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 C
Hong Kong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80

香港蘇黎世保險預計 2026 年電動車滲透率將增加三成


香港政府已採取多項措施促進電動車發展,包括將電動車首次登記稅(FRT)寬減安排延長至2026年3月31日。此外,港府將增加供應公共電動車充電器,以進一步支援轉型電動車的過渡期,目標是到2035 年將香港所有新登記私家車轉為電動車。

另一項重要政策是於2018年推出的「一換一計劃」。自該計劃推出以來,香港的電動車需求大幅增加。電動車的首次登記率從 2017 年的 9% 飆升至 2023 年的 60% 以上,反映電動車愈來愈受歡迎,愈來愈多車主使用電動車。

電動車科技發展急速,例如加強版駕駛輔助系統、輕量複合材料和固態電池等,有助於提高電動車的性能、安全性和可負擔性,提升消費者對電動車作為可持續發展交通工具的需求和接受程度。

隨著香港電動車普及率不斷上升,蘇黎世作為在香港首屈一指的汽車保險公司 ,去年汽車保險毛保費收入和保單數量亦錄得超過20%的增長。與此同時,就保單數量而言,2023年12月電動車的佔比較2022年12月大幅攀升193%。

去年9月,香港經歷一場強烈颱風,接著又出現「500 年一遇」的暴雨,根據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導致總計19億港元的保險索償。蘇黎世的索償數據顯示,受到風暴影響的受保電動車的全損比率比非電動車高出1.6倍。由於極端天氣事件的風險持續上升而電動車的維修成本通常較高,全損比率的差別反映電動車車主尤其需要全面的保障。香港電動車需求增長強勁,蘇黎世預計於2026年電動車在香港市場的採用率將翻倍。

蘇黎世地區調查 86% 車主更傾向購買電動車專屬保險
除了蘇黎世客戶加速採用電動車外,蘇黎世最近一項亞太地區調查亦進一步顯示該地區對電動車和電動車專屬保險產品的需求愈發殷切。調查顯示,62%的受訪者表示下一次購買汽車時會考慮電動車,而86%的車主表示更傾向購買電動車專屬保險,即使價格或會高出20%。平均而言,受訪者表示願意為電動車保險額外支付37%的費用。
基於客戶對電動車和專屬保險產品的需求顯著增長,蘇黎世預計未來兩年電動車在汽車保險業務中的佔比將進一步增加30%。

蘇黎世保險(香港)一般保險業務行政總裁秦展表示:「作為首間承諾遵守《巴黎協定》的保險公司,蘇黎世致力於秉持我們對ESG(環境、社會和管治)原則以及對客戶的承諾。蘇黎世留意到市場對電動車專屬保險有迫切需求,以應對駕駛電動車的獨有風險。因此,我們很自豪成為市場先驅,提供量身定制的電動汽車保險。通過識別和填補市場的保險缺口,我們為整個電動車生態系統中提供差異化服務。我們致力協助市場轉型,讓客戶與我們一起推動可持續交通工具。」

Honda 在俄亥俄州啟動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生產


Honda 今日在俄亥俄州的 Performance Manufacturing Center (PMC) 慶祝全新 2025 Honda CR-V e:FCEV 氫燃料電池電動車 (FCEV) 正式投產。全新的 CR-V e:FCEV 是美國唯一的氫燃料電池電動車,並且是美國首款結合全新美製燃料電池系統和插電式充電功能的量產氫燃料電池電動車。這款好玩易駕的緊湊型跨界休旅車 (CUV) 獲得了 270 英里的 EPA 續航里程評級,結合燃料電池系統和插電式充電,可提供高達 29 英里的純電動駕駛里程,並且在長途旅行中擁有快速加氫的靈活性。

PMC 的負責人 Patrick McIntyre 表示:「Performance Manufacturing Center 是以小批量生產為目標,注重工藝,我為我們的生產技術人員能夠利用他們在生產 Acura NSX 上的經驗,接受挑戰製造這款全新的 Honda CR-V e:FCEV 感到自豪。生產零排放的氫燃料電池電動車是 Honda 邁向全球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步。」


除了在美國生產 Honda CR-V e:FCEV 外,為其提供動力的下一代燃料電池系統也是在美國製造,位於密歇根州 Brownstown 的 Fuel Cell System Manufacturing LLC 是 Honda 與 General Motors (GM) 合資建立的生產設施。這款新的燃料電池系統由 Honda 和 GM 共同開發,實現了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精細度,耐用性能提高一倍,成本降低三分之二,相較於上一代的 Honda Clarity Fuel Cell。


PMC 為 CR-V e:FCEV 生產創新
PMC 的生產技術人員克服了與新生產設備和工藝相關的多重挑戰,成功從製造 Acura NSX 超跑轉型為生產 Honda CR-V e:FCEV。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創新舉措:

PMC 技術人員採用了多種新的組裝工藝,專門用於生產燃料電池系統和插電式電池雙動力車輛,需要為兩個動力源和電源供應連接器進行多次連接。這些元件包括:
– 兩個氫氣罐的次組裝,連接高壓管道和其他零件,並將罐子安裝在車輛上
– 通過新設的現場站將氫氣壓縮到 10,000 PSI,以填充 CR-V e:FCEV 的氫燃料罐
– 安裝燃料電池系統並連接高壓管道和線路
– 底部電池的次組裝和安裝


新焊接系統:
轉向 CR-V e:FCEV 生產要求焊接部門完全轉型,從為鋁製車架設計的高度自動化焊接系統轉變為多材料車身結構。舊有的機器人焊接系統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鋼焊接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具備傳統焊接系統的特性,但與大批量生產工廠不同,採用了靈活的固定系統。

塗裝系統改造:CR-V e:FCEV 的全鋼車身較大且較重,需要不同的防腐蝕處理工藝。這是 Honda 北美首次在混合金屬車身上應用鋯,並使用與 NSX 相同的高光澤塗料。為了適應更大的車身,塗裝槽進行了改造,使 CR-V 車身能以 38 度的角度進入,而 NSX 只有 15 度。

這些創新為 PMC 生產氫燃料電池電動車奠定了基礎,並為在俄亥俄州的 Honda EV Hub 生產電池電動車 (BEV) 打下基礎。



CR-V e:FCEV 產品亮點
Honda CR-V 是過去二十五年來美國最暢銷的 CUV,CR-V e:FCEV 建立在這一基礎上,提供頂級的內部空間、貨物容量和動力。Honda 工程師優化了 CR-V e:FCEV 的轉向和懸掛調校,提供與渦輪增壓和混合動力 CR-V 型號相同的運動駕駛體驗和領先同級的精細度。此外,駕駛者可以通過可選的駕駛模式自定義 CR-V e:FCEV 的駕駛體驗,包括最大化效率的 EV 模式和優先加速和響應的運動模式。

使用氫氣加注的時間與加油相同,而使用 2 級充電器為 CR-V e:FCEV 充電僅需 1.8 小時,可增加高達 29 英里的純電動駕駛里程,適合在城鎮內短途行駛。

CR-V e:FCEV 還配備 Honda 電源供應連接器,將 CUV 變成清潔電源,可以為小型家用電器、電動工具或露營設備供電,還可以為新的 Honda Motocompacto 電動滑板車充電。

Honda 氫能源業務
Honda 已確定其燃料電池系統的四個核心領域,包括燃料電池電動車 (FCEV)、商用車、固定電站和建築機械。Honda 與其他公司合作,尋求這些業務機會。

Honda 最近展示了一款由三個 Honda 燃料電池系統提供動力的 Class 8 氫燃料電池卡車概念,以展示一個新的示範項目的開始,該項目旨在為北美市場生產燃料電池動力產品。

Honda 電氣化戰略
Honda 的願景是到 2040 年使電池電動車和燃料電池電動車佔其新車銷量的 10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Honda 在俄亥俄州建立了「Honda EV Hub」,將在北美開始生產電動車。此外,Honda 最近宣布計劃在加拿大投資約 110 億美元,以建立完整的電動車價值鏈,強化其供應系統,為未來北美電動車需求的增長做好準備。

Honda 的每個北美汽車生產設施在 Honda 的電氣化未來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在加快電動車生產準備的同時,Honda 計劃維持現有的內燃機和混合動力車生產,以滿足持續強勁的市場需求。內燃機和混合動力車的銷售增長也將支持電氣化未來所需的投資。

看到Honda這樣致力於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真是讓人感到興奮!CR-V e:FCEV 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也展現了環保和實用兼備的完美結合。作為一個喜愛創新科技的車迷,真心期待這款車在香港的推出,希望能有機會親自體驗它的卓越性能和環保特性。畢竟,既能享受駕駛樂趣,又能為環保出一份力,這才是未來汽車的方向。大家拭目以待吧!

Wuling Binguo EV 登陸香港!售價 15 萬起

Screenshot


Wuling 香港第二款純電動車型 Binguo EV 正式上市,為本地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一股清 新力能。作為 Wuling 品牌在港推出的最新力作,Binguo EV 在多項關鍵指標上表現出色。Binguo EV 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出色的儲物空間。車型最大儲物空間高達 790 升,在同級 車型中領先。而最高續航里程更是高達 410 公里,足夠從石澳一路往返至港珠澳大橋口 岸三次有餘。而且設有歐標及國標充電兩個版本可供選擇,優異的續航表現加上充電便 利性,令 Binguo EV 成為香港代步車及港車北上的理想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右軚版的 Binguo EV 是由印尼產線生產,而且售價由 15 萬至 17 萬多港元起,相比同級純電動車更加實惠經濟。這必將使 Binguo EV 成為一款切合香港消費者需 求的實用純電動車型。

香港首位車手!區天駿德國紐布靈 24 小時賽獲 GT 組冠軍


香港賽車運動員區天駿(Antares Au)再度揚威海外,成為首位奪得著名德國紐布靈24小時耐力賽(24H Nürburgring) GT組別勝利的香港車手,他於SP9 Pro-Am組別中奪得冠軍,全場共127部賽車中以第9名完成賽事。Antares與隊友一同駕駛的24號保時捷911 GT3 R (992)戰車,於排位賽時已獲組別頭位資格,由全場第12名起步。正賽開始後,他們大部分時間在三甲位置爭奪,在惡劣天氣下重返頭位。其後比賽因濃霧暫停和縮短,原定24小時的比賽,最終只達9小時57分鐘(共50圈),是這賽事52屆以來最短的一屆。區天駿與三名隊友, Patric Niederhauser(瑞士), Patrick Kolb(德國),及 Indy Dontje(荷蘭)在惡劣天氣下憑穩定表現和零犯錯,把Lionspeed GP車隊24號戰車帶上組別冠軍席位,並獲得全場第9位的優異成績。


別名為「綠色地獄」的德國紐布靈北環(Nürburgring Nordschleife),長達25多公里,可謂人與機器的終極測試地。沒緩衝區的山路賽道,高低起伏的地勢,加上多變的山林天氣,令車手們不容有失。週四的晚間練習賽上,區天駿就因路面濕滑而失控,令車身失損。雪上加霜的是,這週天氣特別多變,令技術調教方面更複雜和困難。雖然如此,四人組合在週五的排位賽成功獲得Pro-Am組別頭位資格,全場排名第12位起步。


正賽於週六在半乾濕天氣開始。車隊在輪胎選擇上進退兩難:部分山區路段剛開始下雨,但另一端的F1賽道仍然天晴。車隊決定在24號戰車上使用全雨胎(full wets),有別於大多數對手選用的半乾地胎(grooved slicks)或中性雨胎(medium wets)。此舉在頭幾圈立竿見影,多名對手在持續雨勢下開始落後,24號車乘機擴大領先優勢。雨勢在傍晚時暫停,此時24號車被一些於乾地有利的對手超越,名次一度曾下跌至組別第3位。入夜後,雨勢再次覆蓋賽道,其後再變為濃厚的夜霧。在此期間,車手和技術團隊配合良好,把握有利時間進維修站加油,在濕地上重奪領先地位。


當地晚上11時22分,賽會因賽道能見度太低,出示紅旗宣佈暫停比賽。紅旗一直持續到翌日下午,長達14小時,為紐布靈24小時賽歷史上最長的紅旗之一。週日下午1時30分,賽事在安全車的帶領下重新啟動,希望做出最後2小時衝刺。雖然眾車手車隊表示希望繼續,安全車領航5圈後,賽道部分路段能見度仍然嚴峻,大會最終決定提前終止比賽,這亦是賽事52屆以來首次提早完賽作結。

儘管比賽時間被縮短,區天駿仍高興能登上頒獎台首位,獲得SP9 Pro-Am組別冠軍。同時,Antares亦贏得洲際GT挑戰賽(Intercontinental GT Challenge)獨立盃分站冠軍。由於本次分站完成少於原定賽程之半,Antares只獲得半積分,即12.5分。IGTC下站為另一殿堂級大賽:比利時斯帕24小時耐力賽(Spa 24 Hours)。 斯帕24小時將於6月26至30日上演。屆時區天駿會力爭於國際大賽兩連勝,並重溫去年在斯帕奪冠的美夢。


區天駿 | 24號Lionspeed GP保時捷911 GT3 R (992)車手
「紐布靈24小時賽以複雜性和難度見稱,車手們大都望而生畏。要參加這比賽,需事先考取專屬的紐布靈比賽執照,由此可見這賽事特殊之處。儘管我們四月開始準備這比賽,老實說,我對這次比賽真不敢抱望,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出戰紐布靈24小時,跑山路賽道的經驗更是個零。大家車迷都知,紐布靈每年都會令更好的車廠、車隊和車手失望;到這裡比賽,努力是必然,但也需點緣分。

我們整個比賽週末的心情就像是過山車一樣,到現在仍然是沒言語可以形容。賽週開始不太順,但車手和車隊夠團結,一步步嘗試解困。 正賽能做好表現,我真的非常高興。車隊對戰略和天氣把握很好,因此當紅旗出現時,我們既為當時的排名而高興,也為被縮短的賽事而失望。在安全車領航下得勝,可能是童話結局裡一個小瑕疵… 但能跑贏著名紐布靈24小時耐力賽,絕對是畢生難忘的經驗,也是繼去年贏得斯帕24小時耐力賽後的一個新里程碑。」

推薦內容:Car1.hk「首選汽車 2023」名單公開

Volkswagen ID.7 GTX 正式登場!WLTP 709 公里


Volkswagen 正在擴展其 ID.7 車型系列。全新 ID.7 GTX 快背車型擁有 250 kW (340 PS) 的輸出功率和電動全輪驅動系統,成為目前該系列中最強勁的車款之一。ID.7 GTX 於全球首發後,預計將於 6 月 6 日在德國開始預售,起價為 63,155 歐元。同時,ID.7 GTX Tourer(起價 63,955 歐元)、ID.7 Pro S(起價 58,985 歐元)和 ID.7 Tourer Pro S(起價 59,785 歐元)也將同步開始預售。這些車型皆配備 86 kWh 的電池。


ID.7 GTX Tourer 和 ID.7 GTX 同樣擁有 250 kW 的輸出功率及電動全輪驅動,而 ID.7 Pro S 和 ID.7 Tourer Pro S 則採用後輪驅動,最大輸出功率為 210 kW (286 PS)。所有這四款新車型都配備 86 kWh 的電池。

ID.7 GTX 是目前 Volkswagen 最強勁的電動車之一,從靜止加速到 100 公里/小時僅需 5.4 秒。這款快背車型的動力隨時待發,得益於前後軸的雙電動馬達全輪驅動系統。其 WLTP 續航里程可達 595 公里。ID.7 GTX 的電池可在 DC 快充站以 200 kW 的功率充電,從 10% 到 80% 的充電時間僅需 26 分鐘。


全新 ID.7 GTX 的外觀設計極具辨識度,前後都有獨特的 GTX 設計元素。外部標配包括全新 20 吋 Skagen 鑽石切割合金輪圈和 IQ.LIGHT LED 矩陣頭燈,前後都有發光的 Volkswagen 標誌。日間行車燈也為 GTX 特別設計。內飾方面,配備紅色對比縫線的加熱座椅,椅背上有 GTX 鑽孔字樣,還有紅色中控面板和紅色縫線的多功能方向盤。ID.7 GTX 的內飾氛圍燈有 30 種顏色可選,標配無線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增強現實抬頭顯示器、集成 ChatGPT 的 IDA 語音助手、雙區自動空調、Keyless Access 無鑰匙進入系統及防盜警報系統。可選的最新技術包括 Park Assist Pro,允許用戶通過智能手機控制泊車程序。


新 ID.7 GTX 和其他三款 86 kWh 電池的新車型預計於 6 月 6 日開始預售。ID.7 GTX Tourer 的技術規格與 GTX 快背車型相同,但行李箱空間有所不同。ID.7 GTX Tourer 的行李箱容量可達 605 升,而 GTX 快背車型的最大行李箱容量為 532 升。這意味著 GTX 車型的行李箱容量與其他 ID.7 車型相同,最大車頂負載為 75 公斤。新 ID.7 GTX Tourer 的 0-100 公里/小時加速時間為 5.5 秒,WLTP 續航里程達 585 公里。


迄今為止,ID.7 車型僅提供配備 77 kWh 電池的 Pro 版本。全新 ID.7 Pro S 版本和 ID.7 GTX 車型一樣,標配 86 kWh 電池(總容量:91 kWh),續航里程顯著增加:新 ID.7 Tourer Pro S 的 WLTP 續航里程達 690 公里,而 ID.7 Pro S 快背車型的續航里程可達 709 公里。這意味著兩款 ID.7 Pro S 版本的續航里程已進入傳統內燃機車型的範疇。在配置方面,ID.7 Pro S 和 ID.7 Tourer Pro S 繼承了 Pro 版本的設計。

作為 Volkswagen 的全新電動車型,ID.7 GTX 系列無論是性能還是配置都表現出色。尤其是在香港這樣的城市環境下,擁有如此強勁的加速性能和超長的續航里程,讓日常通勤和長途旅行都變得輕鬆愉快。不僅如此,GTX 的外觀設計也非常吸引眼球,內飾的精緻做工更是為駕駛者提供了極佳的乘坐體驗。對於追求性能與實用性的消費者來說,ID.7 GTX 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選擇。

日產在日本展示自動駕駛發展


日產已經開始展示一款配備其自家開發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原型車,展示了其在2027財政年度實現自動駕駛移動服務目標的進展。這款日產LEAF原型車配備了14個攝像頭、10個雷達和6個激光雷達傳感器。它展示了日產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進展,特別是在複雜的城市環境中。與之前展示的原型車相比,最新的測試車輛配備了一系列安裝在車頂的傳感器,顯著擴大了檢測範圍,使其能夠更準確地檢測周圍環境。


因此,認知性能、行為預測和判斷功能以及控制功能已經增強,能夠在各種複雜情景中平穩運行。在日本日產全球總部附近繁忙的橫濱街道上,LEAF原型車能夠順利展示其預測行人行為、在合併時進行車道變更以及判斷何時安全進入十字路口的能力。


自2017財政年度以來,日產一直在研究未來移動服務的商業模式。儘管當前的演示是在SAE 2級相當水平進行,有安全駕駛員在場,但公司的目標是繼續擴展功能,並從2027財政年度開始在日本提供自動駕駛移動服務,與地方政府和運輸運營商等第三方合作。

在本財政年度的第四季度,日產計劃開始在港區未來地區進行試驗,並計劃在2025財政年度內進行服務演示測試。在試驗中,自動駕駛功能的水平將逐步提高,同時評估客戶接受程度,目的是提供無人駕駛服務。


這項計劃正在與日本經濟產業省、土木運輸省和其他中央部門緊密合作進行。這些部門還將在由他們組織的四級移動加速委員會上推動實現新的自動移動服務的倡議。

日產的長期願景是通過解決當地社區面臨的交通服務問題來增強移動能力。特別是在日本,當地社區面臨著許多移動方面的挑戰,如司機短缺,這是人口老齡化的結果。支持解決這一挑戰,日產將提供一系列新服務,使人們能夠自由移動。


日產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令人振奮,特別是在城市環境中的應用。我期待能夠看到這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解決現實中的交通問題,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全新 BMW 1 系 2024 正式發布


作為豪華緊湊型車款中的駕駛樂趣先驅,BMW 1系列進入了第四代車型。擁有動感十足的設計、全新驅動系統以及大幅改良的底盤技術,新款BMW 1系列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再次確立其最運動化車款的地位。高效能的引擎配合48伏輕度混合動力技術,並且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資源和回收材料,優化了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性。其前衛的特點也體現在重新設計的內飾、更廣泛的自動駕駛和停車系統、新的BMW iDrive配QuickSelect以及基於BMW操作系統9的創新數字服務上。


全新BMW 1系列的首次亮相標誌著該品牌在緊湊型車款領域20年成功歷程的新篇章。新款車型將在BMW集團的萊比錫工廠生產,計劃於2024年10月上市。德國本土市場是最重要的銷售區域,除了其他歐洲國家,日本也是全新BMW 1系列的五大市場之一。


最新一代BMW 1系列的運動氣息通過典型的BMW比例進一步強化:長引擎蓋、後移的乘客艙、動感流暢的車頂線條和強勁的車尾。五門車型的尺寸與前代相比僅有輕微變化。新款BMW 1系列的外部長度增加了42毫米,達到4,361毫米,軸距為2,670毫米。車寬為1,800毫米,車高增加了25毫米,達到1,459毫米。


在車型頂端的是BMW M135 xDrive(綜合油耗:8.1 – 7.6 升/100 公里;根據WLTP標準,綜合二氧化碳排放量:184 – 173 克/公里;二氧化碳等級:G – F),其性能特性顯著提升。BMW M車型搭載了一個221 kW/300 hp的四缸引擎,標配運動轉向的Adaptive M底盤和智能全輪驅動系統,0到100公里/小時的加速時間僅為4.9秒。外觀方面,水平條的M散熱格柵、M外後視鏡蓋和四個排氣管讓它成為頂級車型的標誌。專屬於BMW M135 xDrive的M科技套件,包括特定的懸掛組件、剛性和輕量化措施、M複合煞車系統以及19英寸鍛造輕合金輪圈。全新的BMW 1系列還為所有車型提供了M運動套件Pro和專屬的BMW M Performance部件。


所有座椅版本都可選配加熱座椅及包含記憶功能的多種電動調節。運動座椅和M運動座椅還可加裝腰部支撐。運動座椅更有選配的按摩功能。為進一步提升乘員保護,現在標配了駕駛員和前排乘客互動氣囊。後排座椅靠背放倒後,尾門下的儲物空間可從380升增加至1,200升(BMW 120, BMW 120d: 300 – 1,135升)。

每次看到BMW 1系列的更新,我都感受到這個品牌對於駕駛樂趣的堅持和創新精神。全新BMW 1系列不僅在設計和技術上有了突破,還特別注重可持續發展,這點尤其值得讚賞。作為一名熱愛駕駛的香港人,我特別期待能在本地的街道上試駕這款動感十足的新車,感受其卓越的駕駛體驗和前衛的科技配置。BMW 1系列確實是都市駕駛的理想選擇,讓我們一同期待它的到來吧!

Honda 日本公開解釋私家車不適當行為


Honda在今年1月26日接到國土交通省的調查指示,要求調查「型式指定申請中是否存在不正行為等」。經過內部調查,Honda 發現過去所銷售的私家車在指定申請時的認證測試中存在不適當行為,並於5月31日向國土交通省報告。Honda 對此事件對客戶、合作夥伴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造成的困擾表示深深的歉意。

然而,經過內部技術驗證和實車測試,Honda 確認這些車輛仍符合規定的法律標準,因此不會影響車輛的法規性能。目前使用這些車型的客戶無需為此事件採取任何措施。認證測試是為了確保客戶能安全安心使用產品的基本前提,Honda對此次調查結果非常重視,並將全力防止再發,努力恢復信任。

事件經過
2024年1月26日
接到國土交通省的調查指示後,立即展開調查。

4月26日
向國土交通省報告調查進度,並表示將於5月內完成調查並報告結果。

5月31日
向國土交通省報告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概要
Honda 確認在過去銷售的私家車型中,型式指定申請所需的噪音試驗和引擎動力試驗等過程中存在不適當行為,如試驗條件不當或試驗成績書上的數據與實測值不符等。然而,現行銷售及未來計劃銷售的私家車並未發現類似問題。

噪音試驗中的不適當行為
件描述
在2009年2月至2017年10月進行的噪音試驗中,存在以下兩項不當行為:
– 試驗車輛重量設定超出法規規定範圍。
– 試驗成績書上記載的數值與實際試驗車輛的重量不符。

背景原因
試驗後若因設計變更導致車輛重量改變,可能需要重新試驗。Honda 選擇在更嚴苛的條件下進行試驗,以保證噪音性能,而避免重新試驗。

引擎動力試驗中的不適當行為
事件描述
在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進行的引擎動力試驗中,存在以下不當行為:
– 修改試驗結果的輸出值和扭矩值並記錄在試驗成績書上。

背景原因
若試驗結果與同類引擎或電動機的標準值不符,可能需進行額外解析。但Honda 認為差異在性能範圍內,因此修改數值以避免額外解析。

引擎動力試驗中的另一不適當行為
事件描述
在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進行的試驗中,應在發電機運轉狀態下進行試驗,但Honda 未運轉發電機,而是使用其他試驗得出的補正值計算結果,並視為符合規定。

背景原因
試驗手冊未規定需運轉發電機,Honda 認為補正值計算結果可視為符合試驗條件。

再發防止措施
Honda將全力加強合規性和治理,以防止再發。Honda 會從最高管理層傳達嚴格遵守法律的訊息,並強化全體員工的合規意識。此外,為避免不同人員之間的解釋或判斷差異,Honda 將構建並標準化適當的業務流程,並加強內部審計功能。

Honda的這次事件,無疑對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Honda 可以看出他們對問題的重視程度以及改善的決心。作為車主,Honda 希望看到的是更透明、更負責的企業行為,這樣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畢竟,開車上路,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希望Honda這次能從中汲取教訓,未來提供更優質、更可靠的產品。

Ford Ranger Raptor 再戰 Tatts Finke 沙漠賽


Ford Performance 將於下月再度前往 Alice Springs,參加2024年 Tatts Finke 沙漠賽,為衛冕其級別冠軍而戰。越野賽車名人堂成員 Brad Lovell 將再次駕駛同一輛 Ranger Raptor,該車在2023年 Finke 沙漠賽和2022年 SCORE-International Baja 1000 比賽中均贏得了其所屬級別的冠軍,他的兒子兼副駕駛 Byam Lovell 將與他一同參賽。


儘管是2023年獲勝組合再次上陣,並在去年以5小時56分30秒的總時間完成比賽(包括創下從 Apatula 到 Alice Springs 的2小時51分18秒的級別紀錄),但澳洲 Ford Performance 團隊為2024年的比賽對這輛賽車進行了一些關鍵升級。

“Ranger Raptor 是 Ford Performance 全球越野賽車平台,我們很自豪能再次回到這輛車的精神故鄉——澳洲內陸,捍衛我們2023年的勝利,”Ford Performance Motorsports 全球總監 Mark Rushbrook 說道。

“雖然團隊一直在努力提升 Ranger Raptor 的性能,但我們的賽車依然保留了展廳車型的引擎、變速箱和懸掛系統。”

去年是 Lovell 家族首次參加 Finke 沙漠賽,他們在2024年將帶著一年的經驗和衛冕冠軍的渴望再次參賽。

“Finke 沙漠賽獨一無二,充滿了高速和巨大顛簸的挑戰,”他說。“我期待著面對更強的競爭對手,展示 Ranger Raptor 的真正實力。”


Ford Performance 的車輛維護、賽事管理和後勤支援將再次由 Walkinshaw Performance 提供,這是領先的 Ford 超級跑車團隊 Walkinshaw Andretti United 的姐妹組織,並由美國越野專家 Huseman Engineering 提供工程支援。

2023年,Ranger Raptor 以與 Baja 賽事類似的配置參加了 Finke 比賽,而今年的改動主要集中在提高澳洲高速度比賽中的性能,通過減輕車重和優化懸掛調校來達成。Ranger Raptor 賽車仍保留標準公路車型的懸掛硬件和電子系統,但擁有全新的 Finke 專用減震器調校。

“我們在2024年 Finke 面臨一個令人興奮的挑戰。去年我們接近打破整體級別紀錄,今年我們將面對更強大的新競爭對手,”澳洲 Ford Performance 和特種車輛工程經理 Justin Capicchiano 說道。

“Finke 的平均速度比 Baja 快近35公里/小時,通過重新調校懸掛和減輕重量,Ranger Raptor 將成為 Brad 和 Byam 衛冕冠軍的完美武器。”

Finke 沙漠賽是澳洲最艱難的越野耐力賽,總距離超過460公里,從 Alice Springs 到 Aputula (Finke),賽事將於6月7日至10日的週末進行。

Volvo 汽車全球銷量五月增長 13%


Volvo 汽車在五月的全球銷量達到 68,034 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13%。這次銷量增長主要由於歐洲市場的強勁表現以及公司全電動小型 SUV EX30 的出色銷售。電氣化車型包括全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37%,佔五月總銷量的 48%。其中,全電動車型佔所有銷售車輛的 25%。從一月至五月的總銷量達到 316,559 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15%。

Volvo 汽車首席商務官兼副 CEO Björn Annwall 表示:「本月的銷售數據是我們邁向 2024 年至少 15% 銷售增長目標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我很高興看到又一個月的穩定增長,這證明了我們品牌的實力。同時,看到消費者對 EX30 的積極反應也讓人感到欣慰,這款車迅速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全電動車之一。」

在歐洲,五月的銷量達到 33,252 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27%。電氣化車型的銷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34%,佔歐洲市場總銷量的 66%。美國市場的銷量則下降了 5%,總計 10,153 輛。然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113%。中國市場的銷量達到 13,934 輛,較去年五月下降了 1%。電氣化車型(全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銷量為 1,303 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10%。

五月,Volvo XC60 是最暢銷的車型,銷量達到 20,507 輛(2023 年:18,052 輛),其次是 XC40,銷量為 13,640 輛(2023 年:17,596 輛),以及 EX30,銷量達 11,035 輛(2023 年:0 輛)。

看著 Volvo 的銷量數字不斷攀升,尤其是電氣化車型的增長,真是令人振奮。尤其是 EX30 在歐洲市場的表現,說明消費者對於小型全電動 SUV 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個人一直對 Volvo 的安全性和設計感到讚賞,看來這次的數據又再次印證了他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雖然美國和中國市場還有提升空間,但我相信隨著更多創新和市場策略的推進,Volvo 在全球的表現只會越來越好。大家不妨多留意他們未來的新車型,相信會有更多驚喜!

BMW Concept Skytop 為奢華旅途而生


BMW Group 再次在一年一度於科莫湖畔舉行的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 美麗競賽中,推出一款獨特而優雅的車款——BMW Concept Skytop。這款雙座敞篷車宛如精心雕刻的車輛藝術品,流線型的運動優雅設計,完美襯托出其健壯的姿態。概念車的內外部採用溫暖的單色調,融合了獨特材料與傳統工藝。

「BMW Concept Skytop 是真正獨特且異國情調的設計,延續了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 的傳統。」BMW Group 設計總監 Adrian van Hooydonk 表示。「它將駕駛動態與高雅結合,堪比歷史上的 BMW Z8 或 BMW 503。」


BMW Concept Skytop 的外觀設計簡潔而富有啟發性,讓人產生旅行的慾望。其緊實的車身表面由幾條精準的線條勾勒而成,車身的體積向後延伸。車門上的翼片巧妙地取代了傳統的門把手,輕合金輪圈上的精確葉片進一步增強了其獨特的外觀。

從鳥瞰視角看,BMW Concept Skytop 突出的車頭、標誌性的 BMW 鯊魚鼻設計、帶有照明的雙腎型格柵及收縮的尾部設計,無不引人注目。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從引擎蓋延伸至內飾並貫穿至尾門上的鋁製飾條,強調了車身輪廓的動感流線。


前大燈的和諧設計將高度複雜的細節融入整體概念。LED 單元安裝在鋁製支架上,專為 BMW Concept Skytop 定制,利用最新技術和設計,成為目前可用的最薄型車燈。後燈的扁平形狀與整體設計相得益彰。

BMW Concept Skytop 的皮革翻滾杆位於雙座椅後方,與 B 柱上的側鰭和可完全收回的後窗結合。兩個可拆卸的皮革車頂部分可以存放在行李空間的特別隔間內。


車身顏色無論車頂開啟或閉合,都確保內外部色彩的平滑過渡。車尾部分,車頂的紅棕色調與外部油漆的鉻影效果的銀色相融合。這種技術精湛的顏色漸變由 BMW Group Dingolfing 工廠的經驗豐富的主畫師精心打造。

內飾的皮革座椅採用了布洛格風格的點綴,紅棕色調的表面營造出一致的色彩方案,給整個內飾一種奢華和寬敞感。水晶應用巧妙地嵌入駕駛艙,增加了整體印象。BMW Concept Skytop 的內飾表面在 BMW Group Dingolfing 工廠的傳統鞍具車間製作完成。

在引擎配置方面,BMW Concept Skytop 與 BMW Z8 也有相似之處。像傳奇的跑車一樣,BMW Concept Skytop 也搭載了 BMW 驅動系統組合中最強大的 V8 引擎。

Lotus Eletre S 搭上電動列車


Lotus 創辦人 Colin Chapman 對其賽車設計有一大理念:「先簡化,再加上輕巧(Simplify, then add lightness),有工程師打趣說他會設計一部可勝出的賽車,然後續條鐵抽走直至車子不會散開為止;以同一意念萌生的 Lotus 跑車有一大特色,就是甚麼都沒有:沒有地毯、沒有厚座墊、沒有很多隔音、沒有軚盤動力輔助、沒有花巧配置,最豪華的地方是錶台有一條鋁槽給人放放錢包、手機,整個品牌就是憑「甚麼都沒有」的輕巧達至世界級的操控性能和反應。  


在趕搭電動列車的過程中,有些汽車牌子要顧及以往設計方向,都要秉棄傳統上的價值和定位而變得「大路」。與電動 smart 同屬吉利汽車旗下的 Lotus 同樣在轉營當中,現剩餘的 Emira 會是他們最後一部電油車,新一代 Lotus 以 Eletre 作為第一部出品,屬第一部「可負擔」的 Lotus 電動車(意指在 Evija 超跑之下)、他們的第一部 SUV 和第一部四驅車。在東歐某些語言中,Eletre 代表「Coming to life」(面世)的意思;其 GT 房車版 Emeya 亦將會繼而推出。

與電動 smart 的「歐/中雙家長」(Europe and China “dual-home” business strategy)合作模式相似,Lotus 有所謂「Born British, raised globally」(英國出生,環球長大)的口號,其產品理念由英國 Hethel 產生,英國 Coventry 負責設計,德國 Raunheim 執行機械和動態分析,採用中國底盤和電動系統,在武漢生產。


懷著我們對 Lotus「甚麼都沒有」的記憶下接觸這部 Eletre,文化衝突很大。現世代應有的豪華配置、安全系統、電子玩意、大屏幕操作、雙摩打扯著去的加速力、四驅扭力分動、氣壓避震,以至無可挑剔的造功,說得出它也有齊,就連打開錶板儲物盒也要你從屏幕撳制才行,以往外露的鋁車架現全埋藏在厚地毯、厚座墊、Alcantara 仿猄皮、厚錶台、大屏幕之下。

2022 年在倫敦車展發表、2023 年推出的Eletre,有點像法拉利 Purosangue 遠房親戚的模樣。玩「Porosity」(通窿性)的車身設計,頭冚、頭泵把至輪拱、前沙板後方、D柱至尾窗、尾泵把全有通窿導風,反客為主地將汽流變得對自己有利,車頂有「摺耳貓」尾翼將汽流引導度至車尾的主動尾翼,尾翼會根據車速、加速/減速度、反應模式來改變三段角度,升高 18 度時有 60kg 下壓力,32 度時有 112.5kg,34 度時有 Air brake 作用。


機械上,Eletre 採用一全新的 Electric Premium Architecture(EPA)底盤結構,底盤含鋁 43%,全車含鋁 50.7%,A、B 柱用鐵。車子 5,103mm 的長度屬大車一部,就如 Audi Q8 e-tron、平治 EQS SUV、寶馬 iX 般大份,重量亦是大形電動車級數的 2,520kg。前、後鋁質多連杆懸掛,雙氣室氣壓避震可降低 25mm 或升高 15 至 25mm。由 Lotus 自行研製的 6D Integrated Chassis Control(ICC)底盤管理系統,能根據車子前後左右上下 G-force 走向、前俯、後仰、側傾來控制穩定系統、四驅分動、主動汽流裝置。電動軚盤是 Lotus 的首次,6 活塞頭 Brake 是 Brembo 的。永磁同步摩打、波箱、交流器全置於一個慳位的組件內,雙摩打四驅共有 603 匹/710 牛頓米輸出。電池容量 112kWh,續航距 600km;用 22kW 掛牆盒充電由 0-100% 需 6小時,350kW 快充由 10-80% 需 20分鐘。主動安全系統和輔導有前撞自動煞車 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後撞警示 Rear Collision Warning、倒後橫流有車警示 RCTA(Rear Cross Traffic Alert)、開門有車警示 DOW(Door Open Warning)、離線「嘟嘟」警示和扭軚輔助 LKA(Lane Keep Assist)、Fatique Detection 防瞌睡、自動跟車/跟距巡航 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當有人或動物被留在車廂時,Life Detection and Care 會響 horn、閃燈、用 app 通知車主。車系有基本的 Eletre、測試的這部 Eletre S 和 Eletre R 三個型號,兩組驅動系統。較豪華的 S 有電索門、多色氣氛燈、發光門檻片、空氣淨化系統、23 喇叭 2,160-watt KEF 音響。高性能的 Eletre R 有 905 匹/985 牛頓米輸出,有包括電子主動防傾杆和 3.5 度後輪轉向的 Dynamic Handling Pack、碳纖裝飾、Track mode 反應模式、2 速後軸、Pirelli P Zero Corsa 輪胎。


屬 S 型號的這部新世代 Lotus,0-100km/h 加速需 4.5 秒,一踩電便在雙摩打的滾動下扯著去,極速 258km/h,然而以高性能電動車標準來說並不很快,推力不及 AMG EQE53、BMW i5 M60、BYD 海豹、Brabus 版 smart #1 和有 Performance 的 Tesla 那麼令人眼壓飆升,但在「Lotus」標誌的心理影嚮下,你又覺它很快。反應系統有 Tour 即 Normal、Range 即 Eco、Sport、Off-Road 和 Individual 模式,Tour 轉 Sport 時明顯有較「應」的踩電反應和懸掛較硬,用 Range 慳電時大力踩也不怎樣去,氣壓避震會根據不同模式將車身升高降低,Individual 可自定懸掛軟硬、三種踩電反應、兩種軚盤重量。車子沒有那些無無謂謂的合成「偈」聲播出。氣壓避震一如氣壓避震,軟至硬的幅度闊,即 Tour 時舒服,Sport 時偏硬。拖慢充電有 3 級加「0」慢溜,即共 4 段,用軚盤左手撥片控制,跟車時很實用,不過上「+」下「-」未用慣前有點亂,右手撥片可隨手更改反應模式,不用像 smart 和其他般要從屏幕摸索,很好。在英國的設計、德國的調校和中國的硬件下,車子有很貼地的操控性能,雙摩打四驅的自動扭力分佈很難憑踩電響胎,敢說是數一數二好操控的大形 SUV。


明顯是方便改左、右軚的「弓」形錶板台,左、右方都有一條又扁又窄的顯示屏,乘客的那塊可控制媒體、空調、座椅調校、氣氛燈之類,司機那一塊的字體和圖案「懶型」的細細粒,像看洗頭水樽背面的招紙般,主要顯示車速、續航距、電量、拖慢充電度,兩條頭髮般幼的光條顯示用電和充電狀況,用 Off-Road 模式時改為羅盤和顯示車身傾側角度。採用的電子門邊鏡 Electric Reverse Mirror Displays(ERMD)雖能減少鏡殼體積,減低風阻 1.5%,在門邊屏幕顯示亦很 Fancy,但問題是普通鏡子司機可以俯前瞄看較後的盲點,我們不自覺的俯前看這屏幕都還是同一景觀,盲的地方仍是盲點。電動的冷氣風口要撳屏幕改變出風角度,用手指捽來捽去也不肯定風吹到那裡。天幕天窗可撳制控制 10 段透光度。KEF 音響有三種聲場效果。與中台屏幕一樣解像度的後排屏幕,可玩控制座椅、音響、天窗等;後排一如大形貴價 SUV 有 B 柱風口和掛勾,地台平坦好放腳。尾箱有制可將車尾的氣壓避震升高降低。


代表正式「入世」的這部電動 Lotus,一如世界的潮流般,要有的有齊,踩電照去,甩轆有電腦打救,循例一格格的 LED 燈粒、一撇兩撇的「八」字翼、紅色燈條加走馬式指揮燈,我們又循例的覺得頗很好看,9 成功能歸納在靚靚屏幕內的控制方式,自然會有人喜歡,以往「舊式」Lotus 那種「山寨工業」(Cottage industry)的手藝亦由世界生產大國的機械人做得妥妥當當,廠方亦在官網特設一頁 Q&A 自問自答「新的 Lotus 仍是真的 Lotus 嗎?」將疑惑一一反駁,想信服的自然會信。


以往 Lotus 外露的鋁車架現全埋藏在厚地毯、厚座墊、Alcantara 仿猄皮、厚錶台、大屏幕之下。


後排一如大形貴價SUV有B柱風口和掛勾,地台平坦好放腳。


電動冷氣風口要撳屏幕改變出風角度,用手指捽來捽去也不肯定風吹到那裡。


普通門邊鏡司機可以俯前瞄看盲點,俯前看電子門邊鏡都還是同一景觀,盲的地方仍是盲。


反應系統有 Tour、Range、Sport、Off-Road 和 Individual 模式,氣壓避震會根據不同模式將車身升高降低。


Individual 模式可自定懸掛軟硬、三種踩電反應、兩種軚盤重量。


當有人或動物被留在車廂時,Life Detection and Care 會響 horn、閃燈、用 app 通知車主。


較豪華的 S 有電索門、多色氣氛燈、發光門檻片、空氣淨化系統、23 喇叭 2,160-watt KEF 音響。


拖慢充電有3級加「0」慢溜,即共4段,用軚盤左手撥片控制,不過上「+」下「-」未用慣前有點亂。


右手撥片可隨手更改反應模式,不用像 smart 和其他般要從屏幕摸索,很好。

與中台屏幕一樣解像度的後排屏幕,可玩控制座椅、音響、天窗等。


頭冚、頭泵把至輪拱、前沙板後方、D 柱至尾窗、尾泵把全有通窿導風。


電動軚盤是 Lotus 的首次,6活塞頭 brake 是 Brembo 的。


儀錶字體和圖案「懶型」的細細粒,像看洗頭水樽背面的招紙般,兩條頭髮般幼的光條顯示用電和充電狀況。


用Off-Road模式時儀錶改為羅盤和顯示車身傾側角度。


車子 5,103mm 的長度就如 Audi Q8 e-tron、平治 EQS SUV、寶馬 iX 般大份,重量亦是大形電動車級數的 2,520kg。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前、後永磁同步摩打
電池容量:112kWh
最大馬力:603 匹
最大扭力:710 牛頓米
波箱設計:四輪驅動
體積:5,130 X 2,135 X 1,636mm
重量:2,520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1,699,800 起
網址:http://www.lotuscars.com.hk/
查詢:2927 3539(Wearnes Motors (HK)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推薦內容:Car1.hk「首選汽車 2023」名單公開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Volkswagen Golf GTI Clubsport 在紐布靈24小時耐力賽上首次亮相


在德國最大的賽車盛事—紐布靈24小時耐力賽中,一個令人難忘的瞬間揭開了序幕:新款Golf GTI Clubsport首次亮相。這款經過優化的經典車型,以其更為銳利的外觀設計、升級的內裝、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數據和高端運動懸掛系統,吸引了眾多車迷的目光。

新款Golf GTI Clubsport在紐布靈賽道的Ring Boulevard亮相,吸引了眾多賽車迷圍觀。這款全新升級的車型,以全新設計的車頭展現出更為強勁和獨特的形象。標配的LED Plus頭燈經過重新設計,前方還首次配備了點亮的VW標誌。車尾的大型擾流板確保了最大的下壓力,而LED尾燈組也進行了重新設計。


新款的19吋Queenstown鋁合金輪圈也格外引人注目,其五個橢圓形半圓的設計,令人聯想到第五代Golf GTI的經典Detroit輪圈。作為選項,Golf GTI Clubsport還可以配置新的19吋Warmenau鍛造輪圈。每個輪圈重量僅為八公斤,這些鍛造輪圈減少了未簧質量,從而優化了性能。新款多功能真皮運動方向盤和新的資訊娛樂系統,使得各種功能和系統得到協調。這套系統直觀易用,讓駕駛者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於前方道路。頂級GTI車型還配備了新的IDA語音助手,並整合了ChatGPT功能。

新款Golf GTI Clubsport的內外設計同樣令人驚艷:GTI渦輪增壓引擎(EA888 LK3 evo4)輸出扭矩達到400牛頓米,功率為221千瓦(300馬力),通過電子控制的前差速鎖將動力傳遞到路面。DCC自適應底盤控制系統作為選裝配置提供。


Golf GTI Clubsport的另一大亮點是其獨有的Special駕駛模式。這一模式將與駕駛動態相關的系統調整至適應紐布靈賽道的特殊特性,為了補償北環賽道特有的起伏不平,通過特定的垂直設置DCC自適應底盤控制系統和修改的橫向動態設置的標準車輛動態管理器,實現了最佳性能。Golf GTI Clubsport從靜止加速至100公里/小時僅需5.6秒,這款最強GTI的最高速度被電子限制在250公里/小時。然而,這一限制可通過Race套件提升至267公里/小時。

這次新款Golf GTI Clubsport的亮相,無疑讓眾多車迷大呼過癮。作為一名汽車愛好者,我對這款車的性能和設計充滿期待。畢竟,GTI這個名字本身就代表了速度與激情,看到它在紐布靈這樣的傳奇賽道上首次亮相,真是讓人熱血沸騰。希望未來有機會能親自試駕這款經典中的經典,感受它在賽道上風馳電掣的魅力!

錦龍汽車集團成為 Volkswagen 商旅車香港進口商和經銷商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錦龍汽車集團正式成為 Volkswagen 商旅車香港的官方進口商及分銷商,負責 Volkswagen 商旅車在香港的銷售、分銷及售後服務。為持續完善業務,這個安排將整合業務營運工作,同時實現品牌之間的協同效應。涉及 Volkswagen 商旅車的業務轉變由 2024 年 6 月 1 日起生效。

作為 Volkswagen 品牌在香港的官方進口商和經銷商,錦龍汽車集團將負責 Volkswagen 商旅車系列在本地的銷售、分銷和售後服務。錦龍汽車集團旗下的 Volkswagen 九龍灣陳列室現已展示商用車系列,包括全新 T6.1 Transporter 及 Caddy 型號,客戶可親臨體驗 Volkswagen 商旅車的卓越品質。而集團旗下的所有香港 Volkswagen 私家車的售後服務中心亦將提供服務予商用車。

錦龍汽車集團成立於 1983 年,作為華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汽車經銷集團之一,集團擁有超過 20 年與國際汽車集團成為戰略合作伙伴的經驗與實力,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汽車銷售和售後服務。集團將專責商旅車香港的業務運作,包括批發及零售、銷售業務與汽車售後服務。錦龍汽車集團亦一直是大眾汽車集團的核心投資者,在香港及華南地區經銷集團旗下的多個品牌,當中包括 Bentley、Porsche、Audi、Lamborghini 及 Volkswagen。錦龍汽車集團擁有超過 40 年的汽車市場經驗,多年來建立了龐大的經銷商網絡,同時擁有超過 30 多個 4S 經銷中心,每年售出共 2.5 萬部汽車及為近 26 萬部汽車提供售後服務,為華南地區具影響力的汽車代理集團。

錦龍汽車集團董事長麥慶德先生:「我們非常高興能攜手與 Volkswagen 共同拓展品牌於香港的私家車及商用車市場。Volkswagen 商旅車更以卓越的設計、優秀的動力性能和出色多元化的實用性聞名,必定能滿足香港各行各業的需求。我們期待與Volkswagen 合作,為香港商用車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並在不久的將來推出全電動產品。」

Volkswagen 九龍旗艦陳列室(九龍灣)
九龍灣臨樂街 19 號南豐商業中心地下 4B 號鋪
電話: 852-3698-9888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 09:00 – 20:00

Volkswagen 荃灣售後服務中心
香港荃灣德士古道220-248 號荃灣工業中心地下B 舖
電話: 852-3698-9733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五 : 08:30-18:30 ; 星期六: 08:30-18: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Volkswagen 鴨脷洲售後服務中心
香港鴨脷洲利樂街2 號海灣工貿中心地下4 及5 室
電話: 852-3698-9898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五 : 08:30-18:30 ; 星期六: 08:30-18: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Volkswagen 元朗售後服務中心
新界元朗青山公路屏山段 (塘坊村輕鐵站對面)
電話: 852-3698-9797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五: 08:30-18:30 ; 星期六: 08:30-18: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休息

售後服務熱線:
電話: 852-3698-9588

廣汽埃安灣仔展廳盛大開幕


廣汽埃安香港第二展廳灣仔店盛大開幕,廣汽國際總經理衛海崗、副總經理王順勝,香港經銷商和諧國際埃安總經理陳翼,香港埃安總經理張振國,眾多知名集團,金融機構,合作夥伴及本地主流媒體等參與本次活動,共同見證廣汽埃安在香港的新篇章。

今次開幕展廳坐落於香港灣仔著名「車街」地標——告士打道,是香港4號幹線的一部分,連接東區走廊及中環金鐘一帶,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人流量,為汽車銷售提供了更多機會。一眾嘉賓共同為新展廳開業剪綵,不僅象徵著廣汽埃安在香港市場全新啟航,更預示著品牌渠道建設高效落地。


在廣汽集團佈局全球化之初,香港就被視為重要戰略市場。 自年初正式進入香港以來,廣汽埃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里程碑成就,獲得了香港使用者及社會各界的認可,為品牌在香港市場的深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廣汽埃安灣仔店的開幕,標誌著品牌在香港市場的進一步擴張,同時展示了廣汽對香港市場的重視和承諾,對香港市場的銷量提升也起到了關鍵性支撐。

展望未來,廣汽將繼續深耕香港市場,堅持以使用者為中心,加快引入更多純電動、插電式混能等多種新能源車型;加大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讓更多香港消費者了解及信任廣汽;持續完善渠道建設,計劃在沙田、尖沙咀、元朗等地開設展廳,實現銷售及服務渠道覆蓋港島、九龍及新界,強化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優化服務體系建設,計劃在荃灣開設埃安售後服務中心,實行「服務先行」的理念,為香港使用者提供更優質、更完善的售後服務。以「廣汽速度」全面提升產品力、品牌力、行銷力和服務力,為香港乃至全球的綠色出行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廣汽力量。

DENZA D9 電池終身保用!一換一 HK $668,350 起


富騰汽車宣佈,廠方將為於香港出售的 DENZA D9 提供針對電池的終身保用*,成為香港同級 MPV 車型先驅,讓車主享受無後顧之憂的純電動駕駛體驗,同時亦再一次展現,廠方對生產電池的技術水平及質量管控充滿信心。首批 DENZA D9 預計於今年第四季開始交付,期待已久的客戶及車迷可以把握時機優先預留首批限量配額。對 DENZA D9 有興趣的客戶除了可到 DENZA Hong Kong 官方網站網上預訂外,亦可以到 DENZA 設於 ELEMENTS 圓方的期間限定展銷店參觀選購。

因應市場對 DENZA D9 的熱烈反應及需求,富騰汽車將延長期間限定展銷店的開放日期至 6 月 16 日。而佔地超過 15,000 平方呎的 DENZA 九龍灣旗艦陳列室,快將於 6 月下旬啟用,密切留意。

DENZA 旗艦級純電動豪華 7 座位 eMPV DENZA D9 的意向售價:
尊貴型︰HK$668,350起^
四驅旗艦型︰HK$753,350起^

*電池可享終身保用,唯僅適用於每年行駛里程少於30,000公里的車輛。如果行駛里程超出此數,則保用期僅限於160,000公里。製造商的保用僅限於免費修理或更換任何有缺陷的零件,包括材料和人工費用(磨損和損耗除外)。因缺乏適當的定期維護、誤用、疏忽或不當處理、買方的不當儲存或運輸及/或因賣方/製造商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導致車輛損壞或零件損毁,均不在製造商保用範圍內。所有保用索賠須經過製造商審查。

^最終定價以香港海關最終建議零售價及政府最新公佈的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安排作準;以政府「一換一」計劃最新的寬減額上限HK$172,500計算,並以政府最新公佈的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安排為準。

Zeekr 001 和 Zeekr X 獲 Euro NCAP 和 Green NCAP 雙五星評級

Screenshot


歐盟汽車安全測試協會Euro NCAP與歐洲專門針對環保、節能與減排領域的新車評價機構Green NCAP發佈了2024年最新一批測試結果。 Zeekr 智慧科技旗下兩款產品Zeekr 001與Zeekr X在兩項評級中齊獲雙「五星評級」認證。

自Zeekr 品牌成立開始,極致安全與綠色發展便根植於品牌基因。 基於全球最領先的技術和最嚴苛的標準賦能,Zeekr 已呵護超24萬使用者的精彩出行。 此次Zeekr 001與Zeekr X同步摘獲歐洲兩大新車評級體系的五星佳績,則進一步驗證了Zeekr 在行車安全與能源效率、低碳環保等領域的品牌實力。 Euro NCAP秘書長Michiel van Ratingen博士在對Zeekr 的評價中提到:祝賀Zeekr 在進軍歐洲電動汽車市場之初,就生產出兩款具有良好安全性和環保性能的汽車,他們的車輛證明當下汽車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可以並行不悖。


極致安全 為每一次出行提供全方位的堅實保障
Euro NCAP是汽車界最具權威的獨立安全評估機構,向來以嚴苛著稱,近年來其測試標準進行過多次升級,堪稱是「五星」含金量最高的安全評級機構。測試中,Zeekr 001分別獲得成人乘員保護89%、兒童乘員保護88%、弱勢道路使用者保護84%、安全輔助系統83%的高分成績; Zeekr X則分別獲得成人乘員保護91%、兒童乘員保護90%、弱勢道路消費者保護84%、安全輔助系統83%的優秀成績。 其中在關於成人乘員保護的側部碰撞和鞭打實驗測試中,兩款產品成績均接近於滿分表現。

基於全球五星安全標準開發的Zeekr X,在精緻的外表下,更有銅牆鐵壁般的720°全方位安全盔甲防護,其中頂壓承重最高可達9噸,採用「八宮格」多層吸能結構的門檻防撞樑使整車可承受約65噸(636kN)的側柱碰瞬間衝擊; 全系配備7氣囊(包含中置遠端氣囊); 而ZEEKR AD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功能的應用,也使Zeekr X在智能安全方面具備相當的高階能力。


用嚴苛的標準,鑄成守護生命安全的防線,是Zeekr 品牌的堅守與信念。 為了打造堅實的安全堡壘,在SEA浩瀚架構的開發下,Zeekr 的每一款產品都實現了電池結構和車身結構的一體高強度設計,所有產品都滿足全球各個國家的法規和五星安全標準。最強效能與健康環保齊推進 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內核作為針對車輛空氣指數、能源效率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新車安全評鑒機構,Green NCAP旨在推動汽車行業在環保、節能、低碳領域持續進步,並宣導消費者選擇健康安全、環境友好的產品。

在該測評中,Zeekr 001和Zeekr X分別獲得了95%和96%的平均成績,其中在空氣清潔指數方面皆獲得10分的滿分成績,可見Zeekr 品牌綠色環保的造車根基。作為純電車型,Zeekr 001和Zeekr X並不會直接排放溫室氣體,且由於其能耗低,故此在Green NCAP 的溫室氣體評估中斬獲近乎完美的9.5分和9.6分。對於踐行長期主義路線的Zeekr 來講,獲得Euro NCAP和Green NCAP雙五星評級,充分印證了Zeekr 品牌面向全球的雄厚體系實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堅守造車底線和可持續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BMW R20 概念車曝光


作為享譽盛名的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 活動的一部分,該活動因其優雅和對非凡車輛的歷史意義而聞名,BMW Motorrad 展示了傳奇的風冷/油冷 Big Boxer 引擎作為其中央雕塑元素。BMW R20 概念車以一種隨性紳士風格呈現出強大的外觀,同時具備 BMW Motorrad 典型的屬性:經典設計與卓越工程相結合,帶來令人興奮的機械美學。圍繞 Big Boxer 引擎作為騎行樂趣的核心,表現力十足的油箱如同雕塑,後部精簡至關鍵元素,以強調摩托車的簡潔線條和動力。


車架進行了全新開發,採用黑色雙環主框架,由鉻鉬鋼管製成,形成了脊柱。後輪使用 17×6.25 英寸的黑色碟輪,配有 200/55 規格的輪胎,前輪則配備黑色輻條的 17 英寸輻輪,輪胎尺寸為 120/70。BMW R20 概念車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經典的 BMW Paralever 系統以全新的雙臂變體呈現,擺臂由鉻鉬鋼製成,Paralever 支撐桿由鋁製成,運動學設計使驅動力矩完全平衡。兩個經過精密加工的鋁製後軸承是另一個高品質細節。外露的傳動軸從 R18 進行概念性採用,並為整合到 Roadster 架構中進行了縮短。前後懸掛系統採用完全可調的 Öhlins Blackline 元件。基本車輛幾何具有 62.5° 的轉向頭角度以及 1,550 mm 的軸距。ISR 前後制動卡鉗確保了減速,前輪有六個活塞,後輪每個制動卡鉗有四個活塞。


此外,2-in-2 排氣系統提供了合適的聲音特性,完美地完成了設計。作為一款 Big Boxer Roadster,BMW R20 概念車在摩托車世界中樹立了新標準,並證實了 BMW Motorrad 對精湛工程和純粹摩托車熱情的承諾。BMW R20 概念車的核心仍然是風冷/油冷的 Big Boxer 引擎,現在排量為 2,000 cc。為了這款概念車,開發了新的汽缸蓋、皮帶蓋和油冷器,以便部分隱藏地安裝油管。側視圖是一大亮點:眼睛跟隨空氣的路徑,從開放的進氣漏斗流入節氣門和汽缸,然後通過開放的排氣系統和喇叭狀尾管逸出,創造出典型的 Big Boxer 聲音。


鋁製油箱採用了新設計,並以 1970 年代的前衛色彩「hotter than pink」呈現。BMW R20 概念車的顏色與拋光和陽極氧化鋁製成的汽缸蓋、皮帶蓋和進氣漏斗,以及 Paralever 支撐桿、腳踏系統和槍金屬色的 ISR 制動卡鉗相協調。尾燈完美地整合在單座中,該座椅用黑色菱格絎縫 Alcantara 和細紋皮革覆蓋,以其緊湊的後部強調了動感的 Roadster 外觀。現代 LED 頭燈以集成日間行車燈的 3D 打印鋁環形式呈現。主頭燈在這個日間行車燈環中間視覺上似乎漂浮著。

這次 BMW R20 概念車的推出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位摩托車愛好者,看到這樣一款融合了經典與現代設計的車款,實在讓人心動。無論是那充滿力量感的外觀,還是細節處的精雕細琢,都讓人迫不及待想親自騎上這輛車,感受其獨特魅力。對於熱愛摩托車的朋友來說,BMW R20 不僅是一部交通工具,更是一件藝術品,每次騎行都是一次享受。希望這款概念車能早日量產,讓我們能夠在公路上見證它的風采。

Toyota RAV4 經過 30 年後成東洋 SUV 經典


1994年3月,日內瓦車展迎來一款 Toyota 全新的車型:基於單體式車身的緊湊型全輪驅動SUV,Toyota RAV4一問世便獲得媒體和消費者的熱烈反響,迅速成為趨勢領袖。當時“SUV”這個詞還不普及,但RAV4的出現開創了這個新領域。RAV4的設計理念忠於1989年東京車展上首次亮相的RAV-FOUR概念車,注重在緊湊、運動的車身設計中提供寬敞的空間和較高的座椅位置,提升視野和駕駛信心。其結合了強大的越野能力、出色的性能和道路舒適性,同時滿足最高的安全標準和環保要求。憑藉這些原則,RAV4在五代車型中不斷自我革新,成為休閒SUV市場的標杆。

創新始終是RAV4發展的核心,早在1997年,RAV4推出電動版,展現Toyota減少環境影響的新技術探索。隨後,第三代RAV4於2016年引入Toyota領先的混合動力技術(HEV),並於2020年增加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HEV),推動實現碳中和的多路徑技術戰略。

這些電動化選項提升了RAV4的駕駛體驗,增加了平順、安靜的混合動力性能和更強勁的動力。Toyota通過新平台和更新的懸掛技術,為每一代車型帶來更穩定、更自信的駕駛感受。過去30年的進步不僅限於性能和效率,還提高了實用性,包括寬敞的行李空間、舒適的內艙和先進的多媒體系統。RAV4還受益於Toyota Safety Sense,這些先進的安全和駕駛輔助系統隨每一代車型標配,幫助駕駛者避免常見的道路事故風險。

堅持初衷並預見消費者需求的變化,RAV4成為全球SUV市場的標誌性車型和銷售成功的故事。2023年,累計銷量突破1400萬輛,其中超過250萬輛銷往歐洲,英國是其在歐洲最大的市場之一。RAV4(Recreational Active Vehicle with 4-wheel drive)的設計理念首次在1989年東京車展上的RAV-FOUR概念車中展現,表明Toyota創造緊湊型全輪驅動車型的興趣。這僅僅是設計研究,沒有實際開發的細節,但公眾對其反應熱烈。1991年,項目獲得綠燈,開發工作正式開始。


第一代,1994-2000
Toyota設計師為原始RAV4創造了一個有影響力且有趣的新外觀,打破了傳統,賦予其引人注目的曲線和線條。後置備胎暗示其越野能力,但新穎的風格適合城市和鄉村。初代RAV4是一款緊湊的兩門或三門車型,全長僅3.69米。動力來自一台127匹馬力的2.0升汽油發動機,橫置安裝,配備永久全輪驅動。輕量化單體式車身和獨立後懸掛成為標配。高駕駛位置提供更佳視野,緊湊尺寸使其易於操控,靈活的操控和乘客舒適性更像轎車而非全輪驅動車。

1996年,推出五門版(長度為4.1米)和前輪驅動選項,隨後推出三門軟頂版。1997年,前輪驅動電池電動版(BEV)在選定市場推出,輸出功率為45kW(63匹馬力),配備鎳氫電池,續航里程約120英里。


第二代,2000-2006
新千年帶來了第二代RAV4。新平台、新懸掛和全時全輪驅動創造了兼具動感和舒適的駕駛體驗。內部舒適性提升,座椅滑動範圍增加,各種後座配置使座艙更加實用和舒適。廣泛使用易回收的Toyota超級聚烯烴聚合物(TSOP)和回收的隔音材料,邁向可持續發展。三門和五門版本略有加長,分別增加了5.5厘米和4厘米。提供兩款汽油發動機:121匹馬力的1.8升和148匹馬力的2.0升。全時全輪驅動採用中央限滑差速器,客戶可選配Torsen後差速器。2001年,首次提供2.0升D-4D直噴柴油發動機,輸出114匹馬力。


第三代,2006-2012
第三代RAV4增大了車身,呈現出更精緻的外觀,反映出消費者偏好和需求的變化。基於全新平台,車身總長增加了19厘米,同時還生產了長軸距版銷往美國和其他市場。該車型首次引入Toyota全新的全輪驅動系統,配有根據車速、油門操作、轉向角度和G力自動運行的電子控制耦合裝置。RAV4的操控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首次應用下坡輔助控制和坡道起步輔助控制。發動機選擇也有所擴展,包括2.0、2.4、2.5和3.5升汽油機,以及新的2.2升柴油機。


第四代,2013-2018
第四代RAV4在全球範圍內引入標準軸距。車長再次增加23.5厘米,行李空間較前代增加了47%。全新懸掛系統旨在提升駕駛舒適性和駕駛樂趣而不犧牲穩定性。新型智能動態扭矩控制系統和新增的轉彎控制及運動駕駛模式進一步提升全輪驅動技術。

最初的動力系統包括2.0和2.5升汽油機及2.0和2.2升柴油機,但2016年RAV4迎來了最重大的發展。Toyota的首款混合動力緊湊型SUV誕生,系統總功率194匹馬力,配備E-Four電子全輪驅動系統。這款混合動力系統在提供強勁性能的同時,實現了同級領先的燃油經濟性和低碳排放。


第五代,2018年至今
第五代RAV4於2019年初在歐洲推出,一年後助力RAV4全球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輛。其強勁的造型展現了世界最暢銷SUV的堅韌和能力,傳達了“無所不在”的樂趣和冒險精神。這是第一款基於Toyota新全球架構平台的SUV,實現了低重心、輕量化和強大底盤,帶來卓越的操控和穩定性。作為西歐市場的全混合動力系列,採用了Toyota第四代混合動力技術,搭配全新2.5升混合動力發動機,顯著提升了動力、響應和效率。2020年,第五代迎來技術創新,推出首款RAV4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這是迄今為止最強勁和高效的RAV4,擁有302匹馬力,具備迅捷加速及極低的碳排放和油耗。

GR Sport(2023年至今)
RAV4故事的最新篇章是新增的RAV4 GR Sport,該版本具備Toyota Gazoo Racing靈感的運動和精緻設計。運動外觀、19寸鋁合金輪圈及獨家設計細節,搭配重新調校的懸掛系統,包括新硬化的彈簧和減震器設定。

從第一代的緊湊靈巧到如今的全方位進化,RAV4始終走在創新和實用性的前沿。每次開著RAV4,不僅能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還能體驗到駕駛的樂趣和安心。看著它在市場上的成功,不禁讓我期待未來的RAV4會帶來什麼樣的新驚喜。對於一個喜愛SUV的我來說,RAV4絕對是一款無可取代的經典。

Mercedes-Benz W25 登場 90 週年

Mercedes-Benz Museum, Raum Mythos 7: Silberpfeile – Rennen und Rekorde. Mercedes-Benz 750-Kilogramm-Formelrennwagen W 25. Gesamtansicht von links vorn aus erhöhter Position. (Fotosignatur der Mercedes-Benz Classic Archive: D830828) Mercedes-Benz Museum, Legend Room 7: Silver Arrows – Races and Records. Mercedes-Benz 750-kilogram W 25 formula racing car. Overall view from the front left, from an elevated position. (Photo index number in the Mercedes-Benz Classic Archives: D830828)


由 Mercedes-Benz 博物館精心策劃,每篇都講述一個驚喜、有趣或幕後故事,揭示汽車、展品或設計特點的細節。這次的焦點是 1934 年的 Mercedes-Benz 750 公斤方程式賽車 W25,首款銀箭賽車。


貴族氣派:90年前,這款銀色單座賽車奠定了“銀箭”這個名稱,至今仍適用於Mercedes-Benz 的賽車。Mercedes-Benz W25 於1934年6月3日在紐布靈的艾菲爾賽事中首次亮相,Manfred von Brauchitsch贏得比賽,創下平均時速122.5公里的新紀錄。這是成功故事的開始,延續至今天的梅賽德斯-AMG Petronas一級方程式車隊。

賽道曲線:Mercedes-Benz 博物館在傳奇7號房間以壯觀的賽道曲線展示品牌的體育成功傳統。W25 在眾多閃亮的銀色賽車中脫穎而出。這個房間名為“銀箭 – 賽事與紀錄”,是對這款大獎賽賽車的適當致敬。首款銀箭的八缸和十二缸引擎的紀錄車輛也在此展出。


簡約設計:駕駛 750 公斤方程式賽車 W25 是什麼感受?從駕駛座望出去,大型細長的方向盤和小型擋風玻璃外的賽道曲線,以及其他銀箭賽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儀表板上只有轉速計、油壓計和冷卻液計,簡約至極。

流線型設計:W25 是一款氣動優化的單座賽車,車輪外露,象徵著Mercedes-Benz 賽車製造的新時代。

極速:W25 最高時速可達300公里。但速度不僅僅在賽道上,在維修站也同樣重要。其引擎蓋有多個通風口,並配有快拆扣,無需工具即可在幾秒鐘內打開。


輕量化:在Mercedes-Benz 博物館的 W25 車上,從車架、變速桿、踏板甚至排氣系統的懸掛帶都鑽有減重孔,顯示了在開發過程中對輕量化的重視。重量決定了能否參加比賽:國際汽車俱樂部聯盟(AIACR)在1932年公佈的大獎賽賽車規定,賽車的重量不能超過750公斤(不含操作液體)。

逸聞趣事:750公斤賽車規定和Mercedes-Benz W25 的銀色車身背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該品牌著名的賽車經理Alfred Neubauer所說,W25 原本塗上傳統的白色賽車塗裝,在艾菲爾賽前重了一公斤。於是整晚打磨掉了油漆。在起跑線上,“銀箭”以裸露的鋁質車身讓觀眾驚嘆,並恰好符合重量要求。


開發項目:W25 自1933年起被開發為經典的前中置引擎賽車,並在1936年之前不斷改進。首款搭載3.4升機械增壓直列八缸引擎(M 25 A),在5800轉/分鐘時輸出高達260千瓦(354匹馬力)。同年推出的4升M 25 B引擎可輸出高達316千瓦(430匹馬力)。在Mercedes-Benz 博物館中展出的這款車上,排氣管因廢氣熱度仍有藍色光澤。排氣管從引擎艙沿著車輛左側延伸至流線型後端。


傳統:W25 之後,銀箭賽車在1930年代和1950年代大放異彩。Mercedes-Benz 在1994年以引擎供應商身份重返一級方程式,並於2010年再次擁有自家車隊。自1934年以來,銀箭賽車贏得了三次歐洲錦標賽冠軍(Rudolf Caracciola於1935年、1937年和1938年)及十二次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冠軍:Juan Manuel Fangio在1954年和1955年稱王,Mika Häkkinen在1998年和1999年奪冠,Nico Rosberg於2016年獲勝,Lewis Hamilton在2008年、2014年、2015年及2017年至2020年間多次登頂。