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 旗下性能車子品牌 Mazdaspeed 由於成本關係一直以來都沒有推出新 MPS 性能車型,沒想到如今更宣佈 Mazdaspeed 部門正式解散。解散的主因是因為肺炎疫情令 Mazda 面臨重大轉捩點,需要更嚴謹財務狀況渡過難關。或許未來當汽車市場好轉,Mazdaspeed 會再次重啟吧。
文:Issac.C
Porsche 首輛電動跑車 Taycan 在德國 Porsche Experience Center Hockenheimring(PECH) 賽道體驗中心進行「甩尾」活動,並邀請健力士裁判官 Joanne Brent 進行紀錄。駕駛員 PECH 首席教練 Dennis Retera 表示,Taycan 低重心和長軸距的設計確保行車穩定性,配合底盤調和轉向系統令 Taycan 甩尾過彎亦輕而易舉。不過,210 圈甩尾都保持高度專注力令人疲憊,特別在灑水後令車胎對於地面抓地力更困難,過程中操控方向盤進行滑胎,比使用油門踏板控制更有效率和能降低風險。最終成功在 200 米的迴旋圈以 55 分鐘內甩尾 210 圈,總計行駛 42.171 公里,平均速度 46km/h 的成績,打破電動車連續甩尾的世界紀錄。
文:Issac.C
商用車世界中,大部份車輛都需要日夜兼程、年終無休地將物品準時準確送達指定地點,所以車輛的穩定性及耐用性尤其重要。配合正確的使用方法和定時優質的維修保養才能讓車輛「咪數」屢創新高依然屹立不倒。於世界另一處角落就有一輛 Scania 貨車馳騁 420 萬公里依然毋需大型修理,服務 13 年仍舊可靠,突顯 Scania 車輛的可靠及耐用程度。
這輛行走達 420 萬公里的貨車現身處於廣東省的 Scania 4 系貨車,自 2007 年出廠後於中國內地奔走達 13 年。每天穿州過省 攀山越嶺的將任務完成,但畢竟部份省份的道路系統或基建工程未必及得上香港,而路況亦會影響到車輛的耐久度及狀態,意味著貨車須承受更大的考驗。
420 萬公里有多遠?
由中國最南部到最北部行走約 764 次;環繞地球行走 105 次。由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 40 萬 5500 公里,意味著車輛的行走距離已達來回折返地球與月球 5 次有多。上圖雖 然顯示著 207,716 公里,但已經是第 5 個圈了。服役 13 年間,大約每日行走 800 公里,引擎及波箱等重要組件仍能正常運作。
「咪數」屢創新高的秘訣
很多駕駛私家車的朋友常說車輛會有「死期」, 大約在於 20 萬公里後。但車輛的行走「咪數」多與少,這取決於車輛的品質、駕駛者的操控以及保養維修的質素。該輛 Scania 4 系 貨車車主表示每行駛 3 萬公里就會回廠進行定期保養,消耗品及零件更換上都會用上較好的組件(如原廠零件)。
適時保用及提升表現
於香港,素以售後服務質素見稱且廣受一眾車主及司機好評的 Scania,更利用大數據科技輔助的車隊管理服務,度身訂造的駕駛訓練以及嶄新的靈活保養計劃等,幫助企業及司機加強對貨車的操控及提升燃油效率,從而改善客戶的整體營運效益。
旅行車款式之中,Audi Avant 多年來深受車主歡迎,其中運動化外型、多款動力系統選擇之外,車內科技亦不斷緊貼潮流和創新。當中 A6 Avant 和 A4 Avant 在外國和香港都有一定支持者。最近,新代理錦龍已經引入全新 Audi A4 Avant 40 TFSI S-line 到香港,預設已是跑車化外型的它,很快就引來車迷關注。
代理其實一口氣引入了兩款 Audi A4 Avant,分別是 40 TFSI S-line 和跑車版 RS4 Avant quattro,前者 $448,800 元,後者為 $1,299,800 元,今次率先試駕比較大眾化的 Audi A4 Avant 40 TFSI S-line。新車繼續擁有 Audi 家族式鑽石型蜂巢網格的鬼面罩,車頭車尾的 LED 燈重新設計,線條比較硬朗,配上 S-line 包圍之後,更易突顯 Audi 旅行車運動化賣相帶點粗豪的個性,所以深受男仕喜愛。這部車標準配備運動化懸掛設定,不論有否配上吸震控制,車身都下降了23mm,在外觀上看起來更貼地,亦提升了快跑時車身的穩定性。
車廂一貫 Audi 科技感佈局,駕駛席前方是三幅式多功能軚盤,後面有轉檔撥片。錶板是 12.3 吋 Audi Virtual Cockpit Plus 數碼化儀表板加強版,今次錶板有 3 款顯示模式供選擇,包括 Classic、Sport 及 Dynamic。中控台是一個 10.1 吋高清輕觸式顯示屏,其觸感反應靈敏。當中功能包括 MMI navigation plus 導航系統、藍牙音樂串流播放及 Audi 音響系統等等,我們亦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 drive select 的調校,在不同路面時轉到合適自己風格的駕駛模式。冷氣系統方面,它提供了三區恆溫功能,前後座位都有 USB 手機充電接口提供,基本設備是齊全。車廂另一個亮點是車頂有一個應付到前後座範圍的大型天窗,令車廂採光能力大增,提升開揚感。
講求實用性載物量多的 A4 Avant 40 TFSI,動力輸出都有不錯表現,引擎是一台 1,984cc 的直列四汽缸 TFSI 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190 匹和扭力 320 牛頓米扭力,前輪驅動配反應不錯的 7 前速 S tronic 波箱,將車子的 0-100km/h 加速達到 7.5 秒水平。雖然 Avant 版本比房車版重量多一點,不過實際試駕時其實不太感受到兩者間有太大差異。在微混能系統配合下,官方數據指可以做到每 100 公里只需 5.9-6.0 公升汽油。由於配上了運動化懸掛,較低的車身,在行走多彎山路時,車身穩定性是讓人滿意。
Audi Avant 系列正好針對不太喜歡 SUV 的車主們,在駕駛感方面始終 Avant 車型更貼地,擁有大型尾箱載物量不遜色給 SUV,加上今代 A4 款式很年輕,相信可以吸引到一班比較年輕的車主而來,當中家庭客、喜歡戶外活動的車主,實用性是滿足到他們用車需要。
車身線條明顯,加上車燈和鬼面罩的配合,新一代 A4 運動化形象鮮明。
Virtual Cockpit Plus 數碼化錶板可因應需要調校成不同畫面。
drive select 除了預設不同駕駛模式,還可以個別設定。
車廂設有三區恆溫冷氣,後排出風口下方有齊 USB 和 12V 插頭。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渦輪增壓引擎配微混能系統
排氣量:1,984cc
最大馬力:190 匹 / 4,200 – 6,000 轉時
最大扭力:320 牛頓米 / 1,450 – 4,200 轉時
波箱設計:7 前速 S tronic 雙離合器波箱
體積:4,762 X 1,847 X 1,435mm
重量:1,554kg
售價:HK$419,900 起
網址:http://www.audi.com.hk
查詢:2291 0000(Kam Lung Motors Limited)
文、攝:Teddy Leung 太迪
Mercedes-Benz 於發表 Mercedes-Maybach S-Class,雖然是 S-Class 外觀造型,但從車身two-tone 用色、鬼面罩、泵把、鏡框及輪圈等位置採用高質感用料,強調 Maybach 式豪華氣派。車廂方面,車身長度比長陣版 S-Class 增加 180mm 至 3396mm,空間感更出色;當然,用上了大量NAPPA 真皮及高級木料,Maybach 獨有的玫瑰金縫線,配合 S-Class 最新的「豪華遊艇」座艙設計, Burmester 的 4D 環繞立體聲音響、後座獨立行政座椅及 Maybach 專屬的香氛等等,彰顯無與倫比的奢華氣勢。
動力系統方面, Maybach S 680 4MATIC 採用 6.0 公升 V12 雙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最大馬力 612 匹及 900Nm 扭力,配備 9 速 Tronic 波箱及 4MATIC 四驅系統。入門版的 Maybach S 580 4MATIC 則使用 4.0 公升 V8 雙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 503 匹馬力及 700Nm 扭力,48V EQ Boost 則額外提供 20 匹及 180Nm。
文:Issac.C
Land Rover 正式發表小改款 Discovery,外觀造型換上全新 LED 頭燈組和更密集網格鬼面罩,尾燈亦由環型改為直列式。車廂波棍由旋鈕改為小型的波棍頭,設備配備了 12.3 吋 IDD 儀錶板、11.4 吋 HD 多媒體觸控螢幕支援線上即時更新軟體、PM2.5 過濾的 Cabin Air Ionisation;座椅支援 Intelligent Seat Fold 透過中控螢幕就能調整座椅佈局,7 座正常擁有 258 公升置物空間,摺疊第三排後增至 1,137 公升,第二、三排都摺疊後就達到驚人的 2,485 公升。動力系統採用 3.0 公升直 6 引擎配 48V 輕混能,可輸出 360 匹馬力及 500Nm 扭力;2.0 公升直 4 引擎則輸出 300 匹馬力及 400Nm 扭力。全車系的拖曳能力達到 3,500kg。
文:Issac.C
Honda 宣佈 Traffic Jam Pilot 輔助駕駛功能獲得日本國土交通省認可,正式取得「Level 3」自動駕駛技術認證,並計劃在明年 3 月底前推出具備「Level3」自動駕駛功能的旗艦房車 Honda Legend,成為日本首家推出具有 Level 3 量產車的車廠。Level 3 準許在高速公路上情況許可下,駕駛者可暫時雙手不必握住方向盤,但仍然需要保持集中力,遇到突發狀況時需要接手隨時掌控車輛。而日本政府為了確保安全性,Level 3 車輛必須搭載黑盒子紀錄 6 個月內(或 2,500 次)的系統使用,同時經過審批和具備 Level 3 車輛都必須貼上專屬貼紙作為識別。
文:Issac.C
2020 年中型行政房車戰況激烈,平治和寶馬在香港同期推出小改款的 E-Class 和 5 系。BMW 率先試駕的 520iA Luxury,它擁有新面貌和 48V 微混能系統,已令一眾馬迷感到有誠意,原因是小改款前在舒適性和動力輸出等方面已經到位,小改款帶來的可說是 Bonus。
BMW 5 系推出至今,已經賣出超過 800 萬部,其市場地位不能忽視。2020 年抵港的小改款 THE new 5 行政房車,擁有舒適、良好操控之外,新的外型也將 BMW 行政車款帶來新感覺。BMW 獨特的鬼面罩今次也有點進化,觀感硬朗,入面設有主動式開合欄柵,配合左右兩端的 Air Curtain 導風口與車側 Air Breather 整流設計,達到 0.22Cd 低風阻效果。新設計的車頭燈,將指揮燈和霧燈經已融合至雙 L 形 LED 頭燈組之中,它擁有自動調節燈光強弱功能,會因應路面環境投射出不同光線,提升駕駛者的視線外,也為路上其他使用者添加了安全性。新車車尾觀感比較寬大,燻黑了的 L 形 LED 尾燈,感覺有型得多。試駕車雖然不是 Sport 版本,加持了 Chrome Line 套裝後,車身上的電鍍飾件和車尾雙出方型尾喉,為這部 520iA 添加了豪氣和運動代氣息。代理表示,新車會有 5 隻新顏色推出,亦會在香港出現,當中包括沿自 Metallic 金屬色系的 Bernina Grey Amber 與 Phytonic Blue,以及 BMW Individual 系列的 Aventurine Red、Tanzanite Blue 和 Alvit Grey。
車廂佈局方面,駕駛席的 12.3 吋數碼化儀表板和 12.3 吋觸控式中控台是近年主角,大大提升了近代汽車的科技感。中控台使用 iDrive 7.0 系統可儲存不同名稱用戶的喜好設定,包括常用操作介面、座椅與軚盤及側鏡位置調校、導航路線等。其他設備方面,雙區冷氣、後座冷氣出風口,多個 USB 手機充電接口,充足的頭頂和腳部伸展空間,都是 5 系不會缺少的賣點。
新的動力系統,對車主來說可能比較著緊吧,今次小改款都會加入 48V Mild Hybrid 油電輕混能技術,這個小電池加馬達可為車子帶來額外的動力,也為車子多出來的動力儲為電能。這套油電輕混能系統可額外提供 11 匹馬力,配在這套直四兩公升 TwinPower Turbo 引擎後,即使只有 184 匹和 290 牛頓米扭力,多了 48V 油電輕混能技術配合下,其起步反應已經比過往爽快了一點。傳動是 8 前速 Steptronic 波箱配後輪驅動,加速反應都是預期水準,而 BMW 出色的轉向特質,繼續在這部入門 5 系身上找到。
近年興起的 Auto Start/Stop 停車引擎熄火系統,在這套油電輕混能技術配合下,引擎重啟的順暢也快了靜了。車廂隔音方面,行車時寧靜,引擎和外來傳入車廂的聲浪也不多。座椅乘座感方面,前座駕駛席腰部承托力不錯,車速較快時身體的移動亦不算多。以價論貨,這部入門級其實交足功課,除非你需要更強馬力或更進取的駕駛感,才需要選擇 530iA M Sport 吧。
520iA 配上 Chrome Line 套裝,車身多處有電鍍飾件,尾喉是方型雙出款式。
動力單元跟過往一樣直四兩公升,184 匹馬力,不過添加了 48V mild Hybrid 系統提升動力反應和回收。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汽缸 TwinPower Turbo 配 mild hybrid
排氣量:1,998cc
最大馬力:184 匹 @ 5,000-6,500 轉時
最大扭力:290 牛頓米 @ 1,350-4,350 轉時
波箱設計:8 前速 Steptronic 自動波
體積:4,963 X 1,868 X 1,479mm
重量:1,610kg
售價:HK$559,000 起
網址:http://www.bmwhk.com
查詢:3129 9000(BMW HK)
文、攝:Teddy Leung 太迪
這次M2 家族首次加入 CS 系列,意思是 “Clubsport”,代表著M2家族中更高性能設計,成為M Power家族中最精悍的賽道靈魂。
全球限量僅2,200部的 BMW M2 CS,香港限定28部配額,大部分亦於早前預訂階段已售罄。採用了與BMW M2 Competition相同的S55 3.0升直列六氣缸M TwinPower Turbo 引擎,經BMW M 重新調校後,最大馬力從410hp增加到450hp,並可在6,250 rpm完全釋放, 550Nm最大峰值扭力在2,350rpm爆發,更一直延伸至5,500rpm。同時在兩組電控閥門的Dual-branch排氣系統加持下,加速過程中發出動人的引擎聲浪,並可透過M Engine Dynamics Control切換鍵來改變聲效,讓駕駛者一嚐賽道上飛馳的快感。全新BMW M2 CS更於 Hockenheim GP 及 Nürburgring 賽道測試時分別創下 1:54.8 及 7:42.99 最佳圈速,成績傲視同儕。
全新BMW M2 CS外型設計極盡剽悍,換上了CFRP碳纖維複合材質製成的車頂、引擎蓋、側鏡、前後下擾流及尾翼,其中碳纖維引擎蓋重量僅是原本BMW M2 Competition的鋼製引擎蓋的一半,同時增設空氣導流氣孔,使進入引擎室的氣流可以順著導流氣孔排出,從而增加前軸下壓力、加強引擎散熱效能。至於碳纖維車頂則採用了Sandwich夾層結構,跟傳統車頂相比可省下弓形結構與隔熱層,車頂與側樑之間也不需要加裝飾條修飾,因此在增加剛性同時,重量隨即減少,車身擾流設計同樣加入輕量化設計元素,搭配設計靈感來自賽車的前後碳纖維組成的下擾流及尾翼,優化空氣擾流,帶來更多的下壓力。此外,BMW M2 CS亦首次加入Misano Blue Metallic奪目的藍色,而Misano實際是位於意大利里米尼省的Misano賽道,舉辦了多場德國房車大師賽及歐洲大獎賽等大型賽事,BMW Motorsport更多次於此勇奪多項錦標,因此Misano Blue Metallic亦成為BMW M專屬顏色,延續不朽競賽傳奇。
除了加入奪目的車身顏色,19吋Y-spoke鍛造輕合金輪圈同樣以搶眼啞金色點綴,加上四輪賁起的拋沙板設計,勾勒出強而有力的肌肉線條。煞車系統採用前六、後四活塞卡鉗,搭配M Sport煞車系統提升制動效果。
BMW M2 CS 的車廂設計亦充份體現競賽元素,低重心設計及主動式M懸掛系統讓卓越操控時刻唾手可得。人體工學設計同時兼顧日常使用需要和賽道操控本色,在黑色Alcantara搭配BMW individual Merino頂級真皮組合成賽車桶型座椅,於各種速度與急彎的情況下為駕駛者提供足夠完整支撐,過彎時完美包覆兩側腰部及肩部。同樣以黑色 Alcantara麂皮包覆M 專屬跑車軚盤,增加握感同時帶來無法逾越競賽駕駛體驗。除此之外,座椅配上M系列安全帶及刻有 M2 CS 標記的飾板點綴車廂,讓BMW M2 CS無論是專業賽道或是繁忙鬧市,展現不朽賽車風采。
引擎設計:6 缸 BMW M TwinPower Turbo
排氣量:2,979cc
最大馬力:450 匹 / 6,250 轉時
最大扭力:550 牛頓米 / 2,350-5,230 轉時
波箱設計:6 速手波 / 7 速 M-DCT 雙離合器波箱
0-100km/h 加速:4.2 秒(手波). 4.0 秒(自動波)
售價:$1,498,000
全球限量500部,香港限定一部的BMW M2 Edition designed by FUTURA 2000棍波型號,將於 K11 Musea「///M Garage」展出。以FUTURA 2000招牌塗鴉藝術創作延伸,在高光黑色車身用上塗鴉濺噴技術,造出漸層色澤及閃電骨線,加入多個電鋸片圖形,象徵高轉速、操控銳利的高性能風格,突顯其獨特地位。19吋Jet Black鍛造輕合金輪圈,減輕重量之餘兼顧美觀及實用性,同時與裙腳及包圍色調互相輝映。讓 BMW M2 Edition designed by FUTURA 2000時刻備受矚目。
內飾方面,除了固有以駕駛者主導的車廂佈局及M專用儀錶板,BMW M2 Edition designed by FUTURA 2000更用上黑白雙色Dakota真皮打造M專屬跑車座椅,並刻上M2標誌作為點綴,構成強烈對比。黑色 Alcantara麂皮包覆M 專屬跑車軚盤搭配以塗鴉濺噴的內飾板,勾勒出極具FUTURA 2000特色的內裝,與車身彩繪塗裝互相呼應。此外,車門換上限量版刻有「1/500」編號和FUTURA標記的門檻飾板,展現獨一無二的藝術特質。
BMW M2 Edition designed by FUTURA 2000採用3公升S55直列六汽缸M TwinPower Turbo引擎,比普通引擎附加多一個額外的機油冷卻器,目的是在引擎處於高轉時能夠提供充足而穩定的機油潤滑。因此馬力輸出能夠提升至410匹,最大扭力增加至550Nm,0-100km/h加速只需4.4秒,盡顯M系熱血本色。
FUTURA 2000 原名 Leonard Hilton McGurr,是街頭塗鴉藝術於80年代步入主流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憑藉獨有叛逆風格及對文化藝術的熱誠,開始廣受關注。他以熟練噴塗筆鋒凝造出噴筆效果及充滿活力的畫面。BMW亦是第一次在量產的M系列高性能跑車加入塗鴉元素,把藝術開往街頭。
引擎設計:6 缸 BMW M TwinPower Turbo
排氣量:2,979cc
最大馬力:410 匹 / 5230-7,700 轉時
最大扭力:550 牛頓米 / 2,350-5,230 轉時
波箱設計:6 速手波
0-100km/h 加速:4.4 秒
售價:$1,298,000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推出Huracan STO(Super Trofeo Omologata)。這款道路合規的超級跑車靈感來自林寶堅尼Squadra Corse賽事運動部門的賽車傳承:單一品牌賽事用車 – Huracan Super Trofeo EVO賽車系列,以及3次贏得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和2次贏得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冠軍的Huracan GT3 EVO車型。
Huracan STO搭載640馬力的自然吸氣式V10引擎,在6,500轉/分時可輸出565牛·米的扭矩。採用後輪驅動形式的Huracan STO從靜止加速至100公里/小時僅需3秒,0- 200公里/小時的加速時間僅為9秒,最高時速可達310公里/小時。 Huracan STO的“心臟”擁有賽車般的澎湃激情。卓越的空氣動力學效率、大量應用輕量化材料、無所拘束的轉向和一流的製動性能,確保Huracan STO在每一次道路駕駛中都能帶來賽道駕駛般的體驗和激情。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Stefano Domenicali先生表示:“Huracan STO是林寶堅尼Squadra Corse賽事運動部門傳承最純粹的體現。它直接應用了Huracan Super Trofeo EVO的科技,並藉鑑了Huracan GT3 EVO連續3年摘得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桂冠的獨特成就。”林寶堅尼汽車公司首席技術官Maurizio Reggiani先生同時表示:“Huracan STO能夠帶來一台擁有絕佳平衡、輕量化和空氣動力學性能的超級跑車所能呈現的全部激情,再現Super Trofeo的駕駛感受和激情。Huracan STO專為世界上最嚴苛的賽道而調校,卻是為公路而生。從Super Trofeo和GT3車型的研發項目中取得的大量科技方案和經驗,經過調整併應用於Huracan STO,從而讓駕駛者在這台能夠刷新圈速紀錄的道路合規車型的日常駕駛中,感受賽車手般的駕駛激情。”
超級跑車設計上的空氣動力學和輕量化優勢
Huracan STO採用了全新的外觀設計,對極具辨識度的林寶堅尼造型進行了調整以進一步優化氣流。林寶堅尼Centro Stile設計中心主管Mitja Borkert先生表示:“賽車一直是林寶堅尼設計的強大靈感來源。Huracan STO在各個美學設計細節上都巧妙地體現出了其源自Huracan賽車的科技應用。”
Huracan STO的各個方面都沿用了賽車運動所需的空氣動力學效率和輕量化技術。該車型體現出林寶堅尼設計始終遵循功能的設計原則,這一原則在這台以賽車為靈感來源的道路合規車型上更為顯著。 Huracan STO是林寶堅尼的研發部門、Squadra Corse賽事運動部門和Centro Stile設計中心通力合作的成果,每個線條、每處設計都極具美感,且專為最佳駕駛性能進行了優化。
以Squadra Corse賽事運動部門的賽車為靈感來源的全方位空氣動力學解決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空氣動力學性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方面:
設有氣流通道、前分流器和擾流葉片的單體式前包圍(cofango)
林寶堅尼工程師打造了“cofango”——這一由前艙蓋、翼子板和前包圍組成的單體式部件,將前艙蓋(cofano)和與前包圍一體的翼子板(parafango)相結合。這一設計靈感源自於林寶堅尼Miura和Sesto Elemento,不僅減輕了車身重量,更可在比賽中節省換件時間。
前艙蓋上的全新氣流通道使通過中央散熱器的氣流流量增加,提升了引擎冷卻性能,並有助於產生下壓力。單體式前包圍還設有全新前分流器,可將氣流導流至全新設計的車身底部和後擴散器。
單體式前包圍的形狀設計可將氣流推上前翼子板,位於翼子板上的葉片可最大化地將氣流從輪拱排出,從而減少內部壓力、提升前部下壓力。單體式前包圍的側面設計可將氣流從前輪周圍分流,從而降低阻力。
設有NACA進氣口的後翼子板
源自Super Trofeo EVO車型的全新後翼子板能夠在減小迎風面積、降低阻力的同時,增加尾部下壓力和車輛的整體空氣動力學效率。位於Huracan STO後翼子板上的NACA進氣口也可以作為引擎的進氣口,更短的管道長度可減少30%的靜態壓力損失。
設有車頂進氣口的後引擎艙蓋
經過優化的後引擎艙蓋設有集成的車頂進氣口,可提升後引擎艙內的空氣冷卻效率。位於後部引擎艙蓋支架的專用導管可根據引擎和排氣的溫度調節需要來管理車頂進氣口的氣流。
“鯊魚鰭”
位於後部艙蓋上的“鯊魚鰭”進一步提升了STO車型的動態性能,尤其是在過彎時,正向氣流帶有偏航角度,而“鯊魚鰭”兩側的不同壓力強度能夠使車輛的舵向穩定性進一步提升。 “鯊魚鰭”還可令氣流直接流向尾翼上方,從而提高尾翼在過彎時的效率。
可調節式尾翼
手動調節的全新尾翼可輕鬆調節氣流,能夠根據賽道的特點優化空氣動力學平衡並降低阻力。兩段式單導流槽尾翼的前部可旋轉至3個位置,以提升後下壓力。通過減小前後翼片之間的縫隙,尾翼上方的壓力增加,從而提高了前翼片下方的吸入強度和麵積。由此,Huracan STO的空氣動力學平衡可根據不同的駕駛風格和駕駛條件產生13%的上下浮動。
專為最佳性能而生的製動冷卻
前剎車的全新冷卻管道專為冷卻全新CCM-R制動單元的剎車盤和剎車卡鉗而生,單體式前包圍與擾流葉片協同工作,為前輪產生的高溫氣流提供導流。車輛底部設有附加進氣口,尾部設有升級版導流片。
空氣動力學效果
Huracan STO擁有同級別後驅車型中最高的下壓力水平和最佳的空氣動力學平衡,其卓越的氣動負荷是車輛在彎道中性能表現的關鍵因素。與Huracan Performante車型相比,Huracan STO的整體氣流效率提升了37%,下壓力得到了53%的顯著提升。
輕量化方案
Huracan STO外觀部件上的碳纖維應用達到75%以上。由複雜結構組成的一體式部件可以保證其整體性,同時可通過減少固定點來減輕重量。
林寶堅尼研發部門充分利用輕量化科技方面的專業優勢,將航空工業中所使用的“三明治”碳纖維科技應用於Huracan STO的後翼子板,令車輛在保持了相同結構剛度的同時,減少了25%的碳纖維材料使用。 Huracan STO車型淨重僅1,339千克,與已經十分輕量化的Huracan Performante車型相比進一步減重43千克。
Huracan STO所採用的擋風玻璃與Huracan Performante相比減重20%,並採用強度重量比最高的鎂合金輪轂,與鋁合金輪轂相比,在負重相同的情況下重量更輕。
鎂合金輪轂可搭配兩款普利司通Potenza定制輪胎,一款適用於公路駕駛,另一款更偏向賽道需求。
Huracan STO擁有林寶堅尼Squadra Corse賽事運動的靈魂
在引擎啟動的瞬間,Huracan STO從內到外的每處細節都激起了賽車手的靈魂。與Huracan EVO和Super Trofeo相同的自然吸氣式V10引擎是Huracan STO的“心臟”,動力高達640馬力,在引擎轉速為6,500轉/分時可輸出565牛·米扭矩。 Huracan STO加寬的輪距、強度更大的懸挂膠套、特製的防傾桿和林寶堅尼磁流變懸掛系統2.0,均可在呈現賽車全部激情的同時,帶來舒適的道路駕駛體驗。 Huracan STO的引擎專為賽車般的動感和響應而調校,帶來直接的油門踏板反饋和高轉速下更加尖銳的引擎聲浪。新車的換擋速度進一步提升,從而帶來更靈敏、迅速的換擋操作。
Huracan STO採用林寶堅尼後輪轉向技術,擁有更加直接、固定的轉向比,專為賽道環境而設計,令車手與車輛和賽道之間的關係更緊密:駕駛者可通過控制車輛所獲得的反饋來充分感受路面。 Huracan STO賽車傳承和科技的各個方面都讓這台車能夠更快地過彎,並在出彎時獲得最大抓地力,詮釋了賽車的製勝關鍵是彎道而非直線。
3種全新ANIMA駕駛模式
包括STO、Trofeo和Pioggia(濕地)在內的3種全新駕駛模式專注於高性能駕駛環境,強調Huracan STO的賽車精神。 STO模式為默認駕駛模式,適用於公路駕駛和彎道駕駛樂趣。林寶堅尼LDVI(Lamborghini Veicolo Dinamica Integrata)車輛動態控制系統的各個方面都針對各種路況進行了優化,並與適合道路駕駛的懸掛設置相結合。完全激活的ESC電子穩定係統可關閉,在帶來極致駕駛樂趣的同時仍然為駕駛者提供支持。
在Trofeo模式下,全車系統專為乾燥路面進行了優化以實現賽道最快圈速。 LDVI系統通過專門的扭矩矢量分配和高性能牽引力控制策略,保證車輛在ESC開啟時的直線加速和在ESC關閉時的圈速計時中均能發揮出最佳性能。全新BTM剎車溫度監測(Brake Temperature Monitoring)的評估算法可讓駕駛者實時掌握剎車系統的溫度,並在其使用周期內對損耗進行管理。
Pioggia(濕地)模式針對潮濕路面進行了牽引力控制、扭矩矢量分配、後輪轉向和ABS防抱死剎車系統的優化調校。牽引力控制和製動系統經過調校,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抓地力損耗和引擎扭矩中斷,LDVI系統可進行精確的評估,僅為車輛提供在潮濕路面所需的扭矩;扭矩矢量分配系統可根據低抓地力路麵條件進行調節,確保了更加出色的過彎表現,同時,懸掛系統同樣進行了特別調校,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抓地力並優化負荷轉移。
全新CCM-R碳陶製動系統
Huracan STO的賽事運動DNA在製動系統方面同樣可見一斑。 Brembo CCM-R碳陶製動系統採用了應用於F1賽車的專業材料,擁有絕佳耐久度,與傳統的碳陶剎車盤相比,CCM-R剎車盤的導熱性提高了4倍,抗壓強度提高了60%,最大製動力提高了25%,縱向減速提高了7%。因此,車輛的製動表現在所有駕駛條件下都強勁有力:制動極具動感、可進行調節,並針對賽道駕駛進行了優化。
Huracan STO內飾 – 實用設計
Huracan STO車型的內飾體現出與外觀相同的輕量化特徵。駕駛艙內大量使用了碳纖維材質,包括全碳纖維運動座椅、帶有林寶堅尼Carbon Skin的Alcantara材質內飾、以碳纖維地墊取代地毯,以及帶有車門開關的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門內飾板。帶有四點式安全帶的後部拱形支架和可用於收納頭盔的全新前部行李廂,能夠進一步凸顯Huracan STO的賽車DNA。林寶堅尼與技術合作夥伴Akrapovič共同研發的拱形支架採用優質鈦合金材質,與傳統不銹鋼支架相比重量減輕40%。
新車觸屏上的全新HMI人機交互界面可管理包括駕駛模式、LDVI系統、胎壓、剎車溫度在內的多項車輛功能。完全互聯的遙測系統可讓駕駛者在賽道駕駛Huracan STO時監測記錄自己的表現,並通過林寶堅尼UNICA app進行數據分析。
Huracan STO的車主可以通過Ad Personam高級個性化定制項目對這台道路合規的賽車進行外觀和內飾的完全個性化定制,車漆、裝飾細節,甚至賽車風格部件上均提供無盡定制搭配可能。個性化定制塗裝的概念始終貫穿Huracan STO的設計過程,就像Huracan Super Trofeo賽車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勾勒出自己獨特的顏色和設計細節一樣。 Huracan STO發布款塗裝的Blu Laufey 和Arancio California兩種顏色搭配體現出車輛年輕動感的賽車精神。
林寶堅尼Huracan STO於香港的首批交付時間及公佈零售價代定。
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今年全球大部分賽車比賽及中型活動都需要延遲或取消,包括:一級方程式賽(F1)、世界拉力錦標賽(WRC)、世界耐力錦標賽(WEC)、World Rally Cross Championship (RX)及電動方程式賽(Formula E)。
香港汽車會於2021年將重點發展賽事運動 (Motorsport) 及出行駕駛 (Mobility) 兩方面的項目。隨著香港汽車會成為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會員,標誌著賽車運動在香港已被納入為常規體育項目。透過今年的努力,香港汽車會成為合資格申請由「香港體育學院」審批之「體育訓練資助」,為本地賽車運動員之訓練及比賽作資源上的支持,亦為賽車運動發展揭開新的里程碑。
賽事活動 Motorsport
電競賽車將會是香港汽車會明年重點發展的項目。主要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發掘及培訓,籌備舉辦訓練課程培育年輕電競賽車運動員;第二部份是練習及比賽,舉辦不同級別的電競比賽,以提升電競賽車運動員技術,讓運動員互相交流及切磋;第三部份是社區及學校宣傳及推廣,務求將電競賽車運動普及化。
此外,我們亦會選拔香港代賽車運動員代表參與每年一度由國際汽車聯盟舉辦的FIA Motorsport Game。2019年第一屆於羅馬舉行,多達49個國家及地區,共192位來自世界各地之頂級賽車運動員參加,取得空前成功。第二屆比賽將於2021年10月22-24日在法國馬賽之勒卡斯泰萊保羅里卡賽道Marseille, Circuit Paul Ricard舉行,該賽道為FIA最高級別的一級方程式賽道,將由世界各地的賽車體育總會選拔其代表出賽。比賽項目由6項增加至18項,分別為GT Sprint, GT Sprint Relay, Touring Car, F4, Endurance, Digital, Karting Sprint Sr, Karting Sprint Jr, Karting Endurance, Auto Slalom, Karting Slalom, Drifting, Rally 2, Rally 4, Historic Rally, Historic Regularity Rally, Crosscar Jr and Crosscar Sr.
建立香港賽車運動教練制度及認可賽車運動培訓學校
雖然大部分賽車比賽受疫情影響而取消,本會於2020年正式推行「香港賽車運動教練制度」,務求將教練及訓練系統化以提升教練專業之水平和認受性。目前,已成功註冊的賽車教練共有37位。在賽車教練制度下,教練牌照共分為三個級別,分別為一級、二級及三級,按照教學經驗及賽車牌照等級作區分。申請者必須符合相關牌照級別的要求,並通過本會舉辦之培訓課程及評核試才考慮獲發相關之教練牌照,牌照有效期為兩年,之後要通過持續培訓計劃才可以續証。本年度共舉辦了四期考試及培訓,來年計劃舉辦更多不同範疇的賽車教練培訓課程,期望讓更多有志成為註冊賽車教練人士參加。
至於賽車運動培訓學校方面,本會一向著重賽車培訓學校的認可資格,至今已共有15間賽車培訓學校獲得本會的認可。我們希望透過認可賽車培訓學校的專業課程,能夠提供既全面的課程內容,及安全之上課環境,讓更多有興趣投身賽車運動員行列的年青人參加,從而培育更多新一代賽車運動員。
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的「體育訓練資助計劃」的認可申請總會
今年令本會及整個賽車運動界鼓舞的是,凡持有效比賽牌照之賽車運動員
均可以透過本會申請由「香港體育學院」提供資助的「體育訓練資助
計劃」。這個計劃是政府增撥資源作為運動員的直接比賽訓練支援,
而體育訓練資助是為非「A級」精英項目及非「個別精英運動員
資助計劃」的精英運動員而設。香港的賽車運動員只要合乎體院
訂出的資格及提交比賽成績均可以申請,所有申請表必須經認可註冊教練及本會簽核。本會希望這些直接的經濟支援,讓賽車運動員更專注發展他們的訓練及參加更多大型國際級別的比賽,為香港爭光!
舉辦不同級別的本地比賽
2021年將籌備舉辦賽車比賽,主力為培育新晉賽車運動員,提供更多本地級別的比賽讓新領賽車執照的運動員參加,讓他們透過參加比賽累積實戰經驗,提升個人技術,考驗自己的臨場發揮。當中還會有舉行一個嶄新的傳承對決比賽,換言之即是以一位具豐富比賽經驗的賽車運動員帶領新手組隊出賽,讓新晉和富豐富經驗的賽車運動員同場較量,促進技術交流,傳承比賽經驗及技術。
舉辦「高階教練培訓」FIA x HKAA “Train-the-trainer”
為配合國際汽車聯盟 (FIA) 提升教練技術之方向,本會獲批在香港區舉辦「高階教練培訓Train-the-trainer」。課程旨在給予各種賽車主要官員職位提供培訓,培訓官員成為培訓師,透過這培訓課程,賽車主要官員能提高個人的決策能力和安全意識,從而提升日後之教學質素及技術之講解,歡迎有志成為賽車主要官員參加。課程將由國際汽車聯盟 FIA認證,完成課程或有機會擔任賽事活動的主要官員職位。
賽車運動走進社區計劃
除了以上的賽事活動之外,我們將會舉辦學校推廣活動,通過走進社區計劃,到學校及社區團體進行賽車運動之推廣,簡介賽車運比賽的種類、如何成為賽車運動員及培訓階梯。從小培養同學對賽車運動的興趣及基本認識,發掘同學及小朋友於賽車運動方面的潛能,及提供入門培訓機會,對於培育新晉賽車及電競賽車運動員,都會有莫大裨益。唯這學校及社區推廣活動,將會待疫情紓緩之後才進行。
出行駕駛 Mobility
全球道路安全活動 – 我有我路 This is my Street
配合國際汽車聯盟 (FIA) 舉辦其他道路安全推廣活動,本
會於今年十月響應 FIA 國際汽聯於十月推動了國際道路安
全月,推行「我有我路This is my Street」計劃,提倡駕
駛者與所有道路使用者共創安全的道路環境,宣揚互相尊
重互讓態度及遵守規則的信息,我們亦跟據運輸署於本年
6月19日修訂的「道路使用者守則」為市民介紹了不同的道路安全使用方法,得到香港市民廣泛認同。承接今次成功。來年,我們仍繼續大力於各網上平台宣傳道路安全,以及走入社區舉辦道路安全推廣活動。
第一屆 FIA HKAA 智能安全駕駛挑戰賽 – 香港區
香港汽車會即將於12月中舉辦一個智能安全駕駛挑戰賽,這項比賽首次於香港舉行,是一個非常嶄新集智能、安全及環保駕駛於一身的全球競賽。FIA 智能安全駕駛挑戰賽是全球首項智能、安全和環保駕駛的競賽,也是一項有關道路安全的歷史性創舉。通過參加比賽令駕駛人士增加安全意識,促進良好的駕駛行為,從而提高道路安全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挑戰者汽車服務呈獻「第一屆 FIA HKAA 智能安全駕駛挑戰賽 – 香港區」將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進行。比賽共分5回合,參加者需下載大會FIA SDC手機程式連接汽車內置藍芽系統,當駕駛出行時,程式會通過數據平台 ENERFY® 以人工智能為該行程評分。比賽設有不同組別包括公開組、車會組、賽車運動員組、傳媒及名人
組,大會特設自訂組供各團體及組織參加。一經報名即獲贈價值港幣$1,000元禮物及禮券包,全場總冠軍更可獨得超過港幣$10,000元禮物,當中包括由挑戰者送出汽車美容禮券 、SHELL V-Power送出的油券 、Lenovo送出手提電腦 、等豐富禮物,詳情請參看附上之新聞稿。
香港汽車會希望發展賽事活動(Motorsport) 及出行駕駛(Mobility) 兩大方向,透過舉辦各類型活動和比賽,舉辦培訓課程加強培訓人才,能推動賽事活動發展和宣揚道路安全,提醒道路使用者時刻注意安全。
Volkswagen 的 SUV 和 Hatchback 車系一向深受各大小香港家庭歡迎,全新系列的 SUV 系列由 T-Cross 開始延續,等了又等的 T-ROC 正式抵港,代理表示一開賣已得到好成績,打破品牌近年在港比較沉靜的氣象。全新 T-ROC 帶著新世代 VW 標誌而來,擁有新樣貌、新引擎後的吸引力的確有加分效果,如果貨源充足應該可以有不錯成績。
全新 T-Roc 是集合了運動化和越野車風格的 SUV,它的底盤是基建於 Golf 7.5 代而來,靈活性不用置疑。它擁有較為高身的車體,簡單爛路、石仔路都應付得來,加上睇位高一點遠一點是 SUV 的特式,不少香港駕駛者在選擇城市用車時,都會考慮到這方面,以滿足自己和其他家人駕乘需要。今次試駕的 T-Roc 是新接手的代理商錦龍汽車提供,他們提供了五年保用,比起過往的兩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大的信心吧。
新車第一眼感覺很年輕,有新鮮感。鮮豔的車身顏色配黑色車頂,達到強烈的視覺對比。車頭、車身的骨線很凸出,在不同的光線下都輕易展示出車身最型的線條。為了添加這部車立體感,車頭車尾的 LED 燈都是全新設計,鬼面罩和入風口是蜂巢式網格,再加後輪輪拱向外拋出的設計,可以看到設計師是有心打造一部極具動感的城市 SUV。輪圈部份,用了 18 吋富有肌肉感的五幅式爪型輪圈,不屬於跑車的 T-Roc 偏偏擁有這個模樣,如果是年青車主應該沒有太多挑剔的地方。來港 T-Roc 有 7 隻車身顏色,當中 6 隻是標配雙色組合。
進入車廂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頭頂上方大型天窗的遮光板,令車廂更多光線進入,假日郊遊、夜間穿梭城市下,更多戶外景色可以欣賞得到。車廂用料方面,跟過往 Volkswagen 同級車款一樣,平實、簡單;一貫歐洲車應有工藝。座椅是黑白雙色調混合布料包裹。駕駛席和中控台部份,跟 T-Cross 基本上沒有太大分別,都是最新的配塔,錶板是 10.25 吋 Active Info Display 數碼錶板,中控台是 8 吋輕觸式 Composition Media 系統。後座有冷氣出風口和一個 12V 電源輸出。後座可以 60:40 翻平,將原本 445 公升的尾箱提升至 1,290 公升,尾門亦有電動記憶位置功能。
今次輸港的 T-Roc 首次使用最新 1.5 公升直四渦輪增壓 TSI EVO 引擎,比起過往常用的 1.4 公升算是大升級,因為它擁有主動式氣缸休止管理系統,當引擎處於低轉速、低輸出的狀態,可以自動暫停其中兩個汽缸的運作,以節省燃油,實驗應用時轉換得很自然,不會影響駕駛感。動力輸出方面都是常見的 150 匹和 250 牛頓米扭力,配 7 前速 DSG 雙離合器波箱。在香港路面試駕時,不論在城市或郊區都感受到車廂很寧靜,車廂的大概只聽到輕微胎嘈。高速行駛時,車廂聽不到明顯的風切聲,算是有點驚喜。除非是突然加速,才聽到引擎不算大的聲浪,新引擎的反應亦比過往 1.4 公升爽快。雖然沒有駕駛模式調校功能,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波箱的 Sport 模式,去提升加速反應和延遲轉檔。車子外型雖然屬於 SUV,不過車廠在懸掛上作出了調校,避震舒適帶一點運動化,一般情況下車子行走山路、快彎的穩定性是不錯,加上 T-Roc 是基建於 Golf 底盤而生,其動態反應和靈活性是有一定水準,筆者相信一般駕駛者開這部車都能輕鬆駕馭,感受到不錯的駕駛樂趣。
隨車跟來的 18 吋輪圈設計很型,在不少 Sport Car 也有類似的設計。
駕駛席一貫 Volkswagen 小型 SUV 風格,簡單易用。
多功能軚盤備有轉檔撥片,對喜歡駕駛的車主來說是添加了一點玩味。
中控台是 8 吋 Composition Media 系統,備有觸控式操作。
大型天窗和充足的後座空間,相信後座乘客都會為 T-ROC 留下好印象。
T-ROC 預設 445 公升尾箱,翻平後座可提升至 1,290 公升。
這副新引擎擁有 150 匹馬力和 250 牛頓米扭力,反應比過往 1.4 公升版本更好。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渦輪增壓 TSI EVO 引擎
排氣量:1,498cc
最大馬力:150 匹 / 5000-6000 轉時
最大扭力:250 牛頓米 / 1,500-3,500 轉時
波箱設計:7 前速 DSG 雙自動離合器波箱
體積:4,234 X 1,819 X 1,573mm
重量:1,326kg
售價:HK$269,980 起
網址:http://www.vw.com.hk/
查詢:3698 9888(Kam Lung Motors Limited)
文、攝:Teddy Leung 太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