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16,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181

林寶堅尼成立首支電子競技車隊並宣佈三位官方賽車手


林寶堅尼宣佈成立首支電子競技車隊,進一步進軍電子競技賽事領域;三位賽車手將在2022賽季代表林寶堅尼參加一系列國際電競賽事。

林寶堅尼自2020年首次推出單一品牌虛擬賽事The Real Race以來,取得大量電競賽事經驗,因此決定成立官方電子競技車隊。透過成立官方車隊,林寶堅尼能夠在競爭激烈和持續發展的電子競技領域中,得到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機會,更能夠提供和真實賽事般媲美的賽事運動體驗。

三位將代表林寶堅尼出戰主要國際電競賽事的賽車手分別是Jordan Sherratt、Gianfranco Giglioli和Giorgio Simonini。


Sherratt和Giglioli將一同競逐GT世界挑戰賽歐洲電競衝刺賽(GT World Challenge Esports Sprint Series Europe)。而Simonini將會加入他們的團隊,共同競逐2022洲際GT挑戰賽電競耐力錦標賽(Intercontinental GT Challenge Esports Endurance Championship)。

歐洲電競衝刺賽共有五場比賽,其總決賽將於意大利蒙扎(Monza) 虛擬賽道上進行; 洲際GT挑戰賽電競賽事將於4月16日以澳洲著名的巴瑟斯特12小時耐力賽(Bathurst 12 Hours)拉開帷幕。此賽事共有五個回合,總決賽將於8月27日以卡亞拉米9小時耐力賽(9 Hours of Kyalami)結束。


在賽季期間,林寶堅尼Squadra Corse賽事運動部門將全力支援三位賽車手,並且派出一位車隊負責人、一位車手教練和數名工程師,從賽道到模擬器的各方面為車手們提供開發和分析遙測數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賽車運動部門負責人Giorgio Sanna表示:「模擬賽事是現今賽車運動領域的重要平台。隨著電子遊戲的誕生,讓未機會參加真實賽車比賽的人仿如現場專業賽車手般在虛擬賽道上奔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模擬賽事已經更加接近真實的專業比賽。此外,模擬賽車在汽車組裝和軟件應用等方面成為研發真實賽車的工具,對未來品牌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

Audi Urbansphere Concept 4 月 19 日發表


Audi 宣佈在 4 月 19 日將發表全新 Urbansphere Concept,並在 Youtube 上進行直播。從預告圖看來,新車的賣點是對開式車廂及超寬闊的車廂空間。另外,還釋出了一段預告片,從片中看到有懸浮式寬螢幕及取消了實體按鍵,座椅具有完全躺平功能,還有置物廂有加熱功能可放 4 杯飲料。更多的資料就要睇 4 月 19 日的直播了。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yUjUfS4kQLg

文:Issac.C

Honda Civic Type R 試車刷新鈴鹿賽道單圈紀錄


Honda 包場在日本鈴鹿賽道跑圈,終於有好消息到來,今次行動是對 Renault Megane R.S TROPHY-R 作出回應。新 Civic Type R 換了 BBS 鍛造輕量輪圈、米之蓮 Pilot Sport Cup 2 半熱熔胎、專屬底盤調之後,終於以 2 分 23.993 秒完成單圈紀錄,新車比舊車單圈快上 1 秒,而且在官方影片中看到車子的穩定、走彎性能都很強,看來今年夏天發帶後,就是等 Honda 公布新車賣多少的消息。

文:小肥

Smart #1 終於亮相


Smart 在上年 9 月推出 Concept #1 概念車後,經過大半年時間終於推出量產版。車身尺碼4,270×1,822×1,636mm、軸距達 2,750mm,外觀造型變化不大,仍然偏向圓潤的可愛風格。車廂中控螢幕達 12.8 吋,儀錶板為 9.2 吋,整體佈局簡潔清晰。動力系統方面,電動馬達功率達 200kw,配合 66kWh 鋰電池提供 560 公里續航能力。

文:Issac.C

Toyota bZ4X 正式發布 600 萬日元起跳


Toyota 令人期待的電動車 bZ4X SUV 正式在多個國家公開售價,新車當中賣點是 10 年 20 萬公里電池 70% 以上的電池健康程度,日本暫定年產 5,000 部。日本分別會有前驅和 4WD 四驅,兩車同樣使用 71.4kWh 電池,4WD 版本多一個後輪馬達,也有 Subaru 的 X-Mode 越野模式。

日本前驅版擁有 201 HP 馬力和 27.1 公斤米扭力,0-100km/h 加速只需 7.5 秒。四驅版就有總輸出 214 HP 馬力和 34.4 公斤米扭力,0-100km/h 加速需要 6.9 秒。在 WLTC 測試模式下,前輪版可以走 559 公里,四驅版有 540 公里。使用 90kW 充電站只需 40 分鐘就可以完成 80% 電量。家用 200V 6kW、30A 就需要 12 小時才能充滿。

文:小肥


Toyota bZ4X 日本售價


Toyota bZ4X 英國售價


Toyota bZ4X 美國售價

林寶堅尼推出 Huracan Tecnica 打造雙面超跑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推出搭載V10引擎的全新後驅車型 Huracán Tecnica,專為在公路和賽道上追求純粹駕駛樂趣及絕佳生活方式的駕駛者打造。 Tecnica的名稱充分體現了全新Huracán在技術實力上的升級,從內而外的創新細節也顯而易見。全新外觀設計進一步強調了空氣動力學,使其整體性能、穩定性和操控性均得到提升,在賽道上更為突出。 Huracán Tecnica承襲Huracán STO引擎,相比於Huracán EVO後驅版提升了30匹馬力,其動力系統在最高6,500轉/分時可輸出565牛·米的扭矩,從靜止加速至100公里/小時僅需3.2秒。輕量化的Tecnica採用重新調校的林寶堅尼LDVI(Lamborghini Veicolo Dinamica Integrata)車輛動態控制系統、截然不同的多種駕駛模式和專門調教的懸掛設置,結合後輪即時轉向和創新優化的製動冷卻系統,能夠讓駕駛者在各種路面場景充分感受Huracán Tecnica的超凡駕駛體驗。 憑藉與生俱來的優勢,Huracán Tecnica成為在公路和賽道上均表現極佳的雙面超跑。


「Huracán Tecnica承襲了林寶堅尼在設計及工程學方面的專業經驗,極具駕駛樂趣,無論是在開往賽車場的公路上,或是在賽道上,其表現均令人驚歎。」林寶堅尼汽車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Stephan Winkelmann表示。「Tecnica確保駕駛者能夠盡情享受車輛與路面之間最緊密的聯結,其無限潛能盡在駕駛者掌控之中, 在各種駕駛模式和環境下游刃有餘。在盛行虛擬體驗的時代,Huracán Tecnica的出現是向純粹的技術和切實感知致敬。Tecnica的定位位於Huracán EVO後驅版和強調賽道激情的Huracán STO之間,進一步完善了Huracán家族產品陣容,並以卓越的革新設計完美展示了其科技技術、性能以及Huracán 自然吸氣式V10引擎。」

與STO相同,Huracán Tecnica搭載的5.2升引擎能夠輸出高達640匹馬力的強勁動力,在6,500轉/分時扭矩可達565牛· 米,可暫態達到最大功率和扭矩,讓日常駕駛極具激情而又倍感舒適。


Tecnica淨重為1,379公斤,重量功率比為2.15公斤/馬力。在高轉速下,更強的動力與更加強勁高昂的引擎聲浪完美搭配,同時車箱內的共鳴聲浪也進一步改善。 Huracán Tecnica搭載了林寶堅尼LDVI(Lamborghini Dinamica Veicolo Integrata)車輛動態控制系統。 該系統通過整合車輛系統和設置控制各個方面的車輛動態表現,以提供即時的預測反饋,帶來極致動態駕駛體驗。

Tecnica採用後輪驅動和具有直接轉向比和扭矩向量分配的後輪轉向,以及改進的高性能牽引力控制系統(P-TCS)和專為Tecnica調教的懸掛設置。 根據所選的駕駛模式——STRADA(道路)、SPORT(運動) 或 CORSA(賽道)—— Tecnica的每個動態系統均經過調校,針對各種環境提供完全不同的反應。

在STRADA(道路)模式下,後輪轉向技術在扭矩向量分配和P-TCS高性能牽引力控制系統的輔助下,保證了穩定性和操控靈活性。車輛的引擎和變速箱經過調校,可在各種路況下實現日常駕駛的舒適性。

當選擇SPORT(運動)模式時,後輪轉向中增強的轉向過度和超越P-TCS漂移臨界點下的控制能夠帶來最大的駕駛樂趣,扭矩向量分配則確保了Tecnica 的靈敏度和回應能力。 輕觸油門,反應靈敏的動力系統一觸即發,七速變速箱則帶來觸覺和情感的迅速轉變。


在CORSA(賽道)模式下,車輛和駕駛者的競速靈魂被喚醒。 Tecnica能夠極其精確地回應駕駛者的每一個動作,林寶堅尼自然吸氣式引擎的激情聲浪彰顯了該車型的賽車天賦。其動力系統經過調校後,能夠提供進一步優化、配合賽道駕駛的油門踏板回應和極速的換擋操控。Tecnica通過LDVI充分展現了所有系統的最高精準度和靈敏性,包括分別來自扭矩向量分配和 P-TCS系統的最大橫向和縱向抓地力。

源自林寶堅尼賽道經驗的全新製動冷卻管理系統也展現了超凡性能,在公路和賽道上提供始終如一的極佳制動性能。Tecnica的碳陶剎車盤採用特別設計的冷卻導流板和卡鉗通風管,將氣流引導到剎車盤中,以最大限度散熱並降低制動液溫度和剎車踏板行程——剎車盤溫度的降低也有助於減少剎車片的損耗。

經過顯著精妙的設計改良,Huracán Tecnica從各個角度展現了其標誌性的超級跑車生活方式和專注賽道的雙重個性。Tecnica在整個Huracán家族中也極具辨識度,在保持獨特優雅的同時,其空氣動力學效率和輕量化工程設計為每個元素注入活力。


經過優化後的設計賦予Tecnica更強的力量感和更加淩厲的姿態。強勁前臉和極具肌肉感的肩部與輕量化全碳纖維前艙蓋相連接。全新前包圍採用Terzo Millennio的黑色Y字型設計並包含縱向進氣口,這也是在Huracán車型中的首次運用。全新前分流器設有更低的導流板,能夠引導氣流通過車輪,從而改善下壓力和冷卻效果。 擋風玻璃底部的黑色細節增加了輕盈質感。

全新車型外觀使Tecnica在Huracán系列中能被立刻識別:車型輪廓靈感來自Essenza SCV12的側窗剪影,車身長度比Huracán EVO多6.1厘米,車身高度和寬度與之相同,看起來卻更低更寬。 前臉Y字型的黑色設計沿車型兩側延伸至側進氣口,彰顯其動感活力 ,與車身同色的車頂也可選擇噴塗成黑色。

經優化設計的新車尾部也完全彰顯了林寶堅尼車型一向如雕刻建築般的外形特徵。 重塑的尾部部分包括提高可見度的全新垂直後車窗,以及重新設計的輕量化碳纖維引擎蓋,彰顯了在其下的Tecnica的「心臟」——V10引擎。 強勁有力的尾部採用帶有優化進氣口的後包圍,以及可噴塗成車身顏色或可選黑色的擴散器,並與全新六邊形排氣管互相結合,提供更強勁的Tecnica動力系統轟鳴聲。


固定式尾翼不僅從美學角度使Tecnica的線條更加獨特,並且與Huracán EVO後驅版相比,其空氣動力學設計使尾部下壓力提升了35%,阻力不增反減——減少了20%,進一步改善了氣動平衡,並在剎車和高速轉彎時確保穩定性。 車身底部同樣經過優化,搭載了全新空氣導流板,以提高空氣動力學效率。

採用六邊形設計的全新20寸鑽石切面Damiso輪毂靈感來自林寶堅尼Vision GT車型,搭配普利司通(Bridgestone) Potenza Sport輪胎。

Huracán Tecnica的多功能性在其內飾和多種定製選項得到了延續。 在外觀、動態設置、駕駛員反饋、互聯性方面,以及最重要的——在公路和賽道上的性能,讓Huracán Tecnica能夠充分滿足駕駛員的需求。


在駕駛艙內部,可調節高度的運動座椅為駕駛者帶來沉浸式體驗。 更多選項還包括輕量化車門設計、輕量化鈦合金後部拱形支架和車輪螺栓,以及為經常體驗賽道的駕駛者打造的安全帶。

經過重新設計的先進HMI人機交互介面為Tecnica獨有。駕駛者的儀錶板由一個全新的大弧線設計連貫而成,減少了顏色種類,提升了界面易讀性。中控台螢幕讓車箱內駕乘者盡情享受駕乘樂趣,其中包括實時顯示的LDVI功能,以及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互聯功能。與UNICA app相連的HMI人機交互介面靈感來自STO車型,功能包括追蹤目的地和時間的互聯遙測系統和車載日誌。


標準和可選配的漆面顏色及裝飾細節選項既適用於豪華風格,也適用於更加動感的風格。 除了八種標準外觀顏色外,Ad Personam高級個人化定製選項可提供額外200多種漆面可供選擇。 Tecnica還提供車型專屬的全新Alcantara材質內飾組合,此外還有如縫線設計與顏色、 座椅頭枕 “Tecnica” 字樣刺繡等其他專屬選項。

除了Tecnica專屬選項外,林寶堅尼Ad Personam部門還為客戶提供無盡定制搭配可能,包括極其豐富的顏色和裝飾細節組合。

Subaru BRZ 爽透全身的快感


年終試車無數的我們,心裡總有一份名單列出我們想一試再試的汽車,Subaru 的新 BRZ 剛剛進身到這名單之內,而且相信到年尾埋數時它會佔頗高位置。BRZ 正好符合我們對駕駛跑車的要求:有吸引眼球的外形,緊湊的車廂氣氛,配合駕駛的坐姿,不一定要暴快、但當然要有合理的加速性能,操控感覺輕巧、聽話,感觀上由聽的、坐的、摸的都富有溝通感,整車能給你「人車合一」的感覺,能一一做到這些的並不很多,一有出現的話,總會叫人愛不釋手。


繼續由 Subaru 和豐田合作設計的第二代 BRZ/GR86,就像是舊款的進化般,車子沒有甚麼破舊立新的大轉變,就是外形美一些,錶板花巧些,引擎動力強一些,底盤硬淨一些,售價方面?第一代在 2012 年推出時棍波和自動波賣 41 和 42 萬,現新款的分別賣 $399,800 和 $423,800,不貴,對不?

新 BRZ 的車身體積與舊款幾乎一樣,只是長和矮了丁點而已,外形上依然有拋起的前沙板、雙拱形的車頂、性感的車側小三角窗,輪廓和車身比例沒大分別。舊款那無無聊聊的沙板假出風口裝飾,現由像 Air Curtain 的真鰓位風口取代,加上有擾流作用的車側裙腳和鴨尾尾翼,氣流處理比前進步。BRZ 外形上與 GR86 的分別,在於 Subaru 的車頭有梯形鬼面罩,刀片形的面罩橫間,較「八」字形的泵把翼片,「逗號」形左右風口,黑色頭唇尖端,頭燈內的「C」形日行燈包至頂部;GR86 則有較方形的鬼面罩,網狀隔刪,「7」字形左右風口,頭唇與車身同色,日行燈「L」形;兩車的尾燈、尾泵把、車牌框、Diffuser、排氣喉、輪圈一樣。


源自 Subaru 的「Global platform」底盤,現採用更多高拉力鋼和用膠水黏合,車頭結構抗扭曲度提升 60%,車架硬度提升 50%;與 WRX STI 基本一樣的懸掛系統,同樣是前麥花臣支柱、後雙搖臂。鋁質頭冚、車頂、前沙板的減重地方,抵消了新引擎和為了強化車架而來的新增重量,車重由舊款 1,256kg 稍稍升至 1,260-1,290kg。由舊款 2.0 升「FA20」改良而來的「FA24」引擎,缸徑x衝程由 86 x 86mm 加大缸徑至 94 x 86mm,容積升至 2.4 升;另有加強進氣和排氣效能,減少內部磨擦,輸出由之前的 200 匹 / 205 牛頓米升至 234 匹 / 250 牛頓米;舊款的轉數紅線是 7,400 轉,現是 7,500 轉。由豐田提供的 D-4S 燃料噴注系統,與前一樣可向進氣管道噴或向缸內直噴。


改為橫層設計的錶板,錶板、門邊和中控台等的塑膠用料都像是初級的豐田汽車般廉價,舊款也是這樣,新車在儀錶盒蓋和門壁的上截舖上像猄皮的纖維物料,帶來點高級跑車的質感。同樣坐得深深的包身座椅,坐點稍稍向車子中心移入 7mm 和降低 5mm,加強「與車合一」感覺。與日產 GT-R 相似的後排座椅,同樣要人屈膝蹲坐,跑車沒所謂了吧。豐田稱之為「Boxer Meter」的儀錶設計,外形像似水平對向汽缸排列的模樣,採用全 LED 顯示中央圓錶加兩旁訊息顯示,撻車時有模仿活塞橫向移動的圖案出現,儀錶圖案可隨 VSC 穩定系統模式而改變,棍波型號有兩種:Normal 時是正常圓形轉數錶,Track 模式時變成一賽車式的 Bar Graph 形轉數錶,自動波款則多有一個紅色框的 Sport 圖案;左邊小顯示區可「碌」出耗油量和 G-force 錶。


車子的駕駛感覺與舊款相近,就是再好一點,最最最大感受得到的改良,是扭力明顯比前快,不算很快的舊款要踩至 5,000 轉過後才有點看頭,現有較大容積的新引擎自不然有較豐厚的扭力,隨轉數遞增的 N/A 式加速反應,5,000 轉後除了同有那生猛起來的變聲外,更隨之有種「zzz..」的微震傳來,就像有個震蛋在你的前列線外震動般,慫恿你每個波段將它狂踩來獲得這股由鼠蹊傳至全身的快感,車子 0-100km/h 加速由舊款所需的 7.3 秒加快至 6.4 秒;接近紅線時轉數錶內有紅燈閃起提示。波棍要人快快手的拉扯才好配合轉數,與前一樣。同樣的腳踏位置,因油門太入所以較難做 heel-and-toe 拖波做得順暢,WRX STI 也是這樣,這是我個人最不喜歡的地方。有點空虛的軚感,感覺已比四驅的 WRX STI 直接,最重要是沒有後者的搖搖晃晃,轉向反應迅即。低重心的水平對向引擎帶來低搖滾重心的平衡底盤,加上所說的硬化底盤,即使採用不算闊的 215mm 輪胎(與舊款一樣闊),即使懸掛不是跟路「un」的硬實(其實懸掛頗舒服的),也能達到高的貼地水平,不易響胎。


其實本文的開始,我們已說出喜歡 BRZ 的地方,這裡重申一次:車子有像貼身牛仔褲的緊緻外形,日式跑車通常的理想坐姿,為駕駛而設的車廂,不過於浮誇的易讀 LED 儀錶,平衡而依人指令的操控,好聲的引擎,好去的加速,我們隨時都想再開一次。


改為橫層設計的錶板,儀錶盒蓋和門壁的上截舖上像猄皮的纖維物料,帶來點高級跑車的質感。


引擎經擴大缸徑來將容積提升至 2.4 升,輸出由之前的 200 匹 / 205 牛頓米升至 234 匹 / 250 牛頓米。


相比 GR86,BRZ 有梯形鬼面罩和刀片形橫間,「八」字形的泵把翼片,「逗號」左右風口,黑色頭唇,「C」形日行燈包至頭燈頂部。


BRZ 和 GR86 的尾燈、尾泵把、車牌框、Diffuser、排氣喉、輪圈一樣。


儀錶圖案可隨 VSC 穩定系統模式而改變,棍波型號有圓形轉數錶的 Normal,和賽車式 Bar Graph 形轉數錶的 Track 模式。


引擎在 5,000 轉後除了有那生猛起來的變聲外,更隨之有種「zzz..」的微震傳來,慫恿你每個波段將它狂踩來獲得這股由鼠蹊傳至全身的快感。


波棍要人快快手的拉扯才好配合轉數;腳踏位置因油門太入,所以較難做 heel-and-toe 拖波做得順暢。


輪胎由舊款的 215/45 R17 改薄為 215/40 R18;舊款那無無聊聊的沙板假出風口裝飾,現由像 Air Curtain 的真鰓位風口取代。
同樣坐得深深的包身座椅,坐點稍稍向車中心移入 7mm 和降低 5mm,加強「與車合一」感覺。


Subaru 的「Global platform」底盤,現採用更多高拉力鋼和用膠水黏合,車頭結構抗扭曲度提升 60%,車架硬度提升 50%。


由豐田提供的D-4S燃料噴注系統,與前一樣可向進氣管道噴或向缸內直噴。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水平對向四汽缸引擎
排氣量:2,387cc
最大馬力:234 匹 / 7,000 轉時
最大扭力:250 牛頓米 / 3,700 轉時
波箱設計:6 前速手動波箱
體積:4,265 X 1,775 X 1,280mm
重量:1,260-1,290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399,800 起
網址:http://www.motorimage.net/HK/home/
查詢:2828 2488(Motor Image Kowloon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電子鎖測試】挑戰傳統 Lockly Secure Lux Mortise Lock PGD829 vs Yale YMI70


上回寫過電子鎖 Lockly PGD829 與 Samsung SHP-DP609 的比較,那與傳統門鎖品牌推出的電子鎖作比較又如何呢?與 Lockly Secure Lux Mortise Lock PGD829,憑出色及全面的質素,頗值得大家信賴。但作為新進智能電子鎖產品,相較傳統牌子如 Yale YMI70 時,Lockly 的表現又會否同樣有優勢?即看看兩款電子鎖的比較。

開門篇
密碼篇:
私隱度比較:

密碼輸入一定是智能電子鎖最基本的開鎖方式,其設計好壞,絕對影響智能電子鎖的安全性。Lockly PGD829 採用「Pin Genie」密碼輸入設計,會將數字密碼的數字隨機分配置至輸入面板上四個不同位置,而且每個位置均有三個不同數字供選擇;用戶需輸入密碼時,只要按照密碼順序,於任意位置選擇合適的數字,即可成功解鎖,即使有人在旁亦沒法看出密碼。


Lockly PGD829 的密碼輸入版面設計異於其他智能電子鎖。


透過「Pin Genie」技術,確保每次輪入密碼時觸按的位都不同,而且由於每個位置均內含三個數字,大大增加從旁偷看而獲取密碼的機會。

而 Yale YMI70 亦有自家的「虛位密碼」設計,用戶輸入密碼時,可以任意在密碼前或後輸入任何數字將其延長及隱藏,避面密碼輸入面板只有開門密碼的指紋。但依然沒法阻止被偷看而洩漏的風險。


Yale YMI70 輸入密碼時可任意在前或後加入無意義的數字,確保密碼不易被察覺。

啟動比較:
至於密碼面板的啟動方式,兩者分別則相當接近。Lockly PGD829 需用家大範圍輕掃即顯示 Pin Genie 介面,而 Yale YMI70 亦同樣需大面積輕掃(如手掌)即可啟動。


Lockly PGD829 需以稍大面積輕掃屏幕,便會啟動密碼面板,實用性高。


Yale YMI70 以手掌輕掃,就可快速啟動輸入面板。

密碼種類比較:
Lockly PGD829 的密碼種類相當多,除了基本的主密碼外,用家可以設置一次性的、周期性的、臨時的,甚至生成 OAC 離綫密碼(類近銀行一次性安全碼的設定),方便隨時受權友人開鎖。


透過專用 App,可以即時新增家庭成員、臨時密碼及一次性密碼。


可以為密碼設置可用時限,相當適合業主出租單位使用。


獨家的 OAC 離綫密碼功能,生成後可以傳送親友,方便開門,而且同樣可設置時效。

至於 Yale YMI70 的密碼種類亦比較少,只提供一次性密碼或訪客供用家選擇,而且亦不容許即時在 App 建立。


Yale YMI70 可設一次性密碼,方便使用。


統一管理不同用戶密碼。

指紋篇:
指紋感應器比較:

Lockly PGD829 有傳統式把手式設計,而指紋感應器正設於把手上,使用上相當直觀,極為方便。用家以指紋解鎖後,一扭把手,即可開關。而 Yale YMI70 則採用推位式把手設定,幸好感應器設在電子鎖中央,以指紋解鎖後即可直接推入門鎖開門,使用亦算直觀。解鎖速度上,兩鎖分別不大。


Lockly PGD829 的指紋感應器位置在把手上,只要稍待一秒左右,就可以解鎖,下拉把手開門,操作過程流暢。


Yale YMI70 指紋感應器位置在中央,成功解鎖後就可以推動門鎖,使用方便。

RFID 卡及鎖匙篇:
Lockly PGD829 及 Yale YMI70 都支援 ID 卡及實體鎖匙開門。兩鎖的 ID 卡感應器位置都在中央,使用便捷,解鎖就可分別扭或推開門;至於實體鎖匙,Lockly PGD829 及 Yale YMI70 都在正前方,使用時接近傳統門鎖,相當方便,另兩鎖均設有匙孔蓋,以保持外型美觀另兩鎖均可透過 APP 開門。

Lockly PGD829

可使用 ID 卡開門,合共 3 張,而且感應器位置貼近把手,操作方便。


實體匙孔在正前方,使用方式與傳統一樣,可以配合家中個人的使用習慣。


利用專用 App 亦可開門。

Yale YMI70

Yale YMI70 亦可使用 ID 卡開門。


匙孔同樣在正面,使用方便。


透過專用 App 遙控控開門。

遙控解鎖篇:
兩鎖均可透過 App 遙控解鎖,Lockly PGD829 則需另購額外配件才能遠距離開鎖,而 Yale YMI70 同樣需額外加上配件才支援遠距離隔鎖。但若在門外,仍可以藍牙連綫開門。


Lockly PGD829 需額外選購 Secure Link,才提供相關功能,另同時帶來語音操作功能。


Yale YMI70 需加配網絡組件,才可能遠距離解鎖,但仍支援基本的藍牙連線開門。

電源篇:
智能電子鎖需電源驅動,Lockly PGD829 及 Yale YMI70 的電源配置一樣,同樣需 4 枚 AA 電驅動。若若電量不足,鎖身正面同樣備有提供 9V 電池接口,以提供後備電開鎖。


Lockly PGD829 採用 4 枚 AA 電。


於鎖孔下方設有 9V 電池位以作後備電源開鎖。


Yale YMI70 亦採用 4 枚 AA 電。


於指紋感應器下方,可以 9V 電池作後備電源。

綜合安全篇:
錯誤鎖定:
智能電子鎖均自帶均有防禦模式,以免被不法份子撞密碼。Lockly PGD829 採分階段防護,連續三次錯誤後會開始進入鎖定模式,但進期間提供額外多一次機會輸入,若依然輸入錯誤就會鎖 10 分鐘,其後每次錯誤均會再次進入鎖定模式,並且延長鎖定時間。至於 Yale YMI70 則連續錯 5 次後,便會鎖 3 分鐘。


Lockly PGD829 進入鎖定模式時,將會以「盾牌」顯示。


Yale YMI70 的鎖定時,會顯示剩餘的鎖定時間。

鎖舌質素:
Lockly PGD829 共有五舌,分為 1 個鎖舌、3 個 Dead Lock (Deadblot) 鎖頭,與及 1 個反鎖鎖頭,而且鋼水實淨質量好,而且鋼水實淨質量好,予人相當穩陣之感,而 Yale YMI70 則只有兩舌,鎖舌鋼水觸感不俗,但仍較為鬆身。另外值得一是是 Lockly PGD829 採用機械鎖設計,而 Yale YMI70 則為摩打鎖,意味即使不幸壞鎖,Lockly PGD829 亦不會影響日常使用。


Lockly PGD829 五舌設計,讓人更為安心。


鎖舌質量高,實淨鋼水佳。


Yale YMI70 採兩舌設計,加上較鬆,感覺不夠安全。


鎖舌質量平平,鋼水觸感當可但仍較鬆。

家中使用篇
一般鎖門

Lockly PGD829 在家中上鎖時,基本以一斜舌及四鎖舌進行,另用家可以扭動最底的 Thumbturn 實現五鎖舌鎖門,安全度十足。而 Yale YMI70 則以一斜舌及一鎖舌提供保護。


Lockly PGD829 可設自動上鎖,亦可手動上拉把手鎖門。


另配合 ThumbTurn 鎖即可額外鎖舌保護。


Yale YMI70 可以自動上鎖,亦可按鍵鎖門。

防止大門誤開
Lockly PGD829 可設置防誤開功能,只要啟動後,即使家中的小孩或寵物拉動把手,亦可以確保只能「空轉」而不能解鎖。Yale YMI70 亦有不俗的防誤開功能,而且配合獨立的 Force Lock 掣帶來反鎖功能。


Lockly PGD829 的把手後設有防誤開門按鍵


啟動後,即使扭動把手亦不能開門。


Yale YMI70 的把手內可以鎖起,防止誤開。


鎖身更有「Force Lock」反鎖掣,安全性不俗。

總結:
上後兩篇,與市場上最受歡迎電子門鎖及傳統製作門鎖的品牌作比較,Lockly PGD829 給人最大的安全感,是擁有較多的鎖舌,而且 App 應用更為豐富,操作方便,這個在兩次不同品牌的比較當中尤其突顯,不論是初接觸或更換電子鎖的朋友,相信都會有一個出色的使用體驗。Lockly PGD829 與 Yale YM170 都未預設遠端遙控功能,而 Lockly PGD829 採用機械式鎖膽,讓筆者覺得稍為安心,始終常常都會想如果萬一壞鎖的話會怎樣做呢!Yale 老實說可能一早比較有期望,始終筆者從小到大都會選擇這個牌子作門鎖,可說是忠實粉絲,不過在電子門鎖上測試出來確實比較遜色,鎖膽質量會是其耍家之處,但不知是否 app 方面投放不如前者,使用感覺不夠 User Friendly,這個在測試當中扣掉了不少分數。

Mercedes-Benz EQV 正式抵港

Mercedes-Benz EQV – Exterieur, AVANTGARDE Line, EQV Design-Paket Exterieur, Selenitgrau metallic;Stromverbrauch kombiniert: 26,4-26,3 kWh/100 km; CO2-Emissionen kombiniert: 0 g/km* Mercedes-Benz EQV – Exterior, AVANTGARDE Line, EQV Design-Package Exterior, Selenitgrey metallic;Combined power consumption: 26.4-26.3 kWh/100 km; combined CO2 emissions: 0 g/km*


Mercedes-Benz EQV 車輛技術重點包括續航力高達 378 公里(WLTP),以及僅需約 45 分鐘便可將高壓電池由 10% 快充至 80%。與此同時,平治 EQV 的車廂提供極致豪華享受,以及無可比擬的靈活性。客戶更可選擇長軸距 (3,200 毫米) 或特長軸距 (3,430 毫米)版本。

與 V-Class 一樣,EQV 的量產版本亦在西班牙北部 Vitoria 生產。廠房可根據市場需求生產不同動力系統的型號,產生最大的協同效應。


全新平治 EQV 的電能動力系統 (eATS) 位處流線形的車頭內,並在前泵把設有充電插座。摩打輸出高達 204hp。電動摩打、固定齒比傳動系統、冷卻系統和電力總成緊湊地藏於車頭內。鋰電池組擺放在車底並置中,確保 EQV 具有良好的操控表現。

平治 EQV 標準配備了車內水冷式交流電充電器,最高功率為 11kW,方便在家或公眾充電站作交流電充電。車上電池可用容量達 90kWh,提供 378km 的續航力(WLTP)。由於電池置於車身底部,EQV 地台平坦,車廂空間靈活多變,適合各種用途。例如作為家庭 MPV,乘客可享用中排獨立豪華座椅,第三排座椅更可作多種編排,方便出行。


假如採用 11 kW 輸出的平治家居掛牆充電器,EQV 充電時間會比使用家居插座快。如使用 CCS 以直流充電,時間當然更快。EQV 可透過直流快速充電站以高達 110 kW 的功率充電,只需約 45 分鐘便可由 10%充電至 80%。


Mercedes-EQ 家族中的每個型號,在設計上均有其前衛之處。EQV 車頭鬼面罩同樣採用 Black Panel 設計,配以鍍鉻飾條。車側亦有一貫的 EQ 型號車章設計。17 吋的輕合金輪圈,即使在車輛靜止時仍充滿動感。

設計美學由車外延伸至車內;型格設計與溫暖點綴配搭得宜,營造出「回家」的感覺。置於 10 吋觸控屏幕內的 MBUX 系統,具備語音操控及創新連接功能,人車互動更輕而易舉。

在一換一政府優惠下:
EQV 300 Extra Long 的參考價低於 1,000,000 港元
EQV 300 Long 的參考價低於 1,200,000 港元

Honda 跟 GM 合作推出電動入門車搶客源


Honda 跟 GM 兩間車廠傳來合作消息,今次是為未來電動車大展拳腳鋪路,為了爭取 3 萬元美金以外的電動車市場,他們兩家公司會進行交流合作關係,從而減低開發成本,同時有望優化大家的電池模組和技術。電池優化方面,未來都會專注在固態電池為主,它擁有更輕、密度更高的優點,有望慢慢取代鋰電池。

文:小肥

Volkswagen 未來改走高科技路線!放棄衝銷售量


Volkswagen 車系全面,而且平民腳車多選擇,銷售量自然高,車廠由成立至今已經被大家定位為國民車品牌,不過時代不斷轉變,Volkswagen 也決定作出品牌定位的轉變。他們的首席財務長的 Arno Antlitz,在接受英國《Financial Times》訪問時,就表明未來不會著眼於生產量,會轉為品質和高純利。由於未來汽車轉為電動化,現時 VAG 集團 100 多款車中,在未來 8 年會有 60% 傳統引擎車停產,車型簡化後可以集中精神在車型各部份的發開。

文:小肥

F1 2022 澳洲站:法拉利領先20.524 秒衝回終點拿下冠軍


2022 年第三場 F1 比賽,法拉利陸克萊頭位起步,隊友辛斯第 9 位起步,領隊 Mattia Binotto 開賽前表示兩車有機會使用不同戰術,認為辛斯有機會第 4 位衝回終點。第 4 位起步的麥拿倫羅利斯起步時能否即時對第 3 位的紅牛佩雷斯作出威脅將成另一著眼點。


比賽一起步平治咸美頓起步極好,隨時爬上第 3 位,羅素第 5 位。頭車陸克萊保持 0.6 秒以上優勢。第 2 圈時,辛斯跌至第 14 位,隨後失控跌入沙池,戰車未能重返賽道,需要退賽,虛擬安全車出動,安全車緊接出動。第 7 圈比賽重新開始。

第 10 圈紅牛佩雷斯成功超越咸美頓重登第 3 位,可是已經頭車帶開 6 秒多。第 14 圈威廉仕拉迪菲入 Pit 換白胎,其他車隊都開始換胎。第 16 圈陸克萊已帶開 7 秒。第 18 圈紅牛韋少換白胎。


第 20 圈咸美頓跟佩雷斯只有 0.7 秒,開始向前車進攻。頭車法拉利仍未換胎。第 21 圈佩雷斯、羅利斯換胎。第 22 圈法拉利、咸美頓換白胎。佩雷斯在隨即超越咸美頓,維特爾炒車,安全車出動,平治羅素把握機會換胎,換胎後排在第 3 位。第 4 位艾朗素仍未換胎,輪胎已經跑了 23 圈。

第 27 圈比賽重新開始,一圈後法拉利已帶開 1.5 秒。第 20 圈佩雷斯超越艾朗素。第 36 圈佩雷斯超越羅素重登第 3 位。

第 39 圈紅牛韋少戰車出事著火,韋少掉軚盤!退出比賽,虛擬安全出動。艾朗素、麥勞臣換黃胎。

第 58 圈陸克萊領先 20.524 秒衝回終點拿下冠軍,亞軍佩雷斯、季軍平治羅素。

下一站 4 月 24 日意大利。

Honda Fit 小改款現身日本街頭


可愛小車 Honda Jazz 推出數年後,已有不少車主好評,最近 Honda 又有新動作,將 Honda Jazz 的小改款車在日本路上試車,車身有細微轉變,日本傳媒還爆出有機會推出 RS 車款,令到一班 Honda 車迷興奮起來。新車暫定前後泵把都會改款,頭燈也會有轉變。新車暫定 2022 年第三季在日本發布。

文:小肥
圖:Creative Trend

Mercedes-Benz EQS SUV 4 月 19 日登場


Mercedes-Benz 宣佈將於將於 4 月 19 日正式發表 EQS SUV 版,是 EQ 車系中最頂級 SUV 車。EQS SUV 講求豪華及舒適,外觀造型並未過於追求跑味,而是以流暢線條展現運動感,不過可惜暫時只有一張預告照片。車廂方面,採用與房車相同的 MBUX Hyperscreen 多媒體系統,重點是追求最佳乘坐享受的空間規劃。SUV 車型在動力系統方面,可參考房車版最大 200kW 功率、 108kWh 的鋰電池組,續航距離達 770 公里。

文:Issac.C

M140i?BMW 四出尾喉測試車曝光


日前外國媒體 Motor1 拍到一款 BMW 神秘偽裝測試車,在車尾有雙邊四出尾喉設計,推出最有可能是 1 Series 改款新車,極大機會是全新 M140i 車型。此外,還可以看得出頭泵把及頭燈經過重新設計。M140i 很有可能使用電氣化動力系統,擁有比 M135i 車型 306hp/45.9kgm 更強的性能。

文:Issac.C
圖:Motor1

G-SHOCK MR-G兩大限量系列:極致工藝結合日式美學


延續品牌巔峰之作,今年G-SHOCK再次推出令人驚豔的限量MR-G系列金屬手錶,傳遞日本工藝的核心力量和美感,兩款限量版系列於今季注目登場 – MR-G「赤備 AKAZONAE」MRG-B2000B-1A4與MRG-B5000系列。CASIO更於4月至6月,特別於「東方表行中環精品旗艦店」舉辦期間限定MR-G系列展覽,展示MR-G系列歷代經典錶款,當中包括最新「赤備AKAZONAE」MRG-B2000B-1A4及優先預覽MRG-B5000系列,了解MR-G手錶的發展史及近距離欣賞日本職人工藝。


G-SHOCK頂級錶款MR-G系列「赤備」MRG-B2000B-1A4,以日本精英武士AKAZONAE(赤備)為設計靈感,戰國武士披上赤紅戰甲,代表英勇與豪傑精神,將此錶款帶入全新境界。「赤備」MRG-B2000B-1A4錶盤和錶圈採用象徵力量的傳統色彩赤紅色,飾以採用金色離子IP鍍膜的旋鈕錶冠與及時計刻度,如同穿著深邃華麗的盔甲,令人聯想到武士的豪俠和英勇。無論是錶盤外緣採用的日本常見摺疊屏風裁切設計, 或是以Yamagata CASIO廠房的至高納米處理技術打造俐落的美麗邊緣和曲線,均呈現一種簡約而尊貴的質感。時尚外觀下也具備一系列強悍規格,齊集美感與實用於一身 – Sallaz拋光技術、雙重硬化處理和具備抗反射鍍膜的藍寶石水晶玻璃錶面。除此之外,首次搭配藍牙配對智能手機功能及世界六局電波接收以同步世界時間,搭載耐衝擊構造、Tough Solar太陽能電力和防水等實用機能,讓此錶款的每個細節散發出力量與卓越之美。

今季MRG-B2000系列共有三款新配色,另外兩款分別為MRG-B2000B-1A1全黑與MRG-B2000D-1A黑銀;MRG-B2000全系列以鈦金屬打造錶殼與錶帶,輕量化之餘不易過敏,其中MRG-B2000B全錶經雙重硬化處理:Tic深層硬化與DLC類鑽碳,而MRG-B2000D則錶圈同樣經雙重硬化處理,而錶帶採用Tic深層硬化處理。經硬化處理後,表面散發出沉穩的黑色,再搭配清透的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大幅提升整體耐磨性。

MRG-B2000B-1A4 建議零售價:HK$25,780
MRG-B2000B-1A1 建議零售價:HK$25,780
MRG-B2000D-1A 建議零售價:HK$22,480

香港車手許建德於 GT 世界挑戰賽歐洲賽首仗得分


香港車手許建德(Jonathan)和他效力的 Sky Tempesta Racing,在上個周末於意大利伊莫拉賽道,開展本年度的GT世界挑戰賽歐洲賽(GT World Challenge Europe Championship,GTWC)賽季。這場3小時的耐力賽對 Jonathan,以及兩位隊友 Chris Froggatt 和 Eddie Cheever III 來說,都是極具挑戰性的。事關今場比賽是他們由法拉利賽車轉用平治-AMG GT3 新戰車之後的第一場賽事。他們要在這場比賽中學習和適應這部新車,逐漸了解如何發揮戰車的潛力。由於需要隔離和檢疫,Jonathan 無法參與季前的測試,因此今次比賽是他首次駕駛這部93號平治-AMG GT3 賽車,令他面對更大挑戰。然而即使難關重重,在組別中由第10位起步,並且在賽事中落後一圈。車隊仍然展現出他們的韌力,成功以金盃(Gold Cup)級別第6名完成首仗比賽。


賽事回顧
Jonathan 在這個比賽周末有個好開始。雖然只在2020年短暫駕駛過平治-AMG 的賽車,他還是能在銅級車手測試中,取得金盃級別最快兼全場第二快的成績。顯示出93號新戰車以及自己的實力。許建德在賽前講過,他今場主要的目標是學習新賽車,並和技術團隊合作,了解新車和倍耐力新車胎的習性。他在首場練習賽就展現飛快速度,並順利達成他賽前預訂的目標。

排位賽時,新車胎就為車隊帶來挑戰。由於賽道溫道偏低,車隊難以將車胎提升至理想的工作溫度,令賽車沒有足夠的抓地力,因此無法造出好成績。加上賽道上同時有52部賽車,實在難以在沒有阻礙下造出快圈成績。結果這名香港車手和隊友們幾經辛苦,只能在金盃級別中排第10位出賽。

到比賽日,車隊仍然以正面心態迎戰,並派上許建德作為先發車手負責起跑。賽事開始後,Jonathan 遇上同樣的問題,輪胎要花整整3個比賽圈才能熱身完畢。但當輪胎的溫度適合後,這位香港車手就立即重拾比賽節奏,圈速得以提升,更加是賽道上最快的銅級車手。結果在交棒給隊友 Chris Froggatt 時,車隊已經上升到組別第6的位置。

在維修站時,Sky Tempesta Racing 曾出現小問題,導致損失了5秒時間,令 Chris Froggatt 回到賽道時剛好遇上塞車,導致他的賽段一直受阻。更欠運的是,當全場總成績第一的車手超越 Chris Froggatt 時,安全車因其他車出現意外剛好在此時出來,令93號賽車一下子被前方的同級對手慢了一整圈。比賽繼續後 Chris Froggatt 並沒有放棄,努力保持位置,在比賽最後一小時交棒給 Eddie Cheever III 時,他們仍然在第7位。此時他們力追,希望在完場前追到領先的對手。雖然一直造出不錯的圈速,但可惜時間已經不夠。結果 Sky Tempesta Racing 以組別第6名完成在伊莫拉賽道舉行的首站比賽。.

車隊最終在這場揭幕戰上獲得8分,比預定目標為低,但最重要是能取得寶貴的經驗,認識並學習新的平治-AMG GT3 戰車,並為接下來的比賽做好準備。許建德將會出戰下站於法國的保羅里卡德(Paul Ricard)1,000公里賽,賽事將會在6月3至5日舉行。


「這次比賽本就是為著學習新戰車,結果一如計劃之中。我對自己能快速適應 AMG GT3 新戰車感到驚喜,在官方銅級車手試車環節時,我成功造出全場最快的銅級車手圈速。我本對排位賽感樂觀,但現實是當52部賽車一起同場時,是不可能在沒有阻礙的情況下完成一圈。正式比賽由我負責起跑,我在金盃排第10位出發。開首數圈車胎還未進行工作溫度時,就像在冰面上駕駛一樣,所以保持安全和建立比賽節奏是首要。我曾與其他賽車有過好幾次的纏鬥,並成功在交棒給隊友前提升名次至第6位。總括而言,這是一場正面在開季比賽,我們已對新戰車有所認識,我預期下一站在法國 Paul Ricard 賽道上能有更好表現。」許建德 | 93號 Sky Tempesta Racing 平治-AMG GT3 車手

法拉利 Daytona SP3 問鼎 2022 年度紅點獎最高榮譽


法拉利在重量級紅點產品設計大獎(Red Dot Award: Product Design)中一舉連奪四項有口皆碑的大獎。其中,法拉利Daytona SP3榮膺紅點獎最高榮譽(Red Dot: Best of the Best),而法拉利812 Competizione、812 Competizione A和296 GTB亦榮獲紅點大獎。

在Flavio Manzoni率領之下,法拉利設計中心(Ferrari Styling Centre)採用前瞻性的設計方案,賦予馬拉內羅出品的躍馬跑車獨樹一幟的個性魅力,同時毫不妥協地秉承了植根於品牌基因中兼具美學與實用性的非凡理念。此次獲得的國際大獎再次成功進行了印證。

紅點設計大獎創立於1955年,是設計界最負盛名且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對全球最傑出且獨具創新思維的設計師們予以表彰。本年度的頒獎典禮將於6月20日在德國埃森舉行。


2015年至2022年期間,法拉利共計獲得了23項紅點大獎。在該獎項長達68年的歷史上,尚未有其他汽車製造商取得過如此驕人的成績。在過去八屆紅點設計大獎評選中,評審團已將赫赫有名的紅點獎最高榮譽授予了至少七台躍馬跑車。在法拉利FXX-K、488 GTB、J50、Portofino、Monza SP1和SF90 Stradale相繼獲獎後,法拉利Daytona SP3也於今年問鼎紅點獎最高榮譽。

作為躍馬「Icona」系列的最新成員,法拉利Daytona SP3完美融合了多項充滿反差的元素,其極具雕塑感的驚豔外觀與凌厲的車身線條相互交融,令人聯想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時以空氣動力學為鮮明亮點的賽車設計風格,例如法拉利330 P4、350 Can-Am和512 S等車型。新車大膽選用了可移動式硬頂的「Targa」結構,其靈感亦源自法拉利Sports Prototype車型,令法拉利Daytona SP3兼具獨特的駕駛樂趣與非凡的實用性。


法拉利「ICONA」系列
2018年,法拉利推出Monza SP1與SP2車型,標誌著躍馬「Icona」系列矚目問世。兩款車型均從20世紀50年代法拉利Barchetta賽車中獲得設計靈感。這些賽車曾在跑車錦標賽中屢摘桂冠,為躍馬在賽車運動領域書寫下傳奇篇章。而「Icona」系列採用當代創新材料和尖端技術,以鮮明的現代風格重新演繹躍馬經典車型的雋永魅力,向法拉利歷史致敬。

「Icona」系列的核心是從特定的歷史時期汲取靈感,但不僅僅停留在對昔日造型元素重新演繹的層面。其目的是凝練一個時代的精髓,並借此創造新穎理念,為未來車型定義標誌性風格。相較躍馬其他車型,「Icona」系列擁有別具一格的專屬特質,僅供應予法拉利至臻客戶和收藏家——這些躍馬榮耀大使們。

勞斯萊斯純電動車型 SPECTRE 近北極圈進行冬季測試


勞斯萊斯首部純電動車型在距北極圈 55 公里之處結束冬季測試。一款全新的勞斯萊斯車型總是在冬季迎來其生命週期的開端。勞斯萊斯SPECTRE在瑞典北部Arjeplog的專業測試中通過攝氏零下40度的極限考驗,數碼化動力系統和底盤工程的設計開啟「勞斯萊斯3.0」全新時代。

Bugatti Centodieci 限定 10 部完成最後耐力測試


等了又等,Bugatti Centodieci 終於進入最後測試階段,完成了五萬公里路面耐力測試,隨後就會進行限量十部的生產。今次新車花了數月在路面測試,包括公路、賽道,收集不同數據之後再到意大利 Nardo 賽道進行測試。Centodieci 極速達到 380km/h,每天測試 1,200 公里。

Centodieci 使用 Chiron 的 W16 8 公升四渦輪引擎,最大馬力 1,600 匹,使用七速 DSG 波箱和四驅系統。車重比 Chiron 輕了 20 公斤,0-100km/h 加速只需 2.4 秒,0-200km/h 只需 6 秒,0-300km/h 只需 1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