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C
Hong Kong
Wednesday, August 6,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188

賓利 Flying Spur 插電混動版於冰島開展可再生能源測試


賓利品牌致力於探索可再生能源,並於近期完成一輛Flying Spur插電混動版原型車的測試,其動力源僅來自麥秸類廢棄物產生的燃料和地熱發電技術提供的電能。該車採用蔚藍紫(Azure Purple)外觀,在冰島極地中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驅動,在測試中實現733公里的續航表現,其混合動力系統的動力源分別為100%可再生第二代生物燃料,以及由冰島電網提供的地熱源電能。


Flying Spur插電混動版測試中採用第二代生物燃料和地熱發電來源的電能,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環保性優勢在旅程中得到充分驗證,該車搭載先進混合動力系統,具備出色的純電出行優勢與遠行時的長續航表現。可再生燃料幫助車輛在“從油井到車輪”(Well-to-Wheels)這一排放過程中,相比燃油車型,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5%。由廢棄生物質(Waste Biomass)產生的燃料與可再生電能驅動,賓利品牌憑藉可再生能源這一創新性發展,進一步踐行“Beyond100”商業戰略。

Mercedes-AMG SL 大改款終於出現


擺脫舊有風格絕對不易,大改款的 Mercedes-Benz SL 終於登場,新車編號為 R232,新車一來就是 AMG 版本,而且是開篷設計,跑車、休皮、豪華、舒適,一次過滿足大家需要。新車回歸 R107 時代的 2+2 座椅佈局,也有四輪 4MATIC 傳動,操控、安全性更上一層樓。

新車動力是 AMG 4.0 公升 V8 雙渦輪引擎,同時亦有後輛轉向、主動懸掛、高性能陶瓷煞車系統放到這部車身上。新車暫時只有 SL 55 和 SL 63 兩個版本,隨後會推出 Hybrid 版本。

雖然這部 SL 跟 AMG GT 超跑很相似,不過車廠強調新車波有零件跟 AMG GT 或前一代車款相同,即時告訴給大家知這部車是精心重新打造。今次平治將雙門四座開篷跑車重新打造,優雅風格是減小了,不過觀感更加年輕,車廂使用最新中控台系統,科技感亦一同提升。

新車的車架抗扭力是提高了 18%,橫向剛度比起 GT Roadster 高 50%,縱向剛度亦有 40% 提升,車殼只有 270kg,新的車身設計,也將風阻系數下降至 Cd 0.31。

新一代 SL 是軟車頂,重量輕了 21kg,在 60km/h 行駛時,只需 15 秒就可以打開車頂。

頂級版 SL 63 4MATIC+ 馬力有 585 匹和 800 牛頓米扭力,0-100km/h 加速需 3.6 秒。而 SL 55 4MATIC+ 就有 476 匹和 700 牛頓米扭力,0-100km/h 只需 3.9 秒。

香港第一人!許建德勇奪 GT 世界挑戰賽歐洲賽 Pro-Am 組別冠軍


2021年賽季的GT世界挑戰賽歐洲賽耐力賽(GT World Challenge Europe Endurance Cup)於10月10日進行本季閉幕戰。Sky Tempesta Racing車隊集合港將許建德(Jonathan),英藉車手Chris Froggatt,還有兩名來自意大利的Rino Mastronardi以及Eddie Cheever III之力,成功從13支參賽的世界級隊伍中脫穎而出,在經歷5站於歐洲的巡迴賽事後終鎖定Pro-Am組別的賽季年度總冠軍。這支英國車隊在賽季最後一站以第4名完成比賽,足以令他們在積分榜上保持首名並贏得Pro-Am組別的車隊總冠軍。除此以外,許建德與Froggatt亦獲得了耐力賽Pro-Am組別的車手總冠軍,成為首位獲得GT世界挑戰賽歐洲賽組別冠軍的香港車手。

排位賽成績 – Pro-Am組別第一名 (平均圈速: 1分46秒245)
93號Sky Tempesta Racing 法拉利 488 GT3戰車
許建德 | Chris Froggatt | Rino Mastronardi


2021 巴塞隆拿3小時耐力賽 – 賽事回顧
進行比賽的巴塞隆拿-加泰隆尼亞賽道,是現時舉辦FIA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其中一個分站的比賽地點,賽道受到全球賽車迷的推崇。這條充滿可觀性的賽車跑道,因著其緊湊和對技術有一定要求的特性,亦受到賽車手們所喜愛。

賽事在10月10日下午舉行。各個級別一共46部賽車參加今次比賽。這場比賽跑3小時,是耐力賽中較為短途的賽事。Sky Tempesta Racing在賽前擁有19分的優勢,只需正常發揮,就能獲得組別的全年度總冠軍。他們唯一的威脅來自Orange 1 FFF Racing Team的19號林寶堅尼賽車。他們在數字上仍有機會成為總冠軍。


車隊並未因為擁有優勢而自滿。三位車手許建德、Mastronardi和Froggatt在排位賽中,展示出93號法拉利賽車的單圈速度。由於一眾法拉利的車隊,在長距離的速度都不算太好,因此他們都希望在排位賽中進佔前列位置,從而減少正賽時所面對的劣勢。結果團隊以0.020秒之差,成功獲得他們連續第二次的排頭位資格。

賽事開始後,Mastronardi率先起跑。他表現非常穩定,並在比賽的第一小時保持領先優勢。同一時間,車隊在總成績的對手,19號林寶堅尼的團隊,卻被兩次判罰通過維修通道,令他們大幅落後,退出爭標行列。Mastronardi之後交棒給許建德,進行中段的比賽。他的目標是保持穩定的發揮,不要犯錯,並且控制好輪胎的損耗。他一直保持領先,但在他交棒前卻被知會要被罰一次通過維修道。原因是在維修站出現違規情況。


被罰後,許建德就將93號法拉利,交給負責最後一棒的Froggatt。出來的時候處於第三位。車隊和車手都知道,這一段最重要的是安全把賽車帶到終點,就能獲得全年度總冠軍。因此他們都沒有與其他Pro-Am組別的對手糾纏。Froggatt結果平安的以第四名完成比賽。成功在賽季煞科戰取得13分。

Sky Tempesta Racing經過艱辛的賽季後,終於獲得回報,可以慶祝取得GT世界挑戰賽歐洲賽耐力賽的全年度總冠軍。許建德和Froggatt同時獲得賽事Pro-Am組別的年度車手總冠軍。他們憑藉穩定的發揮,每場都獲得積分的好表現,令他們得以獲得最終勝利。這支英國車隊參加GT世界挑戰賽歐洲賽僅三年,就取得不少成就。他們在2020年就曾獲得短途賽與Pro Am組別的總冠軍。而勇奪耐力賽車手和車隊總冠軍的許建德,則成為首位獲得GT世界挑戰賽歐洲組別總冠軍的香港車手。

比賽成績 – Pro-Am組別第四名
93號Sky Tempesta Racing 法拉利 488 GT3戰車
許建德 | Chris Froggatt | Rino Mastronardi

耐力賽全年度總成績 – Pro-Am組別第一名
93號Sky Tempesta Racing 法拉利 488 GT3戰車
許建德 | Chris Froggatt | Rino Mastronardi | Edward Cheever III

Toyota 宣佈 34 億美元電能化計劃


Toyota 宣佈未來 10 年將針對美國市場投資 34 億美元進行電能化計劃,將電能化產品由現時的 55 款打算在 2025 年前增加至 70 款,15 款為純電動新車包含 7 款 bZ 車系。並且興建全新新電池工廠及開發與擴大鋰電池業務,主要生產 Hybrid 車所用電池系統,預計 2031 年時投資 12.9 億美元及能夠創造 1,750 個就業機會。Toyota 最終目標是可以在 2030 年前零排放的燃料電池與純電動車能夠達到 200 萬銷量。

文:Issac.C

Honda 北美推出新一代 Civic Si


Honda 早於今年 5 月便在美國市場率先推出新一代大改款 Civic ,如今又再搶先全球推出更高級車型「Civic Si」。外觀最大變化是換上黑色蜂巢鬼面罩及貼上 Si 銘牌,車尾則是更型的尾翼及超大橢圓形尾喉。車廂設計並沒有太大變化,但就透過紅色縫及跑椅增加熱血感覺。底盤設定將前彈簧剛性提高 8%、後彈簧剛性則提高 54% 和加粗防傾桿,令到轉向的剛性提高 60%,精準度更高及回饋反應更靈敏。動力系統雖然維持 1.5 升 VTEC 渦輪增壓引擎,但經過重新調校後可輸 200 匹馬力及 260Nm 扭力。

文:Issac.C

Subaru 全新 Solterra 確認 11 月洛杉磯車展現身


早於今年 5 月時,Subaru 便宣佈未來將會推出名為「Solterra」的全新 SUV,Solterra 是 Subaru 第一款全球戰略電動車,是由 Toyota 和 Subaru 合作開發,如今確認將在美國 11 月 17 日洛杉磯車展現身。從預告圖看來,Solterra 有著與 Toyota RAV4 相似的頭尾燈組,大斜尾的設計更顯跑味;車廂方面,則有大型中控螢幕、旋鈕式波棍及中央置物空間,與 Toyota bZ4X 基本相同。動力系統暫時沒有資料,但估計擁有續航距離 350 至 500 公里。

文:Issac.C

法拉利 296 GTB 香港正式推出


香港正式引進法拉利296 GTB!採用中後置引擎布局的躍馬雙座Berlinetta最新車型,法拉利296 GTB重新定義駕駛樂趣,無論極限駕駛或是日常應用均帶來激情與驚喜。

296 GTB使用全新120° V6引擎,足以媲美品牌屢獲殊榮的V8汽缸引擎和V12汽缸引擎,最大輸出功率達663 cv,配以輸出功率為122千瓦(167cv)的電動摩打。這是首台搭載6缸引擎的躍馬公路跑車,綜合輸出功率高達830 cv,提供非凡性能以及震撼人心的美妙聲浪。


新車命名沿襲了法拉利歷來的車型命名傳統,將總排量(2.992 l)、汽缸數目與GTB(Gran Turismo Berlinetta)縮寫進行組合。V6引擎不僅是296 GTB心臟,還將V6帶進嶄新時代,其深深植根於法拉利70餘年來在賽車運動中創造的成功經驗。

首款法拉利V6引擎採用65°夾角結構,並率先應用於1957年1500cc Dino 156 F2單座賽車。在隨後的1958年,更大排量的動力版本搭載於採用前置引擎布局的Sport Prototype車型(196 S和296 S)以及F1賽車(例如246 F1賽車)。同年,246 F1賽車協助車手邁克·霍索恩(Mike Hawthorn)贏得了F1車手世界冠軍頭銜。


第一部採用中後置V6引擎布局的法拉利車型是1961年獲得了多個榮譽頭銜的246 SP,該車在1961年和1962年均於Targa Florio大賽獲勝。同在1961年,法拉利憑藉搭載120° V6引擎的156 F1,榮膺首個F1車隊冠軍頭銜。1981年,法拉利首度在126 CK的引擎汽缸排之間安裝了渦輪增壓器。隨後於1982年在126 C2的引擎上也安裝了渦輪增壓器,使之成為了首台搭載渦輪增壓器而贏得F1車隊總冠軍頭銜的車型。1983年,憑藉126 C3車型的出色表現,法拉利連續第二年榮獲車隊總冠軍頭銜。自2014年以來,V6渦輪增壓混合動力架構已經應用於所有的F1單座賽車。


296 GTB的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系統確保其具備卓越的實用性與駕駛反應,在eDrive純電模式下可達25公里的續航里程。動感優美的設計和極其緊湊的車身也彰顯鮮明的摩登風範,與1963年的250 LM等車型一脈相承,代表著純粹至簡風格與出色功能性的完美結合。一如SF90 Stradale,新車同樣可選配Assetto Fiorano套件,其中包括輕量化部件和空氣動力學改裝部件,旨在滿足客戶在賽道等駕駛狀況中享受巔峰性能表現。

平治再度成為全球最有價值豪華汽車品牌

Daimler stärkt R&D-Präsenz in China mit neuem Tech-Center in Peking Daimler strengthens R&D footprint in China with new Tech Center in Beijing


平治於「2021 年全球最佳品牌」延續取得佳績,並成為唯一打入十大的歐洲品牌。自 2018 年來,平治在這個美國品牌顧問公司 Interbrand 的排行榜中一直蟬聯第八位。平治今年的品 牌價值為 508.66 億美元,較去年上升了百分之三。 平治不但連續六年保持全球最有價值豪華 汽車品牌地位,更是唯一打入十大的豪華汽車品牌。

平治傳訊及市場部副總裁 Bettina Fetzer 表示:「平治團隊對品牌排名蟬聯十大和品牌價值不 斷提昇感到非常驕傲。這成績肯定了公司的策略方向和品牌定位。平治品牌現正由豪華的傳 統設計,轉型至更著重易於親近、創新和富個性的演譯。這不但讓世界認知更多新的可能 性,更熱切啟發了可持續的交通模式。」

平治正因應市場情況變化,在 2030 年前為全電動化作好準備。品牌目標為「領導電動車」和 「領導汽車軟件」科技。


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的標竿
自 1999 年起, Interbrand 諮詢公司每年均製作「全球最佳品牌」榜。此排行榜列出全球首一 百個最具價值品牌,並備受全球行政總裁參考的重要競爭力標準。這排名主要通過三大因 素:產品/服務的財務表現,品牌對消費決定過程的角色,和品牌對公司未來融資的幫助性。 這個獲 ISO 10668 認證的分析方法,為全球首個獲全球廣泛接納的品牌比較標準,並能將品 牌價值換算成金額進行排名。如欲了解更多關於此排行榜和 Interbrand 公司的資訊,請參 考:www.bestglobalbrands.com

奧迪 R8 LMS GT3 賽車在中國跑車超級錦標賽連獲兩勝


在本週末分別於兩個賽車場舉行的兩項賽事中,奧迪車隊收穫多個全場冠軍和組別冠軍。在珠海國際賽車場,代表一汽-大眾奧迪賽車隊出征的奧迪運動亞洲官方車手程叢夫和車手劉旭在中國超級跑車錦標賽(China GT)賽季第三場比拼中奪冠,進一步鞏固車隊在 GT3 組別積分榜上的領先優勢,同時幫助四環車隊橫掃該場比賽的領獎臺席位。在 China GT 賽季第四場比賽中,X Works 車隊 Am-Am 車手組合潘君臨和 Rio 駕駛奧迪 R8 LMS GT3 賽車,以非凡表現拿下全場冠軍。


本週末,車手胡博與奧迪運動亞洲官方車手陳維安搭檔駕駛奧迪 R8 LMS GT4 賽車出戰。這對 Pro-Am 組合首度合作即表現完美,在兩場比賽中均取得 GT4 組別第一,胡博也因此延續本賽季的成功態勢。

在株洲國際賽車場,Z.Speed 車隊的楊小偉成為 TCR China 本週末 Am 組別參賽車手中的絕對焦點。他攜奧迪 RS 3 LMS 賽車在四場比賽中總共收穫一個組別第一和三個組別領獎臺席位。

“奧迪 R8 LMS GT3 賽車在本週末的 China GT 比賽中展示出了強勁實力,衷心祝賀登頂領獎臺的一汽-大眾奧迪賽車隊和 X Works 車隊,”奧迪運動(亞洲)客戶賽車部門負責人柏艾力(Alexander Blackie)表示,“胡博駕駛奧迪 R8 LMS GT4 賽車延續本賽季勝績,這也意味著隨著賽季尾聲的到來,2021奧迪運動亞洲杯的比拼愈發白熱化。”

Mercedes-AMG GLC 63 測試車曝光


日前 Mercedes-Benz 全新一代 GLC 進行測試時被拍到偽裝車照片,而從圖中看來 AMG 標誌式的車頭直列式鬼面罩及車尾四出尾喉,估計很大機會是全新 AMG GLC 63。暫時所知,新一代 AMG GLC 63 將捨棄經典 V8 性能引擎,改為使用渦輪引擎及混能技術打造更強的性能。新一代 GLC 預計明年第一季推出,AMG 63 則要等到第三季才有機會出現。

文:Issac.C
圖:motor.1

Volkswagen Transporter T6.1 Caravelle 開工收工都岩用


屬第六代的現款 Volkswagen 輕型貨車 Transporter 在 2015 推出,車系新近經過小改,外形變得醒神,裝備和安全輔助系統升級,並有基本版 Transporter 和這裡測試的豪華版 Caravelle,3,400mm 長陣距版的售價分別為 $284,800 和 $334,800 起,代理標榜它是本地同級貨 Van 中唯一德國製造,原車配備從中台屏幕顯示的香港運輸署認可倒車鏡頭, 2021 年製造的小改型號,保養間距亦由之前每 12 個月或 15,000km 改為每 12 個月或 25,000km。


今代 Transporter 推出的當時已是全港首部可配備 LED 頭、尾燈的輕型貨車,經小改的它,有全新設計頭、尾燈組、鬼面罩和頭泵把。頭燈現有兩格 LED 燈泡,日行燈兼指揮燈打橫的放在眼底,兩眼之間有個小尖啄,鬼面罩改為上下兩排,下排呈梯形,泵把內的黑膠裝飾改為「8」字形,就是較立體和「潮」的模樣;尾燈由之前的「E」字形變為「K」形,尾泵把沒有不同;相比採用黑膠泵把、16 吋鋼輪圈的 Transporter,帶有點「設計味」的這部 Caravelle 特有有色泵把、有色門邊鏡、頭燈後方在沙板上有透明膠片覆蓋著「Caravelle」標誌、雙電趟門、17 吋合金輪圈,較適合私用需要;所見的 Two-tone 車身顏色可 $15,000 另購。


車子在機械上也有點改動,同個 2.0 公升 TDI 柴油渦輪增壓引擎,經調校後現符合歐盟 6d 廢氣排放標準,輸出由之前 140 匹稍升至 150 匹,340 牛頓米扭力維持一樣。轉向系統由上代風油軚改用電軚,是 Volkswgen 輕型貨車中的首次。電控系統亦由「PQ25」轉為「MQB」系統,為車系帶來數項駕駛輔助及安全系統,包括有 Cross Wind Assist 側風穩定輔助系、Front Assist 前撞預警及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主動式車距調節巡航系統等;Multi-Collision Braking System 二次防撞預煞系統和 Rest Assist 疲勞駕駛警示系統之前已有。


裝備較多的的這部 Caravelle,其車廂設有雙電動趟門連遙控開關,趟門有小巴式的滑動玻璃窗和窗簾。「Climatronic」 三區恆溫冷氣系統,在後排天花設特有兩排冷氣出風口和 LED 顯示控制板,還有照明燈。中台上的「Composition Colour」輕觸式多媒體資訊娛樂系統有 6 喇叭音響,並支援手機 AppConnect 功能來操控音樂、地圖等資訊;另有自動防眩車內倒後鏡、自動感光頭燈及雨滴感應水撥功能。方便放物處有錶板台上層和中層雜物架、門邊格、櫈底格。後排與前一樣,3 張獨立座椅可摺疊或整排移除。



車子駕駛感覺與前一樣,也與同類貨 Van 差不多,150 匹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有隨踩隨有的扭力輸出,每個波段在不高的 5,000 轉紅線內都頗肯去的,毫不覺慢;有 60 個月或 500,000km 保用的 7 速 DSG 波箱可從波棍+/-,沒有軚盤轉波制,車子亦沒有駕駛反應模式可揀,可玩的地方不多。儀錶盒內的顯示屏,有耗油量、限速提示、輔助系統設定、AdBlue 尿素餘量等訊息,可從軚盤按鈕選擇;中台屏幕有節能顯示。行車中,懸掛反應韌韌浮浮的,隔音、隔震水準以商用車來說頗高,加上 Caravelle 版的各項裝飾性和適便的配置,商業車當私家車開完全可以接受。


豪華版 Caravelle 有雙電趟門;Two-tone 車身顏色可 $15,000 另購。


尾燈由之前的「E」字形變為「K」形,尾泵把沒有不同。


同個 2.0 升柴油渦輪增壓引擎,經調校後現符合歐盟6d排放標準,輸出由之前 140 匹稍升至 150 匹。


7 速 DSG 波箱可從波棍 +/-,沒有軚盤轉波制,亦沒有駕駛反應模式可揀。


「Composition Colour」屏幕系統支援手機 AppConnect 功能,另有節能顯示。


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有隨踩隨有的扭力輸出,每個波段在不高的 5,000 轉紅線內都頗肯去的,毫不覺慢。


小顯示屏有耗油量、限速提示、輔助系統設定、AdBlue 尿素餘量等訊息,可從軚盤按鈕選擇。


新增 Cross Wind Assist 側風穩定輔助系、Front Assist 前撞預警及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主動式車距調節巡航系統。


後排與前一樣,3 張獨立座椅可摺疊或整排移除。


Caravelle 在後排天花設特有兩排冷氣出風口和 LED 顯示控制板,還有照明燈。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汽缸雙渦輪增壓柴油引擎
排氣量:1,968cc
最大馬力:150 匹 / 3,250-3,750 轉時
最大扭力:340 牛頓米 / 1,500-3,000 轉時
波箱設計:7 前速雙離合器自動波箱
體積:5,340 X 1,904 X 1,990mm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334,800 起
網址:http://www.volkswagen-commercial.com.hk/
查詢:2505 5526(Scania (Hong Kong) Ltd.)

文、攝:James Chan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Volkswagen Wolfsbug 工廠產能跌回 1958 年水平!


Volkswagen 位在 Wolfsbug 的工廠受到今年車用晶片短缺的大幅影響,經常被迫暫時停產,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可生產造超過 78 萬輛的新車,2020年半導體短缺第一波影響已下跌至50萬輛,來到2021年截至目前更只有 30 萬輛產量,幾乎跌到 1958 年水平!Volkswagen 表示目前全球車廠都想辦法解決半導體短缺問題,但亦指恐怕到 2022 年時減產和交車延遲的情況仍會繼續。

文:Issac.C

Mercedes-AMG E 53 4MATIC+ 跟隊小改


平治 Mercedes-Benz E-Class 在 2020 年小改,這是隨之而來的「初級 AMG」E 53,車子機械上與我們 2018 年試過的一部大至一樣,就是有小改過的新模樣,懸掛經調校提高舒適度,和加入 AMG 系列隨後推出的小小控制玩意。


小改 E 53 的機械規格沒有不同,引擎是同個「M256」3.0 公升電動機械增壓加渦輪增壓直六的較大力輸出版本,與其他 AMG「53」 車系包括 CLS 53、GLE 53、AMG GT 四門 Coupe 53 以及平治 S 500 一樣有 435 匹和 520 牛頓米輸出。電動機械增壓器在「大 Turbo」生效前提供 7 psi 即時加壓反應,減低 Turbo Lag 感覺。引擎與波箱之間的 ISG(Integrated Starter Generator)綜合撻火器/發電機提供稱為「EQ Boost」的 22 匹 / 250 牛頓米的摩打輔助、熄火/重撻、Coasting分離滑行、動力回收充電這些微混能功能。


汽缸頂膠蓋除了有「AMG」字和一條紅線作交代外,引擎倉的外觀與 S 500 的一樣,沒有「63」那「一技師,一引擎」 (One Man – One Engine)洋人簽名牌和護甲。使用扭力轉換器的自動波「底」9 前速 AMG SPEEDSHIFT TCT (Torque-Clutch Transmission),有 AMG 調校的特快轉波反應,在「Sport」和「Sport +」模式時有拖波補油,長按「-」制可跳波拖波。「4MATIC+」四驅系統的「plus」,即有電子控制離合器將扭力前後調配。小改款的懸掛軟硬度可調校,另有新的前支柱軸承(Bushings)和後副車架(Subframe Carrier)來提高舒適度;車子有一套 AMG 特別設定的「AMG Ride Control+」懸掛系統,包含「ADS+」(Adaptive Damping System)電子控制吸震器和有三個氣室的氣壓彈簧,有「Comfort」、「Sport」和「Sport+」三種軟硬度。一樣的制動系統,370mm 前制動碟有鑽孔,360mm 後碟有通風,前銀色四活塞制動卡鉗有「AMG」字,單活塞的後卡鉗沒有。有開合活瓣的 AMG Performance Exhaust System 排氣系統需 $18,000 另購。


外形上,E 53 當然跟隨小改 E-Class 有新的欖球形頭燈和橫形尾燈,「AMG 化」的地方與前大至一樣,頭泵把與普通 E-Class 可加錢另購的 AMG-Line 部件一樣,「八」字形前泵把的左、右入風口處有兩條「貓鬚」橫間,鬼面罩改為全黑「井」字格,頭冚有「Power Domes」拱線,車側有較凸的裙腳,沒有 E 63 的闊沙板和前沙板散熱孔;尾泵把有黑色 Diffuser 裝飾和四條圓形排氣喉嘴;尾箱蓋端有同色小尾翼;車子標準採用 19 吋輪圈,示範車裝有需 $20,500 另購的 20 吋雙五柱設計。

車廂方面,E 53 一樣有錶板碳纖飾件、紅色安全帶、黑色天花、鋁腳踏、錶板台等地方有紅色縫線、座椅有加厚側墊和不同縫線圖案。可從軚盤按鍵「碌」出來的儀錶顯示圖案,有白色字的「Classic」、黃色字的「Sport」、像時光隧道的「Supersport」和「得兩個框」的「Understated」,中間處有「AMG」字,中央顯示屏可「碌」出馬力/扭力/渦輪壓力、G-force錶、各反應系統設定等跑化訊息。中橋按鈕在左旁有 Dynamic Select、波箱模式、懸掛軟硬按鈕、ESP 開關,右邊有排氣喉活瓣開合,與前一樣。中台屏幕有「車仔」狀態、馬力/扭力圖表、Dynamic Select 系統、64 色氣氛燈等顯示,與一般 E-Class 一樣。最明顯的不同是新設計的 AMG Performance 四柱軚盤,現將兩柱款的所有遙控按鈕分散在四柱上,與及需 $4,500 加購的兩粒 AMG Steering Buttons 發光轉盤制,左邊一粒可直接改變懸掛軟硬、轉波模式、尾喉聲浪、「AMG DYNAMIC」程式,右邊一粒可改變 Dynamic Select 模式,免除你按中橋按鈕時要向左瞄,而改為向下瞄。


車子的性能、反應和駕駛感覺與前一樣,引擎在每腳踩油時因有 eZV(Electric Auxiliary Compressor)電動增壓器在 300 微秒間旋轉至 70,000 轉來在入氣那方加壓,確實沒有很大感受到的 Turbo Lag;22 匹的摩打輔助「EQ Boost」也是沒有說得清的分別,採用較低輸出「M256」引擎的平治也是這樣。車子 0-100km/h 加速同需 4.5 秒,以現年的性能車角度來看可說是「差不多」,只是當你感受過 V8 的 E 63 那種真正隨心所欲的「chok」頸推力後,你會覺得 E 53「到喉唔到肺」;引擎聲調雖然是低沈,但是沒有 E 63 盡油「+」波時的「及及…」聲和收油拖波尾喉「啪啪啪…」,我們嫌它不夠嘈不夠爆,這就是車廠的賣車技巧,相信車主都會明白。

有快慢比率的 Variable Ratio 轉向系統,「Comfort」和「Sport」兩種重量都是與 E-Class 一樣偏直接得來有點虛假。Dynamic Select 反應系統有除「Slippery」、「Comfort」、「Sport」、「Sport+」模式外,「Individual」可自定引擎反應、波箱自動/手動、軚盤輕重、懸掛軟硬、排氣聲浪,和跟隨四門 AMG GT 和 GLE 53 而新加的「AMG DYNAMIC」管理程式反應,是對 ESP 穩定系統和四驅作出「Basic」、「Advanced」和「Pro」的三種干預程度。一如試過的氣壓懸掛平治一樣,E 53 懸掛軟至硬的範圍較鐵彈簧廣闊,「Comfort」時的軟度可說與普通 E-Class 沒大分別,所說的舒適度調校,是「不講不覺」的改動。車子咬路緊實,制動有力,踩油過彎時也分不清是 ESP 介入還是「4MATIC+」四驅分動,就是有股「力」打消你的違規行為。


同個「M256」3.0 升電動機械增壓加渦輪增壓直六引擎,「53」是較大力版本,有 435 匹輸出,「EQ Boost」有 22 匹摩打輔助。


新 AMG Performance 軚盤是四柱設計,兩粒 AMG Steering Buttons 發光轉盤制需 $4,500 加購。


E 53 跟隨小改 E-Class 有欖球形頭燈和橫形尾燈;AMG 款「八」字形前泵把的左、右入風口處有兩條「貓鬚」橫間。


尾泵把有黑色 Diffuser 裝飾和四條圓形排氣喉嘴,尾箱蓋端有同色小尾翼。


「AMG 化」車廂同有錶板碳纖件、紅色安全帶、黑色天花、鋁腳踏、錶板台等紅色縫線。


AMG DYNAMIC 是對 ESP 穩定系統和四驅作出「Basic」、「Advanced」和「Pro」的三種管理程式反應。


Dynamic Select 反應系統有「Slippery」、「Comfort」、「Sport」、「Sport+」和「Individual」自定模式。


平治氣壓懸掛的軟至硬範圍較鐵彈簧廣闊,「Comfort」時的軟度可說與普通 E-Class 沒大分別。


中橋按鈕在左旁有 Dynamic Select、波箱模式、懸掛軟硬按鈕、ESP 開關,右邊有排氣喉活瓣開合,與前一樣。


儀錶圖案有白色字的「Classic」、黃色字的「Sport」、像時光隧道的「Supersport」和「得兩個框」的「Understated」。


車子 0-100km/h 加速同需 4.5 秒,每腳踩油時因有電動增壓器在入氣那方加壓,確實沒有很大感受到的 Turbo Lag。


中央顯示屏可「碌」出馬力/扭力/渦輪壓力、G-force 錶、各反應系統設定等跑化訊息。


一樣的制動系統,370mm 前制動碟有鑽孔,360mm 後碟有通風,前銀色四活塞制動卡鉗有「AMG」字,單活塞的後卡鉗沒有。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六汽缸渦輪增壓引擎 + EQ Boost
排氣量:2,999cc
最大馬力:435 匹 / 6,100 轉時(EQ Boost 22 匹)
最大扭力:520 牛頓米 / 1,800-5,500 轉時(EQ Boost 250牛頓米)
波箱設計:9 前速自動波箱
體積:4,923 X 1,852 X 1,468mm
重量:~1,840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1,171,331 起
網址:http://www.mercedes-benz.com.hk/
查詢:2895 7339(Zung Fu Company)

文、攝:James Chan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加速脫碳進程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宣布啟用生物甲烷裝置為位於聖亞加塔 · 波隆尼的總部工廠供電。 該系統每年可提供近400萬立方米天然氣——相當於公司當前天然氣需求的65%左右,同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從目前的37%提升至80%左右——相當於每年減少逾11,000 噸總排放量。

這一措施進一步強調了林寶堅尼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切實行動——品牌將在未來幾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林寶堅尼汽車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Stephan Winkelmann先生表示:「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當大型公司尚未著眼或只部分關注到此問題的時候,林寶堅尼已成為汽車行業的環保先鋒。 我們對環境的承諾始於2009年,通過一系列專案與投資,林寶堅尼總部工廠已於2015年獲得了碳中和認證。現在,我們在這條路上加速前進,旨在通過覆蓋產品、工廠、物流和供應鏈的整體方案,由碳中和工廠向碳中和公司轉變。」

從打造擁有10,000棵橡樹的林寶堅尼生態園,到利用蜜蜂開展的生物監測專案; 從建造艾米利亞-羅馬涅工業區其中一個最大的光伏系統,到創建三聯供工廠和區域供熱系統,以及最近推出的可持續物流專案,林寶堅尼由始至終都是一間將可持續發展視為道德責任的公司。

為打造更加可持續的未來,林寶堅尼啟動了從現在到2030年的發展規劃——「向金牛座之心前進」(”Direzione Cor Tauri”)。 該發展規劃名稱取自金牛座星群中最閃亮的一顆星,公牛則是林寶堅尼品牌的象徵。 公司將通過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四年內投入超過15億歐元)推動並完成這一大規模轉型計劃。 至2024年,林寶堅尼所有產品線均將實現混能化。 2030年前,林寶堅尼將推出純電動車型,即第四條產品線。

F1 2021 美國站:鬥到最後!紅牛車快、韋少零失誤贏冠軍


頭 10 部車,只有第 5 位的法拉利辛斯、第10 位的金牛角田使用紅胎。紅燈一熄,紅牛韋少比較慢,起步後隨即夾向平治咸美頓,T1 之後咸美頓有較快的車速優勢超越韋少。歷卡度在混戰中超越了辛斯,暫時在第 5 位。在第 2 圈咸美頓未有排開距離,仍然在一秒之內,韋少在第 2 圈跑出全場最快圈。第 3 圈開始可以用 DRS,對紅牛韋少有優勢,可以比較易超車。第 5 圈輪到咸美頓跑出快囤。在第 5 圈佩雷斯已慢了韋少 3.4 秒。

第 10 圈紅胎起步的車手開始換胎,紅牛角田換上白胎。第 11 圈紅牛韋少換胎。第 12 圈辛斯、歷卡度一齊換白胎。第 12 圈佩雷斯換黃胎,紅牛韋少已經在這個時候重回第 2 位,跟頭車只差 14.2 秒。第 14 圈咸美頓換胎,隨後紅牛韋少已經超越頭車,同時帶開頭車 6.5 秒。

第 15 圈金牛嘉斯利戰車出問題,愈行愈慢,被迫退賽。第 16 圈平治保達斯換胎後,退後至第 11 位。第 20 圈保達斯超越金牛角田,進佔第 8 位。

第 30 圈紅牛韋少換黃胎,換胎後在隊友佩雷斯後面,慢上 0.8 秒,佩雷斯因為戰術不同亦讓位給韋少跑快圈。第 30 圈咸美頓跑下 1:40.081 快圈。第 31 圈麥拿倫兩車一同換白胎。第 32 圈佩雷斯跑出快圈 1:39.566。

第 35 圈保達斯換白胎,暫時在第 7 位。第 37 圈咸美頓換胎,比頭車慢了 8.7 秒。第 42 圈咸美頓跑下快圈 1:38.485,同圈 Apline 奧干戰車出事需要退賽。第 51 圈 Apline 艾朗素亦需要退賽。

最後 5 圈,頭兩車只差 1.7 秒距離。最後 2 圈兩車只有 1.1. 差距。平治咸美頓跟到尾,輸給紅牛韋少 1.333 秒。紅牛佩雷斯慢 42 秒衝回終點。

正賽 11 月 8 日墨西哥站。

美電初創公司 ONE 電池技術達 1127 公里續航距離!


曾任於 Ford 電池部門及 Apple 汽車開發部高層的 Mujeeb Ijaz,在美國密西根州成立初創公司 Our Next Energy(簡稱 ONE)最近成功獲得 A 輪 2500 萬融資,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及 BMW 亦是主要投資者之一。ONE 以全新開發的「LFP 雙電池技術」打響名堂,能夠大幅減少對鎳跟鈷的需要,並且耐熱性更高;第一組電池用作日常行車,第二組電池則可在長途駕駛時為第一組電池充電,根據 ONE 表示,最高能夠實現 1127 公里續航距離。最重要是可在 2022 年底就正式投產!!!

文:Issac.C

Volkswagen Golf 8 GTI 有樂趣的揭背車


歐洲揭背車不能沒有 Golf,第 8 代在香港推出前,被搶購的不是一般 eTFSI 腳車版本,反而是 GTI 版本,雖然新車動力一樣,不過加入了 DCC 電子懸掛系統,的確令人對它的期待有所提升。車外車內的設計轉變,也為舊車主帶來新鮮感,即使沒有手波版輸港,對於經常塞車的香港,DSG 自動波比起手波版有更多舒適性。在價格、玩樂性之間的平衡,不到四十萬的 Golf GTI 令車主們不用試車已經可以買單預訂是有原因。


Golf GTI 針對喜歡多一點駕駛樂趣的車主而設計,由車身外圍設計、以至車廂都注入了不少 Sport Car 元素。GTI 版車頭有一條紅線貫穿車頭,全新的 IQ.LIGHT 也讓車子在日間、夜間有更搶眼、安全的照明。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泵把上的霧燈,每粒燈都是跟隨泵把上的蜂巢網格而裝上去,比起過往見過的車款特別。車尾中央的 GTI 名牌、輪圈內的紅色煞車鉗、車尾雙出尾喉,都為這部車添加了不少運動氣息。

車廂佈局方面,跟其他 Golf 分別不大,最大分別是駕駛席換了 GTI 三幅式平底軚盤、運動化車椅。中控台使用 10 吋屏幕,錶板是 10.25 吋,車廂有氣氛燈,想配合 GTI 紅色風格的話,我們可以將它設為紅色。中控台上的多媒體系統,有齊 Apple Carplay、冷氣操作、等功能外,還有駕駛模式調校,我們可依據個人喜好調校轉向、動力、引擎聲等等。今次還有 DCC 主動式電子懸掛系統提供調校,真正做到軟硬由你掌握。


第 8 代 Golf GTI 仍是沿用 EA888 直四 Turbo 引擎,最大馬力 245 匹和 370 牛頓米扭力。配七速 DSG 波箱傳動,前輪驅動,整體配置其實跟上代 7.5 代 Golf 沒有分別。由於底盤一樣是 VW MQB 底盤,一般開車其實跟過往感覺分別差不多,路感、車身彈跳適中,就算沒有開啟 Sport 模式,油門的反應在需要突然加速時,反應一樣不錯。試玩 DCC 主動式電子懸掛系統時,調到最舒適反而覺得太舒適,調至 4-5 格比較適合香港路面,其實香港很多路面都不太平坦,過份柔軟的車身反而令乘客感到不舒適。總共有 15 格的 DCC,如果喜歡比較 Sport 的車身回饋感,第 8-9 格會是不錯的選擇。閒時跑一下山路解悶時,可以將 DCC 調到最高,筆者自己就覺得 10-11 已經很夠玩,對快跑彎路時,車身穩定性有一定提升,亦感受到到 MQB 底盤抗扭力有不錯的效果。Sport 模式時,我們還可以把轉向、動力調高,將軚盤反應變得敏銳而硬朗,引擎亦會在轉數高一點時才轉檔。

今代 Golf GTI 比過往好玩,適合預算有限又想感受性能比較強的車主,另一方面看,也適合三、四人小家庭,有時爸爸開車、有時媽媽開車,滿足到兩個不同的駕駛風格,需要大量載物時亦可以翻下一邊座椅,提升空間。


車頭的紅線為 GTI 添加了身份識別。


車頭燈加入了 IQ.LIGHT 技術,更光更安全。


泵把的霧燈由 5 粒 LED 組成。


五幅式設計輪圈,入面有紅色煞車鉗,制動效果跟普通版有一定提升。


新一代 VW 車款都將名稱或款式名牌放在車尾中央。


有質感的 GTI 平底軚盤,手感和防滑比起光滑皮革好一點。


試駕車的座椅是紅、灰、黑三色組合。


駕駛席有 3 組記憶功能。


中控台屏幕為 10 吋,同時支援 Apple CarPlay 功能。


中控台可以調校底盤軟硬度。


軚盤後方面有轉檔撥片,中橋上的波棍用了 Shift by wire 技術,波棍十分短小。


中控台下方儲物格有手機無線充電板。


中控台上的飾件有蜂巢暗花紋理,令駕駛席不太單調。


後座空間其實跟其他 Golf 揭背款一樣。


後座有冷氣出風口和兩個 USB 手機充電接口。


尾箱層板可以作兩段設定,放下比較大的東都可以調整高度。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渦輪增壓引擎
排氣量:1,984cc
最大馬力:245 匹 / 5,000-6,600 轉時
最大扭力:370 牛頓米 / 1,600-4,300 轉時
波箱設計:7 前速 DSG 雙自動離合器波箱
體積:4,287 X 1,789 X 1,78mm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399,800 起
網址:http://www.vw.com.hk/
查詢:3698 9888(Kam Lung Motors Limited)

文、攝:Teddy Leung 太迪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Nissan Leaf 轉型為 SUV 車


日前 Nissan 歐洲副總裁 Guillaume Cartier 表示新一代 Leaf 將於 2025 年問世,並且透露採用以 Renault-Nissan-Mitsubishi 開發的 EV 平台打造,由掀背車轉型為 SUV 車,車身線條將有更濃厚的跑味,預計最快將於 2025 年正式推出。另此, Guillaume Cartier 還提到下一代 March 亦會轉為純電車型。

文:Issac.C

Toyota 11月推出 Aygo X 迷你 SUV


Toyota 宣佈將於 11 月時發表全新迷你 SUV 新車「Argo X」,「X」的讀音為「cross」,以 2005 年推出的日本都市車 Argo 進化而成,在今年 3 月時 Toyota 亦曾經發表過 Argo X Prologue 概念車,11 月推出的版本就是量產車。Argo X 採用車廠自行開發的 TNGA GA-B 共用平台,同級車款為 Yaris Cross SUV。暫時只知道以小排氣量引擎為主,頂級車型為 Hybrid 車,純電車型不會考慮。

文:Issac.C

Z-Challenger 車隊獲出戰第 68 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


第68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將於2021年11月18至21日隆重上演。多位香港專業賽車手,包括曾在東望洋賽事中成功摘下獎杯的賽車手盧思豪都將參賽與其他選手同場較量。今日盧思豪與一眾車隊合作夥伴及贊助商出席「Hyundai i30 N出戰澳門東望洋大賽2021揭幕儀式」,首次向外公布其參賽戰車。


本年度格蘭披治大賽車將繼續為全球車迷帶來多項精彩賽事,包括GT超級房車、房車和四級方程式賽車,以及備受注目的東望洋大賽,為全城帶來熾熱氣氛。屢次於國際賽事獲得殊榮的香港車手盧思豪,亦將代表Z-Challenger 車隊以Hyundai i30 N 出戰。


盧思豪與一眾車隊贊助商在活動中為參賽戰車揭幕,當中包括Hyundai 全球技術合作夥伴 — Shell贊助Shell Helix Ultra Racing 賽車級機油,以及現代汽車香港有限公司(Hyundai Hong Kong)和Z-Challenger。亮眼的車身設計中,突出了Shell Helix Ultra Racing機油的全力支持,又以Hyundai Hong Kong推薦的燃油Shell V-Power標誌作裝飾,期望車手及賽車於賽事中發揮極致表現。


盧思豪於活動中亦分享他對今屆比賽的期望,及作為專業賽車手對汽車產品的要求。他表示高性能的座駕、高品質的燃油及機油缺一不可,故十分感謝一眾合作夥伴及贊助商在產品及技術上的支持,成為他的強力後盾。靠賴各方的支持,他期望於即將展開的賽事中能不負所托,全力以赴,為支持者帶來好消息。

在今日的揭幕儀式後,大會將特別安排於Hyundai 九龍灣陳列室展出此參賽賽車,讓未能親身觀賞賽事的車迷近距離一賭落場版賽車的風範。

公眾展出活動詳情
日期:2021年10月23日至24日
時間:上午9時至晚上8時
地點:Hyundai 九龍灣陳列室
地址:九龍九龍灣常悅道1號B恩浩國際中心地下1號舖
電話:3428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