環保理念,又無損車廂的高級氛圍。新一代BMW操作系統OS8.5支援語音、觸控、手勢操作,加上AR導航、My Modes駕駛風格自訂,科技與駕駛感受合二為一。


至於動力,全新BMW iX xDrive45搭載第五代eDrive技術,擁有408匹馬力及700Nm扭力,由0至100km/h加速僅需5.1秒。其搭載的94.8kWh高壓電池,續航力最高可達602公里(WLTP),加上優化的雙馬達四驅系統與電子避震,無論在城市日常或週末出遊,駕駛體驗仍保持德國車一貫穩定與操控樂趣。


實用方面,iX擁有寬敞後排與全平地台,配合500至1,750L可變尾箱空間,家庭用家絕對會欣賞其靈活與舒適。科技控則會被其全新數碼生態吸引,如BMW Digital Key Plus、Harman Kardon音響、HUD與AR導航等,將人車互動體驗推向新境界。

售價方面,全新BMW iX xDrive45早鳥優惠價為HK$755,500,還包含價值$50,000的升級配備,包括:發光鬼面罩、21吋空氣動力學輪圈、Harman Kardon音響、Parking Assistant Professional及Driving Assistant Plus。


平心而論,第一眼見iX,我會形容它「大得嚇人」,但越看越覺得這種霸氣其實充滿自信。它不是一味追求潮流,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說「未來車應該是這樣的」。身為車評人,我最欣賞BMW的這份堅持:不怕被批評、不怕被比較,堅持以駕駛者為本、以德國工藝為核心。iX不只是BMW電動轉型的橋頭堡,更是未來十年「豪華車要點樣做」的答案之一。

Honda 攜手打造風洞科技!準備冬奧黃金戰車


當賽車科技遇上極速冰道!Acura與美國雪車及鋼架雪車代表隊(USABS)正式宣布成為「頂級技術與汽車合作夥伴」,共同衝刺至2030年冬奧舞台,將Honda超過半世紀的研發技術,直接應用到全球最快最極限的冬季運動賽場之上。

美國製造 × 奧運夢想:風洞科技成為制勝關鍵
本次合作最具突破性的技術,來自Honda位於俄亥俄州東自由市的 HALO Aeroacoustic Wind Tunnel(Honda汽車風洞中心)。這座2022年才啟用的世界級風洞原本是用來測試車輛空氣力學的,如今正式為美國國家隊的冰上競速裝備服務。無論是雪車(Bobsled)還是鋼架雪車(Skeleton),當時速高達90英里、勝負只在千分之一秒間,風阻控制與滑行姿勢成為勝負關鍵。

而HALO風洞正好可以模擬出真實滑行氣流,精確量度運動員在雪橇上的姿勢對速度的影響,幫助選手找到最極致的滑行姿態。Honda工程師將親自參與分析與設計,按不同運動員的體型與風格量身打造滑行設定。

精準工程+極限運動=黃金組合
Acura品牌標誌未來將會出現在USABS戰車之上,代表其 “Precision Crafted Performance” 的理念與國家隊速度哲學完美結合。這不僅是一場技術支援,更是一場價值觀對齊的品牌合作。

Honda在北美的研發中心(ADC)由1970年代已經開始技術本土化開發,至今已積累逾50年經驗,是品牌最重要的全球研發據點之一。將汽車領域的精密設計邏輯轉移至運動科學,正是今次合作的核心:如何將滑雪裝備與運動員「配對」得天衣無縫,正如為一位專業車手調校最合身的座駕。


技術力應援冬奧目標,直指2030法國冬奧
這項合作將持續直至 2030年法國冬季奧運,涵蓋2026年米蘭冬奧、世界盃與世界錦標賽等多項國際賽事。Honda亦將作為 LA28洛杉磯奧運 創始合作夥伴,進一步擴展其在全球體育舞台的影響力,並提供大量 Honda 和 Acura 的移動產品支援場內交通與運輸,包括即將登場的 Honda 0 Series 及 Acura RSX 純電新車。

領隊與教練有話說:這場合作已經開始改變訓練方式
「Skeleton的成績與頭、肩、手、腳的姿勢息息相關,而HALO風洞將為我們提供前所未有的即時回饋。」
— Matt Antoine,美國鋼架雪車隊總教練

「Honda是賽車界的領導者,我們已經感受到這種資源如何迅速轉化成我們選手訓練與裝備的提升。」
— Chris Fogt,美國雪車隊總教練

「這項合作,象徵著精準、創新與追求卓越的精神結合,我們非常榮幸。」
— Aron McGuire,美國雪車與鋼架雪車聯盟CEO

保時捷香港三箭齊發:911 Carrera 4S 全面進化,再添 Targa 開篷傳奇


保時捷再次為911車系注入全新血液,推出三款搭載四驅系統的S級型號:Carrera 4S、Carrera 4S Cabriolet及Targa 4S,進一步擴展911四輪驅動陣容。三款新車不僅延續經典設計,更在性能、配備及個性化選項上全面升級,成為瞄準GTS下方市場的新焦點。

外觀設計方面,新車標配20/21吋錯位輪圈、紅色煞車卡鉗以及LED矩陣頭燈,造型動感而不失高貴。Targa 4S特別以經典防滾架與自動開篷系統為最大亮點,頂篷設計傳承自60年前首代Targa,並提供黑、藍、紅、啡四色選擇,無論晴雨都能型格出行。

進入車廂,三款新車均標配真皮內飾、無線手機充電、電動摺鏡、Light Design燈光套件以及車道偏離警示系統等豪華裝備,Cabriolet及Targa版本更設有實用後座,而Coupé亦可免費加配。Targa 4S更首次將後輪轉向系統納入標準配備,操控表現再上一層樓。

動力系統方面,三款型號皆搭載3.0公升水平對向雙渦輪增壓引擎,馬力輸出提升至480PS,配合911 Turbo同級的中冷器設計與8速PDK雙離合波箱,造就Carrera 4S Coupé 0-100km/h僅需3.3秒,極速達308km/h,性能逼近GTS級別。


值得一提的是,Targa車系在2025年迎來誕生60周年,自1965年以「安全開篷車」概念誕生以來,憑藉獨特的造型與開篷機構,一直深受市場喜愛。自2006年起Targa已全面轉用四輪驅動設計,今次新版本延續這一傳統,更融入玻璃後窗後掀的自動頂篷技術,收放僅需19秒,玩味與實用兼備。

售價方面,911 Carrera 4S由HK$3,001,000起,Cabriolet版本為HK$3,224,000,而Targa 4S則由HK$3,264,000起(含首次登記稅但未連運輸及保險)。以目前標配來看,三者均具備極高性價比,是911車系中頗具吸引力的新選擇。


從用家角度出發,這三款車型相當適合追求全方位性能的駕駛者。對剛升級至911級別的新手而言,Carrera 4S的穩定與操控已足夠帶來滿足感;而Targa版本則適合重視設計與收藏價值的情懷車主。對於講求四季實用與安全性的用家,標配四驅系統正好提供信心保障。


這次三箭齊發的Carrera 4S車型,明顯是保時捷有意進一步鞏固S車型市場的重要一步。馬力接近GTS、設計成熟洗鍊、配備豪華又不過度鋪張,三百萬出頭的定價無疑擊中性能與價值並重買家的甜蜜點。對我而言,Targa 4S最讓人著迷,不只是因為它是開篷,更因為它承載了一段911獨有的歷史,現在開著它在港島山路遊走,就像開著一段經典故事。

全新 Mercedes-Benz CLA 登陸倫敦


隨着 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 英國動態首演完滿結束,Mercedes-Benz 並未停下步伐,隨即將旗下全新 CLA 帶到倫敦核心地帶 Oxford Street,進駐「Future Stores」未來零售體驗館,正式以最前衛的方式向公眾展示這台「新世代智能座駕」。

外型前衛,低調奢華的未來主義美學
全新 CLA 不單只是小改或電動化延伸,而是首部採用 Mercedes-Benz MMA(Modular Architecture)模組化平台打造的全新車系,設計上貫徹流線低趴的四門 Coupe 概念,車身線條緊湊又極具跑格,前後燈組以立體幾何與新一代光學設計營造科技感。配合 Sport Edition 規格專屬設計,視覺上更加吸睛,絕對稱得上是新世代都市豪華的象徵。

車廂內裝:科技氛圍媲美未來艙
車廂佈局進一步朝向數碼與智能整合,全新 Mercedes-Benz Operating System(MB.OS)系統為核心,結合第4代 MBUX 介面與 AI 強化功能,將每台 CLA 升級為一部擁有「超級電腦」的大腦,連接 Mercedes-Benz Intelligent Cloud 雲端系統,實現駕駛者與車輛的真正互動。由界面自定、語音操作以至駕駛習慣學習與推薦,MB.OS 能為用家量身打造個人化體驗。就算你是科技苦手,也能輕鬆駕馭這部「會學習的車」。

動力系統:純電先行,混能緊隨其後
首發登場的是全電動版本 CLA 250+ EQ Technology,WLTP 續航力高達 484 英里(香港版約 694-792km),配備可支援 320kW 快速充電,10 分鐘即可補充逾 200 英里里程,無論城市通勤還是長途旅行都毫無壓力。未來亦將推出結合四缸渦輪增壓引擎與 48V 輕混技術的新型油電混能版本,進一步完善動力選項,滿足不同駕駛者需要。

適合邊個階層人士?
• 年輕新貴/都會專業人士:愛型格又著重科技體驗,CLA 絕對是理想選擇,無論泊街、返工、拍拖都夠有面子又實用。
• 家庭買家:雖然是四門 Coupe,但後排空間表現仍屬不俗,加上極長續航力及快充能力,假日出遊無負擔。
• 環保科技愛好者:新一代電動架構 + AI 系統,全方位展示未來車應有之道。
• 品牌忠實粉絲:MMA 平台乃 Benz 未來十年轉型主軸,CLA 就是率先體驗這場革新的入場券。

今次 Mercedes-Benz 將 CLA 搬入倫敦購物熱點,用一種接地氣但又極具科技感的方式向公眾展示品牌未來藍圖,背後其實是一場極具戰略意義的鋪路行動。這台 CLA 讓我感受到,所謂「未來豪華」不再只是高價或馬力的堆砌,而是從體驗出發,重塑人與車之間的關係。CLA 可能唔係最大最貴的一台 Benz,但正正是這種親民入門而不妥協科技的姿態,才最值得期待。

Nissan Formula E 衝擊倫敦總決戰!新一代 LEAF 登場


Nissan Formula E車隊正式進入2024/25年賽季最終章,於倫敦Excel Circuit出戰第15與16回合比賽,並以一襲特別青藍色櫻花戰衣應戰,慶祝英國製新一代 Nissan LEAF全球首發!在車手冠軍已由Oliver Rowland穩奪的情況下,車隊現正瞄準車隊總冠軍及車廠總冠軍雙料榮耀!


全新配色為新一代LEAF站台:青藍登場,象徵未來
為慶祝第三代Nissan LEAF正式亮相,Nissan特別為Formula E戰車換上青藍色特別塗裝,在原有經典櫻花設計基礎上融入科技感更強的電能藍調。這款全新LEAF由英國製造,集合自2010年以來近70萬輛銷量的用戶數據與經驗,代表日系EV技術的成熟進化,也是家庭EV未來新指標。


英雄地再臨倫敦 Rowland主場奪冠再出擊
去年倫敦站,英籍車手Oliver Rowland曾由第九位起步殺上第一,為主場觀眾帶來瘋狂逆轉勝。今季更提前於柏林站加冕Drivers’ World Champion,氣勢如虹。今次他將毫無包袱出戰,目標全力為Nissan搶分爭奪車隊與車廠雙冠。

隊友Norman Nato今站亦重返#17戰車,擁有Excel Circuit三場得分經驗的他對這條難纏賽道駕輕就熟,有望補位支援Rowland一同爭勝。而後備車手Sérgio Sette Câmara則指出倫敦賽道彎多窄小、半室內設計猶如東京站,駕駛感獨特,是Formula E中最「城市感」的一站。


賽道分析:半室內Excel賽道,排位與策略關鍵
全長2.09公里的倫敦Excel Circuit為唯一室內+室外混合型Formula E賽道,路面抓地力變化大,加上賽道本身偏窄、彎道繁多,超車難度高。

主要超車點集中在:
• 第一彎(Turn 1)
• 室外區域的第10至11號彎進攻區(chicane)
• 回到展館內的第16號彎前

因此,排位圈至關重要,同時配合「Attack Mode」與「Pit Boost」使用時機,將會成為左右勝負的關鍵策略。據悉今站Attack Mode會較以往更具破壞力,有望成為後段超車武器!


車隊語錄:全力衝冠、無保留一搏
Tommaso Volpe(車隊總監)表示:「車手冠軍已在手,現在我們要為團隊目標衝刺。這條賽道我們去年贏過,有信心可以再創佳績。Oliver和Norman都在這裡有好成績,我們會打出最進取的戰術,全力爭奪最高榮譽。」

Oliver Rowland亦指:「我很享受倫敦這條賽道,雖然過去表現未算突出,但去年勝利改寫了一切。今次我們沒壓力,可以盡情發揮,享受這個週末的最後衝刺!」

Norman Nato則說:「這裡的賽道變化多端、戶內戶外交錯很有挑戰性,加上不確定天氣因素,調校難度更高。不過我們準備充足,希望以強勢表現為球季劃上完美句號。」

【六十萬車主請注意!】Toyota 錶板出事日本緊急召回 64 萬部車


Toyota最近向日本國土交通省提出大規模召回通報,針對包括Alphard、Vellfire、Crown、RAV4、GR Yaris、RX系列等共21款人氣車型,總數高達646,376台,原因竟然是儀錶板(即組合儀錶/Combimeter)的控制程式存潛在故障風險,或會導致啟動時無法顯示車速、警示燈等關鍵資訊,對駕駛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涉事車型橫跨21款,幾乎涵蓋主力陣容
被點名的包括以下型號:

• Alphard、Vellfire、Harrier、Crown、RAV4
• Corolla 系列(Corolla、Corolla Cross、Sport、Touring)
• GR車系(GR Corolla、GR Yaris)
• 高級車系:Century、LBX、Lexus LM350h/LM500h、LS500/LS500h、RX350/RX350h/RX450h+/RX500h

受影響車輛的製造期為2022年6月15日至2025年6月19日,幾乎涵蓋最近三年市售所有熱賣Toyota與Lexus車型。

問題說明:儀錶板可能「開唔著」!
是次召回問題來自組合儀錶的控制程式邏輯設計不夠完善,長時間運作下可能導致電路板內部元件提早劣化。一旦劣化,就會出現車輛啟動時儀錶畫面不亮起的狀況,令車速、警示燈等重要資訊無法顯示,在駕駛初段便處於「盲駕」狀態,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Toyota對策:更新程式 + 有需要即時換錶
Toyota已宣布改善措施,將為所有受影響車輛進行以下對應:

1. 儀錶控制程式更新為修正版本
2. 如更新後仍未能正常顯示畫面,將免費更換整個儀錶板模組

截至目前,日本境內已接獲33宗相關報告,但未有導致交通事故發生。不過考慮到事涉安全,Toyota選擇主動召回。

Nissan 決定 2027 年關閉橫須賀追浜工廠!生產轉移至九州工廠


在2025年7月最新公布的「Re:Nissan」重整計劃中,Nissan正式宣佈將於2027財政年度結束時關閉位於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追浜工廠,並把現行及未來的車輛生產全面轉移至福岡縣的日產九州工廠。這項決定標誌著Nissan在日本本土生產體系的一次重大結構調整,亦是其全球產能縮減計劃中的關鍵一步。

歷史悠久的追浜工廠,即將步入歷史
追浜工廠自1961年投產以來,已經生產超過1,780萬輛汽車,是Nissan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基地之一。從Datsun Bluebird、March、Cube、到電動車先驅LEAF,再到近年的Note e-POWER與Note Aura,追浜見證了日本汽車工業的黃金歲月。即使面對時代轉變,這座佔地逾54萬平方米、擁有約2,400名員工的廠房依然高效運作,至今仍是Nissan核心小型車型的生產重地。

為何關閉?成本效益與全球產能重組為主因
根據「Re:Nissan」計劃,Nissan目標是將全球產能從3.5百萬台縮減至2.5百萬台(不含中國市場),並將生產據點從17個整合至10個,以達到100%產能利用率。經過評估,將追浜生產轉移至九州工廠,能有效提升成本效益、減少投資壓力並提高製造競爭力。九州工廠具備完善產線資源、物流條件與土地發展潛力,因此被視為最合適接收單位。

追浜地區仍會保留研發設施,地區貢獻持續
雖然汽車生產線將停產,但追浜地區的其他設施如日產研究中心、GRANDRIVE測試道、撞擊測試中心及追浜碼頭將維持運作。Nissan亦承諾持續支持當地社區,保留與橫須賀市的緊密聯繫與歷史連結。

Nissan執行副總裁Ivan Espinosa表示:「今天作出的決定十分艱難,但卻是為了Nissan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我們對所有員工、地方社區及合作夥伴的長期支持深表感謝。」

員工安排與未來規劃仍待確認
目前追浜工廠員工將持續受僱至2027財政年度結束為止,Nissan表示會就之後的工作安排及人力調動政策儘快與工會協商,確保透明溝通並保障員工權益。至於追浜廠址未來用途,Nissan則表示「會探討多種可能性」,尚未有定案。

日本市場其他產能調整同步進行
配合整體重組策略,Nissan同時公布,位於湘南的日產車體工廠將於2026財政年度終止生產NV200,並計劃於2027年推出繼任車型;而AD車型的委託生產亦會在2025年10月結束。此舉象徵「Re:Nissan」在日本市場的生產整合階段已基本完成。

對於汽車界來說,追浜工廠不只是組裝基地,它是Nissan創新精神與製造實力的象徵。從首代Bluebird到全球熱銷的LEAF,這裡生產的不只是汽車,更是見證日本汽車產業興盛的里程碑。

Lamborghini Temerario GT3 獨立開發、全碳纖維戰車為GT3賽場掀起風暴


Lamborghini 在位於聖亞加塔·波隆尼的總部再次燃起賽道熱血,正式發表品牌史上首款由原廠全權自主開發、建基於Temerario 公路車的純正GT3賽車 — Temerario GT3。這款新車不但標誌着品牌賽車策略全面升級,更是Huracán GT3 成功故事的延續和進化,一部準備重新定義GT3標準的終極賽道機器。


Temerario GT3 並非公路版的「改裝品」,而是從第一筆設計線條開始,就同步考慮賽車版本的工程需求。鋁製空間框架底盤由Lamborghini 工程部重新強化,專為高強度比賽結構與快速維修設計,並大幅簡化副車架結構。搭載的4.0L V8 雙渦輪引擎由品牌研發團隊操刀,保留賽道專用平面曲軸與鈦合金連桿,針對 GT3 規則調整至 550 匹馬力,匹配全新開發的六速序列式橫置波箱,動力輸出範圍更廣、爆發更線性。


車身採用碳纖維複合物打造,目標是極致輕量與快速維修。從一體式前後包圍、快拆大燈、分段式底板,到快速可拆的擴散器與尾翼,全車結構清晰為耐久賽而生。經過Centro Stile 設計部與 Squadra Corse 賽車部門聯手開發,Temerario GT3 在保留原型車風格的同時,針對煞車冷卻、下壓力效率與散熱需求作出多重優化。即使在夜戰或雨戰等嚴峻條件下,仍能保持穩定競技力。

全新KW六向可調避震器與加寬軸距搭配,使彎道表現更穩定,支援快速設定與模組化更換,幫助賽車團隊在練習或排位中精準調校。Ronal AG 供應的18吋輪圈與液壓轉向系統,兼容不同品牌賽車胎,確保全球GT3賽事中都有頂尖表現。


駕駛艙由Lamborghini 廠隊車手 Marco Mapelli 及 Andrea Caldarelli 親自參與設計,針對操作流暢性、儀表視認度與人機介面進行優化。新一代控台結合升級圖像介面與全新數據記錄儀,轉向盤依據賽手與客戶車手回饋訂製,是一個既專業又容易適應的駕駛環境。

Temerario GT3 不僅延續 Huracán GT3 所寫下的96個冠軍榮耀,更在平台與理念上徹底刷新GT3標準。該車將於2026賽季全面投入比賽,首戰定於美國著名的賽百靈 12 小時耐力賽,預示著 Lamborghini 在全球 GT 賽事中的新篇章。

這部 Temerario GT3 絕對不是「把公路車變賽車」那麼簡單,而是一套徹頭徹尾、由 Lamborghini Squadra Corse 全力打造的戰鬥武器。從設計、開發到測試,每一步都由意大利原廠親手完成,這在超跑品牌中並不常見,說明 Lamborghini 不只想「參加比賽」,而是要「主宰比賽」。這台GT3,是一個更成熟、全方位、更有戰略目標的 Lamborghini,也是車迷們夢寐以求的賽道化極致演繹。如果Huracán GT3是黃金十年冠軍機器,那Temerario GT3,將會是未來十年GT賽場上的風暴核心。

Maserati MCPURA、GT2 Stradale 與 MCXtrema 現身 Goodwood 速度節


在2025年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Maserati以一場充滿聲浪與速度的表演,完美詮釋「Trident三叉戟」背後的百年賽車精神。從全新MCPURA超級跑車首度公開、GT2 Stradale以全新賽車排氣點燃山道,到限量極致賽車MCXtrema震撼登場,Maserati宣告:義大利性能與奢華,從不妥協。


MCPURA首發登場:MC20的極致進化體
7月10日,Maserati在Goodwood上全球首發全新MCPURA超級跑車。這款車是對品牌MC20賽道基因的再昇華,推出即有雙版本 —— 硬頂Coupe與敞篷版MCPURA Cielo。它融合四大核心技術元素:碳纖維單體式車架、具備預燃室技術的Nettuno V6雙渦輪引擎、蝴蝶門設計,以及Cielo專屬的電致變色玻璃天幕。

MCPURA不單是造型銳利,整車設計完全圍繞駕馭體驗而生,象徵著Maserati對「純粹駕駛樂趣」的執着與堅持。


GT2 Stradale點燃山道:聲浪、動態、傳承一次滿足
但真正讓現場爆發歡呼的,是那部來自GT賽場的GT2 Stradale。以純正GT2賽車為藍本,這部公路合法版本由Maserati Corse與TubiStyle聯手,換上全新鈦合金賽車排氣系統,聲浪雄渾且深沉,聽覺震撼不遜V12超跑,現場跑山每一次下坡補油都讓人熱血沸騰。

這套排氣系統源自傳奇MC12,同樣以手工打造,重量減少7公斤,專為強化動態表現與聽覺衝擊而設。這並非單純的賽車排氣,而是對品牌DNA的一次經典重塑,將「聲音就是靈魂」的概念推向極致。


除了賽道猛獸,Maserati亦展示了另一種高性能風格:全新GranCabrio。搭載490匹Nettuno V6引擎、0-100km/h只需4秒、極速達300km/h,配上Verde Giada綠色車漆與Ice白色皮革內飾,完美演繹Maserati在優雅與性能之間的平衡。

壓軸登場的,則是極限之作MCXtrema,配備740匹V6雙渦輪引擎,只限量生產62部、僅供賽道使用。身披Blue Xtrema專屬車色,它代表Maserati對性能的無限追求與對極致駕馭的執着。


Goodwood 2025對Maserati而言,不只是展示新車,更是品牌對賽車百年歷史的回顧與展望。今年適逢Trident三叉戟標誌誕生100週年,並將迎來1926年Tipo 26奪得Targa Florio首勝的百週年紀念。從那刻起,Maserati將賽車基因深植品牌血脈,如今透過MCPURA、GT2 Stradale與MCXtrema重現戰神姿態,宣告「義大利速度美學」的未來已然啟動。

每年看Goodwood看得多,但能像今年這樣被 Maserati 徹底震懾的,實屬少見。MCPURA的設計靈感、GT2 Stradale那堪比野獸的咆哮、MCXtrema讓人屏息的限量魅力,讓我深深感受到,Maserati不僅是復興了自我,而是再一次重新定義了何謂高性能豪華跑車的義式靈魂。

在一個電動化快速席捲的年代,Maserati仍能在Goodwood這樣的舞台上,透過聲音、速度與細節,說服所有觀眾「機械美學與情感張力永不退燒」,這,才是真正令人敬佩的工藝精神。

Bentley 新 Bentayga Speed 在 Goodwood 創下最速內燃 SUV 壯舉


在剛舉行的2025 Goodwood速度節上,Bentley再次寫下傳奇,新一代 Bentayga Speed 以55.8秒完成爬坡賽道,不但打破自家前W12車型紀錄,更正式成為Goodwood史上最快的量產內燃SUV。這項壯舉由Bentley原廠動態專家Andy Marson親自駕駛完成,證明了新車不止是豪華,更是性能猛獸。


這次挑戰並非在完美天氣下進行,賽道後段濕滑,但650PS的Bentayga Speed依然能在下坡前衝上130mph(約209km/h),穩穩制動入彎,充分展示其底盤動態實力與抓地能力。相比上一代W12引擎版本,新一代Speed不僅快了將近1秒,還刷新所有同級內燃SUV於Goodwood的官方紀錄,唯一比它更快的SUV,是Bentley自家那部特製Pikes Peak登山賽專用Bentayga。


新Bentayga Speed搭載升級版4.0公升雙渦輪V8引擎,輸出高達650PS及850Nm,0-60mph加速時間僅3.4秒,極速更高達193mph(310km/h)。這不只是比前代快,更是Bentley史上最具運動性的SUV。引擎動力輸出集中於2,250至4,500rpm區段,營造出強勁且持續的推背感,配合Bentley標誌性的「扭力高原」設計,無論起步還是中段加速都游刃有餘。

配備運動排氣系統的Bentayga Speed聲浪低沉渾厚,讓駕駛者更投入其中。選配Akrapovič鈦合金排氣系統則可將V8怒吼聲浪進一步放大,四出尾喉設計更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衝擊。


新Bentayga Speed最大變化之一,是新增ESC Dynamic 模式,當選擇SPORT駕駛模式時,ESC介入程度降低,容許車輛於彎中出現輕微滑移,提升操控極限與駕駛參與感。這功能配合可選的碳陶瓷煞車系統與煞車扭力導引技術,大大提升入彎轉向反應與出彎牽引效率。

此外,全輪轉向系統亦首次登場。於低速或中速時,後輪會與前輪反向轉動,令車輛轉向更敏捷、縮短轉彎半徑;高速時則同步轉向以提升穩定性,這不僅改善城市操控,更令高速駕駛信心大增。


新Bentayga Speed外觀更具侵略性,配備深色鍍鉻裝飾、「Speed」徽章、22吋Speed輪圈(可選銀色或暗色處理),連車頭燈與尾燈亦換上深色內構與專屬外框。首度提供的23吋輪圈僅限選配碳陶煞車時搭載,三款輪圈配色包括灰色消光、黑色或黑銀混合切削版,搭配多達七款卡鉗顏色,視覺個性隨你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