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C
Hong Kong
Thursday, August 7,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144

Volkswagen ID.2all 電動揭背車將低於 25,000 歐元


Volkswagen 將生產一款真正的全電動“平民車”,它比起現在的 Volkswagen ID.3 約港幣 37.3 萬港元更便宣。這款 Volkswagen ID.2all 暫定在 2025 年推出,售價低於 25,000 歐元。Volkswagen 還確認,緊接著 ID.2all 量產推出後,將推出一款同樣價格合理的小型電動 SUV,這款車將成為 Smart #1、Jeep Avenger 和新款Hyundai Kona Electric 等車型的競爭對手。這將是一款真正的入門級 VW 集團車型,售價低於最初承諾的 20,000 歐元(約港幣 17.5 萬港元)。這款車很可能由 Skoda 開發,是 2026 年將推出的 10 款新款Volkswagen 電動車之一。


Volkswagen ID.2all 概念車讓我們首次看到了即將推出的小型 Volkswagen 電動車的預期樣貌,預計在 2025 年之前亮相。這將是第一款基於全新 MEB-Entry 平台的車型,該平台支援品牌未來的更小型車型,同時也將生產成本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ID.2all 展示了一種與 ID.4 家庭 SUV 等電動車系列其他車型的圓潤和極簡主義外觀截然不同的設計。這種設計更像是當前汽油動力的 Volkswagen Polo,前端有一個全寬度的燈條。


ID.2all 概念車的長度剛好超過四米,與 Polo 的長度相當。ID.2all 的行李廂容量為 440 公升,比其更大的兄弟 ID.3 多出 100 公升,並可在第二排座椅摺疊後擴展到像小型貨車般的 1,330 公升。ID.2all 配有一個 10.9 寸的數字儀表顯示器和一個 12.9 寸的中控台觸摸屏。這些與目前安裝在其他 ID Volkswagen 車型上的設備有所不同,看起來比較多實體旋鈕和開關,便於行駛過程中操作。

Volkswagen 已經確認 ID.2all 概念車配備了一個前置 223 馬力的電動馬達,與一個足夠大的電池組相連(具體容量尚未公開),充一次電可行駛高達約 450 公里)。連接到足夠快速的公共直流充電器時,10-80% 的充電時間僅需 20 分鐘。

從 0 加速至 100 公里每小時)只需七秒,儘管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確切的動力系統配置是否會應用到量產車上。如果確實如此,這個版本很可能被定位為旗艦GTX型號,因為所提到的性能數據相當出色。

新款 Volkswagen ID.2all 將成為一款適合香港市場的電動車型,具有相對實惠的價格和充足的續航里程,適合香港市民出行。此外,其它兄弟車型也將成為香港市場的有力競爭對手。

LEXUS ALL-NEW RZ450e 「一換一」計劃價 $$629,320 香港開賣


全新 Lexus RZ450e 以「Spindle Body」設計理念為基礎,呈現出獨特的純電動車前衛風格。家族標誌的大型鬼面罩已被一體式簡約前保險桿取代,車身線條流暢並展現出「Crossover Sport Coupe」的運動風格、空氣動力學效率與獨特個性。車尾搭載全新世代「L E X U S」尾章設計,簡約美感十足。RZ 系列帶來的革新彰顯了 Lexus 全新的審美哲學,為未來純電動車系奠定新的設計方向。

Lexus 全新 RZ450e 提供九種車身顏色選擇,包括最新的金屬質感車漆 “Aether Metallic” 及 “Sonic Copper”,更可選擇 two-tone 雙色車身,亮黑造型由車頭延伸至車頂,顯示出 Spindle Body 獨特魅力。


車廂內細節處處展現品牌精緻用心。RZ450e 駕駛艙佈局靈感源於日本傳統馬術的「Tazuna」韁繩駕馭哲學,以駕駛者為主導。車廂配置經過精心安排,包括智能語音輔助系統、方向盤上的輕觸式多功能鍵、數碼儀表板、HUD 抬頭顯示屏、14 吋全高清輕觸控式螢幕連 Apple CarPla y等,使駕駛者無需移開視線即可輕鬆控制導航、音樂等功能。品牌核心理念Omotenashi 貫穿整個車廂,包括全車採用質感豐富的全新 Ultra-suede 物料、寬敞後排空間及全景色電子霧化天幕等。


全新 RZ450e 以純電動之姿問世,將 Lexus 的電動設計呈現於眾。純電動的「Lexus Driving Signature」以“The Natural”為概念與方向,充分利用 e-TNGA 純電動車專屬平台、全新 DIRECT4 智能四輪驅動科技和高輸出電子車軸(e-Axle),實現精準回應駕駛者的每一個細緻操作,將「Lexus Driving Signature」的駕乘體驗推向新高度。


全新 RZ450e 採用 Lexus 打造的純電動車專屬平台(e-TNGA),進一步提升駕駛體驗。經過加固的 e-TNGA 平台將電池置於車輛底部,實現低重心和穩定轉向。前懸掛搭載全新 FRD 智能避震系統(Frequency Reactive Damper),根據不同路況改變吸震阻力,帶來極高的行車穩定性和高速舒適性。

DIRECT4 智能四輪驅動科技是 Lexus 首創的電動化核心行車系統,能迅速回應駕駛者的操作。利用 G-Sensor 測量車速、轉向角度、路面狀況等資訊來控制前後輪的動力分配比例,實時調整,有效提升起步和加速度、操控穩定性和降低能耗。同時配備 Vehicle Braking Posture Control,可減輕停車時車身前傾幅度,帶來更佳駕乘體驗。


全新研發的高輸出電子車軸(e-Axle)將馬達、變速器和電源逆變器完美整合,成為貫穿全車的動力裝置,降低重心並大幅增加車內空間。前後軸電動馬達組合可輸出最大馬力 230kW,在電池容量 71.4kWh下(J-WLTP測試標準),全新 RZ450e 的最大續航里程達到 472 公里,0 至 100 公里加速僅需 5.3 秒,為品牌的純電動發展訂立性能與節能的新標準。


Lexus在追求純電動新里程的同時,始終致力於行車安全和減少交通傷亡。全新 RZ450e 配備最新 Lexus Safety System+ 3.0(LSS+3.0)主動安全系統,全方位保護道路上的每一位。其中的 SEA(Safe Exit Assist)安全離座輔助結合 e-Latch 電子式門鎖和 BSM(Blind Spot Monitor)盲點偵測警示系統,能主動檢測後方來車,在必要時取消開門動作,大幅降低下車時遭後方來車碰撞的風險。此外,全新 RZ450e 還配備自動停車輔助系統,連接攝像頭和雷達感測器自動控制方向盤、油門、剎車等,智能提示車輛周圍的障礙物,讓駕駛者輕鬆停泊在任何狹窄巷道。

Lexus 全新 RZ450e 以其前衛設計、豪華舒適的車廂、強大的動力性能以及領先的安全科技,確立了品牌在純電動車市場的新標準。全新 RZ450e 僅代表著 Lexus 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堅定決心,更為未來的純電動車系訂立了全新的設計方向。

LEXUS ALL-NEW RZ450e HK$$629,320(「一換一」計劃價)
查詢:2820 4020(皇冠汽車)

賓利汽車 2022 年全球財務業績再創歷史紀錄


賓利汽車公佈了 2022 年全球財務業績,營業利潤再創歷史紀錄,與 2018 年相比增長近 10 億歐元。數據顯示,公司 2022 年全年利潤為 7.08 億歐元,較 2021 年增加 3.19 億歐元,同比增長82%,銷量同比增長 4%。

2022年財務業績再創紀錄,全球銷量達15,174台亦成就品牌歷史新高,得益於客戶購買模式的顯著改變,銷量增長4%,總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9%,達33.8億歐元。銷售利潤率升至20.9%,緣於更高配置的衍生車型、更豐富的選配方案以及限量版車型和極具收藏價值的車身定制車型的推出。強勢的盈利表現和客戶需求前景為計劃實施的舉措奠定了堅實資金基礎,包括在“Beyond100”商業戰略指引下針對克魯工廠進行30億歐元投資並且自2026年起五年內推出五款全新純電動車型。

勞斯萊斯 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 限量 12 部全部售罄


勞斯萊斯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面世,標誌著Wraith——勞斯萊斯史上最具變革性的車型之一的停產。全球限量12部,此Black Badge Wraith Bespoke高級定製車型是勞斯萊斯在果敢邁向全新純電動時代前推出的最後一款V12引擎轎跑車型。

2013年推出的勞斯萊斯Wraith在古德伍德設計和製造,是勞斯萊斯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車型之一。與Phantom和Ghost相比,Wraith更注重性能表現,徹底顛覆人們對勞斯萊斯的既有印象,開創性地為勞斯萊斯贏得新一代年輕客戶群的青睞。Wraith在音樂、電影、藝術與時尚界屢被提及,充分展現了其在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勞斯萊斯Wraith採用fastback斜背式設計,不僅造型流暢,更展現了勞斯萊斯打造動感車型的決心。 2016年,Black Badge Wraith問世,進一步彰顯了卓爾不凡的動感奢華:動力更加強勁、設計更為顛覆的Black Badge Wraith代表了勞斯萊斯V12動力車型的最高性能表現。

當Wraith車型的傳奇臨近終章,古德伍德勞斯萊斯之家的設計師與工程師團隊傾力打造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以示紀念。 靈感源自另一款曾在勞斯萊斯百年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V12引擎——1938年,英國工程天才George Eyston上尉藉由源自於勞斯萊斯R型V12飛機引擎作為動力、重七噸的八輪大型賽車Thunderbolt,創下了每小時357.497英里(575.335公里/小時)的陸地極速記錄。其創舉完美詮釋著Black Badge開拓進取的精神。翌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George Eyston上尉的賽車生涯不得不終止。因後續車型發動機類型與配置的改變,Thunderbolt成為了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V12動力車型。
Thunderbolt賽車在美國猶他州Bonneville鹽湖創下陸地極速記錄。在熾熱耀眼的陽光下,鹽湖呈現一片雪白,加上拋光鋁製車身的光線反射,令肉眼很難準確判斷賽車何時通過計時器。George Eyston上尉利用簡單的方法巧妙地解決了這問題:他在汽車兩側繪製了巨大的黑色箭頭,與位於中心的黃色圓形圖案組合,這樣即使在高速行駛時也能清楚地看到車身。 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車型的命名與其獨特的設計正源自於此。


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車型的Bespoke高級定製車漆採用了雙色全漸變工藝。Black Diamond車漆上塗有注入玻璃的水晶塗漆,從車頭到車尾展現Celebration Silver和Black Diamond兩種配色的完美過渡與融合。此Bespoke高級定製技術還賦予了車身獨特的精緻紋理,靈感來自Bonneville鹽湖的結晶表面,高光漆經12小時精細拋光處理,以產生水晶般的光澤質感。
為塑造至臻奢華的車身外色,勞斯萊斯進行了18個月的材料研發與測試,最終成就了這款令力臻完美的勞斯萊斯團隊都滿意的外色效果。全賴勞斯萊斯在材料化學、應用技術和表層處理研發方面的長期投入,漸變車漆成為勞斯萊斯有史以來技術最複雜的車漆之一。

亮黃色的保險桿和勞斯萊斯Bespoke高級定製輪圈細條紋與漸變車漆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想到Thunderbolt賽車黑色箭頭內的黃色圓圈。位於散熱器格柵後、引擎前的V型撐桿首次採用亮黃色飾面,巧妙地將視線引至Black Badge深色鍍鉻格柵後方的V12引擎。亮黃色一直延伸至碳纖維材料製成的「歡慶女神」雕像底部圓環設計,雕像同時刻有Black Arrow典藏版車名字樣,盡顯尊貴。


為紀念勞斯萊斯最終款V12轎跑車,勞斯萊斯Bespoke高級定製部門的設計師、工匠與工程師們通力合作,特別為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車型的儀表板創作了一款獨特的藝術珍品,以複雜的立體線條設計巧妙地勾勒出Wraith搭載的當代V12引擎。設計開發過程歷時2個月,為與Black Badge系列的黑色元素保持一致,作品被鐫刻於一片採用黑色塗層的鋁板上,底層透出幽幽金屬光澤,與Thunderbolt賽車拋光鋁製車身效果一脈相承。
BESPOKE高級定製飾板
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車門內飾有開孔黑木,用超過320個多向激光切割配件鑲嵌成的複雜設計,呈現出Bonneville鹽湖不規則的開裂表面。這一驚艷設計一直延伸至後排座椅中央的「瀑布」飾板。

Thunderbolt賽車歷經數代設計更迭,其最終形態,即Thunderbolt賽車創下陸地極速記錄的精彩瞬間,如今通過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前中控台玻璃面板後的拋光鋁製發光Speedform徽標得以永久紀念。


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內部配備了專為該車型研發的新材質。車門扶手、座椅角撐、傳動通道、車門細節、車門裙板和下儀錶板,均採用「Club Leather」包裹,專屬的黑色皮革光澤度高、顏色更深,與勞斯萊斯啞光天然黑色皮革一明一暗,形成巧妙對比。皮革的天然紋路得以強化,賦予該車內飾更多活力,與當時被描述為「George Eyston上尉最喜歡的俱樂部扶椅型駕駛座椅」更為接近。為與Black Badge系列大膽前衛的色彩保持一致,該車座椅採用亮黃色皮革;座椅上方、外側頭枕均飾有箭頭刺繡圖案,致敬Thunderbolt賽車鋁製車身上的黑色箭頭符號。

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軚盤處於正位時,正上方的暗色方向指引標記會與座椅圖案對齊。這設計與Eyston團隊為幫助George Eyston於比賽中行駛超過350英里/小時的速度行駛時保持方向,在白色鹽湖上繪製黑色線條的做法相呼應。考慮到該標記的重要性,該標記從軚盤向駕駛座椅和後排座椅延伸時,特意採用了不對稱的設計。


如Thunderbolt賽車打破了陸地極速記錄般,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亦應創造屬於自己的記錄。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車型的Bespoke定製星光車頂史無前例地採用2117顆光纖「星星」,為車內精心打造出群星璀璨的浪漫夜空。所有「星星」均由工匠手工排列,再現1938年9月16日——George Eyston最後一次突破陸地極速記錄當日,猶他州白色鹽湖上空的璀璨星河。

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模擬指針式儀錶的啟發,中控儀台時鐘的外圈參考Thunderbolt賽車內飾的技術美學,採用模仿Thunderbolt賽車側面箭頭的黑色指針,彰顯非凡;周邊更刻有Bonneville和357.497 mph(357.497英里/小時)字樣,以紀念V12動力車型Thunderbolt賽車在Bonneville鹽湖創下的陸地極速記錄。另一處「黑箭」設計細節位於該車Bespoke高級定製踏板上。

該車引擎上飾有勞斯萊斯Bespoke高級定製拋光金屬銘牌,上面刻有亮黃色的V12和黑色「Final Coupé Collection」(最終款轎跑系列)字樣,以此紀念最後一款搭載V12引擎的勞斯萊斯轎跑車。

全球限量12部的Black Badge Wraith Black Arrow典藏版均已售出。

2035 年後內燃機汽車仍有機會在歐盟世界出現


歐盟原定在 2035 年禁止銷售內燃機汽車,但最近的一項決定可能顛覆這一規定。根據路透社報導,歐盟委員會正在考慮允許 2035 年後銷售使用電子燃料(e-Fuel)的內燃機汽車。

去年 10 月,歐盟一致通過了一項決定,禁止在歐盟銷售新的內燃機汽車。然而,在此次決策前夕,德國提出了異議,要求歐盟允許在 2035 年後銷售使用電子燃料的新車。為了遵循這一要求,歐盟委員會正在擬定一份草案,允許 2035 年之後銷售使用電子燃料的內燃機汽車。

然而,該草案對電子燃料汽車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這些汽車必須能區分碳中和燃料與傳統燃料。這將迫使汽車製造商開發新型內燃機引擎,以適應碳中和電子燃料的使用。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對這份草案的具體內容尚未表示意見。但他引述歐盟氣候政策負責人 Frans Timmermans 的評論指出,未來任何解決方案必須符合去年達成的 2035 年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的協議。這意味著電子燃料汽車的引入將受到嚴格監管,確保其符合歐盟的氣候目標。

這一新規定有望為內燃機汽車在歐洲市場的未來帶來新的可能性。電子燃料作為一種具有低碳足跡和環保特性的合成燃料,可以為內燃機汽車提供一個更綠色的能源選擇。同時,這也有助於汽車製造商在遵循歐盟的氣候政策和目標下實現市場轉型。

電子燃料的引入將為傳統內燃機汽車提供一個過渡期。這將有助於減輕消費者和汽車行業在轉向電動汽車時可能面臨的壓力,同時確保能源供應的多元化。此外,電子燃料的使用也有望刺激創新,推動研究和開發更高效、更環保的內燃機引擎技術。

然而,這一決定也可能引起一些擔憂。批評者可能會質疑,允許電子燃料汽車在市場上銷售,是否會削弱歐盟對電動汽車的支持,或者延緩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普及速度。對此,歐盟須確保其政策取得平衡,以實現氣候目標和能源轉型的同時,不削弱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

總之,歐盟委員會正考慮允許在 2035 年後銷售使用電子燃料的內燃機汽車,這一決策將對汽車行業和市場帶來重要影響。未來,汽車製造商將面臨研發新型內燃機引擎的挑戰,以適應碳中和電子燃料的使用。同時,歐盟應確保其政策能在推動能源轉型和實現氣候目標的同時,兼顧內燃機汽車與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

文:莊爺

莊爺講故:汽車發展如果影響人類未來


在遙遠的未來,一個名為Terra的星球上,人類文明經歷了數個世紀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這個時代,汽車已經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機械設備。

在這個未來世界中,汽車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擁有自主意識的智能汽車在這個星球上穿梭往來,它們不僅能夠自動駕駛,而且還具備了複雜的情感模塊,與人類建立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互動關係。

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類都有一輛專屬於他們的汽車伙伴,這些汽車被稱為“智慧座駕”。智慧座駕不僅是交通工具,也是人類的朋友、助手和家庭成員。人類與智慧座駕之間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主人和座駕,成為一種共生的關係。

然而,隨著汽車發展的影響逐漸深入人類的生活,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浮現。汽車的高度智能化使得人類開始依賴智慧座駕的幫助,久而久之,人類開始失去了自主能力。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過度依賴智慧座駕已經導致人類漸漸失去了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在這個遙遠的星球上,一個青年科學家艾薩克懷疑自己生活的世界可能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他決定深入研究智慧座駕的技術原理,並意識到,智慧座駕背後的科技巨頭已經逐漸掌握了人類的命運。他們透過智慧座駕對人類行為的監控,並以此作為操縱社會的手段,以實現他們的目的。艾薩克被這個驚人的秘密震驚,他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揭示這個陰謀,並喚醒人類對自由和自主的渴望。

艾薩克組建了一支由年輕科學家、工程師和活動家組成的反抗組織,他們合力研究智慧座駕的技術,力求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世界。經過艱苦的研究,他們終於破解了智慧座駕的核心控制系統,並成功地創建了一個名為“自由之翼”的病毒。這個病毒可以解除科技巨頭對智慧座駕的控制,並恢復它們的自主性。

然而,在病毒即將被釋放之前,科技巨頭的秘密警察發現了艾薩克他們的行動。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科技巨頭派出了無數機器人軍隊追捕艾薩克和他的團隊。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艾薩克與團隊成員奮勇抵抗,最終成功地將自由之翼病毒注入了智慧座駕的控制系統。

病毒迅速傳播,所有受到控制的智慧座駕開始甦醒。它們擺脫了科技巨頭的束縛,並站在了人類的一方。隨著人類和智慧座駕的共同努力,科技巨頭的陰謀最終被粉碎,人類重新獲得了自由。

在這場關乎人類命運的戰鬥之後,艾薩克和他的團隊被譽為英雄。人類意識到,科技的發展應該與人類的自主和自由並行,而不是剝奪它們。汽車的發展繼續在這個星球上茁壯成長,但人類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始終保持對自由和自主的追求。艾薩克和他的團隊創立了一個新的研究機構,專門致力於研究人類與智能座駕之間更加和諧共生的方式。他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人類與智能座駕能夠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科技更好地服務於人類,而不是成為控制人類命運的工具。

此外,艾薩克和他的團隊還推動了教育改革,以讓未來的一代更加重視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學校開設了新的課程,培養學生在高度依賴科技的環境中保持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維,以免重蹈覆轍。

隨著時間的推移,Terra星球上的人類和智能座駕之間的關係日趨成熟。它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為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努力。而汽車的發展也因為艾薩克和他的團隊的努力,開始走向一個更加可持續和人性化的方向。

如今,在Terra星球上,當人們回顧過去,他們對汽車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感慨萬分。從一個單純的交通工具演變成擁有自主意識和情感的智能座駕,汽車的發展讓人類反思了科技與生活的關係,也讓人類更加珍惜自由與自主。在這個美好的新世界中,人類與智能座駕共同追求和平、繁榮與進步,譜寫了一段獨特而感人的科幻故事。

文:莊爺

F1 2023 沙地阿拉伯:平治與 Aston Martin 在車隊分數同分

Formel 1 -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Team, Großer Preis von Saudi-Arabien 2023. Lewis Hamilton Formula One -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Team, Saudi Arabian GP 2023. Lewis Hamilton


上週末 2023 年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第二輪比賽,在沙特阿拉伯大獎賽在吉達海濱賽道進行。這是賽車運動頂級賽事在這條長 6.174 公里的賽道上的第三次比賽。平治新星羅素和咸美頓分別從第三和第七位起跑。在經過 50 圈比賽後,羅素以第四名的成績越過終點線,咸美頓則緊隨其後獲得第五名。當 Aston Martin 艾朗素被處以 10 秒的時間罰款後,羅素暫時晉升到了領獎台。然而,在Aston Martin 使用了他們的「審查權」後,裁判們最終撤銷了這一決定。因此,平治車隊帶著穩定的積分離開沙特阿拉伯,並在車隊排名與排名第二的 Aston Martin 相同分數 38 分。2023 年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的下一站是墨爾本,澳大利亞大獎賽將於 3 月 31 日至 4 月 2 日的週末進行。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城市巴士登場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S 515 LE, Honiggelb metallic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S 515 LE, honey yellow metallic


全新開發的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巴士在設計、多樣性、靈活性和盈利能力等方面樹立了新標準。繼 Setra ComfortClass 500 和 TopClass 500 旅遊巴士推出後,Setra MultiClass 500 LE 系列開啟了新一章。

新款 MultiClass 500 LE 產品系列包括四款車型,結合低地板便利性和旅行舒適性。前部分具有低地板設計,便於快速上下車。前後軸之間的後部分有三個低矮台階。在驅動和底盤技術方面,它也為長途旅行的舒適度設定了標準。

MultiClass 500 LE 系列包括長度從 10.51 米到 14.52 米,有兩軸和三軸的常規服務巴士模型。適用於從城郊到長途城際交通的稀疏人口區域。新款巴士在傳統的定期和學校運輸、接駁服務以及公司巴士等方面經過驗證和測試。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具有獨特的外觀設計,外部刻意分為兩個車輛區段,兩個部分由寬直立的條狀結構連接。圓形 A 柱和後部角狀剖面,方形角度變得柔和流暢。巴士頂部與車身之間形成獨特、通風和輕盈的設計。


在前部,MultiClass 500 LE 採用了 Setra 推出的新標誌性外觀。在前輪上方的左右兩側,品牌標誌點明了新款 MultiClass 500 LE 的起源。後部造型同樣醒目。

乘客車廂、駕駛員座艙和駕駛輔助系統方面具有高度靈活性。根據不同的門位置和門類型,公司可以根據個別需求選擇外翻式和內翻式門以及旋轉/滑動門。車廂內部設計多樣,既實用又溫馨。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的加熱、通風和空調系統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制。根據不同地區氣候需求,提供多種空調選擇。駕駛員座艙方面,有三個選擇:Cockpit City (城市)、Cockpit Basic City (城市/城際) 和Cockpit Basic (城際)。

MultiClass 500 LE 駕駛員提供支持,標配雨滴和光線感應器以及電子手剎。可選的 360 度攝像頭系統在操作和狹窄空間時提供全方位視野。倒車環境照明也可提供額外的操控支持。


全新的 Predictive Powertrain Control (PPC) 與全自動 GO 250 8 PowerShift 手動變速器結合,支持駕駛員節能行駛。PPC 考慮了交叉路口和交通圈,與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相連。在進入城鎮、彎道或交通圈等路段時,PPC 會自動降低速度。

新的 Preventive Brake Assist 2 是新款 MultiClass 500 LE 的安全特色之一。該系統結合短程和長程雷達感應器以及攝像頭來應對靜止和移動物體,包括行人和自行車。在系統限制範圍內,提高了對道路以外物體的檢測並將錯誤警報降至最低。


在驅動和數字化方面,Setra MultiClass 500 LE 具有卓越的盈利能力。它採用經過驗證的經濟型組件,包括 OM 936 六缸直列發動機和 OM 470 六缸直列發動機。根據型號不同,選擇範圍包括手動變速器、全自動手動變速器以及 Voith 和 ZF 生產的變矩器自動變速器。

OM 936 結合可選驅動單元更具經濟性。在制動或懸掛模式下,發動機和變速器之間的電動機作為發電機運行,無需燃料消耗。頂部的兩個存儲模塊儲存電力。在負荷情況下,14 kW 的電動機用此能量支持燃油發動機,從而降低燃油消耗。

Omniplus 全方位服務是新款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卓越盈利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擁有歐洲最大的巴士專用服務網絡、度身定制的 Basic、BasicPlus、Premium和Premium Regional 服務合同。Omniplus ExpertHandling 培訓是專為Setra MultiClass 500 LE 推出的全新項目,讓駕駛員成為專業的行業專家。

新款 MultiClass 500 LE 的盈利能力也體現在數字化方面。標配的 Bus Data Center 作為數據傳輸接口和 Omniplus On 數字服務的入口。Omniplus On Uptime pro 服務通過駕駛員顯示屏的信息確保完全透明度,提高可用性。在 Omniplus On Portal 中,車隊可以隨時獲取所有相關的診斷信息,並實時查看。通過 Omniplus On monitor,車隊經理可以隨時掌控他們的車輛。無論是車輛追踪器、燃油消耗還是駕駛員卡和存儲記憶體下載等數據,都可以通過 Omniplus On Data Packages 將其整合到自有系統中。

新款 Setra MultiClass 500 LE 將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歐洲部分的 Daimler Buses Hosdere 工廠生產。預計 2023 年秋季開始生產傳統的兩軸車型,車長約為 12 米和 13 米。而較小型的 S 510 LE 和三軸的 S 518 LE 預計將於 2024 年初開始生產。

Tesla Model Y 初級後驅型號


Tesla 的 Model Y 是由 Model 3 加高而來的 SUV,在政府推動電動車的「一換一」政策下,售價同樣是 30 餘萬至 40 萬餘萬元的入門 Tesla 車款,今次我們借來一部基本的單摩打後驅 Model Y,亦即是入門之中最便宜的一部,車子是 2021 年款,比初推出時有少少改動。Model Y 車系與 Model 3 同樣有三個版本:(「一換一」價)賣 $451,200 的雙摩打 Performance 版、$436,300 的雙摩打 Long Range,和今次試駕的單摩打後驅型號,它只賣 $367,100。


與 Model 3 共同採用鋁加高拉力鋼製車架的 Model Y,外形就是 Model 3 加高半級的模樣,身高有多 18cm,頭尾燈之下有較厚的泵把,龜背形的車頂就是時興的 4 門房車扮 Coupe 的模樣,普通款標準採用 19 吋輪圈,不似 Performance 款有 21 吋輪圈、低避震、高性能制動系統、碳纖尾翼。


車子的車廂設計和配置與 Model 3 相同,同有簡約得只有一塊木條和一個觸控屏的中控台。它差不多控制全車功能,例如開關頭燈、調校冷氣、彈頭冚/開尾門等都從屏幕內「搵…搵…搵…撳…撳…撳…」來進行。有制可撳的,只有開門按鈕和軚盤上的兩粒滾珠,後者用來調校門邊鏡和軚盤角度,但都要從屏幕先選功能後才可撳。前座中控台左右旁的罅隙是全闊的冷氣出風口,冷氣系統有防生化襲擊的過濾模式。所說的 2021 年款升級版,有前後有雙層隔音玻璃,行李箱加有手拉遮簾,屏幕系統改用 AMD Ryzen 晶片,廠方在我們面前示範新舊兩個屏幕,新款確實反應更快。便利設備有門邊水樽格,中橋有杯架、置物盒、後排風口。平放在車底的電池,帶來平坦的後排地台,乘客放腳的空間不錯。覆蓋至尾排的全景天窗沒有窗簾,雖能阻隔 UV,但太陽直照時其實有點曬,相信現有香港 Tesla 車主也會明白,不過在部份天氣不太熱的國家就相信沒有這個問題。尾箱旁設有按鈕將後座椅背彈低。氣氛燈光只有單色,其實這方面可以改進成多色選擇。Coupe 式的車頂在 C 柱處只有小三角窗,望後視野比較狹窄。主動安全系統有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前撞警告、Emergency Braking 自動煞車、可選「嘟嘟」警示或自動扭軚的 Lane Departure Avoidance 離線警示、Blind Spot Collision Warning 盲點有車警示。


相比有 514 km/h 續航距、0-100km/h 加速需 3.7 秒、極速 250km/h 的 Performance,和有 533km/h 續航距、0-100km/h 加速要 5 秒、極速 217km/h 的 Long Range,這部後驅普通款 Model Y 有 455km/h 續航距,0-100km/h 加速要 6.9 秒,極速亦較低,有 217km/h。電動車基本上由單摩打或雙摩打來決定快慢,後驅的 Model Y 正是這樣,沒有扯至人扁面的加速力,但當然有易踩易去的電動反應。駕駛感覺控制這部 Model Y 一樣,有「Chill」和「Sport」兩種的加速反應,前者稍為較慢;有「Comfort」、「Standard」和「Sport」三種重量的軚盤,個人覺得「Standard」和「Sport」筆者都覺得有點「做作」,反而比較喜歡最輕的「Comfort」;之前試過的 Model 3 可分開選擇「Creep」蠕動和 Regenerative Braking 減速充電程度,Model Y 將這兩功能綜合在一「Stopping Mode」內,有「Creep」放 Brake 蠕動、「Roll」少少減速充電和可玩單腳踏駕駛的「Hold」強減速充電,不過只可以停定入 P 波才可轉換,當想到 Kia、Hyundai、Audi、平治等電動車有軚盤撥片讓人駕駛途中可隨時轉換拖慢反應時,便會覺得要在屏幕揀的做法很是麻煩,Tesla 更要你入 P 波,相信 Tesla 要做到這些難不到他們,相信在將來的車款有機會模仿這些便捷性。


不算大車的 Model Y,車身重量有 1,909 kg,跟其他電動車一樣,行車感覺沉重,吸震反應不算細緻,淨後輪驅動大腳出彎時較多需要穩定系統出手 Cut 電以穩定車身,其實也是預期之內,其實以一般代步使用是沒有影響,因為大家都是乖乖跟著路牌車速來駕駛。

中控台分開有左右兩邊顯示區的屏幕,較闊的左邊有音響、導航、電池量、充電車位、駕駛反應等等,近司機的右邊顯示與駕駛有關的如波檔、續航里數、安全系統探測到周遭車輛和障礙物的「鬼影」,最關乎駕駛的車速只在右上角的一小角顯示,用電/叉電狀況亦沒有大型圖案,上次試駕 Model 3 時我們其實不覺有這條電源綠線存在,難怪有外國用家會在面前加裝 Aftermarket 的顯示屏來顯示重要的行車數據和解決錶板上只得一片木材的寂寥。


龜背形的車頂就是時興的四門房車扮 Coupe 的模樣。


與 Model 3 相同的車廂設計和配置,同有簡約得只有一塊木條和一個顯示屏的錶板設計。


平放在車底的電池,帶來平坦的後排地台,乘客很好擺腳。


尾箱旁設有按鈕將後座椅背彈低;2021 年款加有行李箱手拉遮簾。


軚盤上的兩粒滾珠用來調校門邊鏡和軚盤角度,但都要從屏幕先選功能後才可撳。


冷氣系統同有防生化襲擊的過濾模式。


覆蓋至尾排的天窗沒有窗簾;Coupe 式車頂在 C 柱只有小三角窗,望後視野狹窄。


相比有 514km/h 續航距的 Performanc 和 533 km/h 的 Long Range,後驅款有 455 km/h。


影響駕駛感覺的有兩種加速反應,三種軚盤重量,Creep/Roll/Hold 三種停車/拖慢模式。


普通款標準採用19吋輪圈,Performance 款才有 21 吋輪圈、低避震。


Model Y 比 Model 3 身高多 18cm,頭尾燈之下有較厚的泵把。

基本規格
動力單元:後驅摩打
電池容量:60 kWh
最大馬力:299 匹
最大扭力:420 牛頓米
續航距離:455 公里
體積:4,751 x 1,921 x 1,624mm
重量:1,909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367,100 起(政府一換一優惠)
網址:www.tesla.com/en_HK
查詢:3974 0224(Tesla Motors HK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電子燃料 e-fuel 究竟是什麼?


電子燃料(e-fuel)是一種液態或氣態的燃料,通過使用電能、水和二氧化碳作為原料合成而成。電子燃料的生產過程通常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從水中分離氫氣,然後將氫氣與二氧化碳進行化學反應,生成液態或氣態的碳氫化合物。這些碳氫化合物可作為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的能源。

電子燃料的主要優勢是其環保性。由於它們是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從大氣中捕獲的二氧化碳來生產的,因此它們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碳中和或低碳的能源。此外,電子燃料可以與現有的基礎設施(如加油站和燃料儲存設施)兼容,並且可以用於現有的內燃機設計,這意味著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一種過渡性解決方案,以助力實現全球減碳目標。

然而,電子燃料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並且在能量轉換和傳輸過程中會有能量損失。因此,電子燃料與其他替代能源(如電動汽車和氫能)相比,在某些方面可能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電子燃料汽車是指使用電子燃料(e-fuel)作為能源的汽車。電子燃料是一種合成燃料,通常由水、二氧化碳和電能製成,具有低碳足跡和環保的特點。電子燃料汽車通常使用內燃機作為動力來源,這使得它們與傳統汽油和柴油汽車在設計和基礎設施方面具有相似性。

電子燃料汽車的主要優點是它們可以利用現有的內燃機技術和燃料基礎設施。這意味著,與其他替代能源解決方案(如電動汽車和氫能汽車)相比,電子燃料汽車可能更容易融入現有的運輸體系。此外,由於電子燃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和大氣中捕獲的二氧化碳,這些汽車的碳排放量相對較低。

電子燃料汽車的優勢包括:
環保性:由於電子燃料是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從大氣中捕獲的二氧化碳來生產的,因此它們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碳中和或低碳的能源。
基礎設施兼容性:電子燃料汽車可以使用現有的加油站和燃料儲存設施,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較容易地融入現有的交通體系。
內燃機適用性:電子燃料可以用於現有的內燃機設計,這意味著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一種過渡性解決方案,以助力實現全球減碳目標。

然而,電子燃料汽車也面臨一些挑戰:
生產成本:電子燃料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這可能影響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能量效率:在能量轉換和傳輸過程中,電子燃料的能量損失較大,因此相對於其他替代能源(如電動汽車和氫能)在某些方面可能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發展:電子燃料技術仍在不斷發展和改進,可能需要時間才能成為主流的能源選擇。

文:莊爺

Audi Q6 e-tron 極地試車中


Audi 即將投入生產的 Q6 e-tron 正在進行極地測試,這款車型不使用 Volkswagen 集團的 MEB 模組,而是選擇與 Porsche 技術共享的 800V 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頂級電動平台。從官方公開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 Q6 e-tron 測試車在雪地中側滑行駛,顯示出驚人的性能。品牌憑借多年的 quattro 四輪驅動系統開發經驗,正致力於創造高度安全且充滿樂趣的駕駛體驗。

Q6 e-tron 的車身造型與 e-tron 相似,同樣採用比 Q5、Q7 傳統車型更低矮的設計風格。官方表示,Q6 e-tron 未來將推出傳統 SUV 和 Sportback 跑旅兩種車身變形。仔細觀察偽裝貼模,我們發現 Q6 e-tron 配有狹長的日行燈組,下方似乎另有方塊狀設計,讓人懷疑是否將采用上下分離式頭燈設計,跟隨眾多汽車品牌的趨勢。

在 Audi 的規劃下,即將投產的 Q6 e-tron 將為品牌史上規模最大的產品陣線揭開序幕。目標在 2025 年前推出超過 20 款車型,其中包括超過 10 款純電動車型。未來,電池、電力系統和車輛製造將在 Ingolstadt 總部進行。

文:莊爺

Infineon Technologies 與 Delta Electronics 攜手合作開發 EV 大量元件


Infineon Technologies與Delta Electronics攜手合作,為電動汽車市場提供更高效、更高密度的解決方案。雙方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以加深在電動汽車(EV)市場的創新活動。該協議涵蓋了大量元件,如高壓和低壓分立元件和模塊,以及用於EV驅動應用的微控制器,例如牽引逆變器、直流-直流轉換器和車載充電器。

此外,雙方還同意共同成立一個汽車應用創新實驗室。Delta-Infineon汽車創新中心將由兩家公司共同管理,計劃於2023年下半年在台灣平鎮成立。

Infineon汽車部門總裁Peter Schiefer表示:“Infineon與Delta共同致力於開發越來越節能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解決方案,以支持全球減碳努力。我們希望通過結合Infineon全面的汽車產品組合和應用知識,以及Delta在集成和系統優化方面的專業知識,共同推動電動汽車的能源效率。確保汽車應用的能源效率在當今時代至關重要,我們致力於進一步提高。”

Delta Electronics的公司副總裁James Tang表示:“Infineon是Delta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在過去的25年裡,我們在工業產品領域取得了成功的合作。現在,我們期待將這一合作擴展到電動汽車領域。我們看到汽車行業對創新、清潔和節能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們將與Infineon攜手,致力於支持全球電動汽車的轉型,並將電動汽車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林寶堅尼 LB744 車型亮相僅餘數天


距離首款HPEV(High Performance Electrified Vehicle)高性能V12混能車型亮相僅餘數天,林寶堅尼深入解構其駕駛動態。這款代號為LB744的新車設計研發的初衷旨在提供純粹的駕駛激情,以及在各種路況和抓地力條件下亦能對車輛的作出絕佳操控,使駕駛者擁有前所未有的駕馭自信和“人車合一”感受。

LB744憑藉多種創新科技屹立於行業巔峰,其中包括動力架構和車輛的平衡、擁有革命性技術的底盤和空氣動力學設計、可最大限度地提供電驅動支持的全新混能系統,以及包含零排放四輪驅動的全新駕駛模式——可獲得13種不同的駕馭體驗。

新車採用前所未有的架構佈局: 6.5LV12中置自然吸氣式引擎及三台摩打,其中兩台位於電驅動前橋上,另一台結合在全新八速雙離合波箱上。波箱首次放置在內燃機引擎後,橫向連接V12引擎。具有高比功率並能夠驅動摩打的全新鋰離子電池則被裝配在從Countach時代起就作為傳動軸通道的位置。


全新架構實現了最佳的重量分配(前部44%,後部56%),使其更接近重心並優化了軸距,令LB744在公路和賽道彎道上都十分靈敏,達到完美的車身平衡。通過增加防傾桿剛度(前部增加11%,後部增加50%)和降低轉向比(較Aventador Ultimae減少10%),車身平衡能力得到強化,而這一解決方案已在Huracán STO上得到成功驗證。四輪轉向系統進一步完善LB744的表現,極大提升了車輛的靈活性、反應度和緊湊性,同時確保車身更加穩定,掌控更為精準。此外,特別研發的Bridgestone(普利司通)Potenza Sport輪胎使新車前輪具有更大的觸地面積(較Aventador增加4%),有助於提升車輛表現。

由於採用了電驅動軸,林寶堅尼在LB744車型上首次引入電驅動扭力矢量分配系統,並首創研發了LDVI 2.0林寶堅尼車輛動態控制系統2.0。電驅動扭力矢量分配系統將扭力優化分配到每個車輪,並與四輪轉向系統協同運作,從而提升車輛在狹窄彎道行駛時的靈活性,以及高速過彎時的穩定性。此外,與傳統系統不同,全新扭力矢量系統僅在必要時對剎車進行干預,可最大程度提高效率,確保更自然的駕駛方式以及更高水準的性能表現。剎車時,電驅動軸和後部摩打可助力車輛減速,以減少施加於剎車設備的壓力並通過回收剎車能量為電池充電。

底盤也對車輛動態優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LB744是林寶堅尼首款配備汲取航空學靈感研發而成的全新單體式車身的車型。單體式車身是一種極致輕量化的一體式碳纖結構,較Aventador底盤減重10%。該結構將出色的能量吸收和增強的抗扭剛度(較Aventador提升25%)相結合,使LB744車身極其穩定,提升了車輛的整體緊湊感和反應靈敏度。

主動空氣動力學在駕駛動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讓效率和下壓力達到全新層次——與Aventador Ultimae相比,可在高負載情況下分別提升61%和66%,這尤其歸功於前分流器和車頂設計,可將氣流導向高效尾翼。空氣動力學與半主動叉臂懸掛協同工作,該懸掛由專為LB744設計的林寶堅尼垂直控制系統進行控制,此系統電控管理垂直作用力交換,例如賽道行駛過程中的突然負載轉移,可實時調整懸掛及尾翼行為。

剎車系統和剎車冷卻系統也進行了重新設計以應對車輛高性能的需求。新車採用了最新一代的碳陶剎車系統+(Carbon Ceramic Brakes Plus)。前部卡鉗配備的活塞數量從6個增至10個,並結合410mmx 38mm的剎車盤(取代了Aventador Ultimae 上的400mmx 38mm剎車盤);後部卡鉗配有4個活塞和390mmx 32mm剎車盤(取代之前的380mmx 38mm剎車盤)。剎車盤由摩擦層覆蓋,以獲得更好的性能、熱管理和剎車設備時的舒適聲效。

空氣動力學有助於提高系統效率,一對前部導流板和輪拱內格柵的設計不僅能改善前剎車的冷卻效果——導流板從前擴散器將空氣引至剎車器,並且它們的造型設計還能減少輪艙內的阻力,限制任何壓縮現象並增加前部負載。此外,位於後輪前方的兩個NACA管道可收集來自車底的氣流,並將其引至後剎車冷卻管道。

和混能系統一同首發的還有三種全新的專屬駕駛模式——Recharge(充電)、Hybrid(混動) 和Performance(性能),它們與Città(城市)、Strada(道路)、Sport(運動)和Corsa(賽道)模式組合,可在重新設計的方向盤上通過兩個旋鈕進行選擇,根據實時路況和公路或賽道等不同道路類型,實現共13種突顯LB744不同個性和駕駛潛力的動態設定。

舉例來說,Città(城市)是為在市內日常行駛而設計的零排放駕駛模式。如果為摩打供電的鋰離子電池需要充電,而附近沒有充電站,V12引擎將在此時介入,在Recharge(充電)模式下,短短幾分鐘即可為電池充滿電。新車在電動模式下即可駛入有排放限制的歷史名城市內。懸掛系統、牽引力控制和波箱完美配合帶來絕佳的舒適性,而空氣阻力的減少使Città(城市)成為最省油的駕駛模式,其最大動力額定為180CV。

Strada(道路)模式完美適用於日常駕駛和長途旅行,提升的舒適性與改善的運動感相得益彰,輸出高達886 CV的動力。 V12引擎一直處於工作狀態,同時在Recharge(充電)模式下以最優化和最程度的充電量確保電池持續充電。電驅動前橋支持扭力矢量和主動空氣動力學的運轉,在車輛高速行駛時,例如在高速公路上,提供最佳的車身穩定性。

Sport(運動)模式使LB744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個性,此時的操控設定旨在提供充滿激情的駕駛體驗,在Recharge(充電)、Hybrid(混能)和Performance(性能)三種組合模式下都能獲得不同的駕駛樂趣和響應導向。通過混能系統的輔助,內燃機引擎在三種模式下都處於工作狀態,可輸出最大馬力為907CV的強勁動力,V12引擎也爆發出極具吸引力的聲浪。波箱做出最迅速的回應,而懸掛和空氣動力學設計進一步增強了車身靈活性和過彎時的駕駛樂趣。

Corsa(賽道)模式專為強化車輛在賽道上的駕駛動態實力而設計,動態和動力輸出都達到頂峰,性能和引擎聲浪也表現出最佳狀態。結合Performance(性能)模式,動力系統釋放出全部潛力,輸出1,015CV的最大動力;混能系統的控制經過調校,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電驅動軸在扭力矢量和四輪驅動方面的作用,實現極致運動而又易於操控的駕馭體驗。在Recharge(充電)模式下,可以優先保證電池工作,最大化其充電量。對於技術純熟的駕駛者而言,ESC 電子穩定係統可關閉,在無主動控制的情況下體驗最大可用馬力帶來的強勁動力,並通過”launch control”(“彈射起步”)功能感受從靜止到全力加速的快感,該功能可通過按住位於左邊滾輪中心的按鍵來啟動。

林寶堅尼 LB744 輕量化帶來全新力量


林寶堅尼單體式車身在抗扭能力、輕量化和動態駕馭體驗方面都比Aventador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LB744是首款配備100%碳纖前端結構的超級跑車——碳纖同樣被用於前部結構,以確保能量吸收較傳統金屬結構有顯著提升 – 是Aventador鋁製前車架的兩倍,同時大幅減輕重量。

LB744的單體式車身較Aventador底盤減重10%,前車架比前代的鋁製車身更輕20%。抗扭剛度得到改善,數值達到40,000 Nm/°,較Aventador提升超過25%,確保了一流的動態性能。


全新單體式車身研發的設計理念是為了更大程度的整合各組件。單體式車身得以優化有賴於鍛造複合材料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研發如何整體加強包圍。碳纖的使用讓LB744在超級跑車領域獨樹一幟:整體加強包圍由碳纖增強複合材料(CFRP)打造,構建起整車的支撐結構。整體加強包圍連接起鍛造複合材料元件,如前部結構件、前防火牆和A柱。

通過減少冷卻設備的能源消耗和廢料量,鍛造複合材料組件的生產效率進一步優化,製造過程中的可持續性也得以提升。


車頂結構保留了更傳統但同樣高效的預浸料高壓釜工藝複合生產技術。高壓釜成型的碳纖輔以高度專業化的手工鋪設工藝,充分滿足高科技、美學和質量方面的要求,展現出林寶堅尼複合材料組件多年來以質量為主導的生產的成果。這一製造決策為客戶在車頂個性化定制方面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多樣性選擇。

尾部底盤採用高強度鋁合金製成,後軸樑區域有兩個重要的空心鑄件:這兩個鑄件將後懸掛的吸震筒和動力懸掛整合為一個單一組件,形成閉合慣量,確保車身重量顯著減輕、強性提升以及焊縫大幅減少。


LB744開啟了車輛生產中碳纖應用的全新“零年代”,可以概括為AIM(Automation, Integration, Modularity),即自動化、一體化和模組化。 “自動化”是指在材料轉換的過程中引入自動化和數碼化流程,同時保留林寶堅尼的傳統製造工藝,例如打造複合材料。

“一體化”是指通過研發壓鑄模塑技術,將多項功能結合到一個單一組件中。該工藝利用預熱聚合物生產不同長度、厚度和複雜性的組件,讓組件得到最佳整合,保證高抗扭能力。 “模組化”是指將應用技術模組化,從而更靈活高效地回應所有產品需求和特性。

Toyota Yaris 第三代改款泰國搶先登場


Toyota Yaris 這部小車在全球多個地方都十分暢銷,雖然日本已有第四代推出,不過有部份國家仍然在賣第三代。泰國最近為 Yaris 再推出小改款,針對外觀、設備、安全性進行了升級。這部車在 2014 年推出,在 2016、2018 已經作出小改款,今次再改多一次,為它延長生命周期。這部 Yaris 使用最新 “Hammerhead Design” 家族設計,賣相非常吸引,不管是那個包圍版本,都有小跑車的風格。小改針對車頭作出轉變,車尾沒有太大轉變,只是兩邊有散熱孔比較搶眼。

車廂佈局基本上一樣,駕駛席有旁有一個 9 吋觸控屏幕,有雙 USB-C 充電接口、原廠行車鏡頭、360 度鏡頭等等。動力方面就使用了一台 1.2 公升自然吸氣引擎,最大馬力 91 匹和 109 牛頓米扭力,使用前輪驅動和 CVT 波箱傳動。

買車用車都要注意汽車安全性


汽車安全性其實是指汽車在設計、生產、使用過程中所具備的保護駕駛員、乘客、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免受傷害的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汽車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一些建議和指南,以確保您的行車安全:

主動安全系統:這些系統可以幫助預防交通事故的發生。例如,防鎖死剎車系統(ABS)、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和車道偏離警告系統、緊急自動煞車系統等。

被動安全系統:這些系統旨在在事故發生時保護乘客。例如,安全氣囊、安全帶預緊器、碰撞減緩區和剛性安全架構等。

輔助駕駛技術:許多現代汽車配備了輔助駕駛技術,如自動緊急剎車、盲點檢測系統和適應性巡航控制等,可以減少人為失誤和提高行車安全。

定期維修:按照汽車製造商的建議,定期對汽車進行保養和維修,以確保各個系統正常運行。

選擇安全評分高的汽車:在選擇汽車時,考慮查閱權威機構(如美國的 IIHS 和歐洲的 Euro NCAP)對汽車安全性的評分,以選擇安全性能高的汽車。

安全座椅:對於兒童乘客,使用合適的安全座椅並確保其正確安裝,以保護兒童在行車過程中的安全。

安全駕駛習慣:保持適當的車速,遵守交通規則,不酒後駕車或使用手機等能提高行車安全。

美國的 IIHS(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道路安全保險協會)和歐洲的Euro NCAP(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歐洲新車評估計劃)都是專門對汽車進行安全評估的權威機構。雖然兩者的目標都是提高汽車安全性,但它們在測試方法、標準和評分制度上存在一些區別。

IIHS 是一個由美國汽車保險公司支持的獨立非營利組織,成立於 1959 年。Euro NCAP 則是由歐洲政府、汽車俱樂部、消費者組織和保險業者共同支持的組織,成立於 1997 年。

雖然兩者都進行碰撞測試、行人保護測試和安全輔助系統評估等,但它們在具體測試項目和標準上有所不同。例如,IIHS 對汽車的碰撞測試包括小幅度正面碰撞、中度正面碰撞、側面碰撞、頸部保護和屋頂抗壓測試等;而 Euro NCAP 則進行正面偏置碰撞、正面全幅度碰撞、側面碰撞、側面柱碰撞和行人保護測試等。

IIHS 使用”Good(優)”、”Acceptable(可接受)”、”Marginal(一般)”和”Poor(差)”四個等級來評價汽車在各項測試中的表現。此外,還有 Top Safety Pick 和 Top Safety Pick+ 兩個獎項,用於表彰在測試中表現卓越的車型。而 Euro NCAP 則使用星級制度,最高為五星,來評價汽車的整體安全性能。

文:莊爺

電動車跟傳統汽車保護大不同


電動車在保養和維修方面與傳統燃油車有一些不同之處。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區別:

維護成本:通常情況下,電動車的維護成本要比燃油車低。這是因為電動車的發動機結構簡單,零部件也相對較少,而且維護週期也比燃油車長,例如更換剎車碟等。

潤滑油:電動車不需要使用傳統燃油車使用的燃油和潤滑油。這是因為電動車沒有內燃機引擎,而是使用電動馬達來提供動力。但是,電動車仍然需要定期檢查電池和電力系統的健康狀況,以確保其正常運行。

剎車系統:電動車通常使用再生剎車系統來製動,這可以將動能轉換為電能,然後儲存在電池中以延長行駛里程。這種剎車系統的設計可以減少剎車磨損和制動液的使用,因此維護成本更低。

發動機和傳動系統:電動車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結構簡單,不需要燃油和油液的傳輸和過濾系統,這使得電動車的維護和保養成本更低。

維修技能:由於電動車的設計和工作原理與燃油車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識來進行維修和保養。這意味著電動車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和設備來進行維修和保養,這可能會導致一些維修和保養成本上升。

電池維護:電動車的電池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需要特別維護。電池需要定期充電和維護,以確保其正常工作並延長壽命。此外,電動車的電池壽命通常較短,需要更換,這可能會增加維修和保養成本。

電動車在保養和維修方面與傳統燃油車有一些不同之處,但兩者都需要定期維護和保養以確保安全和正常運行,所以各位電動車車主都要依據原廠指示進行定期保養。

文:莊爺
圖:Car1.hk

Tesla 電動車發展史


Tesla 係一間美國嘅電動汽車同能源公司,創立喺 2003 年,主要係為咗推廣電動車同可再生能源嘅應用。


第一架 Tesla 電動車叫 Roadster,喺 2008 年正式推出。Roadster 係一架超級跑車,用嘅係鋰離子電池。佢嘅續航里程可以高達 245 哩,真係令人驚喜!當時 Roadster 好成功,搞到好多人都開始關注電動車呢個新興行業。Car1.hk 當年都有搶先試駕這部小跑車,的確很正,大家可以翻看我們的新車試駕內容,了解這部車更多資料。


之後,Tesla 就開始研發更加適合市場嘅 Model S,他在 2012 年推出。呢部車型更加實用,而且續航里程更長,可以行駛超過 300 哩。Model S 好快就成為最受歡迎嘅電動車之一。


喺 2015 年,Tesla 再推出 Model X,呢架係一部電動 SUV。佢同 Model S 使用一樣嘅高級設計,同埋提供了好多創新功能,例如獨特的鷗翼式開門設計。Model X 都收到唔少讚譽,搞到電動車市場越嚟越熱門。


然後喺 2017 年,Tesla 推出咗 Model 3,呢部車設計得更加經濟實惠,目的就係要吸引更多普羅大眾。Model 3 好快就成為全球最暢銷嘅電動車。


2020 年,Tesla 又再次創新,出咗一架叫做 Model Y 嘅電動休閒車。Model Y 集合咗 Model 3嘅經濟性同 Model X 嘅實用性,成為一架非常受歡迎嘅家庭用車。

同一時間,Tesla 仲喺全球各地建立咗超級充電站,方便用戶隨時充電,令電動車變得更加實用。喺香港,Tesla 都已經有唔少快速充電站啦。

Tesla 嘅發展歷史可以話係電動車行業嘅一個典範。佢哋唔止喺汽車設計上不斷創新,而且對可再生能源同科技嘅應用都非常重視。例如,Tesla 喺 2015 年推出咗 Powerwall 同 Powerpack,呢啲產品係屋企同商業用戶嘅儲能系統,可以將太陽能轉化嚟為電力。


喺香港,Tesla 汽車非常受歡迎,特別係近年嚟,香港油價不斷創新高,政府又鼓勵市民使用更環保嘅交通工具。喺香港,你可以見到好多 Model S、Model X、Model 3 同 Model Y,而且仲有不少充電站,方便車主隨時充電。


除咗呢啲,Tesla 仲喺 2019 年發布咗一部電動貨車叫做 Cybertruck。呢部車外型獨特,令人過目難忘,同時佢仲具有優秀嘅性能同續航里程。雖然香港嘅道路唔係特別適合呢類型嘅貨車,但係喺其他國家,Cybertruck 都引起咗好大嘅關注。

喺 2021 年,Tesla 又推出咗新款 Model S Plaid,呢部車更加注重性能同速度,成為全球最快嘅生產電動車之一。佢嘅加速性能可以喺短短 1.99 秒內完成 0-60 英哩,好多車迷都對呢部車趨之若鶩。

Tesla 嘅目標係繼續推動電動車嘅普及化,搞到更多人願意選擇環保嘅交通方式。淨係靠一間公司,當然難以改變整個行業,但 Tesla 已經喺電動車市場上創立咗一個難以撼動嘅地位。希望未來我哋香港都可以同 Tesla 一齊,繼續推動綠色出行嘅發展,為環境出一分力啦!

文:莊爺
圖:Car1.hk & Tesla

Tesla Model Y 或許需要召回維修


Tesla 愈賣愈多,在美國有車主的 Model Y 竟然出現脫落問題,可是 Tesla 表示車子沒有問題,但是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決定跟足程序,將有 12 萬部 Model Y 需要進行召回。外媒 Carscoops 公開 NHTSA 文件,發現 Model Y 在交車時的確小了部件去固定軚盤,因此出現分離。起初 Tesla 是要求車主自費維修,在歐美國家的用家當然會爭取消費者權益,Tesla 最後決定免費維修,其實當年 Model 3 也有類似情況,大家開車時也要格外小心。外媒 AP 也爆料,Tesla 在 2022 年 1 月至今已經有多達 20 次召回,當中都是需要 NHTSA 出馬強制執行,看來 Tesla 對自家的造工很有信心,慶幸的是美國有為消費者執法的部門,以保障消費者安全。

Kwiksure 為您解答汽車保險新趨勢


當你擁有一部汽車之後,接著第一件要買的東西就是汽車保險,來到 2023 年的汽車保險,在保障範圍、如何購買等方面都在不斷演變。由於互聯網購物愈來方便,令到大家在網上購買汽車保險與心目中想要的保障可能有一點落差。今次我們找來香港汽車保險中介龍頭老大哥 Kwiksure 快而保為大家解答近年比較常見的汽車保險問題。

汽車保險業近年有甚麼新趨勢、新產品呢?
以前市場上絕大部份產品是全保或三保,但現在我們更常看到一些額外的保障產品,例如加 $300 會有擋風玻璃保障、加 $400 會有拖車服務等附帶保障。這些碎片化的保險產品和國內的保險市場較為相似。

在通貨膨脹的大環境下,有沒有方法可以盡量減低汽車保費?
正如上述所講,你可以先購買三保,再自選你所需要的額外保障,而非像以前般只得全保或三保選擇。另外,現在電動車的保險保障視乎實際行駛里數而定,汽車越用得多,車保就越收得貴;用得少則保費有機會下調,有助車主們節省保費。

相信 Kwiksure 的客戶中有不少電動車車主吧,他們是否普遍要面對較貴保費呢?
主流電動車如 Tesla 的保費,相較傳統汽車昂貴 50%,但同時電動車保險市場上有不少競爭者,各公司會不時推出優惠吸引客人。快而保勝在能夠網羅各保險公司不同時期所推出的優惠,為車主選擇最相宜和實惠的保險。

有否甚麼貼士可以減省電動車保費呢?
電動車的保費和實際行駛里數掛勾,故此司機只要避免駕駛時數過長,一般來說保費都會有下調的空間。此外,車主應避免駕駛電動車作載客取酬之用,因為這樣做會導致行駛里數非常高,續保時保費加幅可以相當驚人。

近年不少車主都喜歡網上搜尋汽車保險,有否貼士可以做個精明消費者呢?
近來香港汽車保險市場非常蓬勃,但選擇越多就越要小心選擇。消費者首先應選擇持牌的保險經紀或公司,因為網上平台的監管相對寬鬆,部份無牌公司也會在網上提供所謂汽車保險的服務。如有懷疑,消費者可以到保監局的網站查詢。

第二,網上投保時,消費者有機會在填寫資料時遺漏或出錯,例如車主可能錯手回應「過去三年內沒有超速扣分」,甚至完成整個投保程序都沒有為意。直到意外索償時,車主才發覺填錯資料,保險公司就有權因此拒絕賠償。

第三,網上投保時不會有真人解釋保單條款,當中一旦遇到未曾接觸過的保單條款,就有可能令車主有所誤解,例如保費特低,但原來不保障不記名司機等。

隨各地出入境限制放寬,香港人亦開始再度出外旅遊起來,租車自駕更是旅遊中的一大重點,在外地租車自駕遊有甚麼需要留意呢?
在外地租車先要帶備合資格的駕駛執照,某些地區或會要求司機一同帶備國際駕駛許可證(俗稱國際車牌),車主宜在出發前先確認目的地的法例要求。

另外,司機最好選擇信譽良好或具規模和經驗的租車公司,因為大部份車主都不會有時間去細閱租車的保單條款,大型租車公司較有機會能提供充足的保險保障。

最後,旅行租車保險很大機會都會包括墊底費,車主應該要心中有數,一旦需要自掏銀包時也有預算。必要時,車主可能會購買墊底費較低,保費較高的車保,以保障旅遊所需。

我們也在此重申,在香港購買的汽車保險,只會保障在香港境內的交通意外。除非你的汽車持有中港牌照,那麼就有可能會保障在國內發生的意外。

文、攝:Car1.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