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 C
Hong Kong
Thursday, August 7,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176

全新 Tesla 九龍東海濱匯第 49 個超級充電站正式投入服務


Tesla 正式宣布在觀塘海濱匯(The Quayside)第 49 個全新超級充電站正式投入服務,充電站共設有 3 個 V3 超級充電器和 3 個目的地充電器,配合現時 49 個 Supercharger 超級充電站,共提供 234 個 Supercharger 超級充電器和超過 600 個 Tesla 目的地充電器,為 Tesla 車主提供無可比擬的電動車駕駛及充電體驗。


海濱匯超級充電站服務區內住宅及上班車主,Tesla 現時在領展旗下超過 10 個項目設立了 Tesla 充 電站,覆蓋何文田、將軍澳、沙田、大圍、大埔、青衣、天水圍等地區,未來亦會繼續於更多領展旗下停車場開設更多電動車充電站,為車主提供更快更完善的充電體驗,進一步推動香港電動車普及化。

BMW 釋出 iX1 預告照片


BMW 日前釋出入門電動車 iX1 預告照片,外觀造型有點像縮小版 iX3。根據BMW公佈的資料,iX1 在 WLTP 標準下擁有 430 公里以上續航距離。動力系統則可能為第五代 eDrive 電動系統,採用 80kWh 鋰電池組提供 286 匹馬力及 40.7kgm 扭力。iX1 最快將會在今年第三季推出。

文:Issac.C

Ford Kuga 小車售價中車身形


再有代理營銷的福特汽車,我們剛測試過小改後的第六代 Mustang,繼而試的這部是大眾化得多的 Kuga 城市 SUV。我們對上一次開 Kuga 是在 2018 年測試的第二代小改版本,新代理引入的這部是第三代全新款式;車子在美國是 2019 年推出的 2020 年度款,在美國本土市場稱為 Escape,出口往歐洲和其他國家的叫 Kuga。美國人視為細車一部的 Escape,其 4,614mm 長度和體形在香港而言可算是萬事得 CX-5 和本田 CR-V 這類「挨」近中形的 30 餘萬元 SUV,但 Kuga 的售價只需 28 萬元樓下,在鄰廠以這預算你大概只可買到較細部的選擇,例如豐田 RAV4、C-HR、日產 Qashqai、萬事得 CX-30、本田 Vezel、Hyundai Tucson 之類,這正是車子最大的賣點:價廉,大部。


新款 Kuga 一如現年其他轉款汽車一樣,都順應潮流實行減重設計,車子採用有更多高拉力鋼含量的新車架,加上減磅的新引擎和新波箱,其體積比舊款長和闊增加了少許,全車重量倒比前輕約 91kg。新 Kuga 的外形設計就是安安份份的高身房車一部,有 SUV 式的黑膠下身、黑膠輪拱、車頂行李架、尾門頂尾翼、灰色頭唇和尾泵把裝飾,它也有較好識別的品牌車頭設計,廠指有仿效 Mustang 的六角形鬼面罩和 Ford GT 的前泵把下部,以及直望時(我們說)有點似保時捷的「四眼」頭燈;經設計的的車身處理,使風阻值是數代以來最低的一部。 


舊款 Kuga 以當時 29 萬元的售價而言,裝備水平算是越級的豐富,豪華的地方有前座椅背小摺枱,「扮野」的地方有沙板假出風口裝飾、有「Kuga」字的不銹鋼前門門檻牌,供駕駛的有軚盤轉波撥片、撳制控制的「Intelligent All-Wheel-Drive」四驅,動態自動修正的有落 Brake 的 TVC(Torque Vectoring Control)扭力分配前差速器、自動降低引擎輸的 Curve Control 入彎減速系統、自動落 Brake 抵消車身傾側幅度的 RSC(Roll Stability Control),新的這部則不見再有這些,換句話說即是較「齋」,現主要設備有大形天窗、前座暖氣、雙區冷氣、中橋冷氣風口、60:40 後排和椅背角度調校、行李廂掛勾和 12V 插頭、後波鏡頭、Auto Hold 防溜後,較合時和先進的有 PCA(Pre-Collision Assist and Active Braking)前方自動煞車、無線充電座、Start/Stop 系統、行車反應模式選擇。


新的錶板設計改成六角形儀錶盒、半懸浮式中台顯示屏、轉盤式波段選擇制的模樣,沒有了之前錶版和門壁厚凸凸像藏有很多軟墊的感覺,觀感上相對比前單薄。儀錶同是一向福特式的藍色指針加個中央顯示屏的模樣,後者有耗油量、跳字車速、自動煞車系統的「車頭照」等,也是潮興地可從軚盤按鈕撳出來。屏幕系統是之前已有的「SYNC 3」系統,有 Apple CarPlay。雖然車廂設備較「齋」,但只要坐在後排感受一下比以上所說的中小形 SUV 更寬闊的乘坐空間和行李箱面積,隨即便能感到所需的 $279,999 車價物有所值。


機械方面,舊款 1.5 公升 EcoBoost 引擎要四個汽缸來做出的 180 匹 / 240 牛頓米輸出水平,現全新的 1.5 公升版本只需三個汽缸便能達到相同甚至稍稍更高的 182 匹 / 240 牛頓米;6 速自動波箱由全新的 8 速設計取代。與之前一樣的前支柱、後多連杆懸掛,現後方有新的副車架來增強隔震效果。引擎反應與近年試過的三汽缸 Turbo 一樣,在剛起步的一小段有「少了一個汽缸」的乏力感覺,這點是不能騙大家,大家只要試車就會感受到,不過起行後渦輪增壓器很快便積極的谷氣上路,提速感覺強,即時抵消三缸車的不足,就像與四汽缸引擎分別不大似的,而且亦沒有太多三汽缸式的微震和雜聲,運轉也算順暢;然而當轉數跌至想要「-」波提高轉數超車或上斜時,因車子沒有手動+/-功能,只好踩實油門看看命運給不給你落波吧。所說的行車反應模式,有 Normal、Eco、濕地 Slippery 和雪地及沙地 Deep Snow & Sand,不過我們看不到中橋和軚盤上有任何按鈕,沒有試過。行車感覺是高車身 SUV 式的拋拋浮浮,懸掛軟柔。車子給我們最大印象,就是能以中小形 SUV 的售價給予到中形車款的空間。


新的錶板設計改成六角形儀錶盒、半懸浮式中台顯示屏、轉盤式波段選擇制的模樣。


車頭有仿效 Mustang 的六角形鬼面罩和 Ford GT 的前泵把下部,以及(我們說)有點似保時捷的「四眼」頭燈。


全新的 1.5 公升 EcoBoost 引擎只需三個汽缸便能達到比舊款四汽缸稍高的 182 匹 / 240 牛頓米輸出。


車子在起步的一小段有像「少了一個汽缸」的乏力感覺,打個冷震起行後渦輪增壓器很快便積極的谷氣上路。


6速自動波箱由全新的8速設計取代,沒有手動+/-功能。


中橋有冷氣風口,60:40 後排的椅背可獨立調校角度。


合時和先進的設備有 PCA 前方自動煞車、無線充電座、Start/Stop 系統、行車反應模式選擇。


之前已有的「SYNC 3」屏幕系統,有 Apple CarPlay。


小顯示屏有耗油量、跳字車速、自動煞車系統的「車頭照」等,潮興地可從軚盤按鈕撳出來。


仲使 Kuga 的體積比舊款長和闊了少許,全車重量倒比前輕約 91kg。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三汽缸渦輪增壓引擎
排氣量:1,496cc
最大馬力:182 匹 / 6,000 轉時
最大扭力:240 牛頓米 / 1,600-4,500 轉時
波箱設計:8 前速自動波箱
體積:4,614 X 1,882 X 1,678mm
重量:1,493-1,597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279,900 起
網址:http://www.ford-hk.com/
查詢:3768 4818(Venture Motors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Suzuki 與 Toyota 兄弟 SUV 今年底現身


Suzuki 在印度十分受歡迎,以 Swift 為例在 2020 年就賣出 16 萬輛,為了加強對印度市場的力度,與 Toyota 合作在印度打推全新 SUV。近日,外國媒體 91wheels 就拍到由 Suzuki 與 Toyota 聯手開發的新 SUV 車,據了解,新車的 Suzuki 代號為 YFG,Toyota 為 D22,屬於雙生車款。從照片看來,外觀輪廓與 Toyota Corolla Cross 相似;動力系統預計使用 1.5 公升 NA 引擎配電動馬達組成 Hybrid 車型,最快有機會在今年底亮相。

文:Issac.C
圖:91wheels

平治推出全新 eVito 電動客貨車


全新平治 eVito 與柴油版本外表相近,但在前泵把左方設有充電插座。車頭內藏乾坤,因為前軸 之間是電能動力系統 (eATS),以最高 204hp 輸出驅動前輪。而摩打、固定齒比傳動系統、冷卻系統和電力總成緊湊地藏於車頭內。儲電的鋰電池組擺放在車底並置中,確保 eVito 具有良好的操控表現。它的極速達 160km/h。


平治 eVito 標準配備了車內水冷式交流電充電器,最高功率為 11kW,方便在家或公眾充電站作交流電充電。全新 eVito 亦可在車頭左方利用 CCS 充電線作直流電充電。以快速充電設施最高功率 110kW 計算,電量可在 45 分鐘內由 10%充至 80%。車上電池可用容量達 90kWh,提供 378km 的續航力(WLTP)。


平治 eVito 在行車時也可回收動力為電能。當摩打有剩餘轉動力或制動時,會將動能轉化為電 能,為高壓電池充電。駕駛者可利用軚盤後方的撥片,改變能量回收的幅度。此外,駕駛者可簡 單以按掣從三個選項中,選擇傾向舒適或延長續航力的駕駛模式。由於電池置於車身底部,eVito 載貨空間平坦、實用,適合各行各業。eVito 提供兩款不同總長度的車型,包括基本版 eVito 129 和特長陣版本 eVito 129 L。


主動煞車輔助系統當偵測到與前方車輛碰撞的風險出現時,系統會首先發出視覺及音效警告訊 號。若駕駛者及時煞車,自動適應煞車輔助會提供助力。若駕駛者並未作出適當反應,系統會啟 動主動緊急煞車。當車速較低時,系統更可偵測到固定障礙物和馬路上的行人。eVito 備有智能照明系統 ILS,涵蓋 LED 指揮燈、LED 日間行車燈及 LED 低燈、高燈及轉向燈。頭燈設有可變光線分佈功能,在公路上能因應車速改變及不同駕駛情況而調整照明。

售價:大約 60 萬港元(待定)
查詢:2504 6181(仁孚行)

Ford 公佈電動車規劃純電 Kuga 最快明年現身


Ford 表示未來將會推出 7 款全新電動車,其中 3 款為乘用車,全部為 suv 車型,還有 4 款商用車。暫時所知,乘用車有一款的定位與 Kuga 相若,可以說是 Kuga 的電動車版本,傳聞指有高達 500 公里以上續航能力。另外一款乘用車為 Puma 純電版,維持與燃油車版相同外觀,但就換上封閉式鬼面罩。兩款車最快將可在明年推出。Ford 表示,2026 年純電動車將會全球銷量達到 200 萬輛以上。

文:Issac.C

Maserati Grecale 全新 SUV 正式發布


長久以來一直展現意大利高貴優雅質素的汽車製造商瑪莎拉蒂Maserati,向全球正式首發全新SUV車系Grecale!精心研發的全新Grecale將優雅風範、超凡性能和創新精神完美融合,確保舒享和安全駕乘體驗的同時,成就出毫不妥協的極致操控表現和駕駛樂趣。

瑪莎拉蒂Maserati正式授權香港及澳門進口商與經銷商Blackbird Tridente對Grecale終於正式面世十分震奮,正積極安排展覽車盡快到港,讓一眾愛戴瑪莎拉蒂的擁躉一睹其真正風姿,並努力爭取右軚版本盡早生產,引進本港。


Grecale沿襲瑪莎拉蒂以勁風命名車系的傳統。Grecale誕生於意大利摩德納的瑪莎拉蒂創新實驗室,並在意大利卡西諾工廠精心打造。為滿足每一位擁躉對夢想座駕的多樣化追求,Grecale面世時,分別有三個配備不同的版本,包括傳統內燃引擎和混合動力系統;風采各異,同時提供更多可選配件,讓車主能定制專屬的全新座駕,享受個性品味的駕駛生活及樂趣。

全新Grecale的三個版本為:GT版、Modena版、Trofeo版。每個版本同為四輪驅動及配用8前速高效能波箱,將瑪莎拉蒂的品牌風格淋漓展現,各具獨特氣質。


Grecale GT:搭載最大輸出功率達300馬力的2公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引擎,配輕混能系統;
Grecale Modena:同為搭載2公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引擎配輕混能系統,最大輸出功率達330馬力;Grecale Trofeo:搭載的瑪莎拉蒂超跑MC20“Nettuno海神”一脈相承的3公升V6雙渦輪增壓引擎,充分展現三叉戟品牌對卓越性能,最大輸出功率達530馬力,是不斷挑戰自我駕駛者的絕佳座駕。

極富張力的色彩運用、材質工藝的匠心打磨及技術規格的卓越呈現,處處彰顯出瑪莎拉蒂別具一格的品牌特質。承載意式純粹、銳意進取之魂,Grecale極富型格,帶來優雅與舒適相伴的極致駕駛樂趣。

作為承載三叉戟品牌全新一代設計風格的最新傑作,Grecale與開啟品牌新紀元的超級跑車MC20的設計理念如出一轍。前臉造型極具辨識度,較低的格柵位置營造出恰到好處的型態美。車身輪廓、碳纖維材料的運用,處處透露出純粹科技美感,流暢的線條給人浪漫靈動之感,驚鴻一瞥,令人過目難忘。採用「迴力鏢」形狀的尾燈,造型靈感來源於瑪莎拉蒂Giugiaro 3200 GT,沿襲了瑪莎拉蒂標誌性的動感梯形輪廓特徵,車廂設計營造出仿如轎跑車型的流暢效果,搭配對視覺感觀有強烈的衝擊力。


瑪莎拉蒂將“The Everyday Exceptional”的核心理念一以貫之,在Grecale的色彩選擇上精益求精,匠心推出三款極具辨識度的首發顏色:GT版為復古銅(Bronzo Opaco),泛有棕銅色調,具有啞光般絲滑的極簡表面;Modena版為幻彩灰(Grigio Cangiante),這是一款交織而成的三層色,靈感源自於夏季明快的清新光線;Trofeo版為賽道黃(Giallo Corse),將摩德納的代表色——黃色與藍色融合,黃色的底色與藍色的雲母色交織調和,有力闡釋瑪莎拉蒂與摩德納之間牢不可破的紐帶,打造極具運動感的外觀。

Grecale在敞闊車廂空間與舒適駕乘方面均脫穎而出,車身尺寸令人矚目,GT版本的車身長度為4,846 mm 、軸距2,901 mm、高度1,670 mm、寬度1,948 mm,後輪距1,694mm。同時Grecale在內部空間、駕駛性能、操控體驗、直線加速(Trofeo版0-100km/h僅為3.8秒)、最高時速(Trofeo版為285km/h)等方面也擁有一系列出類拔萃的表現。而高質量音響系統以及包括大量實木、碳纖維及真皮等奢華材料的應用,更讓Grecale樹立了傲視同儕的全新標準。


裝備了不少嶄新科技,另全新Grecale使其魅力型格進一步昇華。新車搭載經典的數位儀錶,這是三叉戟品牌首次在車內採用數位元素,並支援回應來自車主的語音指令,從而使駕駛者更能專注駕駛。車內操作盡在指尖輕觸之間,帶來簡約之美。全新的12.3英寸中控屏是瑪莎拉蒂迄今為止在車內配置的最大尺寸的螢幕,一個帶有額外控制功能的8.8英寸舒適功能控制台,以及專為後排乘客而設的後排座椅觸控式螢幕,方寸之間,盡享豪華科技體驗。
同時注重駕駛樂趣,全新Grecale搭載多項創新技術,包括瑪莎拉蒂智慧輔助(MIA)多媒體系統、最新一代資訊娛樂系統及瑪莎拉蒂全新互聯系統(Maserati Connect)等。三叉戟品牌標誌性的引擎轟鳴聲浪,結合Sonus faber 3D身歷聲音效,帶來全方位沉厚聽覺享受。同時,全系列標準已配備14個揚聲器音響系統,最高可選配至21個,滿足對音響的極致追求。
與全新Grecale同行的每一旅程,都可盡情體驗毫不妥協的駕駛樂趣與毫不遜色的豪華舒適感,這歸功於全新的車輛動態控制系統(VDCM)及其對車輛的360°全方位管控。Grecale提供五種駕駛模式:COMFORT舒適模式、GT模式、SPORT運動模式、OFF-ROAD越野模式、以及CORSA賽道模式(Trofeo版本提供),駕駛者在不同路況可隨心切換、自在操控。

未來,Grecale也將推出純電版本,採用400伏技術。屆時,Grecale將成為三叉戟品牌有史以來擁有最完整產品陣列的車型,也將是瑪莎拉蒂品牌史上首款100%純電SUV。


3月22日的Grecale全球首發活動亦以線上形式在瑪莎拉蒂官(houseof.maserati.com)精彩呈現。作為瑪莎拉蒂品牌大使,世界知名意大利演員Matilda De Angelis與Alessandro Borghi盡情詮釋Grecale這款夢想之車。此外,瑪莎拉蒂品牌全球代言David Beckham與意大利音樂藝術家Dardust也以獨特方式驚喜現身。Dardust與品牌工程師在位於Modena的瑪莎拉蒂創新實驗室緊密合作,他們將科技工藝和音效設計完美融合,連袂呈現出獨具匠心的旋律,用於車載提示音效中,成為Grecale非凡駕駛體驗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Volkswagen 公佈 Passat 後繼電動車


Volkswagen 首席執行長 Herbert Diess 公佈一款全新電動車的車頭照片,代號為 Aero B,為四門房車,被指是 Passat 的後繼電動車,暫時只知道是 MEB 平台打造,提供單馬達和雙馬達,及後驅或四驅,電池模組有 77kWh 及 100kWh 選擇,頂級車型的續航能力達 700 公里以上。新車最快將會在 2023 年推出。

文:Issac.C

F1 2022 巴林站:法拉利返嚟啦!揭幕戰包辦冠亞軍


Astin Martin 維特爾因感染肺炎,由後備車手候根堡頂上。起步頭兩車順住入彎,平治咸美頓起步很快,也找到空位,很快就超越紅牛佩雷斯,暫時第四位,Haas 麥勞臣也爬升到第 5 位。平治羅素提升至第 7 位。愛快保達斯跌至第 14 位。第三圈時,法拉利陸克萊已拉開 1 秒。第 10 圈佩雷斯超越咸美頓,重回第 4 位。


第 12 圈平治咸美頓率先換胎,換上白胎硬胎;Alpine 艾朗素也同時換胎,換上黃胎。第 13 圈陸克萊已拉開 3.6 秒。第 16 圈頭位陸克萊、佩雷斯、羅素換胎。陸克萊跟後車韋少只有 0.3 秒距離。第 17 圈韋少大直路超越陸克萊,隨後陸克萊再超越韋少,重點第 1 位。第 24 圈法拉利辛斯表示有可能需要再換胎,進行 2 停戰術。第 28 圈紅牛韋少表示輪胎已經死亡,需要準備換胎,同圈咸美頓換上黃胎。第 31 圈紅牛韋少換黃胎。第 32 圈陸克萊換黃胎。第 35 圈紅牛、法拉利二號車手同時換胎。


第 44 圈韋少換上紅胎,佩雷斯也同時換胎。第 45 圈辛斯換胎、咸美頓換胎。第 46 圈金牛嘉斯利戰車著火退賽,虛擬安全車出動、安全車出動。第 46 圈羅素換胎,陸克萊換紅胎。第 49 圈全部 LAP CAR 可以超車排位。第 51 圈比賽重新開始,辛斯把握機會狂追韋少,陸克萊很快拉開 1.5 秒。第 52 圈陸克萊 1:34.570 跑出最快圈。第 54 圈辛斯終於成功超越韋少。第 55 圈紅牛韋少戰車出事,隨即進入維修立站退賽。第 56 圈紅牛佩雷斯表示戰車沒有動力,後車咸美頓只是距 0.6 秒。最後一圈第 57 圈紅牛佩雷斯在 T1 死車,後車幾乎撞上,後面兩部平治沒有撞上。

最後陸克萊率先衝回終點、辛斯亞軍、平治咸美頓季軍,羅素第 4 位。

下一站 3 月 28 日深夜 1:00am 沙特阿拉伯。

法拉利 296 GT3 開啟躍馬品牌在 GT 賽事領域全新時代


法拉利296 GT3的出現預示著躍馬品牌即將在GT賽事領域開啟嶄新的未來。為滿足對賽道競速和非凡性能的需求,新車在法拉利296 GTB造型風格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再度革新。

全新賽車承襲了法拉利488 GT3的卓越特質。自首次征戰賽道至今,法拉利488 GT3和法拉利488 GT3 Evo 2020累積奪得了107個冠軍頭銜,在770場賽事中贏得了429場的勝利。輝煌的戰績令其成為了躍馬史上最成功的賽車。


對於法拉利GT賽車部門(Ferrari Competizioni GT)的設計師和工程師而言,要以戰功赫赫的法拉利488 GT3作為參考來打造新車,不僅是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種機遇,讓他們從這台傳奇賽車的開發經驗和技術方案中汲取靈感,幫助新車在設計層面實現突破創新。

除了採用賽車專用空氣動力學配置和標誌性設計項目之外,法拉利296 GT3幾乎沿襲了法拉利296 GTB的設計風格。事實上,法拉利296 GTB在概念階段便已借鑒1963年法拉利250 LM等車型的設計項目。法拉利250 LM曾在重量級賽事中屢創佳績,其中包括1965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這是法拉利距今最近的一場包攬全部獎項的賽事)。此外,法拉利250 LM賽車還備受私人車隊追捧。

法拉利296 GT3目前在位於法國錫涅(Signes)的Oreca工廠進行裝配。這台賽車的問世預示著躍馬6缸賽車將重返賽道。不過,為了遵守技術規則,該賽車將不會配備電力動力系統。

在接下來的數月,全新法拉利296 GT3將進入賽道開發階段,預計將在2023年於賽場首次亮相。

BMW 宣佈收購改裝廠 Alpina


BMW 宣佈將御用改裝廠 Alpina 收購旗下,成為 BMW Group 旗下新品牌。BMW 與 Alpina 合作關係長達 57 年,一直以來都是針對 BMW 進行改款,打造獨特改裝車,但其實 Alpina 是德國小型汽車生產商之一,面對「產業轉型」的電能化大勢,未來很難生存下去,所以 BMW 與 Alpina 便達成共識。如今成為 BMW 集團一員後,與 BMW 現有合作協議的改款車業務將於 2025 年結束,未來 Alpina 將專注開發全新車款及修復經典車型。

文:Issac.C

Audi A6 Avant e-tron 推出全新電動概念車


奧迪繼去年4月在上海車展,首次發佈配備電力驅動系統的A6 Sportback後 ,今天於2022年度品牌傳媒發佈會中,展示了第二款奧迪A6 e-tron概念車-旅行車版本「The Avant」。以量產為主導的全新豪華行政級旅行車 A6 Avant e-tron概念車,展示了開創性驅動技術及奧迪傳統設計的融合,將揭開奧迪電動車新一頁,邁向新領域。


奧迪在電動車競賽中,一直走在最前,推動電動車進入新領域。建構出極具前瞻性,由奧迪領導開發的PPE平台,繼去年發表A6 Sportback e-tron概念車後,今天,同樣具備電力驅動系統的A6 Avant旅行車登場。車身體積為長 4,960mm、闊 1,960 mm、高1,440 mm,是一台名副其實的豪華級車款,車身線條設計貫徹奧迪當代美學風格,單體式車頭面罩設計和尾部連續燈飾帶等顯眼元素, 與e-tron家族車款的靈活矯健特性一脈相承。

將於 2022 年 3 月首度登場的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簡約的外型與 Sportback版本同出一轍。而旅行車版本「Avant」線條設計優雅脫俗,恰到好處的車身比例,預示了奧迪未來產品的造型;亦為四環品牌豪華電動車系的躍動與優雅,埋下伏筆。


奧迪董事會成員技術開發部門的Oliver Hoffmann 說:「以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的發展概念,憑藉全新的 PPE 純電模組化平台,品牌可全面地實踐未來的生產方向。我們並不是單純地將電動元素,注入擁有45年輝煌歷史的Avant旅行車系列中,而是致力以精湛的技術去震撼和感動人心;特別是我們超強的 800伏特電池技術、270kW的充電容量以及長達 700 公里的(WLTP標準)續航距離。」

奧迪引以為傲的Audi 100行政座駕系列,自1968年面世以來,一直雄據全球最受歡迎位置,品牌亦在1977年推出旅行車版本,在當時而言,感性的設計帶來革命性的突破,更將旅行車的定位重新演譯。A6在1994年被委以重任接替Audi 100,延續品牌行政座駕的傳奇,而全新的概念車承繼了A6車系的優點。
眾所周知,在奧迪世界裏,「Avant」代表旅行車型號,品牌在1995年的市場策略計劃中,為旅行車型號冠以「Avant」,而這個源自Avantgarde的奧迪旅行車名字「 Avant」,象徵著高度可變的動感線條元素,從這一天開始品牌旗下優美的旅行車款便稱為Avant。


就其本身而言,PPE技術平台所生產的車款具象徵意義,從車身線條設計中可見,動態駕駛表現以及合適作長途駕駛兩大優點,將為未來的電動車款定下基準。而未來的Audi A6 e-tron將會具備高達700公里(WLTP標準)的續航距離,而且0-100km/h加速表現更可在少於4秒內完成,這項強勁的性能表現極具代表性。

未來的Audi A6 Avant具備了兩項「儲存」稱王的優勢,首先是擁有美觀又寬敞的車廂空間;而憑藉其 800 伏特高達 270kW的電池充電系統,讓它可以在10分鐘內充電,並讓它足以行走300公里距離之遠。

奧迪將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技術引進高級別車款,並且取得成功,這段輝煌歷史令人深刻。在1982年Audi 100/C3創作出風阻系數0.30 cW的傳奇,成為了級別中的冠軍,發展速度遠遠拋離對手,而這項驕人成績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的車身體積為,長 4,960mm、闊1,960 mm和高1,440mm,尺寸與現行的A6及A7 車系相同,從充滿動感的車身比例和優雅的線條設計中可以瞥見,這些源自品牌的傳統設計元素所帶來的優勢,讓它在未來可以迎風而上,再次登上顛峰。
今日,奧迪電動車家族成員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將延續成功故事的新篇章,再次展現團隊從抽象概念到具體實現的鬼斧神工。Sportback版本的風阻系數僅為0.22 cW,締造出電動車在C-Segment級別中前所未有的成績;而Avant版本的風阻系數較前者僅增加0.02 cW。簡單而言,減低風阻便可以降低電量的消耗,從而獲得更遠的續航距離,而透過空氣動力調校車身每個細節,將可保留車系非凡的雅緻和諧,貫徹品牌力臻完美的作風。


Avant版本的車頂弧度設計充滿動感,在配合22吋輪胎、前短懸長及車廂,全面突顯出懐舊跑車的味道。而經典的大面積D柱設計,連接頂部拋物線的下墜線,拼湊出獨特的線條結構,輪拱的弧度融入層次感豐富的尾部,全面融為一體。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相對較渾圓,從車側可見由各骨線造成的凹凸面,剛柔並重,儼如陶塑般,渾然天成。而首度登場的概念車,配以予人溫暖感且被稱為Neptune Valley的灰色車身,令車身輪廓更清晰,同時又散發出活潑跳脫的一面。輪拱上連接充電保護蓋附近配上嵌入式黑飾板設計,這亦已成為新一代奧迪電動車標誌性設計,一如奧迪電動車的經典設計,數碼虛擬實影倒後鏡置於A柱上。

從正面觀賞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車頭配上大面積的單體式面罩,兩側附以供冷卻電池組及駕駛系統的入風口,目光銳利的問頭燈組設計,讓人即時辨認出,這就是新一代的奧迪電動車。車尾部分設計,對動感操控的高穩定性極具關鍵,尾窗上方的小尾翼設計,將尾部的氣流管理效能提升,從而增加疾走時的穩定性。車尾下方的尾泵把位置,配備了兩區式擾流設計,當氣流從車頭泵把進入車身底部流走時,將可有助減少亂流,從而令降低風阻及提升下壓力,令表現更穩定。

汽車照明系統技術語是奧迪的強項,從概念車身上找到目光線條銳利的頭、尾燈組,設計全面融入車體,Digital Matrix LED頭燈及digital OLED尾燈,無論在任何環境及天氣下,提供最強的照明能力。而奧迪的汽車燈光部門的設計師與開發團隊再度攜手合作,在照明功能以外,更為概念車注入許多新功能,包括個人化的燈光設計選項。

另外,當車門打開時,在車身每邊設有三台小型高解像度 LED 投影器,將會投射窩心的問候與招迎字句在地上,而且可因應不同地域需求設定語言。除此之外,提升安全性同樣是奧迪造車的重要理念,概念車將安全與美學結合,體積細小收藏於車身的投影器,在車門即將打開時,便會投射警告訊號在地面上,以提醒馬路旁邊的行人或騎單車人士。除此之外,車身四個角位亦以嵌入式設計,裝配了四個高解像度LED投影器,投射出轉向指揮信號,藉以提醒其他道路使用者,同樣地,廠方會按照不同地區的規定,設定合規的訊號燈。


奧迪王牌-Digital Matrix LED頭燈,質素媲美劇院級別。應用在Audi A6 Avant e-tron 概念車身上,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新體驗。當車停泊在圍牆前面充電時,司機和乘客在等候期間,可透過Digital Matrix LED的投射功能,利用車頭前方的圍牆作為巨大的投射螢幕,以這種模式玩樂各種電子遊戲,相比起在中控台的細小螢幕上,樂趣倍增。概念車尾部注入了新一代Digital OLED元素,車尾橫向燈帶,提供多種變化組合,包括正常顯示煞車燈,走馬式及跳躍式顯示,同時亦可按客人的要求而進行設定顯示模式。另一特色是Digital OLED尾燈更完全配合車身設計,全面融入車體展現美態,而全新尾燈設計拒絕平淡,將以3D立體效果示人,增強視覺衝擊。

對於精益求精的照明技術開發團隊而言,努力不懈一直是他們的座右銘。汽車照明系統除了傳統的照明功能外,在今天的駕駛環境下,還要兼顧安全。以車頭燈為例,提升清晰及光亮度,可有助應付不同的交通情況、天氣,以致提醒其他道路使用者。而車尾方面,應用了Digital OLED組合尾燈,利用其特強光度、均勻性和高對比的特性,能令後方駕駛者清楚察覺本車的存在,這樣便能更具體和顯著地提升未來的道路安全。時至今日,投影技術應用在汽車上,它的效果實在超越預期,而應用層面並不限於駕駛者之間,而是透過汽車上的智能聯繫,就如Audi A6 e-tron 概念車般,提供提示性視像訊號予其他道路使者,大大提升了交通安全。

PPE 是專為電池電動駕駛模組而設,透過平台的技術,未來的電動車款將全面提升優勢。重點所在,是品牌未來的電動車款,需要將電池組放置在車軸間,要實現這輸出功率達到100kWh的電池安全地放置,這個專設PPE平台,既可兼顧最離地距離,同時亦可以保留原的車身基礎結構及動感,從而建構出未來完美的Audi A6 Avant電動車。


為了適應不同市場的需求,以PPE平台製造出來的電動車款,它的電池體積及軸距均可進調節。品牌未來的電動車款,將受惠於長軸距的好處,車廂將會有更寬闊的空間,前及後排座椅均提供舒適的腿部伸展空間,而這個好處,全線型號均會受惠。除此之外,由於電動車沒有需要配置傳動系統,即傳統的波箱,所以設計上可以騰出更多空間,藉此提升車廂的寬敞舒適。

雖然電動車沒有配備傳動系統,然而奧迪客人亦毋需擔心,品牌quattro四輪驅動系統仍會為你帶來駕駛樂趣。未來的電動車,將會在前及後車軸各配置一組電動馬達,並透過電子系統分配動力,在操控動感與節能之間作出平衡,帶來完美的全時四輪驅動駕駛模式。除此之外,e-tron家族為加強節能及提升駕駛距離,未來將會推出後軸電動馬達的基本車型。

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的雙電動馬達,可提供高達350kW的功率輸出,相等於800Nm峰值扭力的強勁動力。懸掛系統方面,前軸配上五連桿避震,後軸配上多連桿避震,同時配備主動式氣壓吸震筒。以提升全天候舒適與動感並重的駕駛操控。

未來的PPE電動車的核心所在,必定是800伏特的充電技術。以Audi e-tron GT quattro為例,所配置的電池,可以在270kW功率的充電站快速充電。這種革命性的技術,將會全面注入中、長程駕駛距離及豪華行政座駕電動車裏。

所以,未來的Audi A6 Avant將會擁有雙重優勢,不單止擁有超寬敞舒適的車廂空間。而PPE電動車技術,將會帶來傳統燃油引擎汽車無可媲美的好處,只需要短短10分鐘便可為電池充電及提供300公里續航距離的電力;而在低於25分鐘內,更可為Audi A6 Avant e-tron概念車的100kW電池,由5%充電至80%。


要做出700公里的續航距離,要視乎駕駛者採用那一種駕駛模式及電量的使用外。而Audi A6 e-tron家族車款則毫無疑問地適合這種長距離駕駛。它的充電速度可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續航距離實力十足,這都是傳統燃油引擎車款不能比較的。未來,電動車家族成員將全天候滿足你每日的駕駛需要,無論是短距離日常使用或是長距離駕駛,以致車廂的儲物空間的各種好處,讓你可以無憂無慮穿州過省駕駛,享受假期的樂趣。

至於動感操控方面, Audi A6 e-tron 概念車擁有典型全電動車的特徵,它的表現方面確實勝過傳統燃油引擎車訊息。預計在研發初期,入門級車型的0-100km/h加速將會在少於7秒內完成;而在頂級的高性能車系中0-100km/h加速表現,更會低於4秒內完成。

2018年,奧迪發表首款全電動車Audi e-tron量產,在這天以後,奧迪將電動車發展藍圖,列入成為未來的重點項目,快速及有系統地拓闊電動車的發展。隨後,Audi e-tron SUV、 e-tron Sportback及最強動感的e-tron GT quattro 亦相繼推出。奧迪在2021年2月宣布與同集團的保時捷股份公司(Porsche AG)攜手合作,駢合研發新技術平台。在兩個月之後,奧迪在母公司的大眾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 的MEB平台下,推出兩款經典之作Audi Q4 e-tron及Q4 Sportback e-tron 。


Audi A6 e-tron Sportback及Avant概念車兩車屬於C-Segment級別的全新電動車成員,未來很快會同大家見面。而奧迪亦預期,未來亦會在B-Segment及D-Segment級別帶來新成員。在嶄新的技術平台PPE框架下,奧迪將會同保時捷股份公司(Porsche AG)聯手,預計首款在PPE平台建構下的量產車款,將會在2023年隆重登場。

PPE純電模組化平台是首個應用在高生產量的建構平台,包括生產SUV運動型多用途車、CUV跨界別休旅車及其他車款,這都包括了奧迪旗下多個系列,其中包括了A6系列。在未來,奧迪已作好全面準備,透過這個生產平台拓闊戰線,其中包括B-Segment車款,這亦是全球汽車市場上需求深為殷切的車款。即使是D-Segment的車款,PPE亦具備了優厚的技術條件,隨時投入生產這個系列的車款。總括而言,預期經濟前景及高端市場,可容納豪華級別及更多型號,以奧迪集團現時具備的豐厚條件及強大信心下,已作好全面準備在B-Segment及C-Segment及其他領域,全面發展電動車市場。

BMW 全新 128ti 現身香港市場


BMW 1系一直備受年輕族群歡迎,以獨到的駕駛樂趣及時尚潮流的外型,為消費者帶來性能與質感兼備的駕馭享受。全新登場的BMW 128ti,以品牌經典的ti元素,結合新世代1系的動感潮流,帶來全方位的駕乘享受,同時不缺BMW一貫熱血澎湃的駕駛動態。

BMW 128ti不單是BMW人氣1系揭背車中的新血,更是承載著經典而傳奇的BMW ti精神 — 追求純粹操控駕馭與極致駕駛樂趣。BMW於1963年推出第一款ti車型:1800TI。ti,即「Turismo Internazionale」,為BMW開創了獨特而運動性能強勁的車型,而ti車型亦於全球各項賽事奪下優異成績,寫下輝煌而傳奇的一頁。BMW 128ti揉合ti的熱血運動之魂與BMW 1系揭背車的年輕魅力,詮釋出BMW全新性能與個性並備的ti精神。

全新BMW 128ti採用俐落的車身線條,富動感而個性化的外型,打造出熱血動感的輪廓。而車身更配備M系空力套件、紅色M系專屬煞車套件、M系擾流尾翼,與M車側標誌,盡展BMW M系的運動感與跑格;更搭配ti車型專屬紅色進氣壩飾條、ti字樣車側標誌、紅色側裙板、18吋ti專屬輪圈與紅色M煞車套件,讓全新BMW 128ti所到之處均橫掃眾人目光,展現動感基因及年輕熱情!

此外,全新BMW 128ti的內裝亦洋溢熱血氛圍與獨一無二之感。車廂內到處可見ti專屬紅色縫線,如車門側、扶手、儀錶板、前座運動座椅、軚環,及腳踏墊;中央扶手更有紅色ti繡字,而前座椅背亦有紅色條紋,讓車內車外均狂露ti車型的熱血靈魂。

全新BMW 128ti搭載2.0升TwinPower Turbo直列四汽缸汽油引擎,可輸出265匹最大馬力,400Nm最大扭力;配以八速Steptronic運動化變速波箱,0-100km/h加速只需6.1秒,盡享極致駕駛樂趣。全新BMW 128ti更採用與M135i xDrive相同的前軸Torsen機械式限滑差速器,減低轉向不足的情況,提升抓地力、穩定性、過彎性能,繼而改善操控表現以為駕駛者帶來更佳的駕駛樂趣。另外,全新BMW 128ti備有剛性更強的防傾桿,專屬調校的轉向系統,M Sport懸吊系統,同時比M135i xDrive的車重更減輕達80公斤,不僅賦予全新BMW 128ti出色的行駛操控與敏捷度,強悍的駕馭性能,輕容馳騁都市街頭之間。

全新BMW 128ti配備BMW Live Cockpit Professional連iDrive 7.0系統,BMW智慧型語音助理及人性化語音識別功能、原廠中港澳導航系統連10.25吋觸控式螢幕及10.25吋全電子儀錶板、及Comfort Access免匙系統等前衛科技。

TAG HEUER FORMULA 1 X RED BULL RACING 腕錶推出


F1(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將於本月20日(星期日)正式展開今季的第一站賽事,賽事定於巴林國際賽道。在此之前,TAG Heuer的合作伙伴 — 紅牛車隊(Red Bull Racing Formula One team)車手兼上屆F1車手總冠軍韋斯塔本(Max Verstappen)在巴林季前測試時成功寫下1分31秒720最快單圈,成為開幕戰前的指標之一,讓人更熱切期待車隊及車手在正式比賽時的表現。

自1968年與瑞士冠軍車手Jo Siffert首度簽訂贊助合約以來,TAG Heuer便與一級方程式賽車保持密切關係。自始,許多賽車手開始戴上Heuer(豪雅)腕錶,亦令TAG Heuer成為一級方程式大賽車手腕錶之首選。及後自2016年起更成為紅牛車隊指定合作伙伴與時計,讓紅牛車隊上下由車手、工程師到領隊,均在賽場內外佩戴TAG Heuer出品。在上屆韋斯塔本奪冠前,TAG Heuer更曾率先為其送上一枚限量版腕錶以表祝願,而今年品牌為繼續支持車隊,早前已宣佈將合作關係延續至2024年。

除了延續上年「贈錶」的好運, 今回TAG Heuer更以其專業及先進的製錶技術全力支持紅牛車隊及韋斯塔本,讓腕錶在任何環境均可輕易讀時,或甚是紀錄賽車圈速等分秒必爭之時。因此品牌再次邀得韋斯塔本並為品牌戴上其Formula 1(F1)腕錶系列的最新力作 — TAG Heuer Formula 1 Red Bull Racing 特別版腕錶,期望他能再次發揮超卓表現,衞冕世界頂峰。

TAG HEUER FORMULA 1 X RED BULL RACING
型號:CAZ101AL.FT8052/ CAZ101AL.BA0842
售價:港幣16,050/ 港幣17,300

機芯
石英

功能
時、分、秒、計時、日期

錶盤
藍色太陽光線雕紋錶盤
三個計時器
3時位置:藍色拋光永久秒鐘指示器
6時位置:藍色拋光小時計時器,1/10秒計時器
9時位置:藍色拋光分鐘計時器

錶殼
直徑 43 毫米
拋光與緞面打磨精鋼錶殼
藍色鋁質固定測速刻度錶圈
防水性能:200米

錶帶
FT8052
立體紋理藍色橡膠錶帶
精鋼針扣

BA0842
三列式精鋼銀帶
精鋼摺疊錶扣,設雙重安全系統和車手延遲裝置

Mercedes-Benz EQE 外觀曝光


外國媒體《Carcoops》拍攝到全新 Mercedes-Benz EQE 的實體車照片,從圖中看到,EQE 與 EQE 相似,但整體就更加前衛型仔,而斜背 Coupe 跑格的設計讓 EQE 看來更年輕。動力系統方面,估計延續 EQE 房車的設定,使用 215kW 電動馬達輸出 288hp 馬力與 54kgm 扭力,90.6 kWh 鋰電池組擁有 660 公里續距離。

文:Issac.C
圖:Carcoops

Volkswagen ID.Buzz 正式亮相


Volkswagen 經過多次預告後,終於正式推出 ID.Buzz 。外觀造型一早已經曝光,但採用 two-tone 車色設計,則大大增加了活潑風格。 車身尺碼是 4,712mm x 1,985mm x 1,937mm,軸距則為 2,988mm。車廂風格同樣以可愛風為主,主要家中控螢幕調控車輛功能,大幅減少實體按鍵,在坐滿 5 人後行李廂容量仍高達 1,121 公升,放平後排坐椅後更達 2,205L。動力系統採用前軸單摩打,配合 82kWh 鋰電池,可輸出 150kW 功率(約 201 匹馬力),最大扭力為 31.6kgm 扭力。

文:Issac.C

LEXUS 全新 NX $499,075 香港開賣


全新 NX 車內車外均以嶄新的設計語言,帶來耳目一新的全新面貌。 全新NX車身尺碼較上代稍大,長、闊均增加20mm,高則增加15mm,軸距增加30mm,打造更寬闊舒適的車室空間。 車身設計以3D立體且俐落的線條比例貫穿全車,車頭繼承了品牌家族面譜,引擎蓋向前延伸配合全新巨型紡錘式鬼面罩,增加入氣量之餘提供超強辨識度,讓下半部視覺比例放大,增添霸氣。 搭配未來感十足、將L型 LED 日行燈融合的全新頭燈組合,為全新 NX 打造凌厲而狂傲的第一印象。 車身後側部份的腰線縮短、輪拱外拋設計配以20吋合金輪圈,亦令全新 NX 車身線上更見緊湊。 車尾同時承襲品牌標誌性的一體式 LED 尾燈,並首次採用「L E X U S」尾章設計取代舊有的車章,代表著 LEXUS 正式進入全新一章。


在車廂鋪排上,品牌以全新 ”Tazuna”駕駛主導作為主要概念,”Tazuna” 首次出現於2019年發表的LF-30 Electrified概念車,Tazuna 一詞意指控制馬匹的「韁繩」,意在突顯駕駛者與全新NX之間直接自在的操控而帶來的樂趣。全新 NX搭載全新輕觸式控制軚盤,保留實體按鍵的觸感並加入觸控功能,自行設定各式選單、音量調整及駕駛輔助開關等,並將多項行車資訊同步顯示於HUD抬頭顯示上,讓駕駛者能將視線專注前方、雙手集中於操控,更能體現 ”Tazuna”以人為本的理念。 全新 NX於車廂設備上亦全面升級,中控台搭載14 吋全高清觸控式螢幕*,結合語音聲控功能,可透過特定指令控制導航、音響、及車輛設置等。 整個中控台由軚盤、螢幕、按鈕尺寸、至形狀等細節均重新設計編排,務求更進一步減少駕駛者視線移轉的距離同時大大增加整體操作的便利性,以更人性化的設計讓駕駛者能從容應對繁忙的路面情況。


車廂內飾方面,全新配備e-Latch電子式門鎖,當中經歷多達 50個原型設計過程,營造更高貴優雅的上落車動態,亦展現出 Lexus 力臻完美的造車精神。 新增 “Hazel” 及 “Black & Rich Cream” 兩款車廂顏色及 ”3D Cutting Black” 切削幾何樣式飾板,同時備有5組共14款精選氣氛燈顏色選擇,加上首次兼容 24bit / 96k Hz的音效系統、冷熱通風座椅功能等貼心設備,為車主及乘客帶來全新的駕乘享受。


Lexus Driving Signature代表著品牌專屬的駕馭感覺,源於品牌兩大最重視的DNA – 寧靜與舒適,兼備靈敏與線性的動力輸出特性,讓操控更見得心應手。全新NX使用GA-K平台的高剛性底盤,當中應用了兩項World First車架結構,包括車頂結構採用1470MPa高拉力鋼及激光複合焊接方式(TWB)接合車身結構,軸距及尾箱空間分別提升30mm及20L,重量同時減少80kg,讓操控感更加實在。
動力方面,全新 NX 搭載Direct Shift 8前速自動波箱及新改良2.5 公升直4 高性能自然吸氣引擎,以高速燃燒技術實現世界頂級熱效率和高動力輸出,提供最大馬力達 206PS、最大扭力達 247N.m 的動力輸出,為駕駛者提供線性的駕駛體驗。

以人為本的理念不但應用於車廂設計方面,行車安全亦然。全新 NX 配備最新Lexus Safety System+ 3.0(LSS+3.0)主動式安全系統,感應器及晶片運算能力的提升,能夠更快速處理路面情況,尋求更佳可行性及安全性,進一步守護車主的行車安全。其中預警式防護系統附自動煞車輔助(Pre-Collision System) 新增了路口車流辨識 (Intersection Assistance) 及緊急閃避轉向輔助功能(Emergency Steering Assist),更有效協助駕駛者解決及了解道路情況。 同時雷達感應式車距巡航定速系統(Dynamic Radar Cruise Control)、線道追蹤輔助系統 (Lane Tracing Assist)、線道偏離警示系統 (Lane Departure Alert)等功能亦作出相對改良。

香港市場發售的型號包括:
The All-New NX 250 (Superior ) HK$499,075
The All-New NX 250 (Ultimate) HK$538,205

Ford Mustang GT 大隻佬跑車


福特汽車在香港再有代理掌管,現由代理萬事得的宏益集團旗下的宏峰汽車所經營,車輛陣容與之前一樣,有 Kuga、Ranger 農夫車、Transit 小型貨車、Focus ST,和我們急不及代先試的 Mustang GT,車系有開篷 Convertible 和這部 Coupe 款,引擎只有 5.0 V8 的 GT,不見有 2.3 公升四汽缸的 EcoBoost。當年車價 $728,000,現賣 $779,990 起。


我們對上一次接觸 Mustang 已是 2016 年,當時它是城中最令人期待的車壇大事之一,因為一身美國筋肉形象的它,雖然大家對其名字耳熟能詳,但其實倒是陌生的。當時代理引入的 Mustang 是第六代款式,車系首次有右軚出口版本,可謂「與世界接軌」的設計,有以水壓成形(Hydroforming)、鐳射焊接、含高拉力鋼和鋁的輕量化硬淨新車架,後懸掛改用獨立多連杆設計。事隔六年後再試的這部,是該款的 2018 年小改款,車子除了循例外形有點不同外,引擎、波廂、懸掛也有改動,儀錶板也潮興地改為 LED 顯示,駕駛反應選擇亦新增美國車迷興玩的「Drag Strip」模式;廠以「最先進的 Mustang」作為宣傳,也是歷來最大力的一部。 


車側線條以 Hockey stick(冰球棍)為造形的 Mustang,小改後整個車頭是全新設計,現頭燈、頭冚和泵把都是新的。頭燈組改得較尖,頭冚比前低扁,並新設有兩個散熱孔,鬼面罩由梯形改為六角形,泵把有「八」字形翼片和較闊的下入風口,並首次全部採用燈泡 LED;車尾同有新泵把,車牌框改為六角形,下方diffuser和黑膠飾塊是新設計,排氣喉由兩條改為四條,尾燈由三條直條改為三個括弧 形的設計,頭燈內的三條日行燈也類似這樣。所見的輪圈和前 255/40 R19、後 275/40 R19 輪胎尺寸與前一樣,但改用米芝連為 Mustang 而設的專屬 Pilot Sport 4 S 輪胎。


大至一樣的車廂設計,中台上的冷氣控制板和之下一排四粒供轉換反應的「啪」制與前一樣,軚盤、三個圓形中台冷氣風口、鋁腳踏、在頂端撳制的圓球形波棍都沒變。左右邊都是拱起的錶板台,Ford 稱這是 Symmetrical 對稱設計。話說座椅有新的縫線圖案,但我們看不出有何分別;雙座椅的後排,狹窄程度與日產 GT-R 一樣,勉強也坐不了人。小小的尾三角窗和粗粗的 C 柱帶來典型斜尾 Coupe 的望後視野,即黑色的地方多於街景,然而沒有那麼拱起的頭冚則換來明顯較佳的前方視野。小改最大的分別,是儀錶盒由兩個指針圓錶加中央小顯示屏的模式改為全 LED 顯示,現有三個可選的圖案,包括有兩個圓錶的 Normal、「J」形轉數錶的 Sport 和橫形轉數錶的 Track,中央顯示屏再可選展示兩個或三個輔助圓錶,有空氣/燃料比例、汽缸頂溫度中央、進氣溫度、波箱油溫、缸內壓力選擇;燈飾除車廂 Ambient Lighting 外,儀錶亦可選線的顏色「Primary Color」和針的顏色「Secondary Color」,比前花巧很多;另中台屏幕有新的圖案,錶板名牌由有「…Since 1964」的字改為淨是「Mustang」。是次小改原廠增設有主動安全系統,有前方自動煞車 Pre-Collision Assist、前撞警示 Distance Alert、偏航警示 Lane-departure Warning、Lane-keeping assist 和防瞌睡Driver Alert System,不過香港的規格則不見有。


引擎選擇原廠同有 2.3 EcoBoost,美國本土有的 3.7 V6 由前者取代而「下架」;所試的 5.0 V8 自然吸氣引擎除了有新的膠蓋外,內裡經「重大強良」,首次用上雙噴注系統,有高壓直噴和低壓管噴,轉數紅區由 6,500rpm 上升至 7,400rpm,輸出由廠方指的 435 匹 / 400 磅呎增加至 460 匹/420 磅呎(約 570 牛頓米),我們見到的香港規格則是由 2016 年試的 416 匹 / 530 牛頓米變為 449 匹 529 牛頓米。新設計的棍波波箱現有雙離合器和 Dual-mass 飛輪來承受較強的引擎動力。六速自動波箱則由全新的十速波箱取代,有低磨擦量設計,更廣闊的比率,全新油壓控制加快轉波反應,新的波箱電腦能將轉波反應配合各個駕駛模式,有adaptive轉波適應程式,和可跳波拖波「Direct Downshift」。今代是新設計的懸掛系統,前方雙 Ball-joints 支柱、後方獨立多連杆,小改有新吸震器,後方新加橫杆來增加硬度,新的後防傾杆提高反應和操控性能。   


有別於大行其道的 Turbo 引擎,憑自然地吸氣來產生大馬力的 Mustang 自不然有 N/A 式那種越上越有的扭力反應,而不是渦輪增壓式一踩便壓著而去的那種,車子加速比前更快,廠指美國 460 匹規格的 0-100km/h 加速需少於 4 秒,449 匹的這部我們估計和感覺上似 4 秒多少少吧。反應上可玩改變的地方,引擎/轉波同樣有「Normal」、加快的「Sport+」、熄掉 Traction Control 的「Track」、雪地/濕地「Snow/Wet」,新設的「My Mode」和「Drag Strip」模式,前者是個人設定,可改引擎/轉波反應、軚盤輕重和排氣聲,懸掛沒有軟硬可選;能造出最快加速時間的「Drag Strip」在轉波期間引擎不會收油,即等同駕駛棍波踩 Clutch 轉波時右腳直踩油門的「Power Shift」那樣。


從小顯示屏召喚出來的「Line Lock」起步響胎系統與之前有的一樣,啟動後能自動鎖實前 Brake 十五秒令車子停在原地,讓司機踩油響胎,作用是在起步點留下橡膠以及為後胎熱身。同有「Comfort」、「Normal」和「Sport」三種重量的軚盤,一條直路循例試勻後,永遠留在 Sport 好了,軚感亦不錯。數年前測試 Mustang 後我們覺得,撇開它的肌肉外形和引擎,車子排氣聲浪其實頗靜,制動腳踏像豪華房車般輔助力很大,懸掛偏向舒適和柔順,加上又闊又厚像大班椅的座椅,其實較似一部直路加速快的美國大房車。現車子設有有變聲活瓣的全新排氣系統,而且有 Quiet、Normal、Sport 和 Track 四種之多,Normal 就像以前的靜,Quiet 更是靜得變態,Sport 和 Track 有震撼得多的「luu…luu…luu…」聲,雖然四段聲響有點太多,但可以嘈是好事。有新吸震器的懸掛系統也由偏舒適的變得較為硬實和動彈,沒有之前那麼「豪華」;貼路性能同樣是強的,掟起彎來,頗難響胎。制動方面雖然沒有提過有任何改動,但今次測試倒沒有了之前所說「用腳尖力踩少少 Brake,乘客也整個人飈前」的輕巧;整部車比前跑格得多。


輪圈和輪胎尺寸與前一樣。


頭冚比前低扁,並新設有兩個散熱孔。


引擎首次用上雙噴注系統,有高壓直噴和低壓管噴,轉數紅區升至 7,400rpm。


自然吸氣的 Mustang 有 N/A 式越上越有的扭力反應,車子加速比前快,0-100km/h 似需 4 秒餘。


新的「Drag Strip」模式在轉波期間不會收油,能造出最快的加速時間。


新設的「My Mode」個人設定可改引擎/轉波反應、軚盤輕重和排氣聲,懸掛沒有軟硬可選。


「Line Lock」起步響胎系統與之前的一樣,能鎖實前 Brake 十五秒令車子停在原地,讓司機踩油響胎。


車廂設計大至一樣,左右邊都是拱起的錶板台,Ford 稱這是 Symmetrical 對稱設計。


小屏幕設有賽車化的加速和減速計時。


小改頭燈改得較尖,鬼面罩由梯形改為六角形,泵把有「八」字形翼片和較闊的下入風口。


有變聲活瓣的全新排氣系統,Quiet 時靜得變態,Sport 和 Track 時比前震撼得多。


燈飾除車廂Ambient Lighting外,儀錶亦可選線的顏色「Primary Color」和針的顏色「Secondary Color」,比前花巧很多。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V8 汽缸自然吸氣引擎
排氣量:5,000cc
最大馬力:449 匹 / 7,000 轉時
最大扭力:529 牛頓米 / 4,600 轉時
波箱設計:10 前速自動波箱
體積:4,789 X 1,916 X 1,368-1,392mm
重量:1,756-1,834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779,990 起
網址:http://www.ford-hk.com/
查詢:3768 4818(Venture Motors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太迪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電子鎖測試】7 大功能全面比較 Lockly Secure Lux Mortise Lock PGD829 VS Samsung SHP-DP609


現時疫情嚴重,大家都盡量減少外出,相信大家連車也少開了是吧?很多朋友都跟小編說,近期「補品」都換少了,但添置家中設備就多了不少。無他,正正因為 Work From Home,多了時間在家工作及消閒娛樂,自然多了要添置家居產品的需求及衝動,最新的 Mesh WiFi 6 路由器、手提電腦、智能電視與及近年愈來愈多人添加的電子鎖。

市場上的電子鎖款式眾多,有些功能及設計已經同我們以前所應知的電子鎖不同,可說是電子鎖智能化。因為很多朋友也想知道,所以小編今次就找來一些電子鎖去比較一下,今次就以新興美國電子鎖品牌 Lockly Secure Lux Mortise Lock PGD829,與現時坊間其他大牌子如 Samsung SHP-DP609 智能電子鎖作個詳細比較,兩款品牌高階電子鎖的表現又如何呢?我們即時看看。

開門篇
密碼篇
用得電子鎖,就當然不想用鎖匙吧!密碼可算是最常用的開鎖方法。

私隱度比較
時常看韓劇的朋友,應該都留意到智能電子鎖多以密碼形式進行開門,因此輸入密碼的設定猶為重要。Lockly PGD829 的密碼板面支援品牌自家開發的獨有「Pin Genie」技術,會將數字密碼的數字隨機分配置至四個不同位置,而且每個位置均有三個不同數字供選擇;用戶需輸入密碼時,只要按照密碼順序,於任意位置選擇合適的數字,即可成功解鎖,即使有人在旁亦沒法看出密碼。


Lockly PGD829 的密碼輸入版面設計異於其他智能電子鎖。


透過「Pin Genie」技術,確保每次輪入密碼時觸按的位都不同,而且由於每個位置均內含三個數字,大大增加從旁偷看而獲取密碼的機會。

至於 Samsung DP609 呢?則提供隨機安全碼功能,於每次輸入密碼前均會隨機顯示兩個數字,用所需要先要按這兩個數字,才能再按開門密碼。其用意是確保指印不會固定在某幾個數字,有效減低因印痕而被外人得知密碼的機會。但若有人在旁偷看,則依然沒去提供任何保護。


輸入密碼前將需要輪入隨機碼。


然後再出現常見的密碼面板,以確保每個位置均會觸按,但若有人偷看,依然可以看到密碼。

啟動比較
密碼面板的啟動方式兩者亦有差別。Lockly PGD829 用三指輕觸屏幕即顯示 Pin Genie 介面,而 Samsung DP609 則備有距離感應器,只要靠近即可。Lockly PGD829 初次使用時需時適應,但習慣了依然能快速啟動輸入,而 Samsung DP609 則較為方便。不過由於 Samsung 採用自動啟動方式,故需要留意其耗電速度可能會比較快。


Lockly PGD829 用三指輕觸屏幕,便會啟動密碼面板,實用性高。


Samsung DP609 則只需靠近便會自動啟動,方便但耗電。

密碼種類比較:
Lockly PGD829 的密碼種類相當多,除了基本的主密碼外,用家可以設置一次性的、周期性的、臨時的,甚至生成 OAC 離綫密碼(類近銀行的一次性安全碼設定),方便隨時授權親友開鎖。


透過專用 App,可以即時新增家庭成員、臨時密碼及一次性密碼。


可以為密碼設置可用時限,相當適合業主出租單位使用。


獨家的 OAC 離綫密碼功能,門鎖不需連接網絡,生成後可以傳送親友,方便開門,而且同樣可設置時效。

至於 Samsung DP609 的密碼種類比較少,除了主密碼外,用戶可以設置 100 個 4 – 12 位的開門密碼,亦提供臨時密碼選項。


可透過專用 App 生成臨時密碼,亦可設置時效。


從 App 的介面可見,密碼種類相當有限,而且未能直接在 App 上新增成員。若需新增,便需要在電子鎖前進行,彈性不足。

指紋篇
有此高階的電子鎖,更設有指紋開門方式,開門更快捷方便。

指紋感應器比較:
Lockly PGD829 採用傳統式把手式設計,而指紋感應器正設於把手上,使用上相當直觀,極為方便。用家以指紋解鎖後,一扭把手,即可開門。而 Samsung DP609 則採用推位式把手設定,感應器則設在電子鎖上方,意味解鎖後需移位才能推門,當然如果你用身體開門都可以,但設計上小編覺得是很有型,但可能都是慣了傳統開門方法,把手式的感覺比較良好。另兩鎖的解鎖反應都差不多,一秒內都已經開到門,反應不俗。


Lockly PGD829 的指紋感應器位置在把手上,只要稍待一秒左右,就可以解鎖,下拉把手開門,操作過程流暢。


Samsung DP609 指紋感應器則在頂部,解鎖後在推門,操作稍為不便。

RFID 卡及鎖匙篇
剛剛跟大家說過密碼及指紋開鎖兩種方式,Lockly PGD829 與 Samsung DP609 都支援 RFID 卡及實體鎖匙開門。兩個鎖的 RFID 卡感應位都離開把手,反應很快,整體使用方便;至於實體鎖匙,Lockly PGD829 則在正面,使用方便,而 Samsung DP609 則收藏在底部,使用不便,但外型就美觀一點。最後,兩鎖均可透過自家 APP 開門。


Lockly PGD829 可使用 RFID 卡開門,跟機合共 3 張,最多可加 99 張,而且感應器位置貼近把手,操作方便。


實體匙孔在正前方,使用方式與傳統一樣,可以配合家中個人的使用習慣。


利用專用 App 亦可開門。


Samsung DP609 支援 RFID 卡開門,但跟鎖只有 2 張,當然也可添加更多的 RFID 卡;至於感應器位於密碼面板下,使用尚算方便。


實體鎖匙孔底部,明顯不是用家日常使用,只是為用戶提供一個開門的後備方案,所以收得比較隱蔽。


可透過 App 開門,但連線較慢。

遙控解鎖篇
兩鎖均可透過 App 遙控解鎖,當中 Samsung DP609 隨附網絡解鎖功能,而 Lockly PGD829 則需另購額外配件才能遠距離開鎖。但若身在門外,亦可透過藍牙連線遙控。


Lockly PGD829 需額外選購 Secure Link,才提供相關功能,另同時帶來語音操作功能,有 ISO27001 認証,安全性有保證。


Samsung DP609 則要另選貴價版本 IOT 版才有,遙控力出色。

電源篇
智能電子鎖需要電源驅動,Lockly PGD829 需要 4 枚 AA 電驅動,而 Samsung DP609 則需使用 8 枚 AA 電,正常使用下可以用到 6-12 個月才需要更換新電池,當然若電量不足,兩鎖均會作出提示,大家可以安心使用。但萬一真的拖到無電,兩鎖均有後備電方案,Lockly PGD829 需要一枚 9V 電池連接充電位置,即可提供後備電供應,Samsung DP609 更提供 USB 流動電池充電方案,十分方便。


Lockly PGD829 採用 4 枚 AA 電。


於鎖孔下方設有 9V 電池位以作後備電源開鎖。


Samsung DP609 採用 8 枚 AA 電,相當誇張,是 Lockly 鎖的一倍。


於電子鎖底部,匙孔旁設有 micro USB 埠,可接駇流動電池作後備電源,操作相對比較方便及實際。

綜合安全篇
去到這個環節,大家可能會是最想知道但又最容易忽視的一環,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要像小編同時有兩把鎖一起做比較是不客易的事,在店舖店員也不能解釋得這麼詳細。

錯誤鎖定:
大部分的智能電子鎖均有防禦模式功能,確保不會被人誤撞密碼。Lockly PGD829 為分階段防護,連續 3 次錯誤後會開始進入鎖定模式,但之後會提供額外多一次機會輸入,若依然輸入錯誤就會鎖 10 分鐘,其後每次錯誤均會再次進入鎖定模式,並且延長鎖定時間,有點像 iPhone 的防禦功能。至於 Samsung DP609 則連續錯 5 次後,便會在 10 秒內進入 3 分鐘鎖定模式,但若用家成功在這最後的黃金 10 秒輸入正確,則仍可成功開門。


Lockly PGD829 進入鎖定模式時,將會以「盾牌」顯示。


Samsung DP609 的鎖定模式,則會沒法顯示完整密碼鍵盤。

鎖舌質素
Lockly PGD829 共有 5 個舌鎖位,分為 1 個鎖舌、3 個 Dead Lock (Deadblot) 鎖頭,與及 1 個反鎖鎖頭而且鋼水實淨質量好,予人相當穩陣之感,而 Samsung DP609 則只有 2 舌,鋼水的觸感平平,而且較為鬆身,略嫌不夠實淨。另外值得一提是 Lockly PGD829 採用機械鎖設計,而 Samsung DP609 則為摩打鎖,意味著若不幸失靈壞鎖,Lockly PGD829 傳統的機械設計不會開不了門鎖,因為不需要用電去驅動摩打。


Lockly PGD829 五舌設計,讓人更為安心。


鎖舌質量高,實淨鋼水佳。


Samsung DP609 則只有兩舌設計,保安力未算突出。


而且鎖舌質量不佳,搖動是明顯較鬆身,鋼水觸感亦不夠實淨。

家中使用篇
一般鎖門
Lockly PGD829 在家中上鎖時,基本以 1 斜舌及 3 鎖舌進行,另用家可以扭動最底的 Thumbturn 實現 5 鎖舌反鎖,安全度十足。至於 Samsung 則以一斜舌及一鎖舌配合不同需要。值得一提是 Lockly PGD829 的 Thumbturn 鎖舌功能帶來更全好的保安能力。


Lockly PGD829 設自動上鎖 亦可手動上拉把手鎖門 。


另配合 ThumbTurn 鎖即可額外鎖舌保護。


Samsung DP609 同樣可以自動上鎖。

防止大門誤開
Lockly PGD829 可設置防誤開功能,只要啟動後,即使家中的小孩或寵物拉動把手,亦可以確保只能「空轉」而不能解鎖。而 Samsung DP609 則不備防誤開功能,家中小孩或會較容易誤開,但可先作反鎖。


Lockly PGD829 的把手後設有防誤開門按鍵


啟動後,即使扭動把手亦不能開門。


Samsung DP609 雖不備誤開功能,但卻可以長按「Double Lock」按鍵進入反鎖模式。解除方式則只需拉動把手便可。

總結:
Lockly PGD829,小編最欣賞但採用機械式鎖膽,本來就不怕因意外而未能開門,加上安全的密碼輸入方式、直觀的開門方式等設計,結合了傳統風格及現代智能技術,App 的操控版面方便易用,不論是智能電子鎖新手或老手,都應該會有一個不俗的使用體驗,美中不足是遙距開門要另加配件,價錢方面需要加多九百多元。而 Samsung DP809 則一貫大牌子風格,設計時尚,顏色亦較多選擇,加上有韓風加持,市場非常受落。因為疫情關係,小編也 Work From Home,所以前後花了個多月時間去測試才有這篇文章出現,反而多了時間了解它們多一點,感覺這兩個型號就像是實力派歌手與超人氣偶像去比拼般。

Mercedes-Benz 俄羅斯資產可能被徵收


俄羅斯受到全球國際制裁,為了進行反擊,計畫將進行撤離的外資公司進行國有化,其中 Mercedes-Benz 在俄國擁有 20 億歐元資產,位於莫斯科工廠於 2019 年運作,生產 E-Class 及 SUV,是俄羅斯第一家外資車廠。Mercedes-Benz 日前發出警告指公司資產可能被俄國徵用。俄羅斯億萬富翁 Vladimir Potanin 警告指,將外資國有化會使俄羅斯經濟倒退 100 年及嚴重影響投資者信心。另外,Hyundai 汽車亦停止在俄羅斯的業務。

文:Iss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