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 C
Hong Kong
Sunday, July 13,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55

Porsche NOW 新據點登陸加拿大


Porsche 宣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渥太華及溫哥華大都市區開設五個Porsche NOW快閃店,這些快閃店將成為展示電動車型的首批品牌據點,並迎來如Macan Electric和2025款Taycan等電動化保時捷新車登陸加拿大市場。


Porsche NOW代表著現代奢華的全新概念,提供一個親密且暫時性的銷售環境,讓訪客能夠與保時捷品牌、車輛以及產品專家在一個獨特且沉浸式的氛圍中互動。每個快閃店內設有車型配置區和保時捷生活方式角落,並展出一至兩款電動化的保時捷車型。場內的牆面、座椅及展示元素皆採用可回收紙板圓柱製成。此外,店內裝潢以靈感源自Provence色系為主,該色系首次應用於新款電動Macan,營造出時尚且誘人的氛圍。訪客還可參加各式精心策劃的生活方式活動,從瑜伽課程到現場繪畫,應有盡有。


每個Porsche NOW據點皆由當地的保時捷中心獨立經營,並鼓勵其在設計和建造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例如,Langley的快閃店由太陽能板供電,而Richmond的訪客則能感受到由回收鞋料製成的地板帶來的特殊觸感。這五個品牌據點將會營運至年底。

以下為各個加拿大Porsche NOW據點的詳細資料:
Porsche NOW Rive-Nord
地址:19001 Chemin Notre Dame, Mirabel, QC J7J 0T1 (Premium Outlets Montréal)

Porsche NOW Rive-Sud
地址:8240a Boul. Leduc, Brossard, QC J4Y0K7 (Quartier DIX30)

Porsche NOW Ottawa
地址:225 Du Marché Way #103, Ottawa, ON K1S 5J3 (Lansdowne Park)

Porsche NOW Langley
地址:16172 24 Ave, Surrey, BC V3S 0B9 (Morgan Crossing)

Porsche NOW Richmond
地址:6551 No. 3 Rd., Richmond, BC V6Y 2B6 (CF Richmond Centre)


對於車迷來說,Porsche NOW快閃店絕對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特別是對於那些對電動車充滿好奇的朋友。這種不僅限於賣車,更像是品牌體驗的銷售模式,真的相當有吸引力。可以想像一下,坐在時尚的環境中,與專家聊聊Porsche的電動未來,還可以順便參加瑜伽或藝術活動,這樣的購車體驗無疑比傳統車展更有趣。這種創新讓人不禁期待Porsche NOW會否在其他地方也開設類似的據點,甚至可能來到我們香港?當然,如果這種店能在香港落地,我肯定會第一時間去體驗一下,看看到底電動Porsche帶來的魅力會否打動我這個汽車發燒友!你又會不會也心動呢?

Toyota 和 BMW 宣布雙方將加強氫能領域合作


Toyota 和 BMW 宣布,雙方將加強在氫能領域的合作,以推動實現碳中和及建設氫能社會,並已簽署了基本合作協議。未來,兩家公司將共同致力於燃料電池系統的開發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

其實,早在 2011 年 12 月,Toyota 和 BMW 已經就環保技術的長期合作達成協議,並在過去十多年來共同推動燃料電池技術及跑車等相關開發工作。兩家企業都抱有「實現氫能社會」的共同理念,未來他們將加速燃料電池技術的革新,並致力於擴大燃料電池系統在乘用車中的應用,為市場提供更多選擇。

具體來說,Toyota 和 BMW 將聯手開發第三代燃料電池系統,並計劃將這些系統應用於雙方的不同車款中,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的選擇。首批量產 FCEV 預計在 2028 年由 BMW 推出。此外,雙方還會透過協作開發和採購,創造協同效應,進一步降低成本,並擴大商用和乘用市場的需求,讓 FCEV 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擇,進一步推動氫能社會的實現。

此外,在構建可持續的氫供應網絡方面,Toyota 和 BMW 亦將與氫製造及供應商合作,以確保氫能的基礎設施能夠順利建設,並穩定供應氫能資源,且降低成本。Toyota 認為,氫能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他們將在「製造、運輸、儲存、使用」等方面持續努力,與夥伴們攜手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

未來,Toyota 將繼續致力於成為「地區內最受歡迎的汽車公司」,根據市場特性及顧客需求,提供符合地區需求的 FCEV、BEV(電動車)、HEV(混合動力車)及 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多元化選擇,以實現減少 CO2 排放的目標。

這次 Toyota 和 BMW 再次加強合作,真是令人期待!氫能技術雖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這種清潔能源未來有望成為燃油車的替代品。如果他們能順利開發出經濟實用的燃料電池系統,相信氫能車會在市場上有更多機會。想像一下,將來我們在加氫站補充能量,可能和加油一樣簡單方便!不過,在香港這樣的城市,要普及氫能車恐怕還要等一段時間,畢竟基礎設施還需要慢慢建立。我自己會關注他們的進展,看看到底何時可以真正在香港街頭見到這些氫能車行駛。

McLaren 750S 推出 MSO Contrast Packs


隨著McLaren於2023年推出750S,這款作為屢獲殊榮的720S後繼車型,2025年的款式將帶來更多升級選項及豐富的視覺個性化配置,尤其是來自McLaren Special Operations (MSO) 的新款對比包MSO Contrast Packs,令車主更能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超跑。

MSO Contrast Packs 讓車主有機會進一步提升750S的個性化體驗。MSO以其在車身顏色的創造力著稱,能提供無與倫比的塗裝選擇,搭配精緻設計與世界級工藝,像是以“3-7-59主題”為靈感打造的750S這類驚豔的作品,啟發了這一系列全新選項。

MSO Contrast Packs 提供12個預設主題,同時也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製。這些對比包可在購車時直接選購,並通過標準經銷商訂購流程進行配置。


Contrast Pack 1 組合了MSO專屬漆色,例如火山紅(Volcano Red)、火山橙(Volcano Orange)、週年橙(Anniversary Orange)、太陽黃(Solar Yellow)、納皮爾綠(Napier Green)、XP綠(XP Green)、東京珠光(Tokyo Pearl)、紫羅蘭(Viola Viola)、鴿灰(Dove Grey)、Soho灰(Soho Grey)、瀝青黑(Tarmac Black)、阿拉斯加鑽石白(Alaskan Diamond White),再配以專屬的煞車卡鉗顏色及後視鏡蓋的特製條紋效果(根據車身顏色選擇搭配或對比色)。

如果想要更多MSO特色,客戶還可以選擇Contrast Pack 2,這個組合包括了Pack 1的外觀特點,並增加了專屬內飾配置,如碳黑Alcantara全車內飾、彩色內飾點綴以及帶有MSO標誌的頭枕,內外設計相互輝映,展現個性風格。

除了MSO Contrast Packs,2025年款的750S還提供了更多常規選項,例如Stealth徽章(黑色McLaren標誌前後車標及每個車輪中心蓋上的黑色Speedmark標誌),以及車身同色碳纖維前輪翼子板搭配亮面碳纖維進氣口格柵,這些選項現在可以分開訂購,讓車主更靈活地選擇配置。


此外,2025年款750S的啟動/停止按鈕變為了Papaya橙色,這是McLaren賽車的傳統色調,最早出現在1967年的M6A Can-Am賽車上,並於1968年由Bruce McLaren Motor Racing旗下一級方程式車隊採用。

McLaren Automotive的銷售與市場總監George Biggs表示:“750S自上市以來表現非常成功,無論是媒體評測還是車主反饋,都超出預期。而最新的MSO選項讓750S繼續成為定義超跑標杆的產品,融合了專屬的工藝和獨特性。隨著新款Artura Spider和coupe的加入,McLaren車系變得更加令人興奮。”

目前,2025年款750S、新款Artura Spider與Coupe、以及全新McLaren GTS已經可以在McLaren全球經銷網絡中的100多個銷售點訂購,涵蓋40個市場。想要更進一步打造個性化車型的客戶,亦可聯絡經銷商安排與MSO進行虛擬規格會議,探索更多定製可能。


McLaren一直以來都善於在超跑世界中引領潮流,而MSO這種頂級的個性化定製更是錦上添花。看到這些MSO專屬配色和內外飾搭配,我真的覺得McLaren不僅僅是在造車,更是在創造藝術品。尤其是那個Papaya橙色的啟動按鈕,帶有賽車傳奇的色彩,每次按下的瞬間,仿佛都能感受到賽道上的熱血與激情。如果你是超跑迷,750S絕對值得期待!

Volkswagen 正考慮首次在德國關閉工廠


根據最新消息,Volkswagen 正考慮首次在德國關閉工廠。根據路透社報導,該品牌首席財務官 Arno Antlitz 在 9 月 2 日與工廠員工的會議上表示,Volkswagen 可能只有一到兩年的時間來扭轉局勢。隨著電動車需求下滑,加上來自中國新品牌的競爭壓力增大,歐洲汽車製造商近期的發展遇到不小挑戰。部分品牌甚至調整了電動化計劃,像是 Audi 增加了內燃機動力車型的投產,而 Volvo 則放寬了到 2030 年僅生產電動車的計劃。

Antlitz 在 Volkswagen 位於沃爾夫斯堡的工廠,面對約 25,000 名員工時表示,「市場需求並不存在」。據報導,Volkswagen 目前面臨約 50 萬輛汽車的需求缺口,這相當於兩家工廠的產量。

Volkswagen 集團 CEO Oliver Blume 也補充道,「來自中國的支票不再有」,指的是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放緩。這些言論在會議上引起了員工的反對和抗議,工會領袖 Daniela Cavallo 指責管理層「嚴重損害了員工的信任」。她還提到 Volkswagen 與 Rivian 合作開發軟件的交易,並質疑這筆價值約 38 億英鎊的投資,是否比保障德國工廠員工的生計更為重要。

Volkswagen 集團表示,公司正面臨汽車行業的巨大挑戰,並於 2023 年啟動了一項提升業績的計劃,以確保經濟上的成功。隨著挑戰加劇,Volkswagen 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來確保公司的未來。

Blume 在聲明中指出,「歐洲汽車行業正處於非常嚴峻的形勢。經濟環境變得更加艱難,新競爭者正在進入歐洲市場。此外,德國作為製造基地的競爭力也在下降。在這種環境下,我們作為公司必須果斷行動。」

Volkswagen 品牌 CEO Thomas Schäfer 補充道,雖然公司仍然承諾支持德國作為商業基地,但現時的逆風已經變得更強大。因此,Volkswagen 必須加大力度,為長期成功創造必要條件。他強調,Volkswagen 將繼續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量產汽車製造商。

這次考慮關閉工廠的討論,發生在 Volkswagen 集團於 8 月公佈其 2024 年上半年財報之後。報告中指出,「高昂的固定成本和一次性支出對 Volkswagen 品牌的盈利能力產生了重大影響」。Volkswagen 早前已確認,計劃在 2023 年中期至 2026 年期間實施約 84 億歐元的成本削減措施。

Schäfer 在 8 月的報告中強調,儘管已經展開了一系列的成本削減措施,但 Volkswagen 仍需進一步降低固定成本,才能在這困難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穩定。Volkswagen 財務董事 Patrik Andreas Mayer 也表示,從目前的數據來看,之前的努力還不足以達到預期目標。

根據該報告,Volkswagen 集團旗下的核心品牌群(包括 Volkswagen、Seat/Cupra 和 Skoda)在 2024 年上半年的銷量比 2023 年同期增長了 1.8%,主要來自 Cupra 和 Volkswagen 商用車的銷售增長。然而,核心品牌群的營業利潤下跌了 8.2%,至 29 億英鎊,淨現金流也下降了 21.6%。

Volkswagen 作為德國汽車工業的龍頭企業,無論是品牌形象還是產品質量,都曾經是消費者心中的保證。但現時的困境,確實令人唏噓。從全球競爭的角度看,來自中國品牌的挑戰確實壓力不小,而電動車市場的波動性也讓傳統車廠措手不及。作為車迷的我,很希望 Volkswagen 能夠盡快走出這個低谷,畢竟,它曾經給無數人帶來了駕駛的快樂和生活的便利。希望下一次提到 Volkswagen,不再是工廠關閉的消息,而是創新技術和卓越產品的驚喜。

日產 LFP 電池獲日本經濟產業省「蓄電池供應確保計劃」認可


日產宣布,他們正在開發並量產車載用的 LFP 電池(磷酸鐵鋰電池),並且已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蓄電池供應確保計劃」的認可。日產此舉旨在於日本國內建立 LFP 電池的開發及生產基地,不但能強化國內的產業基礎,亦配合政府鞏固電池供應鏈的政策,並透過推廣配備 LFP 電池的電動車,推動「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GX)。

日產社長兼 CEO 內田誠表示:「日產會針對顧客的多樣化需求,致力開發更加平價的電動車。為此,我們計劃於日本國內開發並量產 LFP 電池,並預計在 2028 年度開始,首先將其應用於輕型電動車上。此次獲得經濟產業省的認可,我們將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援,確保國內的產業基礎更加穩固。」

經濟產業省「蓄電池供應確保計劃」的概要
事業者名:日產汽車株式會社
事業總額:約 1,533 億日圓
助成金額:最大約 557 億日圓
生產規模:5GWh(日本國內)
產品項目:新結構車載用蓄電池

見到日產如此積極推動電動車發展,真的令人期待。LFP 電池不單止價格相對便宜,還擁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用性,這對於普及電動車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再者,日產決定於日本本土生產,也展示了他們對國內產業鏈的承諾。對我們車迷來說,期待的不僅是更環保的未來,還是那種駕駛電動車的全新感受——靜悄悄地享受速度與激情,這就是未來的駕駛樂趣!

Volvo Cars 8 月全球銷量增長 3%


Volvo Cars 於8月錄得全球銷量52,944部,較去年同期增長3%。這次銷量增長主要由歐洲市場的全電動車型強勢表現帶動,而中國市場則面臨更多挑戰。

該公司電氣化車型(包括全電動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7%,佔該月總銷量的47%。其中,全電動車型佔了25%的銷量比例。

截至8月底,Volvo Cars 今年1至8月的全球總銷量達到498,464部,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

Volvo Cars 首席商務官兼副CEO Björn Annwall 表示:「能夠以持續的銷售增長結束8月,這是一個好現象。我們擁有強大的品牌,並且在我們的車型陣容中看到穩定的消費者興趣。歐洲市場的表現尤其令人鼓舞,我們的電動車銷量繼續快速增長,尤其是EX30 表現出色。」

在歐洲,8月銷量達到21,119部,較去年同期增長32%。Volvo Cars 的電氣化車型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52%,電氣化車型在8月佔歐洲總銷量的73%。

美國市場方面,8月銷量下降了2%,總共售出10,420部。不過,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4%。

至於中國市場,Volvo Cars 8月銷量為12,185部,較去年8月下降了23%。然而,電氣化車型的銷量達到1,233部,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

從數據可以看出,Volvo Cars 在全球不同地區的銷售表現相當分化。歐洲市場對於電動車的接受度大幅提升,而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可能與當地經濟狀況和競爭環境有關。作為車迷,我對於歐洲市場的電動車發展充滿期待,尤其是EX30 的成功,不禁讓人好奇這款車未來會如何在全球市場上再創佳績。但反過來,面對中國市場的挑戰,Volvo Cars 如何應對,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畢竟,市場的浮沉才是品牌韌性真正的試金石。

吉利第三軌 10 星成功發射入軌


民營「中國星鏈」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三個軌道面,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10星方式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十顆衛星狀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由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商業航太企業時空道宇自主建設及運營,星座首軌9星及二軌11星已先後於2022年6月、2024年2月成功發射入軌。隨著第三軌10星順利入軌,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已完成3個軌道面發射部署,在軌衛星達30顆,可實現24小時全球90%區域覆蓋,將正式為海外用戶提供衛星通訊服務。這也是中國商業航太企業首次提供全球用戶低軌衛星通訊服務。


依規劃,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建設規劃分三期進行:第一期部署72顆衛星,實現全球即時數據通信,為全球用戶提供中低速衛星通訊服務,支援全球2億+用戶;第二階段規劃264顆手機直連衛星,支援存量手機直連衛星通信,提供全球商業服務;第三期規劃5,676顆多媒體衛星,提供全球商用低軌寬頻通訊服務。這次三軌衛星成功入軌,標誌著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完成第一期近一半衛星在軌部署,將在今年底實現全球化商業服務,預估2025年底完成第一期建設,實現全球無縫覆蓋。這也展現出吉利建構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的全新進展,將全面賦能使用者出行生活。


近年來,商業航太作為全球競逐的新興產業方向,發展潛力備受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航太作為“新增長引擎”,更首次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吉利控股佈局低軌衛星、建構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的核心,也是實踐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探索,不僅能為人類未來出行領域,如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消費性電子領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應用服務,還能為低空出行、海洋海事、物流運輸、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提供衛星通訊服務。 2023年10月,時空道宇已率先在東南亞佈局星座海外應用,與馬來西亞電信業者 Altel 攜手推動衛星應用服務落地。今年6月,時空道宇在中東阿曼完成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次海外通訊商用部署測試,將攜手多家全球領先的營運商,開啟星座全球化商業應用。這也預示著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已率先實現全球商業化應用服務落地,成為首個在海外實現衛星通訊應用落地的中國商業低軌衛星星座。


作為吉利大出行生態的重要一環,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還能透過衛星通訊、星基高精定位技術,為車輛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提供衛星資料支持,全面提升用戶出行安全性與便利性。目前,時空道宇自研的衛星通訊晶片與高精度定位模組已量產應用,車載衛星通訊終端及高精度融合定位終端率先量產裝車,全面賦能吉利旗下控股吉利、極氪、領克、遠端新能源商用車等品牌的使用者智慧移動體驗。

吉利控股集團將持續推動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建設,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衛星應用服務,不斷夯實智慧出行底層架構,打造開源、開放的未來出行生態。以新能源智慧轉型為核心,吉利控股將持續強化在汽車安全、綠色發展、人機互動、智慧駕駛、車載晶片、低軌衛星等前沿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佈局,積極實踐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為使用者創造超越期待的價值體驗。

無限為 Honda Stepwgn 推出改裝套件


無限(M-TEC)宣布推出全新「Stepwgn」專用的運動型懸掛系統,並已開始接受訂單。這次推出的運動懸掛系統針對兩種車型:e:HEV混合動力版本和傳統汽油版本。兩款懸掛系統的售價均為198,000日圓。


這款懸掛系統的特點是將車高降低約10毫米,讓車輛在轉彎時更加穩定。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減少車輛的側傾(roll),提升過彎時的穩定性,同時保持良好的乘坐舒適性。即使在彎道上,車主依然可以享受精準敏捷的操控體驗。

針對不同動力版本,無限亦作出相應調整,為e:HEV車型與汽油車型分別設計了最合適的彈簧剛性和避震器減震力,確保每款車型都能達到最佳的操控與舒適平衡。


這次無限的運動懸掛系統可以說是專為熱愛駕駛樂趣的車主而設。Stepwgn 本來就以多功能性和實用性著稱,但這款運動懸掛則讓它更具動感。雖然降低了車高,但依然保持了日常駕駛的舒適感,這點十分討好家庭用戶。不過呢,如果你經常駕車上下班或是載着一車小朋友跑來跑去,可能未必會太著重這些運動特性,但對於喜愛偶爾在山路上撒撒野的車主來說,這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Sharp 與 Foxconn 推出 LDK+ 概念車


Sharp與Foxconn(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電動車(EV)概念車型「LDK+」,將於9月17日至18日在東京國際論壇舉行的「SHARP Tech-Day ’24 ‘Innovation Showcase’」技術展示活動上首次亮相。

這款概念車型是基於EV開放平台進行企劃和開發,並得到致力於電動車開發、銷售、售後服務以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的公司「Follow Fly」的協助,展現了Sharp與Foxconn聯手打造的新一代車輛願景。

「LDK+」的設計理念是將車內空間視為「客廳的延伸」,集中於停車時的車內體驗。這款概念車採用了Sharp獨家的AI技術「CE-LLM」、AIoT技術和感應技術,將電動車與居住空間、個人以及能源系統聯繫起來,為用戶帶來舒適且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這部車型的主要特色包括:後座椅可以向後旋轉,當車門關閉後,兩側窗戶內置的液晶快門會隨之關閉,形成一個私密空間。此外,車內的空調和燈光會根據用戶的偏好自動調整,讓每一刻的乘車體驗都感覺如家般舒適。

更令人矚目的是,「LDK+」的後部配置了一個65吋的顯示屏,讓車輛可以變身為家庭劇院、兒童遊樂場,甚至是適合專注工作的遠程辦公空間。車內的設計考慮到了多種生活場景,真正做到一車多用。

此外,這款概念車還搭載了電池儲能系統和太陽能電池,這些設備與整個家庭的能源管理系統相連,通過AI技術實現家庭與EV之間的能源最佳配置。在緊急停電的情況下,這些電池還可以為家庭供電,確保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對於Sharp和Foxconn這次聯手推出的「LDK+」概念車,我感覺這不單純是一部車,更像是一個移動的智慧家居中心,將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移動出行進一步整合。隨著AI技術不斷進步,車輛的功能早已超越了簡單的代步工具,反而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未來的車子可能更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不只是載我們去目的地,也提供了在途中享受生活的可能性。你說,哪天我們在車內煮個飯、開個會,這會不會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潮流呢?

豐田獲得日本經產省認可!推動次世代電池及全固體電池的開發與生產


豐田宣佈,其計劃開發和生產次世代電池(性能版)及全固體電池,並已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經產省)的「蓄電池供應確保計劃」認可。這些電池將用於2026年推出的次世代純電動車(BEV)中。

這次獲認可的計劃,包括由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和Primearth EV Energy生產的次世代電池(性能版),以及由豐田汽車主導的全固體電池的開發與生產。根據計劃,從2026年11月起,這些電池將逐步投入市場,生產能力預計達到每年9GWh。整個項目投資總額約為2450億日圓,當中獲得政府高達856億日圓的資助。

經產省制定的「蓄電池供應穩定確保方針」是基於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將蓄電池列為重要物資,旨在通過加強蓄電池、材料及製造設備的生產基礎,確保日本蓄電池產業的穩定發展。由於蓄電池行業是一個裝置密集型產業,需要大型設備及大規模投資,為了支持整個供應鏈,包括設備行業及材料製造商等,政府決定提供這項支持。

豐田汽車表示,他們將繼續推進日本的電池開發和生產,不僅促進日本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還會加強蓄電池的生產基礎,並通過提升電池的競爭力,提高電動車的產品實力。他們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多重技術路徑實現碳中和。

看到豐田在電池技術上的進展,真的令人期待!電動車的未來發展離不開電池技術的突破,尤其是全固體電池的引入,有望徹底改變我們對電動車續航和充電時間的看法。對於像我這樣喜愛駕駛體驗的人來說,更高效的電池意味著更輕巧、更靈敏的車輛表現,這不僅僅是環保,更是為駕駛者帶來的樂趣。希望這些技術能夠早日量產,讓我們能夠親身體驗到這種全新感受。

NIO 在 2024 年 8 月交付了 20,176 輛電動車

Screenshot


在2024年8月,NIO(蔚來)交付了20,176輛電動車,連續四個月達到20,000輛的交付量。當中包括11,923輛高端智能電動SUV,及8,253輛高端智能電動轎車。今年截至2024年8月,NIO共交付了128,100輛車,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5.8%。截至2024年8月31日,NIO的累計交付量已達577,694輛。

從這數據看來,NIO的發展勢頭相當強勁,特別是在電動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能夠保持這種增長實屬不易。連續四個月保持超過20,000輛的交付量,反映出NIO的市場需求穩定,並且品牌在高端電動車市場逐步站穩腳跟。

Kimi Antonelli 將於 2025 年與平治 F1 車隊 George Russell 搭檔


多次奪得大獎賽冠軍的George Russell將在2025年迎來一位新搭檔年僅18歲的Andrea Kimi Antonelli。Mercedes-AMG PETRONAS F1車隊近日公布了2025年全新車手陣容,Antonelli將從FIA F2晉升至F1,並與Russell並肩作戰。這位年輕車手正如當年的Russell一樣,從車隊的青年計劃中脫穎而出。

Mercedes-AMG PETRONAS F1車隊的領隊兼CEO Toto Wolff評論道:「我們的2025年車手陣容集結了經驗、天賦、青春以及純粹的速度。我們對George和Kimi這對組合充滿期待,他們不僅各自具備卓越的駕駛技術,還能作為一個團隊共同成長。我們這個新陣容將揭開車隊故事的全新篇章,這也證明了我們青年培訓計劃的強大實力,以及我們對內部培養人才的信心。


「George已經證明了自己是世界頂尖車手之一。他不僅速度快,還非常穩定和決心十足,同時他也在車隊內成長為一位出色的領袖。而Kimi也持續展現出在這項運動頂級舞台競爭所需的天賦與速度。雖然F1是他的一大跨越,但他今年在F1測試中的表現已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會在他學習的每一步都給予支持。George是他學習和提升技藝的理想隊友。我相信兩人將對我們在賽道前列的努力做出巨大貢獻。」

George自2017年加入車隊青年計劃後迅速崛起,橫掃單座方程式賽事,並在初次參加GP3和F2賽事時便奪得冠軍。經歷了在Williams車隊的三年精彩表現後,他於2022年被提拔為Lewis Hamilton的隊友,並在2020年巴林大獎賽代表Mercedes的亮相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2023年,他在聖保羅大獎賽奪得了首個F1冠軍,並在奧地利取得多場勝利。

George表示:「我對於2025年與Kimi成為搭檔感到非常興奮。他在青年方程式的成績非常出色,晉升F1絕對是實至名歸。他是一位極具天賦的年輕車手,同樣來自我們的青年計劃。我期待能運用我自己的經驗,指導他如何適應F1這個全新的挑戰。我記得Lewis在我作為年輕車手時給予我的幫助,也希望能像他一樣,幫助Kimi成長。」

「作為一個團隊,我們正積極地為明年奮鬥,並且在賽道上取得了不少進展。我們努力將所有拼圖都拼合起來,為爭奪世界冠軍做準備。這是一段令人興奮的旅程,我相信我和Kimi能夠繼續推動車隊向前發展,實現我們的承諾。」


另一方面,Kimi在低級別賽事中已經展現出驚人的成績,自2019年以12歲之齡加入Mercedes青年計劃後,他在卡丁車賽事中屢獲佳績,包括奪得FIA卡丁車歐洲錦標賽和WSK Euro系列賽冠軍。隨後,他進入單座方程式賽事,在2022年奪得了ADAC和意大利F4冠軍,並在2023年取得了Formula Regional European Championship的冠軍。

2024年,Kimi正式升級至FIA F2賽事,並在賽季中已取得兩場勝利,其中包括在布達佩斯的精彩正賽表現。

Kimi表示:「能夠成為2025年Mercedes車隊的正式車手,與George並肩作戰,這真是夢寐以求的感覺。從小到大,我一直以進入F1為夢想。非常感謝車隊在我職業生涯中的支持,以及他們對我的信任。雖然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但我已經準備好迎接這個機會。我會全力以赴,為車隊帶來最佳的表現。」

「與George成為隊友也讓我感到非常興奮。他和我一樣,都是從車隊青年計劃走出來的,我對他有著極大的敬佩。他速度極快,多次奪得大獎賽冠軍,也已經幫助我在駕駛技術上有所提升。我期待能向他學習,並共同在賽道上展現出色的表現。」

Mercedes-Benz AG非執行主席兼CTO Markus Schäfer補充道:「這是車隊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為2025年揭曉了全新的車手陣容。我們將在明年開啟車隊故事的新篇章,並擁有一個絕佳的搭檔組合。」

「George作為多次大獎賽冠軍,已經成長為頂級車手。看著他從車隊青年計劃中一步步成長,並在F1中站穩腳跟,成為車隊的領袖,真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Kimi同樣是一位出色的內部培養人才,他在青年級別賽事中的表現極為亮眼,速度令人讚嘆。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他明年駕駛Mercedes F1賽車,讓他的天賦在賽道上閃耀。」

對這對新老搭檔的組合感到非常期待。Russell的成熟穩重與Antonelli的青春活力,相信可以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尤其是Antonelli這位年輕車手,他從卡丁車到方程式賽事都展現出了過人的實力,未來的表現絕對不容小覷。我不禁想起當年Russell剛進入F1時的青澀模樣,如今他已經成為賽道上的巨星,而Antonelli會不會是下一顆閃耀的新星呢?總之,無論如何,我們都值得期待Mercedes在2025年賽季的表現!

Opel Movano HYDROGEN 在2024 IAA交通展全球首發

Screenshot


全新Opel Movano Electric已經可以作為電池電動車訂購,然而,Opel現在將開啟大型廂車的新篇章。全新Opel Movano HYDROGEN將於2024年9月16日至22日,在德國漢諾威的IAA交通展進行全球首發。透過這款氫燃料電池車型,Opel將展示如何將創新驅動技術與高效能結合,使其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色。全新Movano HYDROGEN可以在WLTP標準下達到約500公里的本地零排放續航里程,並能在不到5分鐘內完成加氫,繼續保持與其他Movano版本一樣的靈活性與裝載空間。

Opel早前推出的Vivaro HYDROGEN已經展現了如何以零本地排放駕駛長距離車程,並不浪費加氫時間。現在,這款創新驅動系統也進入了Opel輕型商用車(LCV)系列的最大車型——Movano HYDROGEN。透過氫燃料電池驅動及插電式電池的組合,全新Movano HYDROGEN可在WLTP標準下行駛約500公里,並能在5分鐘內完成加氫。這輛車配備的電動馬達提供110千瓦(150匹馬力)的功率,以及最大410牛頓米的扭矩。車上的11千瓦時鋰電池在起步或加速時提供輔助動力,確保燃料電池系統始終處於最佳運作狀態。

這款混合動力系統還有另一大優勢:制動能量可以通過電動馬達作為發電機回收,並轉化為電力儲存到電池中。整個驅動技術及氫氣罐都以節省空間的方式設計,使廂車在日常使用中毫無妥協。全新Movano HYDROGEN完全保留了其作為靈活貨物載體的優勢,根據不同車型版本,最多可容納17立方米的貨物,並承載最多1,370公斤的載重。

看到這款Movano HYDROGEN,讓我不禁感慨汽車科技的迅速發展。氫燃料電池技術不僅為環保提供了強力的支持,還解決了傳統電動車在續航及充電時間上的痛點。特別是這種商用車型,500公里的續航和快速加氫的特點,真是完美結合了工作效率與環保需求。作為一個愛車之人,我真的好期待看到這款車在香港道路上行駛,不知道香港的基建是否也會同步跟上,為這類新科技提供更多加氫站?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需要一點勇敢的創新和期待!

Polestar 在英國大膽擴展市場

Screenshot


Polestar 英國目前正在發展其銷售模式和零售網絡,以反映其在英國市場的快速增長,現時已有超過30,000輛Polestar行駛於英國道路上。隨著兩款全新豪華電動SUV,Polestar 3和Polestar 4的推出,Polestar亦同步推進其銷售模式和零售網絡的擴展計劃。

Polestar UK的總經理Matt Galvin表示:「透過與新合作夥伴和現有夥伴擴展我們的零售業務,將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客戶。藉著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和擴展計劃,我們將進一步發揮我們強大的品牌優勢和日益豐富的車型陣容。」

英國是Polestar首批採用非傳統代理銷售模式的歐洲市場之一,此舉符合其強化的商業計劃,目標是在明年實現盈利增長。Polestar的英國零售夥伴將能夠積極參與每個Polestar Space的銷售,從而提升客戶的整體體驗。消費者仍然可以在線配置和訂購Polestar,同時亦可以通過日益擴大的Polestar Space網絡進行購買,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擁有一輛Polestar。現時,英國市場共有9個Polestar Space提供服務。

Galvin續稱:「自2020年推出以來,我們已經向英國客戶交付了超過30,000輛Polestar 2電動轎跑。隨著我們銷售模式的發展和零售網絡的擴展,這是繼續鞏固Polestar品牌地位的自然一步,尤其是我們兩款全新豪華電動SUV Polestar 3和Polestar 4即將交付。」

未來18個月內,Polestar UK計劃將現有的9個Polestar Space擴展至17個,以支持其未來幾年的產品推廣計劃。

Waylands集團CEO John O’Hanlon表示:「Waylands與Polestar的新協議將讓我們能夠加強與現有和未來Polestar客戶的互動,並幫助我們更詳細地管理客戶的整個購車過程。我非常期待隨著Polestar 3和4的到來,採用這一新策略。」

放眼全球,Polestar已經在27個市場向客戶交付了超過160,000輛車,並計劃在2025年進一步擴展至法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泰國和巴西等七個新市場,這將通過當地分銷合作夥伴來實現。

說到Polestar,相信大家對這個品牌已不陌生,特別是在香港這個電動車市場日漸成熟的環境下,它的低調奢華設計和卓越的性能,已經俘虜了不少追求高質素生活的車迷。這次Polestar在英國的大規模擴展計劃,正顯示了品牌的雄心壯志。看來,未來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將會愈加激烈,而作為車迷的我們,當然期待更多新車型的登場,畢竟,有更多選擇才能讓我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輛。

BMW 在英國安裝首個「靜態」風能系統

default


BMW集團今日宣布,在位於牛津的MINI生產工廠內,安裝了英國首個「靜態」風能系統。這套系統由Aeromine Technologies設計,運用了創新的低影響技術,無需可見的移動部件,就能夠利用風能來生產潔淨能源。牛津工廠將作為這項尖端技術的試驗基地,評估其提升能源效率的潛力,並有望應用到BMW集團全球的生產基地及英國的商業建築上。

這項全新能源創新項目屬於BMW Startup Garage計劃的一部分。該部門專門支援早期階段的初創企業,協助他們開發前沿技術。這項計劃主要針對功能性產品進行測試,無論是試驗品還是原型,並在試點項目中將這些初創企業早期引入成為供應商。BMW Startup Garage並非以風險投資形式參與,而是擔任客戶的角色,成為這些初創企業的「風險客戶」。


Aeromine Technologies設計的風能單元安裝在建築物的邊緣,面向主要風向。其設計特色包括翼狀垂直空氣動力裝置,通過產生真空效應將空氣抽入內部的推進器,以此生成潔淨電力。與傳統風力發電機不同,Aeromine的無葉片設計可以將噪音及振動降至最低,不會對建築物及周圍環境造成干擾,並且對鳥類等野生動物的影響也相對微小。此外,該裝置採用高耐用性及可回收材料製成,符合BMW集團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策略方向。

對於BMW這次選擇試驗Aeromine Technologies的「靜態」風能系統,實在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進步。作為汽車發展的領導者,BMW明顯不單只注重車輛的性能,亦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走在前端。香港地少人多,樓宇密集,這種無葉片風能技術似乎也挺適合香港的環保發展。試想像,未來我們的高樓大廈頂部安裝這些裝置,不僅不影響景觀,還能夠減少電費,真是一舉兩得!期待這項技術能夠早日普及應用,也許我們下次走在街上,聽到的不是風力發電的噪音,而是安靜的未來能源。

勞斯萊斯推出 Phantom Scintilla 專屬典藏版:致敬「歡慶女神」


一個多世紀以來,「歡慶女神」一直是優雅品味和成就的象徵,並成為從音樂、攝影,以至到視覺作品在內無數藝術成果的靈感之源。 2024年正值勞斯萊斯汽車慶祝品牌誕生120週年,並以華麗非凡的Phantom Scintilla專屬典藏版,向其永恆的繆斯女神致敬。這款耀世之作基於Phantom Extended創作而成,該車型也是為客戶締造專屬定製傑作的完美畫布。 Phantom Scintilla專屬典藏版頌揚了「歡慶女神」的靈動之美、優雅之姿和不凡傳奇。

勞斯萊斯Phantom Scintilla全球僅限量十輛,全車優雅靈動的設計引發觀者聯想到「歡慶女神」令人驚艶的優美瞬間:其精緻華美的內飾設計靈感汲取自當汽車悄然駛過時,女神隨風而起的翩然衣袂。


高貴典雅的Bespoke高級定製刺繡作品貫穿整個內飾設計,栩栩如生地演繹出「歡慶女神」的優雅靈動,而這一主題在精美繁複的「藝境藏珍」Gallery作品中展現極致。精心雕琢的設計元素喻示著「歡慶女神」雕像最初的,並與帕里安大理石(Parian Marble)息息相關的靈感來源:2000年前,一位古典希臘時期的佚名天才正是使用這一著名材質,雕刻出了《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藝術作品。同時,當Claude Johnson最初創造勞斯萊斯車標形象「歡慶女神」時,這項偉大作品也帶來了非凡的靈感啟蒙。

勞斯萊斯Phantom Scintilla的命名來自拉丁語中的「火花(Scintilla)」一詞,描述了一種瞬息即逝的耀目爍光。這項命名既蘊含了前文所述古希臘雕像作品令Claude Johnson構想車頭雕像時迸發靈感的瞬間,也詮釋了當每一輛勞斯萊斯經過時,「歡慶女神」所體現出的靈動優雅——美之萌生只須臾一瞬,驚艷感受卻永恆留駐。


1910年,勞斯萊斯董事總經理Claude Johnson委託雕塑家兼插畫家Charles Sykes為勞斯萊斯創作車頭雕像。當時,Johnson對這一形像已有了初步的靈感構想:在一次巴黎之旅中,Johnson參觀了羅浮宮並對公元前190年的古希臘大理石雕像作品《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Sykes認為雕像過於威嚴磅礴,作為車頭雕像的創作主題並不完全適用。而由於經常乘坐Silver Ghost,他認為一個更加細膩、靈動的人物形象能更加恰如其分地表達勞斯萊斯的優雅、靜謐及其不露聲色的力量感。當今更普遍的看法是,Sykes以Lord Montagu的秘書兼情人Eleanor Thornton為靈感創作了後來的「歡慶女神」。在創作Phantom Scintilla時,勞斯萊斯Bespoke高級定製部門回溯了Johnson的靈感之始,並引入全新材質,微妙地詮釋了《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攝人心魂的美好形象。

享譽全球的雕塑作品《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由帕里安大理石雕琢而成,這一材質是古典時期希臘帕羅斯島(Paros)上所開採的一種紋理細密的白色大理石。帕里安大理石以晶瑩純淨和獨特異彩聞名,可使光線穿透數厘米的深度,使其由內而外地散發光澤。


Phantom Scintilla的「歡慶女神」雕像採用了陶瓷材質,並細膩巧妙地摹繪出帕里安大理石的獨特紋理,同時保留了「歡慶女神」為人熟知的女性特質和靈動之美——這一勞斯萊斯車頭雕像設計終於將Johnson與Sykes的理念融為一體。

Phantom Scintilla最為引人注目的核心設計是「藝境藏珍」Gallery中的Bespoke高級定製作品,寬度橫跨至整個中控前飾板區域。這部作品被命名為「星之脈動」,由七條「絲帶」組成,每條「絲帶」都由實心鋁錠單獨銑削製成,並採用與「歡慶女神」相同的、紋理細膩的陶瓷飾面。 「絲帶」邊緣打磨拋光至鏡面光澤,使其在光線的照射下流光溢彩,更富動感。


在車內手套箱中的浮雕飾板上,鐫刻有Claude Johnson對勞斯萊斯車頭雕像最初的設計理念。這些字句書寫於1910年,但完美詮釋了Phantom Scintilla專屬典藏系列作品的精髓:「Speed with silence, the absence of vibration, the mysterious harnessing of great energy, and a beautiful living organism of superb grace(迅無聲,穩無痕,駕馭極盛於秘境,展至雅於大美)」。

Phantom Scintilla所搭載的Bespoke高級定製星光車頂以動態效果演繹出「歡慶女神」的翩然衣袂。 1,500顆光導纖維「星星」均由手工定位並鑲嵌為獨一無二的圖案,透過依次點亮的動態效果增添了靈動的車廂氛圍。Bespoke高級定製星光車頂作品中還精心佈置了4,450個採用更大直徑的打孔設計,令觀者可以一睹車頂下方金屬銀色的織物材質,營造出細膩微妙的光影交錯效果。


拋流暢靈動的設計也延伸至後排餐桌上,精美巧妙的圖案呼應了「歡慶女神」的飄逸舞姿。這款圖案在高光彩虹飾面之上採用了遮罩技法繪製,再經由手工打磨後塗覆啞光飾面,打造出兩種色彩微妙交相變換的視覺效果。整個木飾套件以Arctic White為基調,並覆以融入彩虹金屬顆粒的清漆。要達到完美效果,工匠需要在木飾套件上噴塗多達19層漆面,每輛車的木飾套件噴漆工藝均歷時超190個小時。

這專屬典藏系列的名稱鐫刻於車內拋光不鏽鋼踏板上。每輛Phantom Scintilla均配備Bespoke高級定製車套。

勞斯萊斯Phantom Scintilla專屬典藏系列僅透過勞斯萊斯全球專屬定製中心預訂。

Nissan Serena e-Power 設計周到


盒形多人客車有「坐」和「用」這兩大種類,較豪華的「坐」者,以乘坐享受和氣派為設計目的,有如豐田 Alphard/Vellfire、Lexus LM,售價 80 幾至 100 多萬元;40 萬元左右的「用」者,講求車廂的實用和靈活性,通常座椅和尾門可以「反轉再反轉」,向來有豐田 Noah、本田 StepWGN 和日產 Serena 這三大。面前的這部是日產全新的 Serena,車系繼續只有 e-Power 動力系統一款,即用電油引擎作發電機的摩打驅動方式–版本,有賣 $356,044 的 X-Grade 和 $406,045 的這部 Highway Star。車子的駕駛玩法、座椅安排、便利設施與之前差不多,新車當然有更入時的外形和以顯示屏為主的錶板設計。


新 Serena 採用第二代 e-Power 動力系統,其原理、操作和用法與以往一樣,起步時摩打由電池供電,引擎靜止,一般行駛時引擎撻著為電池充電,大油加速時引擎改為直接發電給摩打用,引擎同樣是永世不會有機會直接驅動車輪,同是3汽缸的電油引擎現由 1.2 升改為 1.4,動力更大,運轉更順,2,000 轉時的聲浪只有上代一半,系統會盡量在速度高和路噪較大的環境下才撻著發電,好讓慢速時熄 Engine 保持車廂寧靜,引擎本身有 98 匹/123 牛頓米輸出,不過這對你、我和車轆都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摩打輸出則由上一代的 136 匹/32.6 公斤米(約 320 牛頓米)變為 163 匹/315 牛頓米扭力,扭力少了一點,平均耗油量 19.3km/L,話說比上代慳 7%。


新車的體積與舊款差不多,這裡那裡長了、短了幾 mm 不提好了,型格得多的車頭設計,電鍍格格以「V」字排列砌出「V-motion 鬼面罩」,三粒 LED 細燈、大燈和高燈收藏在之內,頭燈組後的黑色裝飾處有「Serena」凹字,四條窗柱同是最尾的D柱向上剔起,與前一樣,尾燈有「L」形紅燈燈條和三粒指揮燈在內,鐵盒形 MPV 來說算是「靚仔」;12 款車身顏色中有 8 款新出,其中 4 款是 Two-tone 雙色。兩個顯示屏幕併合成為一塊闊屏幕的錶板設計,儀錶有兩款圖案可選:圓形電錶和速度計、橫形電錶和油缸錶,中間可揀顯示動力流程、「車仔跟線」、耗油量,圖案相當美觀,各安全系統設定、氣氛燈光暗等都在儀錶內進行,中台屏幕其實只有泊車鏡頭看,沒有其他玩意;所說的安全系統有前方自動煞車 AEBS、前撞警示 FCW、離線警示 LDW、離線扭軚輔助 LDP、盲點有車警示 BSW、智能巡航 ICC、360 度泊車鏡頭 IAVM、車尾障礙物警示 MOD。中台控板出現日產首次有的按鈕式轉波制,取代舊款的波棍,在黑玻璃內以 LCD 顯示的冷氣控板同樣是美觀得很。


車子一如我們試過的 e-Power 汽車,踩油起步時寧靜地隨隨上路,在有需要充電時,引擎「打個冷震」撻著,3 個汽缸會根據速度而改變轉數,但像活在平衡時空中對驅動車子沒有影嚮,我們會形容有點似 CVT 無段變速波箱踩至「嘩嘩」聲但又不多肯去的模樣,盡油加速時引擎由充電角色轉為直接供電,有較大加速率,車子整體來說不算快但夠用是了。影嚮駕駛反應的有四個地方,放在中控台最遠左手邊的「EV」和「e-Pedal」制、落斜B波制,和放在右膝前即錶板下方的 Drive Mode 按鈕,有Standard、Eco 和 Sport模式,它們除了影嚮油門反應外,用 Sport 和 Eco 時有較大拖慢充電反應,拖慢率其實與 B 波差不多,要側身向左撳的「EV」制顧名思義是強制熄引擎的電動模式,行至不夠電時引擎仍是會撻著,「e-Pedal」就是一隻腳控制加速和拖慢。車子一如既往,自行充電得頗快,落幾個斜、拖幾次慢,便見電量由一半升至大半,又可以玩「EV」模式。軚盤輕漂、行車拋浮都是一貫日式 MPV 的行車感覺。今代 Serena 加有隔音玻璃,前火牆加厚,圍繞車廂有更多隔音物料,進一步增加行車寧靜程度,然而這類多檯又多櫈的多人車,通常行車中難免有點部件撞擊的「砰砰澎澎」聲。
 

Serena 可以「反轉再反轉」的地方大至如前,三排座椅最多可以 2+3+3 坐 8 人,新設計的座椅更加吸震,座椅物料防水,前座有多 120mm 腳位,前排如常有「窗台」式開揚視野,中排的中座現可以摺成手枕/儲物盒在前至中排間趟動,中排座椅同樣可向左右趟,分開為獨立座椅時可剩出中央走廊,尾排同可各自棟起騰出平坦的行李箱,尾排在牆邊有杯格、充電插頭、趟門電制;雙趟門可腳控打開,B 柱有扶手方便上落,門內有手動窗簾,後排天花有獨立冷氣控制和風口,全車有 10 個杯架、7個插電話的口袋、4 張摺檯、6 個 USB 插頭。之前叫 Dual Back Door、現稱 Dual Tailgate 的尾門同樣是上截玻璃可獨立揭開,方便車尾面對窄位時可以取物。整體來說 Serena 繼續是一部照顧周到,座椅靈活,智能安全,自攜電源上路的重要 MPV。


四條窗柱同是最尾的D柱向上剔起,尾燈有「L」形紅燈燈條和三粒指揮燈在內。


現稱 Dual Tailgate 的尾門同樣是上截玻璃可獨立揭開,方便車尾面對窄位時可以取物。


系統會盡量在速度高和路噪較大的環境下才撻著發電,好讓慢速時熄 Engine 保持車廂寧靜。


今代加有隔音玻璃,前火牆加厚,圍繞車廂有更多隔音物料,進一步增加行車寧靜程度。


新設計的座椅更加吸震,座椅物料防水,前座有多 120mm 腳位,前排如常有「窗台」式開揚視野。


中排座椅同樣可向左右趟,分開為獨立座椅時可剩出中央走廊;雙趟門可腳控打開,B 柱有扶手,門內有窗簾。


尾排同可各自棟起騰出平坦的行李箱。


尾排在牆邊有杯格、充電插頭、趟門電制;全車有 10 個杯架、7 個插電話的口袋、4 張摺檯。


中排的中座現可以摺成手枕/儲物盒在前至中排間趟動。


儀錶有兩款圖案可選:圓形電錶和速度計、橫形電錶和油缸錶,中間可揀顯示動力流程、「車仔跟線」、耗油量,圖案相當美觀。


引擎會根據速度而改變轉數,但對驅動車子沒有影嚮,有點似 CVT 無段變速波箱踩至「嘩嘩」聲但又不多肯去的模樣。


安全系統有前撞警示和自動煞車、離線警示和扭軚輔助、盲點有車警示、車尾障礙物警示。


Sport 和 Eco 時有較大拖慢充電反應,「e-Pedal」可玩一隻腳踏控制加速和拖慢。


中台控板出現日產首次有的按鈕式轉波制,有 B 波落斜,「EV」和「e-Pedal」制放在最遠左手邊。


放在右膝前即錶板下方的 Drive Mode 按鈕。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三汽缸 + AC電摩打
排氣量:1,433cc
最大馬力:引擎 – 98 匹/5,600 轉時,摩打 – 163 匹
最大扭力:引擎 – 123 牛頓米/5,600 轉時,摩打 – 315 牛頓米
波箱設計:單一減速齒
體積:4,765 X 1,715 X 1,870mm
重量:~1,790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406,045 起
網址:http://www.nissan.com/
查詢:2262 1088(Honest Motors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推薦內容:Car1.hk「首選汽車 2023」名單公開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Mercedes-Benz GLB 250 4MATIC 硬淨小改


平治 4、50 萬元的入門 SUV 有斜尾的 GLA 以及車身較長的方尾 GLB,GLB 在 2019 年推出時是平治首部有三排座椅可載 7 人的小形車,隨 GLA 上年小改過後,GLB 當然也得跟隊小改,車子小改之處與 GLA 差不多,除例行的泵把、燈組改動外,屏幕改用最新版本 MBUX 系統,電油引擎的輕混能系統改用 48V 電力系統;測試的乃 250 4MATIC 四驅型號,售價 $549,000。


小改 GLB 的頭泵把改為有兩個「梯形」左右假風口和下方銀色頭唇,沒有了之前有四格的銀色下巴護片,有「星星」圖案的鬼面罩與 GLA 一樣有一條銀色刀片裝飾,之前有四條,頭燈由之前的「7」字指揮燈改為「一」字眉,之下有兩粒 GLC 和 GLE 也有的橢圓形日行燈燈粒,大燈變為長方形一格格,尾燈的紅燈圖案由兩個長方形改為兩條「等如」(==)形,尾泵把有新設計銀色裝飾、較大格的 Diffuser 和橢圓形排氣喉咀,輪圈循例是新設計,車身顏色跟 GLA 小改一樣新增 Spectral Blue 藍色。


GLB 的車廂一向在錶台、中橋兩旁和門手柄設有粗獷感的鋁飾件來帶出越野味道以及與 A 和 B-Class 有較大區分,同樣棟在錶台上的闊屏幕錶板現改用新版 MBUX 系統,無需講「Hey Mercedes」可啟動個別功能,由 Mercedes me app 啟動的網上功能,語音助理的對話和學習能力更強,懂得記錄用者的常用設定或行車路線來認識他們的習慣。儀錶由之前跟 Drive mode 變色的四個圓錶改為有黑白色的「Classis」、紅色圈的「Sport」、只得兩個框的「Understated」、「泥地」越野顯示、「車仔跟線」輔助模式、「入廠維修」提示。中屏幕內可撳出64色氣氛燈、耗油量、「車仔」狀況、馬力/扭力輸出「心電圖」、同樣的「泥地」越野資料、Dynamic Select 行車反應系統。中橋與 GLA 一樣經簡化,之前的「滑鼠」現改為膠兜一個和剩下 Dynamic Select 制、音量大細和泊車鏡頭按鈕,其他之前在「滑鼠」旁的按鈕分散擺放到新的四柱軚盤和屏幕去。增加了功率的充電插頭有多一個USB-C座,所有插頭有光發出。Progressive 設備車款有黑色、Macchiato beige 米色和 Sagegrey 灰色車廂色調可揀。作為 7 人車,GLB 的座椅安排並沒有因為小改而有所不同,原廠屬 Option、香港當 Standard 的兩張後排座椅,設有中央杯架、窗邊氣袋、牆邊膠兜和 USB 插頭,腳位要視乎中排佔位多少;從尾箱拉動椅背的手抽可將它摺低至與行李箱平齊;進出後排要將手動的中排移前和摺低椅背,但只剩出的小小夾角要你想想辦法怎樣方便自己擒出擒入了。中排座椅各有 7 格椅背角度調節,亦可大半/細半的前後趟動 140mm,中橋與 B-Class 一樣有冷氣出風口、儲物架、小抽屜和 USB 插頭。包至車底的車門能避免門檻積上污泥,減少上落時弄污褲管。


這部「250」型號採用的 2.0 升渦輪增壓4汽缸引擎與「200」同屬「M 260」引擎家族,GLA 上年小改時全部改用 48V 輕混能系統,BAS 皮帶帶動撻火器/發電機容許熄引擎滑行、減速和制動時給 48V 和 12V 兩組電力系統充電、加速時提供 14 匹/150 牛頓米「EQ Boost」動力輔助,引擎同有 224 匹和 350 牛頓米輸出,車子 0-100km/h 加速7秒,比小改前(6.9秒)慢了 0.1 秒,每踩油有要等的 Turbo Lag,引擎聲浪與 A 250 一樣「grrr…grrr…」聲。Dynamic Select 反應系統除 Eco、Comfort、Sport 和 Individual 模式來改變引擎/波箱快慢、懸掛軟硬、軚盤輕重和 ESP 反應、排氣大細聲外,SUV 車系特有 Off-Road 模式,能憑後軸的多碟離合器將四驅分動由 Comfort 和 Eco 模式時的 80:20 和 Sport 時的 70:30 改為越野用的 50:50。落斜有 DSR(Downhill Speed Regulation)可以在 2-18km/h 間自動夾 Brake 慢爬。主動安全系統只有 Active Brake Assist 前方自動煞車。車身比 GLA 長的 GLB,行駛感覺稍比前者舒服,「Comfort suspension」懸掛伸縮反應柔軟,在 SUV 的較高重心下掟彎,不需很高速度便響起胎來。車子繼續是平治入門 SUV 中較大件、較實用、較舒服的一部。


GLB 在中控台、中橋兩旁和門手柄設有粗獷感的鋁飾件來帶出越野味道,闊屏幕錶板現改用新版 MBUX 系統。


中排座椅各有 7 格椅背角度調節,亦可大半/細半的前後趟動 140mm。


進出後排要將手動的中排移前和摺低椅背,但只剩出的小小夾角要你想想辦法怎樣方便自己擒出擒入了。


從後拉動手抽可將椅背摺低至與行李箱平齊;後排設有杯架、窗邊氣袋、牆邊膠兜和 USB 插頭,腳位要視乎中排佔位多少。


車子 0-100km/h 加速 7 秒,每踩油有要等的 Turbo Lag,引擎聲浪與A 250一樣「grrr…grrr…」聲。


中屏幕內可撳出 64 色氣氛燈、耗油量、「車仔」狀況、馬力/扭力輸出「心電圖」、Dynamic Select 行車反應系統。


4MATIC 四驅的儀錶和屏幕特有「泥地」越野資料顯示。


Individual 模式可自定改變引擎/波箱快慢、懸掛軟硬、軚盤輕重和 ESP 反應、排氣大細聲。


主動安全系統只有 Active Brake Assist 前方自動煞車。


落斜有 DSR(Downhill Speed Regulation)可以在 2-18km/h 間自動夾 Brake 慢爬。


儀錶圖案有「Classis」、紅色圈的「Sport」、得兩個框的「Understated」、「泥地」越野、「車仔」輔助模式、「入廠維修」提示。


用 Off-Road 模式時四驅分動會由 Comfort 和 Eco 的 80:20 和 Sport 的 70:30 改為越野用的 50:50。


「M 260」引擎在 GLA 上年小改時全部改用 48V 輕混能系統,有 14 匹「EQ Boost」動力輔助,「250」引擎同有 224 匹和 350 牛頓米輸出。


中橋與 GLA 一樣經簡化,之前的「滑鼠」現改為膠兜一個和剩下 Dynamic Select 制、音量大細和泊車鏡頭按鈕。


尾燈的紅燈圖案由兩個長方形改為兩條「等如」(==)形。


新泵把有「梯形」假風口和銀色頭唇,鬼面罩與 GLA 一樣有一條刀片裝飾,指揮燈由之前「7」字改為「一」字眉。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汽缸渦輪增壓引擎
排氣量:1,991cc
最大馬力:224 匹 / 5,500 轉時
最大扭力:350 牛頓米 / 2,000-4,000 轉時
波箱設計:8 速雙離合器自動波箱
體積:4,634 X 1,834 X 1,692mm
重量:1,690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549,000 起
網址:http://www.mercedes-benz.com.hk/k
查詢:2895 7339(Zung Fu Company)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推薦內容:Car1.hk「首選汽車 2023」名單公開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Aston Martin Vanquish 傳奇回歸


全新旗艦車型迎來傳奇Vanquish名號的強勢回歸,新車擁有5.2公升V12雙渦輪增壓引擎,輸出高達835匹馬力及1000牛頓米、極速達 214mph(約345km/h),Aston Martin量產車中的最高極速。Aston Martin慶祝品牌111年歷史,隆重宣佈其最具代表性的車款Vanquish回歸。作為Aston Martin前置引擎跑車系列中的旗艦車型,全新Vanquish集結了品牌的卓越工程技術,以極致風格延續這個傳奇血脈。


Vanquish的亮點包括一台強大的V12引擎、擁有最新技術的專屬底盤、碳纖維車身及內飾,這些都重新定義了現代豪華的標準。每年僅限量生產1000台,這款象徵超豪華的車型勢必會繼續在市場上稱霸。



動力方面,Vanquish搭載全新5.2公升雙渦輪增壓V12引擎,輸出高達835匹馬力及1000牛頓米扭力,性能表現達到了新標準,最高時速214mph(約345km/h),成為Aston Martin史上最快的量產車。這一切得益於引擎內燃過程的精細調校,在確保極致性能與效率的同時,亦符合全球市場的最新排放法規。

在底盤方面,Vanquish經過細緻調校,擁有前所未見的動態平衡表現,配合最先進的動力傳動系統、底盤及煞車控制系統,這款車不僅能輕鬆應對長途旅行的舒適需求,更能提供超跑般的精準操控與沉浸式駕駛體驗。Vanquish的最終傳動比為2.93:1,經過專門調校以提升極速表現,並進一步強化換檔速度及駕駛體驗,帶來更佳的互動感及操控樂趣。



限量發售的全新Vanquish現已開放訂購,首批交付預計在2024年第四季開始。當你駕駛這輛車時,將會體驗到何謂真正的極致駕馭。


看到Aston Martin這次的Vanquish回歸,真的感覺到品牌對於跑車的執著和野心。835匹馬力、1000牛頓米的數字,看似瘋狂卻又充滿吸引力,讓人禁不住心癢癢想一試。而這214mph的極速,更是直接挑戰市場上不少頂尖對手。不過,畢竟這是一輛Aston Martin,豪華內飾和操控感受同樣不會讓人失望。這台車不僅是速度的象徵,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喜歡速度與激情的人,絕對不會想錯過。

新一代 Audi Q5 SUV 進化到第三代


新一代的 Audi Q5 SUV 在各方面的性能上都有顯著提升,這些改進從你第一次上車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配合全新的內飾設計,車內空間變得更寬敞,頭部和腿部的活動空間都相當充裕,讓乘客享有舒適的駕乘體驗。


Audi Q5 SUV 特別實用的一點是其可完全調節的後排座椅。後座可以前後滑動及傾斜,視乎需要可以增加尾箱空間或提升後排乘客的舒適度。同時,後排座椅可以舒適地容納三位乘客。當後座完全放倒時,行李箱容積可以增至最多 1,473 公升(視乎車型)。此外,行李箱的遮板可收藏在專設的底板下,這樣既能釋放更多行李空間,也可以確保遮板有一個穩妥的存放位置。

另外,新一代 Q5 的中央扶手下的儲物空間比上一代更大,還有多個小型儲物區,方便放置眼鏡、鎖匙等日常物品。前排中央控制台內更設有 15 瓦功率的無線感應冷卻充電盤,另外在前後排均設有兩個 USB-C 插口。前排的 USB 插口更可選配高達 60 瓦的充電能力,而後排的 USB 插口則能支持高達 100 瓦的充電能力,足以為較大的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提供穩定的電源,即使在行車時也能安全使用。


全新 Audi Q5 SUV 家族基於 Premium Platform Combustion (PPC) 平台,這是一款專為傳統內燃引擎而設的長軸配置平台。所有在市場推出的 Q5 車型均配備了高效的 MHEV plus 技術。全新的 MHEV plus 系統配備 48 伏電系統,能夠支援內燃引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時提升性能和駕駛舒適性。有限度的純電行駛及泊車操作亦變得可能。

這套動力傳動系統中的發電機 (PTG) 可以產生最多 230 牛頓米的額外扭矩,以及 18 kW(24 匹馬力)的動力。48 伏系統同時支持電動空調壓縮機的使用,即使在引擎熄火時,空調仍然可以運行,保持車內舒適溫度,特別是在滑行或等紅燈時更顯實用。


MHEV plus 系統中的鋰鐵磷酸鹽 (LFP) 電池具備 1.7 千瓦時的儲存容量,皮帶啟動發電機的主要任務是啟動引擎並向電池供應電力。而新的動力傳動系統發電機 (PTG) 讓車輛可實現部分電動行駛,減少燃油消耗。在減速過程中,該系統還能將最多 25 kW 的能量回饋至電池中(能量回收)。PPC 平台使得 Q5 系列可以逐步實現輕混合動力電氣化,未來還將推出配備大容量電池和外部充電選項的插電混合動力車型。

在歐洲市場,Audi Q5 SUV 將推出三種引擎版本,隨後會推出更多動力選擇。上市初期,所有版本均標配 MHEV plus 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提供最多 18 kW(24 匹馬力)的額外動力。所有車型均搭載 7 速 S tronic 雙離合變速箱。入門級車型搭載 2.0 TFSI 引擎,輸出功率為 150 kW(204 匹馬力),最大扭矩為 340 牛頓米,並配備前輪驅動。選配 quattro 全輪驅動亦可供選擇。Audi Q5 也提供搭載 2.0 TDI 的 EA288 evo 系列引擎,輸出功率為 150 kW(204 匹馬力),最大扭矩達到 400 牛頓米,並標配 quattro 全輪驅動。在系列中,Audi SQ5 作為頂級車型,搭載 3.0 升 V6 TFSI 引擎,輸出功率達到 270 kW,最大扭矩則為 550 牛頓米。

Audi 呢次新推出嘅 Q5 家族,價錢方面都係走高端路線,尤其是頂級嘅 SQ5,起步價已經接近 83,000 歐元,睇嚟主打都係對性能有要求嘅車迷。不過,作為中型豪華 SUV,Q5 既舒適度同科技感真係值得投資,特別係如果你經常揸車去旅行或者需要多功能嘅日常用車。價錢雖然唔平,但對於鍾意質感同享受駕駛樂趣嘅車主嚟講,呢部車應該都係物有所值!


新一代的 Audi Q5 真係值得一讚,無論係內部設計,定係科技配備都好有水準。尤其係個後排座椅可以靈活調整,真係好貼心,對於需要經常載人或者搬運大型物品嘅車主,呢個設計絕對係福音。加上電動化技術亦不斷進步,48V 電系統唔單止幫手節省燃油,仲令到車內溫度唔會因為引擎熄火而變得焗促。作為日常用車,新 Q5 真係冇乜好挑剔嘅地方。如果你又鍾意駕駛,又想享受舒適空間,同時要有科技感,Audi Q5 絕對係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